对称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16:39: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对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对称性探析论文

2008年10月7日北京时间下午5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南部阳一郎(YoichiroNambu),以表彰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中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机制,奖项的另一半由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的小林诚(MakotoKobayashi)和京都大学的益川敏英(ToshihideMaskawa)分享,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对称性破缺的起源,并由此预言了自然界中至少有3个夸克家族存在.

人类对对称性的兴趣可以追朔到远古时期.从古希腊文明到现在的日常生活,从美丽的雪花、达•芬奇的油画、各种漂亮的装饰图案、植物的花、叶,到令人惊叹的建筑物如鸟巢、水立方等,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对称性带来的美感.对称性是指如果一个操作或变换使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与之等价的状态,或者说系统的状态在此操作或变换下不变,我们就说该系统具有对称性.例如,一个呈现六角图案的雪花,当旋转60o时,人们看到的形状与旋转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就说该图案具有6重旋转对称性;对正常的人体来说,则具有明显的镜面反射对称性等.对称性描述的数学语言是19世纪由数学家建立起来的群论(grouptheory).在20世纪,群论作为一个有力工具在物理学研究中得到了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并由此导致了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如狭义相对论,质子、中子、正电子和其他一些基本粒子的发现,标准模型,弱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等,这些成果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在知道,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意味着守恒律的出现.当系统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原有的对称性后,一定会进入到另一个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状态,这就是对称性破缺的概念.例如,当体重差不多的两个小孩在玩跷跷板时,两个小孩分坐两端,在静止状态下,跷跷板保持水平状态,达到平衡;当一个小孩离开后,跷跷板失去平衡,有小孩的一端着地,另一端则必然上翘,使原来的水平状态被打破,原有的对称性就发生了破缺.又比如,水是各向同性流动的液体,水分子在水中沿各个方向运动皆可,但当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时,水结成了冰,水分子在冰中按一定的择优方向排列,形成了冰的几何结构,对称性降低,不再保持原来水中各向同性的对称性,即发生了对称性破缺.

对称性破缺是贯穿凝聚态物理始终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凝聚态物理学中,对称性的破缺就意味着有序相的出现.例如,水结成冰后,水分子在冰中的分布比在水中更有序.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铁磁性材料,人们有时俗称为吸铁石或磁石,在这类材料中,由于磁性原子之间的交换作用,使之具有自发磁矩,对外呈现出磁性,称为磁有序;但当温度升高到一个临界温度(称之为居里温度)以上时,磁性原子的磁矩在热运动的作用下呈现出混乱的排布,导致铁磁性材料失去磁性,这个状态称为顺磁性,在没有磁场时,其磁矩排布是一种无序状态.在顺磁状态下,磁矩分布杂乱无章,具有较高的对称性,在居里温度以下时,磁矩朝某一个方向择优分布,出现磁有序,对称性随之降低,原有的对称性发生破缺,出现了有序相,对外显示出磁性.这种对称性的缺失无需外来的激励,称为对称性自发破缺(spontaneouslysymmetrybreaking),因此,铁磁有序相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对称性的自发破缺.

凝聚态物理中另一类重要的材料是超导体,即在某一临界温度以下,这类材料处于超导态,会失去电阻,呈现零电阻特性,同时对磁场具有排斥作用.超导材料表现出的性质称为超导电性.超导材料在电力传输、低温制冷、磁悬浮运输、高能粒子加速器、储能、精密测量、微波器件、逻辑元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已达到160K左右,并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实际应用.超导态也是一个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态.1957年,美国3位物理学家JohnBardeen,LeonCooper和RobertSchrieffer对超导电性的起源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现在被称之为BCS超导电性理论,并于197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该理论指出,两个具有相反动量和相反自旋的电子通过与晶格振动相互作用可以结成电子对,称为Cooper对,超导电性来源于这些电子对在动量空间中的凝聚,超导态是Cooper对的凝聚态.由于Cooper对破坏了原来电子-声子系统满足的U(1)规范对称性,因此,超导态是一个U(1)规范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态,在其激发谱中有一个能隙.BCS理论在基本粒子物理、核物理、宇宙学等学科中有重要的应用.

BCS理论出现以后,Nambu想要去理解超导态中的规范对称性是如何破缺的,探讨其中是否还蕴藏更深层次的道理.结果他花了大约两年的时间,利用量子场论的框架,推导出了BCS理论的结论.通过考虑对顶角的辐射修正,他发现超导态中的规范不变性仍然存在,表征规范不变性的Ward恒等式可以建立,只是以非线性的方式来实现.这样,超导态中的所有计算都可以在规范不变下进行,从而发现了在场论表述下的对称性自发破缺.Nambu在对BCS理论的处理中,发现存在着一个具有零能量和动量的态,称为无质量的声子,当把库仑场考虑进去以后,这些无质量的声子就变成了有质量的等离激元.

查看全文

浅析信息不对称信贷安全

[内容摘要]本文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特殊视角探讨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不安全的形成机理,并创造性地对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内涵进行了界定,总结和提出了信贷交易中存在的5种主要信息不对称形式,特别是创新地提出了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与信用中介评级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当前形势下加强和防范信贷经营中的超额授信、过度授信、关联企业等风险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资产安全;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Abstract:Fromtheinformationeconomicsandbehavioreconomics,thispaperanalyzestheformingmechanismofBankingcreditcapitalunsafety,definesthecreditcapitalsafetycreatively,andsummarizesfiveasymmetricinformationformsinbankingcreditmarket,inparticular,theasymmetricinformationamongcommercialbanksandbetweencommercialbanksandcreditratingagencies.Ithaspracticalimplicationstoavoidtherisksassociatedwithexcesscreditandotheractivities.

Keywords:asymmetricinformation;capitalsafety;adverseselection;moralhazard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又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危机将首先反映在银行业,由于金融风险的高传染性,银行业的危机又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的发展力度。而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经营模式下,信贷风险仍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风险,大约占到了总体风险暴露的60%左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信贷资产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一个银行整体运营的安全,严重情况下还将影响一个国家金融、经济、政治的安全。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蓝田、托普、德隆、普马系、周正毅等事件给我国银行信贷资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引起了人们对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的高度关注。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信贷契约的不完全、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及银行自身信贷管理缺陷等,但笔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才是影响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深层次因素。

一、信贷资产安全内涵的界定

查看全文

英语中对称现象分析论文

摘要:英语中的对称现象主要表现在词语对称、语法对称和句子对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对称基本上都遵循一个原则:词语与词语对称(词性、词类等),词组与词组对称,句子与句子对称(句子中的各个句子成分分别对称)。学习和研究这些对称有助于理解和欣赏英语这门语言,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词语对称;语法对称;句子对称

一、引言

汉语中有对称现象,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愉悦;读起来琅琅上口,颇具韵味;意义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英语中也存在类似的对称现象,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搞清楚这些对称,对英语学习中的记忆和理解有很大帮助作用。英语中的对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二、词语的对称

词语的对称表现为词语在排列形式上的对称。这些词语可能是相同词,也可能是反义词;可能是词性相同的词,也可能是类别相同的词;还有可能是同音意不同的相同词语。

查看全文

对称的美学研究论文

对称似乎是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表现形式或现象,而且它成为各种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建筑、美学、绘画等的基本理论和表现形式之一。为什么对称会产生美,传统的解释是,对称代表和谐、舒适、端庄,因而给人以美感。

但是,生物医学近来的研究却我们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人和生物都依赖于视觉与神经网络的传导感知认识世界,恰恰是对称的形体和外表、图象最能为神经网络感知,并在神经网络中留下深刻烙印。人的神经网络是一种自然的类似今天人们建立的因特网。

最初建立因特网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那种传统的,按中央集权模式建立的,由上而下的网络。在这种网络中,一旦中央网站遭遇打击和意外,整个网络就无法运转。建立一种四面八方都相连的无所谓中央网站的网络,在一旦遇到意外时,各地之间的联系也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而沟通。因此,网络变成了一种更立体和更平等,也更有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脑神经的天然网络在接收和传递信息上就具有这种立体的平等的四通八达的优势,因此对物体和人体的对称有独特的全面印象和感应,对美的感知细致入微。

所以,英国剑桥大学的动物学家拉夫斯·约翰斯通认为,人们宁可选择对称体貌是因为对称是我们视觉系统恰好最能获得的最强烈反应的印象。这种视觉印象是人类从远古进化而来,而绝非仅仅是在择偶和吸引异性上才起作用。人们喜爱对称是因为,对称的特点容易被识别,当然对称的形体也可能是健康的一种提示。如果外形不对称,很可能是,这一个个体有不健康的因素。

在这种理论下,越对称的人和物就会看起来越美。比如,美国好莱坞男影星丹泽尔·华盛顿被《人物》杂志评为“当今最富魅力的男性”,原因之一是他的面庞几乎完全对称。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行为生态学家兰迪·桑希尔最近对72名大学生选择性伴侣时所认为的最具吸引力面容调查表明,受试者认为越对称的脸庞越漂亮,因而也越吸人,他们非常愿意找这样的异性为伴侣。

不对称的突破

查看全文

简述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

一、引言

20世纪2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在实施效果上是对称的,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施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有效刺激经济增长,同样,在经济过度繁荣的时候,政府可以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有效防止通货膨胀,抑制经济过热。然而,20世纪30年代末,人们开始怀疑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期间,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实施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如美国3个月的国债率从1929年的5%下降到1932年的1%以下,但收效甚微。据此,凯恩斯提出了流动性陷阱。他指出,美国实施的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其经济系统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导致货币政策失效。自此,经济学家开始思考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金融危机的频频爆发,货币政策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应对危机的重要工具。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宏观调控倾向于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央行连续降低人民币和外币存款利率以后,货币供给和流动性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松动,4万亿元财政资金强力启动内需,确实十分明显地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却也伴随着30年来史上最高的通货膨胀,面对持续走高的通胀问题,央行在2011年6月20日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央行当年第6次,同时也是2010年以来的第12次上调准备金率。此后,央行在2011年基本上保持着准备金率“一月一调”的节奏。此外,2010年以来,央行已经5次加息,这样大力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的持续上涨,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货币政策是否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这是同宏观经济决策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加以检验的实证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我国实际经济条件,采用较新的“有向无环图”技术识别SVAR,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方面实证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在方向上的非对称性问题,从而为我国宏观政策当局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参考依据。最早对货币政策在效果方向上的非对称性进行研究的是Cover(1992),随后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效仿。该文通过1951:1~1987:4的季度数据,运用两步OLS方法检验正负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影响的非对称性。结果表明,无论在影响程度上还是在统计显著性上,负向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的影响都要大于正向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的影响,从而证实了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的存在。随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货币政策在效果方向上的非对称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综合这些文献来看,对不同方向货币政策的识别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构建货币供给方程,由残差项识别,如Cover(1992)、ShahidMalik(2013)、黄先开和邓述慧(2000)、陆军、舒元(2002)、冯春平(2002)、张暾等(2013)等人的研究;第二种是通过HP滤波等时间趋势分析法对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直接进行分析,如刘金全(2002)、邱宜欣、刘召虹(2012)、胡臻(2013)等人的研究。本文考虑到货币供给方程的构建并没有统一的理论依据,现有文献构建的货币供给方程也各有不同,因此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即通过时间趋势分析分解出不同方向的货币政策进行分析。同时,现有文献大多只是对产出或价格方程进行OLS回归,考察不同方向货币政策的系数,或者采用VAR从单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考察货币政策在方向上的非对称性,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采用较新发展的“有向无环图技术(DAG)”识别SVAR模型的扰动项结构,采用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误差分解的方法,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个层面实证检验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在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VAR及SVAR模型中格兰杰因果检验不能刻画变量间同期因果关系以及传统choleskey分解方法受变量主观排序影响的局限,提高了本文研究结论的可信性。本文余下部分的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是实证模型及方法;第三部分是变量选择以及数据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及分析;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

二、实证模型及方法

1.有向无环图(DAG)有向无环图主要通过计算一系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来分析判断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尤其是同期因果关系,图中的方向代表因果,但不存在闭合回路,因此名叫有向无环图(DirectedAcyclicGraphs)。与传统的granger因果检验不同,有向无环图可以检验变量之间的同期相关性,从而避免传统方法在SVAR的识别问题中受到变量次序影响较大的问题。下面具体介绍有向无环图是如何体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对于变量X,Y和Z,如果Y和Z的无条件相关系数不为零,但在给定X的条件相关系数为零,我们则可以说X既是Y也是Z的原因,记作Y←X→Z;反之,如果X和Z的无条件相关系数为零,但在给定Y下的条件相关系数不为零,则称X和Z都是Y的原因,记作:X→Y←Z。有向无环图由点和连结它们的有向边组成,反映变量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具体来说,若变量X和Y的连结方式是X→Y,表明X和Y存在同期因果关系,且X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若X和Y的连结方式是X-Y,表明X和Y存在同期因果关系,但它们谁是因谁是果还不明确;若X和Y的连结方式是XY,表明X和Y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同期因果关系。Spirtesetal(1993)、PeterSpirtes(2005)对DAG的画法提出和完善了PC算法。该算法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从“完全无向图”出发,各个变量(顶点)之间均存在连线(边),当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或条件相关系数在某一给定显著性水平下为0时,则移去这两个变量之间的连线。该算法首先计算变量的相关系数(可理解成0阶条件相关系数),移去相关系数为0的变量之间的连线,紧接着计算变量的1阶条件相关系数,移去1阶条件相关系数为0的变量之间的连线,这样推进下去,直到分析完变量的N-2阶条件相关系数(N为变量的个数)。本文采用Fisher'sZ统计量来推断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是否显著异于0。z(籽(i,j|k)n)=12(n-k-3)1/2×ln(1+(籽i,j|k))×1-(籽,i,j|k)-1→→其中n为用来估计相关系数的观测值个数,籽(i,j|k)是序列i和序列j在给定序列k的总体条件相关系数,k是k中变量个数,即计算条件相关系数的阶数。若i、j、k均服从正态分布,则z(籽(i,j|k)n)-z(r(i,j|k)n)也服从正态分布,其中r(i,j|k)为样本条件相关系数。在完成上述步骤后,我们需要为保留下来的连线画出方向,即确定保留连线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向。主要借助“相邻(adjacent)”和“隔离集(sepset)”两个概念。两个变量之间存在连线,我们称该两个变量是相邻的,否则则称该两个变量是不相邻的;隔离集是指使得某两个变量之间的连线被移去的条件变量,即使得某两个变量的条件相关系数为0的条件变量,例如,若籽(i,j|k)为0,则称k为i,j的隔离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很方便的给出有向无环图的方向。例如,若X和Y相邻,Y和Z相邻,但X和Z不相邻,即X-Y-Z,如果Y不在X和Z的隔离集里,则我们可以确定这3个变量的有向无环图为X→Y←Z。2.SVAR模型缩减型VAR只能描述各个内生变量的动态形成过程,注重内生变量的“跨期”相关性,而没有考虑内生变量的同期相关性,而SVAR则可以根据相关理论设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SVAR(P)模型定义如下:Ayt=pi=1移A*iyt-i+Bεt其中,yt为一个K维向量,结构性扰动项被假定为白噪声过程,P为滞后阶数,上式左乘A-1后可以得到缩减型VAR模型,如下所示:yt=籽i=1移A-1A*iyt-i+A-1Bεtyt=籽i=1移Aiyt-i+滋t可见,通过对A、B矩阵施加约束,可以识别出SVAR模型的扰动项冲击,而由对A、B矩阵施加约束类型的不同,SVAR模型可以分为如下三种情况(详细请参阅Pfaff(2006)):(1)B被设定为单位阵,这种情况下,最少需要施加约束条件个数为K(K-1)/2。(2)A被设定为单位阵,这种情况下,最少需要施加约束条件个数也为K(K-1)/2。(3)AB矩阵均被施加约束,这种情况下,最少需要施加的约束条件个数为K2+K(K-1)/2本文采用第(1)种方式,结合DAG分析对SVAR模型施加约束。A矩阵的非对角元素反映了变量之间的同期相关关系即因果关系。克服了传统的Cholesky分解识别SVAR中主观设定变量次序所带来的偏误,更准确地反映了数据的真实生成过程。

三、变量与数据

1.变量选择《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高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应当将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两个最主要的最终目标。因此,本文选取产出GDP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和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指标。考虑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是“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给量M2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L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由于GDP数据只有季度数据,本文选取工业企业增加值Y作为产出水平的替代变量。2.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所采用的数据除工业增加值Y①来自wind数据库外,其他数据全部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中CPI经笔者自己换算成定基比数据,选取1998年12月作为基期,全部数据的时间范围是1999年1月至2013年5月。为了消除季节性因素,本文对所有的变量采用X-12的方法进行了季节性调整,为了降低数据的异方差性,本文对各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化处理,处理后的变量名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前缀“L”。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采用Hodrick-Precott滤波法对不同方向上的货币政策进行识别,对于某一特定的经济时间序列{St},包含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可以采用HP滤波将其波动成分和趋势分离出来,具体做法如下:minTt=1移(St-STt)2+姿Tt=1移[(STt+1-STt)-(STt-STt-1)]2移移其中STt为趋势项,姿取值一般由序列的时间频率决定,本文采用月度数据,姿取14400。本文采用HP滤波对LM2和LL进行分析,识别出货币政策的方向。具体波动成分结果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定义出货币政策的不同方向如下:μm+=max(CLM,0)μ-m=min(CLM,0),μL+=max(CLM,0)μ-L=min(CLM,0)其中,μ+m代表扩张性货币供给政策,μ-m代表紧缩性货币供给政策;μ+L代表扩张性信贷政策,μ-L代表紧缩性信贷政策。

查看全文

公司信息不对称现状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的表现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中国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质量低下、避免亏损、特别处理或摘牌的盈余管理、尽管中国资本市场历经十余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监管者,中国证监会应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在普华永道的一份关于“不透明指数”的报告中,中国的不透明指数位列该报告所评估的35个国家之首,为最不透明的国家。这一研究结论引起了人们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关注。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如此糟糕吗?本文基于有关学者以中国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为研究对象的实证文献,从强制性信息披露质量和自愿性信息披露数量两方面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确实相当严重,主要表现为强制性信息披露质量低下,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极低。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盈余管理;自愿披露

一、引言

资本市场不仅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而且每时每刻都在生产和制造着新的信息,是社会经济的“信息源”。然而,资本市场也是信息最不对称的市场。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信息在以上市公司为中心的资本市场的各方参与者之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等的。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不仅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决策行为和利益差别,还会引起市场交易的不公平,降低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引起市场萎缩甚至市场失败(马广奇,2006)。因此,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备受有关各方关注。

中国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如何呢?2001年1月,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了一份关于“不透明指数”(TheOpacityIndex)的调查报告。①在该报告所调查的35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不透明指数”高居榜首,为信息最不透明的国家。无独有偶,Gul和Qiu(2002)对包括中国、印度、韩国、墨西哥等在内的22个新兴国家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行了评估,按从大到小排序,中国位列第9位。

查看全文

信息不对称与小额信贷研究

一、引言

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无法规避的社会现象,为了解决穷人进入正轨信贷困难的问题,创立了小额信贷这样一种新的适合穷人经济特征和社会特点的信贷形式。小额信贷组织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71年哥伦比亚成立的带有宗教色彩的非盈利组织“机遇国际”,最早且卓有成效的是20世纪70年代在孟加拉国成立的乡村银行。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小额信贷作为一种补充信贷市场不足的工具,深受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亲睐。国内外学者,普遍将国际上的小额信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起源到80年代中期依靠捐助资金的幼年期;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收入覆盖成本的成长期;90年代后期到现在为实现持续性的成熟期。而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3年到1996年的扶贫阶段,当时扶贫基金达到9000万元,主要在四川、云南、陕西等地发展;2000年到2004年的扶贫与商业小额信贷结合阶段,该阶段由于不良贷款率高,主要是政府主导农村合作社向农户贷款;2005年以来向商业小额信贷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扩大信贷覆盖面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2005年以后国家为了小额信贷的发展下发了不少文件,但是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受到很大的阻碍。Stigliz和Weise(1981)指出,信贷领域内的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信贷配给的出现,我国长期“以农补工”导致农村发展缓慢。可以发现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从小额信贷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入手,分析国际上小额信贷的典型发展模式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改善作用,对我国小额信贷发展予以借鉴,具体安排为第二部分讲述小额信贷的典型发展模式,第三部分讲述信息不对称与小额信贷的关系。

二、小额信贷

首先对小额信贷的概念做简单的阐述,本文引用了世界银行的定义,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经济发展途径,其目的是为了使低收入的女性以及男性从中得到益处。以下是三种典型的小额信贷模式:(一)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GB)孟加拉乡村银行于1976年由默罕默德•尤努斯创建,到2006年已经拥有600万客户,并覆盖了47.6%的贫困人口。格莱明银行的特点是采取连带责任小组贷款和强制性储蓄相结合的模式。(二)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模式(BancoSol)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成立于1992年,前身世一个以捐助为基金来源的非营利性组织。该银行以盈利为目的,许多创新业务体现了联合国普惠金融的小额信贷金融机构由单一小额信贷向多元化金融服务转变的理念。该模式成功的三个重要原因:一是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二是商业化经营的比较优势,三是不依赖政府补贴解决外部性问题。(三)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模式(BRI)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成立于1968年,是印度尼西亚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中之一。其成立初期的目的是为农村金融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促进该国的农业发展。该模式的特点是:确实保证财务制度的独立、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三、信息不对与小额信贷

(一)小额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产生原因。赵剑冰及郝莹,将小额信贷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1.信贷对象小额信贷针对的是贫困人群,这类人一般文化程度比较低,居住地方不集中,很难对这个群体就贷款意愿、贷款方式、还款能力建立起完整的信用评级体系,就算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由于这部分人所居住地区信息传递慢,贷款机构很难及时收到信息做出反馈。2.信贷方式由于每笔贷款金额小,一般采用信用贷款方式。这样的方式使得借款人掌握更多的信息,贷款人则成为委托人一方。借款人可能出于自身原因隐瞒对自己不利的消息,易形成呆坏账。早期的小额信贷依靠的是捐款,相当于福利机构的经营模式,就造成了非常高的呆坏账,但是这种模式由于资金的来源并不固定等是很难继续下去的。3.信贷发放与监管在Stasse与Stewart1992年的研究中,认为影响决策的信息因素有:信息荷、信息共享程度、初始偏好、主观概率判断、群体规模、成员成熟度、决策任务性质以及难度、专家角色指派、讨论沟通方式以及关键信息的共享程度等等。信息收集过程中,借款人的信息,能力以及随后的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对信息的利用效率大大的降低了。这个问题在中国更是严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资料显示:全州有农村信用社网点473个,职工1780人,以9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个信用社要服务505户农户。这要做到上面所说的信息收集,进行监管,是很难实现的。4.外部环境贫困收入人群不像中等收入人群,有一定的稳定性,任何一些小的外部影响都有可能改变一个贫困家庭的经济结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发生这些外力的不可抗因素比如收成问题等时风险容易转嫁给借款人。(二)对小额信贷模型中信息不对称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信息不对称与小额信贷创新》的研究报告中将小额信贷发展以来的创新分为:联保贷款、提供动态激励的个人信贷技术、新的担保、质押机制三个大类。而在吴晓灵主编的《小额信贷》一书中还提到了个人贷款以及利率的问题。详细内容为下面几点:1.联保贷款与个体贷款联保贷款是指,借贷合约产生的责任和义务不是简单的由个人承担,而是由相关人员自愿组建的小组共同承担违约责任。在孟加拉国成立的格莱明银行在第一发展阶段就是典型的联保贷款。在贷款前,由于连带责任的存在,只要贷款本息和大于确定性收益,就能改善信贷对象上的信息不对称减轻逆向选择问题,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到小额信贷。在贷款后,如果其他小组成员发现,代替无法还款人还款带来的收益大于不替其还款,那么就会多一份还款的保障并且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则能改善信贷监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道德风险。虽然已有学者运用简单的包括借款者和贷款者的不对称信息模型(Aghion和Morduch,2007)对联保贷款改进信息不对称作过研究。但是联保贷款可能影响到个人贷款问题,还没有人做出回答。我认为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发展一种更具有补充作用的信贷方式也是有可能的。2.市场利率化和贴息利率化市场利率化更能够放映市场信息,但是我们也可以知道小额贷款对象由于有较高的资金收益,更高的利率更加适合风险控制,所以在上面三个模式中大多都是利率覆盖成本,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目前还没有文献说明哪种利率方式更能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点会在论文中具体说明3.提供动态激励的个人信贷技术该方法是激励监督机制的一种创新。贷款对象仍为个人,但与传统上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不同,这种贷款技术试图建立起一种正向激励,对及时还款的借款人进行奖励。具体包括:(1)黑名单制度与停止贷款威胁。事先确定规则,一旦借款人违约,将失去未来的贷款机会。(2)渐进式贷款。将贷款条款与偿还记录挂钩,随着借款人履约次数增加,来调高借款人的贷款规模(或者降低其借款利率或延长贷款期限)。(3)弹性贷款。也称为“活期贷款”以应付客观上不能还款的一些情况。这种方式在初期比较明显的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特别是在人口流动性相对较低的地方有效。但是如果考虑到重复博弈则会出现困境。4.引入新的担保、质押机制这种方法的内涵是通过提高违约成本,降低信贷中的道德风险,或者转移影响贷款质量的客观环境风险。(1)拓展的抵押品机制。但是,这种创新虽然有助于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防范道德风险,但却并不能有效降低违约的客观风险,也就是说借款人确实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形。(2)强制储蓄计划。这个强制储蓄账户发挥着两种功能:一是提高了贷款的实际利率,能有效规避贷款利率限制;二是能充作一种抵押品,当借款人违约时,强制储蓄账户将用于弥补银行的损失。(四)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控制小额信贷风险的对策。关于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风险问题,张转方曾经提出主要的风险包括管理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信用风险是担心借款人存在违约的情况,管理风险更多是基层金融服务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风险,利率风险则是跟市场的基准利率相关,利率的改变可能造成借贷资金成本发生变化。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控制风险的相关方法,李树生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商业化。在初期的时候小额信贷的发展重点在覆盖率上,这也为小额信贷市场积累了风险,现在人们更多的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才是发展小额信贷的关键,因此必须通过商业化的方式,通过市场的有效调节,来规避风险。在风险控制的问题上,章嘉韡在《从信息不对称视角解读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提出一个比较新颖的模式:运用“农业保险+订单农业”+“小额信贷”一体化风险管理工具。“农业保险+订单农业”+“小额信贷”即农户在从事生产经营之前与农业保险经营公司和农产品龙头企业签订相应的保单和订单,之后农户直接将订单合同抵押给信贷机构以获得小额信贷资金购买,诸如:种子、化肥、农药等各种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查看全文

漫谈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1平稳性检验

在协整检验之前,必须首先检验各个变量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的三组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本文采用增广的迪基-福勒方法即单位根ADF方法对五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并采用AIC和SC最小准则来确定时间序列的最佳滞后期,因篇幅限制,仅列出危机中时间序列的的检验结果。检验结果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五个变量的三组原序列均接受原假设,现为非平稳序列。但五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经过一阶差分后,其ADF检验值均小于临界值,即拒绝原假设,现为一阶单整的平稳序列,因此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协整方程回归。

2实证检验

基于上步骤的平稳性检验,分别将中介目标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将最终目标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长期协整方程,选择最优滞后期,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同时采用广义差分法消除模型的自相关,得到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组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方程回归结果。估计均为显著,且经检验发现,协整方程的残差均为5%显著性水平下的平稳序列,因此金融危机前中后变量的长期协整关系均成立,中介目标变量与最终目标变量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然而,从短期来看,又可能出现失衡状态,为增强实证检验的精准度,本文进一步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以分析各经济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该误差修正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协整方程中被解释变量的一阶差分,解释变量为协整方程中解释变量的差分序列以及长期均衡方程的误差项。筛选滞后项,得到短期误差修正模型的最优估计结果。为进一步证实协整回归的结论,系统分析货币政策与国民产值、物价指数之间的先行、滞后关系,本文对金融危机前后的变量进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根据AIC和SC原则,滞后期同样选择为1。

3实证结果分析

第一,在中长期内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存在非对称性。就经济增长而言,金融危机发生前中后三个阶段,货币渠道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及信贷渠道的信贷规模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均是显著的,但信贷规模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存在5期的滞后,且除利率对国内生产总值呈负向影响外,其他两个变量均呈正向影响。金融危机前,当货币供应量下降1%,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475%;当利率上调1%,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823%。当信贷规模下降1%,五期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341%。同样分析危机时期和危机后的实证结果并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后发现,金融危机前三个变量的系数明显大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危机后的变量系数小于危机前而大于危机时期,处于居中地位。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我国经济周期的三个阶段中,金融危机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最大,危机时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最小,而危机后稳健性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居中。

查看全文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

一、逆向选择模型

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在1970年发表了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被公认为是信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开创性文献。在美国俚语中,“柠檬”俗称“次品”,这篇研究次品市场的论文因为浅显先后被三、四杂志退稿。然而,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的逆向选择理论揭示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又非常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买者和卖者有关车的质量信息不对称。在旧车市场,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而买者不知道。这样卖者就会以次充好,买者也不傻,尽管他们不能了解旧车的真实质量,只知道车的平均质量,愿平均质量出中等价格,这样一来,那些高于中等价的上等旧车就可能会退出市场。接下来的演绎是,由于上等车退出市场,买者会继续降低估价,次上等车会退出市场;演绎的最后结果是:市场上成了破烂车的展览馆,极端的情况一辆车都不成交。现实的情况是,社会成交量小于实际均衡量。这个过程称为逆向选择。

为更加清楚地说明逆向选择模型。我们可以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假定卖者出售的旧车有两种可能类型:θ=6000(高质量)和θ=2000(低质量),每一种车的概率分别是1/2;买卖双方有相同的偏好且对车的评价等于车的质量。显然,如果买者知道车的质量,均衡价格P=6000(高质量)或P=2000(低质量)。买者不能知道车的真实质量,如果两类车都进入市场,车的平均质量E[θ]=4000,由于买者不敢保证出高价就能买到高质量θ=6000的车,所以愿意出的最高价格P=4000,希望能够买到θ=6000的车。但在此价格下,高质量车的卖者将退出市场,只有低量车θ=2000的卖者愿意出售。买者知道高质量的车推出以后,市场上剩下的一定是低质量的卖者。唯一的均衡价格是P=2000,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如果市场上是θ=6000到θ=2000的连续分布,尽管推理稍微复杂一些,但同样证明这一理论。

这个例子尽管简单,但给出了逆向选择的基本含义:第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因为在上述模型中,有买主愿出高价购买好车,市场——“看不见的手”并没有实现将好车从卖主手里转移到需要的买主手中。市场调节下供给和需求是总能在一定价位上满足买卖双方的意愿的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失灵了。第二,这种“市场失灵”具有“逆向选择”的特征,即市场上只剩下次品,也就是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传统市场的竞争机制导出的结论是——“良币驱逐劣币”或“优剩劣汰”;可是,信息不对称导出的是相反的结论——“劣币驱逐良币”或“劣剩优汰”。逆向选择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可以说给人们提供了逆向思维的路径,会加深市场复杂性的认识,由此能改变很多被认为“常识”的结论,使市场有效性理念又一次遭受重创。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中是最普遍存在的最基本事实,因而乔治·阿克劳夫(GeorgeAkerlof)的旧车市场模型具有普遍经济学分析价值。他讲的故事虽然是旧车市场,可以延伸到烟、酒等所有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等等。也能解释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这些市场,是因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隐藏了信息。逆向选择的理论也说明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遏止假冒产品,会使假冒伪劣泛滥,形成“劣币驱良币”的后果,甚至市场瘫痪。

查看全文

论信贷信息不对称性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也是高度信用化、信息化的商品经济。因此,研究和探讨信贷关系中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分布、信息沟通、信息识别、信息处理等,对于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支持市场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想就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作初步分析。

现代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也是高度信用化、信息化的商品经济。因此,研究和探讨信贷关系中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分布、信息沟通、信息识别、信息处理等,对于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支持市场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想就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作初步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里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在信贷关系中,作为信贷支持的每一个企业都可能随时全面了解和掌握银行的信贷政策、信贷制度、信贷监管等银行信息,而银行却不可能拥有和掌握每个贷款企业的全部信息,这就形成了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性,而企业具有信息优势,使银行经常处于不利地位。信贷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在目前我们市场经济欠发达、信用环境不完善的背景下,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源占有不对称

企业与银行相比,在信息源的占有上具有很强的优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