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建议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16:25: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对策建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对策建议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对策建议

保护与开发地名文化遗产,既是民政、文旅等管理部门的日常事务工作,也是当今挖掘文化资源、探索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笔者围绕如何促进河南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完善领导机制,强化组织建设。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集合文旅、交通、规划、测绘等有关单位力量,成立统揽全局、机构清晰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组,对本辖区地名文化遗产进行常态化管理。对于工作小组的性质,不能仅停留在议事、协调和资讯互通的层面,而应争取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赋予其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工作小组可将其设立于各级民政部门内。换言之,河南省县级以上政区中,都可配合民政部门的建制设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对于工作小组的人员配备,组长可由本级分管民政工作的政府副职领导兼任,同时民政、文旅、交通、规划等部门正职领导应当兼任副组长,具体办事人员应当以民政地名管理工作者为主。

推进省内、省际的区域合作,整合线性、块状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河南地区最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名文化遗产并非点状孤立存在,不能按照当今政区进行人为割裂式的保护与开发,要注意打破区划壁垒进行跨区域协作。这里以黄河地名文化带保护为例,黄河作为带状地名文化带,既勾连起了省内重要的古都——洛阳、开封,也将上下游的西安、济南等历史名城相互沟通。在跨省域层面,建议由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出面,与陕西、山东两省的地名部门接洽,共同协商出台地方保护开发合作计划。同时,以县市结对子的形式,将洛阳与西安、华山与登封等建立地名保护姊妹城市关系,保护并利用好条状地名文化遗产。在省内层面,建议由郑州市地名保护小组出面,协调、组织省内黄河沿岸县市,进行区域地名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共同保护、开发。

重视地名材料搜集与基础研究,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尤其是非遗研究部门的合作。当前地名文化遗产工作的参与人群主要是地名工作者,他们的优势是熟悉本区域当代地名演进状况,但短处在于历史地名的整理、研究,同时在非遗保护层面,更是学识不及、力有不逮。鉴于此,建议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积极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注意发挥辖区内高校、社科院(联)的作用。省级层面可以由河南省社科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派出历史地名、非遗保护专家组,在县市级层面,由当地院校及社科联派出专家组,重点强化地名志的编著、地名文化遗产的整理与研究。在非遗保护层面,要强化同各级文化部门中的非遗部门联系,向专门的非遗部门学习、取经,对地名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

提高地名文化遗产选定标准,推进保护工作科学化。从浩如烟海的地名中恰如其分地选定地名文化遗产,需要从源头做到选定的科学化与标准化。建议由河南省地名遗产工作小组制定省地县三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文件,在符合民政部国标的同时,要结合河南省历史底蕴丰富、历史地名量大的特征,适当提高地名文化遗产的收录标准,将部分不恰当的地名文化遗产剔除出保护名单。同时参考非遗申报工作流程,将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也分为省地县三级,按照分级管理、严格审定的方式,实现地名文化遗产前期搜集、整理工作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加强地名文化产业开发,充分挖掘地名的社会经济价值。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资料搜集、理论研究与社会宣教的文化事业层面,要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鼓励评估可行的地名文化旅游项目上马建设。建议在洛阳或开封,打造中原地名文化旅游区,依托当地丰富的都城地名文化资源,建设一座中原地名博物馆,主要介绍河南省内的地名文化遗产状况。同时利用既有旅游文化资源,在现有建设基础上,打造地名文化小镇。这里以开封为例,可以充分发挥清明上河园、龙亭公园等区域的空余空间,在园区内打造可视、可读、可学、可接触的地名文化区,将地名文化遗产同其他非遗结合开来,如在“朱仙镇”点位,设立可参与式年画制作体验坊,在“汴河坊”点位,设立漕运参与式码头,寓教于乐,吸引游人。

查看全文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策建议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引擎。以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对象,分析福建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推进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福建省;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推动新时代福建特色乡村全面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对福建“三农”工作要求的使命担当,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奋力推进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内在要求。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以相关政策文件为依据[1],对福建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对策建议。

1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深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2]。一是农业综合生产力稳步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粮食总产量连续保持稳定,7个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1万亿元。其中,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等5个产业的全产业链产值均超千亿元[3]。二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5年完成造福工程扶贫搬迁87.9万人,脱贫11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8%下降到0.02%。三是农村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率先推行河长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森林覆盖率持续位居全国首位。四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更加安定稳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累计增长超过45%,收入增幅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五是基本实现村村通硬化公路、安全饮水,4G网络和高速宽带全覆盖,偏远建制村“五通”问题基本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垦改革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改革有序推进。

2福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境

查看全文

教师发展对策建议

摘要:文章阐明了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运用PEST与SWOT工具,分析了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竞争态势,并提出了教师发展的应对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应用技术;上海电机学院;教师发展;SWOT;PEST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应用技术型院校的教师来讲,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实现国家、社会、学校发展需要和教师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是首先要面临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运用PEST与SWOT分析工具,分析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竞争态势,对教师发展提供了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青年强则国强。中国制造要由大变强,成为技术高、精、尖的代名词,成为产品品质、品位、品牌的代名词,进而支撑国力日益强盛,实现富国强民的中国梦,需要依靠广大青年。支撑中国制造的升级,不仅要依靠综合性大学、科研型院校所培养的高端学术科研型人才,更要依靠广大应用技术型院校培养的大量一线应用技术型人才。国家也逐步明确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在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有需求必须有供给。大量一线应用技术型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来,就需要依靠众多转型的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就需要依靠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广大教师。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必然对担负培养人才重担的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更高的要求的内化落实就必然需要依靠教师发展。(二)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发展的紧迫性。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高等教育培养人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人才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其将知识传递并转化给学生的教学过程也是一项需要专业化发展的技能。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高质量的教师。但是,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所引进的,按照学术型人才标准和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出来的“985”、“211”、“双一流”院校的博士毕业生,没有知识技能双结构,并不具备“双师双能”,能否“无缝对接”地承担起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任呢?或者,占比很小的一部分直接从企业引进学校从教的高级技术人员又能否直接从事教学工作,顺利实现知识技能向学生的传递转化呢?答案均是否定的。这就必然产生“学术型”教师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和“非专业”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也将无法支撑产业升级和制造业的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国家发展对应用技术型院校和应用技术型院校的教师发展提出了必须的、必要的和紧迫的要求,需要学校和教师加以重视并予以解决。

二、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发展的环境与态势分析———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

查看全文

美容化妆产品品牌营销对策及建议

摘要:在现代信息科技的推动下,网络的普及度不断提升,自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容化妆产品的营业也逐渐向自媒体营销过度。自媒体营销具有诸多的优势,对美容化妆产品的品牌营销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对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美容化妆产品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全面优化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美容化妆产品的品牌营销策略。

关键词:自媒体;美容化妆产品;品牌营销;对策建议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不断趋于完善,用户的门槛也逐渐降低,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下,网络移动终端用户的数量呈现指数级增加的趋势,各种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兴起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特征较为明显,比如交流性,任何用户都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交流;独立性,在自媒体平台上,用户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观点;开放性,各自媒体账号、平台之间都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的方式对同一内容进行传播;社群性,自媒体平台可以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结合到一起,形成具有共同话题的社群;智能化,通过大数据及人工纠偏等手段,自媒体平台可以精准地推送信息。文本以广西古黛美容有限公司为例,对其借助自媒体实施品牌营销问题进行研究,以提升其品牌竞争优势。

广西古黛美容有限公司简介

古黛创办于2009年,至今已有11年历史。“古黛”以打造中国轻奢美甲连锁第一品牌为愿景,以做“您身边的变美专家”为追求。古黛目前在广西四大城市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玉林市共有12家高端直营店,均布局在广西各城市核心且高端的商圈。古黛以美甲美睫美容基础服务项目为主,在这些服务获得顾客较好满意度情况下,不断地向更高端的科技美容、科技抗衰,高端塑型、整形类进军。近年来,古黛美甲美容在美容化妆行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覆盖能力不断增强,但其在品牌营销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自媒体为品牌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所以古黛美甲美容要抓住自媒体时代的机遇,改进和完善其品牌营销策略。

自媒体时代美容化妆产品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由于社会转型尚未定型,广大农村的文化乱象状况比较突出,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还很大。推动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服务,是农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因此,笔者在调研广西鹿寨县的农村文化状况后,分析提出了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农村文化振兴战略的认识

笔者认为,各级领导干部负有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主体责任,因此,要从四个关键方面提升广大领导干部的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广大村民的文化修养是振兴农村社会,乃至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须条件。二是要深刻认识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当前广大农村“人”的转变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建设这样的事实,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三是必须让广大村民对“四个自信”认同的深远意义去认识。广大村民对我们党的红色政权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的高度认识,才能保证永远跟党走,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之基。四是从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认识。广大农村形成了文明和谐社会局面,是社会真正发展进步的表现。

2构建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目前农村户间、房族间相互攀比、讲排场、摆阔气,富瞧不起穷,大户、大族看不起小户、小族的现象仍较突出,各种封建迷信仍十分盛行,移风易俗,铲除陈规陋习的文明社会风气仍未形成。各种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从辩证角度审视,与村民文化素养缺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确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应当以党中央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农村生活、成产为需要的科学知识;民俗民风传统精华文化;文明礼仪知识;养生保健、应急救助知识;村规民约制度;本土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形成具有正能量内涵的文化;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等为辅助,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同时,注意考虑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的差异,做到包容并蓄。

3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自愿的原则

查看全文

农民贷款难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市西部,辖3镇7乡1个国营农场,118个村居委会1633村民小组。现有国土面积3208平方公里,有耕地542978亩。2008年末总户数80406户,其中农业户数72440户,占总户数的90.1%,总人口336189人,农业人口308518人,占总人口的91.77%。2008年农民人均总收入4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82元。受现有金融体制和相关政策的局限,农民贷款难一直是制约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难题。当前为我县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而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只对企业、团体提供服务,不为农民个人贷款。为农民个人提供贷款服务的就只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2008年底,农行发放惠农卡6411张,发放小额贷款3497万元(其中甘蔗种植3297万元、茶叶种植200万元);有46344户农户在信用社贷款,贷款总额13428万元。

二、农民贷款难的原因

(一)从金融机构本身分析

自从1996年以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全面撤出××,独家经营的农业银行也开始走商业化道路,将营业网点撤并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段,并将农行资金以农业为主转向了工商业并举,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城镇。农村信用社便顺理成章成了农村金融主力军。那么,农民能否从农村信用社取得贷款,满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信用社的意愿和行为。

1997年人民银行颁发的《农村信用社管理规定》对农村信用社性质的表述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这一定义体现了国际通行的金融原则,即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再加上一个非盈利性(不以盈利为目的)就完整了。这一定义同时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主要为社员服务。这是合作制的初衷,也是合作制金融与商业金融的根本区别所在。《规定》还要求农村信用社“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宗旨”。这与主要为社员服务的经营没有冲突。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相对独立运作时间短,积累的成功经验并不多,加之在市场经济环境尚未成熟的条件下,受地方意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与按合作制原则进行规范差距较大,地方色彩在一定时间内依然存在,“商业化”倾向也日益明显,离“农民自己的银行”还十分遥远。出现农民贷款难的局面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

查看全文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对策及建议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倾力支持。因此,必须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目标,根据乡村经济发展需求,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金融;“三农”发展;农村信用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要素,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基础的资金保障,担当着重要的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激励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深耕“三农”领域,根据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基础建设需求,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

为金融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为之增加包括金融在内的多方面资源配置。金融业作为最基础的经济活动资源,着重从三个方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持:一是增加对“三农”领域的资金供给,满足乡村振兴的基础资金需求,解决农业农村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将金融产品与服务延伸融入“三农”领域的细枝末梢。三是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制定符合“三农”领域特点的各项金融产品及政策,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三农”支持的力度。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拓展了“三农”领域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层次,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村金融发展拓展了新领域,激发了新的金融需求。二是乡村的振兴发展倒逼金融业加快创新步伐。三是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发挥统筹和监管职能,通过完善货币政策和强化监管手段促进金融业良性发展。

查看全文

对构建和谐企业的对策建议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区委关于构建“和谐*”的实施意见》精神,*区政协把“构建和谐企业”纳入今年的调研课题。7月5日,政协经科委组织召开了“构建和谐企业论坛会”,之后成立了构建和谐企业调研组,先后到*区内的国贸、宏奇药业、云商印务、合众家具、雅园、天宇办公设备、可吉立等企业和区总工会、社保局、劳动监察大队进行了调研,对区里部分企业构建和谐的情况、做法及经验有了基本的了解,现针对构建和谐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一些企业能够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主动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接受区直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踊跃参加救灾、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同时,认真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积极探索企业管理新路子,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不断改进管理模式和方式,在努力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二)依照国家《劳动法》、《工会法》和有关政策招聘录用工人。一是与员工个人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明确工资标准、福利待遇和休假时间等,36家上规模工业企业基本上都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二是依照《工会法》成立工会并与工会签订集体劳动合同,支持工会工作,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促进生产中的作用,在36家上规模工业企业中有18家成立了工会,签订了集体合同,其中化工机械、宝莲印务、香精厂、益佰制药、钟裕汽车等企业的工会工作开展得比较好;三是积极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截止今年7月,36家上规模工业企业中,有31家企业参保,参保率达86.1%。还有一些上规模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如国贸、国美、雅园等企业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三)把关爱员工作为构建和谐企业、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行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建立和落实与员工密切联系的沟通机制,普遍的做法是设立"员工意见箱",定期召开"员工例会"。国贸广场规定每月12日为"员工投诉日",听取员工的意见和批评。雅园饮食每年要组织一次员工对部门经理、总经理的工作(含关爱员工)情况进行一次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公司考核管理人员的重要依据;二是努力帮助员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帮助租赁住房、迁移户口、子女入学、补助医疗费等。益佰制药、宏奇药业除按国家规定给员工办理医疗等保险外,还在内部建立了医疗基金,员工可报销10万元以内的住院治疗费。

(四)以“质量求生存、信誉求发展”,不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随意拖欠应付款项,使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我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中坚力量。

查看全文

党建促进师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摘要】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针对民办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民办高校以党建促进师德建设的价值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笔者的思考与分析,论述相关的对策与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德;党建

一、民办高校师德建设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理想理念作为支撑。“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教师不仅要做好本职知识、技能的教育工作,更应当重视学生的观念与思想教育。但是从目前来看,不少民办高校的教师缺少对学生有关思想与观念的教导,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是自身的重要职责,并认为这些工作应该由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来负责,缺乏有效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导致他们面对学生的违纪、违规现象视而不见,脱离了“育人”的根本,影响了高校形象的建立。(二)民办高校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角度来说,其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返聘的教师,其二是青年教师。这些教师都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但是从体制与编制的角度来说,相较于公办高校较为丰富的福利制度,民办高校教师的福利制度缺少良好的保障。尤其是个别青年教师,只是将民办高校当作一种“跳板”。有的教师,会在自己主要职业基础上开拓第二份职业,并以此来弥补生活所需。这些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缺乏,其不仅无法有效投入教育教学中,同时也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在实际教育中往往照本宣科,未能真正从教师职责的角度去落实工作,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成长发展。(三)对于高校教师的师德关注较少。现今我国不少民办高校面临着师资引进难、留住难、提高难等状况,导致不少民办高校在教师的选择上大多从“量”的角度出发,很少从教师的“质”也就是师德角度因素进行考虑。同时忽视师德也体现在对于教师的培养、选拔、晋升的过程中。在实际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学校大多从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上考核,并没有制定系统性较强的师德、师风培养体系。虽然在日常的教师管理中,学校会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导,但是有关师德的发展效果不够明显。一些教师因为安于现状,常处于舒适状态中,未对自己提出高要求,从而制约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民办高校以党建促进师德建设的价值

(一)为教师师德观念树立正确的风向标。从实际角度来说,党建工作以其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在强化教师“内在”因素上有着非常强的功效,同时还可以将国家与社会的需求在其中融合,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国家的联系,并以此为教师良好师德观念树立正确的风向标。民办高校实施党建工作,符合时展需求,使在职教师受到正能量的感染,可以激发其责任意识,有助于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从而为提升师资队伍力量奠定良好基础,促使高校树立良好形象。(二)保障民办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的长效性。从教育实力的角度来说,其实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师资队伍,而师资队伍的稳固发展核心在于师德建设。在民办高校中,教师师德建设往往没有专职部门管理,导致师德建设工作无法有效落实。而以党建与师德建设融合的机制,可以充分挖掘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党员模范作用以及党政齐抓共管,可以有效保障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的完善与长效性。这对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能够使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时展相符,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查看全文

采购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发展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应用研究,政府采购内部控制规范化、有序化、信息化高效运转也得到了有效发展,能促使政府组织目标高质量完成。构建完善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体系、对在职人员进行有效匹配、提高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监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各项采购风险进行有效预防与管理工作,加强政府采购的实践应用质量,进一步加快政府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推进我国国民经济长久稳定发展。

关键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对策建议

采购工作作为政府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能够有效地提高政府公共财务监管工作质量,对于我国的社会市场体制改革与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辐射发内逐渐增大,实践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与漏洞也不断浮现。因此,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的内部控制工作,对我国政府体制管控与财政部门预算、审计等进行改革创新,是实现政府采购工作的高效化与实践化的关键措施。

1.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建设相关理论概念

1.1政府采购基本概念与制度

政府采购也就是公共采购,是各级国家行政机构、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等团体,利用市场竞争、公开招标等方式,使用国家财政资金采取租赁、购买或委任等手段取得项目工程、货物或管理服务等举措,具有资金渠道公用性、主体固定性、经营非营利性、管理支出政策性以及实践管理规范性等特征,在社会经济改革开放体制下,能实现市场经济调控与政策宏观管理的双向结合。政府采购制度主要包含政采购的基本准则、目标、具体流程以及组织管理机构等,主要是对采购规划的审核、落实、拟定合同、采购落实、实践验收以及违规行为处理等进行规范,并制定具体的管理、纠纷等执行标准。当前,我国已经搭建了政府采购基本框架,以《政府采购法》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地方与中央协调统一的法律规范机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