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12:33: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短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运动资源短缺调研
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承载着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重担,作为中国未来的脊梁,他们被赋予崇高的期冀和责任。为此,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更需要强健的体质体魄。但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调查结果并不乐观。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和肺活量指标长期持续下降。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在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正在悄然变化,运动成为新时尚。根据我们对几大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一项调查显示,92.1%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非常喜欢、比较喜欢参加的学生占了78.5%,反映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本文将致力探讨解决的课题是,纵观高校体育发展状况,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未能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而增长,致使高校人均体育资源出现负增长。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并不满意当前的运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还处于萌芽阶段的运动意识和欲望很可能会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不能得到激发,这对于我国人才的整体体育素质的提高将是很不利的。
因此,本文通过针对朝阳区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和其校内体育基础设施以及附近几家主要运动场馆的调查,反映出当前针对大学生的运动设施相对不足,大学生的多元化运动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进而再为此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几种解决方案,希望在未来大学生能够有条件全面参与各种体育运动,提高整体的身体素质。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时间
水资源短缺对策分析论文
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首要控制性要素。长期以来,我们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却忽略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却没有同等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一些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过度破坏现象极为严重。
我国缺水问题一直存在,而且越来越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0%。近20年来,全国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南方地区河川径流量和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增幅接近5%,而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减少明显,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流域最为显著,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1%、水资源总量减少25%。北方部分流域已从周期性的水资源短缺转变为绝对性短缺。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威胁我国未来水环境安全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强化对水资源短缺的认识和节水意识。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研究生态性水利和资源性水利,并使我国水利发展真正转入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轨道。
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其意义和深远影响不亚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能源短缺危局研究论文
进入7月以来,全国电力形势更加严峻。
而就在一年多以前,电力系统还信誓旦旦地宣称“拉闸限电已成为历史”。当时那些政府部门到处鼓励用电的举动如今看来已经颇为可笑。
“拉闸限电”,一个久违的词汇,如今高频率地出现在媒体之上。“电荒”、“煤荒”、“油荒”接踵而至,人们不禁有如此疑问,我们的政府对此在做些什么?
弊病
“电荒”的出现,不仅与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有关,更与电力行业自身体制的问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业内人士认为,造成电力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源结构失衡,火电所占比例过大,煤荒加剧了电力紧张。目前中国火力装机占总量的75%(美国火电占51%)。中国煤炭产能建设严重滞后,加之铁路运力有限,煤炭和运力瓶颈双双制约着电煤供应。
电力短缺电力营销思考
一、电力市场分析
我国电力供应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过剩之后,从去年开始,电力供需形势发生了转变,缺电形势日益严峻。包括广东、贵州、云南、上海、浙江、江苏、河南、山东、宁夏、甘肃、青海、四川、重庆在内的15个省市自治区,出现程度不同的电力短缺现象。曾经一度消失的“拉闸限电”在许多地区又开始频频出现。尽管目前这种缺电是局部性的,缺电现象并没有在全国普遍发生。但是,缺电主要发生在占国民经济发展总值权重比较大的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如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缺电的地区可能从数目上来说是少数,但是它们的用电量很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很大。
造成电力短缺的局面,原因是综合的。
首先,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用电增幅过快,是造成缺电的直接原因。2002年我国工业经济的增幅达到12.6%,是1997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今年预计工业增幅仍将保持两位数。工业是用电大户,工业高速增长会加大电力需求。2002年,被称为用电量“四大户”之一的钢铁业,用电量增了20%。其他三个用电大户——化工、有色冶金、建材业用电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增幅都超过12%。与工业用电增长比,居民用电增长毫不逊色。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逐步提高使人们更注重生活的舒适程度,空调等大功率家用电器越来越普及。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农村电网的改造,逐步实行同网同价。广大农村地区过去电价过高和供电不足的情况明显改观,农村用电需求潜力得到一定释放。
其次,电力供给总量增加受好多因素限制,虽然有增长,但不能赶上经济发展的用电需求增长,致使电力短缺,这是根本原因。第一,电力容量缺口恐怕与调整电源结构有关。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电力建设上重视火电忽视水电,导致西部丰富的水电资源开发严重不足。这些年,以三峡为龙头,以西部开发、西电东送为契机,我国加快了西部水电的开发力度,一些大型、特大型水电站纷纷开工建设。但是,水电建设周期比较长,建一个大型水电站往往要10年,10年后才见效。电源结构调整,三年不开常规火电项目,火电发展则放慢了,短期内增加容量有限,目前我国每年上网的新增能量只有1000—1500万千瓦。第二,值得关注的是,主要江河流域去年来水偏少,全国主要水库蓄水普遍低于正常水位,水电发电量不足。第三,煤炭供应趋紧,电煤紧缺,也是影响电力供应的原因之一。煤电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据预计,2003年,我国全年发电用煤将增加5000万吨以上。而电力体制改革后,煤炭供应商面对被拆分后的多家发电企业,开始实施“各个击破”的战术,大幅度提高煤炭价格。电煤紧缺和提价必然影响到电力生产,带来电力供应不足加剧的连锁反应。有的电厂由于电煤紧缺或价格太高,干脆拉闸限产。
再次,除了上述用电增长大大超过电力容量增长的总量不足的根本原因之外,还有结构性缺电的原因。电网峰谷差过大,调峰能力不足,使得局部电力供应紧张。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气候阶段,比如气候炎热夏季和南方地区阴冷冬季,空调用电量大大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用电高峰负荷过人,电力供应更加紧张。
能源短缺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问题是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问题。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能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能源短缺的问题随之产生。结合统计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了造成我国能源短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进出口额能源短缺结构调整
就在1998年,中国的广大地区还在为大量的煤和电卖不出去而发愁,短短的6年后,中国能源供需普遍紧张的时代就到来了,油、电、煤“三荒”同时发生,敲响了中国能源供需的警钟。1997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达到一个高峰期,此后情势趋缓。而2001~2003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急速增长,2004年,情况更为严重了。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能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稀缺性。由于新能源的开发和生产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较长的周期,其替代品较少,因此能源的供给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而能源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其需求有增无减,需求的增加将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造成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根据计算,为了保证GDP年均增长7%以上,我国面临能源供应保持每年递增4%左右的压力。到2050年,能源年消耗量将达到标煤38亿t(相当于2000年的3倍),成为世界第一能耗大国。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能源发展的问题,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受到能源短缺带来的价格波动的影响,这势必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增长。
对于能源的短缺问题,有许多人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附属品”,但实际情况真的那么简单吗?下面我们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
论农村金融供给短缺困境应对举措
摘要:我国农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呈现出旺盛的态势。但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在实践中其“农业色彩”越来越淡,没有很好地满足“三农”的金融服务需求,不能将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进行合理、有效地配置,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非均衡性。因此,农村金融在总结农信社存量改革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正面临以形成和扩大“增量”、建立创新体制、改变观念和服务为中心的新一轮改革形势。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对策
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特点表现为:传统产业资金需求不减并略有递增、多种产业需求快速增长、农村基础建设资金需求趋旺、农业结构调整资金需求量大幅增长。然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又普遍存在金融机构网点减少、覆盖率下降、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情况。为提供有效金融供给,农村金融改革下一步必须触及制度层面,走制度、体制创新和扩张的道路,这也是解决农村金融压抑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农村流动性不足、金融资源短缺正面临逐步扩大之势。
一、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数量不足
从总体上讲,我国正规金融机构配置在农村地区的信贷资源相当有限,以所有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短期贷款发放情况为例。尽管这些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放短期贷款总额在逐年增长,但农村短期贷款在涉农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额中的比重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仅从1997年的15.07%上升到2005年的22.22%,而且到2006年该比重又下降到了19.20%)。从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来看,尽管短期农业贷款自1997年以来也在逐年增长,但在2003年以前,该项贷款占涉农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额的比重却一直低于10%,只是在近4年来才突破10%,2006年底上升到13.40%的低水平。到2007年10月,短期贷款中的农业贷款余额仍不足1.6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仅6.1%。可见,我国涉农金融机构在信贷资源的配置方面,尤其是在农业贷款发放方面,并没有把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作为重点,没有向农村地区配置足够的信贷资源。
人才激励解决技工短缺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两个概念比较分析,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探讨了技术工人短缺和技能人才激励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技术工人短缺技能人才激励
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是既有本质不同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群体,高层次的技术工人也是技能人才的一部分,对技能人才的激励,对于高层次的技术工人乃至整个技术工人队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技术工人与技能人才的区别和联系
1.技术工人的概念。对技术工人的定义一般有以下几种表述:(1)技术工人是指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能力、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熟练工人;(2)技术工人指的是在产业领域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工艺和技术,能够独立使用工具、设备进行操作或生产加工的熟练或比较熟练的工人。目前,我国技术工人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3)技术工人指那些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操作类、重复性劳动的非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在第三产业中从事简单劳动的一部分技术人员。
2.技能人才的概念。对技能人才这个概念,国内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都有不同的表述,但纵观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所谓技能人才,就是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活动方面超过一般水平的、有才识学问的德才兼备的劳动者;(2)技能人才是指生产和服务企业中,在生产或服务一线从事那些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的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3)技能人才是指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术含量工种上工作生产的骨干和身怀绝技,能解决关键技术为企业创造明显经济效益的高级技术工人。
产业升级下企业用工短缺及策略研究
江苏企业用工短缺的成因分析
1.企业员工素质跟不上产业升级的要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问题越来越明显当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或从传统制造业向以高端混合型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的升级过程中,无论是企业流程升级、产品升级还是功能升级或者跨行业的升级都离不开“人”的升级。由于升级需要,企业引入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制造业中大部分的繁琐工作被程序化处理,管理和研发的工作被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企业生产线劳动力用工量减少,而转变为吸纳有专业水平的高校毕业生、掌握一定技能的高素质就业群和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现实中表现为知识层次较低的农民工需求量逐渐降低,而知识层次较高的高技术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比重却在增加,企业用工层次必然上升,对工人的个人素质和技术要求明显提高。当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会导致新兴产业、高技术行业和技能性职业所需的人力资源供不应求,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供求变化,用工短缺问题显现出来。特别是制造业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这部分需求外来务工人员难以满足,而高校毕业生又不愿从事。2.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工人主力军,外来务工人员短缺问题趋于持续性和常态化目前,江苏的建筑业、加工制造业、食宿餐饮业、物流业等部门,外来务工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都超过90%,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江苏是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际市场的波动和产业升级直接冲击着劳动力市场。作为江苏企业用工主体的外来务工人员,绝大多数都没有与所在企业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不少中小企业忽略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员工归宿感差。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不好,难以安心工作。许多企业劳动强度大、加班时间长,往往是生产旺季批量招工,淡季时迅速裁员、减员,用工很不稳定,员工没有安全感。3.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崛起,大量劳动力回流,加剧了企业用工的短缺虽然劳动力流动是普遍现象,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绝大数外来务工人员不会把打工地当作自己的永久居住地,而仍然把农村作为自己的养老归宿。由此自然就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地理上的割裂:劳动力需求在沿海地区,劳动力供给在中西部农村。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力度,中西部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被纷纷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西部地区逐渐崛起,区域经济较快发展,用工需求明显加大。同时,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使不少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转移的主要是被淘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来务工人员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较收益差距在逐步缩小,而东部地区的生活成本明显高于中西部,加上外来务工大多数是离乡背景、抛妻别子,归属感差,幸福感低,造成东部沿海地区大批劳动力向中西部回流,大量的劳动力选择就地就业,这无疑对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用工需求形成“挤压”和“截流”,加剧了江苏企业用工的短缺。
解决江苏企业用工短缺的对策分析
面临产业升级所导致的企业用工短缺,江苏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化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加快推进发展战略转变,采取措施化解用工短缺困境。1.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规范制度,搭建平台,强化服务,优化社会用工环境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产业调整升级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快区域产业布局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引导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革新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加大对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财税支持力度,推动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企业转型提高,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质量和水平,为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技术人才支撑,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教学、培训、实践实习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建立校、政、企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联合办学、联合用工培训,多渠道为企业培养技术员工。加大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水平,解决企业技工短缺问题。搭建人力资源供需选择平台,保障人才资源供应。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有形人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拓宽招工信息渠道,化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招工难问题。加强对各类职介机构的管理,规范业务运作方式,让供需双方顺利接洽,提高工作效率。根据不同时期的企业用人需求特点和集中求职的需要,及时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搭建多样而便利的供需双方选择的平台,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因地制宜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养老、教育和住房保障等社保待遇,降低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门槛,完善相应的发展配套措施,使外来务工人员能够真正融入城市。深入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加强用工执法检查和对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的监督,大幅度提高劳动合同的签约率,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建立劳动者就业援助机制,为求职者提供更高效率服务。引导企业改善用工环境,特别是在薪酬待遇、劳动条件、劳动合同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稳步推进企业加快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激发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商的内在动力,确保企业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协调增长,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2.企业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转变观念,构建文化,加强培训,优化员工成长环境企业应转变观念,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克服粗放经营,提高产品档次。通过直接转移或生产外包、收购重组、联合建厂等形式,将部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定走兼并重组的道路,加大整合重组力度,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减少用工数量,提高用工素质。以科学而丰富的企业文化吸引人发展人。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人性化的用人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考核评价体系,保护和发挥好各类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员工的创造力,增强企业发展合力。丰富企业员工文化生活,满足员工精神需求,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满足外来务工人员正常生活所需,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逐渐放宽用工年龄限制,视具体岗位和具体应聘者调整用工要求,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各项保险手续,合理提高工资待遇,建立工资增长与通胀挂钩、员工收入与企业绩效联动的机制,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增强员工归宿感。根据产业升级需要,组织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技术能力。重视员工的学习和教育,帮助员工自我成长、提升素质,拓宽员工职业发展路径。
企业用工短缺是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发达国家通过产业升级,把淘汰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变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为高新技术产品,缓解了企业用工短缺问题。产业升级必须有人力资本支撑,产业升级在减少低层次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增加了高层次劳动力的就业。我国目前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企业用工结构性供给失衡,造成了结构性缺工现象,必须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尽快使我国从劳动力资源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本大国;企业应改变粗放式用工方式,查找自身的用工不足,提高企业用人管人的水平。
本文作者:陈晖工作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设局开展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报告
按照师政办发字【2009】5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09年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局于6月16日开展了体验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活动主题和目的
由分管副局长赵勇带领学习了师政办发字【2009】5号文件,明确了活动的主题是“推广使用节能产品,促进扩大消费内需”,倡导实施“能源短缺”体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全体干部职工通过亲身体验“能源短缺”给工作、生活造成的重大影响和带来的不便,进一步增强资源忧患意识、依法节能意识和带头节约意识,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认真开展体验活动进一步增强节约意识
按照要求,赵副局长要求全体领导干部职工当天一律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上班,整天各办公室上班不允许开灯,当天开展的重点项目推进工作会中实地查看也是步行完成检查。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起到了表率作用。开展体验活动是为了树立一种意识,培养一种观念,然后从观念到习惯,进而成为全民意识。短暂的一天不可能马上改变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但亲身体验为节能体验开了个好头。体验活动不在于一天节能多少,通过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树立了良好形象,同时通过舆论宣传,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
三、建立长效机制
环保局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总结
根据特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09年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的通知》(元府办明电〔2009〕73号)明电精神,现将我局开展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09年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的通知》精神,收到文件后,立即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传达了2009年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文件精神,学习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材料。通过传达学习,全体干部职工认真研讨当前节能形势,一致认为应该开展节能短缺体验日活动,并表示积极支持参与,从思想上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同时,进一步增强我局干部职工的节能和资源忧患意识,以及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提高节能相关知识。
㈡认真组织,积极开展
6月19日,根据文件要求和会议规定,我局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2009年节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一是停开公车。从上午8:0至下午18:00之间我局所有公车按规定全面停开,实行路行办事;二是一律不开办公室照明灯。据统计5个办公室已停开照明灯,甚至个别办公室上午少开1小时的空调,尽量少用电或避免浪费。三是严格实行上下班电器设备管理制度。我局严禁非正常上班时间内在办公室开电脑、空调、饮水机等耗电设备闲聊,据观察,19日下班时间内,无人在办公室闲聊,并严格实行了人离切电。四是加强节约用水。实行一不多用,原则上不允许多倒少饮,将打扫卫生和顾客饮剩水用于卫生间冲厕或浇花,尽量避免浪费。通过以上节能源短缺体验日活动,广大干部职工切身感受了能源短缺给工作、生活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不便,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了当今社会资源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