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09:42: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东西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东西方

东西方货币信贷关系

信贷交易的参与者——贷款人和债务人的组成,他们的法律地位预先决定了他们发生的信贷关系的法律的形式和性质。国家作为贷款人和债务人而参加的信贷交易属于国家之间的信贷的范畴。如果信贷由银行或银行团办理(不管债务人是国家、银行机构、工业企业等等),那末相应的信贷交易属于银行信贷。在对外贸易组织(公司)按照延期支付合同向对方发出货物或者供给设备的场合,则是所谓公司信贷。在国家对外贸易组织直接以这种信贷交易的参加者出现时,对外贸易合同是信贷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基础。这里信贷由出口者提供。合同条款中可以规定:买者在货物发出后不立即付款而是在一定期间内比如说一年或者两年内付款。在实践中,除了公司信贷以外,还广泛使用着一种所谓出口专用信贷。在达种形式下,根据银行之间的协议由出口的国家银行向进口的国家银行提供信贷资金。这种协议通常与对外贸易合同同时签订。所供设备或劳务的价值由出口信贷支付,就实行长期经济合作计划的具体项目说,尤其如此。

银行之间相互提供的通常与具体的对外贸易合同没有直接联系的信贷,从经济内容和法律性质看,属于银行信贷的另一种形式。

例如,在银行之间为信贷而实行合作的过程中,就利用这种法律形式,如存款合同。银行通过存款吸收资金(通常是短期的和中期的),以补充信贷的货币资源。同时银行还依靠达种资源,通过和对方协商的形式,为在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范围内进行交易提供信贷。

银行以所谓“信贷线”形式提供的信贷以及银行团的信贷形式和债券,也属于通常与对外贸易合同没有联系的信贷范畴。上述银行信贷形式近年来在东西方经济联系中异常通行。

首先我们来探讨国家之间结算的两抵制度方面的信贷问题。这个制度的实质是:根据国家之间的贸易协议和支付协议,通过国家授权的银行集中进行划拨清算。它们相互提供账单(称为两抵账单)。在这些账单中反映着商品流通和国家的其他交易的相互清算。在协议规定的期间,银行对双方当事人的请求(债)进行结算。结算的余额通常用商品供应来清偿。

以两抵计算形式提供信贷是上进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法律调整这种信贷形式的特点是: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信贷关系适用国家间协议的规范,达些协议的规范确定了国家之间两抵清算的法律制度。

查看全文

东西方艺术设计论文

一、对艺术设计解析

(一)艺术设计的概念

艺术设计涵盖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多个方面如社会、经济、文化等相关因素,是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质的学科。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样化因素,表现于与我们生活相关的设计之中。

(二)艺术设计的特点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和传统的艺术设计是有区别的。它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审美标准也随着这些反面的变化在发展着变化。实际上,设计者表现能力、想象能力、感知能力等自身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形式,就是艺术设计。

(三)艺术设计的风格

查看全文

东西方马哲思想论文

在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的20世纪中,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按照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林·费切尔所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许多国家已不再只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政策和开展政治活动的理论基础,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它成了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自苏联东欧剧变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在前苏联东欧和西欧地区的部分衰退,使人们很容易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忧患和危机意识;同时,由于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长期分野,也影响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鉴于这样一种事实,正确认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分野的根源与原因、表现形态和内容的差异,大力倡导和实现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互补,成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任务,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一、分野的渊源与原因

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条基本的线索:一条是着重反映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的列宁主义路线;一条则是着重反映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那么,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的理解和阐释,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况和结果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实践需要。

在东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列宁、斯大林、等革命领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们面临的斗争实践相结合,阐发了一系列具有东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形成了我们比较熟知的、由斯大林所概括的从物质观讲起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体系。我们在这里不再赘述。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哲学思想的产生。

首先应当明晰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本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表现出了复杂的态势。戈尔曼曾在《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辞典》中称这种状况为“马克思主义的马骞克”。但按照目前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主流的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区别于“新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的一个概念,主要是反映20年代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思想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发展并于40-50年代已成雏形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本文所比较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从这样的概念出发的。

查看全文

东西方道德教育研究论文

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是当今世界关心的焦点。1993年在广州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认为:“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反思中开始复兴道德教育。但是,时至今日,他们仍未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犯罪和青少年道德沦丧等问题。于是,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在四处求索之后,意味深长地提出:“到东方寻求答案”。西方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寻求道德教育的答案?东方道德教育中的优良传统是什么?东方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现代化道路上的后起者,应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本文试图通过对东西方道德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道德教育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以求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东西方道德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今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社会和道德危机”[1]。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危机突出表现在:①犯罪率上升。从1980年起,世界各国犯罪率平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美国为最,每年犯罪3500多万起;近几年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犯罪率增长异常迅速,1994年俄罗斯内政部报告说,全国有5600多个犯罪团伙,是1990年的10倍;②走私猖獗。全世界交易年获利高达5000亿美元,美国、西欧最为严重;③失业率猛增。1995年西方主要国家的失业率:西班牙24.4%,法国12.2%,意大利11.9%,加拿大10.2%,德国10%,英国8.2%;④腐败现象越来越普遍。有人估计,由腐败给各国带来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⑤青少年道德日益沦落。据统计,美国每年有100万以上10多岁的少女怀孕,其中80%是未婚女孩;⑥暴力行为、吸毒和酗酒等一直呈上升趋势。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经受第三次“价值观浪潮”的冲击。“权威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正在让位于“综合主义”的价值观。新价值观的冲击使欧美青少年的道德指南针发生了摇摆。九十年代的美国青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青年人似乎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只理解了一半,他们只强调权利而忽略了义务[2];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年人道德观念模糊,分不清对错,不知道该相信谁或者把谁作为榜样;法国青年被人们称为“被牺牲的一代”,他们昏头昏脑,吸毒、搞打砸抢、搞自我破坏[3];德国青年被称为“迂菲士(Yuffies),即不成器的人,或被称为“一代未知数”[4];俄罗斯目前有500万学生吸毒,俄精神病专家鲍里斯·德拉普金认为,俄国儿童一代正在变得蠢笨、不断退化,在他们的性格方面形成了病态的劣性:残忍、好撒谎、有怨恨心理,对什么都无所谓。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出现了“转型社会中的国民心态危机”。这一危机表现为以下四种倾向:①“物欲化倾向”,金钱成了绝对的第一,“精神”成了“物质”(金钱)的奴隶;②粗俗化倾向,“不文明的和反文明的粗俗化倾向成了社会的一种时尚;③“淡漠化倾向”,“尽管社会越来越发展了,然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有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越来越冷之感”;④“躁动化倾向”,急躁、浮躁、狂躁、躁动、躁郁,做事没有恒心,很不安分,充满情绪色彩,缺乏理智;进而造成“一种新的主体性迷失”倾向,具体表现为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荣辱观、是非观的混淆,公德心的普遍缺乏,个人行为的失范以及个人主义的抬头[5]。

查看全文

东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

一、前言

"数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在符号的帮助下产生的。"(苏金智,1991)"数字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领域。在科学的数字世界里,它的功能是计算,秩序严谨,职司分明,是实数;而在人类心灵的数字世界中,它的功能是表义,许多数字经过“神化”后成为“玄数”、“虚数”、“天数"。它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王秉钦,1998)由于受东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数字的神化存在着东西方的差异,但也存在着共性,有着共同的规律。在"数的灵物崇拜"上各民族都有普通性。东方人有自己心目中的"天数",而西方人也有自己心目中的"神数"。神秘数字的演化规律一般经过"神化—泛化—虚化"的过程。(王秉钦,1998)

东西方已有不少有关数字科学的专著和论文,如毕达哥拉斯(phythagoras)学派的T·丹齐克的《数科学语言》(商务印书馆,1998),英国人伦拉德·法拉的《七的探源》;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就数字写过著作和论文,并开展过学术探讨。如,王秉钦教授在其《语言与翻译新论》的中篇第六章就以"数的语义范围比较与翻译"为专题;苏金智曾写过《数的灵物崇拜》(载〈语言、社会、文化》440页,语文出版社,1991,1)等。在1998年南昌大学主办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上,英汉文化对比专业委员会会员曾就中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吴玲英老师的《中西文学中"以三为法”的文化模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人认为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自己心目中的天数是"九"而不是"三",也并非完全是因为"九"是"三"的倍数。

二、东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

在我国,人们之所以把"九"看成是自己心目中的"天数"和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是因为"九"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symbolicmeaning),在我国可以说历时最久,涉及面也最广。"九"作为数不同于一般数字,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数字,它起初是龙形(或蛇形)图腾化之文字,继而演化出"神圣"之意,于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为了表示自己神圣的权力为天赐神赋,便竭力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如天分九层,极言其高,天证/诞日为正月初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更有趣的是连皇宫建筑都与"九"有关。例如,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问,门上饰有九路钉(即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排)。汉语词汇中也常用"九"来形容帝王将相的称谓,如"九五之尊"(imperialthrone);称官位仅次于皇帝的王爷为"九千岁"等。

根据阴阳五行与数的关系,万物之根均为数,宇宙也是数。数始于1而终于10,五行也是数,按传统的五行理论来划分,则1、2为木:1为阳木,2为阴木。以3、4为火:3为阳火,4为阴火。以5、6为土:5为阳土,6为阴土。以7、8为金:7为阳金,8为阴金。以9、10为水:9为阳水,10为阴水。这就是将"象"、"数"与五行结合起来推演变化,用以显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由此看来,"九"是最大的阳数,象征着天。传说古代中国人把天分为九层,九层天是天的最高处,汉语中有关词汇有"九重霄"(指极高的天空,"九霄云外","九天揽月","九天九地"等。另外,天坛,这个明清两代祭天的场所,其建筑无处不体现着“九”的象征意义。民间传说中还有"九头鸟"(nine-headedbird:afabulousbirdwhoseappearancewasformerlyregardedasabadomcn)的故事。

查看全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龙和凤在中国,龙是图腾的形象,在图腾发展的进一步神圣化之后,形成了龙,凤等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综合性图腾形象,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神异的动物。因而,在我国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比喻豪杰志士。“龙”在成语中也被广泛的利用,如、“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等。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以“龙的子孙”自豪。我国的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与龙、龟、麒麟合称四灵。凤在中国还指优良女子,还有太平昌盛之意,旧时,凤也为圣德。"凤毛麟角"指珍贵而不可多得用来比喻有圣德的人。

在西方龙和凤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西方的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在西方传说神话中,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能够从嘴中喷火。到了中世纪,龙演化为罪恶的象征,要不Diablo(西方的著名电脑游戏)中的魔鬼diablo是个长得很像龙的怪物,在英语中,龙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要是对西方人表示赞美千万不可用龙凤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象龙、凤是一种福音。从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长期受宗教的影响,我国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封建思想的统治。西方人信仰上帝,与上帝作对就是过错,就是罪恶;而我国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给我们带来好运,神把龙作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东西思维方式的冲突

在欧洲工作生活了26年,现在是中国驻德国大使的卢秋田老师说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在临死以前,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又问德国人,你死前有什么愿望?他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作一次报告。这就是德国人,喜欢作报告。我想这也许就是思维的不同,这还只是在西方内部,要说到东西方的差异,我想就更大了.

查看全文

东西方德育教育的异同分析论文

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是当今世界关心的焦点。1993年在广州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认为:“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反思中开始复兴道德教育。但是,时至今日,他们仍未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犯罪和青少年道德沦丧等问题。于是,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在四处求索之后,意味深长地提出:“到东方寻求答案”。西方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寻求道德教育的答案?东方道德教育中的优良传统是什么?东方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现代化道路上的后起者,应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本文试图通过对东西方道德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道德教育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以求得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东西方道德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今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社会和道德危机”。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危机突出表现在:①犯罪率上升。从1980年起,世界各国犯罪率平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美国为最,每年犯罪3500多万起;近几年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犯罪率增长异常迅速,1994年俄罗斯内政部报告说,全国有5600多个犯罪团伙,是1990年的10倍;②走私猖獗。全世界交易年获利高达5000亿美元,美国、西欧最为严重;③失业率猛增。1995年西方主要国家的失业率:西班牙24.4%,法国12.2%,意大利11.9%,加拿大10.2%,德国10%,英国8.2%;④腐败现象越来越普遍。有人估计,由腐败给各国带来的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⑤青少年道德日益沦落。据统计,美国每年有100万以上10多岁的少女怀孕,其中80%是未婚女孩;⑥暴力行为、吸毒和酗酒等一直呈上升趋势。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正在经受第三次“价值观浪潮”的冲击。“权威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正在让位于“综合主义”的价值观。新价值观的冲击使欧美青少年的道德指南针发生了摇摆。九十年代的美国青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青年人似乎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只理解了一半,他们只强调权利而忽略了义务;英国三分之二的青年人道德观念模糊,分不清对错,不知道该相信谁或者把谁作为榜样;法国青年被人们称为“被牺牲的一代”,他们昏头昏脑,吸毒、搞打砸抢、搞自我破坏;德国青年被称为“迂菲士(Yuffies),即不成器的人,或被称为“一代未知数”;俄罗斯目前有500万学生吸毒,俄精神病专家鲍里斯·德拉普金认为,俄国儿童一代正在变得蠢笨、不断退化,在他们的性格方面形成了病态的劣性:残忍、好撒谎、有怨恨心理,对什么都无所谓。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出现了“转型社会中的国民心态危机”。这一危机表现为以下四种倾向:①“物欲化倾向”,金钱成了绝对的第一,“精神”成了“物质”(金钱)的奴隶;②粗俗化倾向,“不文明的和反文明的粗俗化倾向成了社会的一种时尚;③“淡漠化倾向”,“尽管社会越来越发展了,然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有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越来越冷之感”;④“躁动化倾向”,急躁、浮躁、狂躁、躁动、躁郁,做事没有恒心,很不安分,充满情绪色彩,缺乏理智;进而造成“一种新的主体性迷失”倾向,具体表现为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荣辱观、是非观的混淆,公德心的普遍缺乏,个人行为的失范以及个人主义的抬头。

查看全文

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研究

在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的20世纪中,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按照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林·费切尔所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许多国家已不再只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政策和开展政治活动的理论基础,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它成了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自苏联东欧剧变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在前苏联东欧和西欧地区的部分衰退,使人们很容易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忧患和危机意识;同时,由于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长期分野,也影响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鉴于这样一种事实,正确认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分野的根源与原因、表现形态和内容的差异,大力倡导和实现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互补,成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任务,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一、分野的渊源与原因

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条基本的线索:一条是着重反映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的列宁主义路线;一条则是着重反映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那么,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的理解和阐释,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况和结果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实践需要。

在东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列宁、斯大林、等革命领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们面临的斗争实践相结合,阐发了一系列具有东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形成了我们比较熟知的、由斯大林所概括的从物质观讲起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体系。我们在这里不再赘述。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哲学思想的产生。

首先应当明晰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本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表现出了复杂的态势。戈尔曼曾在《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辞典》中称这种状况为“马克思主义的马骞克”。但按照目前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主流的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区别于“新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的一个概念,主要是反映20年代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思想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发展并于40-50年代已成雏形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本文所比较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从这样的概念出发的。

查看全文

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一、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

(一)地理环境方面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自两河流域产生和发展了古代文明,虽然东部临海,我国古代时期仍属于封闭的大陆社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往往依赖于土地,习惯于长久的定居,而不愿忍受颠沛流离的迁移式生活。同时,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又加剧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性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稳定的生活也导致了稳定群体的产生;农耕为主的生产劳动也造成了封闭的群体和部落,群体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来往与交流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渐渐丧失了创造性和自主性,也逐渐造就了封闭内向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国家的古代文明起源于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不单单依赖于农耕劳动,更多地依赖于海洋,繁荣和兴盛的海上自由贸易使得人们更加开放与包容,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契约式的社会文化。同时,海上贸易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生活状态的不稳定性,适应了具有开放性与探索性的生活后,人们往往不再依赖群体的支持和帮助,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目的。因此,西方民众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个人权益不可侵犯,但是会互相尊重对方的权益。这种思想意识慢慢造就了西方社会开放外向型的传统文化。

(二)生产方式方面

我国古代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稳定,也相应地促进了人们对群体的依赖性,人们以稳定的生活为最大追求。另外,安稳的生活使人们聚集在一起,群体性生活造就了群体性的文化心理,即个人必须服从集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内部有统一的言行标准和方法原则。“求同”心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们的个性在集体中往往得不到体现,集体也不太注重个体的权利与利益[2]。西方社会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开放型的海洋文明,自由贸易的发展使得人们喜欢探索和冒险,勇于尝试新鲜的事物。因此,西方国家的工商业和航海业起步较早,人们更加关注自然和客体,群体观念与家庭观念没有中国社会深厚。另外,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很早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在社会经济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造就了人们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公民的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尊重每一个人的看法、思想及观念。可见,西方社会提倡个性与自由。

(三)道德观念方面

查看全文

东西方美学精神研究论文

1.引言:转型的焦虑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型(也作现代转换)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在美学由“热”转沉寂后成了“没有热点的热点”,在众说纷纭中表征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的焦虑与急躁。

在这里,我们从哲学文化整合的发展趋向中得到了启示,在思维方法论的关注中找到了方向,在寻求内在精神融通、整合的理论重构过程中看到了希望,而此中比较研究的科学方法论无疑是架起古与今的必经的桥梁,是东方与西方互通的航船。就东西方美学的发展趋势来说,就是在东西方美学传统之间对话、交流、交融,在远古与现代美学内在阐释、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在纵向历时比较、横向共时对照以及纵横交错网络性复杂比较研究中,从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通。也就是说运用比较研究这一科学方法论原则潜入东西方自古至今的美学遗产,在条分缕析出其中具有活力因子的基础上,寻求东西方美学精神的融通,从而整合出新的辨证理论系统。

2.精神整合:美学转型的曙光

东西方哲学、文化精神融通、整合的发展主调无疑给焦虑中的美学研究以“新世纪的曙光”。

2.1“整合”的源起及当代意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