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07:55: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动态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标志设计动态化趋势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设计师在进行标志设计时开始大胆尝试突破标志的固定外形、色彩及其在视觉构架中与其他元素之间的静态关系,由之产生的动态化特征是现代标志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对未来标志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标志;动态化趋势;信息传达

标志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视觉符号,具有象征性的图形设计,传达特定的集团、活动、事物、产品等的特定信息。标志设计涉及美学、广告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语意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设计分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如何使标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如何使标志更加准确、快速的传递信息成为标志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通过对该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标志设计呈现出了众多新趋势,动态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一、标志设计动态化的具体表现

信息时代标志设计动态化的表现首先在于,标志设计不再局限于在任何场合的运用都必须尽量保持其所有面貌,不能轻易改变所谓的“设计原则”。在设计实践中,设计师开始大胆尝试突破标志单一、静态、固定的外形与色彩,更加注重利用标志内部结构的韵律和动态平衡来表现视觉形象的本质,根据相应的视觉原理,赋予作品外在形态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使标志在视觉上产生极具趣味性的动态变化,显现出具有无穷生命力的视觉意象,并使蕴含于其中的深层含义在视觉的时空延展中得到准确、有效的识别。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标志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动态化的特征。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以“人-自然—技术:一个诞生中的世界”为主题,旨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方面为未来有可能实施的应对方案提供全球性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在标志征集活动中,主办方要求标志必须充分反映主题,具有独特性,能与“Exp02000Harmover”的标题字样协调结合;标志造型必须简洁而不乏深意,除适用于印刷、网络之外,还必须适合动画制作。最终,大会选用了奎恩工作室设计的外观看似有机生物结构的作品。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是,该标志并没有固定的结构,其外形和色彩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而形成多达456种变化样式,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难以捕捉的,充满了灵气、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动态延展的视觉效果。正如主设计师MichaelGds所阐释的那样:“它包含了促使其保持运动和活力的元素,一种永恒的能量。这也是21世纪发展对人类的要求:保持运动、思维灵活、勇于创新,运用智慧推动世界向前发展。”

查看全文

现代标志设计的动态化趋向特色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设计师在进行标志设计时开始大胆尝试突破标志的固定外形、色彩及其在视觉构架中与其他元素之间的静态关系,由之产生的动态化特征是现代标志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对未来标志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标志;动态化趋势;信息传达

标志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视觉符号,具有象征性的图形设计,传达特定的集团、活动、事物、产品等的特定信息。标志设计涉及美学、广告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语意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设计分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如何使标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如何使标志更加准确、快速的传递信息成为标志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通过对该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标志设计呈现出了众多新趋势,动态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一、标志设计动态化的具体表现

信息时代标志设计动态化的表现首先在于,标志设计不再局限于在任何场合的运用都必须尽量保持其所有面貌,不能轻易改变所谓的“设计原则”。在设计实践中,设计师开始大胆尝试突破标志单一、静态、固定的外形与色彩,更加注重利用标志内部结构的韵律和动态平衡来表现视觉形象的本质,根据相应的视觉原理,赋予作品外在形态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使标志在视觉上产生极具趣味性的动态变化,显现出具有无穷生命力的视觉意象,并使蕴含于其中的深层含义在视觉的时空延展中得到准确、有效的识别。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标志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动态化的特征。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以“人-自然—技术:一个诞生中的世界”为主题,旨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方面为未来有可能实施的应对方案提供全球性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在标志征集活动中,主办方要求标志必须充分反映主题,具有独特性,能与“Exp02000Harmover”的标题字样协调结合;标志造型必须简洁而不乏深意,除适用于印刷、网络之外,还必须适合动画制作。最终,大会选用了奎恩工作室设计的外观看似有机生物结构的作品。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是,该标志并没有固定的结构,其外形和色彩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而形成多达456种变化样式,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难以捕捉的,充满了灵气、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动态延展的视觉效果。正如主设计师MichaelGds所阐释的那样:“它包含了促使其保持运动和活力的元素,一种永恒的能量。这也是21世纪发展对人类的要求:保持运动、思维灵活、勇于创新,运用智慧推动世界向前发展。”

查看全文

科主任动态化目标考核体系研究

【摘要】科主任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核心力量,是科室运营工作统筹安排的领导者。科主任目标考核是医院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医院整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基于战略导向的科主任动态化目标考核体系为例,通过医院战略目标分析、科主任目标考核体系构建及实践效果分析,总结科学的科主任目标考核体系,为公立医院内部精细化运营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1国家政策导向和医院战略目标分析

该院是集医教研一体的三级甲等高校附属医院,不仅承担本市及周边城市的医疗服务,还需要在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建立科主任目标考核体系需要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导向和医院自身发展阶段,通过院科两级责任制将医院战略规划层层落实。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强调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在此政策背景下,该院于2013年之前完成了扩迁建工程,核定床位从1700张增至3380张。此时,该院主要发展目标与医改政策相匹配,定位于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基本需求。随着医疗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服务能力逐年上升。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并实施,其中指出要建成运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体现中国特色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发布,其中指出要全力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医院运行效率。这一阶段,该院重点对人、财、物、技术等核心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精细管理和有效使用。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公立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一重大举措。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要求,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应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这一阶段,在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模式下,该院发展目标定位于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医教研管协同高质量发展。

2科主任动态化目标考核体系构建与实践

2.1成立绩效管理领导小组该院由运营管理部门总牵头,成立院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医院绩效管理领导小组。每年年初,结合医院运营状况及各项指标情况,分析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及短板,初拟新一年医院发展战略规划,充分酝酿讨论,确定关键指标,提交院长办公会及党委会进行决策,确定一级考核指标的权重。医疗、教学、科研、行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在一级指标框架指导原则下,确定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考核细则。

2.2构建科主任目标考核体系

查看全文

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论文

论文摘要:简要剖析了山区高速公路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概况、必要性、实施办法、应运效果及存在问题,为工程管理、监理、设计、施工人员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山区高速公路

1公路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概况

(1)高速公路建设概况。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是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自从1988年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年通车里程超过4000公里,到2004年底通车里程超过3、4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速公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对高速公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高速公路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交通部编制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由7条首都放射线和9条南北线、18条东西线组成,简称“7918网”,总规模约8.5万公里,并于2004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审议通过,标志着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我国山区分布地域广阔,占国土面积70%以上,随着公路建设发展,山区高速公路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我国山区地形条件困难,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病害多,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特点是桥隧多、路基高陡边坡多、规模与投资大,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大。目前,国家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成生态路、环保路、景观路,与自然融为一体。

(3)山区高速公路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现状。目前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是勘测、设计、施工三步曲。我国东南沿海是多山地区,路基高陡边坡和隧道工程也比较多,由于山区地质复杂、地质病害多的客观现实,在滑坡和高陡边坡病害治理实践中,开展了预设计(地勘资料)、高陡边坡地质病害调查评估和防护加固工程方案。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地质条件的信息资料,设计跟踪进行动态设计,调整修改,完善优化,然后进行旖工。在隧道工程中,根据围岩类别的变化和不良的地质情况调整原设计,指导施工。总体来说,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仍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尚无章可循。

查看全文

动态化功能行政法论文

一、宪法权力实现功能

“权利入宪”很容易导致权力的虚化,对权利的实现极为不利,这也是行政法等部门法强化宪法权利实现功能的根本所在。但从法律的具体实施上来看,入宪的权利必须转移到部门法律层面上来,才有可能避免由于无法得到保障和实施而成为“口号权利”。这些被转移的权利在具体执行中与行政部门相结合,就会形成了公权利,具体的权利承担者是国家和政府。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一权力的实现同样存在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消极权利具体表现在国家和政府对这一权利的干涉上,而积极权利具体体现在国家和政府利用权利延伸出的造福功能。从法律的本质意义上来看,所有的权利都有可能成为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我们也不能因为某些权力成为了宪法权利就对法律保护性实施否定,毕竟宪法权利也是靠法律规定来实现和落实的。2004年,我国宪法首次确认“人权入宪”,这不仅是国家对“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出的承诺,同时也首次将“人权观念”搬到法律中来。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始终认为权力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也就是所谓的“权力法定说”,因此,权力的废立具体是看有无法律条文明文规定,这也就使得“权利退定”成为了一种虚有形式。这样的做法既不利于“人权观念”的养成也不利于权利体系的完整性以及权利保障,这对行政诉讼健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

二、动态化功能

当宪法在具体实施以及责任机制方面出现弱化问题时,就很容易致使宪法呈现“静态化”的趋势;而当宪法不能灵活转变和与时俱进、实施渠道不够流畅时则很容易导致宪法呈现“稳定化”的态势;再加上宪法“文本化”、原则化以及高度概括性生成的宪法“不确定化”现象,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宪法被高高挂起。行政法被誉为“动态的宪法”,究其根本性的原因不仅在于其实施机制较宪法更为全面、完善,更在于其本身具备“活的法”的内涵。毕竟,宪法中的诸多规定都需要通过行政法来实现与具体执行,因此说其具备更好的动态功能。行政法的完善与否可以说是宪法落实状况的检验“标的物”,这一点在西方国家表现尤为明显。比如说,美国行政程序法在这方面的体现尤为突出,其根本性的原因除了其良好传承英国法中“自然正义”原则之外,还与后来制定的宪法修正案有着密切关系。美国行政程序法的所有规范和制度都是围绕和服务“正当法律程序”这一宪法原则而制定的,其也可以被称为行政程序法的核心理念。也正是因为有美国宪法相关程序正当理念与原则的率先制定,行政法才得以在行政公开、听证、裁决等领域创设了一整套极富理性的程序规则,从而才形成了行政程序法的以正当理论程序和实体程序为基础的制度体系。我国在1994年通过了《国家赔偿法》,《国家赔偿法》实施后职务行为和职务相关行为才可以诉诸民事赔偿途径。由此不难看出我国行政公务领域民事法律与国家赔偿法形成了有效的“合并”与“互动”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民事法律在赔偿范围上不能对国家赔偿进行“补充”,其仅仅只能在赔偿标准、程序等有限范围内才能够在公益、效率等公法价值不排斥的情况下对国家赔偿法起到一定的参照作用。

三、适用功能

无论我们将宪法定义为基本法,还是最高法、母法等,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其根本是一项法律制度,尽管其具备管理其它法律和凌驾于其他法律至上的特殊性,但它更是社会生活以及人民群众直接接触的最基本行为准则。因此,宪法不能仅仅被定义在“被遵守”之上,而应具备包括适用、制裁、执行以及维护等多种形态。早在1954年五四宪法施行时,主席就曾明确指出:“不适行就是违反宪法。”具体来说,国家党政机关、社会经济与非经济组织以及人民大众等自然人、法人都是宪法的主体,当然在宪法中也具备不尽相同的职能,或者是立宪、执宪,或者是护宪、遵宪。只有宪法能够体现出所有主体的相关职能,并为社会所用,其才能被称之为“活的法”、“适用的法”。宪法权威主要是靠强化其适用性“用”出来的。总的来说,所有部门都担负着适用宪法的责任和义务,其中又以行政法为首。这既是出于“政治一体性”的考量,同时也是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必然。毕竟,这两项法律体制共同承担着政治秩序缔造者的重要职能,其中宪法是作为政治秩序的基础与保障存在的,而行政法则是政治秩序的有效运行与延伸。

查看全文

动态化结构适应组织环境论文

在当今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究竟以何种形态出现,怎样使组织有效地应对日益复杂动荡的环境,这些在现有的组织结构理论中,仅为企业提供的是一般性的思想、原则和参照性的模式,对解决实际的组织变革问题还远不够。而这正是传统组织结构在不断调整中面临的新挑战,它要求新的组织形式应是一种具有较强弹性、灵活性、适应性、反应力的组织形态。因此,创建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企业的组织系统,不仅成为管理创新、管理科学的任务,而且是企业实施有效管理,发挥组织职能的前提。

一、传统组织结构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时代起出现了大致六种常见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它们分别是: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分权结构,矩阵结构。这些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以及在这以后的其他组织结构模式都是以工业经济为前提,共同体现了工业经济的特有属性,即按照工业经济社会工业生产的要求,组织与完善企业的微观结构。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各种组织结构理论越来越突显出共同的问题:第一,简单化分权,组织中或多或少带有集权主义倾向。这使得组织成员缺乏责任感、自律意识,从而使下级的个人能力和创造性往往无法得到体现和发挥。第二,沟通成本加大,容易产生本位主义。组织间信息传递缓慢,层次间和部门间的协调任务重,这样客观上延长了信息的时效性,易产生“官本位”意识,无形中增加了组织投入。第三,中间层级的职能管理缺乏。常会出现有层级、无职能现象,致使管理的科学、规范性程度较差。第四,企业人文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缺乏组织政策认识上的清理、员工的文化惯性等为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增加了新的困难。

传统组织结构模式的不足决定了它们与现代知识经济的不协调,也同样决定了其迟早将被现代知识经济所淘汰的命运。当然,这并不是排除传统组织结构模式通过对自身进行必要的修补以暂时适应新经济要求的可能。在短期内,这对企业发展并无大的影响,但从组织长期发展的趋势来看,构建一种新的组织结构模式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组织系统的弹性化要求是势在必行。

二、企业组织结构柔性化的内涵

所谓柔性,同适应性一样是指连续性地做出临时性调整。由于组织是建立在个人、群体和组织内部子单位之间的动态合作以及与外部环境功能互补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柔性已成为组织在不确定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柔性化组织正是要强调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与信息共享,柔性化组织所隐含的管理理念主要表现为:组织边界网络化、管理层级扁平化、组织结构柔性化和组织环境全球化。其中组织结构柔性化是以创新能力为宗旨,通过分工合作、共担风险,以及适当的权限结构调整,向基层员工授权,并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不仅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标准,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组织结构柔性化的特点就在于结构简洁,反应灵敏、迅速,灵活多变,以达到快速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查看全文

农业现代化动态均衡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我国1990—2006年的时间序列,对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增长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显著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存在着动态均衡关系,最后对此做出了总结。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目标,迄今已经30多年。由于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概念,其理论和实践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学科视野上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农业现代化的演变历程和农业现代化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也有部分学者利用中国数据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

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发展的过程,不但可以有效保证农民收入增加,而且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结果,最终的动态均衡也将是农民充分享受农业现代化的成果。本文正是基于这个角度,研究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

理论与方法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处理平稳数据的方法——协整可用于检验经济时间序列变量水平数据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则可用于确定时间序列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者均要求时间序列变量具有平稳特征。因此在实证检验和建模之前首先检验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

查看全文

电子商务个性化定价策略及动态调整

摘要:互联网的逐步推广和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正在逐渐瓦解传统的定价模式和营销方式。个性化定价策略顺应时代潮流,在利用大数据环境下能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为将顾客划分为单个细分市场提供技术支持。文章基于个性化定价的条件,结合动态因素,利用REM模型进行顾客细分,为个性化定价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电子商务;个性化定价;动态调整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网民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72亿,网上购物人数也突破到5.33亿。电子商务正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也促使电子商务进入个性化时代,改变传统的统一定价模式。以客户为中心的个性化定价已经逐步深入电子商务。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个性化定价策略的条件

(一)了解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个性化定价。[1]实际上是在产品成本的基础上研究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在个性化促销,捆绑定价、差别化定价等网络定价中,提前掌握顾客支付意愿是这些促销手段与定价策略的基本前提。企业定价需要提前了解顾客愿意为此付出的最高价格,只有当企业的定价低于顾客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销售才可能开始。(二)以信息技术为前提,收集客户信息。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环境使得客户浏览商品的次数,成交记录、评价数据等信息转变为双向信息流,企业可以利用cookies从网站等渠道获取更多、更可靠的数据信息。客户在某网站注册账户时,这一举动会登记大部分的人口特征信息,暴露消费者的年龄、居住地、单位等信息,企业可以据此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在消费过程当中,企业还会根据地域、消费偏好、消费次数和力度等信息,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类别,并根据类别向其推送针对性的促销模式及产品服务,以此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个性化定价的动态调整

查看全文

关于建立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城乡发展日益融合,联系日益紧密。这种变化和联系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到党的建设工作上来。原来按照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党员管理方式,已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如何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建立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迎接新的挑战,新的实践,已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探索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旨在消除以行政区划为主要特征的城乡党员管理二元结构,通过整合城乡党建工作格局,促进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党员在日常管理、教育培训、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互动与融合,提升党员整体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党员干部队伍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员管理工作,就是要变革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坚持城乡统筹原则,推进城乡党员管理一体化、动态化发展,是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城乡互动、共建和谐党建的基础工程。探讨统筹城乡党员一体化动态管理问题,不仅具有理论的研讨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一是建立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是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党员队伍呈现出组成结构复杂化、从事行业多样化、活动范围扩大化等特点,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已经突破了行政单位管辖范围,城乡之间、单位党组织之间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管理对接,部分党员流失于组织之外,造成了党员管理的空档,党组织难以实现有效管理。因此,要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建立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党员管理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而党员管理分为组织管理和自我管理。现阶段,我们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发生了较大变化,党员组织管理由政治性、学习性活动多向业务性、社会性活动多转变,党员自我管理由主动汇报思想、参加组织生活趋于被动化,党员自我管理放松化,影响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推进。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党员管理工作不能实现新突破、开辟新境界,党员队伍就会显得老态龙钟、丧失活力。因此,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新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体现,而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党建来引导和建立。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紧密,生产要素相互支撑,城乡融合渗透日趋明显,这在客观上要求建立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体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的过程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态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再强调的,认识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体现了真理的过程性和具体性。它要求我们在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注重其精神实质,而不纠缠于其具体论断、个别词句,同时要时刻注重对实际的调查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按照中国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历史过程。每一次结合的提出和实施,都是围绕当代中国的重大历史课题展开的。每一次结合的实现,都是新一次结合的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思想是这一路径指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取得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任何一种主义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它只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具体国情相适应,实现这种主义的本土化,才能得以在不同的土地上,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此作过明确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共产党宣言》中有关原理的实际运用时强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也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见,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再强调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性,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由认识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化、不断接近事实真相的过程,正由于此,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对中国实际的认识,都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与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的,我们通过实践的一次次检验,来修正我们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认识。而随着实践的深入,曾经正确的认识也可能变得不再正确,也需要我们不断修正,不断超越与创新。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绝不可能一次完成、一帆风顺的。正如所说:“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的肤浅,何等贫乏”。由于没有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它的某些具体论断区分开来,与俄国革命经验及苏联建设模式区分开来,在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都付出过巨大代价。正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才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扎根于中国社会、中国实践、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也是历史提供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回顾新中国60年的伟大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个由注重“书本词句”到注重“现实关切”、由被当作“公式标签”到当作“行动指南”的曲折过程。综观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什么时候我们的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比如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由于我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别国道路,而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1957年之后我国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就与我们教条地、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过分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等不无关系,其实质,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坚持好。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性,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所强调的,认识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的。随着历史的推进以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断延展,不断实现理论的超越与创新。这是一个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实践加以总结,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实践,再总结,再发展,循环往复、不断超越与创新的过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