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07:02: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东南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广西与东南亚旅游业的对比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当今世界,旅游业迅猛发展,令人刮目相看。据联合国推荐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进行的测算:1990年世界各国旅游业总收入为29010亿美元,1993年为近35000亿美元,旅游业已上升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与此相适应,旅游业为全世界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据统计,旅游业每隔2.5秒就制造一份工作,目前全球直接和间接依赖旅游业的就业人数达到2.12亿人。因此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旅游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东南亚各国重视发展旅游业,其中东盟各国的旅游业比较发达,印支三国和缅甸的旅游业也有所发展。本文拟把广西与东南亚的旅游业作一比较研究,探讨东南亚(特别是东盟各国)发展旅游业的经验,为广西旅游业再上新台阶提供一点参考。
一、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旅游业的比较分析
1.旅游资源的比较。广西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桂林至阳朔漓江风景区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并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广西海岸线长达1595公里,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北海市有观涛旅游胜地冠头岭,有被称为“大小蓬莱”的涠洲岛及斜阳岛屿风光,有“滩长平、沙白细、水温净、浪柔软”的白虎头长滩,有钦州市的龙门七十二泾,以70条水道环绕100多个岛屿,十分引人入胜。广西的文物古迹众多,有年代久远的柳州白莲洞、桂林甑皮岩、南宁豹子头等古人类遗址,有壮族先民的花山崖壁画,还有兴安灵渠、桂林王城、柳州柳侯祠等古建筑。广西的花木禽兽观赏资源也十分丰富,广西已鉴定的植物就达6000余种,其中银杉、铁杉等为世界珍稀种。已发现的兽类130多种,禽类500多种,两牺爬行类120多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40多种,这些是供人们科学考察、探险、避暑等综合性旅游活动的天然场所。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有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族等,各个少数民族都有浓郁的独特风情和各具异彩的民族特色,各民族有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歌舞乐曲、工艺特产、风味佳肴以及斗马、斗牛、斗鸡、斗鸟等习俗活动。
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广西建起了5个既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的旅游区,即突出山水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桂林旅游区;突出少数民族风情风俗特色的柳州旅游区;突出亚热带风光、边关景观和壮族先民文化特点的南宁旅游区;突出侨乡、寺庙、古迹特点的桂东南旅游区;以滨海风光为特色的滨海旅游区。目前,广西已初步形成北有桂林、南有北海向全区各地幅射延伸的旅游线路,开辟有观光旅游、滨海旅游、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森林旅游、古文化旅游以及各种特殊旅游项目。
东南亚各国的旅游资源也斑斓多采。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东南亚国家(除了老挝这个唯一的内陆国外)都有漫长的海岸线,泰国的帕塔雅海滩,马来西亚的波德申海滩,菲律宾的马尼拉海滩是著名的海滨游览地。特别是泰国的帕塔雅海滩,原是一个荒凉的渔村,由于泰国政府的积极开发,帕塔雅已成为世界有名的旅游度假中心,每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收入占泰国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5,超过10亿美元。东南亚有众多岛屿,印尼有1.3万个岛屿,菲律宾有7000多个,许多岛屿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保留着地方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风光和民族风情交融,如巴厘岛已成为印尼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到印尼的外国游客有1/4是到巴厘岛旅游的。东南亚有许多奇特的火山,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东南亚地区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的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东南亚植物种类达数万种,拥有大量奇花异草,香蕉、菠萝、木瓜、山珠、榴()等热带水果常年不断;东南亚约有4万种动物,其中大象、老虎、犀牛、巨蟒、鳄鱼等珍稀动物都有分布,东盟国家利用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东南亚地处低纬地带,除缅甸北部地区外,基本都属热带气候,由于全年无寒暑交替,终年都可开展旅游活动。
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东南亚地区拥有称为古代东方四大矢奇迹的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和柬埔寨的吴哥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据传已有2500年的历史,东南亚各国拥有众多的古迹,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遗址,越南的“和平文化”、“东山文化”遗址。此外,所有的东南亚国家都属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世代相传的习俗和民族特色增添了游人的极大兴趣。如泰国各民族有多姿多彩的节日,主要有宋干节、水灯节、大象节等,还有闻名于世的古典舞和民族舞,别具一格的泰拳,以及赛象,斗鸡、观鱼等等。近年来,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它们的建设成就也吸引着许多国家的大批游人。
东南亚国家经济
1.经济结构改革、调整进展缓慢。东盟四国(指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下同)在70年代起开始实施依靠引进外国投资发展面向出口的经济发展战略。8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高潮形成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带动了其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形成了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和高度依赖电子、电机及其零部件的出口贸易结构。进入90年代以后,东盟四国的这种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出口面临着后起新经济增长区(中国、越南、印度)的激烈竞争,为此它们在90年代初提出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结构改革、调整的战略目标,但进展却十分缓慢。出口增长速度逐步趋缓,加上1995年起以美国市场为中心的国际电子产品市场需求疲软,东盟四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打击,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2.金融自由化政策实施得过早、过急。80年代末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东盟四国的经济自由化、金融自由化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与新加坡、香港相比,甚至与台湾相比,它们的金融市场体制都并不十分健全,金融监管能力不强,金融管理技术不成熟。金融自由化固然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的流入,但在条件不完备的背景下却容易形成一种在缺乏防范、缺少制约手段的条件下把吸引国际资金放在首要目标(不仅是长期直接资本投资的流入,更多的是短期借款甚至是投机资金的流入)的金融体制。这就容易为国际投机资金提供操纵当地金融市场以牟取暴利,把当地金融市场搞乱后又迅速撤走资金的机会与条件,并形成以房地产、股市为中心的“泡沫经济”。1997年7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韩国、菲律宾被世界银行列为东南亚金融危机五大受灾区。其中泰、马、印尼的金融危机基本上是由上述这些原因引起的;菲律宾的金融危机则主要是东南亚国家货币危机导致菲律宾居民对比索的不信任感而引发的。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指标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各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与特点各不相同,这主要是由各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决定的。
1.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受影响程度最大,而且都是直接内发的、迅速引发的和全面触发的。这直接起因于其内在的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与金融政策失误、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大量贷款被投入到房地产、股市,从而形成“泡沫经济”成分较大、不良债权比率高、外债数额庞大等经济结构方面的弊端。
2.菲律宾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较小,而且特点是间接的、滞后引发的(1997年下半年所受影响不大,进入1998年后影响程度才加大、加深)。这是由于;(1)菲律宾经济是在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4年以后)才开始有中速的经济增长,没有太多“经济过热”问题;(2)“泡沫经济”成分较小;(3)由于工资水平低,其劳动密集型产品尚有一定的出口竞争能力;(4)从1984年债务危机后到1997年已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督下进行了经济结构、金融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东南亚金融危机认识论文
依靠资本市场的再度活跃和加大投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东南亚地区完全有条件摆脱目前的困境;危机本身并不可怕,真正重要的是能否正确认识危机;这关系到能否制定正确的战略,使经济增长持续,从而避免危机的重现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的认识分为几个阶段。起初,焦点集中在国际炒家身上,由于他们利用规则的漏洞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对规则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泰国、新加坡等“无为而治”的金融监管方式受到质疑。后来,人们又将注意力转移到金融业本身,从资本结构入手,揭示了资本过度流动、负债比例过高以及银行呆坏帐等问题,对过度信贷导致的泡沫经济进行反思。此后,对各国各行业甚至各大跨国企业受危机影响程度的一番调查研究,尤其美国经济的一枝独秀,又引发了一个对高科技的认识问题,加上知识经济的新概念,一时间高科技之声此起彼伏。
毫无疑问,人们对危机的认识是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在此基础上,笔者想从以下两方面再谈一些认识:
一、金融危机的背后其实是经济出现了危机
金融与一国经济的关系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它是所有泡沫的源泉,又是泡沫破灭的祸端。尽管如此,将东南亚经济目前的困境都归咎于金融问题,未免有失偏颇。这次金融危机中,真正受到重创的只有泰铢,然而危机过后整个地区经济一直低迷,除了财政政策的推动外,投资和消费均无热点。事实上,从1992年开始,英镑、日元和墨西哥比索先后受到国际炒家袭击,并引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相比之下,墨西哥金融危机在外来资金帮助下很快化解,而东南亚经济却未能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而明显好转。从历史上看,金融危机也常常不是简单发生的,多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线都是股市的崩溃,而当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股市的泡沫,而在于自由竞争造成的供大于求的过剩经济。
然而,用“经济危机”来形容现时的东南亚经济状况又似乎言过其实,因为这个词往往令人产生很深层度上的联想。事实上,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对这个词也应有新的认识。
东南亚艺术市场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二十世纪末,亚洲当代艺术开始崛起,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遭遇寒流之时,东南亚现当代艺术却渐入佳境。通过分析东南亚现当代艺术作品迥异的艺术风格、拍卖市场上的现状和活跃于市场上的艺术家、艺术作品等方面,探讨其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力,进而分析其巨大的内在潜力和外在影响因素。
关键词:东南亚;现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趋势
一、关于东南亚现当代艺术产生的背景
东南亚处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同时也是世界海运以及空运的重要枢纽,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所以自古以来都是全球的重要交通要道。基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东南亚呈现出多样文化的碰撞以及多民族共存的生态。早在公元前一千年,东南亚人就与印度人有了接触,该地区还受到来自其他地区国家的文化影响,使这里多样交融共存的民族形态和文化得以长期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东南亚被“印度化”或者“其他国家化”,恰恰相反,多元的文化、多样的民族在这里碰撞,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绚烂的色彩和优良的基因。东南亚就像是一层美丽的外衣,掀开东南亚这层外衣,就发现它是由既有统一基因又各具文化姿态的十多个国家组成。因此,呈现出的艺术作品也会显示出一种“和而不同”的区域魅力。十六世纪,欧洲的艺术文化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殖民活动,进入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土地先后被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大肆占领。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东南亚的传统文化和生态饱受强势文明的外侵和挤压。毫无疑问,作为强势群体的西方殖民者在统治过程中是充满了暴力和破坏性的。除此之外,东南亚各地还受到来自不同西方殖民者的宗教、语言与社会文化等入侵,迫使西方文化在该区域的一些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最终呈现出西方外来文化与当地原生态文化要素的碰撞与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为二十世纪东南亚现当代独特的艺术面貌的形成奠定基础。2017年11月16日,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的特展“东方与西方之间:拉登•沙勒和胡安•卢纳”隆重开幕。印度尼西亚画家拉登•萨利赫(1811-1880年)和菲律宾(西班牙殖民期间)画家、雕塑家胡安•卢纳(1857-1899年)。这两位艺术家于西方殖民期间分别从各自的家乡前往欧洲学习绘画技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在外期间故乡对他们的艺术创作影响颇深。拉登•沙勒和胡安•卢纳是当地最早一批跨越东西方边界的艺术家,同时在世界艺术史上同样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一部分欧洲的艺术家来到此地进行或短或长的旅行,并受到当地风土人情的感染,创作出大量的艺术作品,为东南亚本土艺术带来新的风尚。
二、东南亚艺术拍卖市场的现状
二十世纪末,东南亚当代艺术开始崛起,2004年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开始上涨,2006年秋,刘小东的作品《三峡新移民》以2200万元的价格刷新了新艺术家的拍卖纪录,并打破了当时全球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记录。随之不久,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影响全球金融,并波及当代艺术市场。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行情受其影响出现下滑,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现当代艺术拍卖品却在稳步上升。其实,艺术拍卖行业对东南亚市场关注已经不短,佳士得最早在2002年把东南亚艺术品拍卖地点转移到香港,并且在拍卖行中逐渐引入东南亚现当代艺术品。其次就是香港佳士得在2005年设立了“东南亚现代及当代艺术”专场。苏富比也采取同样策略,在2008年春季拍卖会把东南亚艺术拍卖从新加坡转移到香港,共同推动了东南亚艺术品市场的全亚洲化以及全球化。苏富比于2008年10月4日至8日在香港举办2008年秋季拍卖会,并首次举办“现代及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会”,在此次拍卖会中,买家对于东南亚现当代艺术品兴趣颇高。新晋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作品,以及价格相对不高的油画在此次拍卖会上,竞投过程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此次十大成交结果中,东南亚占据两位,分别是印度尼西亚艺术家米斯尼亚迪估价为38万~58万港元的油画作品《对不起英雄,我忘了》(如表1)最终成交价却以超出估价十倍左右的482万港元成交;另外一位印度尼西亚的艺术家阿凡迪《纽约时代广场》以3380万港元成交,超出预估价格并同时刷新了个人的成交价格记录。米斯尼亚迪(1973年出生于巴利岛)在70年代早期的艺术家“同辈新秀”中还有鲁迪•曼度凡尼(印尼)、苏普塔拉(印尼)、尤尼扎(印尼)、朗奴•温杜拿(菲律宾)、杰拉丁•哈维尔(菲律宾)。苏富比和佳士得算得上是艺术品市场行情的风向标,东南亚现当代艺术品在市场上也绝不是昙花一现,而是稳步发展的市场。近些年在拍卖市场上传统的油画、水墨水粉绢本作品仍受收藏家欢迎,价格也占据高位。除此之外,漆画、综合材料、雕塑艺术作品也逐步被收藏家所喜爱。例如索菲普•皮奇的综合材料作品《无题(地面与行走)》于佳士得2018年春季亚洲当代艺术拍卖会中以20万港元成交;印度尼西亚雕塑家IchwanNoor的《虫球》以68.75万港元成交;阮嘉智的漆画木板作品《外省村庄》于2017年香港苏富比秋季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拍卖会中以514万港元成交。
广西与东南亚旅游业研究论文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当今世界,旅游业迅猛发展,令人刮目相看。据联合国推荐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进行的测算:1990年世界各国旅游业总收入为29010亿美元,1993年为近35000亿美元,旅游业已上升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与此相适应,旅游业为全世界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据统计,旅游业每隔2.5秒就制造一份工作,目前全球直接和间接依赖旅游业的就业人数达到2.12亿人。因此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旅游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东南亚各国重视发展旅游业,其中东盟各国的旅游业比较发达,印支三国和缅甸的旅游业也有所发展。本文拟把广西与东南亚的旅游业作一比较研究,探讨东南亚(特别是东盟各国)发展旅游业的经验,为广西旅游业再上新台阶提供一点参考。
一、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旅游业的比较分析
1.旅游资源的比较。广西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桂林至阳朔漓江风景区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并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广西海岸线长达1595公里,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北海市有观涛旅游胜地冠头岭,有被称为“大小蓬莱”的涠洲岛及斜阳岛屿风光,有“滩长平、沙白细、水温净、浪柔软”的白虎头长滩,有钦州市的龙门七十二泾,以70条水道环绕100多个岛屿,十分引人入胜。广西的文物古迹众多,有年代久远的柳州白莲洞、桂林甑皮岩、南宁豹子头等古人类遗址,有壮族先民的花山崖壁画,还有兴安灵渠、桂林王城、柳州柳侯祠等古建筑。广西的花木禽兽观赏资源也十分丰富,广西已鉴定的植物就达6000余种,其中银杉、铁杉等为世界珍稀种。已发现的兽类130多种,禽类500多种,两牺爬行类120多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40多种,这些是供人们科学考察、探险、避暑等综合性旅游活动的天然场所。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有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族等,各个少数民族都有浓郁的独特风情和各具异彩的民族特色,各民族有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歌舞乐曲、工艺特产、风味佳肴以及斗马、斗牛、斗鸡、斗鸟等习俗活动。
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广西建起了5个既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的旅游区,即突出山水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桂林旅游区;突出少数民族风情风俗特色的柳州旅游区;突出亚热带风光、边关景观和壮族先民文化特点的南宁旅游区;突出侨乡、寺庙、古迹特点的桂东南旅游区;以滨海风光为特色的滨海旅游区。目前,广西已初步形成北有桂林、南有北海向全区各地幅射延伸的旅游线路,开辟有观光旅游、滨海旅游、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森林旅游、古文化旅游以及各种特殊旅游项目。
东南亚各国的旅游资源也斑斓多采。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东南亚国家(除了老挝这个唯一的内陆国外)都有漫长的海岸线,泰国的帕塔雅海滩,马来西亚的波德申海滩,菲律宾的马尼拉海滩是著名的海滨游览地。特别是泰国的帕塔雅海滩,原是一个荒凉的渔村,由于泰国政府的积极开发,帕塔雅已成为世界有名的旅游度假中心,每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收入占泰国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5,超过10亿美元。东南亚有众多岛屿,印尼有1.3万个岛屿,菲律宾有7000多个,许多岛屿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保留着地方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风光和民族风情交融,如巴厘岛已成为印尼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到印尼的外国游客有1/4是到巴厘岛旅游的。东南亚有许多奇特的火山,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东南亚地区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的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东南亚植物种类达数万种,拥有大量奇花异草,香蕉、菠萝、木瓜、山珠、榴()等热带水果常年不断;东南亚约有4万种动物,其中大象、老虎、犀牛、巨蟒、鳄鱼等珍稀动物都有分布,东盟国家利用这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东南亚地处低纬地带,除缅甸北部地区外,基本都属热带气候,由于全年无寒暑交替,终年都可开展旅游活动。
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东南亚地区拥有称为古代东方四大矢奇迹的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和柬埔寨的吴哥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据传已有2500年的历史,东南亚各国拥有众多的古迹,如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遗址,越南的“和平文化”、“东山文化”遗址。此外,所有的东南亚国家都属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世代相传的习俗和民族特色增添了游人的极大兴趣。如泰国各民族有多姿多彩的节日,主要有宋干节、水灯节、大象节等,还有闻名于世的古典舞和民族舞,别具一格的泰拳,以及赛象,斗鸡、观鱼等等。近年来,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它们的建设成就也吸引着许多国家的大批游人。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论文
促进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1)自去年以来的东亚金融风暴,给亚洲和其他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韩、泰、马、印尼等国经济损失近6000亿美元,这些国家按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一下倒退10多年。
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导火线是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太高,储蓄者对银行体系和本国货币的币值丧失了信心,因而给国际金融炒家提供了狙击本国货币的机会。国际炒家先向银行借入当地货币,然后拿到外汇市场上去抛售。政府为了维系汇率的稳定,拿出国内的外汇储备去托市,但国内储蓄者见到国内货币受到狙击,信心随之崩溃,也争相抛售本国货币,改持外币以保值,外汇市场出现墙倒众人推的局面。为了维系脆弱的汇率,数百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几日之内即耗尽,等外汇储备用尽,中央银行再也无力去托市,外汇市场出现崩盘,短短几个月,币值贬低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八十。这些国家短期外债又太多,为了还债,只好接受苛刻的条件,向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借款,丧失了按国内情况制定经济政策的自主权。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未开放,人民币不能随意自由买卖,外汇储备丰富,外债也少,是少数几个不受这场金融风暴直接冲击的东亚国家。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使东亚国家的货币免于新一轮的竞相贬值,对于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东亚国家早日走出这场危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低,为了更好地利用外国的资金、技术,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外贸体系是必然要走的道路。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还很脆弱,银行不良债务的比例偏高,为了避免金融风暴将来在我国发生,我们应该分析清楚东亚国家银行不良债务偏高的原因,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将危机消除于未发之时。
东亚国家银行不良债务偏高的第一个导因是泡沫经济的破灭。泡沫经济又可分为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
房地产泡沫在东亚国家和地区上从日本、韩国,下到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几乎是无一幸免。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经济规律的内在原因,也有人为政策的外在原因。东亚国家和地区,总的情况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和人少地多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下,东亚的土地价格将会相对的高。但造成房地产泡沫更关键的因素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供给弹性越小的要素的价格会增长得越快,在所有生产要素中,土地的供给弹性最小,因此,价格的上涨也会最大。尤其,在东亚的国家,其经济活动经常集中于像日本的东京、大阪、韩国的汉城、泰国的曼谷、菲律宾的马尼拉等大城市,这更加限制了土地的供给弹性。由于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大家预期土地的价格会快速上涨,为了赚取土地价格上涨的资本所得,许多人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房地产业,因此更加速了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当大家看到房地产价格只涨不跌,就大胆以购买到的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进行房地产投资。因为房地产是不动产,容易查封、保管和变卖,而且,房地产的价格只涨不跌,银行以为房地产抵押贷款万无一失,所以不少银行发放过量的房地产贷款。但不幸的是,当经济发展的速度因各种原因而放慢时,价格跌得最惨的也将是供给弹性最小的土地和房地产业,而房地产投资者看到房地产价格下跌,为了保护投资利益,竞相抛售,使房地产价格直线下落,泡沫随之破裂,原来万无一失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也就成了不良的呆帐、坏帐。
东南亚金融风暴启示论文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是深刻的、长远的。东南亚国家与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国也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国也存在大量的外债,1995年末我国外债余额达1065亿美元,占同年GDP的15.68%。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从1991年—1996年8月止共计1610.7亿美元,我国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外资从1979年至1995年共计2291亿美元。近二年来,我国是第三世界的头号引资大国,是世界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引资大国。
1996年我国出口贸易不尽如从意,特别是头6个月的出口贸易更是严重滑坡,后半年则稍有回升。有人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的滑坡的直接原因是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导致的。但其中是否也有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有下降之虞呢?
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呆帐是困扰我国金融形势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的头号大敌。我国银行资产占GDP的比率大大超过发达国家的同一比率,比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率也高出许多。据《经济学家》周刊的数字,我国银行负债资产在1995年的这一比率是80%左右,而美国是50%左右。亚洲国家除日本外都比我国低。
我国银行受国家的控制程度比大多数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受国家的控制程度要高出许多。在同一期的《经济学家》周刊中,以国有银行资产占整个银行资产的比率来反映的这一程度,中国的这一比率接近100%。印度为70%,台湾省为接近60%。俄罗斯为25%左右,韩国为18%左右。
由此可见,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目前这是一种可能的风险,但是一俟条件成熟,就会转化为现实中的金融风险。
东南亚经济发展论文
前言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贸易发展报告》(1997年版)考察了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的动向,指出其具有低增长、不平等扩大这两个特征。在低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南北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世界经济进一步两极分化,而且80年代之前的趋势发生了逆转,国内的贫富差距也不断有了扩大。与贫富差距的扩大可通过收入(利润)的集中·高储蓄·高投资这一过程带来高增长及其成果的均分这样一种乐观论调相反,现实是造成了低增长和不平等的扩大。如此看来,80年代以后的世界经济及其发展状况并不可喜。
因此,东亚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尤其是世界银行报告《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1993年)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冲击也是可以理解的。该报告将东亚8个国家和地区(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及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称为“实绩优良的亚洲经济实体”(HPAEs:High-PerfomingAsianEconomies),作为东亚经济发展奇迹的两大特征,列举了高速增长的持续和分配不平等的减少。但是,在1997年7月2日泰铢贬值和转而采取外汇管理浮动制所引致的波及东南亚各国的“货币危机”这一背景下,已有人认为“奇迹”已经结束。
这样,现在便有了重新考察世界银行报告和东亚经济发展的好机会。
一、世界银行报告《东亚奇迹》
首先来看看世界银行报告的主张。如前所述,该报告列举了高速增长的持续和分配不平等的减少作为东亚经济奇迹的两大特征。该报告还列举了人力资本及实物资本的积累和如此积累起来的资源的有效分配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这两点作为东亚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从上述意义来看,关于东亚经济的成功,并没有什么奇迹。东亚经济只不过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更有效地利用了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机能”,正如世界银行总裁L·T·普雷斯顿所述,该报告所设定的主要研究课题是东亚经济的成功与政府的关系,换言之,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东南亚金融体制论文
东南亚奇迹
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东盟五国近几年来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1989年和1990年甚至超过了著名的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这种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一系列内部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来说,198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经历的经济周期高峰造成了对东盟出口制成品的强烈需求。1985年广场协议以来日本和亚洲四个新兴工业经济体货币的相对升值也导致了这些国家和地区资本的大量外流,为的是寻求能提供为生产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所需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的地点。从内部来说,东盟各国,尤其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其目标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它们不再继续依赖农业、初级商品和进口替代工业,不再把这些方面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鼓励在很大程度上由外国直接投资提供资金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结果,东盟国家有能力利用世界经济的有有利环境,使198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达到8-10%。
过去几年里人们时常把东南亚各国实际经济取得的迅速发展,归功于这的它们的实际经济改革计划。然而,金融改革和不断金融革新几乎总是与实际经济的改革齐头并进地完成的。由此而导致的金融业的成长。使得东盟各国能够有效地把日益增多的本国储蓄和外国流入的资金引向为这些国家有生气的实际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并起到了中间媒介的作用。
从80年代早期以来,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所进行的金融改革导致了这两个国家金融的大大深化,使得随后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能够有效地得到筹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原先是英国的殖民地,那里流行自由放任的统治哲学。一开始它们的经济就比较开放,金融体系在60年代和70年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不过,曾经对整个经济增长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金融系统,在80年代也发生了不断的自由化和日趋成熟。菲律宾在许多方面都大不相同。由于政治方面变化无常,所以尽管进行了广泛的金融改革,无论是金融的深化过程或者是经济发展都处于停顿状态。
东南亚各国的金融改革
在东南亚国家中,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较小程度上的菲律宾,在80年代曾进行了金融改革,其目的在于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以便为这些国家实际经济的发展筹措资金。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经济在传统上一直是比较开放的,因而继续执行鼓励金融发展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以便为两国的外向型工业化筹措资金。
论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
一.原因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基本原因我们认为,存在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危机的原因;二是危机冲击东亚地区的原因.关于第一个方面,国际上有多种意见.我们认为,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的不配套,以及诸多的外部环境是其基本原因,对此的解释,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即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它必须依靠工业化发展自己的经济,在此有两条可供选择的路,一是靠国内资金的积累;二是靠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主要是指出口导向的贸易发展战略和引进外国的直接或间接投资,在国外市场无限大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优势产品的,即劳动密集性产品的出口能够给该国带来发展的资金和利润,进而促进该国经济的发展.在外资引进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资金的借入,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为此需要配套的汇率制度,由于减少贸易风险和资金长期流入风险,需要选择一个趋向稳定的汇率.并加以维持,因此订住汇率可能是经济实力比较弱小的国家采取的适当的汇率制度;为了减少外部对本国经济冲击的可能性,需要比较封闭的金融市场.此次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1)外部商品市场不是无限的。在特定产品的国外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在要素禀赋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必然导致这些国家出口品的重叠,或竞争。在此,一国出口的增加就是另一国出口市场的减少;2)当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尚未发生变化时,金融市场因多个因素的驱动,率先开放了(其背井是:香港回归中国带来的抢占金融中心的动机;在经常项目不景气的情况下,为维持汇率对短期资金的吸引;在金融上不但没有加强监管,反而向国外提供了借入本币和抽回外汇的渠道).在此泰国的经历是十分典型的.
至于东亚地区的连锁反应,我们认为,是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相互牵制造成的,体现在:1)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的梯次模式,在领头雁不能形成产业结构升级时,处在后面梯次的国家会赶上来,从成本看,处在最后一个梯次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别国挤占市场的的问题,特别是在市场需求不旺的时期,这种挤占可能使这些发展中国家出口大量减少。在进口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贸易收支受到很大影响,而其他梯次上的国家和地区明显地受到冲击.因此日本在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应负两个方面的责任,一是负产业结构未能升级的带来的责任,它没有意识到,这种升级不仅有利于自己,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东亚地区,其中作为东亚地区技术领头雁的日本,对技术转移不够重视(其根本还是自己的转移尚未完成;其次日本未能用于发展新产业的资金,主要投到东南亚地区的高利润,因而也是高风险行业,导致这些国家某些部门的繁荣。当然,这并不是日本的初衷,其初衷是,尽可能地将国际储备充分利用,以获得高额利润,因而从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东南亚国家泡沫形成的形成的作用。日本所负的第二个方面的责任是,它将自己的“泡沫”移向东南亚,引起了东南亚经济的“泡沫式”繁荣。这就为投机商提供了投机的机会。
二.东亚金融动荡对中国经济的一般影响
东亚金融动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贸易的角度看,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造成其进口需求下降。主要机制是:1)东亚各国的货币贬值,增加了进口的成本,据统计,自1997年7月以来,泰铢已累计贬值114.78%,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76.53%,韩元贬值96.95%,昨天日圆已经是1美圆兑140日圆,尽管进口成本不会成比例的上升,但是,进口成本的上升是可以推断的;其次,中国对东南亚各国市场的依赖是比较高的,如果不包括日本,1995年的依赖是10.3%,加上日本会达到35—40%,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对我们的影响程度可以用互补性指标(COMPLEMENTARITYINDEX)贸易互补性指数等于,一国K商品的出口在该国总出口中的份额比上该商品在进口国中总进口的份额的积和,比上二者平方的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