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06:44: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东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东盟政策研究论文
东盟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成立以来的最佳状态,各成员国基本是政通人和,繁荣稳定,在国际事务中也相当活跃。但1997年金融危机后,东盟各国都一度陷入经济衰退的泥淖,一些国家出现政局动荡,东盟的国际地位明显下降。近两年来,随着东盟各国经济逐渐复苏和相关国家政局趋向稳定,特别是“9·11事件”以来美国大力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安全合作,东盟的国际角色重新受到重视。
中国与东盟及东盟各国关系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关系是在互有需求、互相协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十年来一直相当顺畅。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共同决定在十年之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年底有望就这一问题达成框架协议。这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当坚实的基础和极富潜力的未来。
当前,国际形势正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9·11事件”后国际安全格局的重大调整正在强烈地影响着亚太地区的局势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看待东盟及其对华关系的发展,并因应形势的变化提出继续深化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战略思路和相关政策,对我国稳定周边、推动区域合作,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考虑,我们拟从较宏观视角,并力求结合现实提出这一研究报告。
一、对东盟的基本评估
东盟成立至今已有35年,它在为昔日成就而欣喜愉悦的同时,也开始日益强烈地感受到谋生的艰难和竞争的激烈。总体来看,东盟已发展成为日益成熟的区域合作组织,其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渐提高,在亚太地区继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在中国的周边稳定、经济发展和全方位外交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东盟已发展为超越意识形态限制、囊括整个东南亚的区域合作组织。
东盟经济增长
一、近年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的轨迹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东盟国家经济增长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起伏。1997年东盟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1998年各国经济普遍陷入严重衰退,1999年和2000年却出现快速复苏或强劲反弹,而到2001年多数国家经济又急转直下,甚至呈现负增长。2002年初,东盟国家经济再次出现复苏的态势。在战后东盟经济发展历程中,这种经济增长的轨迹是不多见的。
据东盟五国的官方统计显示,1996-2002年,印尼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4.5%、-13.1%、0.8%、4.8%、3.3%、3.7%;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7.3%、-7.4%、6.1%、8.3%、0.4%、4.2%;菲律宾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8%、5.2%、-0.6%、3.4%、4%、3.4%、4.3%;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7%、8.5%、0.1%、5.9%、10.3%、-2%、2.2%;泰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9%、-1.4%、-10.8%、4.2%、4.4%、1.8%、3.6%。2003年,据近期各国的预计,印尼经济增长率为3.5-4%、马来西亚为4.5%、菲律宾为4-4.5%、新加坡为2-5%、泰国为4.5%。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有关的国际机构和官方部门普遍预测,东盟国家经济将陷入长期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复苏将是缓慢痛苦的过程。东盟国家经济将在低谷徘徊较长时间后,才能走出低谷呈现U型复苏。然而,1999年东盟国家经济竟在短时间里出现迅速复苏,呈现V型的强劲反弹。不过,当时就有人警告东盟国家经济V型复苏的基础脆弱,随时有变成V型危机重返的可能,以至出现W型的经济波动。因为东盟国家经济从严重衰退到快速复苏主要是拜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全球电子业景气循环之赐。但是,各国遭受金融危机冲击后经济基础依然脆弱,结构性矛盾仍未解决,国内外投资继续下降,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出现逆转,这些国家经济将重新陷入衰退之中。
1996-2002年东盟五国经济增长率(%)
附图
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分析论文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拥有17亿人口、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贸易规模仅次于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贸易区,亦将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其政治经济意义对于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将是深远和积极的。
按照中国与东盟达成的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框架主要包括中国与东盟实现零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加强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建设昆明—曼谷公路和昆明—新加坡泛亚铁路等方面的内容。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运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虽然有其基础和有利的现实条件,但也存在相当多的困难与挑战。
(一)区域内的不稳定因素
东盟边贸物流金融服务模式构建
[摘要]随着东盟国家之间经济合作的加深,在东盟边贸中,物流行业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尽管物流商将提供金融服务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选,但从东盟目前的物流发展现状看,具备雄厚资金实力的物流商很少,这就要求在东盟边贸中引入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在进行东盟边贸时,应当结合物流企业自身特点,根据企业在产业链当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所处位置,选择合适的物流金融产品。在产业链的孕育期,通过垫付货款和代收货款模式,逐步完善代客结算业务。对产业链成长中后期或者成熟期的物流企业通过仓单质押模式,处于产业链上游核心生产商和下游经销商所形成的稳定的债权债务关系运用保兑仓业务,来实现融通仓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东盟;物流金融;服务模式
随着东盟国家间贸易的不断扩大,物流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在供应链系统中,物流是基础,资金流是保障。物流行业要想在东盟边贸中取得长远发展,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将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通过有效的方法组合在一起。物流金融作为物流业与金融业相结合的衍生产物,有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和客户融资渠道的拓展以及融资成本的降低。物流金融为当前东盟物流企业和金融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利润增长点。因此,对东盟边贸物流金融服务模式机制构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东盟边贸和东盟物流行业的长远发展,还有利于东盟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物流金融服务的概念
物流金融是指在物流业经营过程中,通过各种金融产品的应用和发展,对物流领域的货币资金进行有效组织和调整的活动。这些资金流动包括存款、贷款、投资、保险、租赁、信托、抵押、证券发行和交易,以及涉及金融机构经营的物流业的各种中间业务。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业提供金融通信、结算、保险等金融服务的金融业务。它是伴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物流金融有三个主体:物流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为资金需求者提供融资。物流金融的发展对三方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物流与金融的紧密结合能够有力地支持社会商品流通,促进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物流金融在东盟边境贸易中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渐显现。物流行业和金融业务存在着彼此之间的需求和依赖,促生了物流金融圈。在物流金融圈里,物流行业和金融业务互相影响,互为前提条件。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流动资金不足往往会成为制造商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大量的资金被库存货物所占用,会导致制造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是东盟边贸中各企业之间互惠互利的选择。物流金融紧密联系着上下游企业和银行。银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企业还可以整合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加快物流和资本流动的高速运行。因此,发展东盟边境贸易中的物流金融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东盟边贸物流金融服务模式机制的构建
小议东盟服务贸易现状及影响
一、引言
2007年1月14日,中国和东盟10国签署《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意味着中国和东盟各国将逐步减少服务业准入限制,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为充分发挥《协议》对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保障作用,推动中国及东盟各国服务业发展,各成员国应根据自身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确定自由化进程。因此,分析和研究东盟各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尤为重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东盟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1.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总体规模上看,近20多年来,东盟服务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5710①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36940亿美元,额数增长了5倍多;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份额由1990年的3.57%上升到2009年的5.69%。东盟服务贸易的出口额由1990年的288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7760亿美元,额数增长了5倍多;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份额由1990年的3.45%上升到2009年的6.10%。东盟服务贸易的进口额由1990年的2830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9180亿美元,额数增长了5倍多;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份额由1990年的3.69%上升到2009年的5.30%。
由图1、图2②可以看出,东盟服务贸易规模在1997年以前增长缓慢,由于1998年的经济危机影响,贸易规模有所下降。在近10年来,东盟服务贸易总体规模大幅度提高,增长速度很快。在2009年受次贷危机影响,贸易额有所下降。
东盟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在1990年到1997年迅速上升,199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有大幅下降,但很快恢复上升趋势,并保持了稳健的比重和上升势头。从总体上来说,东盟服务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逐年增加。
中国与东盟食品贸易状况及措施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随着区域化进程的加快而迅速发展,双边贸易以农产品贸易为主,大力发展双边绿色食品贸易将成为双边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与东盟绿色食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对东盟绿色食品出口缓慢增长,进口增长较快中国绿色食品出口从2005年至2009年逐年增长,年进出口额增长缓慢(见表1)。2005-2009年,绿色食品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2005-2009年绿色食品进口平均增长速度为56%,进口增长较快。
(二)进出口商品种类集中在中国与东盟绿色食品出口的大类产品中,第16章(肉、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第20章(蔬菜、水果等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及第21章(杂项食品)等产品占与出口企业、出口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分别达到60.5%、66%和71%,说明这三大类产品具有明显的出口优势(见表1);2009年出口达3.9亿美元,占68%的出口额,说明这些产品具有明显的出口优势。
(三)进出口市场集中从对东盟出口的国内市场看,2010年,山东、黑龙江、福建、辽宁、新疆、江西、广东、吉林等八个省份出口企业有368家,占出口企业总数的72%,出口产品有327个,占出口产品总数的78%;出口额2.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6%。其中,山东省、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品占很大比重,有利于发挥区域竞争优势。此外近年,云南、广西两省对东盟的绿色食品出口也有所增加。从进口来看,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其中前三位国家占了绿色食品中国进口额的82%以上。①
(四)双边绿色食品贸易呈现互补型特征从双边进出口的绿色食品贸易来看,双边绿色食品贸易为互补性贸易。我国的温带果蔬、粮食在东盟国家十分畅销,泰国等东盟国家需要进口大量的温带蔬菜和农作物,如胡萝卜、辣椒、大蒜、玉米、小麦等。而东盟国家的热带水果、油料作物在中国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东盟国家热带经济作物如棕榈油、椰子、咖啡、可可、天然香料等对中国的出口量很大,中国是热带经济产品的消费大国,年进口额不断增长。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特别是法律制度、组织框架、运行机制方面的特点和内部走向一体化、外部更趋开放性的特点;继而在评述其成就和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正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提出了若干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法、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议与启示
一、从东盟到东盟自由贸易区
(一)东盟的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成立于1967年。最初的成员国为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文莱1984年加入(以上通称之为“东盟六国”或“东盟老成员国”)。尔后,越南1995年、老挝和缅甸1997年、柬埔寨1999年相继加入(以上四国通称之为“东盟新成员国”)。至此,山水相连、互为邻邦的东南亚十国均已成为东盟正式成员。
东盟所做的第一个方面的努力,是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从1976年东盟首脑会议通过的《东盟协调一致宣言》到1976年签订、1987年和1998年两次修改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都旨在“促进该地区各国人民间的永久和平、友好和合作,以加强他们的实力、团结和密切关系”。经过不断努力,形成了以求同存异、循序渐进为原则的、被国际社会广泛称道的“东盟方式”(ASEANWay)。“东盟方式”所体现的不干涉内政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又使东盟各国之间增加了理解与互信,解决了成员国之间的某些矛盾。东盟“在本地区问题上采取符合亚洲价值观的方式解决矛盾与冲突;对外,则用一个声音说话”。(注:参见EstrellaD.Solidum,"TheRoleofCertainSectorsinShapingandArticulatingtheASEANWay"inR.P.Anand&PurificacionV.Quisumbing(eds.)ASEANlearningInstitute,1981,P132-133.)近年来,东盟更是不断加强政治与安全合作,包括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9.11”之后,东盟各国在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方面更加紧密联手。因而,大大提高了本地区的国际地位。
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探究论文
东盟自由贸易区从1967年成立以来已走过了35年的发展历程,被视为发展中国家间最成功的区域性组织之一。虽然人们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盟经济合作的评价不一,但东盟各国的经济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出台使东盟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东盟经济合作的步伐加快了。
众所周知,自由贸易在长期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来贸易保护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自由贸易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调整成本)。因为关税的取消、贸易壁垒的消除总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重新配置。然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那些原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会发展壮大,而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则终将被淘汰,从而导致一些产业的部分资本荒置和劳动力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在执行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决心和行动。但是,如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那么,各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成本就比较低(DixonandMenon,1995)。因为产业内贸易并不是导致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而是在同一个产业内流动,是产业内的专业化,其资本和劳动力的变动更容易适应新环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认为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是以何种形式——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东盟的区内贸易
自1994年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实施以来,在区内关税减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heme)(注:CEPT称为《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运行机制。CEPT产品包括四类,即列入清单产品、暂时例外产品、一般例外产品和敏感产品。)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属于“CEPT列入清单”,其中92.7%商品的关税在5%以下。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内贸易总额为1595.91亿美元(注:2000年泰国区内贸易的进出口值只包括头9个月的数据。),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时,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9%。因此,从区内贸易比重来看,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在扩大区内贸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当然,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对各成员国的影响是不同的。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有所下降,虽然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居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首位,但其区内贸易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却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莱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变化起伏较大。而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区内贸易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6.67%、7.92%和4.79%,说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使区域内原先贸易保护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加强了同区域内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扩大经济规模,增强其出口产品在区域内的竞争力。
二、产业内贸易指标
对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经验性和统计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涉及经济一体化对贸易专业化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沃顿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萨(1966)、格鲁伯和劳艾德(GrubelandLloyd,1975)等,他们都建立了各自的测量指标。其中,格鲁伯-劳艾德指标(Grubel-LloydIndex)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测量指标,简称GL,其表达式如下:
从西方职教探讨我国与东盟职教的合作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为中国-东盟的教育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欧美发达国家和东盟某些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走在了世界前列并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中国尤其是广西认真学习和借鉴。如何利用这些宝贵的经验促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的发展了成为广西各职业院校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发达国家东盟中国广西职业教育合作
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是指青少年一面在私营企业受职业训练,一面在公立的职业学校里兼职并受义务教育。职业学校与该培训企业是该制度的双元,二者密切配合,分工协作。二者既各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有自己独立的机构设置,又是不可分割的职业教育组成部分。教育对象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企业受训练的学徒,同时还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双元制的双重性也体现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既对学徒训练负有责任,又要尊重私人经济自治的原则。企业不仅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且承担法律规定所应负起对职业教育的责任。
二、加拿大的CBE教学模式
CBE教学模式可概括为“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4点:(1)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基础、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策略和测评标准等均以职业能力为主,以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科目学习模块的组合,以知识学科作为学习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计划。(2)实施教学以个人能力为基础,教学目标师生明确,学习内容以模块式的学习包为主,学习时间灵活掌握,强调个性化教学。(3)强调学生自学,强调学生多次自我测评,教师仅仅是管理者、帮助者、示范者、指导者,以能力作为测评学生的标准,测评结果及时反馈。(4)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等灵活多样,但管理严格科学。总之,CBE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课程内容为模块式结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有机结合,重视个别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而非注重“教”,测评客观、反馈及时。
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规模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特别是法律制度、组织框架、运行机制方面的特点和内部走向一体化、外部更趋开放性的特点;继而在评述其成就和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正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提出了若干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法、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议与启示
一、从东盟到东盟自由贸易区
(一)东盟的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成立于1967年。最初的成员国为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文莱1984年加入(以上通称之为“东盟六国”或“东盟老成员国”)。尔后,越南1995年、老挝和缅甸1997年、柬埔寨1999年相继加入(以上四国通称之为“东盟新成员国”)。至此,山水相连、互为邻邦的东南亚十国均已成为东盟正式成员。
东盟所做的第一个方面的努力,是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从1976年东盟首脑会议通过的《东盟协调一致宣言》到1976年签订、1987年和1998年两次修改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都旨在“促进该地区各国人民间的永久和平、友好和合作,以加强他们的实力、团结和密切关系”。经过不断努力,形成了以求同存异、循序渐进为原则的、被国际社会广泛称道的“东盟方式”(ASEANWay)。“东盟方式”所体现的不干涉内政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又使东盟各国之间增加了理解与互信,解决了成员国之间的某些矛盾。东盟“在本地区问题上采取符合亚洲价值观的方式解决矛盾与冲突;对外,则用一个声音说话”。(注:参见EstrellaD.Solidum,"TheRoleofCertainSectorsinShapingandArticulatingtheASEANWay"inR.P.Anand&PurificacionV.Quisumbing(eds.)ASEANlearningInstitute,1981,P132-133.)近年来,东盟更是不断加强政治与安全合作,包括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9.11”之后,东盟各国在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方面更加紧密联手。因而,大大提高了本地区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