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06:12: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动脉粥样硬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论文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毒贯穿AS的发病、病理变化以及并发症全过程当中。清热解毒类中药通过降血脂拮抗内皮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消炎的目的。认为辨证与方药方面应考虑到毒邪的作用,以解毒为大法,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
【关键词】毒邪动脉粥样硬化清热解毒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AS是血管内皮损伤后的一种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疾病,炎症贯穿于AS的始终,并协同其它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于AS的进程。针对这一病机,笔者认为可以从毒邪论治AS,以提高中医药防治此病的疗效。
1中医毒邪
1.1毒邪的概念毒邪指的是致病因素或者病理产物。《金匮要略·心典》载:“毒,邪气蕴结不去之谓也”,素有外来之毒、内生之毒之分。姜氏[1]以人体为界,将凡是来源于人体之外的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物质,均归于外来之毒范畴,如西医学的病原微生物,中医学的外感六淫等,《诸病源候论》有:“此由风气相搏变成热毒”的记载;内生毒邪,是由脏腑功能失调,使机体内生理和病理代谢产物蕴积,造成机体损害的一类毒性物质,包括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代谢废物以及那些本为人体正常所需的生理物质,由于代谢障碍超出其生理需要量,或者由于改变了它所应存在的部位,转化为致病物质形成的毒。
1.2毒邪的特点毒邪致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急重,变证多见。其致病病变复杂,脏腑、经络、四肢皆可累及,并且随个体体质所偏而表现出丰富多变的临床症状。毒邪最易与火相兼为病,且毒邪证多属火属热,多易从火化。毒邪内伏,营卫失和,气血亏损,脏腑败伤,其病多深重难愈。毒邪常以气血为载体,无所不及,壅滞气机,败伤血分,又善入津液聚集之处,酿液成痰,耗伤气血,灼伤津液,损伤脏腑。其致病虚实夹杂,顽固难愈,治疗难度极大[2,3]。
动脉粥样硬化分析论文
1中医毒邪
1.1毒邪的概念毒邪指的是致病因素或者病理产物。《金匮要略·心典》载:“毒,邪气蕴结不去之谓也”,素有外来之毒、内生之毒之分。姜氏[1]以人体为界,将凡是来源于人体之外的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物质,均归于外来之毒范畴,如西医学的病原微生物,中医学的外感六淫等,《诸病源候论》有:“此由风气相搏变成热毒”的记载;内生毒邪,是由脏腑功能失调,使机体内生理和病理代谢产物蕴积,造成机体损害的一类毒性物质,包括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代谢废物以及那些本为人体正常所需的生理物质,由于代谢障碍超出其生理需要量,或者由于改变了它所应存在的部位,转化为致病物质形成的毒。
1.2毒邪的特点毒邪致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急重,变证多见。其致病病变复杂,脏腑、经络、四肢皆可累及,并且随个体体质所偏而表现出丰富多变的临床症状。毒邪最易与火相兼为病,且毒邪证多属火属热,多易从火化。毒邪内伏,营卫失和,气血亏损,脏腑败伤,其病多深重难愈。毒邪常以气血为载体,无所不及,壅滞气机,败伤血分,又善入津液聚集之处,酿液成痰,耗伤气血,灼伤津液,损伤脏腑。其致病虚实夹杂,顽固难愈,治疗难度极大[2,3]。
2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中的毒邪
2.1外来之毒
2.1.1烟毒吸烟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吸烟可使全血黏度增加,可以使LDL易于氧化,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缺氧损伤。《滇南本草》认为烟草“辛温,有大毒”。《景岳全书·本草正》强调烟为纯阳之物,多燥多火之人最不宜用。
试析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发原因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临床常见致病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过程相对复杂。中医没有“动脉粥样硬化”名称,归属于中医“中风”“眩晕”“偏枯”等范畴。课题组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该病为本虚标实证,病因病机与虚、瘀、痰、毒等致病因素关系密切;主要病因不外乎内因素体不足和外因饮食失调、情志不畅导致机体虚弱而引起。其病程历经本虚致实和标实致虚两个阶段,并通过探讨其中医病因病机,有利于该病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因病机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的疾病(或致病因素)。
其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引起管壁变硬,管腔狭窄,继而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变,尤其易在心脑血管等处引起缺血性疾病[1]。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感染性疾病致死率已明显下降,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病率和致死率却不断提高,已引起社会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病理基础是心脑AS。为此,研究中医对AS的认识能更好地指导本病的辨证论治,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性疾病,涉及基因、环境、代谢等多种因素。目前,普遍认为高血脂症、高血压病、遗传因素、吸烟、年龄、糖尿病和肥胖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AS多发生在中老年阶段,与我们饮食、情志、生活习惯等有关。下面浅谈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小议治疗颈动脉硬化的临床探究
摘要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治疗组服用辛伐他汀20mg/晚,对照组行其他非辛伐他汀药物治疗,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对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升高(P<0.0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减少胆固醇,降低血脂,减缓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预防脑血管疾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辛伐他汀;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研究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颈动脉血管壁硬化脆弱出现裂缝,这时会有一些浓的像粥一样的血团与胆固醇等杂物在动脉壁上沉积,堵住裂缝。但是它是盲目堆积的,没有裂缝的地方也会出现堆积现象,大大增厚了血管壁,阻碍了血液的正常流通。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因素之一[1-2]。而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杀手之一。辛伐他汀具有降脂、逆转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本文针对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进行详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09年5月在本院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接受治疗的3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治疗组150例,其中,男86例,女64例;年龄42~80岁。对照组150例,其中,男82例,女68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独家原创: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讨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的多普勒超声检验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颈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斑块25例占36.8%;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2例,占32.4%;颈外动脉11例,占16.3%;颈总动脉主干10例,占15.6%,45例内膜增厚,内膜—中膜厚度(IMT)。结论: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无创、有价值的实用方法,并且对指导临床用药和观察疗效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当前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引起脑卒中,危及生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成为迫切的社会问题。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检出和定量评价颈动脉疾病,成为临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疾病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8例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24例,年龄55岁—86岁,平均年龄69岁左右,其中49例有高血压病史(包括26例脑中风及23例高血脂患者),10例糖尿病,5例TIA,4例原因不明者。
1.2。仪器和方法
SMI检测技术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研究
摘要: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超声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临床价值。选取经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的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对象均接受SMI、超声造影(CEUS)检查,以CEUS检查结果作为判断标准,计算SMI检测结果与CEUS结果的一致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低回声斑块的平均厚度为(3.22±1.07)mm,平均斑块长度为(11.60±3.31)mm;混合回声斑块的平均厚度为(3.50±1.21)mm,平均斑块长度为(17.32±4.16)mm;SMI技术检出分级与CEUS分级的一致性kappa值为0.516,P=0.000;SpearmanR=0.704,P=0.000;SMI技术检出分级与CEUS分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相关性。SMI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与CEUS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可以作为一种无创、快速、方便的检测手段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超声引导;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鹿角形肾结石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管腔狭窄之后,远端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导致官腔狭窄,斑块中的新血管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1,2]。易损斑块中新血管的检出率和密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中的新血管,新血管的数量可以用作判断斑块稳定性的新指标[3]。临床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nography,CEUS)常被用来对斑块中新血管形成进行检测,通过注入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剂增强血液回声来直观地检测斑块中的新血管形成[4,5]。此外,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剂几乎没有肾毒性,并且主要通过呼吸系统排泄,斑块的造影增强成像强度与斑块中新血管的数量和密度密切相关。然而,由于其需要造影剂、成本高和费时,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6]。近年来,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uperbmicrovascularimaging,SMI)被临床逐渐引入,SMI以高灵敏度和低伪影为特征,可以通过独特的信号处理技术显示低速血流信息,而无需使用造影剂,从而可以准确地检测出颈动脉斑块中的新血管[7,8]。SMI技术检查方法类似于常规超声检查,没有造影剂、成本低、重现性强。近年来已经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9]。新血管的增殖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迹象,颈动脉斑块中的新血管是病理性的新血管,易于破裂,会增加斑块的脆弱性并引起斑块内出血或斑块破裂,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0]。目前SMI在检查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临床价值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通过将CEUS检查与SMI技术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探讨SMI技术在检查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中的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经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的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纳入时间范围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纳入标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11]中的标准;患者年龄在19~79岁;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劲动脉内膜中膜厚度≥1.5mm;患者愿意接受本研究的相关检查;研究实施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具有六氟化硫微泡禁忌证(重度的肺动脉高压、原发性高血压未能控制);贫血、血液系统疾病;近3个月内使用降血脂类药物;伴有呼吸循环系统严重感染性疾病;近3个月内具有心脏、脑血管手术病史。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者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62.3±6.6)岁;男63例、女37例;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24.2±2.3)kg/m2;其中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有88例、糖尿病患者32例、冠心病病史患者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例;吸烟患者43例、饮酒患者41例。1.2SMI技术检测使用ToshibaAplio500超声诊断仪,该仪器配备了SMI技术的成像软件。稳定探头,沿着血管的方向从患者颈部的底部到颈总动脉的近端扫描探头。用探头探及颈总动脉的分支,包括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定位目标斑块,并确定其大小。稳定探头,启动SMI,启动灰度模式超微血管成像(mSMI)模式,使图像以双帧形式显示,调整并稳定机器的增益和深度,在检查过程中仔细观察斑块中是否有点状和线状强回声,如果有则表示为有新血管形成,保存图像并记录数据。根据在斑块中观察到的新血管形成的位置,将其分为斑块近端的肩部、斑块远端的肩部、斑块的基部和斑块的顶部。1.3CEUS检测选择由SMI确定的带有新生血管形成的斑块作为观察目标,执行CEUS检查。患者仰卧,头部往后倾斜同样稳定探头。将探头焦点定位于斑块的后边缘,选择CEUS模式,然后将造影剂1.2mL六氟化硫微泡(Bracco公司)用5.0mL生理盐水稀释后制作成的乳白色悬浮液注射入患者左肘的正中静脉中。注射后,再单独注射5.0mL生理盐水,以第一次注射造影剂开始记作TimeA,按RAW按钮进行数据存储。注射后15s,观察颈动脉灌注情况,时间为3min,观察结束以同样的方式再次注射造影剂,将此时间点记作TimeB,以同样的方式存储数据,根据颈动脉造影灌注情况以及斑块的特点来记录新生血管的数量、位置和形状。以上过程由两名超声医师完成,两位超声检查师在同一位置重新评估斑块中的新血管。1.4判断标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新生血管的分级的评价标准,CEUS、SMI技术采用同样的评价标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0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未检出强回声;1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发现1~3个点状的强回声;2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发现3个以上点状的强回声或者发现1~2处呈短线状的强回声;3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发现2处及以上贯穿或大部贯穿斑块线状连续性强回声,或发现血液流动特征。1.5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患者年龄、斑块大小参数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如何治疗冠心病
摘要: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药学疗效。方法:选取某院科室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用药处方是缬沙坦,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血脂恢复正常范围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脂水平、炎症因子以及纤维斑块面积、整体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血脂恢复正常范围时间、治疗后患者血脂水平、炎症因子以及纤维斑块面积、整体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对于冠心病的调脂、抗炎作用更为确切,可短时间起效,整体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缬沙坦;冠心病;疗效;药学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缩写,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而引起的以心脏供血不足为主要特征的心脏病,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由于病变的位置和程度不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病变的特点是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导致内膜局灶性纤维增厚,内膜深层成分坏死、崩解,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物质,而发展为冠心病的患者中,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大量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说[1]。大量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局部或全身炎症和免疫反应在AS的发生、发展和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AS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他汀类药物可有效调脂和控制炎症,本研究探索了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药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科室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70例,入组时间为2018年2月~2019年1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患病时间1.34~6.03年,平均患病(3.24±1.56)年;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25±2.01)岁。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患病时间1.37~6.14年,平均患病(3.31±1.51)年;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67±2.24)岁。两组统计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所有患者签署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探讨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院2006年4~6月门诊及住院脑梗死患者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2006年4~6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共47例,男22例,女25例,年龄53~88岁,平均74.74岁,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修订的标准,全部病例均经头部CT证实,并明确其梗死部位,且梗死部位与临床表现一致,排除标准:(1)心源性脑梗死或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2)出血性脑血管病;(3)脑卒中;(4)伴严重的心、肝、肾疾病;(5)拒绝行颈动脉B超的患者。选择同期上海市第二医院心内科的住院患者中无脑卒中病史且体检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者为对照组,共46例,男16例,女30例,年龄50~94岁,平均74.70岁,该组患者部分经头部CT扫描未见脑梗死灶。
1.2颈动脉超声检查方法及观测指标
1.2.1检查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7~10MHz探头,受检者取仰卧位,低枕,头略向后仰,偏向检查的对侧,充分暴露受检侧颈部,探头置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从锁骨上窝颈总动脉起始处开始,纵横切面扫描,经颈总动脉分叉处至颈内动脉入颅处显示不清为止;二维观察血管走向、管腔内径、管壁厚度、有无斑块等情况。
1.2.2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在最大斑块位置以1-残留血管腔截面积/血管的截面积×100%来判断,<30%为轻度狭窄,30%~49%为中度狭窄,>50%为重度狭窄[8]。
2结果
有关冠心病病变特点的相关剖析
摘要: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病变特点,因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导致管腔狭窄,在狭窄的基础上又继发血栓形成,使狭窄的管腔更加严重,从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给人体带来。
关键词:冠心病病变特点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固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发生冠状动脉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与氧代需之问失衡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1]。
冠心病名称已被人们熟悉,近年来科学工作者认为,这一病变的特点是因冠状动脉狭窄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脏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多发生于3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
我们上述已提到它是因冠状动脉狭窄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性心脏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硬化和痉挛这两方面引起冠状动脉狭窄,这两个方面表现为两个不同的病理过程,但这两者又互相关联。冠状动脉痉挛往往发生在粥样硬化病灶的血管上,而严重痉挛和痉挛反复发作又会加重粥样硬化病变,两者常争先发生,相互促进,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硬化、狭窄故有医学专家认为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理由是十分充足的。
引起冠心病的原因之一,冠状动脉硬化,主要指的发生在冠状动脉上的动脉粥样硬化症,后者是一个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的全身性疾病,多见于大、中动脉的内膜上,表现为内膜脂质、纤维斑块形成,管壁失去弹性为特征。由于冠状动脉比所有其它大、中动脉都靠近心脏,因而承受最大的收缩压的撞击,再者,冠状动脉血管束由于心脏的形状而有多数方向改变,因而承受较大血流冲击力,粥样斑块常在冠状动脉转弯、分支处较重。早期斑块分散,呈节段性分布,随着疾病的发展,相邻的斑块可互相融合。在横断面上斑块多呈新月形,管腔呈不同程度的狭窄。有时可并发血栓形成,使管腔完全阻塞。根据病变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可将期分为4级:Ⅰ级,管腔狭窄在25%以下,Ⅱ级,狭窄在26%—50%,Ⅲ级,狭窄在51%—75%,Ⅳ级,管腔狭窄在76%以上。由于冠状动脉管腔较主动脉小,故一旦发生粥样硬化可引起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弱和管腔狭窄,特别是在有继发血栓形成粥样斑块内出血等继发改变时,常可迅速造成管腔完全阻塞,导致心肌缺血。这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的根本原因。
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治
急性脑卒中(Stroke)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而缺血性卒中(脑血栓、脑栓塞等)是其主要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远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发现,在脑血管病中70%左右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在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10%是由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因为人种的不同。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区别。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则是亚洲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占患者病因构成的33%~51%。探索颅内大动脉狭窄的有效诊治方法是临床脑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1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诊断方法
1.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Angiography,DSA):DSA可以显示从颈部至颅内血管的整个血管树,并可以动态地观察到造影剂在血管中通过的过程,而经过减影后的正侧位片受颅骨影响小,血管清晰可辨。迄今为止DSA是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最可靠手段。
1.2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MRA):MRA的成像是基于对流动血液与静止脑组织信号差异而得到的。MRA是根据颅内血管树不对称来诊断血管阻塞的,但MRA受到分辨率的局限,不能观察小血管腔的异常。应用脑静脉和静脉窦MR静脉造影法可发现血管阻塞性病变。用二维MRA加用动脉“预饱和”技术,可以使颅内静脉系统显示,易于发现AVM的引流静脉及静脉窦内血栓。
1.3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流生理参数的一项无创性的脑血管疾病检查方法,主要以血流速度的高低来评定血流状况,由于大脑动脉在同等情况下脑血管的内径相对来说几乎固定不变,根据脑血流速度的降低或增高就可以推测局部脑血流量的相应改变。TCD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管性疾病的检查,用来检查精神疾病患者脑血流改变的研究文献较多。其主要缺陷是操作者不能看到颅内血管的走行及血管与超声束之间的角度,降低了血流速度重复测量的准确性。
1.4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该诊断技术指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后。利用螺旋CT或电子束CT,在造影剂充盈受检血管高峰期进行连续薄层体积扫描,然后经过计算机对图像处理。重建血管的立体影像。CTA可清楚显示Willis动脉环。以及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对闭塞型血管病变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