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04:10: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东华大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东华大学

高校学生艺术团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学生艺术团作为推动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越来越受到当代高校的重视。在此背景下,东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积极探索“艺术+”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方案。本文就学生艺术团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入探讨,以期寻找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下的学生艺术团创新探索之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实现艺术教育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高校学生艺术团;艺术教育;“艺术+”

1高校学生艺术团艺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

艺术是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精神工具,为人们带来美的体验。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要意义。国家出台了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和意见,为我国艺术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全面发展从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的自我完善的重要策略。发展美育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的内在精神力量。建设高校学生艺术团,施行美育传播艺术,传承优质艺术文化,有助于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大学生提供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施展美的舞台,为高校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出贡献。

2东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发展综述

为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东华大学学生艺术团自2004年重组至今,历经三个阶段的递进式发展,阐释了当代高校学生艺术团在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下的创新探索之路。2.1第一阶段:与思政教育高度结合,艺术团雏形初现。(2004-2008年)2004年,东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正式成立。随之东华大学学生艺术团重新组建,团员由各院系非艺术专业的200多名在校本科学生组成,设立合唱队、舞蹈队、古筝队、民族打击乐队、戏剧表演队、键盘队、礼仪队、国标舞队、舞台人物造型队、民乐室内乐队等,由艺教中心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指导。2005年,艺教中心结合思政教育创作并举办,由师生献演的大型晚会《走,到黄河去!》,切实展现了当代大学生青春奋发、不懈进取的风采,荣获2007年教育部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2.2第二阶段:搭起学生与艺术间桥梁,创立“艺术与我”。品牌(2008-2014年)2008年东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创立“艺术与我”品牌,成功创作了多台富有精神文化内涵和较高艺术水准的主题晚会。这一品牌,通过鼓乐、合唱、舞蹈、钢琴、民乐、戏剧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推出一批形式多样、内容鲜活、展现当代大学生风貌的艺术作品,成为东华大学独具校园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晚会品牌。2.3第三阶段:积极探索推陈出新,艺术团实现爆发式蜕变。(2015年至今)2015年起,东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规整艺术团队,以小型化多样化、多模式多渠道的管理教学及艺术实践活动推动艺术团快速健康发展。艺教中心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和师资,整合组建合唱团、西乐团、民乐团、戏剧团、舞蹈团五大团队,推动艺术教育广度和深度建设。将艺术团的综合性晚会拓展为连续性、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活动、专场演出、艺术快闪、民乐音画等多种传播模式,推动校园艺术人文氛围建设。大胆采用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模式,驱动艺术形式多元化发展。2015年,艺教中心教师首次联合服装学院教师创立“琴筝雅裳文化传习基地”,成为校园文化品牌项目。2017年,东华大学民乐团作为国家汉办派出的巡演团,赴肯尼亚多所大学巡回演出,获得高校师生和在肯华人华侨代表的一致赞赏。2018年,东华大学合唱团在学校及校友基金会资助下,赴匈牙利参加第十二届康特姆斯国际合唱音乐节,凭借出色表现荣获金奖。东华大学艺术团充分借鉴优秀高校学生艺术团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成功打造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平台,提高了学生艺术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扩大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成为校园建设、人才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查看全文

纺织行业特色文化在高校质量文化的应用

摘要:行业特色高校不可避免的具备行业文化的特征。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也与行业本身的发展紧密相连。质量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将纺织行业元素与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将有利于促进学校质量文化建设,突出学校特色。

关键词:纺织行业;文化;高校;质量文化

一、纺织行业的特色文化

纺织行业特点和文化特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承。中国古代的纺织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时期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到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技术的产物。新中国成立以后,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国家的外汇储备、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为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从纺织鼻祖黄道婆到棉纺织领域开拓者张謇,再到中国化学纤维学科奠基人钱宝钧,纺织行业先驱表现出的刻苦钻研、不畏艰难、为国治学、严于修身的精神正是中国民族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精神的体现和传承;纺织从业人员吃苦耐劳,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也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衣钵相承。(二)强劲的团结协作精神。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水平,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从抽丝、织布、染整到服装生产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产业集群,基本涵盖了化纤、棉纺、纺织、染整、成衣加工生产、辅料生产、市场营销、品牌经营等领域[1]。在面对大规模生产,需要完整产业链支持的时候,一家企业往往难以完成。而生产的专业化和精细化,造就了泉州优势的产业集群,团结协作的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中国纺织行业完整的产业链、强劲的团结合作精神,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生产制造国。(三)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纺织作为传统行业,要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与时俱进是生存的基础和原动力。例如:(1)以时尚产业为引领,实现产业转型。充分调动时尚资源,从单一的制造型企业向制造型、服务型、体验型融合的多元型企业发展。(2)顺应现代信息化发展模式。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纺织及相关企业,尤其成品服装企业,也逐渐开始注重网络信息建设并在不断的运用网上交易、网上销售等手段开拓市场。(四)勇于创新的理念。突破与创新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纺织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2],加强与纺织行业背景院校相关专业合作研发纺织新技术;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纺织相关学科的发展,培育纺织行业人才;注重利用智能信息技术的崛起,积极探索和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高级定制的生产模式,推动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也已得到广泛应用[3]。

二、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特点

高校质量文化指高校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意识信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及行为方式的总和[4]。(一)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不可避免的要从精神质量文化、物质质量文化、制度质量文化、行为质量文化四个方面展开。精神质量文化是关于是质量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物质质量文化主要指高校物质条件,为系统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制度质量文化是指高校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总称,是全校师生遵守的守则,质量建设最常用的手段;行为质量文化是师生员工具体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行为表现,是质量文化在具体时间中的体现形式,是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作风和技术操作。(二)高校质量文化存在的问题。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过度依赖于制度质量文化,也就是依靠对制度、政策、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来进行行为的约束,这样做的弊端是忽视人文、精神、文化等“软要素”的建设,导致学校的教育质量建设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僵硬的局面。重管理、轻文化,诸多高校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出现的认识误区和实践偏差,呈现出狭隘化、形式化、功利化、割裂化等误区和偏差[5]。制度质量文化不应该占据高等教育的质量文化建设的全部,也不应该过多的依赖管理手段。质量文化建设的四个方面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也具有很强的传承性,是全体师生共同意识的体现,通过一个有效的手段,将四个子文化贯穿起来,才是质量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

查看全文

高校汉语项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一、构建高校汉语项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国汉语教学事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论是海外孔子学院(课堂)或者各类教学点,还是来华留学学习汉语或专业的人数都有跨越式发展。教育部于2010年9月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1],该计划指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通过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推进来华留学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造中国教育的国际品牌。随着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和来华留学生源的增加,对于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也日益增强。2017和2018年教育部又陆续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2]、《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3],对国际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培养质量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很多国际学生来中国留学是为了学习汉语,而进入中国高校修读中文授课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具备较高的汉语水平,汉语项目在教授汉语、提升学生专业汉语水平、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留学生选择高校作为自己学习汉语的场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信心,而汉语项目也已经成为很多高校向外国学生展示办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情况的第一窗口。留学生通过学习汉语,对学校情况、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硬件设施等都有了更为深入和直观的印象,因此高校汉语项目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侧面反映,汉语项目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树立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声誉,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一步促进来华留学的良性发展和汉语国际推广在汉语教学规范性方面,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曾于2002年编写了指导性文件《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短期强化)》[4],介绍了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短期强化)的性质与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级结构与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原则、教材编写与选用等。2008年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新形势又编写了《国际教学通用课程大纲》[5],该大纲对课程目标及学习者所应具备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分级分类描述。这两个文件虽然确立了汉语项目教学方面的框架和相关内容,但是对于保障这一框架和内容顺利实施的机制却并未有专门的要求。为了提升汉语项目的声誉和质量,东华大学通过与欧洲语言服务质量评估与认证组织(EvaluationandAccreditationofQualityLanguageServices,EAQUALS)接洽,期望以国际语言项目认证的标准来指导项目的开展和运行。

二、语言服务质量评估与认证组织(EAQUALS)情况介绍

欧洲EAQUALS是1991年成立于英国的由语言教育者组成的非营利国际组织。该组织旨在通过认证体系支持高质量的语言教学,促进多语言、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截至2018年,共有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140多家机构/项目获得其认证,涉及的语种多达25个。EAQUALS与语言教育领域的国际一流组织有着密切的合作,它参与了欧洲委员会的项目,与欧洲现代语言中心(ECML)、欧洲语言测试协会(ALTE)签署了合作备忘录。EAQUALS的高级会员包括英国文化协会、塞万提斯学院、歌德学院总部等,这些机构提供了很多参与外部资助学术项目的机会,使得EAQUALS的工作处于语言教育认证领域的最前沿。EAQUALS对于语言项目的认证有着一套通行的评估流程和严格的评估体系。就评估流程而言,需要申请单位先根据相应的评估指标进行自我评估。根据自评结果找出问题,制定方案和时间表,以逐步达到相应的要求。之后,申请单位可以提出预认证要求,这一环节并非是必需的,但是非常有必要。预认证的过程可以看成是正式认证的模拟,EAQUALS会派专家到现场,结合标准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并出具考察报告,着重标出存在的不达标问题以及改进建议。申请单位根据预认证的结果进行改进,在准备充分之后即可提出正式认证的申请。EAQUALS根据申请单位的教学语种、规模等派出专家组进行现场考察,对照评估指标逐项进行考察,并在考察结束后现场交流评估意见,但不会立即给出是否通过的结果。考察组成员会将考察意见汇总成正式的评估报告提交EAQUALS的评估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决定是否通过认证。如果通过认证,EAQUALS会授予申请单位认证会员的资质。一个认证周期为期4年,4年后需要进行复查以确保整体要求符合认证的标准。EAQUALS的专家具有丰富的语言教学和项目管理经验,他们高标准的职业操守、敬业的工作态度以及优秀的专业精神确保了认证的质量和价值。认证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是评估指标体系。EAQUALS的指标体系共分为12大类、38个分项,涉及行政管理与服务、教学体系与质量保障、教师聘用与发展、内外部沟通等多个方面。宏观的内容大到项目的战略规划、组织架构等,微观的层面小到是否有急救设施、消防设备等。这一全面的指标体系覆盖了项目运作的方方面面,对于保障项目运行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鉴于本文主要探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因此仅聚焦于这方面的具体指标及相应措施。

三、汉语教学项目质量保障体系与措施

质量保障体系是整个认证指标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这一体系的构建是逐层细化、逐步推进的长效过程。东华大学在这些年的汉语项目管理中,结合EAQUALS认证标准建立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体系,在保障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EAQUALS认证标准中的质量保障体系有以下三个主要指标:(1)有一套通过不断评估、反思和行动树立质量保障意识的机制;(2)有一套监控学习经验以提升所有服务质量的机制(包括定期的课堂观察等);(3)有学生和其资助者定期给予学术和其他服务反馈的机制。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管理队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由一支专业的教学管理队伍来实施,东华大学汉语项目的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依赖于两个层次的管理队伍,他们各司其职,保障整个体系顺利良性地运行。这两个层次的管理队伍分别是主任/副主任、层级(课程)组长/项目协调人。主任/副主任负责各项工作、内外协调、师资管理与培训、教学质量管理、教师发展与评估、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等;层级(课程)组长负责相应层级(课程)的教学质量,组织开展集体备课等,项目协调人负责分管项目的统筹联络工作。这一管理队伍定期沟通或根据工作需要召开工作会议,发现问题、布置任务、商讨方案、改进工作。参与这一管理队伍的教师都是具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且成效显著的业务骨干,在这样一个集体的指导下,相关的各项质量保障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实施。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四大板块(1)培训。教师培训是保证教学质量处于较高水准的重要法宝。培训分为岗前培训、岗中培训、教学学术会议、公开课等。国内外汉语教学界研究教师培训的成果相对较少,但是近年来这一话题逐渐受到重视,国内的学者对培训模式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比如微格教学模式[67]、“演练评价”模式[8]等。由于国外在华中文项目(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北京项目(PIB)、哈佛大学北京书院(HBA)等)逐渐为人所知,国外教师培训模式也不断地被介绍进来。总体而言,教师培训模式的特点:一是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二是经验丰富的教师给予督导。培训模式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①培训内容从以理论为主扩展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注重提高专业知识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并重发展;②培训方法由单一的讲座向多样化模式发展;③从以专家为中心向以接受培训的教师(受训者)为主发展;④出现了合作性培训模式;⑤从岗前培训向岗前培训和在岗督导相结合发展。基于国内外教师培训的最新趋势并结合东华大学汉语项目的特点形成了一套岗前培训模式,以期通过这一培训让新加入的成员对项目理念、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和要求有所了解,并能应用于实际教学。教师岗前培训包含理论、观摩和实践三方面内容,由项目介绍、讲座、观摩(示范)、试讲、集体备课五个部分组成。此外,岗中培训、教师沙龙等形式的在岗期间的培训和交流也是质量保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岗中培训主要是邀请专家结合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集中培训,分组讨论学生评教反馈以及听课和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教师沙龙是新老教师结对子就开展教学等日常工作进行定期研讨的活动形式,内容涉及教师日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教学中普遍的症结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等。培训形式还包括举办教学学术会议,这类会议是以“请进来”的方式与校外学术单位联合举办教学类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往往就某一专题请业内专家开展集中讲座或示范,以开拓教师的视野、拓宽思维。东华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举办过专题研讨班。此外,还有一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内容就是公开课,每学期组织不同层级、不同课型的公开课,请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和任教班级的留学生志愿者组成模拟课堂,将某一节课的上课流程演示一遍。公开课向所有教师开放,事先发放所授课程的教案,示范后集体就该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研讨。通过这一方式,教师对同事的授课情况、不同层级的要求、教学技巧、课堂管理方法等都会有不同的认识。(2)听课。听课机制对于监督和改进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学质量很难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口头反馈全面反映出来。通过不同形式的听课和观察,可以及早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尤其是顽症并尽快予以解决。听课的形式根据时长可以分为部分听课和全程听课。部分听课就是只听某一部分的课,了解某一节课的局部。这种形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听到尽可能多的课和尽可能多的教师,对整个项目或整个层级的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全程听课是指完整地观察完某一课的教学设计,这对于了解教师授课情况、教学设计、教学安排是否符合项目的要求等均有所帮助。从是否事先告知教师的情况来分,听课还可分为事先告知和不事先告知两种。大部分的听课都是不事先告知的。由于所有的课程都有教学大纲和日历,教学进度基本按照计划,所以负责听课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听课。如果有特殊的需要,比如针对性地听某一种课型或某一新课,那么需要提前通知授课教师。听课结果的反馈以书面形式告知,如有必要还要约时间与授课教师面谈,作进一步沟通并提出改进建议。听课制度是质量保障体系的常规项目,每位管理人员都有一定的听课数量要求。听课结果会被作为教师评价的内容之一,听课反馈也作为教师培训和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容,以帮助教师针对实际问题发展相关能力。(3)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活动以层级或平行课程为单位开展。每次备课会都由负责教师组织,总结上课的问题、准备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以及制作教学材料等。备课会的频率根据教师人数、经验程度、内容多少安排,每周几次或每月几次不等。集体备课会制度使得同一层级平行班级的教学内容、要求基本保持一致,使因个别教师理解或认识偏差的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也使得备课效率大大提高,保证了教学水准处于较高水平。这一形式也是教师们分享经验、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机会。基础版PPT、QUIZLET在线词卡等很多层级的资源开发也由教师们在集体备课中提出来,然后共同建设完成。(4)学生反馈。学生反馈主要采用学生测评和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学生测评是通过发放问卷由每名学生填写的形式搜集反馈信息。每学期学生都填写一份评教问卷,问卷分中、英、日、韩四个语种,由讲解清楚、快慢合适、准备认真、内容丰富、关心学生、方法灵活、答疑认真、总体评价八个方面组成,学生于学期中对任课教师就以上方面做出评估,并对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测评结果经过数据整理和文本翻译后提交给管理层,管理层根据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每位教师的测评结果由相关负责教师在集体备课会上给予一对一的反馈。这一结果也是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学生评教,管理层能掌握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整体以及每个学期的变化情况,这对于把握整体方向、发现和改进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教师而言,对比评教的平均分可以大致了解自己在教师整体队伍中的位置,基于学生反馈建立自信以及进一步改进教学。此外,每学期召开班长座谈会,了解各班学习及教师任教情况。学期中期,学院领导召开班级代表座谈会,了解教学等情况。在这些座谈会上搜集到的意见或反馈的问题将传达到相关负责人并进行后续跟进及处理。3.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措施规范性文件在教学质量保障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在教学规范方面主要有大纲、目标。教学大纲由有经验的教师在开课前制定完毕,交由管理层审查,内容具体到每周教学目标、重点、活动、考试等信息。每学期的教学进度基本参照大纲要求执行。教学目标有不同的层次,项目的每个级别、每门课都有目标,具体到每天的课也有目标。当天课的目标由教师写在黑板上,旨在让师生清楚本次课主要要学会什么。学生有了清晰的目标就更能投入其中,教师以目标为准绳开展教学,结束时依照目标检查教学效果,使教学有依据、有方向。为了检查教学效果,东华大学汉语项目组让教师制定每周在线自评表,表中列举了一周的教学目标和要点内容,学生对掌握程度做出评价,教师可以即时收到反馈。如果有个别目标未达到或部分内容未掌握,教师在后面教学中予以改进。这既有利于教师反思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东华大学汉语项目组以月为单位进行测试。试题由有经验的教师拟定并经过管理层审阅,内容和题型等能反映教学内容和要求,题量合适、难度适中。考前,教师把考试题型、要求等信息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对有些新题型或平时接触不多的考试形式(比如听说机考),提前让学生熟悉题型和考法,以降低他们考试时的焦虑情绪。试卷统一命题,考试时间也统一,批改采取集体阅卷的方式。主观题评阅根据评分标准批改。试卷批改完毕后由管理层复核,如有问题需要修改,通过后才可发给学生,并由任课教师将考试结果反馈给学生。月考成绩在学生的综合成绩中占有较大比例,是体现学生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在批卷登分之后要填写试卷批改反馈表,记录分数分布、考试结果情况反馈等信息。管理层可以了解每个层级每门课的教学效果,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管理层复核试卷也需要填写试卷复核表,记录复核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4.认证结果通过以上各个环节和措施的运行,东华大学汉语项目的质量保障体系逐渐规范和完善,并获得了EAQUALS专家的认可。评估专家分别于2017年5月和2018年5月对该校进行了实地预认证和正式认证。在实地认证期间,专家们听了90%以上的汉语课,与学院领导、教学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进行了8场座谈,检查了相关文件、试卷、听课笔记、会议记录等书面材料,他们在认证结果反馈中写道:东华大学汉语项目达到了EAQUALS的高标准,在教学、课程设置和管理、学习资源、测试与评估等方面都达到了高质量。学校于2018年6月正式收到通过EAQUALS认证并接纳为认证会员的通知。

查看全文

计算机技术在服装设计的应用

摘要:通过阐述计算机技术在三维人体测量、面料选配、款式设计、色彩搭配、舒适性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在计算机大数据时代服装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形式与发展趋势。分析表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能够更加精确的把握服装的流行趋势,设计出合体舒适、美观大方的服装,使得服装设计与加工制造进入了一个智能化的时代,为我国打造世界知名的品牌服装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三维人体测量;面料选配;款式设计;色彩搭配;舒适性评价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凭借计算机海量的信息储存与较高的计算处理速度,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节省了运营成本[1-3]。服装生产作为传统制造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受到工人经验与劳动成本的制约。随着计算机技术引入到服装生产,极大的提高服装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残次率,节约了生产成本。本文阐述了计算机技术在三维人体测量、面料选配、款式设计、色彩搭配、舒适性评价等在服装生产中的应用,为提高服装生产的智能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1计算机在三维人体测量中的应用

人体体型参数是服装设计最重要数据,只有牢牢把握人体体型参数,设计生产的服装才能够合体。在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之前,服装设计师或者裁剪师都是通过现场测量,凭借多年经验对服装尺寸进行裁剪,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服装领域的广泛应用,逐渐克服了这种个体测量与凭借经验的低效率与不精确。如中原工学院的张明等[4]利用3DbodyscanworX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测量技术对4~17岁之间的未成年人体型参数进行测量,并得出各年龄段未成年人男女生身高变化,为青少年服装尺寸设计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西安工程大学的常丽霞等[5],利用TecMath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测量仪分析研究了中西部270名青年女性的胸部特征,为女性贴身内衣的舒适性与合体性的量身定制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计算机三维人体测量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人体体型参数的精度,正是基于这些参数,种类繁多的三维虚拟试衣软件相继被开发出来,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崔树芹[6]基于OpenGL和VC++等三维软件和语言开发软件对人体的身高、臀围、腰围、胸围、乳距、乳高、胸部宽度等一系列参数进行建模,开发了三维虚拟试衣系统,大大提高了量身效率与合体准确率。吉林大学的董赫男[7]则是开发出了PGM三维人体试衣系统,着重分析了江西地区中年肥胖女性的体型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构设计、打版及服装市场配置的理论,为江西中年肥胖女性的服装设计与市场营销提供了参考依据。另外,还有一部分研究者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人体进行碎片化,进一步提高了虚拟系统的精确性[8-9],而这些全部是建立在计算机高速计算基础上的。

2计算机在服装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高校人才交流工作汇报

在学校和人事处的领导下,人才交流中心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做好待聘、转岗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对待聘、转岗人员在给予政策方面疏导的同时,也从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及他们的家庭。今年解决了一位职工的转岗工作,使他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得到了用工部门的好评。对另一位待聘职工的工作,经过深入细致的了解,也为他作了合理的安排。对于长病假的职工,经常去电或给予适当的困难补助。今年慰问、走访待聘或人才交流中心职工约十多人次,把学校的温暖送到职工心中。

今年人才交流中心的管理人员因退休而减少,工作却在增加,我们通过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中心每位上岗同志的积极性,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分工不分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出现矛盾及时解决,较出色地完成了今年的工作任务。

继续做好人事工作的日常管理。并按学校文件的规定做好规范化管理,要求用工部门续签合同必须提前申请。今年与1位合同到期人员终止了合同,为聘用人员真正能进能出迈出了第一步。

根据学校今年用工方式的改革,参与制订东华大学“人才派遣”用工方式的暂行办法、人才派遣流程图、东华大学“人才派遣”须知等,形成规范化的服务制度和系列化的工作程序。同时,作为派遣人员的管理部门,积极主动为被派遣人员和用工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反复为他们解释“人才派遣”政策和办理的各种手续,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党组织关系的转入、社保卡和工资卡的领取、职称评定、派遣证的制作、集体户口的入户等)。今年办理了5名人才派遣人员来校工作。

对于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的四幢大楼的保洁工作,今年规范了保洁考勤制度和保洁考核方法,由单纯保洁转向保洁、管理、服务三结合。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大部分职工不管路远、路近都能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在今年本科教学预评估和正式评估的两次活动中,大家都主动要求加班,精益求精,保洁、服务和管理工作得到了学校和后保处的好评。

查看全文

元旦小品剧本:占座

人物:学生甲,乙,丙,丁(乙女)

旁白:公元2007年11月12日东华大学松江校区1111室,晚上刚放学,发生了一件相当相当相当平常的小事

(甲,丁上,甲整理书本,丁在旁边等)

丁:你怎么这么慢啊?

甲:急什么刚过完光棍节你就不是光棍了啊,跟谁有约会吗

查看全文

手工印染时尚纺织品创新设计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人们对品质生活也产生了新的追求。改革开放以后,传统制造业借助科技和政策红利实现了转型升级,在企业生产效率、生产工艺以及生产流程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幅优化。其中,中国作为发展历史悠久的纺织服装商品生产和贸易大国,在国内外纺织商品市场份额中有着巨大的占比,纺织服装贸易生产在促进国家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手工印染时尚纺织品作为纺织服装饰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营造温馨舒适的室内环境,对个体服装打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受到了当代消费者的推崇和青睐。

但通过对部分印染时尚纺织品生产企业的前期调研,发现存在企业生产创新力不足、生产流程待优化、商品工艺单一化等行业问题,影响了我国印染时尚纺织品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现象,近年来学界也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手工印染时尚纺织品的创新设计方法研究的参考书籍,以期在提高纺织服装生产理论研究和实践技巧等方面提供有效策略。《手工印染艺术教程》是由东华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8月份正式出版,作者是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纺织品艺术设计教授汪芳老师。作为关于手工印染时尚纺织品的创新设计方法研究的书籍,本书基于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时代背景,以现代服装设计优化思维视角,对手工印染时尚纺织品的创新设计方式进行更为全面的总结,并对其设计理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书作者常年进行纺织品艺术教学,对现代服装设计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现有生产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迭展,消费者对于手工印染时尚纺织品产生了新的消费需求,不仅对纺织印染制品的品牌和价格进行比较,还会注重印染时尚纺织品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效果。新的市场消费需求为印染时尚纺织品生产企业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同时也对纺织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除此之外,作者在全书开篇就对其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介绍,包括研究背景、主要方式以及研究目的,让读者可以更加了解和熟悉本书的行文脉络,对于后续的章节内容讨论和话题探讨都有极大的帮助。作者将本书内容详细分为五个模块,每一章节包含一个模块,由浅入深,对手工印染艺术和手工印染纺织品的基本技法和现代应用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探究。

其中第一章为手工印染艺术——源流篇,作者在此章中对手工印染艺术的概念、世界手工印染艺术概况以及手工印染艺术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对中外国家手工印染艺术和传统现代手工印染艺术的比较和分析,让读者对于手工印染的发展脉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第二章为手工印染艺术——手绘篇,文中针对手绘特点、手绘的材料与工具、手绘的制作工艺、以及手绘艺术的现代应用等模块做了专项讨论,对手绘印染的初期制作流程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解读和说明;第三章为手工印染艺术——扎染篇,作者在此章中对扎染的特点、扎染的材料与工具以及扎染的制作工艺和应用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究总结;第四章为手工印染艺术——蜡染篇,文中主要聚焦蜡染工艺的材料选择、制作工艺以及现代应用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冰纹的处理和蜡染的后处理的工艺技巧;末章为手工印染艺术——蓝印花布篇,作者在此章中结合国内知名设计案例,对印型染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提出了针对性改进策略。

作为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十三五”部委级指导材料,本书在促进纺织时装教育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书中的教学理念更符合当前社会背景,并且拥有独特的魅力。首先,全书内容安排合理,做到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作者在书中不仅对手工印染艺术的概念、工艺特点、材料和工具、制作技法、现代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结合现实课堂教学,对纺织印染的理论探究和工艺改进做了针对性总结,整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此外,作者在编写上立足内容的全面、系统和条理性,全书章节紧密,环环相扣。各章节结合印染核心方向,对印染进行详细介绍,着重讲解了印染设计理念与方法,并且与真实印染艺术品相照应,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最后,本书在前版的基础之上,增加了许多手工印染在服装、纺织品艺术设计中的知名设计案例,良好地呈现了印染纺织制品的制作和部分应用细节,可读性较强。总而言之,本书对纺织服装设计的教育有着指导性意义,并且印染服装相关工作者阅读与学习本书也会得到一定启示。

作者:黎颖

查看全文

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论文

摘要: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重点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基于相关专业知识点的整合与细分提出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方案,并通过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等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升教学质量。通过课程群网络平台建设完善教学互动,从而较系统地解决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课程建设;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一、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入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1]。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入的认识[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3]。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工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6]。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8]。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查看全文

电工电子技术移动课堂建设思路

【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和学习的工具,微信也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资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本文以微信公众号“DHU电工电子学习圈”为例,从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在教学中的实施与教学效果等几方面展开,探讨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加强移动课堂的建设,更好地提高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微信公众号;互联网+;移动课堂

1引言

1.1高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与现状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面向非电类工科本科专业开设的技术基础课,主要目的是通过电工电子理论与实践教学,让非电类工科专业本科生即未来的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亟需的现代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一方面,电工电子技术兼具较强的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随着新技术、新器件层出不穷的出现,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断变化,而且随着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的调整,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总学时数在相应的减少;另一方面,传统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式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通过教师语言和PPT等工具的应用和演示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在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则是被动者、服从者,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严重束缚。如何在新形势下,将新技术手段与传统课程教学相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高校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难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海量的资讯和新型的信息传播手段正在冲击着大学课堂,但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为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机遇。因此,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形成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电工电子技术移动课堂,将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活动从线下课堂延伸到线上,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会,成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

1.2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电工电子技术移动课堂的可行性

查看全文

见面后怎样正确地作自我介绍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寻求理解、帮助和支持。介绍是最常见的与他人认识、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方式。

在社交活动中,想要结识某人或某些人,而又无人引见,此时可以向对方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内容,可根据实际的需要、所处的场合而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在某些公共场所和一般性社交场合,自己并无与对方深入交往的愿望,作自我介绍只是向对方表明自己身份。这样的情况只需介绍自己的姓名,如"您好,我叫许惠原","我是蔡莉"。有时,也可对自己姓名的写法作些解释,如"我叫陈华,耳东陈,中华的华。"如因公务、工作需要与人交往,自我介绍应包括姓名、单位和职务,无职务可介绍从事的具体工作。如"我叫李纪龙,是高音公司的销售经理","我叫蔡涤非,在上海大学从事财务工作"。

在社交活动中,如希望新结识的对象记住自己,作进一步沟通与交往,自我介绍时除姓名、单位、职务外,还可提及与对方某些熟人的关系或与对方相同的兴趣爱好。如"我叫谭兆英,是高乐音像出版社的财务主管,我与您夫人是同学","我是李海星,是新兴文化公司经理,我和您一样也是个球迷"。

若在讲座、报告、庆典、仪式等正规隆重的场合向出席人员介绍自己时,还应加一些适当的谦辞和敬语。如"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叫王旦华,是东华大学的教师,今天向大家谈谈自己在工作研究上的一些心得,有不当的地方请给予指正"。

进行自我介绍,要简洁、清晰,充满自信,态度要自然、亲切、随和,语速要不快不慢,目光正视对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联系时,自我介绍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当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于处理事务时,切忌去打扰,以免尴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