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02:48: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东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东部产业转移调研报告
**的优势在区位,**的出路在开放,**的发展在合作。当前,我国东部地区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一些产业已经出现明显的转移趋势,自治区已经明确把包括**市在内的桂东四市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我市正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靠经济、经济靠工业、工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靠环境、环境靠作风的“六靠”工作思路,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六靠”思路上来,立足自身优势,搞好软硬环境建设,积极有效地应对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分析
招商靠环境。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首先要认清发展的形势和现实条件。目前,我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和劣势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比较优势
1、区位交通优越。我市处于广西的东南部,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水陆交通发达,是广西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大西南物资出口通道,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黎湛铁路复线、南广快速铁路,324国道、209国道、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坐拥国家级内河港口—**港,西江流经市内五个县(市、区)和大部分乡镇,千吨级船舶常年可直通粤港澳,具有明显水运交通和临江区位优势,据了解,水路运输价格相当便宜,水路每吨公里运价仅为0.05元,比铁路运价低0.07元,比公路运价低0.25元。
2、投资成本低廉。我市工业用水每立方米价格比东部发达地区低0.5元左右,工业用电价格仅为东部发达地区的1/3,地价仅为东部发达地区的1/4,劳动力成本也低于东部发达地区,每人每月最低工资标准相差250元左右,一个5000人的工厂每年可节约劳动力成本1500万元。据测算,有些企业在沿海发达城市只能获取3%的利润,而到**却有10%的以上的利润。
东部产业转移分析论文
一、百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
(一)国际产业转移机遇
二战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英等欧美国家.他们在国内重点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本等国家.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工业化逐渐赶上欧美等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台湾、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第三次始于20世纪80年初.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迫使发达国家努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高附加值产业,把一些传统的重化产业向亚洲“四小龙”转移.同时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由于劳动工资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四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转移主要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向中国转移.根据标准普尔测算: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额加大,2008年为1.5兆美元,2010年预计会增至1.7兆美元.美国信息产业咨询公司加特纳公司预测:2010年发达国家25%的传统IT工作将转向印度、中国和俄罗斯.我国已成为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成为国际项目外包基地,具有成为“世界办公室”的潜力.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我国利用外资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机遇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就属于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当时大量与国防工业有关的重化工业由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建立起战略大后方体系,为抵御外部战争威胁作了必要的准备.1995年在国务院“东锭西移”政策的指导下,上海的纺织产业将约50万锭的棉纱生产能力转移到新疆地区.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2007年第44号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此次调整的最大特点是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同时配合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区域间差别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区域特点明显的加工贸易发展布局.香港特区政府牵头的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该政策实施会导致珠三角1500家港资企业停产,而有意停产或缩减生产规模的厂家更达1万家,占珠三角港商的21%.
新政策的出台,为百色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供了一次大好机遇.一是东部地区不再新批限制类加工贸易企业.二是加工贸易准入门槛的提高,保证金“实转”将占东部企业大笔流动资金,使经营成本明显上升,迫使部分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三是本次调整不适用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即进区企业不需要交纳台账保证金.因此,这次调整之后,在百色加工的产品经广西海关出口享受的政策优势更加明显,更有利于吸引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类企业向百色转移.四是此次限制类产品的一部分在百色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利于促进这类产业在百色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
团柏煤矿东部山体边坡勘探对策
1概述
霍州煤电集团团柏煤矿疙塔条风井项目位于霍州市团柏乡疙塔条村,疙塔条风井项目东部山体边坡距离疙塔条风井区围墙约7.0m,2009年夏季因人工开挖坡脚,加上降雨的作用,导致边坡局部地段发生滑坡,滑坡段宽约40m,坡面上出现较多裂缝,威胁到疙塔条风井项目区的生产安全。团柏煤矿领导高度重视,拟对该段边坡进行治理。该段边坡南北长约120m,东西宽约95m,最大高差约48rn。2010年4月受团柏煤矿委托,笔者所在单位对该段边坡进行了详细阶段(一次性)的勘察工作。
2边坡勘察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勘察要点
2.1勘察目的与要求
查明边坡的地形、地貌特征,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对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及其发展趋势作出评价。查明滑坡地段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等要素;并查明滑动带部位、倾角,滑带土岩性特征,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查明勘察范围岩土类型、成因、性状、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岩石风化和完整程度。查明主要结构面(特别是软弱结构面)的类型和等级、产状、发育程度、延伸程度、闭合程度、风化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和与临空面的关系。
2.2勘察工作量布置
剖析东部沿海三农问题新现状
摘要: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农村出现了相对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较为“发达”,而相对与城镇有较为“落后”的尴尬状况。这一新现状使得当前的农村税费改革以及不少学者提出的取消户籍制度等措施对该地区的“三农”问题作用甚微。因此本文作者对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农村、农民的具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东部沿海地区“三农”问题新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步伐加快,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学术界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发表了大量的看法和建议,但绝大多数的建议都是针对当前全国的总体情况提出的,这些建议和方案对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相对中西部较为“发达”而相对城镇又还很“落后”的特殊现状并不是十分适用。因此本文作者针对东部沿海地区“三农”的具体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思考。
一、东部沿海地区“三农”新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均GDP、恩格尔系数等各项指标都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等总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深刻的改变着广大乡村地区,使得东部地区的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出现了相对中西部较为“发达”而相对城镇又还很“落后”的特殊现状。
1.沿海地区农村相对中西部地区的新现状
县域经济与东部产业对接
关键词:县域经济与东部产业对接
内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布局分工的重新调整,推动了资金、技术的流动和转移。东部产业的“极化效应”,推动了产业向外转移、扩张,为落后地区的县域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创造条件。
产业转移的机理来源于产品发展的客观规律。产品的发展周期理论和附加值曲线理论揭示了产品成本的变化趋势。企业发生外移的根本原因在于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产品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的附加值对产业资金技术流动起着关键的作用。产品由于生产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围绕生产、管理、营销所产生的边际成本使企业的支出成本不断上升,使产业转移不可避免。而处于生产环节的制造、装配和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外部竞争的挤压,造成利润空间的下降,加速企业整体外移。这就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
落后地区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调动了东部产业转移的走向。华南经济圈的地理特点和代工出口为主的经济内质,使处于区域周边的后发展县域成为接纳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落后地区县域接纳东部产业转移的必要性。自然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推动落后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利用外力,包括外来资金、技术的投入,通过超规模的生产和输出,利用区域贸易手段,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这是输出增长模式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东部地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摘要:从20世纪末以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上海市政府也在逐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一些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产业结构升级也出现了较好势头。然而,如果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的产业状况,仍然可以发现产业结构中存在着某些问题。本文在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计算分析了上海市生态承载力的大致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市
众所周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大自然,并追求更好的发展,要走的一条路便是实现循环型的经济。产业结构布局是指产业在某国或某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由于各地区环境状况、资源禀赋等不同,导致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与此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加快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内在要求。本文笔者将以东部地区的上海市为例来对此进行研究。
一、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本文借鉴了国内外相关学者们对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1-1)公式中,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为人均i种消费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N为人口数;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供给的计算公式:(j=1,2...6)(1-2)式中: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为等量因子;为产量因子,如果,表明区域单位面积生物生产力高于全球平均生物生产力,反之亦然。总的生态承载力供给:(1-3)式中:EC为区域总人口的生态承载力(公顷);N为人口数。在等量因子选用上,考虑到与选用的世界主要农林牧渔产品的平均产量数据相匹配,在此采用了RedefiningProgressworks提供等量因子参数表如下。此处的产量因子是根据1997年Wackernagel等人对中国生态足迹进行计算时的取值,如下表所示:
二、对上海市生态承载力的实证分析
东部与中西部合作区域经济发展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东部;中西部;合作
论文摘要:通过对中西部部分省区投资环境、法律环境、监督机制等问题的分析,认识东西合作关键在机制建设,“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原则是东西合作长久不衰的保证,广泛的合作平台是推动东西合作交流的基础。
1东部与中西部合作存在的问题
1.1对中西部地区政策倾斜的力度不够
在我国,由于目前东部的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经济要素向东流的趋势在短期内不可逆转。要使经济要素逆流中西部,就需要国家采用宏观调控手段,对中西部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尽管中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对中西部给予政策的倾斜,但目前并没有形成中西部的政策洼地,从而使中西部大开发的进展缓慢,使东中西部合作和联动发展步履艰难。
1.2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亟待改善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分析当前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其跨越式发展,对促进我国中部地区的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无论是从经济总量、经济集中度,还是财政收入和整体竞争力上,与东部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经济总量不到东部的二分之一。××年,东部地区县平均规模为亿元,是全国县域平均规模亿元的倍;而中部县平均只有亿元,比全国平均规模少亿元,仅是东部地区的%。二是经济集中度不及东部的三分之。××年,东部县超过亿元的个,占全国总数个的%;而中部县超过亿元的只有个,仅占全国总数的%(附表一)。此外在去年全国百强县评选中,中部仅获席,而东部达到席。三是财政收入仅为东部的三分之一。××年,东部县财政平均收入亿元,是全国平均水平亿元的倍;而同期中部县财政收入只有亿元,与全国基本持平,与东部相比差了近倍(附表二)。四是整体竞争力只有东部四分之一,根据第三届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果,东部地区县竞争力评为级达个,占全国总数的%,而中部只有个,仅占%。由此可见,中部县域经济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竞争力,相对东部都处于明显劣势。
⒉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一直以来,中部地区是全国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县域经济第一产业占有很高的比重,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明显,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很小;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资源性加工企业规模小,能力弱;现代高科技企业起点低,数量少,产业的技术含量仍然较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规模小,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目前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正处于工业化早中期阶段;而东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表明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开始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相对东部地区而言,整整慢了一个阶段(见附表四)。附表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与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对比
⒊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县级财政运转困难。经济自主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中部县域自然资源相对东部丰富,但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年中部地区社会投资总额只有亿元,而东部地区达亿元,其总额仅为东部的%、占全国的%。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中部县域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年中部地区驰名商标在全国的占有率只有%,市场活力明显不足。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年中部县实现社会商品消费总额亿元,仅为全国的%;而东部县达到亿元,占全国比例高达%。由于以上原因,当前中部县级财政运转比较困难。财政收入占县比重比东部地区低了个百分点。而中部县财政刚性支出直线上升,目前有半数以上县级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十分艰难。附表五:(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报期刊网、中国统计信息网和国家商标信息网数据整理)
⒋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使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年中部地区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只有亿元,而同期东部地区县级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高达亿元,贷款余额仅为东部地区的%。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中部地区县的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级企业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吸引力,%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年中部地区科技产品总产值的全国占有量只有,而东部高达%,与东部相比差了个百分点(附表六)。四是对外开放度偏低。××年中部地区县域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占全国的;××年中部地区县域出口总额亿美元,仅为全国的,只有东部的%。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国际联系及其产品国际市场依存度是相对比较低的。
地区差异与西部的加速发展
内容提要许多人对一些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感兴趣,却很少有人对西部地区什么时候能够赶上东部地区的时间表进行研究。本文试图用数据把东西部地区在人均GDP上的差距转化为时间和速度上的差距,并对西部追赶东部所需要的时间和速度进行量化分析。需要说明的是,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并不仅仅表现在人均GDP方面,甚至还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但无论如何人均GDP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因为文章篇幅的缘故,本文只把人均GDP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
关键词西部追赶速度人均GDP
一、东西部地区差距正在缩小?
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李子彬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已由1999年的1.5个百分点缩小到2002年的0.6个百分点,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差距正在缩小。“增长速度的差距正在缩小”和“地区差距正在缩小”本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观念,而许多媒体在报道这条消息的时候却称:李子彬说,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正在缩小。这种不合实际情况的“误报导”,很容易使人想起一些学者“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的预言。应该说,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差距正在缩小,这是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所出现的令人鼓舞的现象。但如果据此就认为西部的发展速度将很快赶上和超过东部还为时尚早,还不能做出这种发展趋势能够长期保持的结论,那些“地区差距正在缩小”的宣传则更是不负责任。
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通过投资和项目安排等一系列政策倾斜,有效地遏制了整个西部和东部差异的拉大,这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但细心的人不难发现,目前经济最发达之地有三个主要地区,一是南方的珠三角,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加工出口及三资企业基地。二是华东的长三角,这里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工农业及科技实力雄厚,更是当前外贸及外商投资增长重点。三是京津冀北地区,这里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北方经济、运输中心,科研资源更居全国首位。上述三大经济发展带从南至北分布于东部沿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及速度。入世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不同程度的跃升,他们以较好的政府治理效率,较高的人力资源素质,较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成为入世后加速增长的赢家。
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2003年我国经济受到“非典”的较大影响,特别是华南和华北地区的影响更为严重,但全国的经济增长仍然达到9.1%,受影响最为严重的东部地区依然保持了很高的增长优势。东中西三大地带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2.7%、10.6%和10.8%,中、西部地区GDP增长基本在同一水平上,西部地区增速快于中部地区0.2个百分点,与中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地缩小,但东、西部地区GDP增长速度又有了扩大的趋势,从2002年的0.6个百分点扩大到2003年的1.9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比较优势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无论在资源、市场还是在政策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通过我国东西部地区旅游收入效应的对比分析,无论是在旅游总收入方面,还是在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并且近几年西部地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在逐年下降。这与西部地区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完全不相匹配。因此,如何将西部地区旅游业的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以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是今后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西部;旅游业;比较优势;收入效应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加一国或一地区的收入水平,从1993年至·2004年,我国全国旅游外汇收入从46.83亿美元增加到257.39亿美元,增长了449.6%;国内旅游收入从864亿元增加到4710.71亿元,增长了445.2%。平均增长速度除2003年以外均在10%以上,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10.01%增加到2004年的15.6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3年的3.27%增加到2004年的5%,近年来,在全国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西部地区旅游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与东部地区的横向比较来看,无论是在旅游总收入方面,还是在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其所具备的资源、市场及政策比较优势完全不相匹配。
一、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或地区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一国或地区应该积极发展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国西部地区虽然属于欠发达地区,但它无论是从资源方面、市场方面,还是从政策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都拥有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一)资源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