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02:45: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东北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东北亚经济技术探索
本文作者:张序强张桂兰董雪旺工作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北亚地区位于亚洲东北部,包括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国、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中国东北地区(指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和赤峰市三盟一市)。本区地域虽然是世界上开发较晚的地区,但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是当代最有发展前途的地区之一。在本区域中我国的东北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蒙古国均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各具特点。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趋势并行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加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且快速扩散,国家经济开放性增强,区域间、国家间竞争空前激烈。在中国即将入世0的新形势下,东北地区的发展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及蒙古国合作是否具有潜力,东北地区如何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特点确定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及蒙古国的合作方向,共同推动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就成为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1东北亚三地区合作的现状和问题
1.1合作现状中国东北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及蒙古国具有经济技术合作的地缘、资源、交通等天然优势,但从几年来的发展实践看,三方经济技术合作成效并不理想。以中俄贸易为例,1992年双方贸易额为58.6亿美元,超过历史上中苏贸易的最好水平。然而好景不长,1994年出现滑坡,降幅高达34%[1]。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251亿美元,其中对俄罗斯的贸易额为61.2亿美元,仅占1.9%[2]。从国内来看,东北区在中俄、中蒙贸易中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并不占优势,合作方式仍以传统的商品贸易为主,合作档次较低,对东北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优势与潜力远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1.2存在问题1.2.1经济技术合作方式单一。目前,三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仍以商品贸易为主要形式,基本停留在浅层次、低水平上。由于俄罗斯政局不稳,政府更迭频繁,政策朝令夕改;蒙古国基础设施薄弱,投资环境差,导致三方产业合作、劳务输出、互相投资、技术转让等其它经济技术合作的方式较少,这极大地束缚了双方合作规模及合作水平的提高。1.2.2贸易合作方式规范性差、层次低。在中俄、中蒙间的商品贸易中,低层次的易货贸易、边境贸易占贸易总额的很大比重,贸易主体没有稳定的货源基地,缺乏长远打算,热衷于当0倒爷0,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发展后劲不足;三地区市场对接不规范,符合国际规范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如银行结算手段滞后,三地区间缺少一个公正、合理、有效的仲裁机构,出口信用保险尚未解决等都影响了各国地区间贸易的正常运行。1.2.3进出口商品结构单调。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以建材和化工产品为主,主要有:木材、钢材及其制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化肥与纸浆及制品。这六类产品占中国从俄进口产品总额中的75%,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有色金属,占16%。中国向俄出口的商品以农产品和轻工产品为主,主要有粮油、食品、纺织品、服装和轻工产品。这五类产品占中国向俄出口产品总额中的比重达94.4%,其中食品占17.7%,服装占44.6%,轻工产品占25.7%[2]。这种过于单一的进出口结构,稳定性差,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1.2.4缺乏具有资质的信息咨询机构。三地区间没有规范的信息中介机构,企业间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市场信息不灵,产品的销售渠道不畅,对俄罗斯多变的政策及复杂的经济形势难以掌握,很难直接进入俄罗斯市场;而外贸公司又普遍存在资金不足,融资能力弱,实业化水平低等困难,因此,主体的综合作用受到限制,制约了双方合作水平和规模的扩大。一些外贸企业领导者,由于对俄罗斯市场目前出现的多元化竞争缺乏全面的了解及足够认识,错误地认为萝卜快了不洗泥0,使假冒伪劣产品流入俄罗斯和蒙古国,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商品的声誉,市场占有率严重下降。
2东北亚三地区合作潜力分析
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文章在借鉴相关学者研究基础上,从分工、竞争、合作关系的角度对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探讨当前国际竞争形势如何对东北亚区域的发展产生影响,为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合作;竞争;东北亚区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秩序不断改变,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市场环境的不断竞争,部分地缘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要想在这种新形势下获得生存,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寻求实质性的深度合作,达到“双赢”或“多赢”[1-2]。虽然这种经济合作意愿的不断增强,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但是受历史遗留问题、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东北亚区域实质性合作的深度、广度仍然具有局限性[3-4]。从长远来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多元化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1从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视角分析
分工与合作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两者互为前提与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的一体化,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竞争更加激烈。由于东北亚地区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每个国家具有不同的禀赋优势,这是各国之间形成分工的基础,也是形成合作的动力。例如中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肥沃的土地资源以及良好的制造业基础等;俄罗斯具有丰富的矿产、石油资源等优势;日本、韩国拥有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大量的资金资源等[5]。因此,每个国家都会借助自己的禀赋优势来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多地占据市场份额(分工的依据是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各国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生产专业化,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收益的目的;通过技术、原料等内部经济和产业集聚等外部经济使报酬递增。这种分工和专业化一直伴随着竞争的加剧、利益的增加、产业依赖性的增强;而合作正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具可行性的方法之一,合作应时而生。同时,随着禀赋优势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秩序的变革等各种外部环境的改变,这个上升过程并不能一直持续下去。而且分工在创造利益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问题,一是会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6]。由杨格定理可以发现,市场与分工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的正反馈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二是过度的专业化分工将会降低生产效率,导致协调成本上升,从而减少报酬,经济利益下降,不利于东北亚区域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了国际贸易成本,减少了贸易额、贸易量,抑制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合作逐渐取代过度的专业分工。因此,具有地域优势的东北亚各国为了占据市场份额,取得经济效益,会充分利用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呈现出的明显的经济优势,进行资源、技术、劳动力之间的交换、合作,以此来提高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和效益,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和跨国优化配置,从而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分工与合作是互为前提条件的,分工的前提条件是它们之间进行的交换;交换又是合作的手段,它的实质也是一种合作。而且随着资源地位的不断变化,两者交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从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视角分析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经过艰苦谈判最终达成的韩美自由贸易协定受到了多方的关注。本文主要从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的背景出发,对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特别是对中、日、韩三国的影响。通过深入的分析,得出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给我国带来的一些启示,为我国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字韩美自由贸易协定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影响
韩美自由贸易协定始于2006年2月,经过艰苦的谈判,2007年4月1日达成协定文本。最终于6月29日形成政府间协议的最终版本。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农业、工业、服务业、汽车、纺织品、开城工业园区、投资者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劳工权利和环境保护等等。这一协议开辟了韩美贸易的新时代,达到了双赢的结果。韩国将因此而朝着东北亚中心国家的目标迈进,进而跻身于“西方发达国家之列”,并在均衡地缘势力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美国则在东北亚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利益甚至是战略利益,维护了其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同时,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也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长期受阻的原因
东北亚六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东北亚各国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相互间的合作空间和潜力也很大。具体表现在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梯度,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重组。东北亚各国地理环境具有较强的差异性,也容易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同时,各个国家地理位置上靠近,具有极强的地缘优势。各个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都积极参与经济合作,但是实际上,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展仍然十分缓慢。东北亚区域合作长期受阻有其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政治上的冲突严重阻碍了东北亚区域性组织的发展;主权的争端是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隐患;东北亚地区复杂的文化、宗教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共存以及一体化过程中主导者的缺失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延缓了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步伐。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步伐缓慢的根本原因却是经济方面的。
东北亚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参差不齐,成梯度水平分布,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处于最高层次的是日本,它是区内唯一的发达国家;韩国处于第二个层次,属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中、朝、俄、蒙四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该区域以不平等的垂直产业分工为主。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对市场开放的程度和步伐存在分歧,日本和韩国对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而朝鲜和蒙古的开放的程度则较低。在关税和产业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取向也不同,在追求经济开放、经济合作上分歧甚至更大。各个国家首先要满足自身的经济利益,才会考虑到更广阔的经济合作。同时在各个国家参与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必然要有所放弃,而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的差异,很难达成各方都满意的合作方案。这也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合作往更深层次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的过度竞争也延缓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随着各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也在各个国家之间增添了很多的不和谐因素。
小议中国绿色食品开掘东北亚市场的营销战略
摘要:文章在研究市场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比较竞争优势及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前景、出12’现状、存在问题,在借鉴外国经验基础上,要通过政策导向,作好市场定位和市场分析,加强营销管理的针对性,并通过选择适宜的合作竞争战略及方式,提高冲破绿色壁垒的能力以及扩大绿色食品出12’的规模和优化结构。
关键词:绿色食品开拓东北亚市场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市场风险大。因此,我国要把绿色食品营销战略重点转移到东北亚地区,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在东北亚地区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和针对不同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此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本土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在相当长时期内要加强本土化的建设和发展。本土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在出口国实现本土化,取得本土化成功后再向区域化发展,区域化是若干本土化的集合,是向国际化发展的前期准备,也是更大范围的本土化。
(一)本土化和国际化营销要突出加强的工作
国际体系构想论文
冷战的终结导致国际政治中全球性要素影响力的下降,地区动力左右国际和国内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东北亚是世界上总体经济实力和经济互补性最强的地区之一,同时是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富活力的一个地区。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胶合制约,导致实况中的东北亚国家间关系十分微妙,一直以来缺失一个稳定的区域协力组织,难以形成地域集团优势。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东北亚国家经济潜力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们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符合时代精神和特质的地区新秩序成为了东北亚国家必须应对的一项紧迫课题。
一、体系转型中的东北亚国际秩序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环境和社会情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冷战时期形成的赖以维系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诸多条件已然产生巨大变迁,新的条件尚处于建构和整合阶段。从制度安排角度来说,东亚地区并不缺乏经济、政治以及安全方面的多边制度形式,既有区域合作组织——东盟,又有泛亚太多边合作机制——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东盟地区论坛(ARF)。尽管这些组织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东北亚地区而言,前者力量过于薄弱,后两者则过于宽泛,均难以有效发挥专注于地区事务的制度功能。从时代要求的客观必要性而言,东北亚地区正处于秩序再造的重要转型时期。
1.冷战遗留的僵化结构已然失去了解决东北亚复杂问题的实际效力
冷战的结束特别是反恐战争以来,东北亚地区安全环境与国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安全困境的强度不断增大,军备竞赛的风险不断增强。美国依然固守“冷战思维”,继续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关系,并将西太平洋作为其全球战略调整和军事基地整并的重点区域,妄图借美日同盟主导东北亚事务,成为恶化东北亚地区安全态势的严重因素。
作为冷战遗产一部分的朝鲜核问题的反复发作,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强权战略与朝鲜国家生存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美朝之间始终存在安全困境的实际情况。这种社会情势非但未因冷战的结束和克林顿时期美朝关系的短暂改善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反而在政治心理上加重了两个国家的负担程度。朝鲜核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效应是,美朝之间的安全困境扩散到了整个东北亚地区,泛化了其他国家对于自身安全的疑虑和担忧,加强军备力量成为了一些国家所谓的“理性选择”。由于东北亚地区并不存在类似于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的专门的常设性区域安全机构,而只存在美国主导下的双边军事同盟,持续恶化的安全环境与安全态势增加了导致严重的地区军备竞赛的风险性,且军备竞赛的强度和进度很难得以有效控制。
剖析亚能源的法律机制
本文作者:姚莹焦杨工作单位:吉林大学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活与从事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①对于一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东北亚地区是当今与美国、欧盟并列的世界三大能源市场之一,东北亚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扩大区域内各国对能源的需求,因此,目前各国都面临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尤其是作为能源消费与进口大国的东北亚核心国家——中日韩三国,在能源问题上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冲突和激烈的竞争,进而可能危及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与此同时,东北亚国家在能源领域又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与比较强烈的合作意愿,因此有进行深入合作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以合作代替竞争,实现多边共赢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相较于全球性安排的共性做法以及双边安排的个案解决方式而言,区域性安排可以承载更多的个性内容,更能适应本区域的要求,更能弥补全球化安排下的疏漏以及双边安排下的局限。[1]因而,建立一种稳定的区域能源合作机制无疑是东北亚区域内国家进行能源合作的一种最优选择。
一、研究的起点:东北亚区域能源格局
②首先,东北亚区域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在东北亚国家中,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俄罗斯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二,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八,是世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且其能源资源80%分布在处于东北亚区域的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开发潜力极大。[2](P90-91)然而俄罗斯的主要问题在于油气工业严重老化,更新改造需要大量的技术设备投资,而俄罗斯自身财力有限;油气工业大部分被私人掌握,不利于国家运用能源杠杆获得更多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等。[3]与此同时,区域内其他国家油气资源贫乏。中国、朝鲜、蒙古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油气资源储备有限,且勘探开发难度很大;日本、韩国油气资源极其贫乏,其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其次,东北亚区域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中国、日本、韩国都是能源消费和需求的大国,并且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三国对能源需求也在迅速上升。根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在21世纪的前30年,环日本海地区能源的需求增长将最快,可达8%至10%。2020年亚洲的石油需求将占整个世界石油需求的45%。[4](P427)与此同时,中日韩三国能源对外依赖程度非常高,中日韩分别为世界第二、第三和第七大石油消费国。③日本、韩国的石油消费几乎百分之百地依赖进口,而且还是世界第一、第二大天然气进口国,并且石油和天然气进口三国都过分依赖中东。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到2010年,就整个亚太地区来讲,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将超过90%。[5](P22-25)此外,中日韩三国的石油运输都依赖马六甲海峡,三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程度分别达到85.7%、90.6%和87.3%。[6]再次,东北亚区域国家在国际能源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作为区域内主要的能源进口国,中日韩三国都面临着严峻的“亚洲溢价”问题,为此被迫支付超出石油通常价格的额外成本。长期以来,日本和韩国都把保证经济发展所需能源的供应安全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7]随着近年来中国对能源需求的激增,为了保证本国充足的能源供给,日本、韩国倾向于采取排他性竞争手段,即通过单方面为能源供给方提供高额优惠价格或条件来排挤竞争对手。毫无疑问,这样的竞争对于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东北亚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很可能使得东北亚国家陷入竞相加价的恶性竞争,这样既不利于东北亚各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也不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共同繁荣。[6]“亚洲溢价”的存在,使该地区石油消费国每年向产油国多支付50-100亿美元。[8]作为区域内主要的能源出口国,俄罗斯的问题主要在于其经济对能源出口具有较强的依赖性,④并且能源出口市场单一,主要是欧洲市场,⑤这制约了俄罗斯同欧洲能源进口国的议价余地,不利于获得稳定的出口收入,更容易受到国际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从而给国民经济与政治发展带来潜在风险。最后,能源分布的不均衡及恶性竞争加剧了东北亚区域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是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东海是一片由中、日、韩三国领土环绕形成的半封闭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1968年10月在联合国远东经济委员会(ECAFE)成立的“联合国勘探亚洲海底矿产资源协调委员会”赞助之下,由美国地质学家埃默里(K•O.Emery)为首的中、美、日、韩四国的12位地质学家,在东海与黄海进行了6周的地球物理勘测,勘测报告《东海和黄海的地质构造和水文特征》于1969年出版。该报告对东海石油蕴藏作了乐观的估计,提出在东海中日韩大陆架交界处存在着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尚未勘探的海底石油资源,由此引发了三国围绕东海油气资源的争端不断升级。[9]“日本和中国都决定在富产石油的东海海域和它们之间的战略运输线使用强硬手段。”[10]除了中日之外,中韩、日俄也存在着领土之争。
二、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组织的现实性分析
(一)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组织的可能性
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俄罗斯扩展市场和战略空间、促进能源出口多元化、带动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然而,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开放自由贸易可能冲击俄产业结构、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有待加强。长远来看,俄罗斯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俄罗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东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一极,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前景也备受国际社会瞩目。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标志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突破,继2015年中韩达成自由贸易协定(FTA)之后,中日、韩日之间首次通过RCEP彼此之间间接达成达成FTA,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走上快车道。普京总统讲话中强调要加强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改善与中日韩朝蒙的双边关系,并在上合组织、亚太经合、东亚峰会等多边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俄罗斯的亚太战略背景
“东北亚”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很少在俄罗斯官方话语中出现,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隶属于其亚太战略,同时也是亚太战略的主体,俄罗斯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立场在其亚太战略的基本框架下展开。作为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国,俄罗斯三分之二的领土集中在亚洲,但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却在欧洲;它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一部分,但也有着深刻的东方烙印。俄罗斯特殊的地缘环境和历史背景决定了其在西方和东方都有重要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这既赋予了俄罗斯外交灵活发挥的空间,也带来了腹背受敌的战略风险。因此,俄罗斯外交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协调、平衡东西方战略,使其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利益和安全空间得到最大化。纵观俄罗斯历史上的外交政策,总体基调是以西为主,以东为辅。俄罗斯民族文化心理中存在根深蒂固的“西方”身份认同,将自己视为欧洲大国的一员。欧盟既是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其地缘安全重心所在。普京上任后,“向东看”的趋势逐渐得到强化,亚太战略被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2016年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提出,“俄罗斯联邦将‘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加强其与该地区国家的关系’视为对外政策的重要战略方向”,“俄罗斯联邦将继续为建立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安全机制付出努力,并将采取措施扩大在该地区的经济合作”。[1]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俄罗斯的对外战略重心呈现东移趋势,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在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
二、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
区域经济合作建议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东北亚区域经济顺应这一趋势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辽宁省地缘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资金富有和技术先进,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我国与东北亚地区进行经济合作的背景,通过回顾2014-2018年辽宁省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发展情况,分别阐述辽宁省与日本的贸易情况、辽宁省与韩国的贸易情况、辽宁省与俄罗斯的贸易情况。进而说明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和展望辽宁省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发展情况,提出合理性建议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经济;辽宁省;经济贸易;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
2014-2018年辽宁省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情况
(一)辽宁省与日本贸易情况
由于辽宁省和日本的地缘优势,在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国家排名中,日本名列前茅。从2014-2018年辽宁省与日本贸易增长的趋势来看,双方的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2014-2015年辽宁省与日本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出现负增长,这是由于中日历史原因,当时中日关系降到冰点。但2016-2018年辽宁省与日本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出现逐年增长,一方面说明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果,增加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中日关系已由冰点走向缓和。而且从总体上看,辽宁省与日本的贸易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即贸易顺差,这表明日本对辽宁省的许多产品都有需求。而辽宁省主要对日本的高新技术产品进行进口。从进口和出口情况可以看出,辽宁省高科技产业还有待发展,技术水平还有待创新和提高,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形势下,对日本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有利于辽宁省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日本是个多岛屿的国家,土地面积不大,而且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平原面积小,耕地少,所以日本自然资源有限,而辽宁省地处平原,土地辽阔,适宜耕地,农产品丰富多样,铁矿石和煤炭储备量大,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些都吸引着日本从辽宁省进口。辽宁省还有地缘优势,大连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有“东北之窗”和“东方明珠”之称。
(二)辽宁省与韩国贸易情况
解析区域农产品的发展与战略
1东北亚农产品贸易的特征。
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差距大,其中,日韩为发达国家,其200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4。
1万美元和1。7万美元,而蒙古和朝鲜的人均GDP只有0。16万美元和0。18万美元,还不到日本的1/20。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各国呈现一定的互补性,这为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重组争取了很大空间。在自然资源方面,中、俄、蒙三国地大物博,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而日韩两国人多地窄,资源十分匮乏,其农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来维持供需平衡;在劳动力方面,中朝两国劳动力富足且劳动力成本低廉,而其它四国存在劳动力不足的瓶颈;在生产技术方面,日韩两大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而其它四国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相对较为低端。这些差异的存在为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中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现状。
本文采用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额数据是按照HS分类的,其中我们普遍将HS前1-24章产品归为农产品范畴。
“一带一路”下自由贸易区建立思考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立提供了有利契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是吉林省参与国际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可采用“1+1组团”模式或“2+2”组团模式。同时,应加快建立试验区专门管理机构,推进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工作,推进试验区相关平台建设,推进相关人才培养步伐,提供相关试验区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一带一路;吉林省;自由贸易区;长吉图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经济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的新引擎和支撑点。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而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契机。目前,我国已圈定18个省份①的相关城市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重点所在,其中广东、福建两省及天津市已获批建设自由贸易区,其他城市也正在积极努力申报自贸区建设。在此背景下,吉林省应深入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争取尽快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一、吉林省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自贸区的建设联系极其紧密,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自贸区建设均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两者均以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及开拓新市场为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与自贸区建设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必然推动我国国内自贸区建设的步伐,而自贸区的建设又必然加快“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步伐。因此,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实现自贸区与“一带一路”战略有机对接和战略联动。(二)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东北亚战略合作。吉林省作为东北亚的几何中心,是我国参与东北亚战略合作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不仅有利于深化我国与东北亚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更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在东北亚战略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并增强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从而构筑我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合作的新格局。(三)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吉林省作为我国近海内陆省份,毗邻朝、俄两国,同时与日、韩、蒙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边境县占全国总数的7%。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可进一步打造我国内陆省区对外开放的新门户、新平台,同时进一步扩大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市场影响力,提高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外向度、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吉林省新一轮对外开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提供更多的对外经贸合作机会。(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自2010年吉林省实施“长吉图”战略以来,吉林省在东北亚地区域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不断提升。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将更有利于改变过去以出口加工为主的投资模式,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等将成为自贸区的重点发展领域。同时,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可促进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创我国内陆省区,尤其是沿边地区对外开放、体制创新新模式,探索内陆省区以“开放带开发”的产业发展新思路。
二、建立吉林(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优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