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02:38: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东北方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东北方言特点分析论文
1.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1.1.平翘舌不分
这里所指的是z—zhc—chs—sh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
1.2.改换r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n取代r只涉及一个字“扔(rēnɡ)”,l取代r的音节也不多,大都部分是r声母音节被y(零声母)音节取代的。东北方言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r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n、l或y(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r与u、ui等韵母构成的音节,东北方言将r换成l,例如,儒生(rú)东北方言读儒生(lú)、花蕊(rǔi)东北方言读花蕊(lǔi);r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都被改换成y,例如,吵嚷(rǎnɡ)东北方言读吵嚷(yǎnɡ)、闷热(rè)东北方言读闷热(yè)、肥肉(ròu)东北方言读肥肉(yòu);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则发生变化,例如,人民(rén)东北方言读人民(yín)。东北方言区没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虽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有些有r声母音节的地方也常常出现将r声母改换的问题。成系统的改换还比较容易纠正,个别音节的偶尔改换则就不容纠正了。
1.3.多加声母n
东北方言与民族文化试析论文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
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简洁、生动、形象、昂扬,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东北方言具有多元性,研究东北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我们了解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1.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肉和油变质)、“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的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
2.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
东北方言民间艺术论文
一、东北方言的特色
东北方言直接反应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及社会变迁和人们自身的不断变化发展,是最具有亲和力和表现力的语言。东北方言无论是表达情意还是叙事说理,都较少使用静态、抽象的词语;多使用生活中具体的、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是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的语言。由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语义明朗,表现力感染力极强,更带有丰厚的感情色彩。如,东北人爱老虎,东北话中含有“虎”字的词汇也多。他们通常形容一个人“虎”说明具有勇敢又鲁莽的个性,之后又被引申成为形容人不够精明。但东北人不喜欢熊,因此将欺负人叫做“熊人”,贬低人样貌或人品叫做“熊样”。东北方言既与普通话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灵活多样的特点。例如,东北方言中语缀词很多,大部分语缀词字面都没有实际意义,但与词根搭配起来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或发挥了加重语气的作用。例如胡啦巴涂,眼泪巴扎,傻了吧唧,瘦了吧唧等。还有一种情况与这类相似却又有它自己的特点,如“花里胡哨”形容穿着五颜六色,花俏却不协调或说明事情花样多却不务实。“血赤呼啦”说明伤口鲜血直流,非常血腥。
二、东北方言的表现形式
巴赫金的狂欢诗学使我们了解到,方言可以成为一条寻绎主体身份的线索从而构成多重主题的对话;同时能够将流失的广场文化融入到影像的艺术规范当中使人们获得久违的语言狂欢。这种语言狂欢在某些艺术形式上表现特别突出,将某些方言变现的更加具有魅力与特色。东北二人转又叫做小秧歌,蹦蹦戏。它根植于民间乡土文化,是东北民间的一门说唱艺术;人们边唱边说,载歌载舞。二人转既不完全是戏曲,也不是完整的歌舞,更不是完全的小品。它是东北民间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民间的说唱艺术。说与唱都是二人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在二人转中的地位尤其突出,而东北方言的使用不仅使二人转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将二人转人物的性格表现的更加鲜明,说口更具有幽默感、诙谐感。东北方言作为民间口头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是一种异形的艺术。在普通话交流过程中夹杂着方言,使人在交流时更感到新鲜、亲切。而东北二人转并不是完全将东北话与普通话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将其化入关东人的性格当中,成为表达思想、表现鲜明人物性格的外衣,寓鲜明的个性于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之中。使观众听完后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但由于民间艺人的文化差异,艺人们往往融入通俗易懂的土语将难懂的词汇进行更改并在更加宽广的语境当中传播开来,成为可观可听可懂的语言世界。而东北二人转中让人熟悉的方言与土话更好地给其注入的鲜活的生命力,更给东北人一种语境的回归感。二人转东北味十足的通俗唱腔时任何文化层次,任何地域的人都能听得懂,想得明白的,更使人们觉得东北人民亲切如自家人,东北话如家常唠嗑所用的语言。
三、东北方言的发展趋势
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交流工具,任何语言的发展都与经济、文化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变迁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方言作为民间性、地域性的口头语言也在这些方面的影响下不断发生改变。随着社会不断向前进步与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发生改变,旧的生活方式及与其相对应的方言正在逐渐消亡。如“巴锯子”过去用来形容一种用于连接与固定的工具,随着工具使用频率的减少,这个词的使用率已经很低。而随着社会不断变迁发展,许多新兴词汇也逐渐流行起来,如“带价儿”“带劲儿”都用来形容人们的样子与气质很好。另外,尽管方言具有地域性,但随着各类小品及影视剧的推广与播放,东北方言的许多词语不仅走出了方言的地域化限制,更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接受与使用。如人们目前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嘚瑟”。这一次在东北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而在普通话中难以找到意义相仿的词汇进行代替,因此在不同场合及语境中经常不同意味。如指人做事张扬或爱显摆、卖弄;也可表现为受到寒冷或感到害怕时发抖、哆嗦等。在丰富的含义上加上干净色彩浓厚,更易在小品集影视剧频繁出现。方言是历史与空间不断变化的产物。东北这块广袤的土地经过历史的沉淀、民族的融合与地理的阻隔,逐渐形成形象生动、直白夸张、干净色彩浓厚、表现力与亲和力极强的东北方言。它不仅代表了东北民间的艺术之根,更使东北地域特色文化的载体。东北方言与土语凝聚在一起更好地体现出东北人民直率、质朴、豪放、热情的性格特点。语言个性就是艺术的个性,文化的个性。东北方言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使东北民间艺术与文化更加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东北方言在表演创作的艺术感染力
〔摘要〕东北方言以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艺术性使得东北艺术别具一格,促进了文化艺术创作的有序发展和革新。本文主要从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形成及特征、艺术魅力、艺术价值等几方面展开,充分论述了东北方言的语言特色以及对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有利于当代艺术创作与东北方言相互沟通和交流,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东北方言;语言特色;艺术创作;发展语言
在不停地变化与成长,中国各个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是守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根基,中国的每种方言是区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体现方式,同时也是普通话茁壮成长的资源和保证。方言又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延续中国千年的发展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普通话固然关键,然而人们却不能因而舍弃方言,遗弃方言文化。东北方言,即东北官话。是东北文明的主要构成,东北方言产生的历史原因主要是由本地各个民族语言文明彼此融会而形成的。东北方言的产生也有其认识原因,隐藏型东北方言和半隐藏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们的隐喻和转喻思想得以表现。东北方言与其他方言相比有些独特,是由历史的铸就和大自然的熏陶而产生的文化符号。东北方言拥有多样性,探究东北方言的构成,有助于体会东北方言其中蕴藏着的中华民族文明特性。
一、东北方言的语法特点
平舌音和翘舌音都存在于东北方言中,不过在使用上与普通话存在天差地别。总的来说,就是把两者混杂使用。东北方言不讲平仄,腔调中缺乏抑扬顿挫,起伏转变不够明显,其实这也和东北人大大咧咧、漠然处世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产生这类状况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调值不到位。东北方言的语言特征与中国人个性的地域差别也有关联,个性差别来自区域的人文差别和自然差别。人文方面,满族人曾经在东北兴起,少数民族的豪爽感染了东北的人民,他们承继了原始东北人们豪放的性格。另外农业经济在东北区域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而家庭观念比较浓厚。自然方面,东北是中国最北部的区域,天气环境恶劣,东北人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急躁、爽快、豪放的言语也不足为奇了。
二、东北方言的形成及特征
东北方言语音特点分析论文
摘要: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不同汉语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看得懂,如果念出来,语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就很难听懂了。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创作,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
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言体系上讲,就是稍欠标准的普通话。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源于东北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黑土地上丰肌醇厚的民风提供给东北方言豪迈的气质;气候的寒冷干燥感染了东北方言的粗豪风格。
经过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本文试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比中,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分析,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并指出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关键词:普通话;东北方言;语音特点
如果对当今中国的方言剧作一番比较,毫无疑问,东北二人转首当其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它为蓝本的艺术形式无论小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近年来,在央视播出的方言电视剧中,大多数是东北方言剧,而能够每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方言小品,也非东北方言莫属。东北方言剧的走红并非是偶然的。一大批走南闯北的东北艺人为东北方言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赵本山、高秀敏、范伟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明星,又将东北方言搬上了影视屏幕,《刘老根》、《马大帅》都成为眼下数亿观众津津乐道的影视大餐,全中国也由此掀起了一场“东北方言热”。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低俗的东北方言歌曲和据此改编的flash动画,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都为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东北方言热”使我对我们东北人的共同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我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我发现东北方言的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系统差别不大,东北方言的词汇更是丰富多彩,不能穷举。因此,在这里我通过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文化传播角度看东北方言论文
论文摘要:东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它特有的语言特色吸引众多表演艺术家将它作为表演语言。东北人的迁移和流动也促进方言交流与沟通。东北方言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得到了广泛传播与认可。
关键词:东北方言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媒介文化接受
东北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是我国7种地域方言之一。东北方言简洁,开放,生动,响亮,幽默,豪放和富于想象力。在中国,这种方言广泛用于艺术表演,如:小品,相声,评书,二人转。这样的表演在给观众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传播东北方言。越来越多的非东北人开始熟悉并接受东北方言,使东北方言上升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产生了大范围的“东北方言热”。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说:“语言不只是忠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它的各种娱乐,信仰和偏见…”本文主要研究东北方言的文化传播媒介以及文化接受。
1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是通行于的一种官话方言。据2005年的数据显示,东北三省面积为7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8.3%,人口1.06亿,占全国的8.4%。历史上,的汉语主要来自与的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并且受到东北当地的,的影响;形成。东北方言内涵丰富,最具活力和亲和力,并直接反映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晴、历史沿革、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
东北方言具有幽默风趣、活泼俏皮、直白辛辣、语义丰富等特点。“刮鼻子刮脸”的北风,风趣地表明北风很大,使我的鼻子和脸很疼。即使是悲伤的哭泣,也说成“抹眼掉泪”、“掉金豆子”、“挤猫尿”、“漏粉儿”,说得轻松俏皮,满不在乎。贬义词“的色”,用在直白训斥别人做错事情时,可以理解为“瞎逞能”。“的”发四声,“色”轻声。举例:不在家呆着,上这儿的色啥?在东北话中,“贼”可意为“特别”。例如:他功夫,贼厉害。
二人转语言修辞艺术研讨
一、二人转语言修辞艺术的渊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东北二人转的修辞艺术特点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东北的汉人,大都来自山东、河北等我国北方诸省。“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些原本就是慷慨豪迈性格的北方汉人,来到东北之后,在大风大雪的磨炼中,在本土各族人民的那种固有的勇武、剽悍、粗犷、豪放性格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勇敢、坚强、豪爽和大气。王肯《土野的美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东北有茫茫大草原,莽莽大森林,刮大风,下大雪,吃大块肉,喝大碗酒,抽关东大叶,花钱大手大脚,说话大声大气,待客大盘子大碗,吃了管添……总之,不大不过瘾。”大,就是强烈、痛快、火爆、豪放、粗犷……这确实是东北人性格的主导方面。东北人喜欢喝酒,为了调侃气氛,讲点荤段子,大伙乐呵一下,这就使这种语言文化的传播得到了一定的推进。东北民俗语言对二人转唱词、说口的语言特色形成影响巨大。与其他艺术作品的语言相比较来说,二人转的语言是独具特色的。二人转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而又不失艺术张力,是东北人民语言智慧的结晶。这种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是其他艺术所无法超越的。而且在二人转艺术的带领下,其他艺术表演形式,如小品、戏剧、电视剧等,也深受其影响,将二人转的元素加入其中,使艺术形式的表演效果大大增强。二人转语言中夹杂着很多东北方言词汇,造成强烈的听觉效果。演员十分善于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如语音修辞(押韵、谐音双关、歧义等)、词汇修辞(熟语、歇后语的仿拟、引用,语音偏离与变异等),增强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带来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
二、二人转语言修辞艺术特点
二人转语言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在语音、词汇等方面的修辞运用,带给大家不一样的娱乐感受。
(一)语音修辞特点
二人转特点之一就在于语音丰富,利用语音修辞出奇制胜,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个人的感受,获取不一样的效果。
东北民歌艺术风格与演唱特点
摘要:东北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东北地区艺术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是极富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它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丰富了东北文化的大环境的同时,也使中国的民族音乐更加绚烂多彩。本文以东北民歌《回娘家》为例,分析与阐述关于东北民歌的艺术风格与演唱特点,从而对东北民歌进行直观的探究。
关键词:东北民歌;艺术风格;演唱特点;《回娘家》
东北民歌,其不仅展现了地域性这一特点,同时也与当地的人文生活相融合,在东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衍生出的东北民歌别具一格。东北民歌作为东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东北的传统文化,更是与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展现了东北人民直率爽朗的性格,同时也反映了东北的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这也是东北民歌深受大众喜爱并得到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对于东北人而言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习惯,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精神生活的必需品。
1东北民歌的发展进程
1.1东北民歌的文化背景。东北地区是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这3个省的统称,同属东北平原,山环水绕,土地肥沃,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的重要粮仓供给之地,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语言特点上大致相同。对于东北人而言,将不得不提到一词——“闯关东”,因为有很大一部分东北人是从河北、山东等地区闯关东过来之后留在东北的,在曹宝明《闯关东与东北性格的形成》的一文中对于“闯关东”是这样定义的:“道光咸丰年间,由于战争紧迫,加之中原地区天灾不断,迫使一些破产农人不顾清政府的条文规律,纷纷出关过边北上东进地闯入东北,而清政府此时也无心或疏于对边关的把守和管理,于是从那时开始数以千万计的中原人来到东北谋生,历史上被称为‘闯关东’”。[1]1.2当今东北地区主要的民歌类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片黑土地上孕育出的不只有东北人民的热情、直率、重情、助人的性格特征,同时在这片热土上经过时间的洗礼与文化的沉淀,演变出了独具东北地域文化色彩的民间歌曲。在庞大的东北民歌体系之下,又包含了汉族民歌、回族民歌、满族民歌、蒙古族民歌、朝鲜族民歌、锡伯族民歌、赫哲族民歌在内的多民族民歌,其中以汉族民歌居多,在这其中又包括号子、小调、情歌、诙谐歌曲、儿童歌曲、叫卖调等一系列类别。从东北地区实际的生产生活看,又衍生出大量的劳动号子,如码头工人号子、渔民号子等等。其次,小调这一种类别是东北民歌当中数目最为庞大的,也是流传以及传唱度最为广泛的一种曲目类型,一直到现在在东北地区的各地方剧院剧场,甚至是在街头小巷之中,依然可以听到东北小调蔓延在东北的各个角落,每逢节假日时分,那些有演出的剧场剧院甚至一度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除此之外,无论是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还是下到七八岁的孩童都可以或多或少哼上几句东北小调,由此可见,东北民歌在每一个东北人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东北的民歌也是在众多各民族地区被继承与弘扬得比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东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曲式结构——以《回娘家》为例
议苗族文字在教育存在问题
摘要苗文在成人扫盲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经历了初步发展!大发展!滑坡三个时期。认识不一、多种文字形式、政策单一、苗文双语教学质量不佳、苗文教育未落实到基层是目前苗文教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根据目前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出台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各层面的政策和措施是解决苗文教育困境的主要思路。
关键词苗文教育;问题;对策
苗族是我国南方地区一个主要少数民族,人口为894万(2000年),居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第四位,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海南等八个省、自治区、市。许多地区的苗族史诗和民间传说中称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一些地方历史文献也曾提及古苗文。&但是,迄至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SamuelPollard)等创制苗文前,苗族地区没有仍在使用的传统民族文字。
解放后,我国政府为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先后帮助包括苗族在内的12个民族创制(或改革)了16种文字。1956年10月底和11月初,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议在贵阳举行。会议决定:苗语川黔滇、黔东、湘西三个方言各创立一种文字,并改革了1905年由柏格理编创的滇东北方言苗文(即老苗文#)。会议通过了苗语四个方言的文字方案(草案)。1957年7月29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四种∃苗文方案%试验推行。从此,苗文开始在广大苗族地区在成人扫盲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运用。
一、苗文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历史和现状
苗文创制后,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主要用于成人扫盲教育。从1957年底开始,各地苗族聚居农村地区开展成人扫盲教育,举办了多个苗文扫盲班,众多苗族民众学会了苗文,也把苗文用于记公分、记录苗族歌谣等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苗文广泛用于扫盲教育、学校教育和其他社会领域,苗文使用达到最高峰。仅贵州省黔东南州,从1981年至1993年,黔东南州共举办各种师资培训班138期,开展民族文字扫盲夜校(班)3104个,学习人数110571人,脱盲率为829%。在学校教育方面,到1987年3月,全州有136所中、小学的258个班级开展苗语文教学,参加学习的学生达8514人。在社会使用方面,黔东苗文广泛用于苗族地区报纸刊物、广播、电影、行政司法、卫生科普等领域。在川黔滇方言区、滇东北方言区、湘西苗文方言区,各地都开展了大规模的苗文扫盲和学校教育活动,苗文广泛用于学校教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高满堂电视剧的东北叙事分析
摘要:地域是电视剧叙事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人文背景,是值得现实题材电视剧深耕与扎根的创作沃土。大连籍编剧高满堂在对东北文化的艺术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身作品的叙事风格。高满堂作品致力于抒写波澜壮阔民族史诗下的人物命运,采用平视的叙事视角、平民化的叙事语言与历史语境,来追溯东北广袤大地上逝去的与正在发生的人间百态。其作品诞生在家国时代变迁与东北故土情怀激荡下,为我国现实题材电视剧提炼地域特征、描摹乡土风貌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高满堂;东北文化;叙事研究
一方水土滋养着一方百姓,本文所论及的“东北叙事”指的不仅是地理区域上的东三省,更是广袤辽阔黑土地上孕育的东北文化。由辽宁大连走出的编剧高满堂在其3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将故土东北文化作为发力点,创作出《闯关东》(2006)、《大工匠》(2007)、《北风那个吹》(2008)、《钢铁年代》(2011)、《我的娜塔莎》(2011)、《爱情的边疆》(2018)、《老酒馆》(2019)等一批体现东北文化的优秀电视剧,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殊荣,其作品也堪称是东北社会人文风貌的万花筒。
一、游弋白山黑水:东北风土人文的真实影像展现
(一)东北语言文化与叙事视角。在高满堂作品中,方言俗语是地域文化的集中反映,它不仅是一部电视剧台词腔调上的点缀,更展现了高满堂作品写平民大众、写万家百姓的平民视角。高满堂作品中诙谐幽默、质朴粗犷的东北方言,令置身于年代背景中的人物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从而构成了其作品重要的叙事技法。《北风那个吹》的张大爷做忆苦思甜报告,给知青们“叨咕叨咕”吃苦饭的故事,“咱们穷人在旧社会,那遭老罪了!就说我吧,十冬腊月的,连双鞋都穿不上,那脚冻得啊龇牙咧嘴的”。女知青在出演京剧《沙家浜》的阿庆嫂时突然忘词,顺口说出“参谋长休装大尾巴狼。”东北方言的妙用增添了作品的生活趣味,在意蕴苍凉的现实主题中加入了一丝大碴子味的地道笑料,悲凉与幽默的对比在今昔时空中交叠,激起观众层层不绝的现实反思。在高满堂新剧《老酒馆》中,陈怀海一行六人刚来到大连好汉街,就听说了当地人的一句俗话:“盖上盖儿,明明是一锅杂拌鱼,掀开盖儿,弄不好就成疙瘩汤了。”高满堂巧借两道东北名菜就点出了大连生意场上的风波诡谲、鱼龙混杂,平易生动的生活化语言点出了电视剧抒写平民故事的叙事视角,东北方言或活泼逗趣或讽刺意味十足,与当时东北百姓的语言特征大致相符,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叙事。(二)东北民俗文化与叙事特色。东北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为电视剧叙事提供了值得依托的想象空间,东北农村的林海、雪原、火炕和烟囱,东北工业城市的工厂与庞大机器,人们戴的狗皮帽子、乘的雪橇爬犁、玩的冰刀雪仗、吃的酸菜高粱米,东北民俗文化遍布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而这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意象符号都能在高满堂的作品中找到踪迹。例如《闯关东》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油炸冰溜子”,面对食客的上门刁难,朱开山二话不说上房檐掰下两根大冰溜子,裹上面粉下油锅炸出了这道东北民间传说里的菜肴。这一情节将东北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乃至地域性格与叙事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不见穿凿痕迹,却又让观众倍感新奇难忘。《北风那个吹》里每当月亮湾广播站“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音乐响起,知青帅子就乘上自制的雪橇冲下雪坡往大队部奔去,那个在冰面上旋转着跳着芭蕾的他,那个“穿林海,跨雪原”模仿杨子荣念念有词的他,让人们在体味东北乡村之余,更看到了那个年代少年们的激情、理想与纯真,东北民俗文化符号也由此成为剧中突出的叙事特色。冰雪覆盖的广袤平原是东北地理环境下的典型特征,《北风那个吹》依托天然的地域环境完成场景的构建,再将人物富有生活气息的行为代入其中,底色与人文的应和,构成了一幅气韵浓厚的东北风情画卷,为叙事氛围的营建奠定了基础。(三)东北地理文化与叙事语境。高满堂作品中的东北文化并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地域所呈现的,恰好相反,他强调了东北开放包容的一面,注重把握东北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文化关联性,并将其转化为极富戏剧张力的情节,以此作为电视剧独有的叙事语境。以大连为例,它是东北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佼佼者,那条融汇了近代东西方建筑特色的兴隆街,是传统与现代、中国东北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的有力见证。《老酒馆》中闷倒驴、贝莎点心、张记豫菜等,典型的大连记忆符号将一座城市的历史写得活色生香。对东北地方文化的艺术寻唤,是《老酒馆》播出后收视连续破“1”,高居献礼剧展播活动榜首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我的娜塔莎》《爱情的边疆》两部作品中,大学生文艺秋与苏联播音员维卡、抗联战士庞天德与苏联女教官娜塔莎跨越半个世纪的寻找与相守,让身处当下时代的观众重新开始思考爱情的定义。两部电视剧分别从抗战时期与建国初期的东北提笔,一直追寻到改革开放后人物的生活境遇,不仅是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史诗,更是横跨两代人命运、展现两个国家外交关系的风雨协奏曲。《爱情的边疆》中文艺秋为离爱人维卡近一点,放弃了前往大都市安家落户的机会,只身来到离边境最近的黑河市,终日在中苏界河之畔脉脉无语地守候着。爱情的边疆是那样深邃、宁静、悠远、苍凉,而身处美好爱情中的两颗心是那样荡漾、慰藉、舒畅、神往。静静流淌的河水与沙沙作响的白桦林,在《爱情的边疆》中构成了一幅独具东北风情的小城风光。高满堂用戏剧艺术点缀着东北的人文风光,创作出东北文化与异域情调交融的作品,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独出心裁的一笔。
二、抒写侠肝义胆:东北地域叙事下的典型人物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