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02:09: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质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地质专业建设实践综述
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是按照原国家教委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引导目录,由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改建设置的。由于受行业管理的影响,该专业原来主要为全国建材行业培养地质类人才,并且以非金属矿产勘查和开发利用为主。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受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出现了地质类专业学生招生难和就业难的现象。地质类专业应该如何办,成了新时期广大地质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问题。在研究了地质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后,我们决定按照专业引导目录,将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改造为适应面更广的地质工程专业。通过近5年的努力,在地质工程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文结合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建设的体会,就专业建设有关问题发表些看法。
一、正确确定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
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的,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因此专业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依据学校所在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特点,结合学校的办学思路,确定专业定位和建设目标。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科学的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完成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专业培养方案,首先涉及到的是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和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和依据,该目标必须适应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要求,设定的专业口径应当适应其所面向的社会职业领域的需要。我校地处中国西部地区,西部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大量地区有待开发研究;西部地区以山区高原为主,地质灾害频频发生,需要研究、预测、治理;作为西部大开发三大工程之一的基础建设工程,需要大量地质工程方面的人才。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将地质工程专业定位为:主要为面向西部的资源开发利用、基础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治理,培养多层次高级专门科技人才;由现在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硕士授予权,发展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成为高级人才培养层次较全的重点专业。将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备基础地质学、资源地质学、地质工程、工程管理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可在工程勘察、资源勘查、地质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应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为参照,以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为依据,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从剖析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知识结构着手,在权衡原有课程体系利弊得失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重新设计,构建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新的培养目标要求,需要打破原有框框,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在2001级和2002级教学计划中已基本形成。该体系把资源地质与地质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打破了过去在高年级设立专业方向课组的作法,而是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中,就充分考虑了资源地质与地质工程对专业知识结构和拓宽知识面、加强能力培养的要求。除了设置公共的基础地质课程外,还设置了满足资源地质要求的课程(如地层学、地球化学、矿床学等)和满足地质工程要求的课程(如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基础工程等),同时,将部分涉及到资源勘查与工程勘察的课程进行整合和重组,避免重复,使课程结构更为合理。克服了过去专业方向只限于几门专业课,而缺乏相应基础课知识,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缺点。另外,过去不论同时开设几个专业方向,学生也只能是在几个方向中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没有从根本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适应能力。地质工程专业新的教学计划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新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完成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是具体课程知识结构的微观载体。课程内容体系的总体设计,需要反映出课程知识结构的内涵和培养人才的科学规律;需要加强研究课程结构体系中各门课程的关系,优化课程内容,协调各门课程内容的划分与衔接关系。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总的特点是突出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地位与作用,压缩了专业课的学时和深度,拓宽了专业面,强化了实践教学,改变了过去本科生专业课内容偏多、偏深,与研究生课程重迭较大的现象;在专业教学中增加了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和动态的介绍以及对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了解。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元素或组成部分,明确了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地位、性质、任务、要求,使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优化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两者既有联系,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学科建设更多的强调通过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专业建设则更侧重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提高专业办学水平,两者缺一不可。有了一支好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才有保证,才可能办出高水平的专业。在科学研究时强调学术梯队建设,在专业建设时需要强调教学梯队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包括两个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学术水平的提高;二是教师的师德建设。在以前往往比较强调前者,注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重的增大,而忽视了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的提高。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特殊重要性。教师工作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道德情操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或感染受教育者。在短时期外部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而教师的教风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在较短时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
地质专业GIS教学
随着GIS的快速发展,GIS在石油、地质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GIS技术已被广泛的用在地质制图、油气勘探开发数据管理、油气资源评价、储层评价、储层建模、输油输气管线的设计和管理等应用当中,GIS已经成为辅助油气勘探开发的一个重要工具,GIS技术也逐步成为地质工作者必备的专业技能,所以在地质工程专业开设GIS专业选修课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地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不具备地理学、测绘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基础也比较薄弱,所以对于他们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以及上机实践内容与GIS本科专业都应有所不同。在目前的GIS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GIS教材众多但多针对GIS专业,大多不适合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GIS教材中所举应用实例较少涉及地质工程应用领域;GIS涉及内容广泛而学生掌握知识面不够;教学内容多而学时相对少;上机实践内容与专业应用环节脱节等。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根据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特点,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并对GIS的课程内容及上机实践做相应的调整以体现专业特色。
一、教学目标
与GIS专业相比,非GIS专业受其专业特点限制,其教学的基本定位是紧密结合专业需求u,教学的目的是面向GIS系统的应用,主要是让同学们掌握GIS基本概念、基本功能以及基本原理,熟悉常用GIS软件,学会用GIS的手段分析解决专业领域问题。对于地质工程专业GIS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GIS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组成,掌握GIS的空间数据结构,掌握地图投影的基本原理,了解空间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掌握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熟悉常用GIS软件,并能将GIS的原理与技术应用到地质工程领域当中。在具体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补充GIS在本专业中的作用和应用并对实践上机内容进行精选。
二、教学内容组织
GIS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现代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空间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学生学习本课程要求具备一定的地理学、测绘学(测量学、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图学、计算机制图等)、计算机(软件设计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数据结构、CAD等)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于非GIS专业而言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知识,并且学时相对也较少,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上好GIS课程,首先应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的应用需求对课程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分析现有的GIS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面向GIS专业的,这类教材有的侧重于地理学,强调地理事物的图形和属性表达,有的侧重于数学和计算机,强调算法和程序,这些教材全面、系统,内容深入,并被GIS专业广泛使用,但不完全适合非GIS专业;一类是针对软件操作和应用的,在理论中穿插软件操作介绍,这类教材以软件应用为目的,内容相对浅显易懂,但缺乏地质工程专业应用实例;还有一类是针对GIS应用较广泛的领域,如人口、环境、城市等,这类教材中都介绍有大量的专业应用实例,内容结构各有千秋,深浅不一,而在这些面向专业应用的教材中较少涉及石油、地质等领域,另外有少量的数字油田方面的论著,但数字油田方面的论著主要是介绍各种油田相关的信息系统框架,往往并不系统介绍GIS原理与技术。综合考虑这些教材的优缺点和针对性,笔者认为对于地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应遵循基础性、系统性和面向应用的基本原则,采用以GIS基本概念、功能和原理为主线,将地质工程应用实例贯穿其中的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对与学生专业背景无关以及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内容进行适当压缩甚至删减,而对与专业应用直接相关部分内容应进行适当扩充,从而满足学时的要求。笔者参考了大量的GIS教材及数字油田随1叫方面的教材,并结合相关的科研项目,在充分考虑地质工程学生专业背景的基础上,面向专业应用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和补充,如表1所示。对于理论部分的深入程度可根据具体的学时在授课中灵活掌握。
三、上机实践内容设置
水工环地质专业素质教育途径探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利用各种技术探索自然资源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趋势。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资源探索的需求,水工环地质专业的知识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对于水工环地质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在不断的提高。文章基于水工环地质专业学生的素质研究,探讨关于加强水工环地质专业素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专业;素质教育;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实际对于自然资源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水工环地质专业中水文工程和工程地质的发展都十分的迅速。近年来,随着水工环地质专业的不断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水工环地质专业学生的素养已经形成较为强烈的呼声,目前,在许多水工环地质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相关素质教育,导致水工环地质专业的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应加强对水工环地质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从多个途径探讨其解决的方法,保证水工环地质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水工环地质的发展做出贡献。
1水工环地质专业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1水工环地质专业师资力量配备缺乏。在目前的水工环地质专业素质教育中,师资力量配备缺乏是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水工环地质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很久远,水工环地质专业的高端人才较为缺乏。因此,在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水工环地质的专业师资力量配比不均衡,理论教师颇多,而实践课程教师较为缺乏的现象。另外,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长时间在高职院校任职,对于企业所用的新型技术和所需的行业的素质了解不够,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会出现知识体系较为落后的现象。因为水工环地质专业是一门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对学生的培养中,要注意实践知识的教育。但由于资金状况不足等原因,一些高职院校的水工环地质专业的实践场地和师资十分缺乏,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的实践经验也较为缺乏,所能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导致水工环地质专业的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表现的较为不理想,在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常出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不能很好结合的现象,使得水工环地质专业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在水工环地质专业的素质教育中,师资力量的配比是其比较重要环节。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水工地质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水工环地质专业的实践场地和师资的缺乏,常常会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水工环地质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1.2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分离。在水工环地质专业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经验相分离的情况。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往往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培养,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较为忽略,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缺乏的状况,影响学生在水工环地质方面综合素养的提高。水工环地质专业的实践课程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高职院校在资金状况不充裕的状况下,往往会减少对水工环地质实践课程的投入,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境较差,设备较为陈旧,相关专业的实践老师配备缺乏。由于以上的原因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通过实践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最终导致水工环地质学生的专业素质不高,学生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会受到极大的影响。1.3水工环地质专业教学模式单一及教学体系较为落后。在水工环地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体系落实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其教学的改革过程较为缓慢,现有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体系较为落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依靠书本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单调死板;学生在学习时,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的方式较为被动,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的效果不好,影响水工环地质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之下,老师和学生的接触大多在课堂上,但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当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不能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另外,在水工环地质专业的实践教学中,由于老师的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准确的掌握每一位学生对于实践知识的了解状况,因此,在对学生的指导方面也难免会出现疏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学生对水工环地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不深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2加强水工环地质专业素质教育的途径
地质项目专业发展战略问题
地质类专业以地球作为研究对象,以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建筑物地基及地下工程的施工、地质灾害的治理和地下深部科学探测为服务领域,涉及到资源和环境两大主题。人类一直在进行着四大科学探索工程——“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它们都与地球科学技术有深厚的联系。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上述目标,离不开资源与环境问题。资源是人类社会活动文明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因素。而环境问题关注的焦点已经从局部地方的工业公害转移到全球和区域的环境问题上来,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资源的枯竭,迫使人类去勘探开发埋藏更深、条件更艰苦的新型资源;环境的恶化,则需要人类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因,从根本上规避或消除影响因素。这些工作都需要科学家们利用地质的技术手段来了解最直接的信息。因此,在未来,培养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地质类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的根本问题主要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和培养多少人才的问题。
一、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1.我国地质工程专业办学现状
2O世纪9O年代,我国设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共有61所,分别属于15个部委、8个行业公司和省市政府。其中,工科类地质专业15个。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工科类地质及相关专业也有1O多个,主要有:矿产地质勘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勘察工程、石油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等专业。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引导性目录中,将所有工科地质类专业合并成一个大专业——地质工程专业。目前,国内办有“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学院、长安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焦作工学院、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石油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办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石油大学等2O所;办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国地质大学、贵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安大学等24所。由于这些学校原属于不同的行业部委,其侧重点不同,为了保持原行业的需要和特色,在这个地质工程专业名称下,各学校根据需要各有不同侧重面,有的侧重煤炭,有的侧重石油,有的侧重有色金属,有的侧重工程等方面。因此,同一个专业,各学校设置的课程就有很大差异,培养规格也不一样,这对于专业评估、管理等方面都造成了困难。
2.国外地质类专业教育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积极致力于经济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随之产生了诸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和灾害频繁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国际上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它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社会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法律和政府政策等方方面面,十分错综复杂,这单靠科技进步和工程创新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手方能解决。因此,国外在培养地质工程师时,强调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研究和解决问题。严格说来,国外的高等院校内没有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工科教育一般在工程领域,所设的地质类专业大多没有细分,只设“地质学”或“地球科学”专业所设课程除了数、理、化等基础课外,主要是地质学科的基本原理类课程,如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层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古气候学、结晶学等,方法技术类课程较少。从设立的课程可以看出,他们培养的学生主要侧重于地质学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且招生规模较小,一般一个专业每年只招收1O余名学生。但是,要求学生对地质工作方法有全面的掌握,在高年级学习了一定的专业课程后,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地质工程实习,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仍然具有较强的科研实际工作能力,在走向社会后很快能适应自己的工作。
矿产地质与勘查专业教学形式
1引言
金属矿产地质勘查专业的学生将来大多是从事地质行业的人才。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地质行业涉及的工作领域不断地在扩大。而我们目前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领域窄、实践能力不高的问题。虽懂得地质的相关基础知识,但能担当起一定的基层地质技术工作以及能够在每一个技术领域中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人不多。特别是面对地质行业上出现的很多高新科技技术,更是不知如何使用。在新形势下,培养出的学生要能熟练使用高新设备,担当起野外的地质工作,具备一定实践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若继续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很难满足上述要求,故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亦自然成为所有教育人研究和关心的课题之一。
2教学特点
2.1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基础差、理论知识底子薄的特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理论课程比较难学,学习兴趣不高;在实践活动中好奇心、动手能力这些优点发挥不到位,导致学生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要发挥出学生的个性优势与潜能,关键是看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去激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学习。
2.2教学现状分析
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当前,高职地质勘查专业在生产实习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高职地质勘查专业在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地质勘查专业为例,结合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对地勘专业现阶段生产实习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与措施,为高职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地勘专业;生产实习;问题与对策
高职地质勘查专业主要培养掌握一定地质勘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在建筑、交通、资源、水利水电、矿山等岩土勘查施工一线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及检测等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高职地质勘查专业的生产实习是基于专业学科的岗位综合能力训练,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接触到真实岗位工作情景,身临其境感受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可以将所学的理论更好的付诸于实践环节,在实际岗位上提高操作技能和时间经验,提高学生自身的各项综合素质。因此,地质勘查专业的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通过对近几年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结和实习环节的调研与分析,发现在地质勘查专业在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给实习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致生产实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针对高职地质勘查专业在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地质勘查专业为例,结合学院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通过对学院地勘专业现阶段生产实习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探讨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与措施。
1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现状与问题分析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地质勘查专业成立于2006年,是内蒙古较少几个设立此专业的院校之一。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一般是安排在第四学期第十周至第五学期第七周,总学时为360学时,基本上为半年时间,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熟悉地质勘查工作的各项要求和基本操作,在真实的岗位上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在研究过程中,以学院2013级地质勘查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为研究主体,对该专业生产实习学生、实习单位、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组织、实施、监督、管理、评价等环节进行跟踪调查。从近几年的生产实习学生反馈的意见来看,大多数人认为真正学习地质知识而且能够学以致用的都是在生产实习期间。但是部分同学对生产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同学认为实习就可以放松自己了,更多的是来接触社会,忽略了生产实习的实效性,都严重地影响实习的教学效果。地质勘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且涉及到地质罗盘和手持GPS进行定点、定位,地质结构面判断、测量,工程放样、变形测量,工程测绘,岩土体编录,原位测试与岩土测试,资料整理与工程地质图件编制的,工程地质报告编写,岩土施工组织及质量、技术、进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相关专业内容,这给联系生产实习单位带来一定的困难,很难找到一家包含上述诸多内容的生产实习单位。目前,地质勘查专业的实习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各地相关企业很少,多数处于行业垄断,这就导致了学生实习的企业很难落实,学生生产实习的企业实际上也是依靠教师私人关系进行联系的。所以说,能够按照生产实习要求进行实习并保证其实习质量的实习单位很难落实。结合地质勘查单位的工作要求,生产实习单位一般都是以地质队或组的方式在各地区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及检测等技术与管理工作,工作需要的人员数量不是很多,实习的学生是更2个左右在一起,这些方面给生产实习指导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实习指导存在一定的难度。生产实习指导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专业教学中的骨干教师,平时都有教学任务和班主任等工作,平时很难能抽出专门的时间到地质勘查工地对学生进行现场实践指导和管理,使生产实习实际上处于无人管或“半管理”的状态。遇到问题主要是以电话和网络等方式进行解决,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间接着影响了实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另外,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指导教师实践能力不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制度不够健全。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期间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学院和企业又缺乏必要的安全风险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相关的施工安全教育较少,学生一定程度上缺乏施工安全常识。现行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相关条例没有明确在校生与生产实习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在实习时,企业与学生很少会签订相关的安全协议,在实习企业学生出现安全问题一直是比较难以解决的事情,通过多学院其他专业生产实习安全状况调研发现,每年在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都存在大小安全问题,此外,生产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创新和特点,等同于其他的理论课程的考核。生产实习的考核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创新和特色,不注重效果,流于形式,以至近几年学生生产实习效果整体提升较小。目前,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实习日志、实习企业的实习鉴定及组织学生实习答辩等进行综合确定的生产实习成绩,考核重视了结果,忽略了过程。而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重要的往往是学生实践技能提高的过程。所以说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状况,技能水平是否提高也得不到验证。
2地质勘查专业生产实习对策研究
浅谈煤炭地质专业社会实践活动
一、煤炭地质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检讨
(一)缺乏充足、稳定的资金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从前期的策划、准备到实践过程中的吃、住、行、课外作业再到后期的总结、宣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煤炭地质专业的社会实践与其他专业的社会实践相比所需经费更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煤炭地质专业的社会实践由于去的地方往往是地处偏远的矿区或是地形复杂的山区,实习地点无论是离学校还是离物资供给地点(附近居民点)都十分遥远,所以煤炭地质专业的社会实践不仅在车旅花费上较其他专业的社会实践多,而且需要准备更多的物资储备,以防实习过程中物资用完无处供给。其次,煤炭地质专业社会实践的地点往往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甚至存在危险,学生除需准备正常的食、宿物资之外,还需准备预防蚊虫叮咬、紧急处理各种伤病的药品以及其他应急物资。再次,煤炭地质专业的社会实践较为艰苦,学生所耗费的体力较大,其日常所需的水、能量等也就交多,这需要较多的物品进行能量供给。而高校往往忽略了煤炭地质专业社会实践的特殊性,对所有专业类别的社会实践提供的资金差别微弱。这导致了煤炭地质专业社会实践由于资金不够用以至于学生不敢、不能放手实践的尴尬局面。
(二)缺乏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既可以增强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巩固专业理论的重点、解决课堂知识的难点,又可以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来有重点的进行专业训练。既可以方便学校、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降低实践活动的成本,又可以为实践所在单位提供良好的技术与人才。而煤炭地质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需要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首先,煤炭地质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学生必须进行专业实践,并且实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特定性与特殊性,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就能够提供这种实习岗位;其次,煤炭地质专业实习条件艰苦、甚至存在潜在危险,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能够有经验的、有效的把危险性降到最低;再次,煤炭地质专业实习单位普遍缺少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理论的大学生人才进行技术支持,建立稳定、长效的实习基地对实习单位也有诸多利处。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实习基地的建立,即使有实习基地,也缺乏稳定性与交互性,许多制度不尽完善。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许多高校未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定一套合理、完善的考评体系,社会实践的评判只看最终的实习报告,而忽略了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这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敷衍应付、表现消极,而在实习结束后大张旗鼓地做实践报告材料。许多在实践过程中表现积极、认真实习而实践报告做的一般的同学没有得到应有奖励,而许多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一般、敷衍应付的同学而实践报告做的出色的同学却往往获得奖励。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合理的奖励措施。许多高校目前对社会实践表现优秀同学的只设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没有设立相应的物质补助或物质奖励,这很难充分调动社会实践非常辛苦的煤炭地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
二、完善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资金充足。充足的资金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济保障,是大学生能否放开束缚专心投身实践的前提和基础。特别对于煤炭地质专业这样需要较多资金的社会实践,首先要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煤炭地质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从而保证资金供给的稳定性。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机制,保证社会实践的资金使用充足。在进行资金预算时,应充分考虑煤炭地质专业实习的特殊性。再次,在实践结束后,及时整理资金使用情况,对超出预算的费用进行补贴,对剩余的资金进行上交,并要积极做好资金使用情况的总结,作为下次社会实践的参考。
如何写好地质专业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是对实习中见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概括,用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内容的系统化、巩固和提高的过程,是写地质报告的入门尝试,是进行地质思维的训练。报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质素材为依据,报告要有鲜明的主题,确切的依据,严密的逻辑性,报告要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报告必须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加工写出来的,切勿照抄书本。
报告章节如下:
第一章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章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探索采矿和地质专业培育方向
以往,中国大学在培养采矿和地质工程专业人才上,和其它工程学科一样,主流倾向是进行高度专业化的训练?表现最明显的时期是中国的计划经济”代。那时,中国经济处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经济眨依靠的矿产资源完全来自国内。为确保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战略的需要,计划部门按指令计划下达火量的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任务,高度职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被大量需求。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矿和地质工程师涉及的工作领域不断扩大,致使离庋专业化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领域干¨工作技能显得太窄,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长期以来,采矿和地质工程专业领域缺少以尊重大自然客观规律为特点的自然观教育,缺少现代采矿和地质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致使采矿和地质工程师的社会和环境意识显得过于薄弱。为了吸取人类历史上,由于没有摆正人类在地球上的正确地位,在采矿和地质工程领域出现的损害自然环境,对矿产资源过量开采,甚至造成极大浪费的经验教训,采矿和地质工程专业必须把未来采矿和地质工程师的自然观教育放在首位。
1采矿和地质工程专业自然观教育重要性
近几年来,中国不仅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还参与签署了许多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协定。采矿和地质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不仅要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还受到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法规的制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采矿和地质工程师是否具有保护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强烈意识和正确的自然观,关系到中国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事实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人类也只不过是地球生物圈高度发达阶段的产物。如果人类不能自觉地按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保持与大自然和谐,就不会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在采矿和地质工程专业中,加强自然观教育,使未来的采矿和地质工程师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要使他们懂得,当阐述人类社会的未来时,必须对大自然,从宇宙空间,到地球岩石圈,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了解,克服由于不适当地理解人类在自然系统的作用而产生的偏见,充分认识到,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保证。
2采矿和地质工程专业的拓宽方向
十六大以后,在促进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下,中国私营中、小矿山企业均有较大地发展。由于自身管理不良导致的惨痛教训和国家的强制性规范,私营采矿公司不得不雇佣更多的技术人员。采矿和地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受雇于个中、小矿山企业将会更加普遍。然而,个体中小企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希望雇佣尽可能少的专家来管理矿山,一职多能的管理者将是最受欢迎的人才。这样的综合型人才需求不仅在未来的私营企业,而且,在中小型股份制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也将有较大的市场。即使各级国家管理和监督机关,同样需要具有宽知识面的人才。此外,中国采矿和地质工程专业涉及的工作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未来的采矿和地质工程师,除了要解决采矿和地质工程技术问题以外,还必须懂得如何管理企业和应对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可能有人担心,增添相关专业内容会占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致使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不能直接担负起工程任务。事实上,由于实际工作经验在采矿和地质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高校毕业生都不可能一走出校门就能胜任复杂的工程任务。相反,采矿和地质工程专业教育必须淡化高专业性训练的倾向,用更多的学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打好宽广的理论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根据上述分析,采矿和地质工程专业的教学活动应追求如下目标:
(1)对全球体系的整体了解,特别是对共存于人类圈极端复杂过程的认识;
矿产地质勘查专业教学研究
摘要:针对现阶段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出现的问题以及在教学上面临的困境,提出岩芯模拟系统的研究,并结合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初步满足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教学需求,促进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
关键词: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岩芯模拟系统;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
在矿山井下开采和生产离不开地质勘探,勘探工程主要包括有探槽、浅井、坑道和钻孔,钻孔就是利用钻探设备在地下钻出的柱状圆孔,通过柱状圆孔,可以用来获取各种地质信息等。在矿山的开采中会布置大量地质钻孔,且钻孔岩芯在矿山上多在岩芯室中以实物形式保存。
一、现阶段下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出现的问题以及在教学上面临的困境
实物岩芯由于数量巨大,保存所占用的场地空间较大,且岩芯易风化不能做到长时间永久保存。而作为大中专院校在地质专业教学中也面临岩芯数量少,种类单一问题,想要购买岩芯较困难,占教学支出比例较大,不能及时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二、解决措施-地质岩芯模拟系统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