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20:59: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铁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地铁站

地铁站公共艺术塑造研究

1地铁站地域性公共艺术概述

1.1公共艺术的产生与分类。公共艺术一词最先在美国诞生,其从1930年至1950年这20年间开始萌芽发展。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的繁荣,文化建设也蓬勃发展,现代的公共艺术开始逐步受到大众关注。公共艺术按照基本品类,可以分为:雕塑、壁画、装置、景观陈设等;按照表现内容可分为:纪念类、象征类、标志类、陈列类、装饰类、趣味类、商业类、寓言类等;按照表现形式可分为:立体式、浮雕类、平面装饰型、复合形式等;按照艺术表现手法可分为:具象、意象、抽象、直观、间接等等;根据展示空间和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室内、室外,临时、永久等多种类型。1.2地域性的含义及特点。文化形成的原因、背景和依据都是根据我们常用的“地域”这一概念,它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而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地域”一词仅代表所在城市当地的地域情况和发展方向。所谓的地域性就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与其周围环境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一种文化氛围。因此,所谓的地域性,指的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各种历史和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并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各种文化现象。并且,它也是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并不是一直墨守成规的。因为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往往都有着相似之处,所以在研究的时候,往往都会把地域性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方面,造成以偏概全的情况。在城市的发展之中,地域性会有着各种新形式的变化,会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带来不同的作用和效果。1.3大连地铁站地域性公共艺术设置的必要性。城市地域性的传承,既能够体现出一个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又能够表现出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的进程。因此,想要深入了解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需要涉及的文化内涵,就需要深入地认识城市的地域性,尊重地域性。众所周知,大连正是一个在多种地域文化影响之下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所以则更应该重视其特有的历史文化,重视对其特有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连的城市地域性,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特征,作为体现城市特征公共属性的地铁站公共艺术,则十分有必要注重其地域性的表达。“忘却历史就等同于背叛”,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大连是一座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沿海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因此,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大连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地域文化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自古以来,大连就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在近现代以来,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等近代战争的遗迹成为了大连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将这些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历史遗迹与城市地铁站的公共艺术相结合,对于现今传承红色历史基因,构建高品质特色地域性公共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其实,地域性所呈现的内容不仅仅体现在历史方面,大连的独特地理环境也造就了其特殊的城市地域特征。将地铁站作为展现城市公共艺术的窗口,充分利用大连的自然景观优势,凸显海洋文化,也是传播城市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连市拥有着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其地域性特征也通过这独特的海洋文化而体现出来,作为一座主打海洋特色的城市,如何在地铁站公共艺术当中体现出海洋情怀和海洋文化,也是设计者所要思考到的重点层面之一。

2地铁站地域性公共艺术案例分析

2.1斯德哥尔摩地铁站。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地铁站被称作是“世界上最长的艺术博物馆”,在其100多个地铁站内散布着百余位艺术大师的展览作品。自1950年起,各类的艺术品,如壁画、装饰画、油画和雕塑,如梦如幻、绚丽多彩,每一组都与地铁站的环境相互辉映,形成了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富有惊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斯德哥尔摩的蓝线采取的开采方式是爆破式凿洞,因此许多的站点都保留了起初最原始的岩洞的界面特征,这样不仅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的装修痕迹,还充分展示了当地独特的地域环境特征。在其各个地铁站的主体空间,无论是售票大厅还是站台,都有各自的设计主题,并与周边的环境相映成趣。在地铁站中,其公共艺术中所涉及的种类繁多,形象生动,既有卡通人物,又有壁画、彩虹等设计感十足的装饰,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将地铁站打造成了一座充满想象力和趣味性的艺术殿堂。和莫斯科、平壤地铁强调恢弘气势不同,斯德哥尔摩地铁更注重乘客的旅途体验,因此装饰地铁站的瑞典艺术家们用极富个性、异想天开的造型和色彩,达到了这一效果。在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中,即使是记不住站名的外国人,仍可以通过特色鲜明的色彩和造型来确定自己的位置。斯德哥尔摩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地铁站内的艺术使空间变得越发的美丽风趣,也让乘客更方便辨别道路和方向。”能够把地铁站修建成这么“高大上的艺术范儿”,同时还加强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着实令人惊艳。从地铁站公共艺术的精心设计之中,便能看出这个城市和这个民族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底蕴。2.2重庆地铁站。重庆地铁6号线上的五里店站用24根“文化柱”来展现其公共艺术的地域性。这24根代表“巴山渝水”文化的艺术立柱使用了多种加工工艺,包括烤漆、艺术喷漆、金属丝网印刷、手工款彩等,其所组成的艺术柱面面积可达400多平方米。乘客经过地铁站时,可以充分体会到巴渝文化的深厚魅力。艺术文化柱上既有书法佳作又有水墨丹青,所绘制的景色包括以白帝城、小三峡、白鹤梁为原型的山水国画,还书写出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等人的经典名句;书法作品涵盖魏晋南北朝到清朝时期19位诗人共22首古诗,其中耳熟能详的就有《登高》《夜雨寄北》《早发白帝城》等经典诗篇。整个地铁站的站厅给人感觉特别的文艺,国画和古诗烘托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既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能够体现出巴山渝水的地域魅力。重庆地铁一号线小龙坎站就成为了国内首个涂鸦艺术地铁车站,其涂鸦的主题也充分表现出浓浓的地域性氛围,小龙坎地铁站内的涂鸦面积也是令人叹为观止,多达两千多平方米。涂鸦形式多样,既有六百余平米的两片巨型的喷绘涂鸦片,还有一些重庆的典型元素体现在其中,包括葛树叶、银杏树叶、桂花树叶等等组成的进出口通道墙,整体地铁站公共艺术氛围笼罩着浓浓的“森林重庆”意味。地铁站台的12根立柱被打造成涂鸦柱,分成四组,分别涂上不同的图案;乘客可以通行在草坪梯田形式的上下两层楼梯间,地铁站的天棚是藏蓝色,还搭配着深绿色的树冠,打造成了“人造森林”的感觉;涂鸦柱和“人造森林”相互映衬,使乘客在地铁站之中,好像置身在大自然之间。在车站的站厅内,墙壁被打造成S型,涂以橄榄绿色;整体的小龙坎车站有着大自然的气息,蓝天白云笼罩着车站顶部,周围飘落着各式树叶,长江之上飞翔着自由自在的“江鸥”,以及东墙面上斑驳的树干,一起构成了具有明显重庆特征的符号。

3国内外优秀案例对大连地铁站公共艺术的启示

3.1地铁站公共艺术的表达需注重地上与地下空间对接。目前大连市的地铁站相对来说并没有在地上和地下形成空间上的衔接,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识别度和归属感较弱,乘客们无法在地铁站中轻松的识别和定位,容易在不同站点之间产生空间混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每个地铁站没有和地面上的空间形成特定的对应关系,如果在公共艺术之中引入地域性特征,能够有效地帮助乘客消除这种困扰。可以将地面上的标志性事物变相地体现在地铁站公共艺术之中,形成固定的空间对接,使地面上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乘客,增加其对地下空间的认同感。在大连地铁站公共艺术的设计层面,应该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的长处,在地铁站地上和地下空间中做到合理的衔接。公共艺术作品包罗万象,会涉及到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民俗风情、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科学技术、国家政治、宗教信仰等的各个方面,以此作为立足点,或概念、或意象、或具象、或抽象的引入地域性特征,既能够展示城市的精神风貌,又可以为城市地铁空间起到修饰的作用,这种做法更会无形中为过往的乘客带来强烈的归属感和直观的地域感知。通过合理的将地域性元素运用到地铁站公共艺术之中,可以将地铁站地上和地下空间进行有效的对接,能够使乘客直观地获取到地面上的空间信息,并且使地上地下的情景延续和交汇。在地铁站中将公共艺术与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加以结合,使每个站点的特征能够明确地表现出来,增加其可识别性,这样才会做到将地上的地域性特征与地下公共艺术有所呼应。3.2地铁站公共艺术表达需注重与城市特色相结合。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之中,往往都是通过街区来呈现一座城市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而地铁站作为使用率最高的城市地下空间,注重其公共艺术的地域性表达,不仅是在地域文化在地下空间中的延续,还更能展示出城市历史发展脉络。虽然有些地铁站的站内空间相对狭小,却也应该强调必要的空间定位和公共艺术的独特性,如果忽视了这一方面,则会降低乘客乘坐地铁的乐趣,使地铁站内部环境氛围显得枯燥呆板。把文化历史典故和城市的自然环境景观融入其中,利用多种方式体现城市的地域性。地铁站的公共艺术可以作为记录城市印记,发展城市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只有将当地的人文气息和地理特征引入到封闭单一的地铁站空间时,城市的地域性和深厚底蕴才能够显现。大连地铁站的公共艺术创作可以在时间上结合城市的历史信息,在空间上融合城市的特色地标,减轻乘客在地下空间中的沉闷和压抑感,为其带来多元化的感受活力。

查看全文

地铁站集成冷冻站质量监督研究

摘要:作为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成冷冻站安装工程的质量关系着地铁站通风空调系统使用的效能发挥,本文从从质量监督技术人员的角度对集成冷冻站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形式及内容、质量监督重点、质量监督资料核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析,以求促进项目质量管理和提高工程质量。

关键词:地铁站;集成冷冻站;质量监督

作为地铁集中供冷模式下空调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集成冷冻站安装质量直接关系到地铁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将集成冷冻站的安装质量纳入政府监督,对于加强对集成冷冻站的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把控[1],提升地铁空调系统运行的的安全性、可靠性,具有重大意义。集成冷冻站安装工程从深化设计、施工、调试、试运行到设备的稳定运行,涉及到一系列专业知识和技术问题,故此,本文从政府监管的角度出发,从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对集成冷冻站安装工程实施质量监督:

1编制质量监督计划告知书并交底

质量监督需要相关各工程参建方的配合,因此,在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办好后,负责该工程的质量监督工程师会根据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设计意图、工程特点、关键部位,编制相应的工程质量监督计划,并组织各参建单位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相关人员进行质量监督交底工作。其目的,一方面通过事先确定工作方案来明确监督式、频次、内容、重点等,确保监督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通过监督交底,能够使各参建单位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条文、工程建设程序,规范各方责任主体的建设行为,有利于防止各类质量违法违章行为的发生,促进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2集成冷冻站安装工程质量监督重点

查看全文

地铁站广告效果调研及设计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际走访等调研形式,分析南宁地铁受众特性、地铁广告空间环境等因素,总结出南宁地铁广告服务的不足及缺口,提出适用于乘客需求、地铁服务质量、城市形象构建,及适用于南宁地铁站现状的广告设计策略。该调研数据和设计策略可为南宁地铁广告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宁;地铁站;广告;设计策略

一、南宁地铁站广告现状

(一)广告媒介空间利用率低。截至2019年6月,南宁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有三条。根据笔者调研发现,三条线路的广告位利用率并不高,三条线路的站点广告较为集中地表现为站台层的轨道墙面广告,广告利用率相对较高的是一号线,其广告主要集中在较大站点的站厅层主体墙面和立柱,但像通道、电梯、楼梯、灯箱等媒介地点出现的广告空位就较多,且各种内容、画面形式的广告未得到统一规划,使人感觉三条线路的站内广告投放空间还很大。(二)广告内容创意不足。近年来,大众获取及选择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没有创意的广告不仅不能吸引受众,反而会让大家产生抵触、排斥心理。南宁地铁站的广告现多数为说服式的产品展示或语言劝诫广告,画面简单,粗糙,文案也没有太大吸引力。乘客在一个既定时间内完成进站、候车、出站等一系列行为,其静止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广告画面不够吸引人,不能使乘客唤起情绪并产生良好、深刻的记忆,便很难起到改变消费者行为的目的和作用,如果广告的意味过于明显也会被受众屏蔽,品牌价值就无法凸显。(三)广告媒介以传统表现形式为主。我国一线城市在地铁站开发的广告营销活动很多,涵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包括配合节庆做的借势营销、利用互联网及高科技手段的交互式广告等。现阶段南宁地铁站广告,还未出现具有影响力的广告营销活动,其广告媒介也多为传统的静态画面及显示屏滚动播放广告,在感官上,主要依靠视觉及听觉系统获取广告内容,广告与乘客之间的互动性不足,还未出现提升乘客参与度的广告媒介及广告活动。

二、南宁地铁站广告效果调研分析

(一)绘制乘客画像。地铁广告服务对象较其他户外广告形式更加稳定,集中,接触频次固定,在广告设计之前通过调研建立用户画像,确保不偏离广告目标受众群体需要。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线上、线下)及访谈法实施调研,对南宁地铁乘客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乘坐频次等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在城市地铁广告体验设计调研过程中,以用户为中心,发掘用户的出行需要,改善城市地铁广告设计不合理、用户体验不到位的问题,优化城市地铁的体验感受[1]。在调研工作中,发放问卷350份,访谈50人次。样本男、女比例分别占50.24%、49.76%,年龄结构上18~50岁乘客占83.2%,学历结构上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65.3%,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13.2%,职业结构上大学生及私营业主、私企员工占比50.3%。被调查者搭乘地铁频次每周往返1~3次的占20.2%,每周往返3~5次的占19.3%,5~8次的占18.1%,往返十次以上的占18.7%,偶尔乘坐一次的23.7%。(二)环境因素分析。地铁站是一个半封闭状态的空间,由于特定的空间服务职能,在对乘客进行调研分析后,对站内环境(包含物理环境、广告环境)同样需要做出分析,笔者通过对南宁现有三条地铁线路进行走访,做出主观评价。从广告环境来看,南宁地铁站各类广告空间占比情况大致情况如表1。乘客对站内的物理环境的感知,可拓展到对空间的美学体验,在进入站内融入到广告环境中,所体会的是一个综合感知的过程。地铁站内物理环境包含空气环境、视觉环境、听觉环境、功能环境等,广告的效果需要通过乘客实时体验来评估,因此,站内照明和色温、光环境、声音、温度、湿度等物理空间环境的差异,也会影响到作为自然人的乘客的行为的差异及其心理状态(表2)。(三)完善用户体验地图。在对南宁地铁广告服务的态度上,46.2%乘客认为地铁广告环境一般,关注程度一般;10.2%乘客认为地铁广告环境很差,没有关注过;9.35%乘客认为地铁广告环境较好,曾非常关注过某项产品的广告。对于广告环境的期待,35.67%的乘客希望能在广告画面、广告形式上做出改善;32.3%的乘客希望可以提升餐饮、电子产品、旅游等行业的广告占比份额[2]。为更加深入地了解乘客在地铁站空间内的各项体验感,强化数据的可靠程度,在与50名乘客进行访谈调研中,与10名乘客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3名是本科在读生,3名乘客是上班族,2名乘客是私营业主,1名乘客为全职太太。其年龄结构在19岁~45岁之间。其中,针对地铁广告效果体验方面,10名乘客中6名乘客表示南宁地铁广告形式单调,并未给他们提供有效信息,对他们生活、工作帮助不大,未形成良好的广告体验;针对南宁地铁空间体验,7名乘客表示基本满意,希望将来的各项服务设施继续完善;在问到是否希望通过广告来改善地铁出行体验时,10名乘客均表示期待。

查看全文

地铁站壁画艺术风格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和城市开通了地铁,越来越多的人出行选择地铁,地铁作为一个人们日常经过的地方,应承担一部分文化教化的责任。普遍来说,很多地铁站会选择以壁画的形式来装饰,来传播文化、信念表达当地的文化特色,时代风气,使其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交通工具,使其成为一个人们接受教化,交流情感,感受到归属感的一个地方。

关键词:地铁站;壁画;文化

南京是我国第五个设置装备摆设地铁的城市,南京在计划进程中设计者就把壁画等公共艺术作品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在地铁站内壁画以不同方式来突出表现城市文化和地方区域标志。现在,南京地铁有了这些极具都市特性的壁画,提高了整体城市的文化品位,每一个地铁站的壁画都是按照所处地理位置选择贴切的选题。

一、展示南京古城历史文化积淀的一号线

地铁站一号线的壁画包括中华门站:名城古韵;三山街站:彩灯秦淮;珠江路站:民国叙事;鼓楼站:六朝古都;玄武门站:水月玄武;南京站:金陵揽胜等等。这十个地铁站一共十幅壁画彰显了古都南京极其厚重的历史文脉、六朝烟火、南唐金粉、晚明遗风。此中,鼓楼站《六朝古都》,通过六枚铸铜朱红金印镶嵌在石墙中,显露了南京作为古都的特点。南京站的《金陵揽胜》的壁画将古都南京的天然景致和名胜古迹:夫子庙、雨花台、电视塔、渡江纪念碑、长江大桥等南京的十三处景致通通都纳入了卷画幅之中,造型简单、色调明快,充分展现了古城南京的山河景致与人文内在。这些富有本地特色的地铁壁画作品,以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传布都会气质、表现城市文明,提高城市形象的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二、表现传统节日热闹场景的二号线

查看全文

地铁站卫生间人性化分析

成都地铁一号线公共卫生间人性化分析

(一)地铁公共卫生间蹲位数与如厕人数适应性的调研分析1.卫生间蹲位数的调查与分析成都地铁一号线有17个站,除海洋公园站没有开通,锦江宾馆站正在维修,停止使用外,其余15个站都在使用,我们对其进行了调研。在这15个站中,天府广场、金融城是男女卫生间分开外,其余都是共用。男女共用的卫生间蹲位数对比见图1与图2:图1是各站男女共用卫生间的蹲位比例图,可以看到蹲位最多的是世纪城一站,一共6个蹲位,其余蹲位分布大致符合成都人流分布状况。图2是各站男女卫生间分用的蹲位比例图,从细节上深究,却有明显的缺陷。《民用建筑设计通则》B50352-2005第6.5.1条第二款的要求男女厕位比例宜为2:3。成都地铁线作为人流高峰地,男厕蹲位数却比女厕蹲位数多。究竟是因为地铁站由于特殊原因,男性如厕大于女性而设计男厕蹲位多于女厕蹲位还是设计的人性化考虑不周?2.重要站点人流高峰时段如厕人数情况分析按照成都人流分布情况,我们将火车北站、天府广场、金融城、世纪城进行了对比。时间段为早晚高峰的半个小时。(1)高峰时期(早高峰与晚高峰)如厕人数对比从图3高峰时期如厕人数男女对比可以看到,女性如厕高于男性,而在同一时间段内世纪城的如厕总人数最高。为何作为同样人流量集中的站点,天府广场和世纪城就如此大的差异呢?笔者从公共卫生间的保洁工人那里了解到,世纪城外并没有公开开放的公共卫生间,而所有公共人群几乎都集中在了世纪城站点里的公共卫生间。若是节假日更严重。而天府广场作为成都的中心,地铁站外有许多商家提供公共卫生间,为如厕人流量分了流。从以上调查分析可见,成都地铁线上的天府广场站、金融城站男厕蹲位数比女厕蹲位数多,这显然是一个不合理的问题。从图3分析,金融城如厕人数并不多,男女厕却是分开的,而世纪城如厕人数最多,竟然是男女厕共用的,说明男女厕分开和共用与如厕人数不适应。同时,金融城男女蹲位数都较少,如厕的人数多;天府广场的男女蹲位较数多,如厕的人数少,男女卫生间的蹲位比例与男女如厕比例反相关,说明在卫生间布局上白璧微瑕,细节考虑不周。另外,在调查当天,几乎无残疾人使用公共卫生间,如何有效利用无障碍卫生间,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高峰期(早高峰与晚高峰)如厕平均时间对比图1各站男女功用卫生间的蹲位比例图图2各站男女功用卫生间分用的蹲位比例图图3高峰时期如厕人数男女对比在图4中,从金融城如厕时间对比上看,女性用时远远高于男性,其它站点的卫生间男女如厕时间大致相等,但总趋势是女性如厕平均用时大于男性,因此,在男女出行人数大致相等的情况下,女卫生间的蹲位数要多于男卫生间的蹲位数,金融城站和天府广场站的男女卫生间的蹲位数设计不合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整个成都地铁一号线各站点的卫生间分布和蹲位数设计不合理,但并未出现排长龙以及女性占用男卫生间现象,如厕秩序良好。我们分析其原因,一来是地铁作为交通工具,乘坐地铁的人流在上下班时,若有如厕需求,大部分会在家里或单位解决,二来是大多数女性和老年人由于考虑到出行如厕不方便,很多人不会选择在地铁如厕。(二)成都地铁一号线公共卫生间人性化现状与分析1.大多数站点的蹲位数设计较合理成都地铁一号线的公共卫生间较少出现排长龙的情况,这说明大多数卫生间的蹲位数设计较为合理。2.标志颜色使用准确在地铁站公用卫生间,男女标志是用的白色,而不是像有些公共卫生间用的红色,这是正确的方法。因为在国际标准中,红色表示男性禁用此洗手间,若不规范使用公共标识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3.无障碍卫生间设在方便显眼处,并与正常人的蹲位隔离对于残疾人来说,出门在外,如厕很不方便。一些公共卫生间的残卫不仅空间狭小,无法让轮椅通过,甚至还在最角落处,进出都很有困难。成都地铁一号线的公共卫生间考虑到这一点,残卫在第一格,空间足够,一些站点的无碍卫生间更是从男女卫生间独立出来,里面设施齐全,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残疾人和残疾人辅助用具以及陪同人员。4.人员配置到位公共卫生间的卫生状况很重要。成都地铁一号线的每个站点的公共卫生间都会配置2-3名专门的清洁人员,每隔2-3分钟清理一次,保证公共卫生间的清洁。5.修复效率高成都地铁一号线的公共卫生间由于清洁人员清洁频率较高,所以一旦出现蹲位损坏的情况,便能及时报修,方便如厕人群。

成都地铁一号线公共卫生间人性化需要改进之处

(一)标志设计不合理李美玉(2012)认为,公共标志系统是一个实用的系统,需要标志化,要保证处于公共场所的人们能够顺利快速地到达目的地。标志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利用公共服务设施的效能。1.站内公共卫生间标志设计考虑不全笔者在金融城看见,只有世纪城往升仙湖方向的候车点有公共卫生间,升仙湖往世纪城方向候车点没有公共卫生间,并且没有明显的公共卫生间指示牌,即使入站出站口也没有。这就出现了个问题,也许正常人可以通过询问工作人员来寻得帮助。但从人性化管理上来看,这却会给聋哑人、外国友人造成很大的麻烦。聋哑人无法言语,不能与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而国外友人我们无法确认他们都会讲英文,而人在内急的时候是没有耐心听的,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明确显眼的指示牌,这方面成都地铁一号线的公共卫生间还需改进。2.没有指向公共卫生间的路标一些人流量大的站点,如火车北站、天府广场、世纪城等并没有指向公共卫生间的路标,对于外地人和不熟悉一号线的人来说,很难找到公共卫生间,没有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这也是需要改进的。3.公众公共卫生间是在站内还是站外,没有提示标志成都地铁一号线各站点公共卫生间有的是在站外有的是在站内,但没有明确提示标志。这很可能造成一些公共卫生间在站内的站点里若有已图4高峰期如厕平均时间对比经出了站,又内急必须就进如厕的公众重复性购票。4.缺少盲人群体如厕的导向措施成都地铁一号线各站点设置了一些正常人到公共卫生间的导向标志,但却没有盲人群体的导向措施,而且卫生间内外、标志、按钮上都无盲文,与国际标准不一致。也许工作人员或热心人可以为盲人做导向,但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盲人的需求,更能体现人性化。5.公用卫生间标志内涵不准确在笔者调研时,仅世纪城一个站的晚高峰期就有8人质疑标识上是“男厕”还是“女厕”,因为无论中英文,标识上都写的“卫生间”,而没写“男女共用卫生间”。抱有疑虑的人占总入厕人数的7%,说明标志内涵的准确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笔者了解到,其余拥有公共卫生间的的站点,如火车北站等,这个比例还有提升。(二)男女卫生间共用与分开的规划不合理成都地铁一号线的公共卫生间有些男女厕分开,有些男女共用,这本无可非议。但它的不足的是共用与分开规划不符合实际需要。比如将金融城与世纪城比较,世纪城人流量远远高于金融城,但世纪城的公共卫生间是公用的,金融城的却是分开的,造成金融城蹲位的闲置,而金融城蹲位却不够用。另外,在规划时,对群众的宣传也不到位,以至于笔者做调研时进行个访,大多数老年人和女性都不太接受男女共用卫生间,觉得不方便。(三)卫生间内部装置设计缺乏人性化1.缺少必要温馨提示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在卫生间打手机的情况比较突出。一些人占着蹲位打手机谈商务、私事,而卫生间的温馨提醒只有“禁止吸烟”而没有“请勿在卫生间里长时间打私人电话”这类提示。2.缺少手纸盒虽然大多数人会随身携带手纸,但也不排除忘记携带的情况。但成都地铁的公共卫生间作为为公众服务之地,却没有手纸盒,甚至连手纸贩卖机都没有。3.缺少蹲位使用情况的标志同大多数公共卫生间一样,成都地铁的卫生间也缺少判断蹲位里的人是大便还是小便的标志,这使得一些人可能在一个蹲位前等待多时发现里面的人是大便而换另一个蹲位等候,结果发现第二个蹲位也是大便,时间利用效率不高,容易造成人流量大的时候心里不平衡以及烦躁情绪。4.没有报警装置笔者在某报道上看到,台湾大多数公共卫生间都有红色报警器,以便如厕人如厕时有意外状况发生时使用。而成都地铁一号线的公共卫生间没有如此设计。(四)无障碍卫生间使用混乱在笔者调研时,仅世纪城一个站的晚高峰期有9人上无障碍卫生间,其中没有一个是残疾人,无障碍卫生间多为老年人和带孩子的人使用。而且,整个公共卫生间没有携带婴儿如厕的方便设计。(五)公共卫生间外没有座椅在站外设公共卫生间的站点,公共卫生间外并没有等候座椅,这是人性化设计考虑不周的一个体现。

对策以及建议

(一)“标志设计不合理”的改进1.在站口设置明显的公共卫生间指示牌2.在站口设置明显的指向公共卫生间的路标一些人流量大的站点,如火车北站、天府广场、世纪城等设置指向路面公共卫生间的标志。对于像世纪城这种路面上没有公共卫生间的站点,也要有一定的温馨提示。3.设置公众公共卫生间是在站内还是站外的提示标志对站点的公共卫生间是站内还是站外设置明确导向,以免内急需就进如厕的公众重复性购票。4.设置盲人如厕的导向措施可以在出站入展的时候用广播播报的形式以及在地铁内设置广播提醒的形式提醒盲人公共卫生间在何处。并在卫生间内外盲人方便触摸处设置盲文。5.公用卫生间标志内涵准确将公用卫生间的标识上都写改成“男女共用卫生间”,减少如厕人员的疑虑。(二)“男女合用与分开的规划不合理”的改进男女合用还是分开需要因地制宜。可以将人流量较大的站男女厕分开,并按规定比例设置蹲位。而人流量较小的可以共用,以免资源闲置。另外,在规划时,对群众的宣传需要到位,使大多数老年人和女性接受公用卫生间。(三)卫生间内部装置设计问题的改进1.增设温馨图片与提示可以在每个蹲位的门上贴上宣传成都的美图或者安全知识小士,增加温馨度;并设置“请勿在卫生间里长时间打私人电话”这类提示。2.增加手纸贩卖机成都地铁的公共卫生间作为为公众服务之地,需增加手纸盒,若怕不必要浪费或成本增加,可以学商场增加手纸贩卖机,方便如厕公众。3.增加标有蹲位使用情况的门闩笔者在上海世博会看到,公共卫生间每个蹲位的门上都有计时器,记录每个如厕人员用时多少。如此设计方便了等候人群判断蹲位的使用情况,但成本较高。建议成都地铁的公共卫生间可以取长补短,可以设计一种门闩,能让等候的人群看到蹲位上的人是大便还是小便,提高时间利用效率。4.设置报警装置在公共卫生间蹲位设置红色报警器,以便使如厕人如厕时身体有意外状况发生时使用。(四)“无障碍卫生间利用率不高”的改进在无障碍卫生间里增加携带婴儿如厕的方便设计,并在“无障碍卫生间”下标注:“老、弱、病、残、孕”使用,不仅仅针对残疾人,这样提高无障碍卫生间的使用效率。(五)在公共卫生间外设置座椅在公共卫生间外设置等候座椅,方便等候人群暂时休整以及搁放重物。五、结论及前景展望从总体来说,成都地铁一号线的公共卫生间在人性化方面上比起其它一些城市的公共卫生间有所进步,但比起国外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间的“以人为本”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在各站点蹲位数与如厕人数的适应性,卫生间内的装置设施的人性化等方面存在较多改进的地方。如按本文提出的建议来改进成都地铁一号线的公共卫生间,将会更加方便人们如厕,体现人性化的理念,体现对公众细微的体贴和关怀,从而在这方面塑造成都市的国际化都市形象。

查看全文

人工生态系统下地铁站广告设计探究

摘要:目的从地铁人工生态系统建设的角度出发,阐述组成地铁站内人工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因素、生命系统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将广告、乘客、地铁职能三者结合得更加紧密,发挥地铁广告在人工生态建设中的优势作用。方法以地铁站内生命系统(乘客)为广告服务对象,充分考虑各因素之间良性循环及生态平衡关系,分析非生物环境因素对乘客(广告受众)的影响,以连接乘客心理及广告信息本身为目标,研究广告设计在提升地铁站生态系统质量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达到此种作用的设计原则、价值。结果寻求基于地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广告设计方法,能动地衔接广告信息交流及乘客情感。结论发挥广告在地铁人工系统中的能动作用,维系地铁站内人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人工生态系统;地铁站;广告设计

城市交通环境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在城市市政建设当中,每一种交通工具都形成一个与外界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自循环互动系统。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城市交通环境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生态系统圈,更成为一个城市各方面发展建设的缩影及对外展示的窗口,在充当交通工具的同时也作为承载信息能量的交流工具,这种交流包括文化、经济、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延伸发展下,广告在地铁人工生态系统当中,作为能量因素之一,对乘客和地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信息及情感的衔接作用,开展地铁站广告的生态服务设计方法研究工作,对于维系地铁站生态系统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1地铁站生态系统构成因素

城市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科学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地铁作为城市交通工具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形成自循环互动,成为独立的人工生态系统。1.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1]。其中,人工生态系统,是指经过人类干预和改造后形成的生态系统。它决定于人类活动、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良性循环。人们赖以生存的城市,便是人工生态系统中的城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2]。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生命系统和非生物环境。1.2地铁站内生态系统构成因素及功能。1.2.1非生物环境因素及功能。地铁站生态系统中,地铁站的光、空气、声音、温度、湿度等因素即为非生物成分因素,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地铁站设施及空间也属于非生物环境因素,各地地铁站在空间分布上,基本是相同的,均包含站厅层、站台层、人行通道、电梯等。其中,出入口通道是连接地铁站内部与城市的衔接区域,这个区域包含通道、电梯、楼梯等,这个空间的职能是为乘客提供通行空间,乘客在这个空间几乎不停留;站厅层为衔接站台与出入口及对外通道,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其主要职能为售票、检票、充值、安检等,这个空间的乘客流动性较大,乘客密集性相对较小;站台层功能较为单一,它的主要功能为保证乘客的上下车、提供候车空间,相对于出入口、站厅层,这个空间相对封闭,乘客密度性也较高[3]。1.2.2生命系统因素。地铁站的生命系统为乘客及地铁站工作人员,即“人”。乘客在生命系统中为主体地位,其行为有着群体性、随机性、动态性及自我组织的特征,这些属性的体现均是在限定于非生物环境因素的空间功能中完成的。1.2.3两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环境中的人工生态系统,本身由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的功能,其能量流动所依赖的就是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非生物环境因素与生命系统构成地铁站生态,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非生物环境的建设服务于生命系统,同时生命系统为有生力量,其自身便蕴含“输入-传递-转化-丧失”的自我循环,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能动性地反作用于非生物环境。整个地铁生态系统又为半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所具有的特征为:(1)自我调节能力;(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

2现代广告在地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

亚运会志愿者地铁站服务工作个人感悟

11月1日开始,我们班被安排到机场南地铁站工作。

第一天,由于我是第一次来机场南的,我对这里所有的地方都不熟悉,因此很多乘客问我这里的地方我都不清楚,只能带他们去问地铁的服务人员。

在之后的几天里,我都将乘客问过我的问题自己去查找答案,然后记住,方便以后为乘客解答问题。还有我开始关注和了解周边的情况,例如机场哪里去,洗手间怎么去,p2、p3停车场怎么去等等,因此现在对机场南的方位布局已经比较熟悉,很多乘客问我我第一时间都会反应过来,告诉他们怎么去。

机场南地铁站的一大亮点就是外国人特别多,在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使用英语的次数也很多,这对提高我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很有帮助。起初我的英语口语水平还不太高,所以在解答外国人提出的问题时还不能表达得很完整,只能断断续续的将单词说出来。后来说得多了,就能够比较完整的表达出如何去哪里之类的英语句子。例如在第五天的时候,有个外国人问我小北怎么去?由于之前已经有很多人问过我小北在哪里了,我第一时间就反映过来是在5号线的。我拿出我的小地铁地图,首先告诉他这里是机场南地铁站,然后叫他到嘉禾望岗换乘2号线后到广州火车站转5号线到小北。我很高兴,因为他明白我说的英语,还用标准的英语说了句"thankyouverymuch"。最后我还带他去买地铁票。

一开始我觉得志愿者的工作很容易,其实慢慢的才发现志愿者的工作也有不易之处啊。比如说,作为一名志愿者要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具备理解共情的能力、具备应对压力的能力等等。而且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通过服务才发现,原来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是要付出更大努力的。

我为很多乘客解答了问题,但有一位乘客是因为我对客户客服中心不熟悉而导致他白白等多了半个小时。之后我只能对那位乘客不断地说不好意思。

查看全文

地铁站工程拱盖法运用思索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施工工艺在不断地更新,拱盖法施工即是一种新的施工工艺,顾名思义就是拱和盖的结合,是鉴于地铁车站盖挖法施工和扣拱施工的结合,多应用于采用暗挖钻爆法施工的地铁车站。下面就拱盖法施工在地铁车站施工中的应用及工艺做一简单论述。

一、车站主体拱盖法施工工艺

施工步骤如下:

第一步:主体侧导洞及冠梁施工(图1)

开挖主体导洞1和主体导洞2并施做初期支护,两导洞前后错开不小于5米。在主体导洞外侧打设砂浆锚杆与锁脚锚杆加固大拱脚处围岩。两导洞贯通后施做冠梁。

第二步:主体初支扣拱施工(图2)

查看全文

地铁站名社会语言学研究

【摘要】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结构和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的一门学科。地铁站名的选取能体现一座城在人文、地理、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特征。为了解地铁站名命名的原则和规律,本文选取了深圳已建成的11条铁路线,对沿线249个地铁站的名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分析了地铁站名的语言特征、命名方式,并探讨了公交车站名与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关系。研究发现,深圳地铁名音节少、命名方式多样,具有指位性强、简洁明了、易识易记的特点,且反映出人们淳朴、务实的生活方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深圳;地铁站名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认为语言和其所存在的社会、文化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地铁站名是一种特殊的应用语言,它的命名也遵循一定的规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一座城的人文、历史、社会心理等各方面。[1]关于地铁站名的语言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站名的英译角度,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苏州等城的地铁站名为切入点。[2]此外,利用社会语言学方法研究地铁站名成为近几年的新行角度,但相关文章屈指可数,中国知网目前可查的相关文章仅有15篇。其中的11篇中国本土城地铁命名的研究文章中,写了9个城。令人诧异的是,这些城大多是二线城,北上广深无一入列。目前,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深圳地铁站名的相关文章知网上尚未可见。因此,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深圳地铁站名有一定的价值。

一、深圳地铁现状

深圳地铁是指服务于深圳的城轨道交通,其第一条线路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运营,使深圳成为中国内地第八座开通轨道交通的城。截至2020年12月31日,深圳地铁运营里程为422.6千米,位于中国内地第五名。截至2020年8月,深圳地铁已开通运营线路共有11条。全地铁运营线路总长411公里,车站283座。构成覆盖深圳全部辖行政区的城轨道网络。

二、深圳地铁站名的语言特征

查看全文

城市轨道交通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景观国内外发展现状,挖掘城市轨道交通景观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长春市轨道交通地铁二号线景观设计案例,并探索性地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景观的影响因素和优化原则,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轨道交通;地铁;城市景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密度迅猛增涨,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城市交通机动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城市居民出行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这些因素驱使城市道路交通体系需要日益完善,道路交通的建设也需要更为深入的发展,这样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跟上社会经济增长的步伐,满足人民生活出行的需要。

一、城市轨道交通景观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德国著名的规划大师希尔伯塞莫在他的研究中提出“在不同平面把人行交通和车行交通分开的立体交通”的观点,它指出向空中或是地下索要空间。本文中提到的轨道交通类型,主要指地铁这种轨道交通形式。地铁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载体,它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它是一种向地下要空间的交通形式。它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展示城市人文特色,带动城市经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地铁作为现代都市独具代表性的道路交通组织方式之一,其产生和发展伴随着20世纪以来的城市发展的巨大变革。国外发达国家的轨道交通基础建设较早,他们更加关注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是否具有独特性和舒适性。因此,在地铁交通基础建设方面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尤其法国巴黎的地铁,更是最早就建立起高密度全方位的地铁交通结构网络,它是法国人交通出行方式的首选方案。美国在地铁交通的设计方面也独具特色,好莱坞VINE地铁站是城市著名的街景,也是沿好莱坞大道系列主题景观的延伸,有效地规避了地铁使用人群和作为著名街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人群的冲突问题,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地铁公共空间。在地面景观的处理方面更是标新立异,选择色彩艳丽明亮的黄绿色对建筑外立面和站外绿化景观进行统一,并与红色地毯的硬质景观进行搭配,别具匠心。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拉沙尔地铁站在出入口的组织形式和艺术表现方面也具有极高的造诣,地铁内部以不锈钢金属装饰为主,出入口引入天然光,通过不同技术材料的融合,创造出绚烂多姿的光影效果。国外地铁在基建设计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沿,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我们国家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是北京地铁一号线,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地铁设计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除了满足缓解交通压力、便于出行的基本使用功能之外,并未做过多的装饰和设计。到了1995年,上海的地铁一号线建设完成,无论材料、造型还是出入口设计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和改善。材料方面从灰色立方体混凝土发展成为以钢结构支架配以镀膜玻璃的样式,并将铝这种材料大量运用到了地铁站的出入口外观设计中。2004年深圳地铁建成通车,这个时期的地铁站材料已经采用轻巧的玻璃结构,整个设计更多考虑了与城市环境景观的融合。地铁站的设计逐步摆脱了粗笨的厚重外形,向轻质透明转变。近十几年,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全面推进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公共交通通行能力有了明显改善,道路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地铁基建更具有时代特征,外观和造型都更加的因地制宜,并与城市的景观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二、长春市轨道交通地铁二号线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