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消费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20:27: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低碳消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低碳消费论文:低碳消费的特征与途径辨析
本文作者:任玉军李世书工作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生态消费是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为人们广泛关注的消费观念,它对物种、环境等生态安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实践中,它并没有走出可持续消费的实践范围,与绿色消费也非常接近,但在理论形态上,“生态消费含义的确定和蕴涵的内核是建立在生态主义道德基础上的”[1]。生态主义把万物的自我生存价值提高到与人等同的高度,从根本上摧毁了人高于万物的“人类中心主义”执拗。生态消费主张反映了现代人对流行了几千年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省,是把生态主义的理念转化为人的现实行为的一种尝试。因此,生态消费在理论上更具彻底性。不过,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界限也日益模糊,其价值目标、理论形态及实践行为也基本趋于一致。低碳消费目前尚无标准的定义。从各国的具体做法看,低碳消费着力于由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环境危机问题的解决,它融合了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的价值理念,强调人的消费活动与环境保护、社会和谐、人的健康的统一。低碳消费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直接目标,旨在化解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永续发展,保障人的健康的消费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低碳。即要求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尽量使用低碳材料和低碳产品,不用或少用高碳材料和高碳产品,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低碳消费最明显、最突出的特征。(2)环保。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低碳消费的一个基本目标。低碳消费的这一价值目标必然要求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自觉选择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方式。(3)节约。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消费主义主导下对物质消费的偏好,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是当今消费领域的一大痼疾。它不仅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节制过多的物质欲望,减少对物质资料的过度消费,尤其是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避免浪费,尽可能对消费品进行循环利用就成了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及低碳消费的一致要求。(4)健康。有益于人的健康,这是对消费的最基本要求。低碳消费要求人们改变对物质消费的过分偏好,强调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全面均衡发展,更加重视人的身心协调健康发展。(5)公正。“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是低碳消费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一要求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自然资源和环境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具有最大公共性,以及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的有限性。因此,在低碳消费语境下,人的消费应当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每个人包括下一代人都有平等消费资源、享受环境的权利和不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义务,个人的消费自由不应当损害他人的消费权利。
福建省发展低碳消费的现状分析
1.在政策制度方面。福建省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低碳消费的发展,但相关政策制度有待完善。自2002年国家批准福建省作为生态省试点以来,福建省政府就一直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出台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福建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等生态环境建设专门规划、制度。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福建省政府又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活方式的主张。政府对发展低碳消费的重视将是福建省发展低碳消费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不过,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还处在规划、宣传、试点阶段,相关配套政策制度的制定、完善还需要一段时间。2.在居民消费观念方面。一方面,福建省居民具有良好的亲环境消费教育宣传基础;另一方面,居民低碳消费观念仍没建立起来,高碳消费积习难改。2002年以来,围绕生态省建设,福建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生态文明的教育宣传活动,建立了较好的亲环境消费教育宣传基础。随着低碳消费理念的提出,福建省又进行了广泛的低碳消费教育宣传。如把低碳经济知识、理论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2010年,开展了“与‘6•18’一起低碳”的大型系列宣传活动;2011年,开展了“低碳照明八闽行”活动,大力推行“低碳办公”、“低碳机关”等低碳实践活动。这些都对提高福建省居民低碳消费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低碳消费提出的时间不长,人们的低碳消费观念尚未建立起来,加之当前缺乏完善的低碳消费的引导、监管政策制度,低碳消费市场处于无序发展中,低碳消费环境较差,低碳消费的成本、风险都较高。因此,在现实消费实践中,低碳消费雷声大雨点小,“过度消费”、“便利消费”、“面子消费”等高碳消费行为仍然非常普遍。3.在居民低碳消费能力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但整体上福建省居民低碳消费能力仍比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2.7%[2],“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3.8%,地区总产值、财政总收入比2005年翻一翻[3]。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5%和8.3%。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10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750元,比2005年增长了67.72%;2010年,福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5498.33元,比2005年增长了67%[3]。但是,低碳消费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消费:一方面,由于低碳产品大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制成,企业技术研发、生产工艺创新以及市场开拓费用相对高昂,其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都远远高于普通产品;另一方面,在消费结构上更加重视文化、旅游休闲等精神性、享受性消费。这种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消费方式需要消费者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而福建省居民总体上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保障还不够健全、住房消费压力较大等,其消费能力还明显达不到低碳消费的要求。4.在低碳产品供给能力方面。福建省在生态建设、资源禀赋、能源特点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优势,但总体上其基础还比较薄弱,优势也没有充分加以利用,低碳产品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在低碳产业方面,自“十一五”以来,福建省抓实推进生态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这为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其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没有完整的产业链、缺乏核心技术等。在软件方面,尚存在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系统性缺陷。在能源方面,一方面,传统化石能源匮乏,“三无”(无油、无气、无优质煤)是福建省传统能源的特点;另一方面,低碳能源蕴藏丰富,拥有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风能、森林生物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因此,福建具备发展低碳能源的强大动力与巨大潜能。但目前福建省低碳能源的利用明显不足:2010年,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1.4%,水能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4.2%,天然气能和风能合计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4%,尚不足5%[3],潮汐能、森林生物质能尚未有效利用。毫无疑问,这些都将制约福建省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的发展,影响福建省低碳产品的供给能力。此外,福建是个多山地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森林覆盖率高达63.10%[4],居全国之首,自然保护区多达92个[5],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同时,福建历史文化悠久,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丰富、特色鲜明,其“妈祖文化”、“客家祖地文化”、“闽南茶文化”、“南音”、“船政文化”等极具地方特点。但福建省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低碳旅游的开发利用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整体上开发利用不足,配套设施(如交通、景区服务、安保设施及商业服务设施)不完整,旅游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消费者的旅游费用较高、旅游风险较大。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福建省低碳旅游成为大众消费对象。
福建省发展低碳消费的实现路径
根据消费理论,影响消费者消费实践的基本因素无非是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只有消费者既有消费需要,又有消费能力和相应的产品供给,消费实践才有可能。基于此,福建省发展低碳消费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通过完善的政策制度的支持和保障、低碳消费观念的塑造、低碳消费能力的提升,提高福建省低碳消费需求;(2)通过产业政策制度改革,推动低碳产业体系的建立,提升低碳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具体地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要加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配套政策制度体系,推动低碳消费发展。(1)福建省政府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抓紧制定福建省低碳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低碳经济发展各期目标和任务,为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方向和动力支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福建省低碳社会建设。(2)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体系,包括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低碳核算评价体系、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把节能减排“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4]。(3)在宣传制度政策方面,建立健全消费广告管理监督制度,规范各类媒体的消费广告行为,禁止渲染过度消费、炫耀消费等高碳消费广告,鼓励低碳消费广告。(4)在低碳消费市场培育方面,一方面,尽快建立完善鼓励低碳消费、抑制高碳消费的政策制度体系,鼓励低碳产品和抑制高碳产品的供给与消费,促进低碳消费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低碳消费的监督管理制度,尽快出台统一的低碳产品标准和指标体系,建立低碳产品认证制度、能效标识制度、碳标识制度,规范检验检测程序,加强低碳消费市场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乱用低碳标志及低碳认证的弄虚作假行为,整顿规范低碳消费市场。(5)健全完善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的法律政策及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提高废旧产品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2.建立低碳消费教育宣传体系,提升福建省居民低碳消费意识。针对居民低碳消费观念尚未建立起来的问题,福建省发展低碳消费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设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内容全面、环境良好的教育宣传体系,提升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在教育内容上,一是进行生态环境危机教育,增强消费者的生态危机意识和责任感;二是进行低碳消费价值观、低碳消费知识教育,提高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价值认同和理性认知。在教育宣传的主体上,要求“多个部门、机构、学校、企业和媒体的共同配合”[6]。在教育方法上,一是直接的教育宣传;二要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舆论环境,发挥环境的熏染作用。具体地讲:(1)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会教化的作用。一方面,政府要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低碳消费价值观和低碳消费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政府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践行低碳消费观,充分发挥政府的示范引领作用,无论是政府采购、建筑、办公设施、办公方式,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消费,还是政府组织、负担的公共消费都要体现出低碳的理念。(2)学校要把低碳消费观教育纳入学校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进行低碳消费观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面广、成本低、效果好、辐射广的优点。(3)社会团体、民间机构,如环保组织、消费者协会等,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信息和活动特点,通过建立网站、出版刊物、举办讲座、提供咨询、组织专项宣传等各种方式进行低碳消费观念、知识的宣传。(4)企业也应担负低碳消费价值观的宣传责任,利用自身对产品的专业知识,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碳足迹”信息,以及低碳使用、保存产品和低碳处理废旧产品知识,让低碳消费的理念渗透在每一件产品的消费过程中。(5)媒体应当摒弃当代社会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回归作为社会舆论公器所具有的公共性,积极宣传低碳消费的思想观念,普及低碳消费知识,为低碳消费营造良好的公共舆论环境。(6)社区要开展低碳消费观念、知识的宣传教育,营造低碳消费的社会生活环境,把低碳消费观念渗透在社区生活中,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熏染作用。3.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的低碳消费能力。针对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保障还不够健全、住房消费压力较大、整体上低碳消费能力较低等问题,福建省发展低碳消费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1)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2)制定并落实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政策,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及相关财税调节制度,缩小城乡、区域和个人收入差距;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统一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4)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保障房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房价宏观调控力度,促使房价理性回归。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低碳产业发展,建设有福建特色的低碳产业体系,提高低碳产品的供给能力。(1)充分利用福建省的低碳能源、资源结构特点和优势,加大对森林生物质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的开发利用,加快福建低碳能源产业发展。(2)充分利用我国“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和加快海西建设等政策优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静脉产业,构筑福建低碳产业体系。在当前阶段,要重点支持国家火炬计划闽东南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莆田液晶显示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德化陶瓷产业基地,及福田高新区、厦门高新技术开发区、马尾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这些高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重视福建静脉产业的发展:支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服务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回收、市场集散和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7],“提高公众参与度,提高静脉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经营水平”[8],充分发挥静脉产业在减少污染、提高废弃资源再利用方面的作用。(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是加大科研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二是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督管理,通过促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能源利用率;三是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包括加快推进锅炉、窑炉节能改造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工程及能量系统优化工程;四是全面实施火电厂脱硫、脱硝,加快钢铁企业和重点燃煤企业脱硫、脱硝改造,推行集中供热,落实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有效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4)打造低碳农业。福建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生物物种、生态农业建设基础等发展低碳农业的基础,发展低碳农业要结合本省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精心规划,着重发展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选择符合本省特点的发展模式。
国外对低碳消费的思索
一、引言
16世纪,西欧各国的市场经济开始发展,促使整个社会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至19世纪中期工业化完成。近代大工业生产方式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主导方式,工业文明消费模式也随之而产生。工业文明消费模式是一种“线性”消费,经济系统将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随之就将用过的物品当作废物而抛弃,其基本特征是: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从而给自然界的空气、土壤和水资源造成史无前例的污染,使地球的支撑生命的能力严重削弱。
出于对人口持续增长、能源供给危机和环境不断恶化的关注,国外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对人类低碳消费研究的兴趣。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发生,促使国外学者们对能源和环境保护,以及如何鼓励人们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果早期的低碳消费研究大部分受高油价和对能源安全的关心驱动,那么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相关研究则更多地受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纵览国外学者关于低碳消费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如下主题。
二、对低碳消费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BarbaraWard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eneDubos的《只有一个地球》(1972),从评述传统工业文明消费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出发,呼吁各国人民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美国环保主义理论家BillMckiben的《自然的终结》(1989),介绍了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而产生的诸多后果,并进一步指出:“环境问题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物理的或者化学的问题,而是人口和经济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消费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主要聚焦于食品消费、能源消费和水资源消费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多数的环境破坏包括气候变暖都可以追溯到消费者的直接行为,如垃圾处理和汽车的使用;或他们的间接行为,如生产的产品必须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ReesWE.,1995;DalyH.,1996;DuchinF.,1998)。2000年以后,对人们消费与温室效应关系的研究逐渐多起来。Weber(2000)用评估模型分别分析了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法国等国家消费者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对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Kim(2002)对1985-1995年韩国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化对CO2与SO2排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受居民生活的直接能源消费和居民对强排放消费品的需求程度的影响。以上的文献一方面反映出人类消费对资源环境的胁迫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资源环境对人类消费的约束和反馈作用。2003年,出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忧虑,英国政府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为人类消费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考量角度,使“碳排放量”与所有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此后,国外许多学者开始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利用“碳足迹”来研究某一产品或服务系统在其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DruckmanandJackson,2009)。事实上,经济发展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对消费品需求的迅速扩大是加重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原因。因此,低碳消费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更具有基础性作用和意义。
三、对低碳消费模式的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消费方式研究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扩张,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山东省作为能源消耗大省,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趋势。发展低碳经济,不可忽视平稳增长的消费市场。探讨了低碳消费的背景及内涵,说明了构建低碳消费方式迫在眉睫,提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山东省低碳消费方式的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消费;山东省;消费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问题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共识。低碳经济是指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低碳化,其中低碳消费是重要的环节。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也是生产的最终目标。低碳消费,引导低碳生产的方向,也能保持低碳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只靠技术是不够的,低碳消费也是必要的。山东省能源资源丰富,也是能源消耗大省,高碳结构明显。据统计,2014年山东省能源消耗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约占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8.3%。同时山东省的市场消费平稳增长,消费需求比较旺盛。据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调查,2016年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107.1亿元,增长9.8%。居民收入平稳增加,2016年第一季度,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918元,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6%,人们的购买力增强。山东省要发展低碳经济,决不能忽视平稳增长的消费市场,它是我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低碳消费的背景和内涵
1、低碳消费的背景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初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个概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低碳经济模式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观念也日趋受到关注。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生活排放的CO2越来越多。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家庭年碳排放量达到平均2.7吨/人,其中仅日常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就占社会碳排放总量的21%。在2010年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明确提出:“我国要努力建造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强调发展低碳经济要“两条腿走路”,强调了低碳消费的重要性。
个体低碳消费行为的理论模型
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认知最初开始于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例如,温室气体排放过量、气候恶化、全球生态环境改变等环境问题等都与低碳消费的认知相关。只有充分认识到环境的问题,才能认同低碳消费。因此对低碳消费的认知主要是对低碳消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评价。认知过程主要从两个观察变量入手:环境问题认知、低碳消费意义认知。态度的情感过程情感从观察的主体[14-16]来看可以分为两类:自我和视他。自我低碳消费偏好是消费者自身的、已有的低碳消费行为或对比普通消费行为后得出的情绪、情感。视他低碳消费偏好是消费者通过观察他人的低碳消费行为后得出的情绪、情感。.态度的行为倾向过程低碳消费行为倾向是消费者在受到外界与低碳消费相关信息刺激后的行为计划,能够用来预测消费者未来是否会产生低碳消费行为。
社会消费文化在本研究中,社会消费文化指的是消费者生活环境周围对某种消费行为的主流意见和看法。而当消费者在接触到这种主流意见和看法后,对态度和自我行为进行调节,也就是说社会消费文化会对态度产生影响,并且对态度与实际消费行为产生调节作用。
实际消费行为按照消费目的为前提,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获得个体利益为前提,以个人价值观为主导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即个体知觉消费行为;另一类以社会、自然和人类和谐发展为前提,满足个体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社会知觉消费行为。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态度过程对实际消费行为会产生影响作用,社会消费文化作为态度和行为的外部环境,必然会对两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会出现偏差。现有文献大多认为消费文化影响消费价值观取向,而忽略了消费文化本身对消费者直接产生的影响。社会消费文化会对态度过程、实际行为之间产生调节效应。因此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构思(图1),并提出研究假设。假设1.低碳消费态度显著影响实际消费行为。假设1a.低碳消费认知显著影响实际消费行为;假设1b.低碳消费情感显著影响实际消费行为;假设1c.低碳消费行为倾向显著影响实际消费行为。假设2.社会消费文化对态度形成和实际消费行为选择有调节作用。假设2a.社会消费文化对态度过程的调节作用显著;假设2b.社会消费文化在低碳消费行为倾向和实际低碳消费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在进行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进而确定正式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方法上,主要运用SPSS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等。
论低碳经济发展的消费信贷支持
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低碳消费信贷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居民传统意识制约了低碳消费信贷的发展首先,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倡导“量入为出”,居民贷款消费意识薄弱。这样的消费观念的形成与我国过去的社会形式不无关系。其次,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观念还很淡泊,加上对重碳产品的消费习惯和便利,使得人们对低碳消费品的认知和需求不足,这使得商业银行现实的低碳消费信贷市场还较小,现实业务空间不大。(二)低碳消费品界定不清及供给规模小抑制低碳消费信贷的发展低碳消费信贷的支持对象是低碳产品,因此低碳产品的界定就成为低碳消费信贷业务开展的核心问题。但何为低碳产品,国家仍缺乏具体权威的衡量标准。这造成很多非低碳企业借助“低碳”口号来吸引眼球,也给金融机构低碳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带来了不便。此外,低碳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对企业来说转变原有的生产模式需要一段时间,不仅牵涉技术上的障碍,而且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现今市场上供给的真正的低碳产品比较少,而且相对普通产品,低碳产品价格高出许多。这些因素无疑限制了低碳消费信贷的需求。(三)低碳产品的消费群体偏窄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高收入人群因为有较强的支付能力对低碳信贷消费的要求并不高;低收入人群有强大的消费需求但是由于其购买力很低,还款能力低;中等收入阶层虽然既有一定的购买力也会遇到现有资金不足的情况,而且拥有比较超前的环保意识,最能形成低碳信贷消费,但是其比例相对较低。因此低碳消费信贷的真正需求群体很小。(四)个人征信系统的不完善限制了低碳消费信贷的供给完善的征信系统是信贷发展的保障。现今我国央行虽然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但还处于运行初期,征信渠道过窄,信息也不全面。不全面的数据记录不仅会造成信贷提供机构在评估个人信用风险时出现错误进而造成损失,而且会将一部分具备还款能力且有低碳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拒之门外。(五)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弱减少了低碳消费信贷的供给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贷款公司等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金融机构在进行借款者信用风险评估时缺乏合理的风险评级支撑。当面临分散而又风险状况各异的低碳消费信贷借款人时,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能力和贷款定价能力显得更为薄弱。本着风险、成本控制原则,金融机构对低碳消费信贷的提供趋于谨慎。(六)相关法律缺乏阻碍低碳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由于缺乏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借贷双方的权益都容易受到损害。作为资金借入方的消费者,在低碳消费信贷合约签订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部分商业银行存在垄断经营,致使消费者议价能力较低,选择范围很小,合约要求的解释方面也处于弱势地位。作为资金借出方的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承担了很大的违约风险,而当违约发生时,更无法对违约者进行惩处,获取赔偿。虽然在近些年涉及到金融机构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但是针对低碳消费信贷,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开展的全国性法律,难以有效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
支持低碳消费信贷发展的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是目前国内外应对全球环境恶化的重要途径,发展我国的低碳消费信贷,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则是支持我国低碳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发挥消费信贷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作用需要我们多管齐下,首先在政策层面提供支持,政府部门应当尽快明确低碳产品的标准,银行主管机构应制定支持低碳消费的消费信贷政策,财政政策也应给予低碳消费信贷机构财税方面的支持。从商业银行自身来讲,则应主动调整消费信贷结构,为低碳消费提供更多的贷款优惠和便利,同时利用其广泛的网点优势积极宣传低碳消费,提高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此外,良好的征信系统是低碳消费信贷发展的保障,加快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利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实现同业间的数据共享,信息互通,通过各方途径充实系统内信用内容记录,使之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个人资信状况十分必要。
本文作者:王璐刘真汝工作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探索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感觉与消费查询
摘要:低碳经济是人类的未来,低碳旅游是旅游的未来。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系统运行过程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的全新旅游发展方式。大连国内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度不是很高,对低碳旅游的态度与行为偏差较大,而且比较偏好传统的旅游方式。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引导、监督指导;旅游企业应该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节能减排;旅游者应该树立健康、绿色、环保、理性的消费方式。
关键词: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认知程度;国内游客
低碳旅游是在旅游活动中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倡导低碳消费,以获取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发展低碳旅游不仅对旅游规划开发和产业发展提出了规范标准,而且对旅游者消费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使其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节约能源、减少排放、降低污染。通过对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国内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程度和消费现状,分析国内游客的低碳旅游消费的不足与缺陷,进而提出如何提高国内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及完善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消费行为的可行性建议,促进旅游消费模式朝低碳化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还可以为旅游企业和相关部门制定低碳旅游政策、开发低碳旅游产品提供启示和借鉴。此外,以大连市为例来研究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消费行为,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低碳旅游消费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大连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感知与消费行为分析
(一)游客对低碳旅游认知程度
通过调查发现,只有5%的来连国内游客非常了解低碳旅游,74%的游客对低碳旅游略知一二,21%的游客没听说过“低碳旅游”这个名词,这说明大连国内游客对于低碳旅游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大部分游客对低碳旅游不太了解。
低碳经济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探讨
摘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及环境变化间的矛盾为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基于此,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阐述绿色消费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分别从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绿色消费行为等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最后提出运用加强低碳经济教育、专业教师示范、推行绿色管理策略,帮助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绿色消费观。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
绿色消费是低碳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先进理念及文化的传播者,其观念与行为直接影响群众的表现。经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大学生并未形成绿色消费观,其消费行为尚不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对此,应结合实际,挖掘当前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中的不足,加强绿色消费观的构建,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政已经成为当前低碳经济时代的一项必然性发展要求。近年来,我国对气候变化、经济发展趋势的关注度处于逐渐上升状态。从政策变化来看,2007年6月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法案》,将可再生能源及低碳能源纳入重点发展范畴,并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做出了初步分析[1];短短3个月后,我国再次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明确了发展低碳经济这一目标,并从技术角度入手提出可行的发展方法。而从国际层面来讲,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各国经济增长模式、重点经济产业产生了直接影响,遵循低碳经济要求发展经济势在必行。
二、绿色消费与低碳经济关系分析
低碳消费实现阶段的参与主体行为分析
一、低碳消费“强制—引导—习惯”三阶段划分
对于低碳消费实现的阶段,消费主体也是处于一个不断的学习过程,因此,本文结合消费者学习理论的相关学说来对低碳消费的实现进行研究。在消费者学习理论中有联结学说和认知学说两个重要派别。前者强调刺激和反应的结果,而后者则注重思想(脑力)的功能和作用。在低碳消费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消费受众而言,是联结学说和认知学说共同起效。在实行低碳消费初期,消费参与主体受到感应条件和操作条件的同时作用,进行着自愿与非自愿的消费学习,从客观上讲,存在着一定的强制、强迫性。而在实行低碳消费的中、后期,低碳消费的思想意识对行为的作用愈发明显,“大脑支配身体”的行为模式占据主导,低碳消费的实现只需要进行相应的沟通与引导,即可发挥参与主体学习而解决问题的这一特征,自发促进并完善低碳消费的实现。这是一种递进的学习过程。在此期间,推行强制性学习时,是属于政府施加于其他消费参与主体,逼迫后者学习;而在沟通、引导阶段,消费参与主体具备了一定的低碳消费学习能力,可以对现有问题和状况进行自发学习,从而解决问题,因而也成了该时期实行低碳消费的主要力量。但不论是何种思想或何种方式,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面对实现低碳消费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在实行过程中,不同的参与主体发挥主要作用的时期也各有侧重。根据这一特点,本文将我国低碳消费的实现分为三阶段:强制型阶段(CompellentStage)、引导型阶段(GuideStage)、习惯型阶段(CustomStage)。按照低碳消费“强制—引导—习惯”三阶段划分,每一阶段都包含政府、企业、消费者三类不同的主体,不同主体也呈现出不同的行为表现和阶段特征。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企业对象,还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团体,因为社会团体属于不以经济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它提供的低碳服务,也属于低碳消费产品一种。
在强制型阶段,实行低碳消费,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为消费实施的刺激手段,促进消费者、企业等多方面的消费参与主体共同学习并遵守,营造一个理性、科学的低碳消费环境。此阶段,政府强制推行,企业积极接受,消费者了解认识。此阶段为实行低碳消费的最低级阶段,难度最大。到了引导型阶段,企业起主导作用,政府持续采取支持政策,消费者积极理解接受。企业按照政府的政策要求进行发展,以低碳产品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消费。此阶段是实现低碳消费的中级阶段,也是各类消费参与主体容易产生消费疲惫与反弹的阶段,因此必须持续贯彻低碳消费的思想,并提供良好的低碳产品以保证低碳消费的进行,避免前功尽弃。而进入习惯型阶段,实行低碳消费,政府将不再起重要作用,同时,政府也将获得更多精力与财力,去促进国家更长久发展。在此阶段,消费参与主体低碳消费行为已基本养成,低碳消费意识也牢固具备,消费者本身也将以其消费行为,持续影响并促进低碳消费经济循环发展,此时的低碳消费正式实现。除此之外,每一阶段,不存在明确的分界点,三个阶段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与阶段类似,三类消费参与主体的作用主导也在随着实现阶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主要的变化规律就是:从强制型阶段依次发展到引导型阶段和习惯性阶段时,推进实现低碳消费的主导力量由政府逐渐变为企业和消费者,同时,低碳消费的水平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好。低碳消费的实现,是一定阶段多类主体的政策、经济、环境、意识四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政策因素。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接受及发展规划等。政策因素,是最基本、最初步的低碳消费实现因素,为其他各因素继续发挥作用提供最本质的保证。第二,经济因素。主要涉及财政支持、生产水平、收入水平等,这是低碳消费实现的一项重要保证因素。第三,环境因素。该因素包括社会文化、产业行情、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第四,意识因素,包括环境保护意识、责任意识、低碳消费意识等,如表1。另外,每一类消费参与主体,在低碳消费的实现过程中,都要受到以上四方面的因素影响,而且随着实现阶段的推进,因素的影响作用也有所不同。
二、低碳消费强制型阶段的参与主体行为分析
1.政府行为分析在强制型阶段,政府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工作最多。实行此阶段,代表消费模式的转变以及一个新的消费方式即将开始,它的切入点和主要推动力量,就是政府。首先,要建立并完善一套有关低碳消费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只有将对低碳消费的要求写入法律之中,才能最直接的利用国家强制力保证低碳消费的实施。有了法律保证,各个低碳消费参与主体也将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选择低碳消费,并据此更改、调整自身发展计划。制定《低碳消费法》,保证对低碳消费进行专项的法律政策支持。对不符合低碳消费的违法行为,严格取缔,规范低碳消费行为,坚决避免进入恶性消费循环。其次,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对于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低碳消费产品及服务的生产制造企业,予以资金、政策支持,并可为企业发展提供低利率的信贷支持;对于高耗能量、破坏环境的产品及时取缔,并责令相关生产企业进行整改或强行关闭。制定低碳消费税,用税制的方式,重新分配能源消费利益,督促低碳消费的进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实行技术、工艺等多层面的资金补贴。与此同时,规范市场制度,营造低碳社会文化。建立低碳消费的市场运行机制,运用行政手段,保障市场正常运作。鼓励消费参与主体进行低碳消费交易。制定低碳消费的国家标准,对产品、技术、设备都实行低碳国家标准,保证从生产、选购、使用、处理各个环节都严格进行低碳消费。加强市场准入制度,坚决防止不合格的企业混入市场,对进入市场的合法企业,予以补贴支持。加强对低碳产品的市场监督,避免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确保流入市场的产品,就是可以长久使用的优等品。政府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强低碳消费的社会风气建设。强化政府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正确的表率,规范社会风气。严格杜绝“讲排场、讲面子”的不良消费方式,从衣、食、住、行、用多方面入手,提倡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2.企业行为分析作为低碳消费循环中,连接政府和消费者的重要参与主体,企业必须积极适应政府的政策环境,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新路径。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企业的能源消耗极其严重,在加工转换工艺中,产品转换率多年没有明显提升,虽然企业经济效益在增多,但是生产所造成的能源浪费,也令人惊心。因此,积极遵守并配合政府要求,整改传统的高消耗技术设备,运用政府的支持,推广低碳消费模式。尝试进行低碳产品的开发,制造符合国家低碳标准的新型产品,淘汰落后的高耗能产品与生产方式。
低碳经济大学生消费观念思考
【摘要】培养高校“和谐人”是高校教育的目的,高校培养人才以成人为起点,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恰当时间给予正确的思想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系统论述了低碳经济视域下引导大学生消费观念形成的必要性,并且分析了大学生群体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低碳经济视域下消费观念的不同形式,阐述了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低碳经济;大学生;消费观念
一、低碳经济视域下引导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必要性
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消费需求不断的提升,除了一些基本的学习与生活方面需求之外,个性化以及多元化消费需求也比较多。在日趋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防止大学生出现盲目消费或者是非理性消费的现象,不单单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我国低碳经济以及和谐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也有重要的意义。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更多存在非理性以及盲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产生正确消费观念,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使其能够将健康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理念融入到生活与学习当中,有效避免在错误消费理念下所产生的各种实际问题。除此之外,对大学生正确消费理念的积极引导,对于构建校园环境以及和谐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特征
(一)消费感性化。相较于其他群体来说,大学生本身带有较多的感性因素。由于他们不单单希望商品可以满足自身的使用要求,还希望在观赏以及使用商品的过程中,获得心理的满足感以及精神上的愉悦感。(二)消费多元化。大学生群体更加容易接受各种新生事物,注重追求时髦以及新颖。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其消费构成当中的穿戴以及饮食等消费比重逐渐降低,表现出了多元化态势:比如学习、生活、人际、娱乐、运动以及休闲等方面的消费。(三)消费超前化。超前消费逐渐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很多大学生已经接受了信用、借贷以及透支等全新的消费模式,更多的大学生拥有了信用卡,刷卡消费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现在在大学生中慢慢流行起来的针对大学生的一系列借贷平台,如果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都将会对个人和家庭引起十分严重的后果。(四)消费不平衡性。因为大学生家庭背景以及所处区域不同,各个行业以及地区发展不够均衡,造成了家庭收入存在差异性。差异化的家庭结构,使得大学生消费出现了不平衡。相关资料表明:月消费水平高的那部分群体主要来源于大城市以及省会城市,其次是那些来自于地级城市的学生,消费层次最低的大学生群体则主要是农村贫困学生。
低碳经济下企业低碳营销策略
【摘要】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实施低碳营销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分析了低碳经济与低碳营销的相关性,探讨企业实施低碳营销的必要性、面对的困难以及营销策略研究。
【关键词】生态消费;低碳营销;策略
一、低碳营销与低碳经济的相关性
低碳营销也成绿色营销,是在关注生态环境背景下对企业营销提出的新的要求。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趋严峻,人们开始关注由于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了第四次报告,从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影响、适应性、脆弱性的角度分析得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等全球性问题。面对环境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发展生态经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全球气候及环境的变化,人们开始关注由于经济发展人们对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面对环境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各国都在寻求一种“低碳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低碳经济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其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随后在“巴厘岛路线图”和《京都协议书》等相关国际会议中得到国际社会的进一步认可,各国分别提出了“低碳”发展战略,中国也积极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一条减少碳排放量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低碳经济是一种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1]。面对环境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大,企业实施低碳营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既要经济发展,也要实现其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与低碳经济的目标一致。企业营销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社会公共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将节能、减排、环保理念渗透到企业文化理念培育、发展战略制定以及企业管理、产品设计、促销推广等各个环节。低碳营销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更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企业实施低碳营销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低碳营销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面对环境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发展生态经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在发展经济同时也关注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暖的政策及措施,为缓解气候变暖做出了贡献。2009年12月,全球气候大会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中国表示将进一步采取强有力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2010年,中国世界环境日,主题为“节能减排、绿色生活”,目的在于倡导公众推行防污减排,践行绿色生活和低碳消费。随着全球气候及环境的变化,人们开始关注环境恶化问题,企业实施低碳营销,既要经济发展,也要实现其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二)实施低碳营销可以赢得企业竞争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企业发展自身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实施低碳营销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健康环保的形象使其在市场上赢得独特的竞争力。(三)实施低碳营销能够促进企业变革。企业开展低碳营销,开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促使企业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型能源使用模式,通过企业变革获取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