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差距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15:02: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区差距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经济中地区差距的问题透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东西中不地区间的GDP、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分析这些差距,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与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地区差距;对策
一、引言
由于我国的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导致东西部的我国的东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机制有较大的差异。主导产业及其所决定的结构性质和竞争力,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增长质量、增长速度,竞争力和整体优势,决定着资本配置的效果。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原因
(一)自然条件
政治发展视角下的地区差距分析论文
内容简介:地区差距是指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等原因所造成的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通常我们都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去审视地区差距的,而对政治发展视角中的地区差距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主要从政治学角度出发透视地区差距产生的政治原因,地区差距的过度发展给政治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央政府在地区差距中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政治发展地区差距
一现代化是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之上的,现代性才孕育着公平。历史发展雄辩地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不可能走公平优先的发展道路,地区间的非均衡发展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现代化历史正反两面表明,改革前的公平优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为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特别是在后期的“”期间。改革后的历史证明,地区差距对于提高效率加速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不仅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的折射,同时也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环境而纳入各种政治决策分析之中。我国历史发展表明,合理的地区差距对于促进我国的政治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也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发展现代政治民主民主不是空洞的抽象物,而是有着丰富的内容;不是虚无的空穴来风,而是奠基于坚实的基础。早在一百五十多年以前,托克维尔就把现代型民主的精义精采地概括为两个内核(个人独立和地方自由)与一点保障(中央集权化)。这意味着现代政治民主的发展不再是一小部分统治者的专利,而是全体公民所应有的权利。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的定向思维形成了民主发展的悖论:或者采取小国寡民而实行人民民主权利,或者是建立帝国而忽略人民民主权利。对于该问题的解决,西方的学者提出了代议民主制(JohnMill);除此之外,合理的地区差距也可以成为其主要的解决方式。
其一,个人独立与地区差距的互动。大一统是对于个人独立发展最大的障碍,历史证明在社会循环的发展中,“乱”才是个人独立发展的充分条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合理的地区差距取代了历史上的“乱”而成为个人独立发展的动力保障;合理的地区差距才有利于形成相互竞争的压力,从而推动个人主动性的发挥。其二,地方自由与地区差距的互动。任何地区都有自身历史、自然、社会和文化特色,保持合理的地区差距是维护地方特色的条件,也是地方自由的本质内容;地方自由的充分发展也会导致一定的地区差距。个人独立形成了现代政治民主发展所必需的参与主体——政治人,地方自由塑造了现代政治民主发展所必需的参与环境——政治文化,两者一起推动了现代政治民主的发展。
(二)推动有机型政治整合依据吉登斯(Giddens)的界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般历程是从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格局经历重大历史变动转变为国家——社会糅合的民族——国家格局,这一历程表现为社区和个人的逐步“国家化”。事实上,这种国家与社会的“糅合”即表现为现代国家对社会的有机性整合上,其基本条件是合理的地区差距;或者说合理的地区差距是现代社会进行有机性政治整合的基础。“在中国的政治整合过程中,用一个合理的和统一的结构来代替参差不齐的传统结构,看起来比较理想。但应当考虑到,这种替代是否必需,以及花多大的代价去实施它。”因此,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整合只能是有机性政治整合。
地区经济差距及条件的探索
关键词:地区经济差距条件收敛文献述评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2004年以来的研究文献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述评,分析了现有文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区经济差距的描述和分解、收敛假说检验等几个方面。
刘夏明等(2004),张吉鹏、吴桂英(2004),谭小芬、李(2004)等对之前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而在此之后的大量研究尚未进行过认真的梳理。基于此,本文对2004年之后研究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文献进行综述。我国经济改革30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绩效被许多人称之为“中国奇迹”,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我国并不是一个同质体,其内部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同其所取得的增长绩效一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继而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对地区经济差距的描述和分解
对地区经济差距进行描述和分解是2004年之前研究文献的主要工作之一,尽管使用的指标和分解方法有差异,但对于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描述和分解是分歧最少的,大部分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差距呈现短暂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持续扩大的“U”字型的变化过程。所争论的只是确切的“U”字型的谷底年份和不平等指数的大小,大部分研究认为是在1984年左右,也有20世纪80年代末,依测度方法和数据使用的差异而略有不同(张吉鹏、吴桂英,2004)。
2004年之后的研究文献大多认为1990年是拐点(石磊、高帆,2006;许召元、李善同,2006;刘夏明等,2004;管卫华等,2006)。仍然以基尼系数为指标,石磊、高帆(2006)实证讨论了我国31个省份1978-2004年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及其结构性原因。他们认为以1990年为拐点,地区经济差距有一个先缩减、后增加的“U”型变化轨迹,1978-1990年的差距缩小主要源于东部高收入地区的内部收敛,而1990-2004年的差距扩张主要源于中部中等收入地区和东部高收入地区的省际发散。许召元、李善同(2006)认为,1990是1978-2004年期间地区经济差距由缩小到逐渐扩大的拐点,但自2000年起,扩大的速度有所减慢,2004年出现差距缩小的现象,地区间条件收敛的速度为17.6%。黄涛等(2006)主要的经验研究结论有两个:一是东中西部的人均GDP分布差异占到了全部省市分布差异的70%以上,在1996年以后更稳定在80%左右;二是利用人均GDP指数和基尼系数将全国各省市划分为四个区域:“均衡领先型”、“不均衡领先型”、“均衡落后型”、“不均衡落后型”。这种区域的划分对于一个省市考虑发展道路时有一定参考价值。
深究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东西中不地区间的GDP、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分析这些差距,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与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地区差距;对策
一、引言中国
由于我国的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导致东西部的我国的东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机制有较大的差异。主导产业及其所决定的结构性质和竞争力,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增长质量、增长速度,竞争力和整体优势,决定着资本配置的效果。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原因
(一)自然条件
各个地区贫富差距逐年增大的收入分配考量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本应由全社会合理分摊的改革成本,过多地由所谓“弱势群体”承载;本应由全社会合理分享的经济成果,过多地被所谓“精英团体”瓜分。现在到了下决心调整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贫富差距过大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财富大量涌现,但财富分配不均也日益加剧。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过大取代了平均主义盛行,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之一。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总工会代表在政协大会发言中指出,1997年至2007年,在GDP比重中,政府财政收入从10.95%升至20.57%,企业盈余从21.23%升至31.29%,劳动报酬从53.4%下降至39.7%。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过低是当前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对此有些学者解释说,劳动收入占GDP比重下降有统计口径调整的因素,例如2004年个体经济业主收入从劳动收入转为营业盈余,所以现在劳动收入的比重被低估了。但这不能解释2004年之前劳动收入持续下降,2004年之后劳动收入仍无明显回升问题。更不能解释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7%逐年下降到近年来的11%。而且,劳动收入总量占GDP的比重下降,并不足以说明普通职工收入的变动状况。如果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相比,还应考虑工资的结构性变化:一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工资差别不大,企业经营者与普通职工工资差别不大,且那时企业职工基本不缴纳社会保障费;二是1998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多次增长工资,而企业中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间收入差距目前普遍在20倍以上;三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有行政性垄断行业职工工资增长过快,行业平均工资差距从2倍左右扩大到6倍以上;四是目前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中还包括要缴纳约占基本工资10%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所以笔者认为,20多年来,企业普通职工的实际收入占GDP的比重的确是大幅度下降了。再看衡量全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我国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0.3迅速上升到2009年的0.47,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实际超过了0.5。
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我国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马太效应似乎得到了验证。富二代与贫二代的继承,更加让人们担忧马太效应会进一步放大。但是,别忘了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那么这种马太效应就应当被终止,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共同富裕。
贫富差距过大不是转型期必然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
深圳坪地镇三个月学习期间,我目睹了该镇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民营企业繁华景象,感受了民营经济所带来的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坪地镇位于深圳市西北边陲,属深圳市龙岗区较落后地区,建镇时间较晚,总面积53.1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8.05万,其中户籍人口1.13万。观坪地看内地,内地差距在于民营经济发展严重不足;观坪地思内地,内地希望在于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一、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已刻不容缓
1、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铺就了更加宽阔的阳光大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坚持非公有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这些论述已成为我国长期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指导方针,同时也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增强落后地区经济实力,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迫切需要。XX市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后发展地区,2002年全市共完成GDP53.16亿元,相对130万的人口大市来说,GDP总量严重不足,形势不容乐观。从经济来源看,仍然依靠煤炭、水电、劳务、农业、服务业等传统渠道,而坪地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工业。从经济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8.6%、35.2%和36.2%,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坪地镇2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严重偏低,低于坪地镇24.8个百分点。从人均GDP占有量看,仅为4000多元,与坪地镇无法相比。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农民人平只有2815元,比坪地镇少6582元;城镇居民人平只有6645元,比坪地少19667元。从经济效益看,财政收入只有1.88亿元,人均仅145元;坪地镇财政收入达1.1亿元,人均达到9735元。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即使到2010实现GDP翻两番,人均占有量也只有1.3万元左右,与全国人均2.4万元的小康社会水平要求仍然相距甚远,与坪地镇等发达地区更是无法相比。要改变我市当前落后的财政状况,推进市域经济全面加速发展,必须借鉴坪地镇等沿海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加快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工业经济。
二、坪地镇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做法
坪地镇虽是一个年轻的城镇,但在“弹丸之地”上已建立了7个工业园区,集聚了5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民营企业达170多家,民营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多。究其原因,有以下五条成功之道。
外商直接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多种因素,利用1992-2017年我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以外商直接投资为核心变量的多种因素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收入差距面板回归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以逐步确立,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开放政策、劳动力规模以及潜在的市场吸引了大规模的外国资本,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引资国之一。有资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虽然在资本扩充、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等层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外资的大量流入从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等层面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收入差距的恶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据统计,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缩减至1985年的1.86倍,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优先实施农村改革,引领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但之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2年已超过3倍,2009年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3.33倍。虽然2015年下降至2.73倍,但目前还保持着3倍左右的水平。日益加深的收入差距不仅对我国扩大消费和投资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对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也带来隐患。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外商直接投资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该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聚集在城镇的熟练产业工人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从而影响着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本文基于以往研究,以1992-2017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回归模型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考虑到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环境等的差异性,在对我国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东、中、西部进行研究。
二、文献回顾
Kuznets(1955)提出了国民收入差距随经济发展水平而波动,即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差距加大,但经济发展达到特定水平,收入差距便会缩小,这就是倒U形假设。Williamson(1965)以美国1950-1960年的地区间收入差距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美国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差距逐渐加大,但经济发展至成熟时期后收入差距逐渐缩小,进而证明了Kuznets的假设。收入差距呈现出多种类型,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产业间收入差距以及不同所有主体间的收入差距等。李实(2007)通过研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40%的程度上解释了中国整体收入差距,从而说明城乡收入差距是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而且强调了研究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性。有关外商直接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研究可分为三大类型。首先是缓和效应。周娟、张广胜(2009)采用1988-2005年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和非农村地区内的就业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结果外资的流入虽然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但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关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限制,整体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未能改善。盛斌、魏方(2012)以1998-2010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外资开放度、人均生产总值、农村就业率、贸易依存度、人力资本等为研究对象,采取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知,外资的流入能够遏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内其效应较为显著。李贵茜(2012)应用2001-2008年山东省内1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比率、经济开放度、贸易依存度、人均教育费用支出、医疗保险等变量进行分析,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了缓和作用。其次是扩大效应。周春应(2010)通过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1986-2007年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外资的流入扩大了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陈钊、万广华、陆铭(2005)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因为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流入到城市,所以有利于城镇劳动力工资上涨,外资成为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的重要因素。王海军、李愿宏(2010)分析了1979-2009年间外商直接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资的增加使农村居民收入下降,而对城镇居民的收入起到提升作用,即外商直接投资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是倒U形关系。何枫、徐桂林(2009)以库兹涅茨假设为基础,采用1997-2006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显著的到U形,还提出了当时我国位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因此外资依存度的提高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詹宇波、刘荣华(2010)采用多种计量方法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也证明了外资的流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倒U形,而且外资的收入分配效应具有地区差异性。
农村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分析
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东部包括北京、天津等11个省(市、区),中部包括山西、湖北等8个省(市、区),西部包括内蒙古、西藏、重庆等12个省(市、区)。利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的相关数据,从农村金融深化及农村金融效率2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
1.1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区域差异
以农村地区贷款余额与该年度GDP的比值代表农村金融深化,比值越高,农村金融深化程度越高。从表1可以看出,总体而言,三大区域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呈东部>西部>中部的格局。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深化程度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深化程度显著低于东部、西部。2008年以来,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呈快速上升趋势,而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深化程度的动态变化并不明显,因此2008年以来农村金融深化的区域差异逐渐加剧。2010年,东部农村地区贷款余额在GDP中的比率已达66.74%,高于西部约10百分点,高于中部约32百分点。
1.2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区域差异
动员和运用储蓄是金融中介机构最基本的功能。制约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发挥的掣肘并不在于储蓄动员能力不足,而在于农村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农村贷款,农村稀缺的金融资源外流,因此主要从农村金融中介机构将农村存款转化为农村贷款的能力方面度量农村金融效率。贷存比指农村地区贷款与存款的比值,贷存比越高,农村金融机构将农村存款转化为农村贷款的效率越高,农村金融中介机构服务农村的功能越强大。从表2来看,三大经济区域农村存款转化为农村贷款的比率都小于1,说明三大区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农村金融资源流失。总体来看,农村金融效率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格局。东部地区农村存款转化为农村贷款的比率最高,且呈上升趋势,2010年东部农村地区存贷比高达0.79,远高于同期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存贷比。中部农村地区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比率最低,且呈下降趋势,2008年以来贷存比已下降至0.5以下。西部农村地区贷存比先下降后上升,虽然高于中部地区,但与东部仍有一定差距。
突出财政分配均等化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方法和数据;总体财政差距的测算结果与分析;财政差距的因素分解结果与分析;结论和几点启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税收和转移支付收入是当前县级政府预算内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对省级财政差距研究较多,对全国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研究较少、地区财政差距一般以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差距表示、总收入下平衡部分(R2)和总支出下平衡部分(E2)包括上下级政府间转移支付、总体财政差距、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财政差距的因素分解、各收入项目对总体差距的相对贡献率、各收入项目对总体差距的绝对贡献、目前县级政府承担大量上级政府“下放”的责任、适当调整事权有利于县级政府财政均等化目标的实现等,具体请详见。
一、引言
税收和转移支付收入是当前县级政府预算内收入的主要来源。1994年分税制改革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范围,规定由各省具体制定省以下财政体制。总体看来,现期省以下税收划分仍具有行政集权和财政包干的色彩,并形成财权向上级政府集中、事权向下转移的倾向(阎坤,2007)。在不改变事权的条件下,上级政府纷纷通过转移支付手段来弥补基层财政支出缺口。1999年县级总支出的40%来自于转移支付,而国家级贫困县甚至高达61%(陈锡文等,2002),2005年县级总支出的42.93%来自于转移支付。
2002年后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进一步缩小了县级政府财政能力,为了推行改革,保证目前财税体制的平衡运行,中央增加了“农村税费改革”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这些转移支付在缓解县财政支出压力,特别是“保工资、保运转”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均等化目标受到忽视,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服务的地区差距日益明显,在某些地区出现了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
目前对省级财政差距研究较多,对全国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研究较少。县财政差距可以分解为省内差距和省际差距,这与各县财政状况不仅牵涉到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还和省以下财政体制有关。本文选取我国七省内所有县级政府为样本,以2000-2005年为样本期间,采用广义熵(GeneralizedEntropy,GE)指数和广义熵因素分解法等工具考察了样本县财政差距的表现,旨在回答以下问题: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和省以下财政体制对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的平衡效果如何?农业县财政差距和非农业县财政差距是否有不同的表现?在县级政府各项税收和转移支付项目中,哪些项目扩大了财政差距,哪些项目缩小了财政差距?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数据来源;第三部分采用不同的指标分别测算了样本总体、农业县和市辖区的财政差距,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第四部分采用因素分解法衡量各收入项目对县级政府财政差距的相对贡献率和绝对贡献;第五部分是结论和几点启示。
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差距测度研究
摘要:采用基尼系数、十等分组法和泰尔指数等方法对某大型国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差距及成因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表明,企业内部养老金差距要小于地区城镇职工养老金差距总体水平;企业内部养老金差距受地区内部以及地区之间影响,局部地区之间的养老金差距贡献率更大;当前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养老金差距较小是由于历史原因影响较大,未来企业内部基本养老金差距将逐渐扩大;当前养老金收入差距偏大,应适当增加低收入人群的养老金收入。
关键词: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地区差别;基尼系数;泰尔指数
1997年,为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了兼顾不同类型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确定机制,以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收入再分配手段之一,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然而,由于地区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程度、人口结构差异以及政策偏好差异等原因,实际存在因参保地域不同以及企业性质不同、行业不同、退休时间不同,造成的养老金待遇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问题[1]。例如,2002—2011年,中国第90分位数的户均养老金收入是第10分位数的户均养老金收入的7倍左右[2]。过大的养老金收入差距以及部门、城乡之间的不平等严重影响退休职工的幸福感。当前,就中国养老金收入宏观不平等问题,尤其是区域之间、性别之间的问题探讨较多,实际上,退休职工养老金差距问题不仅存在于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即使同一行业、同一地区之间也存在类似问题。本文立足某企业内部退休职工的微观视角,就基本养老金实际差距进行研究。由于同一企业内部退休职工工作内容、工作年限和工作经历比较相似,且相互认识和了解,更容易相互比较,养老金差距过大更容易引起收入不公平感,而且有悖于社会公平基本原则和不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因此,对企业基本养老金差距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当前国内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差距现状
当前,就国民收入分配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较为深入,针对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差距方面研究则相对较少。李实等[2]调查分析2002年、2013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数据表明,2002—2018年我国家庭个人养老金收入以及家庭人均养老金收入的差距均呈持续扩大态势。例如,2002年个人养老金收入基尼系数为0.4241,2013年达0.4639,2018年达到0.5237,其主要原因是低收入组收入份额下降和高收入组收入份额上升,最低收入组的份额从2002年的4.04%下降到2018年的2.01%,而最高收入组的份额从2002年的17.64%上升到2018年的21.09%。同样,家庭人均养老金收入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况。李实等研究表明,养老金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受教育程度、人口年龄结构、地区和性别等,同时,中国城镇居民养老金收入不仅存在纵向失衡也存在横向失衡[3],不仅离退休人员之间养老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同时不同特征离退休人员组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样不可忽视。当前,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地区差距非常突出。苏宗敏[4]将我国大陆地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等经济区域,对2002—2012年人均养老金水平和地区差异进行比较,显示国内人均养老金分配基尼系数均低于0.2,但区域内分配差距相对较大。其中,东北地区历年人均养老金分配基尼系数在0.5以上,已超过公认的0.4收入分配警戒线,属于差距悬殊地区;中部地区历年人均养老金分配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属于差距较大区域;东部和西部地区基尼系数在0.2左右。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差距的另一显著特征是性别差距。詹鹏[5]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对引起性别差距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男性老年人养老金收入约为女性的1.9倍,其中,养老金制度和退休前工资是引起性别差距的最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为53%和19%,养老金制度差距主要表现在养老金制度参与分布差异和养老金受益程度差异。刘淑娜[6]基于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计算的养老金总体基尼系数为0.199,其中性别基尼系数为0.108,性别差距贡献54.3%。同时,认为养老金如果按照收入分配差距的判断标准来衡量,基尼系数低于0.2,说明当前养老制度内的养老金分配差距很小。但养老金属于收入再分配范畴,养老金分配差距本质上就要求保持在较低水平,养老金基尼系数的判断标准应该更加严格。养老金制度具有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客观职能和内在要求。国内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扩大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但是,不同人群间的制度差别明显,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等,分层化的养老金制度起到逆向再分配效应[7]。刘渝琳等[8]通过2001—2007年我国人均社会保障基金支出额,计算得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尼系数为基本上维持在0.36的水平,2007年小幅降至0.3211,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基尼系数值较高,但呈不断缩小趋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在完善基于城镇居民群体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需加强针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工作,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金的投入。
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差距的测度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