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13:01: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庖丁解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庖丁解牛对演奏艺术启示
众所周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鼎盛期———春秋战国时代,是以儒道两家为主流的。由于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后世又称道家为老庄学派。老庄学派的思想所展示的人生境界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其音乐美学方面倡导自然之乐,与其哲学思想如出一辙,追求的是自然、纯朴、原始的美。《老子》一书虽然在音乐方面涉及到的内容很少,但却对中国演奏艺术的发展影响颇深。《庄子》作为老庄学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誉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学著作,现存的三十三篇文章,篇篇都是先秦散文的典范。由于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因素。笔者仅就《庄子》内篇中,《养生主》一文有感于斯,在多年教学经验和演奏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哲学与美学思想试论“庖丁解牛”对演奏艺术的启示。
一“庖丁解牛”及其三阶段
《庄子•养生主》一文,其中心思想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在第二部分“庖丁解牛”中,以厨师庖丁解牛的例子说明处世、生活都要顺其自然,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才能够将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道家看来,技艺与道相结合,“技艺合道”的思想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当人们的技艺相当熟练的时候,就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技巧动作更加自然,身心与道合二为一。庖丁解牛分为三个阶段:在最初分解牛体时,庖丁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即一头整牛;几年之后,全牛消失,能够感觉到牛体的各部分结构;最后达到只用心神去接触而不用眼睛去观察,依照经验顺着牛体自然生理结构的地方去解剖,遇到筋腱、骨节交错的地方,谨慎专注,动作轻微迟缓,避免“割肉”或“砍骨”。当牛体全部分解完,就像是一堆泥土放在地上。相比普通厨师一个月更换一把刀而言,庖丁的刀用了十几年还像刚磨过的一样锋利,形象的反映出庄子“反对人为,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及其重要性。庖丁解牛的技术充分表明摸索事物规律的重要性。其典故适用于任何技能,对于演奏艺术方面更加受益匪浅。当演奏技能形成时即开始入门为第一阶段,这是演奏艺术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由于技巧简单,通常此阶段演奏进步较快,就像庖丁解牛中,看到全牛的初级阶段一样。笔者认为,第一阶段对于演奏技能的提高,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放松和兴趣,由此来唤起初学者对音乐的热爱并激励其继续学习。这两个因素要辩证来看:一方面,在强调心理放松的同时,进一步指导其练习技巧的方法。无论学习什么技能,都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实践表明,在特定环境内限时完成学习内容,设置必要的学习压力,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初学者的学习潜能。如同学习汽车驾驶一样,在不断学习新动作、巩固老动作的过程之中,可以逐渐提升学琴者的兴趣与练习热情。另一方面,在消除生理和心理紧张状态的前提下,才能够提高演奏兴趣,将琴看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演奏。生理紧张因素主要是由于技能技巧没过关而产生的;心理紧张因素则是由于思想压力、环境压力等影响而导致的。前者只需提高技能技巧即可解决,而后者则需通过对思维、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控制来协调解决。第二个阶段为中级阶段,在技术技巧基本定型之后,演奏者进步的速度通常会放慢下来,这就需要通过逐步练习,将影响技巧发挥的多余部分去掉。只要方法正确,经过数次重复,使有关脑细胞形成暂时联系,起到条件反射的作用,剩下真正的几个闪光点,这个阶段是“全牛消失的阶段”。艺术创造需要技术支撑,精湛的技术可以外化为艺术的显现。演奏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在此过程中,技巧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环节,技术技巧是解读音乐作品的方法,没有高超的技巧就不会有高水平的演奏。技巧就像放在柜子里的工具,仅仅拥有这些工具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演奏家正确的运用这些工具,它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那么,如何使技术技巧过关呢?首先要保证科学、足够的训练。演奏者要长期坚持规范性的训练,使思维和动作的联合活动建立起大脑皮质的“动力定型”,将肌肉动作简单化、自动化和精确化。在练习中冷静地布局、细心地设计,并在实际练习中去检验和调整。通过练习———听辨———练习———判断———再练习……以此循环的方法达到演奏技术动作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反复训练,能够极大的提高高难度技巧的把握性和稳定性,使演奏技能进入潜意识之中。此时,演奏者真正拥有了表达音乐的技术保障。另外,分析、研究作品的技术技巧,提炼技巧的难点、重点,细致到每一个音如何处理,有助于理解作品内涵,真正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高级阶段。“庖丁解牛”之道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庄子“顺应自然、忘却情感”的哲学思想,更体现出演奏艺术所追求的“得知弦外”的重要性。在任何乐器演奏的练习之中,遇到技术难点时,与庖丁解牛如出一辙,需要演奏者慢练、细练、用心体会。音乐是感情的载体,感情是音乐的被载体,在演奏艺术中,二者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当练习积累起来的动作意识与音乐感情进一步整合、完善,演奏就会更加协调,以情带音,以音抒情。练习中对于情绪的宏观控制,正如庖丁解牛所看到的不是一头整牛,而心里却是宏观上的一头整牛的辩证观念一样,理智必须与情感很好的配合,才能使演奏者的情绪与作品的客观要求相统一。演奏者心里永远要有全局,就像一张地图一样牢记在心,随时进行宏观调控,这就是理智。当演奏一首作品时,技术技巧解决之后,演奏者应该在一种有控制的状态下进行演奏。其中包括对高难度技巧的控制和对情感体验的控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建立心中的“感情图示”。即能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又可以将作品的高潮部分控制在理性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演奏者才能达到超功力、超自我、物我两忘的演奏最高阶段。
二解牛之道的“最高境界”对演奏艺术的启示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技艺进步的本质与现象,都不可能永远一致。通常情况下,进步不容易被察觉。因此,在技术达到一定高度时,会出现所谓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作为心理学的一个范畴,是指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由于心理变化和练习方法等方面的原因,而出现的停滞不前的现象。“高原”即“障碍”。在练习过程中,演奏技能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不可或缺。一旦出现“高原现象”就势必会阻碍演奏技能达到预期的高度。只有克服这种现象,才能达到一切演奏艺术所追求的“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首先,技巧是达到“道”之境界的前提和基础。在庄子的故事中,若没有庖丁多年的技巧探索,是无法想象他在后来解牛过程中所获得的那种无比轻松自由的精神享受,技巧的锤炼是所有艺术家都无法回避的过程。一切器乐演奏的训练过程都是由硬到软,由重到轻,最后达到游刃有余、空无所有的状态,即从丢掉大力、硬力到学会用最合理的力来表达音乐的过程,以此来达到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力胜拙力的目的,这一点也是道家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具体到练习过程中,首先要学会调节演奏中的肢体放松,尤其是手臂放松,在放松的状态下更容易找到力量的支撑点,逐渐运用由内到外、具有用力和放松两种状态的用力方法,才会使演奏更加轻松、灵巧。例如,在弓弦乐器演奏技法中,右手握弓姿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发音的质量。正确的运弓方法在演奏中会更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科学的握弓姿势违背了人体活动的自然规律,必然使演奏处于紧张状态。演奏者要建立全身放松和协调的整体观念,灵敏准确地捕捉力源,才能够将运弓的刚柔、急缓、轻重、藏露、提按等特点充分表达,以此来达到强而不躁、弱而不虚、抑扬顿挫、收放自如的目的。总之,科学的用力,即对力量的使用“惜墨如金”,该用处尽力而为,不该用处点滴计较,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的放松、省力,避免出现“高原现象”。其次,从美学角度来说,演奏者在充满情感与想象、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气氛中进行表演,才能够全身心投入,来更好地诠释作品内涵。演奏艺术包括演奏技术和表演艺术两个方面。这就需要演奏者在掌握演奏技术的同时,重视音乐修养的培养。器乐表演中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是,演奏者技术展现与如何处理演奏者感知作品,并客观展现艺术的关系上,笔者在多年的演奏与教学中,深感有无数个内在与外在的矛盾,需要理论的分析和指导。表演艺术与其它艺术相比较,在方式上有很大差异。如绘画艺术,作品常常是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绘画作品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而发挥它的艺术魅力。画家完成一幅作品,通过展出就可以供人们欣赏。文学作品也一样,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一旦完成就可以直接和读者见面,无需任何中间环节。音乐不同于绘画,因为音乐是抽象艺术。记录音乐的乐谱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即使是专门的音乐家,也只能通过看谱了解其中的部分内容,而非全部。音乐之所以不同于文学,是因为记录音乐的符号具有非语义性;而文字却具有一种约定性的语义。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有特定的涵义。音乐表演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实践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演奏技巧无法谈及艺术上的表现;反之,脱离了艺术表现,演奏的技巧也将失去它自身应有的艺术价值。二者的统一,是演奏艺术中重要的美学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人画的创作与中国古典式园林的修造,都巧妙地运用了道家思维艺术。山水画中所追求的淡泊与自然,反映在画面上便是重水墨而轻色彩,用墨用水讲求疏淡、虚实相间,追求形神结合,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这种强调精神与物质高度结合的观点,实际上也继承了道家“以技进乎道”、正言若反的思维。而中国园林自然山水武的修造,其哲学基础便是“天人合一”,其修造方法讲究有无相生、虚实互用、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疏密相间等,这种兼具两极艺术效果的设计方法,已成为中国传统造园的基本原则,与西方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修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贡献,道家在理论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创造力的源泉。道家文化对中国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占据绝对性的优势,因此,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管理论文
[内容]
我曾上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公开课,从《庖丁解牛》入手研究文言文课外自读篇目的教学法,课后反映较好。下面是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及有关问题。
一、教学设计:
1.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读《庖丁解牛》,必须做到: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通读课文,达到可以较流畅的诵读要求;勾出“自读提示”及课文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主旨、好句好段等内容;记下疑难问题。
2.通过课堂(45分钟)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并指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具体步骤为:①诵读正音。指定一个大组听其他三个大组诵读课文,指出错误,教师同时也给予诵读指导,然后再读。②教师提问抽查自读勾书的情况,对认识混淆、理解错误的问题给予分析指导,发动全班学生讨论,从中寻找正确答案。③质疑辨析。要求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记下的问题提出来让全体同学思考讨论,尽量联系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寻求其中的联系,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点拨、总结。④写作训练。要求学生针对文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句,以“‘道’与‘技’”为正标题,对副标题“谈……”进行补充,设计议论文的开头。
二、指导思想:
语文境界学习管理论文
语文学习也有境界一说?有的。语文既然是一种社科文化,是精神文明的成果,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贯穿有多重心理因素,所以他有层级性,有境界的高下。
一、阅读目的三境界。
消遣性阅读,兴之所至,匆匆浏览,广泛涉猎,自娱消遣。学习积累性阅读,生存所必须,有强的同步性整体性,理解要全面深刻。研究性阅读,有很强的主观性创造性和扩展性。
二、现代文阅读能力结构有三境界。
感知能力。提高的途径是积累,是长期的过程。随时解决语文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字词,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要自觉的形成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
理解能力。这是核心。包含理解分析概括综合等诸多能力。理解词语、关键语句、重要内容、文章结构、表现形式、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
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跨联策略研究论文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跨联教学措施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因素,丰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在改进教学方法、诵读经典作品、加强实践体验中,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融入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面向各类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大学语文教学,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在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养。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现代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大学生产生了浮躁空虚、道德滑坡等一系列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大学语文教学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是历久不衰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篇。在经典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中,大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现象、风俗人情,领略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汲取向真、向善、向美的真实情感,形成对现代社会现象深刻的思考辨析与价值判断能力。经典作品蕴含丰富的美育因素,语言美、意境美、艺术美等,大学生从中获得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培养审美情趣。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进行美育探究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体验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从汉字的美入手,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教材中美的元素等多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美育。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美育;探究
美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于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的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还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在中职教育中,针对学生当前的综合素质现状,对学生进行美育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一些自然元素对学生进行美育,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对学生进行美育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进行培养。
一、认识汉字,了解中国文字的美
鲁迅先生曾指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在每一届新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都会问学生这样两个问题,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学生中有一大半都回答不全。于是我会在黑板的中间书写“语文即语言和文字”。然后给学生解释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文字是书面语的载体,文字的产生,使人的语言得以流传,各类典籍和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文字的组合而成的。中华民族使用的文字就是汉字,汉字从甲骨文开始,经历历史的变迁,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一)各种字体的形式美汉字的发展经历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魏碑、唐楷、草书、行书等的过程,各种字体有各自的特点,如:在甲骨金文小篆阶段,基本以长方为主;在隶书阶段,基本以扁方为主;在楷书阶段,基本以正方为主,楷书是应用最广的基本字体,因此汉字也称为“方块字”。各种字体又可以同时并存,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的视野,给人们展示不同形式的美。(二)汉字的结构美汉字的结构“平正安稳”(东晋•王羲之《书论》)、“四满方正”(唐•欧阳询《三十六法》)。启功先生研究发现,汉字的结构美的关键在于每个汉字的形体都具有一个重心,各种笔画及其构成部件的分布符合美学的“黄金分割律”。因此,在学习和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就要了解汉字的结构,找准汉字的重心,书写出来的的汉字才有美感。(3)汉字书法的美。汉字书法包括软笔和硬笔,硬笔属于现代社会的产物,特别是在科技时代,电脑办公代替许多的人工书写,现在要求的无纸化办公,更是让书法淡出了人们平常的生活。现在国家重视传承传统文化,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软笔书法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留下了许多旷世的书法作品,他们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如:柳公权的“柳体”字的“劲拔”;赵孟頫的“赵体”字的“秀媚”;王羲之的行书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代表作《兰亭序》中体现出“不激不厉”的风格等,我们了解汉字书法的美,才能去欣赏汉字书法的美,才能去发现和创造汉字书法的美。
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文化美
寓言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具:大黑板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查字典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组工干部创优学习体会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组工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走在前面,必须做到“四个要”,找出创新点、抓住兴奋点、摁住着力点,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创先争优。
一要立于“勤”,勤于学习、勤于工作、勤于发现。勤于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理论体系,并做到学深、学透、学精,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及业务工作能力,特别是注重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勤于工作,锻炼百折不挠的毅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到勤能补拙。只有坚持不断地干工作、想工作,在干中学、学中干,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勤于发现,就要经常对照党的中心工作要求,对照新的发展形势对组织工作的要求,找出组织工作的差距和不足,找出恰当的创新点。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反省自身、反省工作,以创新的思路补齐短板,一天一小步,积跬步以致千里,时间长了,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就会得到较大提高。
二要善于“钻”,钻学习、钻业务、钻工作。一是发扬螺丝钉的钻劲,善于挤时间学习。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会不会挤时间,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珍惜业余时间,少应酬,多读书;少闲聊,多思考。二是善于钻研业务。对本职业务要做到精通掌握,对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业务也要全面学习。在业务学习上不搞形式主义、不漂浮在面上,切实煞下身子,对每一项业务“解剖麻雀”,理清重点,弄懂疑点,抓住关键,确保全面掌握,做到“庖丁解牛”,对每项业务的框架、脉络了然于胸,工作起来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三要长于“悟”,悟事理、悟规律、悟思想。总结是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加油站和助推器。培养思考和总结的习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一事一总结,一日一总结,一月一总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经常在学习和工作中去感悟,去领悟,思考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悟透领导要求,悟透上级精神,悟透事物本质,用来更好地指导实践。通过,悟,不断丰富工作经验,提升思想境界,促进工作上水平。不断培养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地总结、领悟学习和工作,才能更好地积累经验、抓住规律,才能使工作思路更清、眼界更宽、境界更高,才能更好地谋划工作,创先争优。
四要适时“创”,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新形势下组织工作日益繁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为使工作能在稳定中谋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采用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加强对工作的前瞻性,凡事多加留意、多加思考,深入研究一些热点问题,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能够了解到工作的更多新特点、新动向,做到对事物发展了然于胸,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工作的创新,才能有的放矢地创新,并且能够很好地避免创新工作“换汤不换药”、华而不实。
组工干部创优学习感想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组工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走在前面,必须做到“四个要”,找出创新点、抓住兴奋点、摁住着力点,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创先争优。
一要立于“勤”,勤于学习、勤于工作、勤于发现。勤于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理论体系,并做到学深、学透、学精,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及业务工作能力,特别是注重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勤于工作,锻炼百折不挠的毅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到勤能补拙。只有坚持不断地干工作、想工作,在干中学、学中干,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勤于发现,就要经常对照党的中心工作要求,对照新的发展形势对组织工作的要求,找出组织工作的差距和不足,找出恰当的创新点。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反省自身、反省工作,以创新的思路补齐短板,一天一小步,积跬步以致千里,时间长了,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就会得到较大提高。
二要善于“钻”,钻学习、钻业务、钻工作。一是发扬螺丝钉的钻劲,善于挤时间学习。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会不会挤时间,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珍惜业余时间,少应酬,多读书;少闲聊,多思考。二是善于钻研业务。对本职业务要做到精通掌握,对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业务也要全面学习。在业务学习上不搞形式主义、不漂浮在面上,切实煞下身子,对每一项业务“解剖麻雀”,理清重点,弄懂疑点,抓住关键,确保全面掌握,做到“庖丁解牛”,对每项业务的框架、脉络了然于胸,工作起来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三要长于“悟”,悟事理、悟规律、悟思想。总结是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加油站和助推器。培养思考和总结的习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一事一总结,一日一总结,一月一总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经常在学习和工作中去感悟,去领悟,思考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悟透领导要求,悟透上级精神,悟透事物本质,用来更好地指导实践。通过,悟,不断丰富工作经验,提升思想境界,促进工作上水平。不断培养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地总结、领悟学习和工作,才能更好地积累经验、抓住规律,才能使工作思路更清、眼界更宽、境界更高,才能更好地谋划工作,创先争优。
四要适时“创”,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新形势下组织工作日益繁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为使工作能在稳定中谋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采用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加强对工作的前瞻性,凡事多加留意、多加思考,深入研究一些热点问题,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能够了解到工作的更多新特点、新动向,做到对事物发展了然于胸,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工作的创新,才能有的放矢地创新,并且能够很好地避免创新工作“换汤不换药”、华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