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12:57: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定价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定价机制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研究

【摘要】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利差收入下降、金融客户融资渠道多样性等问题,同时也对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先对利率市场改革对银行利率定价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行合理定价,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利率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影响;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逐渐提升。然而,从现阶段的利率定价管理工作现状来看,较之于国际发展水平,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仍有一段差距。在当前的形势下,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现阶段商业银行利率定价产生的影响概述

(一)影响存款定价。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条件下,利率定价方式发生了转变,而且现阶段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定价管理工作理念和模式较之于以往也有所改变,过程变得非常的复杂。从现阶段国内外市场发展情况综合考量,近年来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出下行之势,而且利率的市场化和理财化思想倾向逐渐鲜明,银行存款数量同比有所下降,而且各银行以及商业金融机构的存款竞争压力明显增大。(二)影响贷款定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贷款是其最为主要的资产业务,近年来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刺激了银行信贷需求膨胀,加之信贷规模受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较大,而且与存贷存比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所以贷款市场供需不平衡问题的出现属于一种必然结果。目前来看,贷款定价主要决定于卖方,以致于存款定价压力增大。近年来,利率市场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也变得更加的激烈,很多情况下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贷款市场上存在着一种不良现象,即因征信管理乏力而影响银行等机构对贷款客户的准确把握,这主要是因为客户信息把握不全面,风险综合评估乏力。(三)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定价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当前利率市场化发展的金融行业发展形势下,市场利率出现了一定的波动,而且这种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与此同时,资金在各大银行之间、资本市场上的流动性非常的大,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潜在问题和风险隐患。以2013年震惊国人的“钱荒”事件为例,就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市场化管理工作能力的考验;后查明原因,主要是因为银行人员为意识到央行的态度转变,也未没对银行交易定价进行主动的调整。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完善策略

查看全文

利率定价机制运行情况报告文稿

一、联社的基本情况

联社下辖个核算单位,个营业网点,从业人员余人,止月底各项存款余额万元,较年初净增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万元,较年初净增万元。

二、利率定价机制的运行情况

(一)利率执行情况:

年全年贷款累放额为亿元,平均执行利率为10.485%,最高执行利率为12.6%,最低执行利率为8.37%;浮动区间为(1.5-2.3)。年月至月贷款累计发放额为亿元,平均执行利率为10.485%,最高执行利率为12.6%,最低执行利率为8.37%;浮动区间为(1.5-2.3)。

(二)具体做法:

查看全文

市场定价机制探索论文

从迄今已经实施的国有股协议转让工作来看,国有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转让价格的高低实质上是关系国家、企业、社会投资人以及企业管理层各方利益的重大问题,转让价格过低将直接损害国家利益,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转让价格过高又势必影响企业和社会投资人受让国有股权的积极性。然而,由于股权定价的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目前在国有股的定价问题上尚存在法律空白,除不低于每股净资产等笼统的意见外,缺乏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或标准化、量化的匡算模式,客观上为贱买贱卖提供了可能。这不仅损害国家的利益,也为日后的经济纠纷埋下了种子。去年九月初,山大华特的原大股东和现控股股东分别作为被告和第三人,遭到了原大股东债权银行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和受让国有法人股的诉讼,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自国有股减持方案在国内证券市场上推出以来,国有股减持遭到了投资者的用脚投票,也导致了股市的长期低迷。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做出了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决定。国有股减持的主要方式变为向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外商协议转让。面向二级市场投资者减持时需要最大限度地增值的国有股,面对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外商们的时候,似乎不必强调国有股最大限度地增值了,也不用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了。于是,我们便不仅看到成商集团的大股东以每股2.31元的价格将1.328亿股的国有股全部协议转让出去了。而实际上,成商集团的每股净资产就达2.174元;还看到深赛格的国有股按每股1.155元的价格拍卖出去了,而这一价格甚至比深赛格公司的每股净资产1.561元还低了0.406元。面对如此低廉的国有股价格,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无法不眼馋得很!

当国务院出台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决定时,有不少市场人士称,这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举措。但值得深思的是,面对二级市场之外的国有股廉价转让与拍卖,国有股停止向国内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减持,它到底是保护了还是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又放在何处?有人说,关键不在于其价格的高低,而是在于其定价方式是否符合“市场定价”原则。笔者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只是,分析上述两公司的交易过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低廉价格正是由于其定价机制的不科学,违背了“市场定价”原则所致。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设立了“国资委”,国有股协议转让的难点——价格形成机制问题仍然存在,这才是国有股协议转让过程中亟待突破的问题。

二、构建国有股协议转让的市场定价机制

国有股协议转让的市场定价机制不允许我们的经济学家或政府官员主观地事先决定这一价格是每股净资产值,还是仅略高于每股净资产值,或是处于每股净资产与流通股市价之间,也不允许主观地去搞什么平衡,而必须是把国有股的所有者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作为一个卖方,去与买方共同决定国有股这一特殊商品的价格。

查看全文

市场定价机制探索论文

从迄今已经实施的国有股协议转让工作来看,国有股权转让价格的确定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转让价格的高低实质上是关系国家、企业、社会投资人以及企业管理层各方利益的重大问题,转让价格过低将直接损害国家利益,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转让价格过高又势必影响企业和社会投资人受让国有股权的积极性。然而,由于股权定价的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目前在国有股的定价问题上尚存在法律空白,除不低于每股净资产等笼统的意见外,缺乏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或标准化、量化的匡算模式,客观上为贱买贱卖提供了可能。这不仅损害国家的利益,也为日后的经济纠纷埋下了种子。去年九月初,山大华特的原大股东和现控股股东分别作为被告和第三人,遭到了原大股东债权银行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和受让国有法人股的诉讼,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自国有股减持方案在国内证券市场上推出以来,国有股减持遭到了投资者的用脚投票,也导致了股市的长期低迷。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做出了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决定。国有股减持的主要方式变为向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外商协议转让。面向二级市场投资者减持时需要最大限度地增值的国有股,面对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外商们的时候,似乎不必强调国有股最大限度地增值了,也不用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了。于是,我们便不仅看到成商集团的大股东以每股2.31元的价格将1.328亿股的国有股全部协议转让出去了。而实际上,成商集团的每股净资产就达2.174元;还看到深赛格的国有股按每股1.155元的价格拍卖出去了,而这一价格甚至比深赛格公司的每股净资产1.561元还低了0.406元。面对如此低廉的国有股价格,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无法不眼馋得很!

当国务院出台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决定时,有不少市场人士称,这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举措。但值得深思的是,面对二级市场之外的国有股廉价转让与拍卖,国有股停止向国内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减持,它到底是保护了还是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又放在何处?有人说,关键不在于其价格的高低,而是在于其定价方式是否符合“市场定价”原则。笔者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只是,分析上述两公司的交易过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低廉价格正是由于其定价机制的不科学,违背了“市场定价”原则所致。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使设立了“国资委”,国有股协议转让的难点——价格形成机制问题仍然存在,这才是国有股协议转让过程中亟待突破的问题。

二、构建国有股协议转让的市场定价机制

国有股协议转让的市场定价机制不允许我们的经济学家或政府官员主观地事先决定这一价格是每股净资产值,还是仅略高于每股净资产值,或是处于每股净资产与流通股市价之间,也不允许主观地去搞什么平衡,而必须是把国有股的所有者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作为一个卖方,去与买方共同决定国有股这一特殊商品的价格。

查看全文

企业债券定价机制分析论文

一、我国企业债券的利率形成及弊端

1993年修改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此最高上限的设定出台于1993年的治理整顿时期,当时国家处于整顿金融秩序,治理社会高息乱集资的阶段,对最高利率的限制可以防止一些劣质企业通过提高利率来吸引投资者,最终偿还不了高息而造成的金融风险。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这种上限审批限制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率上限管制影响了企业债券的吸引力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银行存款利率较高,贷款规模受严格控制的情况下,企业债券利率可以高于存款利率的40%,其调节空间较大,对筹资主体和投资主体都有较大的吸引力。如1996年5月1日5年期整存整取利息为12.06%,这样5年期企业债券利率最高为16.88%,企业债券利率高出银行存款4.82个百分点,对于投资者还是比较有吸引力;随着央行的多次降息企业债券与存款的利差逐渐缩小,到了2007年3月18日虽然央行已几次加息,但5年期整存整取利息还比较低为4.41%,这样5年期企业债券利率最高为6.17%,扣除企业债券20%的所得税,企业债券利率为4.94%,仅高出银行存款利率0.53个百分点,对于投资者已经没有太大吸引力。再加上各种投资渠道逐渐增多,投资人的选择余地也比以往有所增加,无疑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认购热情,企业债券自然会受到冷落,极大阻碍了债券的发行。为了突破这个上限,不少企业选择发行5年期以上的债券,因为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只有5年期以下的,如果发行5年期以上的企业债券,利率选择上就没有了约束基础,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来规避利率上限管制。

(二)利率上限管制无法反映企业的风险状况

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僵化性和固定性加大了发债主体和投资主体需承担的风险,削弱了债券作为投资工具的竞争力。企业债券发行的计划模式决定了企业债券的利率非市场化,无法从债券利率上精确反映出债券本身的好坏,实际操作中,企业为保证债券的顺利发行,都把利率定在最高限,如1998年发行企业债的22家企业中,有16家企业不分信用等级高低,票面利率均为6.93%,结果使得债券利率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真实变动和不同企业的风险差异,造成优质企业债券资金成本偏高,一般性企业债券又不含风险收益。这种定价机制严重扭曲了企业债券的价格信号,背离了风险与收益相配比的市场规律,造成企业债券市场的信息失真。企业债券市场少了风险机制,导致企业债券需求缺乏弹性。尤其是在目前低利率时期,严重阻碍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查看全文

小议旅游景区的定价与机制

关键词:旅游价格A级景区定价规律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旅游景区与旅游景区产品的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劳动和效用两大旅游景区的价值构成要素,并对我国现有的2515家A级景区价格进行调研,通过对等级、面积、管理体制、类型四个要素的分析,深入探讨现价段我国旅游景区的定价规律。

旅游景区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景区几乎等同于旅游目的地,狭义的旅游景区则是指一个吸引游客休闲游览的经营实体(张凌云,2004)。本文所指“旅游景区”采用国标《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中对“旅游景区(点)”的定义,即指“经县级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包括旅游景区、景点、主题乐园、度假区、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美术馆等”。

旅游景区与旅游景区产品

旅游景区产品,首先是一种可用于满足现实或潜在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其次是一种服务产品,具有不可见性、不可标准化生产、生产消费一体性、不可储存性等特征;第三,景点产品是旅游产品的一种,具有季节性、脆弱性和使用暂时性等特征;第四,景区产品是一种体验和经历,其品质取决于设施维护程度、员工服务质量、游客的期望值甚至天气、当地交通等因素,景区产品是体验型产品的一个典范。

很多国内学者在门票价格的理论研究中混淆了门票价格和产品价格这两个概念,把景区产品价格的定价基础作为景区门票价格的定价基础,从理论上陷入了景区资源价值量化评估的困境。由于多数自然和人文景区资源价值本身很难以经济价值准确衡量,所以门票定价的“基础”就难以科学确定。

查看全文

企业债券利率定价机制探析论文

1993年颁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正在修订,根据目前管理层的思路,修订的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变发行审批制为核准制;二是改变企业债券准市政债券的性质,放低发行主体的门槛,允许民企进入发行市场;三是放开对债券资金用途的限制,从指定项目改为可以不指定项目,甚至可以用来充作流动资金、收购股权,等等;四是放松对企业债券发行价格利率的管制,突破“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的上限。

一、利率上限管制的弊端

我国企业债券的利率存在着明显的制度缺陷。1993年《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此最高上限的设定出台于1993年的治理整顿时期,当时国家处于整顿金融秩序,治理社会高息乱集资的阶段,对最高利率的限制可以防止一些劣质企业通过提高利率来吸引投资者,最终偿还不了高息而造成的金融风险。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这种上限审批限制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

1.企业债券无法反映企业的风险状况

在以前银行存款利率较高,贷款规模受严格控制的情况下,企业债券利率可以高于存款利率的40%,其调节空间较大,对筹资主体和投资主体都有较大的吸引力。但近几年银行利率连续降低,造成利率浮动空间越来越小,已经无法在债券利率上精确反应出债券本身的好坏。实际操作中,企业为保证债券的顺利发行,都把利率定在最高限,如1998年发行的22家企业债券中,有16家企业不分信用等级高低,票面利率均为6.93%,结果使得债券利率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真实变动和不同企业的风险差异,造成优质企业债券资金成本偏高,一般性企业债券又不含风险收益。这种定价机制严重扭曲了企业债券的价格信号,背离了风险与收益相配比的市场规律,造成企业债券市场的信息失真。

2.利率上限管制影响了企业债券的吸引力

查看全文

定价机制与污水处理论文

一、城市污水处理费价格机制的形成

1污水处理费定价形成机制

为了保证污水处理企业正常运行,城市污水处理费的定价体系应当遵循保本微利的原则来建立。若要加快城市污水的处理,需要将污水处理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按照价值规律的理顺。污水处理收费是对污水处理资金进行的补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保证污水处理企业的合理成本以及微利。合理的成本是各地污水处理定价成本,微利是指低于全社会平均的利润。除了建立的污水处理费定价体系之外,还要建立污水处理费的动态调整机制。因为污水处理的费用会根据市场经济下原材料价格的不同以及员工薪资水平而有所变化,一旦成本增加,很多污水处理企业将无法保持运行的保本微利原则。

2污水处理费调整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污水处理费调整基本思路:首先是在保证污水处理企业保本微利的情况下,将污水处理费的标准提高,并逐渐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并且在污水处理调价影响因素中将污泥处置费一并纳入其中,这样不但能保证污水处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而且能为污水处理提供经费保障。其次是加强污水处理扶持政策。在政策的制定上,务必要满足污水处理设置长期的运行经费。一旦运行成本高于污水处理费的时候,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来保证污水处理的正常运行。然后将再生水的价格以及水资源费用、排污费用等费价关系理清楚,总之污水处理费定价以及调整的基本思路就是污水处理企业的保本微利。污水处理费调整基本原则:首先是政府占主导地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污水处理费的调整需要政府明确责任,加大对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其次是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污水处理费的调整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遵循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满足环境改善的要求。再次是遵循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的原则。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的管网应当成为重点建设和完善的内容,还要提高污水收集率以及管网覆盖率。最后要加强监督管理原则。为了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健全监管考核制度,对于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以及建设都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二、污水处理费现行机制存在问题

查看全文

LPR定价机制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摘要:2020年以来,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下降,对商业银行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尤其是对公司信贷业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LPR定价机制的基础上,分别从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视角阐明LPR对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的影响,并在应对措施方面提出相关建议。LPR下降在短期内会降低银行利润、加大利率风险,随着时间延长,还会影响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结构,进而影响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偏好。因此,在利率下行阶段,本文建议锁定利率、优化资产结构、合理利用资金成本、统一风险偏好、提升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以及稳定存贷利差水平,从而减小LPR定价机制改革对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的影响,为银行与优质企业的共同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LPR;改革;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

一、引言

为了减轻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央行自2019年8月开始进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改革完善,从其实施以来,有关LPR的形成机制和政策逻辑影响等内容受到广泛关注。LPR改革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实体企业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价格降低,推动银行间接资本与实体企业需求的衔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从而有效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例如,盛松成(2019)解读了LPR形成机制,表明LPR期限结构的完善将有助于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吴润明(2019)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出发揭示了LPR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积极影响,这些都表明了LPR改革将有利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健康化。当前,LPR改革对银行的影响研究也日渐增多,但LPR对银行的影响较为复杂,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影响。曾刚、王伟(2019)的研究表明,LPR改革在短期内会影响银行利润,并随着时间延长,银行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难度会逐渐加大,最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银行信用风险上升。芦爽(2019)也认为LPR改革会使银行利差空间被压缩,从而可能导致银行惜贷。张希、陈轩(2019)的研究表明,随着LPR“并轨”,银行虽可以获得更大的贷款定价自主权,但银行也会面临利差减少、竞争愈发激烈、贷款风险加大等压力。因此,LPR改革对银行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其对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影响研究较少。2020年以来,LPR的持续下降会引起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主要经济体均步入降息通道,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魏礼军(2019)的研究表明,商业银行为应对利率下行对其业务的影响,应努力降低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正缺口,优化全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品种结构和收入结构,从而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另外,LPR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也会产生影响。杨北京、张英男(2020)认为,银行房贷风险评估能力会受到LPR政策的影响,并建议个人住房贷款中以LPR加减点方式载明借款凭证中利率相关条款以及重定价周期,以确保个人住房贷款业务LPR改革平稳进行。这些研究都表明,LPR改革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意义重大,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和定价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司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础的业务,关系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因此,本文将主要研究LPR改革对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从而能够为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适应LPR改革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LPR定价机制

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决定改革完善LPR定价机制,正式开启贷款“两轨并一轨”改革,要求金融机构新发放的贷款应主要参考LPR定价,其机制是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作为报价基准加点生成,由18家报价银行独立报价,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这表明了LPR的定价机制将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例如,孙国峰、栾稀(2019)的研究表明,银行对债券的定价受无风险利率影响,但贷款利率不跟随无风险利率变动,且与银行综合负债成本显著正相关,和贷款规模和不良率等显著相关,需要优化LPR形成机制来加强其对银行利率的引导作用。李伟(2019)的研究表明,LPR报价方式发生改变,会进一步增强市场利率与贷款利率的联动性。本次LPR改革的核心是完善LPR的形成机制,建立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的操作模式。LPR改革将会使货币市场利率和贷款市场利率都实现直接与政策利率对接,利率传导的“双轨困境”有望被逐步破解。LPR改革宣告贷款基准利率名存实亡,改变了过去存贷市场由央行确定的基准利率定价而非市场定价的模式,改变了过去存贷利率的变动不取决于资金供求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央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解决了我国利率市场化主要矛盾是利率“双轨制”的问题。

查看全文

诠释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及定价策略

摘要政府机构作为公共服务产品的唯一提供者的垄断地位已经动摇,各种私人公司、独立机构和社会团体也参与了公共服务的提供,政府职能由“划桨”转为“掌舵”,主要体现在对公共服务提供的监管上,根据公共服务产品的不同属性制定不同的定价策略。我国的现实情况是针对公共服务领域的三大矛盾,通过政府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来保证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及服务质量改善,以便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顺利向社会化、产业化、民营化转变。

关键词公共物品公共服务产品定价理论

1公共服务产品的理论概述

1.1公共物品的定义和分类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而所谓私人物品,就是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的一类物品或者服务的概括,它们是排他的、具有很强竞争性的物品。经济学家萨谬尔森(Samuelson)认为纯粹的私人物品是指只有获取某种物品的人才能消费这种物品,或者说,私人物品一旦被消费或使用就不可能再被他人所用。而纯公共物品则是指任何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对其消费的物品,即只要一定数量的纯公共物品被生产出来或被提供,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对其消费的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同时公共物品的生产还具有较高甚至无法计量的私人交易成本,使得关于公共物品的定价和收费在现实中存在着技术操作上的不可能性。

关于公共物品的分类,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明确指出: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所导出的公共物品是“纯公共物品”,而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物品是“纯私人物品”。这只是问题的两个极端,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是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商品,称作准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有无将公共物品进行了分类(见附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