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11:42: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订单式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机械专业订单式培养策略探讨论文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专业“订单式”培养实现“订单式”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发展现状思考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机械自动化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应从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实践。

一、机械自动化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已经不断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同时在不断的提高,现代企业中大量机器设备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产品的数量、质量、成本、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为设备所左右,机械设备日益向大型化、精密电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然而,机械自动化专业价值观念结构比例失调,造成人才匮乏,已经不适应目前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管理等项工作。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5%,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高技能型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世界制造业加速向我国的转移,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以制造业为重点加速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机械自动化技术专业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二、机械自动化专业实现“订单式”培养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就教学培养目标而言,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就教学模式而言,是以提高能力为中心,以满足岗位或职业需要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工业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操作、调试与维修机械电子自动化设备技能的生产第一线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机械电子自动化设备及数控设备的操作、保养、调试、维修、工艺编制、运行管理,一般复杂程度机械、电子设计工作。周济部长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式”培养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范例,是办学模式的重大突破。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以企业用人订单为依据,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使办学贴近市场,其优是能最大程度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订单式”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订单式”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我国生产、建设、管理等相关企业培育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对我国市场积极发展和劳动就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十几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其院校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较低,间接导致院校招生人数不断减少。在这种形势下,各类高职院校都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迅速被企业和高职院校所接受,并得到相关部门的肯定。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探索文章修改意见:

1企业与高职院校“订单式”继续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以及企业职工培养方向进行交流沟通,根据企业的职工继续教育需求达成订单培养意向,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职责,按签订的培养协议开展继续教育。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协商制定和执行定向人才培养教学计划。高职院校根据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企业的专业侧重选定教学内容。教师在教授辅导前应到相关企业进行考察,了解继续教育的职工岗位性质和工作内容,了解企业的产品和生产工艺,使教学内容更注重职工的发展。“订单式”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结合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这种合作模式订单企业起着主导作用,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来制定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

2企业与高职院校“订单式”继续教育基本运作策略

2.1以人力为本位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通过课程设置来实施并完成教学目标。而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正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教学内容及计划时,首先应考虑考虑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并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及设施条件来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企业用人需要为标尺,确保科学合理以及实用性。

查看全文

物流管理订单式的现状与战略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零距离上岗,这种培养模式可弥补学校所教知识与企业需求的不相符,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该模式本身设计思路来看,它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是一种产学结合的“高层次形式”。

然而,从实践过程来看,该模式却面临着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首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校企合作基础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总体上处在一种就业市场疲软的状况,几乎很少存在短线专业,人才的相对过剩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具有较大的挑选余地,因此,从企业角度出发去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开展“订单式”培养的热情不是很高。相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寻求“订单式”合作培养的积极性却很高。在合作双方积极性不对等的情况下要开展“订单式”培养,其难度很大。学校与企业的这种合作往往是在大量的搜寻过程中的一种“偶遇”,而且,连续性不高,因此,难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其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合作企业经营风险的约束。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市场扩张的能力就强,表现为对人才的需求量大,“订单式”培养的人才也就不愁没有岗位,一旦企业经营处于一种萎缩状况,按“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就业就成为问题。因为高职学生的培养周期一般需要3年,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企业出现了经营风险而导致对人员需求的下降,则这种风险将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由于“订单式”培养方案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的,针对性较强,专业能力过窄,学生转岗的困难很大。第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约束。企业与学校的协议一般是在学生开始专业学习之前就确定的,其中,关于对毕业生的接收是协议的重点内容。在专业学习之初,学生可能看好该企业,但是到了就业阶段,如果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更加理想的单位需要毁约,这将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相反,若经过3年的培养,部分学生难以达到该企业的要求,企业又不愿接受该生的就业,对学生又是一种更大的打击。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将会处于两难境地。诸如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订单式”培养的目标和效果。对此,必须探索合理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办法,建立该模式顺利运行的有效机制。

第一,建立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机制,克服确立“订单”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市场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处处存在,学校在确立“订单式”培养项目时起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信息需求:一是学校对社会上具有合作愿望企业的整体市场情况需要了解;二是学校对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本身情况需要了解。对这两个方面情况的调查论证不充分是导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系列问题的最初根源。因此,学校首先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建立具有合作愿望的企业信息库,尽量收集更多的企业合作信息,在对比分析中确立初步合作伙伴。同时,对于初步确定了的合作企业需要做详细深入的调查了解与可行性论证。这些调研论证工作应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企业的发展潜力,其衡量标准应以其是否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为主,围绕地方经济主导产业设立的企业往往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二是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风险,其衡量标准主要是企业家才能,包括市场开拓能力、资金运作的决策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等;三是企业合作的主要动机和出发点,应选择真正具有人才培养需求愿望而不是急功近利、只求获取廉价劳动力的企业。

第二,建立培养对象的选拔和淘汰机制,实现动态管理。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对象的确定,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充分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这既是为满足合作企业的要求,也是为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赢”。单一从学校出发以整个专业或班级“全盘端”的做法,必然导致实施过程中的矛盾重重。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淘汰不具有适应性的学生,从而建立对学校、学生的逆向激励机制。根据调查,培养“订单”一经确立,往往存在个别学校、学生放松要求的现象,逆向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整个过程中及时参与和动态监管,实现校企合作的紧密结合。

第三,建立培养方案的外部论证机制,实现培养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和合作企业岗位针对性的充分兼顾与融合。在“订单”关系下,学校往往为迎合企业,满足企业对培养方案的一切要求,容易形成培养内容的针对性太强而知能面过窄,导致各种情况下的转岗困难,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培养方案的外部论证机制,针对该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其主要内容是:培养方案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然后,聘请除合作企业和学校以外的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方案进行论证,重点分析方案在满足合作企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更广范围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要求,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由学校、合作企业在考虑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

第四,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一种零敲碎打的初级阶段,由于每一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都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因此,不可能寻找一劳永逸的合作企业,只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使这一模式永葆活力。学校应针对不同企业的合作要求,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既可以在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开展长期、中期和短期等多层次的“订单式”培养,也可以开展针对岗位要求、关键能力和企业文化等多形式的“订单式”培养,还可以开展针对企业员工再培训的“订单式”培养。

查看全文

“订单式”旅行社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旅行社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适应企业高标准的人才需求,各大高校开始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企业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建立“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透过旅行社对客服务的窗口与学生实习紧密结合,探索“订单式”旅行社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解决对策,进而为旅游管理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订单式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涵义

1.“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定义。依据《新华词典》的定义:“订单”是订购货物的合同、单据。因而“订单式”人才培养也叫作“人才定制”,它是高校依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数量、质量、技术等要求,针对性的为用人单位的岗位培养专职人才的校企合作模式。从职业、产业背景出发进行职业分析,使校企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共享,学校按要求培养人才、企业按“订单”录用人才的双赢合作。2.“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特征。2.1校企两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作为两个合作的主体,学校和企业都要参与其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课程体系,学校要依据企业所需人才制定针对岗位的教学计划,争取以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提供是职位、了解功能、尽快投入工作。2.2课程设置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本身就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一方面透过“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构建双方较为牢固的契约关系;另一方面,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向企业分批次、分数量的输送人才,定岗定位的培养“来即战,战即胜”的应用型人才。2.3学历与实践经历结合。企业选择高校作为人才培训基地,是因为高校一方面能为企业提供具有专项能力的人才,一方面也能够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借以打开企业用人方面的持续输入,企业透过实践不断磨练学生的实操技能,是真正的学历与实践经历的结合。

二、国外“订单式”培养的类型

1.产学合作的双元制。这种合作方式的代表为德国。是企业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受训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同时又在职业学校以学生身份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用以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2.产学合作的合作教育制。这种合作方式的代表国家为美国。是指职业学校与工商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把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还到企事业单位、服务部门参加实践。这种培养模式与我国现行的培养模式有些类似。3.产学合作的工读交替制。这种合作的代表国家是英国,“攻读交替制”又叫做“三明治”培养模式,是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再到学校不断学习培养的模式。学生毕业后,先在企业实习一年,了解企业的生产环境,工艺流程,对企业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到学校学习两年到三年的理论课程,最后一年再到企业实践一年。4.产学合作的官、产、学合作制。这种合作的代表为日本。一是从官方的角度,日本政府通过法律文件明确校企合作中的权责关系;二是产业界向大学投资,学校接受了投资后要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三是企业和大学教师相互交流,互为促进。

查看全文

酒店管理订单式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意义,包括满足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的的全面发展。其次从酒店的选择、人才的培养和考核两个方面对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全面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店企业也在蓬勃发展,酒店管理专业招收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在加大。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教学改革下学校发展的新型策略,有助于提升酒店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满足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酒店就业信息,学生通过酒店的需求进行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做好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方便学生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信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入酒店学习,丰富教师的酒店管理教学经验,帮助教师革新酒店管理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和教师都能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发展,也让酒店管理教学有了足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实际应用知识,满足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根据酒店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最终促进企业的个性化发展。其重点在于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要适应酒店企业的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的素质满足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实现酒店和学校的有效衔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学内容是由酒店企业和学校共同研究制定的,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酒店进行实践活动,通过酒店和学校的有机配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保证学生的高水平和高素质[1]。(三)促进学生的的全面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建立起教学平台,让学生有了完整的学习过程。学校与酒店签下订单,派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际的酒店工作中深化酒店管理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求职观念。学生在酒店中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实践,如使用先进的设备,通过实践来学习酒店的管理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向综合方向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会得到提升,生源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企业也得到了足够的人才支持,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二、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查看全文

心血管订单式护生职业素养论文

1订单式护生培养合作模式

亚心分校承教江大卫技学院护理专业大二的学生,参与学生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校期间学生除完成基础课程外,另外要完成心血管专科的理论知识课程和实训课程。护生大三期间在亚心医院实习,毕业时根据协议留用。

2构建护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2.1开展多元化的人文课程

在医疗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心智全面、动手能力强的心血管专业护士,是办学的目的。办学以来一直开设人文教育课程,课时比例20%,主要包括:卫生法律法规、心理学、伦理学、礼仪知识、人文讲座等,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名师论坛,扩大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辅导),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

2.2开启第二课堂,培育学生综合素养

查看全文

高职保险专业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分析

一、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内涵

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是以企业订单为依据,根据公司发展和岗位需求共同协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质量标准,企业参与到课程的设置,专业实践教学、实训指导、毕业设计等过程,学生按照订单培养协议到企业实习与就业的培养模式,其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教学时段中,具有学生和公司的员工的“双身份”,同时接受学校及专业教师给予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公司及业内专家给予的岗位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满足保险行业人才需求,提升了专业就业质量。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反映,顺应目前教育与生产的现实需要。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针对性强特性。人才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人才“按需培养,量身订做”。有利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校企双元特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落实就业的特性。学生直接到用人单位特定岗位实习,毕业后达到培养标准,将进入企业特定岗位就业,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目前组建订单班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期初预定,即招生前由学校与企业签定协议,为订单培养学校有针对性的的招生。在招生投放计划中单独安排专业定向培养计划,并在考生填报志愿环节,依据公司的专业岗位要求针对考生个人情况、所在地区、就业意愿等方面进行面试筛选工作。新生入校即入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在期初制定,按照学校与公司共同商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三年教学活动。二是期中组建,即针对大一新生,学校对订单班做相关介绍,学生自主选择订单班,学校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要求选拔学生,组建订单班,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三是期末组建,在学生大二或者大三时组建订单班。根据企业需求对订单班学生调整教学计划,组建订单班后侧重特定岗位专业知识的强化训练。

二、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实施基本概况

我国订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起步较晚,在实际操作过程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全国很多高职院校采取这一模式,但是培养水平有一定差距。部分院校成功实施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部分院校实施过程遇到瓶颈,甚至出现“废单”、“一次性订单”。保险职业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86年的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面向保险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享有“中国保险业的黄埔,职业经理人的摇篮”美誉。学院自2010年开展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与多家金融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例如:“阳光人伤调查班”、“基层管理干部订单班”、“管理培训生订单班”、“银保理财经理订单班”、“车险查勘理赔订单班”、“国寿讲师订单班”等,建立了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构架。实现校企合作长效化、常态化,形成了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过程共管、成果共用的校企合作机制。保险企业全程参与订单班的培养过程,充分体现了专业深度融入保险产业链的特点,同时,顶岗实习充分保证了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为保险行业培养了既能适应企业文化,又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受到保险企业的高度认可。

三、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经验总结

(一)凸显“2+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查看全文

市场经济规律实行订单式人才培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应该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都将比较严峻,大学生就业工作相当艰巨。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的封闭的办学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学院、企业与学生的“三赢”效果[1]。“订单”源自商业经济活动范畴,是指买卖双方订购货物的合同、契约或单据。也指一方在生产经营中,按与客户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生产模式。其实质是通过订单的形式把市场需求反映出来,引导生产方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被逐步引入到高教领域。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顺利就业,以及如何实现就业,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标志。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是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对民办高职教育的一致要求,也因此成为民办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近期和长远追求目标。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则是民办高职院校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明确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需培养人才,学以致用;用人单位保证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

在当前和未来的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的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最强烈的声音。调查表明,普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办学不适应社会需求。一些学校与专业之所以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与市场需求脱离,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传统办学思路,其根本点是没有面向市场需求,没有把就业作为导向。但是民办高职院校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机制的灵活性,可以主动地去适应经济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摆脱传统管理教育和传统服务业观念的影响,可以根据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特点来设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根据自己新的教学体系聘请更多、更优的专职、兼职以及双师型教师、资深教授[2]。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例如:上海能否跻身国际化大都市行列,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现在全世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平均水平是66%,而东京、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多超过了75%,而上海不到50%;再以服务业人均GDP贡献来看,纽约和我国香港的分别为7.4万美元和5.1万美元,而上海只有8500美元。因此,加快现代服务业,不但对于上海发展四个中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而言是刻不容缓的,而且未来几年内现代服务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现爆发性的增长态势。由此可见,民办高职院校实施“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学生为本,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取得学校、企业与学生“三嬴”的效果;否则,我们民办高职的学生将面临失业,甚至长期待业等脱离现代社会发展的严重现象。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深层次参与合作,如果仅仅只是一般性的或是协助性的合作,都将不能持久保持的合作关系,但是以一种互动性的产学合作方式,校企共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才是我们所向往的最终目标。这种深层次的合作,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发展活动,协助企业完成营造“学习型企业”的任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这种形式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已初见端倪,并赋予了合作双方更积极、更有活力的合作空间。到目前为止,真正能够实施这种形式还只有少数学校,但它无疑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订单培养方式的实施。例如:我院与锦江之星旅馆有限公司的合作办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从2005年6月22日起双方正式签署了“锦江之星班”订单培养协议,该协议就是在互动式的产学合作下成功的案例。

锦江之星旅馆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最大的经济型酒店连锁企业,它能从全国现有的经济型酒店脱颖而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3]:一是,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精心抓好“锦江之星”品牌建设:1.不断创新,保持“锦江之星”品牌的产品优势,营造更为人性化、家居感的酒店氛围;2.不断强化“锦江之星”的内部管理,努力实现品牌标准化、专业化、网络化;3.不断完善“锦江之星”的营销系统(例如:予订系统、订房中心、网站、会员俱乐部和大客户系统等),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4.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1)宣传企业文化,弘扬企业精神,进一步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2)坚持“以人为本”,培育“表扬文化”,在“锦江之星大家庭”中,营造团结、文明、和谐、奉献的良好氛围;(3)坚持开展读书活动,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职工;(4)实施“锦江之星”品牌形象工程。)二是,正确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1.抓住历史机遇,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面向全国,走向国际;2.根据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及时调整公司的管理体制;3.为加快“锦江之星”的发展,积极构建“投资发展”和“品牌输出”的平台;4.始终坚持“四个一”的奋斗目标。(即:打造一块国际化的品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网络系统。)面对这样的企业文化,我们的学生被其录用,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习工作、磨练提高,学校和家长当然放心。

2005年6月,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相关领导发现了锦江之星旅馆有限公司光明的发展前景,瞄准了该企业将于2006年要在全国建立200家连锁店,2010年达到800-1000家连锁店的机会,主动出击,与该企业达成了人才订单培养协议。黄浦一期的“锦江之星班”学员共40人,分别在上海、无锡、南京、杭州、青岛、扬州、常熟、绍兴等各大城市的连锁分店上岗实习,九成学员表现出色,在毕业前已有70%以上的同学愿意并主动提出留在该公司工作,这无疑是成功的第一步,该项目的成功也吸引了《扬子晚报》记者的浓厚兴趣和密切关注,并对双方领导和学员进行了采访,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培养过程中,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院提出“素质加能力加专长”的人才培养观念,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现代服务业现在和未来发展急需的人才,即:拥有“现代服务业的理念加现代服务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加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手段加一定的专业外语”这样的素质和能力,而现有传统服务业队伍的大部分人是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的。根据学院要求,工商管理系的所有老师和学生统一战略思想,结合企业现代服务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将企业的岗前专业技能培训和教学环节相穿插,使得学生可以理论实践相结合,以最佳的状态去适应陌生的实习工作环境。合作办学中间,开展过各种形式、各种对象、各种内容的座谈会:“学员———学员”、“店经理———学员”、“老师———学员”、“领导———学员”、“领导、老师———学员”,在座谈会中,学院要求在该项目执行运作中间要制定师生联系制度,安排实习带队老师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随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要求以最新鲜、最优质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让学生专心工作、用心学习。现在每个学员都能做到以准员工的角色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面对学员的实际情况,锦江之星旅馆有限公司的副总裁俞萌在座谈会上这样说:我们企业和学校在培养人才的途径上是一致的,我们的种子(学员)是好的,我们的土壤(学校)是肥沃的,我们施肥培育的营养(企业的培养环境)是丰富的。因此,锦江之星培养的是一种“心境”,一种综合能力。相隔四个月后,在最后一次总结性的学生座谈会上,锦江班的学员都认为在实习锻炼的过程中很苦、很累,但所有的学员都认为从中受益匪浅,不管是能力、技能、素质、价值观、甚至做人道理等各个方面都得到磨练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最终达到70%以上的签约率,圆满而成功的结束了“黄浦一期”锦江班的全部教学课程和培养过程,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嬴的良好效果。

“锦江之星班”是建立在校企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关系基础上的,它的诞生为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校企合作搭建了新平台、找到了好途径。首先,它带来了南洋人才培养质量观念的转变,学院领导对市场意识的增强,更加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教学计划、培训方案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现代服务业的具体要求设置安排;其次,它就业导向明确,需求方参与程度深,促进了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第三,它促进了人才供需双方零距离对接,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确切的说应该是签约率),从而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人才配置及利用效率。

查看全文

鉴于就业为方向的订单式中职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尽管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强劲,但不容否认的是职业教育仍然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伴随着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的大规模扩招,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举步维艰。就业难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办学,开展“订单式教育”。很多教育者经研究也提出了“订单式”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所谓“订单式”教育,指的是学校依照用人单位需要,结合在校生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与用人协议,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方案与计划实施教育,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到位。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应依照用人协议,吸收毕业生到其单位就业,签订就业协议。即企业按其发展规模,预测人才需求量,向学校下“订单”,“买断”毕业生,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学生、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简单的讲,“订单式教育”是以企业用人订单为依据,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这就需要学校结合社会、用人单位需求有目标地对学生的未来进行必要的设计。“订单式教育”就是围绕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实现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是市场的需求,是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的举措,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订单式”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使企业与学校之间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强化了他们之间的契约关系,使企业和学校在市场化条件下,以互利多赢的方式走到一起。这一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也必定会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持续发展而不断壮大。

那么究竟如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职业教育模式呢?

1.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观念上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逐步认识到就业是大众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与方向,通过市场选择,使以岗位准人制度为标志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就业的香悖悖,通过“双证书”、定单培养等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2.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政策机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订单式培养是搞活职业教育,减轻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当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保障。要从政策方面鼓励初中后高中后生源向职业教育的分流,构建人才立交桥,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技能;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支持员工的在岗、离岗、转岗及再就业培训,鼓励员工创新技能的获得,提高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制度,以技术激活就业,以订单带动就业,从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教育体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前提的教育,建立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职业教育体制,订单式培养体制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育有效性。为此,要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联合办学模式,如中外合作、定单培养、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以及与政府合作的办学模式。以培育生源市场,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共赢。

查看全文

高校酒店管理订单式人才培养思索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旨在为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酒店管理跟行业具有紧密的关联,对人才更加注重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过程必须紧跟市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立是加强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抓好质量建设是酒店管理专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利益诉求与企业持续发展的利益诉求有机结合,以及学校在利用企业资源提升服务能力与企业利用学校优势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高度融合,就是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契合点。”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是保证基地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由于合作企业的性质、规模以及在合作中所承担的教育任务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

1.以学校为主的管理模式。一些大中型酒店将校企合作作为形象工程,以便通过社会效应获得政府或社会在其他方面的支持时,会选择以学校为主的管理模式。酒店将一个营业部门交给学校独立经营和管理,学生在这里学什么、如何学都由学校决定和实施,酒店基本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承担教学任务。

2.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有两种情况,会使校企双方选择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一是酒店想按自己的要求培养所需人才,这时酒店会全面参与并在某种程度上主导教学工作,学生人学或到企业实习后即成为酒店的准员工;另一种比较常见,以酒店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为主,即学生到酒店后,酒店结合专业要求及学生的个人情况,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工作,并对其进行管理。在以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中,学校派专业教师与酒店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协助酒店管理学生,对学生的实习做评价。

3.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酒店自行提供必备的实训场所、设备、师资等条件,并派专人对基地进行管理。基地的教学活动完全按照专业要求进行,学校的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基地的教学与管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