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11:39: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订单农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监管汇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充分履行监管职能,加强订单农业监管,服务“三农”,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无旁贷。现将广西工商系统近年来在订单农业监管工作的有关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提高认识,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服务“三农”,红盾护农,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措施

农业属于效益较低的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较大,农民又是一个弱势群体。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订单农业”是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经济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签订订单,然后组织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农户通过订单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产品有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获得较好的收益;农户按照订单的约定生产农产品,使生产结构更适合市场需求,有效缓解供需矛盾,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践证明,发展订单农业是落实和保障农民利益,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加强订单农业监管,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在新形势下的合理延伸和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区工商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加强订单农业监管作为服务“三农”,红盾护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年自治区工商局制定了《优化我区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文件,其中明确提出,要指导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与农业种养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签订履行种养合同,引导发展“农业订单”合同。因此,各级工商局进一步加大了服务“三农”,合同帮扶工作的力度,推进农业订单合同工作的深入开展。

、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督管理

查看全文

订单农业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系列文件精神,全市工商系统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以“订单农业”为载体,积极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合同行政指导工作,促进了涉农合同的规范,有效的防止了涉农合同欺诈行为的发生,保障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和探索,目前我市订单农业已逐步形成了公司(客商)+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经纪人(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副产品订单销售模式,引导订单农业向深层次、规范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市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发展。截止到今年8月,参与“订单农业”的企业已达607家,签约农户数55892户,签约金额8.33亿元。

一是根据国家总局“支持发展‘订单农业’,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程”的工作部署,高度重视“涉农合同帮扶”工作。市局专门出台了《关于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引导和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稳步推进订单农业、规范农业经纪订单合同文本、加强涉农合同行政调解、严厉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召开了全市工商系统推进订单农业现场会,认真总结了近年来开展订单农业和涉农合同帮扶工作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全市涉农合同的行政监管和服务指导工作。

二是综合运用工商职能,营造订单农业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充分发挥职能优势,进行广泛的宣传、组织合同法培训、提供合同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涉农企业和农民的订单意识。其次,加强对涉农合同的监管,农业订单作为《浙江省合同行为管理监督规定》的监管内容,依法对农业订单合同实施备案审查,杜绝不公平、不平等条款和合同违法行为的出现。通过对订单合同从签订、履行等环节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控,极大地提高了合同的履约率,减少了合同纠纷的发生,防止了合同欺诈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行政指导,促进农业订单的规范运作。在认真听取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意见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品种特点,分类制定示范文本,受到企业和农户的普遍欢迎。

三是搭建诚信平台,不断营造订单农业的守信氛围。在涉农企业中大力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对近年来签订农业订单较多、履约率较高,农民反映较好,且在相关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涉农企业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诚信和带头作用,树立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让更多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全市已认定涉农“守合同,重信用”单位46家。

查看全文

帮扶订单农业交流

近几年来,**省工商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实施“合同帮扶”工程,推动“订单农业”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受到了广大农民和龙头企业的欢迎,得到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评价。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订单农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党和政府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受传统的手工生产、分散生产、市场信息不畅通等因素的制约,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转变和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而农产品流通问题就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从**省的实践来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将国内外的优势有机结合,引导广大农民走商品化、市场化、标准化、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积极开展“合同帮扶”工程、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发展,正是工商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省工商部门帮扶“订单农业”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已初见成效。据统计,**省“订单农业”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400多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0%强;订单农户发展到142.2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8%,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到2.7万多家,每年签订各类农业订单180多万份,涉及经营额达2000多亿元,履约率达到86%。目前,**省“订单农业”的参与主体越来越多,涉及的农产品品种和数量大幅度增加,交易范围不断扩大,“订单农业”交易额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不断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加强监管,重点帮扶,积极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促进“订单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开展帮扶“订单农业”工作中,**省工商部门充分发挥合同、信用监管职能,依法规范“农业订单”,积极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

查看全文

订单农业调研报告

国家工商总局烟台“订单农业”研讨会之后,我们按照总局的要求和省局的部署立即向局党委进行了汇报,并根据局领导的指示,对我市的“订单农业”情况进行了再分析、再研究、再动员。一是在崂山召开了一次推广崂山订单茶叶工作的现场会,传达了国家总局、省局会议精神,交流了“订单农业”工作的情况;二是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合同帮扶促进“订单农业”继续深入发展的通知》;三是结合青岛的实际,就订单农业目前开展的情况、作用、特点、效益及存在的问题等拟定提纲,下发各市区。根据调研提纲,各单位都进行了认真调查,有的还写出了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查报告。从我市目前调查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一、目前一些市区党委和政府对“订单农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还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调查的情况看,市县一级、乡镇基本上没有专门制发关于发展“订单农业”这方面的文件,有的市区领导在工商局工作情况简报上批示,有的乡镇政府转发了工商局开展合同帮扶“订单农业”的做法,但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农业部门的名义专门下达此类文件还没有。

二、缺乏相应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不少乡镇领导心有余悸,不愿就推广“订单农业”做更多工作。由于前些年有的乡镇领导用行政命令直接干预村和农民的种养殖,结果丰收之后卖不出去,使农民遭受很大损失,到头来第二年转产,群众意见很大,有些乡镇领导不从主观上找原因,埋怨群众觉悟低,意识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此导致“订单农业”推广普及不够,规模和数量有差距。以我市某市为例,全市开展“订单农业”的乡镇11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8.5%。2005-2006年签订订单31539份,金额25928万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0%。

三、一些农村对“订单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宣传不够,一些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偏僻山区信息不灵,农民仍然靠赶集或经纪人下乡联系收购来销售产品,因此价格较低,有的压级压价,甚至有的农民上当受骗,农民对种什么,养什么,什么赚钱知之不多,生产比较盲目,导致收入上不去。

四、目前“订单农业”推广主要还是靠当地生产加工企业,尤其是当地人开办的加工企业,组织安排货源。一些经纪人、经纪公司为外地企业组织货源,乡镇政府、有关部门主动参与组织不多。近两年,工商局主动参与,积极宣传,指导规范合同内容,调解纠纷有成效,但是由于工商职能多,特别是工商所主要任务是执法、收费,人员较少,工作的普及和推广还不够。

五、农户对龙头企业的依赖性较大。因此造成企业订单中基本是格式形式,对农民要求较高,规定责任多、权利少,有明显的不公平问题。多数订单违约条款的规定不明确,还有一些企业和农户有一种包赢不输的思想,不愿把合同条款定细,以便在违约时给自己留后路。

查看全文

订单农业调研报告

一、概述

订单农业也称合同农业式契约农业,是指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按照签订的合同安排生产,实行以销定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20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订单农业在美国和欧州出现并迅速发展,到世纪末,订单农业已在发达国家全面展开,成为现代农业基本特征之一。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首先引进订单农业发展地方经济,六安市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订单农业,率先的是霍邱县庆发湖、华安达两个柳编集团和寿县板桥的席草生产及加工。进入新世纪,订单农业发展很快,成为农村经济新亮点、农业生产新形式、农民增收新方式、涉农企业发展新路子。20**年9月中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订单农业课题组到各县区调研,走访20余户企业,实地查看订单农业合同、田地、产品,召开各种座谈会8次,查阅大量资料数据,对我市的订单农业发展作一个基本小结,对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基本情况

六安市地处**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辖五县两区,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20**年农业总产值149.36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9.01%,六安市订单农业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较快,效果明显,前景看好。

(一)、面积扩展,品种增加

20**年,全市共签订农业合同60778份,合同总额达93348万元。订单农业的品种也由少数经济作物,杂交稻制种扩展到水稻、蔬菜、茶叶、竹制品、席草、杞柳等特产、畜产、水产等大宗农副产品,由种植业延伸到养殖业、加工业。

查看全文

订单农业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支持发展订单农业,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程”的有关工作部署,为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合同监管职能作用,有必要总结交流近年来各地工商部门开展订单农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研究落实进一步开展订单农业的措施和办法,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深入、扎实地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的开展。

一、充分认识“订单农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和经济基础。订单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和纽带,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基础,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工商部门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高度,从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订单农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1、推进订单农业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农业历来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从1982年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开始,到今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共发出了8个此类文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

在“十五”期间,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4年,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454万户,每户从中平均增收1200元。至2005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龙头企业通过订单与广大农户实现有效对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以说,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订单农业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查看全文

在订单农业联席会议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联席会议的成员、新闻界的朋友们:

为更好地推动我市“订单农业”工作全面、深入、扎实地开展,今天市政府在这里举行“订单农业”联席会议,这标志着市政府为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而建立的联席会议协调机制正式启动,也标志着我市的“订单农业”工作由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这不仅对我市的“订单农业”,而且对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市工商局作为“订单农业”联席会议的重要成员单位,我们既感到十分荣幸,又感到责任重大。下面,我汇报一下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工商部门做得一些工作。

一、目前我市“订单农业”的基本状况

我市“订单农业”,始于80年代初期,90年代有了初步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订单农业”的发展更加迫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的“订单农业”种植面积已达到20多万亩,订单农户发展到9.4万户,涉农合同份数达到8万份,农民销售收入约4亿多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受到广大农民和龙头企业的欢迎。从“订单农业”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产业:一是养蚕业。齐河县齐鑫茧丝绸公司等龙头企业与植桑养蚕户签订的收购合同,涉及齐河县9个乡镇,形成了以蚕茧收购合同为纽带的养蚕一条龙;二是育种业。主要集中在平原县。以种子公司、粮所等企业为龙头与农民签订培育良种合同,形成良种繁育一条龙;三是辣椒业。以飞达集团有限公司、红都食品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与我市6县23个乡镇和河北等万户农民签订合同,形成了辣椒产、供、销、出口一条龙;四是养鸡业。以德州扒鸡集团为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平原、陵县的养殖大户签订合同,形成了养鸡产业一条龙;五是奶牛、生猪养殖业。以双汇集团和光明乳业为龙头企业的生猪、奶牛养殖加工一条龙。由此可以看出,我市“订单农业”符合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如经济实力较强的涉农龙头企业还比较少,订单条款内容和履行还存在不少问题,农民的诚信意识较弱等,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我市“订单农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尽快克服。

二、围绕工商职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力以赴推进“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作为合同的行政监督机关,在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范涉农合同行为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近几年来,国家总局、省局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总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扎实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支持开展订单农业,积极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文件要求,扎实推进这项工作。今年6月份,国家总局又专门在烟台召开了部分省市推进“订单农业”工作研讨会。省局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2004年12月,在诸城市召开了全省工商系统实施“合同帮扶”工程、促进“订单农业”发展经验交流会,推广了诸城市工商局等单位发展“订单农业”的做法。而后,又在05年和今年专门召开了两次调度会,详细了解各地“订单农业”的发展情况。在国家局和省局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大环境下,德州市工商局在市政府和省局的正确领导下,在“订单农业”工作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工作。一是加强了对涉农订单的咨询服务和签约指导。加大了合同帮扶力度,积极开展合同法律法规咨询服务,通过在生产、种植、养殖季节前介入,加强与涉农企业的信息联系和沟通,指导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民规范签约行为。乐陵市局开展了“合同助农”活动,指导山东飞达集团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辣椒合同5800份,种植面积达10多万亩,并在合同中注明了最低保护价回收条款,有力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预计农户种植辣椒收入达2亿元。二是规范了涉农合同示范文本,避免了涉农合同纠纷。为避免涉农企业利用优势地位、制定不平等条款损害农民利益,我们在规范合同文本时,把涉农企业承诺的各项服务内容,全部纳入合同文本中,明确农民和涉农企业的权利、义务。今年山东华一食品有限公司与平原县王庙镇、平原镇110户农民签订了300万的肉食鸡供货合同,合同金额达1800多万元,户均收入1600余元,合同条款清晰,权力义务明确,履行顺利。三是围绕优势产业,确定重点帮扶对象,实施骨干带动战略。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各县市(区)农业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著名商标,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齐河县工商局帮助齐鑫茧丝绸公司与15200户植桑养蚕户签订了定购合同,涉及9个乡镇,桑园面积2万亩,定购合同金额2204万元。平原县帮助粮食局18个粮所和农业局下属两公司,在全县范围内培育小麦良种,推广优质小麦。帮助16800户农民签订了合同,种植小麦面积135000亩,使农民增收850万元,户均506元。

查看全文

订单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订单农业”是农业市场化的产物。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农产品预约收购的订单合同;二是农业服务合同。从多年的监管服务实践看,我国的“订单农业”尚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着“两低”、“两难”的情况,“两低”是:合同规范程度低、合同履约率低;“两难”是:对发生纠纷的合同,在调解、查处过程中存在“归责难”和“调解处理难”。造成这“两低”、“两难”除了农民市场意识、法律意识有待提高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龙头企业和农户大多处于初入市场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承担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特别是农户,如遇灾害或市场风险,往往是“庄稼不收当年穷”。从深层次透视并破解这“两低”、“两难”。笔者认为,需要构建三个机制。

一、构建“双重风险”的化解与分担机制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有着严格的农时季节以及受自然气候条件(如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还面临着市场风险,也就是农作物丰收时,市场价格走低,农作物歉收时,价格上扬。同时,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参与经济全球化,一个地方的丰欠可以通过全国或全球的余缺调剂来化解市场风险,但也因为全国、全球市场变化难以予测,而有可能放大市场风险。针对以上双重风险,安徽省滁州市工商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化解办法,主要体现在合同中特殊条款的设立,

保护价。国家为保护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国家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同理,农头企业为保证自己的优质原料有可靠的来源,也需向订单农户承诺最低保护价。当市场价上扬时,随行就市,当市价低迷时,则按保护价收购。

保收(售)量。是指“订单”中约定农户必须出售、企业必须收购的数量。一些加工型“农头”企业为保证自己的优质原料来源,防止被竞争对手获得优质原料,往往采用保收(售)量,但更多的是种子公司和种子繁殖基地农户订立保收(售)量。一方面是保证有足够的种子来源;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农户手中剩余种子自己出售,扰乱种子市场。这种条款是根据当地生产水平、测算出当地平均常产。同时,还要约定不足或剩余部分的处理办法。

包死价。往往是农业服务合同中的约定,如凤阳县坝王陈电灌站与灌区农户约定,每亩田每年水费60元,无论天旱多开机或雨水充沛少开机,都要保证满足生产需水,对电站而言,丰年少提水,旱年多提水,年度之间以丰补欠,能够保证收入和正常运转,与过去通过行政渠道收水费相比,农民每年交费高达100多元,还不能保证用水,电站也收不足水费,这种“包死价”服务合同深受电站和农户双方欢迎。

查看全文

订单农业心得体会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蓬勃展开。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对此,我们作了一些研究,形成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实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能动摇

农业产业结构历来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放到了突出位置,几乎每年都在持续不断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其合理化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农业层次,种植业比重有了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有了相应的上升。2005年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有80%下降到49.7%,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有20%上升到50.3%,畜牧业、渔业和林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第二,在种植业层次,粮食作物比重有了明显下降,经济作物比重有了相应的上升。2005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农作物总面积中所占比重由80.3%下降为67.1%,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19.7%上升为32.9%,棉花、油料、糖料、水果、蔬菜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三,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均粮食产量明显增加。2005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粮食总产量由30477万吨增加到48402万吨,增长了58.8%,增产的粮食约占同期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的2/5。与此相应,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也由318.74公斤上升到371.7公斤,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第四,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充裕,过去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有了极大的改观。无论粮食、棉花、食用油、水果、蔬菜等种植业产品,还是肉、蛋、禽、奶、鱼、虾等养殖业产品,市场供应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空前繁荣的局面。

尽管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这种改善只适应总体小康阶段较低水平的消费需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随着城乡居民生活逐步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消费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就日趋明显地暴露出来:一是低质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而某些优质农产品却供给不足,依然需要进口,出现同一种粮食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奇怪现象;二是种植业开发过度,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近些年来,一些地区频繁发生洪涝干旱灾害,在相当程度上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直接关系;三是结构趋同现象严重,除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农作物在传统分工基础上有所调整外,大多数特色农产品还没有完全形成区域分工,小规模分散布局仍然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区域优势难以发挥;四是产业结构不完整,农民就业仍然过于集中在农业,导致单位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收入增长受到极大限制。与此同时,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低耗农业主要局限于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全国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仍然在年复一年地大量发展低质的大路货品种,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农业结构雷同的趋向没有完全改变,影响了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显而易见,再按照过去的老路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但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所出现的现实问题,反而会给农业发展造成新的矛盾和困难,必须深入探求和运用新的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尽管这些年来,农民外出打工人数持续增加,来自打工的收入比重趋于提高,但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仍然接近3亿人,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在今后若干年内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的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使之更加适应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加适应加快农业发展、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更加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继续推进农产品由低质为主到优质为主转化

查看全文

深化“订单农业”监管服务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

南谯区属滁州市的一个农业区,全区**万人口,管辖**个乡镇,全区无一个象样的商场,无一个象样的大型农贸市场,是一个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典型农业区。近两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型的农村种植、养殖经营链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农户的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制,逐步发展为分散的农户通过自愿式“抱团”联合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种新型农村经营模式。作为监管服务于社会主义大市场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如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定,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我局认真研究分析辖区农村经济新变化、新特点,以充分发挥登记监管职能,积极开展“订单农业”监管服务,商标注册跟踪帮扶,促进辖区特色农产品健康快速发展为契机,积极扶持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种植经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探索一条将农民带入市场,将当地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为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路子。

一、发展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把农民带入市场。

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从事同类或者相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依据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照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与我国**世纪**年代出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其后的有根本性的区别。在中,农户的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悉数入社,形成无名无姓的共同公有的集体所有制。在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中,农民既是独立的生产者,也是合作社社员。农民提供的是自己的劳动或资金,产权相对明晰。

近年来,南谯区特色农产品从区域规模、产品品种及数量上都发展相当迅速,乌衣、黄圩苗木,施集茶叶、滁州贡菊、张卜郢红薯等特色农产品在全国都享有很高的盛誉,腰铺镇、南谯办等乡镇蔬菜种植,张卜郢红薯、黄泥种子种植,施集、花山草坪种植,章广花生、黄桃种植也颇具特色。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供、销机制跟不上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农民受狭小经营规模的局限,特色农产品种植与经营存在诸多不利于发展的因素:

*、松散型经营,不能有效感知市场需求信号,“卖难”和“买难”问题交替出现,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如沙河的紫玉米种植,前几年,因市场种植少、价格高,农民大量地扩大种植面积,由于是松散型经营,市场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结果造成农户卖难问题,不仅给农民造成损失,种植面积也大大减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