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11:35: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顶层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顶层设计

社会监管创新需要顶层设计

社会管理创新在理论研究上已经越来越深入,在决策上已经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实践上已经探索和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好经验。比如,北京市朝阳区全模式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山东省泰安市平安协会建设、江苏省南通市大调解体系建设和淮安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系统建设等等。但是在这些实践的同时也遇到很多问题,特别是体制、机制上的难点。解决这些问题和难点,更需要顶层的制度安排。从顶层设计看社会管理创新,重点要在推进三个方面的结合上下功夫。

一是通过顶层设计,推进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应当看到,社会流动日益增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群众需求日益多样。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更需要强化社会服务。在服务中创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但如何推进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在体制上相结合、在机制上相融合,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探索。也应当看到,政府的社会管控领域不断扩大,但对新技术、新媒体、新舆论的冲击却无所适从;政府的公共服务不断深化,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能力与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但社会组织的地位和社会自治的功能却日渐弱化;政府的管理机构不断扩张,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却不断加大等等,这些问题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社会服务提供了巨大空间,更为推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顶层设计提出了重大课题。

二是通过顶层设计,推进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社会公正相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是能否形成一种促使社会稳定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包括:一是通畅的社会流动机制,二是合法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有效的民意诉求机制,四是健全的制度保障机制,五是敏捷的安全预警机制。通过这些机制,让穷人与富人、城里人与乡下人、当官的与老百姓、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并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2010),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保障社会公正,实现维稳和维权的统一。这种机制,让老百姓有“民意”可以与政府有效对接,有“民怨”可以与政府平等对话,让有钱人有事干,让没钱人不闹事,让富人过得好,让穷人过得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三是通过顶层设计,推进社会公共治理和社会体制改革相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是社会公共治理。社会公共治理的关键是构建以社会公正为导向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最根本的是推动政府转型。从发展趋势看,这种转型有三个基本导向:一是从“善政”向“善治”转变,就是从一个好的政府转变为一个好的治理模式。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发挥市场组织的作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二是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就是要把政府的主要精力和主要工作放在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公正上来;三是从“大政府”向“大社会”转变,依法限制政府权力,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加快建设公民社会,实现社会共同治理。这三个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互动的过程。推进这个过程,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查看全文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研究

摘要:学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长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用顶层设计的思路,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分解德育目标,组织德育内容,设计德育途径,运用德育方法,实施德育管理,评价德育过程。学校德育顶层设计要整体考虑德育各层次、各环节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增强学校德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学校德育;顶层设计;德育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这样广大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才能成为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然而,当我们冷静审视和思考学校德育工作时,学校德育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相对稳定的传授体系。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长期以来,德育内容没有完全纳入大、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学校的党团队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这些德育实践途径毕竟不像学科课程那样有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固定的课时,有专门的教师,有一套科学评价的手段。因此,学校德育在时间、人力、物力上得不到保证而成为“软”任务,容易落空或流于形式。我们还应看到,大、中、小学校的德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节”“倒挂”“简单重复”“过频变动”,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德育目标“过高”“过大”,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过空”“过远”,德育可轻可重、可紧可松,德育是务虚工作,存在无法抓、无处抓、抓不着、抓不好等现象。学校德育需要注入育人价值,进行顶层设计。

二、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依据

(一)根据德育内涵要素进行顶层设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需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1]德育内涵要素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维度。其五个维度的教育既有自己特定内涵、不能互相取代,又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互为条件,构成了学校德育的统一体。(二)根据德育主体要素进行顶层设计。德育的主体是学生。从系统论的动态原则来看,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思维方式,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文明的行为习惯等,是通过学生各个阶段的教育逐步形成的。学校德育顶层设计要关注德育主体,要遵循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原则,从学校德育大系统下设计小系统。考虑各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的高低,德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德育管理与评价方式的运用,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螺旋式上升,以保证各个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查看全文

豪华邮轮上层建筑顶层甲板设计研究

一、引言

大型豪华邮轮的上层建筑的顶层(下称“上建顶层”)场地设施是集观景、娱乐、休闲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也是游客选择邮轮体验的重要参照因素。此外,它不仅可以影响邮轮上游客的体验,并且对邮轮外观造型也有强烈影响。因此,豪华邮轮上建顶层场地设施成为豪华邮轮设计中的重点。笔者搜集大量资料后,分析了现有邮轮上建顶层常见的场地设施造型形式,之后结合建筑空间的几何构型理论与建筑天际线理论,以景观布局(同一水平空间)的角度,和天际线形式的角度(同一竖直空间),对各个局部的组成关系进行立体的分析。

二、豪华邮轮上建顶层场地设施种类

豪华邮轮的上建顶层场地设施种类可分为普通设施与特色设施。普通设施指各家公司的豪华邮轮都选配过的设施,如图1中的露天游泳池、漩涡泳池、日光浴场、运动场、缓跑径、水上乐园等开放空间设施,以及自助餐厅、SPA馆和观景台这类室内设施。而特色设施指的是只出现在某些邮轮公司旗下邮轮的、具有创新性的设施,如表1中的诺唯真邮轮公司的永恒号特有的大型邮轮的上层建筑顶层场地设施的种类主要有露天游泳池、漩涡泳池、温泉池、日光浴场、篮球场、冲浪池、攀岩墙、跳伞机、缓跑径、露天草坪、水上乐园、高尔夫球场、自助餐厅、Go-KartRacetrack(卡丁车赛道),嘉年华邮轮公司旗下邮轮配备的Sky-Ride(空中骑行)、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旗下邮轮配备的北极星(观景台)、Flow-rider(冲浪模拟器)、iFly(跳伞机)等。

三、豪华邮轮上建顶层场地设施造型形式

基于对豪华邮轮在上建顶层场地设施种类的划分,本节对豪华邮轮上建顶层具有通用性的、出现频率较高的普通设施的造型展开研究,即露天游泳池、漩涡泳池、日光浴场、运动场、缓跑径、水上乐园和室内场馆。露天游泳池是豪华邮轮重点部分,也是旅客最为聚集的地方。它的营建形式多为下沉式水池,其特征是进行局部构建使甲板下沉,从而获得蓄容空间,并根据甲板条件和景观作用,控制其水域。水池驳岸的线条呈规则的几何形态或有机形态,例如圆形、方形、多边形或曲线、曲直线结合的几何形组合形式,又或者是肾形、流云形、弯月形等有机的形式。露天游泳池一般建立在日光甲板的下一层,所以为了应对恶劣气候环境,与之对应的日光甲板开口处通常会设置一套具有磁悬浮动力的、可收纳的遮阳篷。漩涡泳池与温泉池有时是相互合并的,也存在相互独立的,它们都属于台地式营造方法,台地式水池与下沉式相反,台地式水池是构筑于甲板但生长在甲板之上的一种水池形态。其面积一般较小,故其水池驳岸的线条变化也不会过于丰富,常见为圆形或圆角矩形设计。日光浴场是由折叠的休闲躺椅排列组成的区域,这类区域是豪华邮轮在上建顶层上分布最多的区域,一般围绕着各种场地设施区域的边界展开,以俯瞰角度,一般以环状或条状组合成为一个区域。运动场通常为篮球场、迷你足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场地,它的区域形式与尺度多与普通篮球场一致,呈矩形,部分船受甲板宽度,或其他设施布局安排等影响会等比例缩小该区域。运动场也会根据场地规划选择横向、竖向两种方向进行选择性摆放。缓跑径通常也作为普通道路,其特征是在甲板地板上以喷涂或铺设鲜艳颜色的跑道指示的形式规划一条跑道区域,这个区域一般环绕着甲板的边缘,呈跑道圆的环状,为了规避其他设施场地,跑道圆局部也会有一定的变化。水上乐园作为文化旅游业态当中最受欢迎的娱乐业态之一,被大量豪华邮轮引入布置以吸引游客。水上乐园通常会以游客的年龄阶段为参考将游乐设备分为休闲区和成人区。休闲区包含了造浪池、不同难度级别的管状滑道、儿童戏水区、儿童滑道区等基于水的游乐设备。休闲区的小型滑道及戏水类设备高度设置一般不会超过两米,且其形态通常比较圆润。成人区主要设有更加蜿蜒曲折的管状滑道,一般会利用上方开放空间多重扭转,增加路径长度,与休闲区的管状滑道相比,会给人带来身体上的更多的失重、旋转、俯冲等刺激性的感官体验。豪华邮轮的水上乐园会将各种水上游乐设备紧密布置以用有限的空间使游客体验更丰富,视觉上以高纯度、高明度并且对视觉有强烈刺激的色彩(如红、橙、黄、绿、蓝、紫)搭配为主。但在水上乐园中空间权重最高的还是蜿蜒曲折的管状滑道,通常水上乐园的其他设施也是围绕着它进行布置的。自助餐厅、酒吧、SPA馆、多功能运动馆和观景台这类设施都在室内场地,部分邮轮会建造场馆安排这类设施,这类设施场馆的平面几何造型多以类椭圆形和圆角矩形为主,结合甲板的外轮廓,布置在邮轮顶层甲板的前端,或穿插结合在桅杆或烟囱外围。

查看全文

顶层设计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顶层设计要素

(一)应将顶层设计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在国民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应切实融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方向。

因此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使其成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思想。”因此思想引领应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课堂是高校完成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渗透的主要阵地,因此应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学校的基层团委在进行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应始终坚定为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信念,明确活动目的,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尽可能使学生能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策划过程中,首先应准确把握好思想内涵,强调活动的思想性,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实现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契合,应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实际思想,迎合大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组织、筹划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结合学生的专业建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比如在外语学院中,可组织策划外语文化节,积极开展“英文原著阅读沙龙”、“学科类竞赛”、“英文经典电影原声模仿大赛”以及极具特色的“外文歌曲十佳歌手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参与面较广,也可将学生的专业技能积极开发拓展到“第二课堂”,使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大大提高。再次,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顶层设计应注重长远性、系统性、持续性,在活动实践设计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将校园文化活动做到常态化,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自觉长期坚持的思想。比如在“学雷锋活动”中,应立足长远目标,将该项活动切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实际活动中,不能仅仅把每年的“三月五日”作为活动日,应设计“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应景式活动,在学生身边不断探索可以作为“学雷锋活动”的载体,并建立多样化的学雷锋奉献基地,真正让学生们体会到奉献的乐趣,找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重要意义。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顶层设计组织策划中心———共青团团中央以及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团组织应坚持育人的服务宗旨,强化其教育职能,积极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政治理论素质,加强学生的诚实守信观念以及法律意识。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本核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意识,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同时应注意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筹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多开展“红色之旅”、“志愿服务”、“四进社区”、“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以“校园文化节”为重要载体,以“挑战杯”为龙头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团组织应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把握校园文化活动中顶层设计各个要素,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教育职能。

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路径

(一)加强高校团干部的培训,加强对顶层设计的认识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顶层设计,准确把握顶层设计要素,是确保校园文化活动有序、有效、规范开展的重要前提,高校团干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主体,应加强高校团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团干部的实际业务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思想政策水平,可以组织团干部向一些权威的教育机构进行学习,或参加一些学术交流会等,也可以聘请一些具有权威性的专家组织专题知识讲座等,还可以加强内部人员交流等多种形式。让高校团干部树立顶层设计的全新工作理念,明确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的目的、作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

查看全文

顶层设计下的法律建设论文

一、顶层设计理念与法律体系建设

(一)顶层设计理念

顶层设计理念的应用于法律建设,有利于法律工作者深化对中国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认识、法制理论的成熟和发展及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1。主要含义有三个:指导方针,明确不断开拓法律的科学发展之路;基本内容,要坚持服务大局的方向不变,搞好各领域及环节协调工作;实现路径,抓住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制度和体制上挖掘并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推进法律体系的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二)法律体系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理念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大到整个法律系统的宏观规划和战略布局,小到一个法律制度的创设,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法律建设的战略规划及总目标是实现法律建设覆盖全领域、全行业、全社会,成为法治大国和法治强国。本人认为,对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从整体上说,按照树形结构进行组织是最科学和有效的。就是要把法律系统建设成根深、干粗、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能够承载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历史重托,给经济发展带来保障,社会进步带来和谐,给人民生活带来福荫。根有多深,树有多高,这根就是法律的公平正义,他植根于民心当中;树干就是法治的理想,如宪法;树枝就是各个部门法或一般法或特别法,还有数量庞大的法律制度,他们将法律转换成人们可以参照执行的行为规则,由他们织成了保障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平稳运行的经纬网;树叶就是法律的执行机构,支持他们的是法律,吸收的是阳光,化解的是矛盾,让人们感受到法律给经济社会以护佑,给人民以安全。树枝和树叶在树干的支撑下结成一张巨大的树冠,让人们在他的护荫下享受和煦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2。这种结构看上去显得繁杂和重叠,但他们各司其职,边界清晰,杂而不乱,重而不叠。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过风雨的考验,那些机能老化、或被新叶摭盖而失去活力树叶被淘汰也正好印证了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本人认为,这种结构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持久的活力,为制度上升为法律,下位法发展为上位法,特别法变成一般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法律的制定,其直接动因都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和社会矛盾的推动,这是社会进步的辩证法。很多法律都是由政策规定演变发展而来的,政策制度的制定又是为了解决当时涌现的某种突出的社会矛盾。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网络侵权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的进步,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变得广泛和频繁,使连带责任的产生成为现实;现代工业高速发展,大量小汽车进入家庭,给交通安全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另外,还有刑事领域的犯罪新类型出现,如邪教组织犯罪、黑社会组织或涉黑组织等。所有这些,都是经济社会进步中出现的新情况,需要有新理论来解释,新方法来规制,维护其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同时这也恰好印证了顶层设计是呼应了来自基层的强大发展冲动的原理。

(三)顶层设计在法律建设中功能实现

查看全文

顶层设计下三农问题改革研究

一、顶层设计视域下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

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城市与农村、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等之间的关系,全面改革收入分配及价格、财税、金融、户籍、农村土地等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整套制度机制。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的稳固,直接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食品、环境和社会安全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在这个全新形势下,从根本上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这需要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层面进行战略规划和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通过国家的顶层设计是建立一整套促进农业发展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政策支持体系,贯彻落实有关农业保护和发展的政策:包括农业保护体系建设,农业投入,农业市场管理和监控,农业结构调整等,进一步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扶持乡镇企业、小农经济以及多种经营方式的农业的发展,最终促进农业现代化。此外,要监督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央、地方和农民三级的协调配合,最大效应的发挥这些政策的作用。有利于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在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东西部城市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就业难、社会保障,多头管理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资源、环境和体制等客观原的约束因,也与主观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当有关。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国土资源部、社会保障局等一两个部门就可以办到的,它需要国家统筹规划,全面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制。顶层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国家推动发展理念的改变,使城镇化不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而是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且着眼于长远和大局,协调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强调发展的综合平衡和可持续性,使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和在农村的农民都能享受到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使广大人民都能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建立向农民倾斜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乡居民整体收入不断提高,由温饱型开始逐步向小康型转换。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如表1所示)。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将直接影响改革的深入进行、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及社会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国家不断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通过国家顶层设计来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向农民倾斜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顶层设计视域下解决我国三农问题需要主要考虑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顶层设计是在最高战略层面整体推进三农改革的设计,一定不能面面俱到,罗列三农改革中的各种问题,它所要涉及的内容必须是当今及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社会稳定、农业经济稳定增长中大家普遍认为最难解决的、民怨最大的问题出发,抓住现象背后的主要制度、体制问题,不回避、敢碰硬、去突破。只要做到这一点,才具有“顶层”的含义。依此,笔者认为,顶层设计视域下解决我国三农问题需要主要考虑的问题有:将农业纳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当中。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之所以把农业纳入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当中,是基于对我国三农改革发展现实的清醒判断:目前,我国三农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三农改革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产业结构低端化、区域结构失调化、城乡结构二元化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是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借鉴英国的科技革命立国、美国的自主创新强国都是在经济发展方式上与时俱进,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是解决我国三农改革中深层次矛盾的重要内容,是三农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机制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不断扩大的态势,进入21世纪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开始加速扩大,且我国收入差距有将近一半来自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二,再分配机制“逆向调节”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性资本收益向居民转移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再分配环节对居民收入的“逆调节”,从而在总体上扩大了城乡差距。当前,社会对收入分配制度不公的关注已经或者说远超出了对收入差距本身的关注度,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增加,已经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当纳入三农顶层设计规划当中。创新机制的建立。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真正发动机,也是三农改革发展的源泉。但是创新这个问题涉及的面又实在太广,不但涉及到许多经济主管部门、企业、更涉及到教育、科技、军工、又涉及到知识产权管理。只靠相关部门的努力,创新机制难以形成,必须要有中央政府层面的推动和资金的支持。所以,在顶层设计中,创新机制应该作为专门的一项内容,予以格外重视,从多部门、多角度作出布局和制度安排,给予有长期“后劲”的支持。户籍制度改革。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期最有代表性质之一的制度缩影,它是造成我国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的巨大推手。这种造成城镇居民和农村村民享受待遇差别很大的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一直被认为是城镇居民对农村村民歧视性的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过程当中大量农民脱离农业而涌进城镇,给城市造成各方面的压力使其无法承担。此时限制公民自由地从一地流转向另外一地此时的户籍制度给整个国家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各方面的社会管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制约了城乡二元化的快速协调发展,同时导致了国民待遇和社会权利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平等,无法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因此户籍制度应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党中央顶层设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的土地在向城镇化转移过程中经过一个低价征用的程序,导致农民利益受到很大伤害。而土地出让收入又有“第二财政”之称,与之相关的税收一直以来都是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国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就是通过廉价土地降低经济增长成本的。因此,土地城镇化实际上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并且这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依赖条件。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涉及中国千千万万个小城镇建设中土地的统一规划、建设用地供应、土地财政问题,土地征收问题已成为城乡经济、社会矛盾的焦点,这是三农改革顶层设计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本文作者:帅建祥郑晶工作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查看全文

质检信息化建设与顶层设计研究

摘要:分析开展质检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必要性,阐述顶层设计在构筑中国特色的质检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当前质检事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展质检信息化顶层设计的路径和措施。

关键词:质检;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

政务信息化顶层设计是一个地区、行业或者部门政务信息化内部各要素之间有效组合运行的动力机制、建设机制和发展机制的模型化设定,其目的在于保证政务系统功能相互协调、结构基本一致、资源互相共享、标准基本统一。政务信息化顶层设计需要从顶层、整体的高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突破局部环境、局部利益的约束和限制。政务信息化顶层设计是政务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全要素、全过程的融合。政务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重点在于建立各要素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确保部门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促进工作流程、信息系统、数据以及相应技术之间深度融合。

1开展质检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必要性、紧迫性

质检信息化是国家政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质检信息化,就没有质检现代化,加快质检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推动质检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文件精神,质检总局应结合《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质检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做好质检事业信息化顶层设计,为质检信息化项目建设做好指导服务。

1.1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

查看全文

强化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

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是中央对深化改革提出的最新要求。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体制改革同样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本文拟就加强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必要性、主要内容、需要解决的难题作初步的分析。

一、加强行政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意义

1.有助于走出“零打碎敲”式改革的困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领域推出了各种改革举措,各种行政管理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外国相关理论与实践也大举进入。单就改革目标看,就有“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廉洁政府”、“廉价政府”、“高效政府”、“企业型政府”、“整体政府”、“无缝隙政府”、“电子政府”等十多种说法。这一方面反映出政府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在外延、广度上的拓展,另一方面也说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部门大多基于特定的需要、特定的角度来理解改革、推动改革,改革的系统性还不够。从改革自身逻辑看,这种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中国行政领域的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能在反复的探索中找到出路。但这种“零打碎敲”式的做法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提法多、措施多,易造成盲人摸象感觉,把握不住改革的整体和关键;诸多提法、措施在纵向(不同时期)和横向(不同部门)存在冲突、矛盾,使人们无所适从;许多改革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使改革进退维谷,无果而终。所有这些问题,只有通过顶层设计,提高改革的系统性、连贯性、前瞻性,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2.有助于破解改革中的“疑难杂症”。行政管理领域已有的改革有一个特点:改革往往从各个时期最突出的问题人手,选择容易解决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存量”问题采取了暂时搁置的办法。如针对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问题,最初的行政体制改革几乎就等同于机构改革。但笔者的一项研究发现,机构改革尽管进行了30年,但长期存在着的弊病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特别是在省级以下有愈演愈烈之势。E1]机构改革之所以30年无实质性进展,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存在“软约束”,法律条文缺失或过于原则,外部监督流于形式。解决机构问题的另一前提条件是政府职能转变,但30年间政府职能转变同样没有实质性进展,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过多过细的行政干预屡禁不绝。所以,还需要追问: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又是什么?其中有客观因素,如市场与社会发育程度,但最根本的是部门利益的阻隔。因为职能转变实际上是行政权力的再分配,而权力背后是利益。因此,不突破那些制约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障碍,枝节性、表层的改革就无法实现突破;而突破深层次障碍,单靠地方或某个方面是无能为力的,需要顶层的胆识、勇气和智慧。

3.有助于克服上位资源缺失带来的问题。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对上位资源的依赖性强。虽然这并不排除地方、基层、具体部门开展各种创新实践。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创新如果缺乏更高层的支持,往往推行得比较困难,甚至出现“人亡政息”的局面。例如,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在开展绩效评估中就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绩效评估的程序、办法不失科学,但绩效评估的结果使用却遇到障碍。比如,各级干部的任免权在党委,党委在考核、使用干部时不参考或不把绩效评估结果作为依据之一,就会在干部中造成一种印象:行政绩效好坏与晋升无关,因此继续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绩效评估的积极性就匮乏,最终导致绩效考核流于表面。但如何看待和使用绩效评估结果,地方党委也没有更多的发言权,又必须根据更高层的意见。这就是顶层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如何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在2010年以前中央并非没有考虑过。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曾提出要“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2008年,中央又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总目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对于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要有逻辑架构支撑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思路

一、顶层设计与政府作为

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由政府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了规模意义的快速增长,让我国迅速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大国;实施人才强国与人才强校战略,推动一流大学建设,让部分大学和学科在短期内获得了相对充裕的资源优势,学术水平和研究实力迅速提升;通过实施对外开放政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大大提高,如此等等。在短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所取得上述如此显赫的成就,应该说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如果说,顶层设计就意味着存在一个强有力的有为政府,以其所特有的行政强势和传统权威,全面发动,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这30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或许就足以把“顶层设计”理解为“强势的政府”的佐证。然而,正如我们在现实中所普遍意识的,强势的政府推动,也为中国当下高等教育遗留下诸多原本就存在且至今尚未破解的难题以及众多新出现的问题:譬如,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了《中国教育改革和纲要》,其中特别提出:“通过立法,确定高等学校的地位和任务、权利和义务、利益和责任。学校在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计划的前提下,享有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自主权,人事调配权,经费、物资的占有和使用权,开展国内外教育与学术的交流、合作权。政府通过法规、计划、拨款、组织评估等手段和人才劳务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导学校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但是,迄至今日,我国高校实质性的自主依旧极为有限,高校对政府还存在高度的依赖性,与早在30年前就倡导的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预期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在政府主导的资源分配体制与评价制度框架中,高校自身作为独立办学主体的活力和主动性远未得以发挥。尽管政府逐渐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刚性管理和“基数+发展”的拨款方式,转向了注重评估手段、采用仿市场竞争方式旨在增加灵活性的“综合定额+专项补助”财政分配体制,但是,因为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完全为政府所控制,如此反而进一步强化了高校对政府的依赖性。

在为各种纷杂的“专项”而竞逐过程中,为迎合和满足政府各种专项设计目标的需要,高校的自主权甚至教师学术工作的自由权反而往往受到抑制。我们甚至不妨可以这样认为,30多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尽管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政府在特定时期和特定领域的强势推动,也的的确确凸显出了它的一些优势。但是,不容否认,政府与高校间关系问题迄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30多年中,这些改革中有些成就的获得与其说是来自于政府深谋远虑、“有心栽花”的“顶层设计”,还不如说是它基于特定时期国家发展的情境顺势而为、“无意插柳”的结果。譬如,“扩招”、“211工程”和“985工程”、“2011计划”、各种人才计划项目等等,都带有浓厚的“事件性”色彩,而并非是既有的相对稳定成熟的制度的自然演绎。换言之,在3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处于顶层的强势政府,其行为更多地带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甚至不乏权宜性和灵活性的政策创新有余,而相对稳定的宏观法律和制度框架建设明显不足。正因为对强势政府的政策存在高度依赖性和受动性,高校层面及其内部反而缺少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其实,与经济领域情形相仿,就长远而言,一个国家的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持续繁荣取决于政府所订立的公平市场规则下私人市场活动的自由。在高等教育领域亦然,高等教育的整体效率体现并不在于政府政策本身的效率取向,而在于政府是否能够确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结构,为具体的高等教育活动实施主体在提供一定的确定性同时,释放出足够的自主空间,一个社会的整体效率往往是源自基层的自主创新和探索而未必是政府过多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因此,在总结30多年我国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特别指出:“坚持政府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1]

在此,结合高等教育领域改革,我理解的所谓“顶层设计”,其实并非是进一步凸显政府自上而下全面介入的强势地位,而是从宏观法律和制度层面,进一步厘清政府与高校间的关系,从法理上不仅要清晰界定政府的能为角色,即如何通过宏观制度的设计和指导,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还要明确界定在哪些方面政府应该扮演无为角色。正如袁贵仁部长在题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讲话中所提出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2]在此所谓“简政放权”和“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其实就反映了政府在顶层设计中的角色内涵,即明确政府宏观指导职能和依法管理责任,逐步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相对稳定成熟的制度框架,使其从无限责任的陷阱中解脱出来,淡化其过多过频政策和项目创新者角色,强化其依法统筹全局和作为战略管理者的地位。同时,通过建立大学章程,明确高校法人地位,让高校成为真正的自主办学实体,在接受国家依法治理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特色,开展丰富多样的、“摸着石头过河”意义上的自主创新。简言之,顶层设计是针对宏观层面政府而言的,而“摸着石头过河”更多体现在微观实践层面上,宏观层面力求稳健即“步子要稳”,微观层面鼓励多样化的自主探索与创新,前者为后者提供保障,后者为前者提供经验和宏观制度变迁的路径参考。

二、顶层设计的整体布局

30年多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尽管成就卓著,但是,改革也遗留下众多难题。譬如高考制度的持续改革虽从未中断,但是,在如何确立人才评价和选择标准、正确引导中小学教育和维护教育公平之间,根本性的矛盾依旧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了高等教育规模增长,但规模扩张难掩质量之阙如;在追求一流大学的水平过程中,注重硬件建设,但是,软件建设和对人的关注明显不足,功利化和浮躁化弊病日益凸显,甚至危及整个学风建设;片面强调与国际接轨,重表面形式而漠视实质内容;普遍追求办学层次提高,忽略与社会需求、劳动力市场间的衔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由于政府以及社会资源分配和评价导向存在偏差,导致各类各层次高校内部重量轻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极为普遍,大学人才培养的本体功能发生了动摇,30多年前就存在的“千校一面”现象在今天依旧普遍甚至更为严重,例如在所谓综合化的改革浪潮中,传统行业院校的特色反而有被湮没的趋势。除此之外,在更为宏观层面上,原来因为高等教育资源不足而引起的接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在新的社会背景和新的形势下,又产生许多甚至更引起社会不满的新的公平问题。所有这些问题表明,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宏观层面上可能太多地关注了改革步子的快节奏,以及改革过程中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又往往昙花一现的所谓制度与政策创新,忽视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全局性、决策的科学性和广泛征求民意的民主性。正因为步子太快、节奏失调,各种问题纷至沓来,甚至有些问题经年积累,已经成为“老大难”和“硬骨头”。针对上述问题,传统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纠偏和补漏方式显然难以为继,在宏观层面还依靠单纯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更难以行得通。正因为如此,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词,它们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的,而是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基于形势的发展和对众多深层次基础性问题所做出的战略性判断。所谓“综合改革”其实就代表了当下以及未来高等教育领域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其主导思想即为袁贵仁部长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讲话中所提出的:“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以改革推动发展”意味着改革是发展的前提,改革要应对的问题不仅是30年来至今未解决的沉疴,而且特别指向了30年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积弊以及有关利益格局。而“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则回答了如何改革和改革的目的指向和机制问题,这三个主题不仅覆盖了整个高等教育领域,而且也必须通过整体推进、全面布局和系统综合的改革才能够达到目的。在此,结合现实中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笔者尝试着对今后高等教育领域改革整体布局概括以下5个方面:

查看全文

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顶层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为例,分析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缺乏顶层设计、部分系统陈旧、项目运维和建设后的绩效评估管理缺乏、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内控管理、开展四大基础支撑平台和六大业务板块建设、强化项目建设完成后的绩效评估等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以期能进一步提高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建设;四大基础支撑平台;六大业务板块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化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坚持“融合共享”建设理念,坚持“统筹集成”建设模式,实现“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1];《广西政务数据资源管理与应用改革实施方案》(厅发〔2019〕141号)[2]、《广西壮族自治区数字广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广西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3](桂数广办发〔2020〕10号)提出以系统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应用为着力点构建“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桂政办发(2021)21号)[4]提出信息化建设管理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原则。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下简称“广西住建厅”)信息化管理部门视角,结合广西住建厅实际,提出下一步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

1.广西住建厅信息化现状

目前,广西住建厅已开发建设了60个业务系统,主要根据各业务处室工作需要逐年建成。具体如图1所示。

2.存在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