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10:20: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理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地理教育生活化决策
《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新地理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之一。这充分说明了地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应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身边的地理问题,使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尝试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活、适应生活等的各种能力,使地理从“科学世界”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了地理知识的价值。
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很枯燥的东西,如果只是老师在那一味地讲,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很压抑,往往会有睡觉、看课外书、交头接耳的现象,即使我们教师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这是有用的,那是有用的,学生也根本不领情,但是若把这些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往往就能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只有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应用地理。
一、用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景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生活活的情景,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生趣求知,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解各种各样的天体时,学生大都没接触过,但是对于流星和彗星却不陌生。所以我在讲解时,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电视剧《欢天喜地七仙女》,最不喜欢里面的谁啊?”学生异口同声道:“扫把星!”进而引入形似扫把的彗星;而一提到流星,学生就更兴奋了,说:“老师,我见过,我见过……”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在学习其他的知识点也不费劲了。
由此现象顺势引导,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也显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二、巧用生活常识,突破教学疑难。
刍议地理教育策略
在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知识的教学中。首先讲解火山、地震等基础地理知识,给学生介绍世界上最主要的两条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让学生对这些地理知识先有感性的认识。然后,介绍火山、地震出示的主要原因,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归纳出最主要的两条火山、地震带是由哪些板块与哪些板块的挤压碰撞造成的,这样学生就对地理理性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记忆规律往往是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记忆过程,而重视这一规律,让学生首先了解基础地理知识,形成感性的认识,再讲授地理基本原理,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按照记忆规律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传授,能够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所学到的知识。
一、地理教学中的引导
在获得知识以后,如果仅仅对知识死记硬背,学过的知识会在短时间内忘却。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也就是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比如,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知识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日本大地震等事件,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这些地震是如何发生的?现实中的地理事件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巨大的反响,并引发学生的思考,而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诸如采集地理标本、野外实地考查、乡土地理情况调研等让学生感受到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从而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思考各种现象,让他们切身体会知识的价值与运用,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地理教学中的探索
探索是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重大的转变,对一种学科的探索,往往会引起学生对学科的无限兴趣,从而对学生的思维有重大影晌,教师在教学过裎中要善于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在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知识的教学中,可能很多学生要问,既然知道了地震的知识与发生的基本理论,那么为什么不能对地震进行有效的预测呢。教师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目前地震无法准确预测的原因分析,要让孩子明白“地震不是在到处都能发生,而是发生在地下那些最薄弱的地方。怎样找到这些最薄弱的地方,是地震学家面临的一个挑战性问题。
目前的理论知识与仪器设备依旧非常薄弱,仍待人类不断的探索提高。”可以现场让学生做一个小互动,让学生给我们讲述“我未来如何预测地震”,孩子启动思维,开发想象力,孩子的答案可能很多,即使异想天开,对孩子探索知识的兴趣提升也有很多的好处。其实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仍需要人们去探索和认知的,没有固定的答案,对于这些知识的讲解,每当学生提出一个新思维、新认识,无论是否稚嫩,都是兴趣和思维提升的重要标志。以往的地理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主体,以闭卷考试为主要形式,评价形式和主体都较为单一。
地理教学与感恩教育措施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开放程度也不断加深,很多外来文化开始出现在我国国民的视野之中,并对年轻一代产生着剧烈的影响。然而,在这些外来文化中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对我国年轻人有着健康的影响,在这些文化之中也有一部分文化对我国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着不良的影响。例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对此,我国应该积极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避免年轻一代因受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以致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在地理教学中加入感恩教育的部分思想,其能够丰富地理教学课堂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地理教学;感恩教育;教育教学
俗话说:“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道德,一直是被中华民族所重视的评价标准,若是一个人才能欠佳,但德行出众,那么这个人也会受到人们的爱戴,但若是一个人拥有无边的才华,但他的德行欠佳,那么这个人即便再有能力,也没有人愿意接近他。在今日,我们依旧在倡导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通过为学生讲述前人的光辉事迹,向学生普及那些被现代社会所忽视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各个阶段的教学教育中,地理教学都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其能够帮助学生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和当今我国和世界的发展形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学生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的思想内涵,其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
一、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在过往的教育模式中,无论哪个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都采用的是非常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虽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理论知识,但是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来讲,这种课堂教学形式都显得过于单一,不能带动学生对于地理教学课堂的兴趣。而在地理教学课堂中融入感恩教学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帮助我国各大学校的地理教学课堂进行改革,通过改善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来充实地理教学课堂,使其课堂教学更具有人文意义和引导意义,能够培养出品德出众的高质量人才[1]。
藏汉双语地理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摘要: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已经成为阿坝州最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教育模式,但藏汉双语地理老师极度缺乏,传统的培训模式存在诸多不足。MOOC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在阿坝州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中具有明显优越性。结合阿坝师范学院对汶川县水磨中学地理教师培训的经验,梳理了现有的MOOC地理资源,最终构建了“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新型继续教育模式。
关键词:MOOC;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继续教育
阿坝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藏族占总人口的58.1%,阿坝藏区在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类模式”是指除汉语课程外,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地理、历史等课程都用藏语授课的模式,也称之为“以藏为主”类[1]。阿坝州共有双语一类模式中小学(办学点)66所,在校学生26610人,专职教师1696人。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育已经成为阿坝州最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教育,也成为符合民族教育发展实际的一种办学模式。虽然“一类模式”让更多的农牧民子女入学接受教育,有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安定繁荣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但现实中“一类模式”的藏汉双语地理教师极度缺乏,导致学生极度欠缺地理知识,很多学生上高一时还只知道四川,其余的33个省级行政单位都不知道,高考文综成绩不到100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二是现任地理教师没有得到地理学科知识方面的培训和进修。地理任课教师唯一的优势是会藏语,地理学科知识修养水平较低。由于目前没有藏语的地理教育专业,高等院校后备藏语地理教师很少,而未来从事中学藏语地理教育的必将是今天的学生,因此形成恶性循环,必然会对阿坝州教育、科学、文化等多方面发展形成制约。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文翻译为“慕课”,其能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依托互联网,学习者在家即可实现线上学习、测试。其重构了传统学习的整个流程,使传统面对面继续教育中的师生角色发生转换,使教学的环境更加信息化。这种新型继续教育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解决地理师资的地区不平衡。
1传统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
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阿坝师范学院与水磨中学培训合作为例阿坝师范学院正在与阿坝州汶川县水磨中学开展藏汉双语地理教师学科教育指导工作,通过调查询问、实践探索,发现传统的继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1学习时间无法保障。按时间划分,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主要有3种情况:①继续教育放在平时。由于接受继续教育的地理教师都是在职教师,平时都有教学任务,外出学习时间短没效果,时间长必然会挤压教学时间,还涉及到调课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学校不支持,因此采用这种方式的教师较多。②继续教育放在假期。这种方式由于占用了老师的假期,引起部分教师的反感,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③继续教育渗透于平时。这是阿坝师范学院与水磨中学合作中采用的方式,利用水磨中学临近阿坝师范学院的区位优势,把培训渗透于平时,坚持每周2次课,持续2年时间。这种方式设计的初衷是既能让双语教师接受地理教育,又不影响他们的日常工作。但经过2年的实施后发现,存在时间较难保障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培训双方临时性事务较多,预计2年的课程,可能要近4年才能完成,时间太久,效率不高,可推广性有限。1.2培训内容与工作需求的契合度不高。普通的继续教育主要是进行先进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这对于“一类模式”的地理教师来说意义不大。目前“一类模式”的地理教师基本都是非专业的,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教学理论和方法,而是细致、系统的学科知识。阿坝师范学院在培训中针对这一需求进行了改革,培训内容以中学教材为主,但实践发现,尽管接受培训的藏汉双语教师对中学教材的内容熟悉度增加,但还是难以形成地理学科素养,进而导致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地理学习能力不强。这不适应我国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要求,长此以往,必将扩大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1.3评价机制欠缺。传统的继续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最后统一给学员颁发继续教育证明,而几乎没有对学员的评价,评价的质量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这也是造成传统继续教育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阿坝师范学院与水磨中学合作的经验,要想实现继续教育的价值,必须加大评价力度,采取考试、出勤率、作业等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提高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员,不予认定继续教育的课时,从而提高继续教育的效果。1.4对培训学员学情分析不足。对培训学员学情分析不足也是影响传统培训方式效果的重要原因。由于藏汉双语“一类模式”的地理教师基本上都是非专业的,地理基础较差,而培训教师都是专业老师,侧重点在教学重难点,而这恰恰造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双语教师听不懂培训内容,另一方面培训教师认为学员没有认真学习,完不成学习计划,这种现象在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普遍存在。
2MOOC在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优越性分析
地理教学意识教育探讨
摘要: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和国家意识的培养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地理教育界在地理教学中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际,阐述了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国际和国家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一些方法。
关键词:地理教学;国际意识;国家意识;爱国主义教育
1.地理教学中的国际意识教育
国际意识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这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过程的加快、国际间合作与交流不断加深,竞争日益凸显,亟待共同解决的国际问题日益增多。为此,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各类教育的重要任务。地理学对学生进行国际意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发展不能离开世界而独自进行,我国的发展与世界有不可分的关系。当前对学生进行全球意识教育是学生适应时代的需要、学生发展自身的需要,重要的是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国际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多元文化,提升学生以世界眼光对问题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在认识当前所面临诸问题时要有全球合作意识予以解决,增强学生使命感,责任感,使学生形成全球观国际意识,在将来更好地参与国际事物。同时,有利于学生克服对全球性知识的片面学习,忽略对学生思维意识、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国际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1教育学生培养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正义感教育。当前虽然东西两个集团之间的冷战已经结束,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减小了,但在局部地区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战乱不断。世界的局部战争对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的损失,所以,我们支持民族和解、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关心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的动向,了解现代一些恐怖分子制造的事件对人民造成伤害的实例。然后,给学生讲解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采取谈判方式改革国际旧有经济秩序、建立国际新经济秩序,各国及经济体以公平、有序、合理、平等、互利为基础开展经贸往来,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政府支持民族和解,反对战争的态度是非常英明正确的。1.2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平等合作意识教育。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日益走向深入的重要时期,只有使全国人民了解世界,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太差距,才能使整个国家和民族产生将改革开放日益推向深入的巨大原动力,才能使人民在思想上增强对改革的承受力。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由以前的相互分离状态过渡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时期,部分国家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极端方式进行扩张和掠夺,此种行为同样给人类带来灾难,许多历史遗留问题目前仍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和进步,这种不符合时展潮流的问题教育我们,以各参与者地位平等、相互尊重为前提,以促进全球和谐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和进步才是当今人类发展的立足点,而国家间采取对话、交流和合作已成为各国谋求发展的共同诉求。在当前全球发展已成为“地球村”的缩影,人类发展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各国通过合作一同参与解决问题,深化合作,取长补短,是国际发展的共识,一方受损另一方获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共赢”应是各方需要的理想方式。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共同问题是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人文地理学的知识从地理学的视角展示了这些问题的时空分布和特点,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上来,而大量的事实案例应证全球问题的解决要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平等合作就是我们寻求的最佳途径和准则。通过培养学生的“平等合作意识”,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形成对全球性问题科学的认知。1.3国际全球生态意识教育。全球生态意识是国际意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思考的产物,其形成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人类生产水平低下,在自然面前非常弱小,人们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处于“地理环境决定”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加强,人类就进入了“人类中心阶段”,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人类的附庸,人类对自然肆无忌惮的开发破坏;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促使人类重新认识人地关系,人类开始重视自然,开始关注自身行为对自然的影响,逐渐朝向“人地和谐”阶段迈进[1]。人类生态保护意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地球作为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要有这样的共识,并采取措施协调人地和谐。生态问题不能简单地视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其中不能忽略人类之间的关系,单个群体难以捍卫人类家园,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重视全球生态平衡与发展,树立生态意识,应是我们努力方向。地理学中“人地关系”一直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地理教学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思想内涵,而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与全球生态意识相关的内容很多,从一般“原理”到具体“现象”较好地体现了地理教学关注生态的特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全球生态意识。同时,结合世界“地球日”、“环境日”、“水日”以及“气象日”等时间点,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可通过向群众宣讲环境知识的方式,提高群众环境与资源意识。还可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生态意识。
2.地理教学中的国家意识教育
在全球化发展格局、极端民族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家意识的教育面临困惑和不适,目前,提高国家意识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地区也有本地区的特点。没有国家意识,就没有爱国主义。从本国国情的实际出发,才能对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方针政策,才能对学生进行有具体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地理教育,特别是本国地理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与国情有关,但是我们不能把大量的地理事实材料都说成是国情,而是要善于在地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中概括出本国国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2.1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在基本国情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祖国丰富的矿产、优越的自然条件、秀美的河山等,就自然而然地培养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自然资源总量虽然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却很少;我国的自然条件有优越的一面,但同时存在很多不足。我认为,在基本国情教育中应该如实地把各方面的优点和缺点都给学生作介绍,让学生在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中,逐步培养起对祖国母亲的感情,树立辩证的、理性的爱国情感。强调国情教育的实效,注重学生对国情的准确把握。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要净增l千多万人口,净增人口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大水国家的人口总数,这给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邓小平同志曾经说:“中国的问题难就难在人口太多”。现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仍然相当大,农村中相当一部分农民对计划生育工作还不能足够理解和支持。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因为农村生产力水平低而需要充足劳动力、养老制度还不够完善等客观原因外,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人口观念陈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人口问题的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地理科学对于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了解我国的人口现状,深刻认识人口增长过快,给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困难和对环境承载量带来巨大的压力,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一些干部和群众缺少基本的地理知识,保护环境的意识淡薄,只顾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长期的环境效益,甚至以浪费和过度开发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加速经济发展,大量排放工业“三废”;有些地方滥伐、滥垦、滥挖,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矿产资源遭到破坏;有的地方滥占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在这种重要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严峻形势下,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促使学生形成对环境与资源的责任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族人民以其勤劳、勇敢和智慧,为开拓祖国疆土、发展祖国经济、创造祖国灿烂的文化,为缔造和捍卫伟大祖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进步,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消灭了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在政治上获得了一律平等。40多年来,各民族在国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下,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教育学生懂得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就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支援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思想感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但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8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居世界各国前列。目前我国许多工农业产品的总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或第二三位。目前,我国GDP总量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我国在经济水平方面,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目前我国经济水平的国情。国情教育应该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反映祖国的地理面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环境的优缺点,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奋斗目标,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愿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献身的精神。2.2爱国主义与国情相结合教育。地理教学是国情教育的主阵地,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关系的综合性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地理学科几乎包含了自然国情的全部内容,详细地论述了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资源、人口现状及劳动力资源等总特征,对我国工业、农业方面主要的产业部门布局和发展进行指导,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的好素材。可见,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优越的自然条件等,使学生增强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爱国、忠国、报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世代相传的这种美德,才使我们的民族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结合国情教育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现状以及美好前景,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决心为之奋斗,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国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予以重视。2.3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统一的教育。台湾、西藏和新疆等地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汉族和我国各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正是由于各民族的共同努力,才创造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在共同的历史上所形成的民族感情,像一股强大的向心力,时刻唤醒着我们的民族意识,把我们凝聚在一起。所以,我们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妄图分裂祖国的活动。我国不仅陆地广袤,而且海岸线漫长。在国际上,国家海洋面积通常以历史沿革和《国际海洋公约》来确定[2]。例如,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与我国在钓鱼岛、南海群岛的归属上存在争端,这些原本属于我国神圣不容侵犯的领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当前实际,加深学生理解,增强他们的爱国教育。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和现实生活中国际、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都非常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些材料并理论联系,在教学中渗透国际和国家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让学生懂得要爱国、爱家、爱自己并为之努力,这才是真正的爱国。
地理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育探索
【摘要】了解什么是地理信息技术,是我们探讨地理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育关系的第一步。然后,围绕中学地理的特点、主要内容以及中学地理教育的目标进行阐述。最后具体分析地理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育的关系。分析地理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育的关系时,我们重点分析了地理信息技术对中学地理教育的作用。以及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关键词】地理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育关系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理信息技术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们国家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阶段的各个学科教育。比如:中学地理新课内容中地理信息技术,成为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及掌握其基本应用。这就为中学地理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老师需要熟练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1]。在中学地理教育中,有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地理教学质量。另外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地理知识上有更多的收获,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一、地理信息技术概述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也就是我们说的”3S“技术,这是地理信息技术的核心。另外,地理信息技术还包括虚拟环境,网络GIS等其他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涉及的专业技术非常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是需要老师根据教学任务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
二、中学地理教育概述
地理教学中思想教育
一、首先应该明确一般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
2.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图若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影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
4.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习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45分钟内不易完成任务。
5.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这就妨碍了学生认知过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与地理教学
一、注重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提高自身素质
应对新的挑战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首先,是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高中地理教材素质教育
一、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界
进入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在全球兴起。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当今的世界,经济技术关系成了国际关系中相对重要的基质。以经济技术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国际间的主要竞争。国际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集中在经济领域、技术领域和文化领域。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融入、渗透、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加入到直接的生产过程。例如,农业科技从本世纪中叶开始高速发展,世界粮食单产每公顷平均年增长43千克,达到前半个世纪增长速度的31倍,科技贡献率高达73%.总之,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传统工业设备不断得到改造;资源利用更加充分;生产控制系统和组织系统出现革命性变化。可见,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科学技术是靠人来掌握的,因此,科学技术的竞争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
为了适应新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对策,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瞄准了教育,因为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是实现科学知识传播、扩散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处在迅速推进现代化建设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目前这方面"缺口"很大,表现在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数量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初在《世界科学报告》中提供的数字,每1000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的比例,日本为4.7人,美国为3.8人,加拿大为2.3人,中国为0.4人),熟练工人数量少(据统计,1984年我国有劳动力4亿人,具有大专水平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5%,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总人口的20%左右,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多达75%左右)。我国的中小学生人数大约2亿人,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只有从这一阶段为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来他们步入社会后,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从中小学教育抓起。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其针对性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基础教育实行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96年,全国中小学校数已有73万所,在校学生人数达1.92亿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相当一些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着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实施。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对基础教育任务的理解出现偏差:第一,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对少数人升大学的选拔教育,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第二,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追求分数的状况愈演愈烈,学生的体质下降;一些学生只有应试的能力,而缺乏求知、办事、与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我们培养的是这样的建设后备力量,将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即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基础教育必须改革。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或者说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然后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模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在以下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地理教学海洋意识教育述评
摘要:当前我国中学地理学科内渗透海洋意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海洋知识零散化、“意识”层面的教育薄弱。缺乏具体的课程依据、“海洋意识”概念不具操作性、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关联不紧密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明确地理学科内海洋意识教育目标,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海洋意识”进行操作性定义,开展“一带一路”等主题海洋教育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海洋意识教育不理想的现状。
关键词:海洋意识;现状述评;地理教学
中学生的海洋意识教育形式多样,包括相关学科教学渗透、组织海洋知识竞赛、开展海洋主题活动、开办海洋特色班等。其中,通过相关学科教学渗透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是当前中学阶段重要的海洋意识教育形式。地理学科与海洋意识密切相关。综观当前我国中学地理学科渗透海洋知识,培养海洋意识的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存在哪些具体问题?其影响因素是什么?通过哪些措施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围绕上述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地理教学视角下海洋意识教育现状
(一)地理教学中海洋知识零散化。综观当前我国中学地理必修课程,海洋知识的组织与选择更多是基于学科内“经验式”编排,缺乏更上位的课程指导,与政治、历史、生物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统筹”式安排力度不足,地理学科内编排的海洋知识尚未有明确的体系,呈现零散化的特点。零散式的课程编排模式必然使教学碎片化、零散化。以初中地理为例,当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排海洋知识方面仅涉及如下内容:一是在“大洲和大洋”部分介绍了四大洋,且介绍大洲的篇幅、内容比重远远大于大洋;二是在“极地地区”部分阐述了关于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主)的位置、降水量、资源、环境等内容;三是简单介绍了我国濒临的海洋、岛屿、内海和临海的国家等;四是在“南方地区”部分介绍交通方式时涉及了部分相关海洋知识。同时,从阐述角度而言,教材并未凸显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在讲“日本”这节内容,虽阐述了日本的工业分布在沿海地区,但并未凸显“海”对日本的深远影响。(二)“意识”层面的教育薄弱。意识是一个比较抽象和模糊的概念,它有很多的切入点。某种意识的形成,往往不需要很多的知识或经验作支撑,若干个甚至一两个激烈的诱因,就可能对某种意识的形成和确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同理,海洋意识教育可以借助生活领域、生产领域,或个人、国家、民族的典型案例来进行。[1]当前,地理学科内对海洋“意识”层面的教育比较薄弱,侧重知识的讲授,对“意识”培养则关注较少。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在讲述“日本”时,侧重阐述日本的地理环境、工业和文化等内容,这些内容“识记”的成分更多,而对于“海洋对日本的工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意识”层面的内容分析较为欠缺。又如,初中地理在讲述我国“疆域”时,限于阐述我国濒临的海洋、岛屿和海上邻国等“识记”内容,而关于我国的海陆位置特点对我国经济、文化等发展的影响,并未展开分析、讨论。
二、影响海洋意识培养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