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08:30: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方资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地方资源

地方资源建设综合管理论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于是,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省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

追求课程的综合化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既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些也为我们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确立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导向。

3、我校地处苏南太湖之滨的“华夏第一镇”——盛泽,它被”誉为“东方的丝绸明珠”,笼罩着浓郁的丝绸文化氛围中。从1990年起,我校开展了“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小城镇儿童素质”综合实验的研究。该课题被江苏省教科所列为省“八五”、“九五”规划课题。经过三年一轮,共九年的探索,形成了在丝绸文化背景下,苏南小城镇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思路、原则和操作方法,初步摸清了地方经济、区域文化和小学素质教育之间的互相影响、互为促进的关系,初步形成了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小学素质教育的模式,闯出了小城镇小学“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教育现代化办学道路。课题成果获得了省科研成果一等奖,使我校从一所小城镇弄堂小学一越成为苏南地区乃至全国科研名校。2001年起,我校又进一步深化丝绸文化课题的研究,把研究重心指向学科教学,开展了《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特色教学建设研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被列为省教科所“十五”重点规划立项课题。经过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该课题研究获得了重大成果,现正准备在四月中旬进行结题工作。“十一五”期间,以丝绸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研究的重心将指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特色课程”的研究上来。

近三年,在新课程背景下,我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自觉地尝试与丝绸文化地方资源相融合,对丝绸文化进行了初步的开发,精心规划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开设了“普及篇”、“研究篇”和“精华篇”三个板块80多个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因此,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教师逐渐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逐渐主动起来。这些都为我们深入探索丝绸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构建校本特色课程奠定了实践基础,也促成教师们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但是,我们觉得前期对资源开发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缺乏理念支持;活动内容缺乏科学归类,不能形成合理体系;开发目标不明确,缺乏对价值的评价判断,因此还很难上升为系统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还没有形成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资源开发模式。为此,我们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深入开发丝绸文化地方资源,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特色课程》的实验研究,它是我校利用丝绸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延续和深入。本课题试图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为依据,主要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如何发挥自己的区域优势,开发和利用本地独特的环境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开展“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实践问题。

查看全文

巧用地方资源构建特色德育试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这告诉我们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仅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而且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而要想让德育取得实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当地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德育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近年来,宣汉县致力于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地方德育资源,着力打造特色德育,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的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开发地方德育教材,丰富德育内涵

为了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料,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宣汉县立足校本德育教研,根据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灿烂悠久的巴人文化、风光秀丽的风景名胜、物产丰富的资源宝库等里面蕴藏着的巨大德育内容,编写了《可爱的宣汉》、《红色摇篮》、《马渡民歌》、《宣汉新童谣》等一系列地方德育教材,从历史、地理、气候、物产、文化、民俗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宣汉,作为德育课程的补充。利用这些图文并茂的德育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洗涤、启迪和革命传统教育,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增加了德育内容的鲜活性,激发了学生热爱宣汉,建设宣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发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收集资料、图片,鼓励学生参与教材撰写,指导学生参与修改定稿。由于注重学生的全程参与,将德育教材的编写变成学生的深入阅读过程,深刻体验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和尊重,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道德认知的积极性,有效的引了起学生的道德情绪体验。

二、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德育实践活动,拓宽德育途径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这些重要论述启示我们,真正的德育认知是在“行动”之中形成的。在实践中形成道德感知和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能力。所以,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宣汉县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着眼地方特色,开展了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查看全文

地方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运用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个方面。如果能够利用可行的地方资源,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目前,我国有很多地方能够关注地方资源在科学学科中的利用,如湖北襄樊的一所学校指导学生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种植药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苏州一所学校把研究银杏(银杏是他们的校树)作为他们科学课植物教学的载体,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调查中也发现,这样的研究形式比较单一,同时仅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我校科学组教师在充分论证、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小学科学与地方资源相结合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一、师生互助,从生活入手,寻找有结构的科学探究资源

首先,把握探究性资源的选择方向。探究资源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基础。材料的选择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是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二是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三是会加大教师、学生准备探究材料的工作量。而从周围常见的材料入手,易于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且这些材料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从这些材料入手,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启示:只要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其次,让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材料的获取过程。目前,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材料多数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坐享其成”,这样做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有教师就曾对此提出“有的材料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的建议,为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使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成为认识身边自然事物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把从生活中搜集到的材料按照科学教材编排的体系,分为声、光、电、磁、生命科学类,不光参加搜集的学生可以拿来使用,还可以为下一年级学生的实践探究提供方便,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科学老师对学生获取探究材料的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物体上,还包括对环境的考察、对资料的占有等多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我校科学组的教师能够结合每学期的教学内容,提前做好统筹安排,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进行调查、访问,为科学课教学做准备。六年级“环境和我们”单元包括垃圾的污染和利用、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等系列内容,学科组以“运河”为主题,发放告家长书,号召家长们在双休日带领孩子去认识运河,了解运河水的污染现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为的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能够从实际行动做起,减少丢弃,还大地清洁。为了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一生,学校特别聘请中国著名蝴蝶专家张松奎老师,为学生作蝴蝶知识讲座,并手把手教学生制作蝴蝶标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配合中年级的科学教学,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科组在学校的角落开辟了种植园,由科学老师指导学生亲手种下种子(如鸡冠花、扁豆、番茄的种子),并连续用一个学期(春季学期)的时间来观察植物的一生,直观性强,教学效果好。科学组还组织了“寻找秋叶的足迹”系列活动(叶贴画叶标本制作比赛、我为校园植物做名片、我为小树穿花衣),让学生对植物有进一步的认识,拓展了科学课的学习空间。有些科学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很难完成,科学组的老师就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让学生把在学校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迁移到课堂外甚至是自己家里,如在教学《制作一个生态瓶》、《绿豆种子的发芽》等课时,大部分学生家长都能够积极配合,帮助学生寻找水生植物,建立生态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寻找科学实践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佳策略

(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组织师生自制教具。由于当前教材改革的速度快,而且各地使用的版本不统一,科学实验室的仪器与教材不配套,不能够满足教学所需,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创造资源,其中自制教学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科学组的教师在学期初根据教材内容,列出本学期需要进行的实验,然后对照实验室已有的实验器材,列出清单,对于没有的器材,教师就和学生一起提前自制。我校的科学组现在已经积累了包括塑料瓶、岩石、贝壳等几个系列的自制教具,有效地提高了科学课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研究活动。我校地处城郊,距京杭大运河直线距离仅1000米;学校西面有占地11平方公里的三台山森林公园,植物300余种,野生的动物100多种;再向西3000米即是烟波浩渺的骆马湖,水产资源丰富;距学校2000米的工业园区,厂房林立。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都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查看全文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以有效市场理论、金融脆弱性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深入挖掘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探讨再造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市场的可行性及中国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可行发展路径。

关键词:不良资产行业;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模式

一、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步入“新常态”和“三期叠加”,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实体企业,实质形成的不良资产存量压力都很大,实体经济面临的区域性和局部性风险越发的增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城市商业银行、中小农商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存量增速加快,金融风险进一步暴露。加之地方政府持续的平台举债模式运营,地方债务风险进一步累积。不良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供给结构的不断变化、地方债务问题的逐渐暴露,一定程度的经济和金融风险朝着系统性的风险悄然累积。自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政策性阶段、市场化转型和全面市场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当前的不良资产行业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1.传统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垄断市场格局下,定价机制不健全,一二级市场割裂,供需不匹配。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相对封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垄断市场情况下,行业固化严重,未能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导致了金融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的一级市场中相对弱势。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更是进一步割裂,未能形成有效的价格传导机制,导致了不良资产市场严重的供需不匹配。2.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供给层面。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存贷利差收窄,银行的利润空间下降,导致部分银行将生息资产向收益率和风险较高的贷款倾斜,加之宏观经济环境持续恶化,从而导致了银行系统的不良率和不良贷款规模双升。3.不良资产结构发生了变化。近年来,不良资产整体上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的特征,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迅速增加,非银金融机构面临的不良资产风险更甚于商业银行。因此,仅仅依靠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这些零散的不良资产进行处理,无疑将提升处置成本。另外,碎片化的不良资产异质性特征明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着区域市场失灵的现实问题,又无法满足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问题。这种情况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急需了解地方、有地方资源协调能力的机构出面来解决地方的问题,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由此顺势而生。不良资产行业进入全面市场化阶段以来,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涌现,处置手法也在不断丰富。截至目前,全国共60余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其中有53家已获银监会的正式公布。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所经营的不良资产行业天然具有逆周期的特点,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也是基于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进行逆周期调节。加之经济和金融周期之间的传导效应、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政策实施效果的滞后效应,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日常经营面临的外部环境异常复杂。不良资产行业面临着重塑与再造,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理论基础

1.有效市场理论。Bachelier(1990)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法国商品价格,研究结论认为商品价格波动并未遵循一定的规律,而是呈现随机波动的趋势,且波动的期望值为零。基于这个发现,他提出价格是“FairGame”的观点,即市场是相对公平的,资本市场上的投机者应该不存在利润。这一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却成为了有效市场理论的基础。PaulSamuelson(1965)率先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MH),EugeneFama(1970)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正式确立了有效市场理论的理论研究框架。Fama在《股票市场价格的行为》中提出了至今仍被经济学界广泛认可的有效市场定义:有效市场是指证券市场中的价格已经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证券价格与其投资价值相等,没有超额收益可以让投资者持续获得。有效市场理论证明了资本市场不是无迹可循的,而是遵照其内在经济规律有效运转。在资产管理业务愈发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中,逐步完善的有效市场理论,是其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2.金融脆弱性理论。金融脆弱性的概念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起初关注于货币脆弱性,经济学家Marx指出,货币的脆弱性与生俱来。金融脆弱性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明斯基(Minsky)提出的“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金融行业的高负债经营模式决定了其高风险的特性,金融脆弱性是其根本弊端的显现。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金融领域风险积聚的高风险状态,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了金融危机。在中国,金融脆弱性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银行体系内存在巨额的不良资产,虽然不良资产比例逐年下降,但是总额依然居高不下。如此高的不良资产体量一方面削弱了银行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削弱了银行的形象和信誉,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国有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对国民经济的运营起到重要作用。而正是由于金融脆弱性才促进了资产管理业务的产生和发展,稳定资本市场,削弱金融脆弱性成为了资产管理公司的一项重要职能。3.资产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是由美国学者夏普(WilliamSharpe)等人提出,其是基于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核心内容是以无风险资产资本收益为基础,加上风险资产的风险补偿,进而对资本市场中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进行衡量。此外,在此模型基础上,延伸出对均衡价格的探讨,是现代资本市场定价理论的核心。在公司理财和投资决策方面应用非常广泛,影响巨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假设非常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依据Markowitz的资产选择理论假设市场参与者具有完全相同的期望收益和方差,同时参与者无借贷限制。确定风险价值与风险资产收益的关系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重中之重,对指定程度的风险加以补偿,风险补偿由投资者获得,即为风险溢价。不良资产处置定价和收购是资产管理业务中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商业化不良资产的收购和处置需经过尽职调查和估值分析,综合考虑市场风险、竞争策略、交易结构、成本费用、投资回报率等因素拟定资产价格。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对不良资产定价具有指导意义,不良资产定价是不良资产处置业务的主要工作程序。4.公司治理理论。1932年,贝利和米恩斯(Berle&Means)合作出版了《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一书,率先提出了两权分离(所有权与控制权)是现代公司制度诞生的标志。公司的控制权不在归属所有者,而是转移到管理层手中。20世纪60年代前后,威廉姆森(Williamson,1963)、玛瑞斯(Marris,1964)和鲍莫尔(Baumol,1959)等人分别提出了委托理论、产权理论、路径依赖理论等众多以管理层主导企业为前提的基础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在现代公司制度下,股东如何通过对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正是这些研究,产生并发展了公司治理这一概念及理论框架。公司治理理论是资产管理公司走向股份制改革的指南针,是资产管理公司做大做强的理论基础。截至2016年底,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均已完成股份制改革,设立三会和各专业委员会等职能部门,实现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现代公司制度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提高了国有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强了国有资本的流动性,克服了原国有独资企业僵化的资产结构。

查看全文

法律合规管理体系与法律合规部分析

构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法律合规管理体系的三重价值

满足监管部门、国有股东日益严格的合规监管要求银保监会于2019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9〕153号)明确规定,银保监会负责制定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规则,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履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责任,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具体负责对本地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日常监管,该文件首次明确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为地方金融机构且正式纳入地方金融监管局(或金融办)监管。此外,为加强对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合规监管,银保监会还陆续出台了《关于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业务的通知》(银监办发〔2016〕56号)、《关于适当调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关政策的函》(银监办便函〔2016〕1738号)、《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便函〔2021〕26号)等规范性文件,对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展业和业务类型、资产转让、鼓励与禁止等进行了明确,监管日趋严格。各省(区、市)也陆续出台了加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文件。可见建立完善的法律合规管理体系是满足监管要求的应有之义。

有效防范已知和未知的经营风险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围绕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与处置、受托收购业务、配资合作业务、重组与重整、困境企业托管、破产管理、特殊机会投资等开展业务,其使命与定位决定了业务特质:一是非标性。金融机构转让的不良资产包括不良贷款、应收账款等均为非标资产,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价、转让场所等。二是特殊性。不仅是资产本身特殊,为银行等机构穷尽诉讼、仲裁等手段无法收回或者收回存在极大难度的不良资产,更有着债务人破产、不诚信、逃废债的现实困难,与正常类资产的债务人诚信度区别明显。三是周期性与损失风险。不良资产受经济周期性波动与企业经营生命周期的影响,其数量与金额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而其收购与处置工作顺利与否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银行等机构掌握大量有关不良资产纸质、电子档案以外的信息,而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资产的尽调时间短、获取资料有限的特点决定了信息不对称,在收购资产后往往面临着信息少、处置难、易亏损的风险。因此行之有效的合规管理体系可以在不良资产尽调、估值、内部审批、转让与公告、资料交接、处置等各环节发挥作用,规范业务行为,控制人为因素与干扰,降低决策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即是“合规创造价值”的体现。增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竞争优势建立科学的法律合规管理体系,对资产管理公司与员工在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当行为进行预防、应对、监督、评价,从而实现体系化与制度化的自我监督与管理的目的。开展有效的法律与合规管理,使企业行为由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合规,形成合法合规经营的良好氛围,可以系统性避免监管与合规风险,有助于资产管理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口碑与优势,有效提高竞争力。

构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法律合规管理体系的原则

保持法律合规管理的相对独立性,从“轻内重外”转向“内外兼修”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合规部门通常是公司法律合规管理的牵头部门,也是日常合规管理的办事机构,因此保持法律合规管理的相对独立性一定意义上指合规部门的独立性,明确其第二道防线职能。该部门不仅承担着法律管理、合规管理、内控管理、反洗钱任务,还承担着对接监管、应对检查的职能,因此一个独立运转的法律合规部是保持法律合规管理相对独立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资产管理公司有经营指标和业绩压力,往往存在“重经营轻管理”“重业务轻合规”的现象,公司存在违规的问题未及时发现或者已经发现但轻信可避免的心理,最终被监管处罚导致经济损失、声誉损失。要以合规风险管理为本,以内规外法为准绳,为各项业务设定红线、划定底线,依托现有的资源开展合规排查、政策宣导等,使各项合规政策在全体成员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行动指南。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有效衔接与统一资产管理公司法律合规管理部门与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并非孤立的无关联的个体,而是各司其职的有机统一体。要在顶层设计下,做到厘清边界、互不交叉、职责清晰,既能各司其职、独立运行,又可互相统筹、助力协同,实现公司资源的集约与共享,建立健全大合规的内部支撑与保障体系,实现整体协同,助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突出不良资产管理的业务特点,既要全面覆盖,又要突出重点一方面,根据《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的要求,建立法律合规管理体系,坚持全业务、全组织机构的原则,覆盖决策、制定、监督的全流程,强化责任意识,独立客观的履行职责。另一方面,要结合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与业务特点,其具有重资产、诉讼(仲裁)多、周期长的特点,因此要重点加强资产尽调、收购、转让、动产、不动产与无形资产评估、债务减免等环节的法律合规管理工作,要对有关人员加强有关主营业务所涉法律与合规方面的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同时要重点加大合规底线的内部检查与处罚力度,做到正向引导与反向教育相结合,在内部培育形成主动合规的文化氛围。法律合规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与组织架构建立一个运作良好的合规顶层设计与组织体系,是确保日常性合规管理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必要保证,是发挥业务部门第一道防线、法律合规管理部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含纪检监察部门)第三道防线的基本前提。在一家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合规组织通常包括四个层级:一是董事会下设的合规管理委员会,二是首席合规官(或者总法律顾问),三是法律合规部门,四是公司下设部门或分支机构的合规部门或合规专员(联络员)。其中,合规管理委员会要由董事长、公司高级管理团队担任其成员,对合规管理负有最高责任;首席合规官(总法律顾问)应具有较高的行政层级,一般应当是公司副总经理及以上人选担任。公司可以根据合规要求以及子公司、分公司的发展规模与人数,在子公司、分公司设置对应的合规部门。而对于人数、业务较少的分支机构,至少要设置合规专员或者联络人员,以便于对接总部和属地监管、履行内部合规职能。

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分析

一、高中政治地方课程资源的研究背景

2004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相对于不同地区、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要从实际出发,体现课程的特色,发挥不同课程资源的优势。”2013年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地方课程资源的作用进行了肯定,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非常丰富,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资源,地方资源也是思想政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地方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环境联系紧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把地方课程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更容易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合理地把地方课程资源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但从实际情况看,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地方课程资源并没有很好地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结合多年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积极探讨地方课程资源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教学指导意见。

二、高中政治地方课程资源的含义和具体内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把课程资源定义为:“课程资源就是在课程设计、编制与实施过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因此,笔者认为高中政治地方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信息、设置、人物及事件资源的总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高中政治地方课程资源的分类,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具有地方性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源。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电子图书、视频、影响、图片等都是非常有效的地方课程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许多内容都与实事相关,学生需要许多鲜活的资料才能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第二,师资力量和教学氛围。教师对当地文化、信息的了解程度与运用技能等;教师对使用地方课程资源的态度,获取地方课程资源的能力等;还有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在地方课程开发中所做的贡献等。第三,地方性活动资源。课本的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需要一定的实践活动,比如通观工厂、博物馆、地方性纪念馆及学生集体活动。

三、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地方课程资源运用的优化策略

(一)注重地方课程资源选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查看全文

公民法制教育体制机制研究

摘要:以“校地联动”为载体,达到学校和地方“共学共育”法制教育的目标,形成校地各取所长,相互补充的法制教育格局,科学构建学校和地方互动开展法制教育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校地联动;法制教育;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达到依法治国的目标,就必须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校地联动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校地联动主要是指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地方司法机关资源开展公民普法活动。

一、开展公民法制教育体制机制的含义

开展公民法制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树立公民法律意识是全社共同的事情,要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就必须借助高校和地方法院、律师以及相关援助等法律机构,实现校地联动、资源共享。在调动校地两方面资源中就要积极构建调动双方开展法制教育积极性的有效体制机制。

二、开展公民法制教育体制机制的内涵

查看全文

浅谈奥运后西部大开发

内容提要西部大开发最缺少的是投资,而投资的主要来源应是国外国内的非官方资本。在市场经济社会中,非官方资本的投向具有趋利性和安全需求,因此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性工作是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则,以西部特有的投资利益去吸引国外国内的民间投资;同时做好有利于投资的立法工作,提供具有法治保障的安全投资环境和完善良好的法律服务。

关键词语西部大开发;投资;利益;安全;利益导向;法制准备

在国内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讨论中,有关“西部怎么干”这个话题,许多论者提出了不少“根本”性的意见。如有人说“人才是根本”,有人说“科技和教育是根本”,有人说“基础设施建设是根本”,有人说“生态环境保护是根本”,等等[1]。

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吸引人才,发展科技和教育,建设基础设施,都需要投资;而保护生态环境,除了需要投资外,则主要是个立法和执法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西部大开发,“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才是“根本”。

一、为什么要在西部大

开发中进行利益导向和法制准备

查看全文

广播电视未来角色定位与发展路径

网络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地方广电传媒也受到全媒体、自媒体、泛媒体等发展大潮的冲击,在坚守中探寻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事实上,实现数字信息技术在广电传媒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使传统媒体融入网络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中,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不失为时下的一种战略选择。在网络媒体发展背景下,地方广电传媒也应抓住此机遇,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路径,重新构建新型的地方主流媒体形式。

1地方广播电视的未来角色定位

1.1坚守本土市场和品牌公信力

维护区域性媒体环境可谓是地方广电传媒的立足点,其正是抓住了地方受众“身边人关心身边事”的心理,通过为地方本土优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挖掘,为广大地方受众提供一定范围内的生活服务资讯及时政信息等。面临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地方广电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本土市场和品牌公信力的维护,将自身发展多年的地方美誉度和影响力辐射开来。为此,地方广播电视应进行自身节目的调整和优化,将广受欢迎或收视率高的本土节目类型做优做强。

1.2实现新型媒体的转型和探索

传统媒体在地方广播电视的发展中占据大部分的受众份额,但在新媒体时展背景下,原有的忠实受众也逐渐转向了其他媒介,地方广电媒体发展可谓困难重重。首先,地方广播电视应积极适应媒体新环境,打破传统媒体的界限和约束,进行新型的复合型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其次,在新媒体背景下,地方广播电视应积极打造新旧媒体的“生态圈”,实现以“新”带“旧”,以“旧”促“新”,较好地进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如可根据传统媒体受众所关注的新闻资讯通过进行新型网站论坛社区或公众号推送的形式,将大量的富有特色的新闻素材向传统媒体进行推送,让传统媒体读者在这样的新闻接收方式中成为“网民”,打造新型的新闻生产和传播链条。再次,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地方电视新闻也可以在做强广播电视主业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发展渠道和媒介。如可实现与其他广电强势媒体的合作,以及拓展门户网站、发展网络广播电视等渠道进行创新发展,互为共生、兼容并蓄,实现良性竞争,这样才能在未来媒体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查看全文

资源税收改革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作用论文

[摘要]近年来国家酝酿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改变计税方式、提高税负是资源税改革的必然选择。作为资源大省,资派税是山东省各地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全省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源税变革,将为山东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会对经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既是应对资源税变革的有利措施,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利时机。

[关键词]资源税;经济发展;计税方式;税源

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改革资源税制度”,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资源税改革调研与方案制订紧锣密鼓进行。2009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2009年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国家税务总局在《2009年全国税收工作要点》中特别指出将适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这表明,讨论两年之久的资源税改革方案将很快尘埃落定。

山东省资源丰富,资源税税源丰富。其中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质量优,分布广泛,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28种,占全国己发现矿产种类的78%。山东不仅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而且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山东省的海洋资源也得天独厚,已建成多处大中型盐场,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与此同时,山东境内与资源税有关的企业众多,是山东省的重要经济支柱,资源税是地方税收收入的一项稳定来源。资源税改革,必将对山东经济的各个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山东省资源税现状分析

(一)全省资源税总量大,在全国资源税收人中占有重要地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