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08:16: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方院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探索
【摘要】教学督导与评估是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高校教学运行的监督与管理、教风与学风的督导与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提升的责任。本文从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与评估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以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关键词】教学督导与评估;地方本科院校;质量监控;转型
近年,我国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翻开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大多源于地方、壮于地方,对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服务地方、贡献地方、建设地方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1]。地方本科院校已从外延型建设逐渐过渡到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俨然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教学督导与评估是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高校教学运行的监督与管理、教风与学风的督导与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提升的责任[2]。实行科学、有效的教学督导与评估是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本科院校促进高校转型、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建立科学的教学督导与评估运行机制,不断创新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模式,逐渐完善教学督导与评估体系至关重要。
1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督导与评估的必要性
1.1加强教学督导与评估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施教学督导与评估是教育发达国家进行教学管理的常规方法,教学督导与评估的质量直接决定教育管理水平。我国是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规模占世界的20%,但与高等教育强国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教学督导与评估工作亟待加强,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升[3]。地方本科院校约占我国本科院校数量的一半,但地方本科院校存在办学层次较低、办学理念相对落后、办学经验不足、教学管理不规范、教育资源短缺、学科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加强教学督导与评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管理智囊团、教学改革领航者、教学运行监督者、人才培养把关者的重要作用,成为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所在。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地方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转变实践教学理念,制定和完善相关措施,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能力培训的积极性,丰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环境,发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组成,教师是实现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教师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构成,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离不开具有实践教学技能教师的支持,因此,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目前,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状况因各种不利因素而不容乐观,地方师范院校如何排解不利因素,如何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有机融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理念,建设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已成为当前地方师范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对于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现实意义
按照高等教育的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坚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师范院校教育宗旨及社会需求,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地方师范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地方教育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是地方师范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地方师范院校需要深入开展的工作,因此,必须清晰地认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内涵,清晰地认识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在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内涵。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密切相关,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基础性教学能力和发展性教学能力,基础性教学能力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发展性能力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独特组成部分。[1]103-105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可以表述为教师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各种方法或手段组织和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能力,简而言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就是教师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能力。[2]32-34正确理解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内涵,不但有利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在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开放,地方师范院校原有的师范教育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单一学科的师范性教育转向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地方师范院校开设了许多非师范专业,这就导致高校对非师范专业教师的需求大量增加。同时,由于新办非师范专业建设尤其强调专业的学术性,使得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了实践教学弱化的现象。[3]19-24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最基本的途径。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加强紧密联系实际的系统化创新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实践能力认识的重要性,影响着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教学的弱化不但导致地方师范院校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大打折扣,而且影响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影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影响学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使地方师范院校在转型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满足国家新的人才战略需要,地方师范院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
地方院校继续教育改革路径
摘要: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地方院校逐渐加强继续教育,以此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从地方院校继续教育的创新必要性出发,提出基于“互联网+”的地方院校继续教育改革路径,通过数字平台、教学评价、数字管理等多角度出发,探索未来地方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地方院校;继续教育;改革路径
近年来,随着地方院校的教育改革与实践,继续教育始终保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如何更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地方院校则要不断探索“互联网+”视角下的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旨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性,挖掘继续教育发展的潜在价值,促进地方院校的长远发展,为优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互联网+”视角下地方院校继续教育改革必要性
继续教育是地方院校服务社会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地方院校基本职能的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行业对岗位的要求不断提升,如何适应各行业的要求,需要地方院校发挥作用,通过继续教育环境的优化为有继续教育需求的人员提供支持。继续教育与全日制的学生不同,这一群体更强调实践技能的学习,保证与工作相契合,以最短时间获得最优效果。从“互联网+”的视角出发,“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万物互联的空间和场景,如何充分挖掘“互联网+”的作用和价值,则需要将其运用到继续教育的实践中[1]。从“互联网+”视角下地方院校继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出发,运用“互联网+”搭建了一个开放的教育空间和教育场景,更符合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地方院校从学历教育朝着素质教育方向演变,更有助于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互联网+”视角下地方院校继续教育改革路径
地方院校继续教育“五要”策略
摘要:我国继续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品牌已经成为继续教育机构赢得受教育者的信赖和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地方院校继续教育要走品牌发展战略,品牌建设要坚持“五要”策略。
关键词: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品牌策略
所谓大学继续教育品牌,简单的说就是一所大学自己独具特色的继续教育的名称、专业、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相关内容的特殊标记,是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水平、科研水平、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高校成人学历教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非学历教育工作正在成为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的重心。近年来,非学历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与社会办学机构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非学历教育的竞争日益加剧,继续教育的市场化趋势加快。而目前制约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二个,一是继续教育质量不高,市场适应性不强,所学难以致用;二是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特色不鲜明,缺乏品牌,影响力不大,生源不足,非学历继续教育难以为继。因此,品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城市学院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当时的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的地方本科学院。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师范教育和土木工程建设的学科专业优势,在快速发展全日制本科教育的同时,依托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在打造继续教育品牌上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创立了“城市规划建设师培训”、“资深地方中小学教师培训”等项目品牌,促进了学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地方院校要建设继续教育品牌必须把握好以下“五要”。
一、建设品牌要准确定位
定位是地方院校品牌策略制定的关键,也是品牌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品牌定位,就是指一所学校依据大学精神、自身现有条件和发展前景而制定的关于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的个性化目标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在社会中的位置、在同行中的位置,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位置。继续教育品牌如何定位,关系到品牌的成功与否。比如,清华大学提出了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三个“服从、服务”,即服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服从、服务学校自身发展的总体战略;服从、服务人的发展要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给予每个教育模块的品牌定位:本科教育定位是“通识教育,个性发展”;硕士教育定位是“经世济民,追求卓越”;博士教育定位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MBA教育定位是“根植中国,面向世界”;EMBA教育定位是“培养产业领袖,塑造企业未来”;高级管理培训的定位是“百战归来再读书”。正因为有准确的品牌定位,才使得清华大学的继续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在定位时,一定要合理地评估自身,做到准确,恰当。评估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人才方面,要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明确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二是在行业方面,打造自身专长的专业领域的高级、中级、初级的继续教育品牌;三是在地域方面,打造自己所在区域的地势优势,巩固好所在环境的优势,不盲目扩张,也不盲目跟从新技术;四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局限于固定级别的人才,要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凡是自身有能力提供服务的人才,都尽量投入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1]因此,湖南城市学院继续教育在品牌建设时,根据自身城市建设、管理、文化、教育的优势特长,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定位:立足行业,面向基层,服务城市建设,服务地方社会,突出建设和教育特色,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建设品牌要坚持特色
地方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发挥途径
【提要】校园文化是展示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的特征、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以及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发挥的途径四个方面阐述,旨在真正提升地方性院校的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关键词】地方性院校;校园文化;育人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养成,是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结果。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启迪心灵,陶冶情操,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更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实践以及学习生活沉淀下来的,且被师生普遍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个体系,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物质文化是借助基础设施所折射出来的文化,涵盖校园硬件设施及环境,包括教学楼、图书馆、优美的环境等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校风、学风、班风等等;制度文化是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校规校纪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地方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研究
【摘要】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岗位的教师一样,有着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要求。针对地方高职院校部分辅导员在师德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建议在新时代下积极探索地方高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养成的路径,从而构建良好的辅导员群体。
【关键词】新时代;辅导员;师德养成
党的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的时代,给地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提高辅导员师德水平和师德养成刻不容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师一直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历来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并被赋予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作为教师职业中的一员,辅导员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做好引路人。
一、辅导员职业道德与师德养成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职业道德即“师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和灵魂,是指教师和一切从事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在新时代,迫切需要培养有品格、有本领、有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道德建设至关重要。(一)区别。1.概念不同。师德养成是一个动态名词,“动”意味着一种动的行为或变化,强调的是养成。师德养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是师德建设道路上一个必经的环节。而师德是一个静态的名词,强调德,即教师的道德,是教师师德养成后的结果和效果。2.性质不同。师德是已经形成的一种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养成是教师德性完善的动态过程。师德养成是加强理论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的结果,是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检验中不断加强、并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推进的[2]。师德是推动各项工作必须考虑和关注的纪律。师德养成既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又是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学习转化为思德的一种途径,如荀子所说的“积善成德”。师德则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辅导员的自我修养[3]。(二)联系。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再次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在师德养成过程中,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为师德养成规范的确立提供合理性论证和有力的依据。师德养成根基深深根植于教师职业道德之中,二者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
二、辅导员师德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地方院校人事档案管理论文
1西部地方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1.1领导重视不够,思想观念跟不上时展的需要
西部地方院校领导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观念守旧,认为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不外乎收集、保管、裁剪、装订材料等具体事务性工作,与科研教学没有直接联系,工作中只要材料不泄密不丢失即可,平时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闻不问;人财物上投入不足,档案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对学校人事档案人员能力素质也没有明确具体要求,教职工家属或其他兼职人员都可以担任,有的甚至成为解决教职工家属工作问题的岗位。
1.2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低、不专业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思想政治、工作作风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前西部地方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或非专职人员担任,有许多为领导或教职工家属。这些人员素质低,没有经受过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培训,甚至对国家档案日常管理八项制度都不清楚,仅仅将其作为一个工作岗位“混日子、领工资”,加之年龄偏大职称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低,其专业能力、从业态度、思想品德、工作作风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需要,急需更换或提升专业素质。
1.3经费投入不足,场地不标准不健全
地方院校大学生创业论文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分析
国内学者陈侠提出“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指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可见创业教育属于狭义的教育范畴,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高等院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满足自主创立企业所需要的,并可以开展自主创业的人的教育活动。
二、地方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举措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大学生就业难,是全世界的难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学校开展了创业教育,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从而自主创业。这一举措普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一般在10%—20%,而美国高校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创业教育,他们的创业教育非常成功,其中有近30%的大学毕业生实现了自己创办企业,当代社会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就业方式之一。可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破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应然诉求。
(二)地方院校生存与发展的诉求
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论文
一、地方本科院校创业的现状与困难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其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和较长的本科办学历史,在适应新形势尤其是在应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提出新任务的情况下,其改革的阻力是巨大的。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缺少相应创业教育的实践,学校、学院被迫降低认可度低。相对于国内大学生创业较早的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缺少创业实践,创业学生数较少,创业教育一直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高校的评估中也将创业纳入其中,学校也增设了相关内容。但工作中创业教育缺少系统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教师队伍,不少课程的开设依附与学校的招生就业部门和团委,开展教育活动上风风火火,实际却很难深入学生之中流于形式,这使得创业教育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比赛成绩较好,可真正落地的企业较少,注册企业的数量更少,同时注册企业存活率也非常低,最终的结果是人人都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但基于当前的困难无法有效开展相应工作,使得学校、学院被迫降低创业教育的认可度。
(二)团学、教学相分离,专业教师认可度低。目前创业教育不管是活动的开展还是课程的开发,大多数不是以学院为主导进行开展,而是以学校的招生就业部门和团委为主体。而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教“与”育“常常是分开的,教学有专业教师负责,而育人则是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造成了教学、团学相分离的情况,这种情况被高校工作者调侃程“教书不育人、育人不教书”。大学生创业与社会人员创业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大学生的创业往往立足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在深刻领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知识转化、再创造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多数团学工作者限于专业的问题,不能给予专业的指导,所以专业教师就显得非常重要,可遗憾的是专业教师对这一活动并不感兴趣,原因在于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对专业教师进行考核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并不大,甚至在其职称评定过程中没有任何影响,虽然很多学校在绩效工资的分配中将创业教育、创业活动指导也作为其收入分配的一项内容,但由于分配数额少、工作量大,没有办法吸引专业教师参与到其中。
二、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创业活动、创业教育的开展一定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而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就是要统筹处理好国家、社会、高校、学院、教师、学生几者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顺应时展、深化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使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共赢共存。
地方院校行政化问题思索
近年来,专家、学者和校长们越来越关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针对知名研究型高校行政权威与学术权威的矛盾,“去行政化”的呼声此起彼伏,一些知名大学的校长也毅然退出了学术委员会。当专家学者都把“去行政化”的矛头指向知名研究型大学时,却很少有人关注地方高校的普遍“行政化”问题。其实,在大多数地方高校特别是近年来新建的高职院校,“行政化”问题则更具体、更严重。去行政化,泛泛而言即淡化行业、职业或某项工作的行政色彩,尽可能地突破行政的束缚,突出行业、职业的主导地位。结合我国行政领导体制中关于“地方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和“行政监督体制”的阐释,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难看出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以及与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和监督关系。笔者从高校自身内部的行政管理问题、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以及监督机制三个角度,并借鉴国外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一些经验做法,来分析探讨地方高校的“行政化”问题。
一、地方高校“行政化”问题及原因探析
(一)学校内部行政管理问题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法条将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和校长的职责解释得非常清楚,而很多地方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将高校基层委员会的职责与校长的职责混为一谈,甚至偷换概念,把“高校基层委员会”这个决策集体曲解为个人。这完全背离了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原则,无形之中催生出了“二元领导”的怪现象,使中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近些年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校基层委员会书记是由政府官员转任的,校长则一般是由学术人物或者多年从事教育管理的人士来担当。由于二者来自完全不同的工作背景,各自在高校管理工作中会不自觉地承袭自已已有的经验和方法。例如,校基层委员会书记希望并习惯于按照政府的行政运行思路来管理学校,校长则希望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普遍做法来管理学校。这种“二元领导”严重导致学校内部教学行政分离的局面,一般表现为地方高职院校内部高度重视党政群团工作,教学的事情往往需要“等”和“靠”,进而官僚主义作风盛行。冗繁的行政事务,也让学校陷入“重行政、轻教学”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
(二)来自地方政府外部行政干预的思考。
相比学校自身内部的行政化问题,政府的各级各类行政干预使地方高校无暇仔细斟酌具体教学问题,而进一步“重行政、轻教学”。最典型的是政府干预学校的人事任命,其根本问题应归咎于财权。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公立院校的一种,其生存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政府的支持,特别是经费方面的支持。而政府则认为既然给予了经费支持,就有权力干预学校的管理,这种错误观念严重偏离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的路线。众所周知,牛津大学是英国的百年老校,也是政府出资创办的公立大学,但牛津招生不仅看考试成绩,而且还有个一个由三位教授组成的考核小组对考生进行面试,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某年,英国北部某郡的一个女孩考了满分,但是考核小组考察后觉得她素质不行,没有录取。郡议员认为郡里好不容易出一个考满分的,就要求议会干预。但牛津说学校无权更改考核小组的结论,这是几百年的传统,最终没有收这个学生。这说明政府虽然为高校的兴建很运行提供了很大一部分资金,但并不是说政府因此可以随意地干预学校内部管理和办学的具体事务,否则牛津大学也不可能至今还屹立于世界名校之巅。在美国,各州政府对大学或学院的管理严格通过各州教育厅以及学区教育厅,而各州教育厅和学区教育厅只是州政府的教育管理机构,只作宏观调控,并非高校的上级,主要起咨询和指导的服务作用。行政权力不能干预大学校长独立办学,不能影响学校的专业设置,更不能代替他进行学校内部的人事任命。大学校长独立办学只受法律和学校章程的约束。长期以来,地方高校除了要被动接受地方政府的人事任命、经费支出、机构设置等干预外,还要应付来自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专业设置、教学评估、毕业证发放等干预。政府管理太细、包办太多,使学校陷入行政化的泥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