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08:08: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方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自考地方性立法研究与实践

一、教育考试的立法现状及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和大众化时代以及社会公众和广大学习参与者对自身接受高等教育的内容、形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自学考试工作的进一步转型和突破升级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桎梏。在新形势下,建立健全自学考试的法律法规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为“《纲要》”),推进自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以及保障自学考试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抓手和成功之匙,更是落实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重要指示精神的行动表现。1.教育考试立法现状分析。目前各级各类教育考试实施过程中,缺少国家层面的最顶层、最权威的法律文件,在全国人大层面的立法存在缺失和滞后的问题[4]。在实际工作中,为统一标准,保证正常的考试秩序,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考试管理机构颁布了大量的指导性文件和操作性规程。此类材料多是以“办法”、“规定”、“通知”、“意见”等文体形式进行呈现,也是我国目前处理和应对考试组织工作中问题和矛盾的主要法律依据。到目前为止,在整个考试领域,尚未出台统一规范的国家教育考试顶层法律法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考试机构执行的文件属于行业规则、部门规定等行政范畴,其法律地位低,司法效力小,应用领域窄。可见,在立法学视阈下,我国在教育考试领域的法制建设还有大量的空白区,与一些法律体系完备领域相比还相距甚远。2.教育考试立法的重要性。(1)对教育考试领域进行专项立法是维护应考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对每位应考者来说,参与考试就意味着参与不同程度的竞争,竞争的结果也和每个人各自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因此,考试制度的设计者和考试工作的组织者必须竭尽所能为每一位应考者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要杜绝一切破坏这种环境的可能性,因此,国家对于教育考试工作必须进行相关立法的顶层设计。(2)对教育考试领域进行专项立法是高效实现国家目的的有力抓手。古今中外,任何政府都对教育考试工作格外重视,教育考试对于推进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具有重大的意义,考试立法对于人才的学习模式、学习内容、社会认知等也具有明显的社会导向作用。因此,只有健全的法制体系才能使考试工作更加规范,才能有效的实现国家的考试目的。(3)对教育考试领域进行专项立法是规范考试行政行为的必然选择。从法理角度讲,国家赋予相关职能部门和考试机构的相关权力属于行政权的范畴,考试的组织、试卷评阅、成绩公布等工作本质上是一系列的行政行为,是考试组织者代表国家行使的公共权力行为。从法律成效角度来看,应考者在考试中所取得的成绩实际上是国家公共权力对应考者个人能力和成就的认可,对于隶属于行政权范畴的涉及考试工作的各项公共权力必须以立法授权为依托。

二、新形势下自学考试的主要问题及进行地方性立法的必要性

自学考试作为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制度和绝密级国家考试,其法律建设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1988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是我国在自学考试领域乃至各级考试领域内最高等级的法律性文件[5]。但这部规范性文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自学考试工作的现状,更不能解决自学考试领域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学考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其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其外部环境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时代,一些教育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普及化[6]。就其内部环境而言,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学考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优化参与自学考试工作的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责权关系等,促进自学考试事业的健康发展。面临艰巨的挑战,自学考试体制内长期存在的缺陷和弊端渐渐突显,表现出众多阻碍自学考试发展甚至威胁自学考试生存的亟待解决、不可回避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自学考试制度基础地位再确认和再认可问题。自学考试制度是国家制定的一种高等教育制度,是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与安排。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相关创新政策不断推出,有些教育工作者甚至一些自学考试工作的参与者认为自学考试已经完成了自身的使命,应该退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舞台,甚至对自学考试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和贡献进行不同程度的质疑与抨击。这导致了教育管理者、工作者和应考者对自学考试的认识产生混乱和分歧,极大地阻碍了自学考试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在立法工作中必须将自学考试制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明确,以法条的形式固定下来。2.缺乏完善的工作和管理机制。首先,目前所颁布执行的各类涉及自学考试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中,并没有对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自学考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职责进行明确界定。自学考试作为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一项顶层设计,是行政机关采取市场化的措施向全社会普及高等教育的崭新的服务形式和制度创造,是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取得的硕果。然而,在实际的操作和执行中,相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应承担的职责却没有被明确,造成自学考试相关工作和政策难以被吸纳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和整体规划中。其次,参与自学考试工作各个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来自上级的监管机制不完善。自学考试是为解决公众学历补充、补偿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需求所创设的一种开放的高等继续教育形式。这种开放既是面向公众的,也是面向各个主体的。在各个主体中,作为主考学校的高等学校与合规社会助学机构构成自学考试制度首尾两端,它们作为参与自学考试管理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单位理所应当,这也是自学考试制度设计之初就赋予它们的权利和义务。然而从实践工作中发现,主考学校制度并不完善,社会助学机构在自学考试工作中也只是承担传统教学工作。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衔接通道和工作机制。3.自学考试应考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放眼全国,大部分地区在落实自学考试毕业生各项权益时坚持一视同仁的理念,但一些自学考试毕业生的利益却不能得到重视,比如在一些部门的用人规定和人事任免政策中,自学考试学历被忽视乃至被歧视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在进行地方性立法的过程中,要从法律法规层面对应考者的权益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同时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用更为细致的法律条文在操作层面对如何落实自学考试毕业生的相关权益进行详细规定。4.对自学考试有助于加快推进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认识亟待加强。首先,要对自学考试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有充分的认识,并细化其作为终身学习社会支柱型教育形式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其次,要认识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自学考试的学历补充和补偿功能虽然相对减弱,但是其服务社会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的功能正在逐步显现,这也是自学考试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最重要的制度优势和存在价值;再次,自学考试兼具灵活开放和国家统考权威的双重属性,故其十分适合作为开放教育领域不同教育形式的学习成就认证工具,可以为全社会提供考试认证服务。5.社会助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现代社会各项工作进入快节奏时代,这导致许多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办助学机构出现急功近利的情况,过于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违规违法来追逐利益,而关系到长远发展的社会效益和品牌声誉等却被这些助学机构置于脑后。同时,很多企业性质的教育咨询公司和无证照的办学机构也使得社会助学市场变得鱼龙混杂,进一步加重了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不规范现象。6.主考学校问题。近年来,由于教育发展整体趋势变化,以及作为自学考试主考学校的普通高校的发展定位、国家教育方针的顶层设计和自学考试自身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导致普通高校参与自学考试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大大下降。同时,其他多种开放教育形式的快速发展使得自学考试所拥有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减少,致使自学考试工作的运转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上述总结和分析的问题,有的是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导致的,有的是理念和认知方面的问题造成的,有的则是自学考试自身制度设计带来的,但追根溯源这些问题都与自学考试法律法规缺失,法制体系不健全密不可分。因此,弥补法律空白,健全自学考试法制体系,推进自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新时代自学考试事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鉴于全国性教育考试立法工作和国家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修订工作具有滞后性,同时考虑全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现状和人文环境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故结合本地区特点,应对本地区矛盾进行自学考试地方性立法就成为了自学考试法制建设的必然选择。天津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自学考试地方性立法的研究与实践

为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破解自学考试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局,加强自学考试法治建设,天津自考办对天津市自学考试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充分调查研究,下面以起草《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为“《条例》(草案)”)的相关工作为例,对着重解决的问题及相关成果进行阐述。1.起草《条例》(草案)的指导思想《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终身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的重大成果在法律层面予以确认,对制约自学考试发展的突出问题作出新的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创新,促进天津自学考试事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为天津率先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2.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1)加强对制度的顶层设计创新和系统性规划,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同时对其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应发挥的作用和所要承担的责任进行新的阐述。(2)对目前运行的管理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为契机,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工作流程。(3)对于高等学校(包括本科学校和专科学院)在自学考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明示,同时剖析相关制度设计的缺陷,使其以主考学校的身份更好的服务社会。(4)积极争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与政府联合建立自学考试社会助学体系监督检查和管理机制,并建立惩戒和退出制度,维护自学考试助学的质量。(5)发挥自学考试制度作为学习成就认可和认证手段的优势,构建自学考试与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衔接沟通通道,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自学考试学分银行。(6)积极探索打破以往“一卷定一科”的应试模式,引入多类型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应考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7)对于应考者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保护,同时也应对其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如考风不端、学术不端)进行严厉惩处,从而维护自学考试社会声誉,确保公平公正。3.起草《条例》(草案)要明确的主要规范和制度。(1)加强自学考试制度建设,明确其在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88年3月公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对自学考试制度的地位均作出了明确界定;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自学考试的地位、作用和主要任务作出了新的概括和阐述。2010年,《纲要》又提出要“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天津市也出台相应纲要对自学考试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自考的功能定位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需要在立法中予以吸收。(2)进一步完善自学考试管理体制,优化自学考试运行机制。关于自学考试的管理体制问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中对全国自考委、省(直辖市、自治区)自考委、市县考试管理机构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在自学考试工作中应履行和承担的管理职责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明确,其他相关社会组织如何参与自学考试的运作和决策也没有具体说明,故在进行立法的过程中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示。(3)正确认识主考学校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主考学校制度。承担自学考试主考任务的主考学校是我国自学考试制度的基础[7-8]。履行主考学校职责的各类高等学校(包括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是自学考试信誉的保证,也是推动自学考试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在新的历史阶段,无论是制度的设计者、规划的制定者、政策的执行者,还是考试的应考者都必须对于主考学校责、权、利有充分的认知,这样才可以为自学考试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之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各级自考委按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提出的要求,致力于创新、发展和完善基于高等学校的主考学校制度,提升主考学校在自学考试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发挥主考学校的“龙头”作用,积极调动主考学校参与自学考试工作的热情。高等学校也要将自学考试工作作为本校的重要工作来对待,将自学考试纳入本校的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认识到承担自学考试的相关工作(涉及考试计划编制、专业开考停考转考论证、试题命制、论文答辩、附属盖章等)是落实服务社会要求的具体体现。因此,立法中必须明确主考学校的各项业务职责,同时对主考学校参与自学考试的保障条件作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完善主考学校工作制度。(4)进一步理顺社会助学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提高助学质量。社会助学是自学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明确社会助学机构的权利、义务,强调助学活动的规范性,确保助学质量。立法中需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中涉及社会助学管理问题的相关规定加以细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明确管理职责,理顺管理体制;二是建立社会公示、广告审批和社会监督等制度;三是建立评估和年检制度。(5)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发挥自学考试制度学习成就认可功能的优势,构建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立交桥。《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包括成人高考、远程教育、自学考试在内的全领域的学分银行体系,从而打通各类高等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累计、互通、转移通道。根据《纲要》精神,自学考试要进一步发挥其在继续教育体系中独特的制度优势,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为贯彻这一精神,立法中要对此作出具体的规定。(6)进一步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全面、科学评价应考者,更好的发挥自学考试“以考促学”的作用,必须建立以全国统一考试为基础,同时以过程性考核、应用性考核等形式为辅助的多维度、多层次考试评价体系,将《纲要》中关于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体制的要求落到实处。因此,立法工作必须在健全考试评价制度、培养应考者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作出新的规定。(7)进一步明确应考者的权利和义务,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第一,保护应考者合法权利。应考者应该得到有效保护的权利,包括:参加考试的权利;获得学习支持服务的权利;知情权(包括考试成绩、有关政策查询应及时、准确);学习成果获得公正认可的权利;在升学、就业等方面获取平等对待的权利。从全国情况来看,应考者上述权利有些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另一些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比如,近年来一些地区出台的公共人事政策中歧视自考生的现象就屡有发生。因此,在自学考试地方性法规制定过程中,对这一问题要给予高度重视,并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第二,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一是社会助学机构违法办学,投放虚假广告、错误诱导考生,特别是欺诈考生学费等行为的处罚主体、处罚方式应加以明确;二是对考生舞弊行为的处罚方式应做改进,并完善申诉和权利救济渠道。目前,对于考生舞弊的处罚主要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第18号令),但是《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某些规定并不全面细致,因此在自学考试地方性立法过程中应予以改进。第三,法条中应将参与自学考试的激励机制具体化,建立奖学金、助学金、学习贷款等多种学习资助制度,从而提高应考者参与自学考试的积极性。4.关于《条例》(草案)的具体说明。在充分调研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结合天津自学考试面临的问题和具体工作实际,天津自考办已经完成了《条例》(草案)。(1)《条例》(草案)规定了应用范围,即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自学考试活动,是促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旨在发挥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2)《条例》(草案)对自学考试的性质、功能定位和职能任务进行了详细的界定,明确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天津自学考试事业发展中的职责,并对相关职能部门和下级政府机关所要承担的责任进行了具体描述。(3)《条例》(草案)对自学考试的领导组织架构及其行政地位进行了明确,并依据天津自学考试工作的实际做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如成立市考委督导小组,加强对自学考试落实政策法规情况的督导和检查等。(4)《条例》(草案)对主考学校设定的标准及其应承担的职责进行界定,从而达到将自学考试相关工作内化为各主考学校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5)《条例》(草案)对助学机构申办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条件、权利、责任和运行模式等进行系统规定,并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广告法》对助学机构的招生宣传方式、违规办学惩戒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6)《条例》(草案)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对参与自学考试应考者应当享有的重要权利和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进行明确规定,进一步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进了教育公平。(7)为维护自学考试社会声誉和质量,《条例》(草案)对加强考务管理作出专门规定。同时,对为自学考试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设置了相应的激励条款。5.天津自学考试地方性立法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成效。(1)明确了自学考试工作需要理顺的法律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任何层面立法工作的重要前提就是必须要明确通过立法需理顺的法律关系[9]。因此,地方性法规更不能例外,同时还要更加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确定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位法未明确和未解决的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现自学考试工作的参与主体和相关法律关系错综复杂,既包括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又离不开公共服务部门和各级各类教学助学单位的付出,同时还有全体社会公众普遍参与。由此可知,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有:中央行政机关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全国自考委与地方自考委的关系、各级各类行政机关与各级自考委的关系、主考学校与自考委的关系、自考委与社会助学机构的关系、应考者分别与助学机构和主考学校的关系、自学考试制度与其他开放教育制度(如成人高考、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等)的关系、自学考试制度与全日制本科教育的关系、自学考试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等。(2)有利于上位法的修订。国家颁布实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均对自学考试制度和自学考试相关工作进行了界定和阐释,国务院于1988年也颁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由此可知早已赋予了自学考试重要的法律地位,这为自学考试单独立法和进一步完善细化各种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颁布至今的实际工作来看,此条例中的有些条款只是从宏观层面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和说明,并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导致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分歧和矛盾。此外,个别条款与后续颁布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存在不对应的问题。同时,很多提法也与现阶段的时展、政策规定以及社会需求不一致。本次《条例》(草案)的制定结合目前自学考试所处的时代特点,详细分析了自学考试众多参与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从司法继承的角度上看,为上位法的修订做了有益的探索。(3)有利于推进自学考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深刻剖析了新形势下自学考试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在立法过程中需要建立的规范和制度。在对自学考试制度的认识问题上,进一步明确了自学考试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统一了思想认识;在管理体制问题上,明确了自学考试工作的目标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在参与主体的责、权、利方面,规定要对参加自学考试工作的学校、教师等进行工作量认可,并作为进一步提升自身层次的阶梯;在维护考生权益方面,规定考生在升学、参加国家各类教育考试和资格证书考试方面,享有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平等的权利。总之,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方式,对制约自学考试事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作出规定,必将进一步推进自学考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4)有利于贯彻落实《纲要》对自学考试的新要求。国务院颁布的《纲要》提出,要“改革和完善自学考试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10]。这是自学考试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天津自学考试在工作实践中已经对建立衔接沟通的“立交桥”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经验,获得了广大考生的认可与欢迎。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此项工作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与描述,可以进一步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能力,并充分体现自学考试制度作为个人学习成就认证方式的独特优势,以更好贯彻《纲要》对自学考试制度提出的新要求。

查看全文

政府地方性法规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科学、合法、有序地制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提高政府立法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程序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方性法规草案(以下简称法规草案),是指省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省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制定、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公布,在全省范围内施行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草案。

本办法所称规章,是指省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制定、以省政府令的,在全省范围内施行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第三条省政府立法工作必须遵照“改革决策、发展决策和立法决策紧密结合”的原则,充分反映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法制局(以下简称省政府法制局)负责政府法制的综合工作,编制省政府立法工作计划草案,组织立法工作计划的实施,承担省政府审议法规草案和规章草案的审核职能。

查看全文

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论文

摘要:立法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一部法规出台后效果如何,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对推动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能起多大作用以及其执法成本是多少,都应当有所反馈,以使地方立法机关及时了解所制定的法规质量,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废止。因此,建立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就实行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对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构建内容

从1979年7月地方组织法赋予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以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38000多见件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48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地方立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促进地方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地方立法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有的地方性法规与法律、行政性法规、地方性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和不协调;有的地方性法规是“大而全”、“小而全”,重复立法比较多;有的地方性法规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有的地方性法规缺乏地方特色和针对性。

立法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一部法规出台后效果如何,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对推动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能起多大作用以及其执法成本是多少,都应当有所反馈,以使地方立法机关及时了解所制定的法规质量,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废止。因此,建立由立法机关组织有关部门对颁布实施一定时期的地方性法规在实施中的全面情况,特别是还有哪些不适当、不完善的地方,结合执法实际,对法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调查,及时总结立法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的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就实行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对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又叫地方立法反馈制度,是指由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要求在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后的一定时期内,与地方性法规实施有关各方将法规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法规自身缺陷及其贯彻执行效果,及时反馈给地方立法机关及其工作机构,由其进行分析处理,适时作出完善立法的部署和安排,以提高地方立法工作质量的原则性规定。日前在吉林等省开展的地方性法规“后评价”和有些地方人大开展的“地方立法跟踪问效”就是对地方立法实施反馈的法律行为。因此,地方立法实施反馈制度也可称为“地方立法跟踪问效制度”或“地方立法后评价制度”。

查看全文

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论文

摘要:立法是为了解决,一部法规出台后效果如何,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对推动本地区、、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能起多大作用以及其执法成本是多少,都应当有所反馈,以使地方立法机关及时了解所制定的法规质量,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废止。因此,建立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就实行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对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构建

从1979年7月地方组织法赋予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以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38000多见件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48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地方立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初步形成,促进地方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地方立法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有的地方性法规与法律、行政性法规、地方性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和不协调;有的地方性法规是“大而全”、“小而全”,重复立法比较多;有的地方性法规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有的地方性法规缺乏地方特色和针对性。

立法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一部法规出台后效果如何,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对推动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能起多大作用以及其执法成本是多少,都应当有所反馈,以使地方立法机关及时了解所制定的法规质量,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废止。因此,建立由立法机关组织有关部门对颁布实施一定时期的地方性法规在实施中的全面情况,特别是还有哪些不适当、不完善的地方,结合执法实际,对法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调查,及时立法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的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就实行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对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地方性法规实施反馈制度,又叫地方立法反馈制度,是指由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要求在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后的一定时期内,与地方性法规实施有关各方将法规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法规自身缺陷及其贯彻执行效果,及时反馈给地方立法机关及其工作机构,由其进行处理,适时作出完善立法的部署和安排,以提高地方立法工作质量的原则性规定。日前在吉林等省开展的地方性法规“后评价”和有些地方人大开展的“地方立法跟踪问效”就是对地方立法实施反馈的法律行为。因此,地方立法实施反馈制度也可称为“地方立法跟踪问效制度”或“地方立法后评价制度”。

查看全文

农村社会保障地方性立法透析

论文摘要: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正在持续稳定发展,但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地方性立法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就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立法作出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对构建和完善我省农村社保的立法工作提出了建议,认为应采取统一立法模式,确立“全覆盖”、“低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原则,做到科学立法,程序公开公正。并在立法中注意做好农村社会保障的城乡衔接、地区衔接和新老衔接工作,关注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强化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纠纷的救济立法。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地方性立法;特殊群体社会保障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农村人口结构的逐步老化,农村传统的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农村人口对社会保障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安徽作为中部农业和人口大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起步较晚,但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又较为迫切。目前,安徽省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号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从法律制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制度尚未成型。

一、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地方性立法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意识滞后,地方性立法存在大量空白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三个方面,涉及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五保”供养、优抚安置、社会救济等项目。目前,安徽省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滞后。首先,在立法意识上,还没有完全看到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社会保障的很多项目尚未纳入地方性立法的规划,农村社会保障的实施只是通过政府的通知性的文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进,几乎无法可依。其次,社会保障存在大量的立法空白。比如农村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处于立法空白。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根本没有失业保障。农村妇女没有生育保险待遇可以享受。

查看全文

地方性院校学生心理分析论文

摘要:地方性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论文普遍不高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教育的策略和措施也应该是不同的;只有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学习积极性;心理原因;教育措施

考入地方性院校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中学时不爱学习、懒于学习的学生,或者是接受能力差,虽经努力,仍成绩平平的学生。这些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于是就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可以休息了。于是贪图安逸,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不求进取,只等着早一天毕业,拿个文凭,有事可做就行了。

还有一些学生,中学时努力的方向是考上大学,上了大学后,原来的目标实现了,新的目标没有确立起来,于是漫无目的,不知道应该追求什么,向什么方向努力,无所事事,久而久之,便感到空虚、寂寞、无聊,学无兴致。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努力学习呢?

查看全文

地方性皖校艺术设计综述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中的各行各业均在不同程度上急需艺术设计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的急剧需求,目前全国高等院校纷纷设立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质量决定着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就业前途。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今,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亦对设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地方性院校应用型艺术设计学科教师提升专业素质、教学能力。

[论文关键词]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

据教育部权威统计,目前地方性院校已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绝大部分,表明更多人才培养任务是在于地方性院校,而且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比例每年递增,每年数百万高校毕业生必然面对着就业压力。而对于高校来讲,毕业生不能就业,将对高校生存、发展产生负面效应。培养应用型人才自然成为地方性院校首选目标。尤其是应该重点发展艺术设计这类的应用型学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中的各行各业均在不同程度上急需艺术设计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的急剧需求,目前全国大中院校纷纷设立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质量决定着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就业前途。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今,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亦对设计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地方性院校应用型艺术设计学科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则成为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院校艺术设计应用型专业教师业务水平较难适应社会实际设计的要求。

艺术设计教育师资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文化层面是设计教学成败的关键。地方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是近几年来获得大力发展的应用学科,虽然是地方性院校重点发展建设的专业之一,但是还存在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由于地方教学经费投人不足,教学设备、教学场所得不到更新,特别是教师的学术交流、学术考察等进修任务不能按正常计划进行,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文化修养设计理念得不到提高。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扩招后,许多院校在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盲目开设专业课程。教师年龄层偏低,教学经验不足,很多教师要同时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做到对课程的熟练和精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学生自主性普遍缺失,迫切需要学业导师对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师生比例的加大却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教师无法担负起这一责任。教师普遍存在着知识面较狭窄,教学能力偏低等状况,与教学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不能适应设计教育高速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A学历层次较低。研究生学历教师偏少。知识结构多限于本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能满足艺术设计这一综合性学科的实际需求;;B自身缺乏文化修养。文史哲等学科知识基本上不感兴趣,设计理念粗俗,没有文化内涵;C不少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背景。大部分一线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只重视理论知识和课本知识的学习,不重视社会实际需求的了解与研究;D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物质利益、职业责任感淡漠、教学毫无责任心;;E知识更新、教研教改、科研探索意识和能力薄弱,照本宣科、读课本,难以适应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要求;F相关专业教师间缺乏知识沟通、学术交流和教学的交叉、互融,各教学环节间缺乏联贯性、整体性、综合性。

面对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教学改革的方兴未艾,高等教育的扩招与大众化趋势,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认真研究,深人反思自身差距,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弥补自身缺陷以适应现代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高要求。

查看全文

地方性知识下环境保护论文

一、嘉绒藏区及其林业资源保护状况

1.森林砍伐与林地面积变化情况

主要反映嘉绒藏区生态保护的内容就是当地森林砍伐数量与林地面积变化情况。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当地就有砍伐森林的活动。1949年以后,森工单位进驻当地,森林砍伐数量不断上升,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改革开放以后,森林砍伐活动才逐渐趋缓直至停止。在此期间,由于受到各种政策和制度的影响,当地的宗教文化活动一度受到限制,这对当地的林业资源保护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2.野生动植物保护情况

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通过最近几年的保护,野生动植物数量逐渐恢复,甚至还会因为野猪、猴子等动物过多来偷吃庄稼而成为当前一个难题。各种林下资源,如虫草、羌活、大黄等药材的保护也逐渐得以加强。通过对当地森林公安部门T所长的访谈,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当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情况。现在随着狩猎现象的不断减少,野生动物的数量在不断增多,林业资源也得到了很好保护。以前几乎年轻的男人都会去打猎,一个村庄打猎的占到了70-80%,但是,现在几乎没了,我们这几年来只抓到了一起。从镇上开始一直到下面理县这一范围内的杜科河都算作是鱼类保护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当地的鱼类,这主要是当地庙子上的和尚们做的。现在,乱挖药材的情况减少了,很多村庄对药材挖掘都做出了地域上的划分,本村的药山、草山上只允许本村人来挖,其他人过来挖是要交草山费的。这样的话,对当地林业资源和生态保护也不会造成很大的破坏,相应的各种草山纠纷、林业纠纷也减少了很多。……总体上来看现在各方面的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比以前都要好一些了。(2014年9月对镇森林公安T所长访谈所得)

3.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查看全文

地方性证据规则研究论文

一、我国地方性刑事证据规则的现状

由于证据制度的特殊性,最近全国各地的司法机关在执行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刑事证据立法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了当地的刑事证据规则。从笔者收集的资料来看,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办理各类案件有关证据问题的规定(试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刑事审判证据和定案的若干意见(试行)》,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湖北省公安厅、湖北省国家安全厅、湖北省司法厅制定了《关于刑事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四川省公安厅联合出台了《关于规范刑事证据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等等,另外许多地方还开展了庭前刑事证据开示的试点。笔者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地级市的司法机关或者政法机关制定的刑事证据规则,称之为“地方性刑事证据规则”,这或许是笔者的一个创造,以此区别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中央国家机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重点考查刑事证据制度的地方特色。尽管这些各地关于证据的规定还不能称为“立法”,甚或也不能称为“司法解释”,[2]但是对于各地的司法实践却有着实际的约束力和指导意义,当地的司法人员和律师都必须遵循。

对于我国各地制定的刑事证据规则,可以汇总如下:

表一:我国地方性刑事证据规则现状

制定时间生效时间制定单位名称

1999年8月27日1999年12月31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江苏省司法厅《关于刑事诉讼证据方面若干问题的会议纪要》

查看全文

地方性商行服务中企发展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最普遍和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就是融资难问题。作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兼顾风险和收益、兼顾服务地方经济和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找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地方性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地方性商业银行;融资难;服务策略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一个重要时期,经济活动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在这种形势下,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融资难的问题将会愈加突出。地方性商业银行如何在兼顾风险和收益、兼顾服务地方经济和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找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

地方性商业银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无论是业务经营、管理素质还是服务功能,与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在硬件设施、竞争机制、创新能力、社会公信度等诸多方面依然存在差距。其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创新能力不足、信用度不高,但同时也具有信息优势。地方性商业银行扎根在地方,对地方的了解要优于其他银行。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地方性商业银行必须扬长而避短,以特色取胜,不能盲目与大商业银行抢市场、争客户。随着大型企业金融“脱媒”现象的日趋严重,银行对中小企业服务市场的争夺已显露端倪,开拓中小企业银行服务市场,从长远角度看,是地方性商业银行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

因此,有必要了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以便制定地方性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策略。

1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贷款难原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