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06:57: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方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药学服务地方经济探讨
1牡丹江地区开设药学相关专业高校现状
牡丹江地区开设药学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有牡丹江大学、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2015~2017年就业情况见表一。从表中可知,每年约有15%左右的毕业生留在牡丹江地区工作,其中大部分从事药品相关行业的工作。
2牡丹江地区药品相关行业现状
牡丹江地区制药企业主要有牡丹江友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灵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仁和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3牡丹江地区高职院校药学相关专业为地方经济服务存在的问题
3.1牡丹江受地域和经济影响,企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不够,严重影响学生在本地就业的积极性。牡丹江地处东北地区,经济属于欠发达地区,与北上广深、杭州等一二线城市相比,存在工资待遇较低、发展机会较少等问题,学生多数不愿意长期留在牡丹江工作。同时,牡丹江地区医药企业社会影响力不高,其中牡丹江友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其控股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另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也为上市公司,同时拥有专利技术,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员工待遇较高。其他企业多为“代加工”企业,根据订单进行生产,生产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较低,对学生缺乏吸引力。3.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无法实现“双主体”育人。由于三所学校均是全国招生,省外生源占1/3,省内生源中牡丹江地区考生比重较小,企业用人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的矛盾”,校企合作过程就呈现了“企业热情不高,学校疲于寻找”的局面,更谈不上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建立“双育人”体系。3.3政府参与程度不高。当前国家层面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校企合作,各地的职业院校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现实情况却存在许多不足: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和没有形成双方共赢并且操作性强的运行机制;二是缺乏稳定的专项扶持资金和专业服务机构;三是企业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和可以胜任的指导人员。
地方经济现状调研报告
年起,中央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做了有关调整,今年,将继续紧把信贷投放闸门,实行财政和货币的“双紧”政策。我区目前正处在资金需求敏感的飞速发展期,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如何将关系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需要如实分析并尽量争取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
一、我区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支持现状
1、总体支持力度较大,但仍有挖潜空间
区内各金融机构一直以来都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如图一所示,年以来,区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维持在250亿元左右的较高水平,比年初增加值也呈总体上升趋势。但同时,图一也表明了,年宏观调控后金融信贷有收紧趋势,特别是5月开始,比年初增加值的增速放慢了,金融机构惜贷现象明显。
与年全年我区金融信贷逐月递增相比,年的回落效应十分明显。年1、2月和年的月末贷款新增比例比较如图二。
从存贷款比例上来看,我区金融机构基本上保持60%到63%之间的存贷比,如图三。而年市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比例为69%;我国《商业银行法》也规定,各商业银行以法人主体计算的人民币存贷比为不大于75%;加之考虑到我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的阶段,目前我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仍有上升的空间,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仍可加大。
小议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商帮经济地方经济反哺政府作用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日益繁荣的商帮经济及其反哺现象,分析了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指出地方政府应以开放的思维发展商帮经济,并就如何发展商帮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商帮经济的发展繁荣
我国商帮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甬商、鲁商、潮商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帮经济又开始出现并日益繁荣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型商帮文化。如浙商著名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奋吃苦精神;徽商多儒商,诚信仁义;晋商俭约自律、诚信不欺;上海商人精明、谨慎;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温州商人喜欢外出经营找市场,做生意先从小处入手,善于推销;鲁商务实、精明、忠心、谨慎;豫商出自商业发源地,热情、忠厚、诚信;闽商眼界开阔,富于冒险进取;粤商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等。
2006年5月,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浙商大会、徽商大会、闽商大会、潮商大会、豫商大会等各大商会组织的大会接连召开,逐渐赢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学者们也开始探索各自地域人文因素对于商人品格的形成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商帮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不局限于原有的地域而遍布天下,其发展对于其发源的地域经济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术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
商帮经济的反哺现象
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综述
论文关键词:商帮经济地方经济反哺政府作用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日益繁荣的商帮经济及其反哺现象,分析了商帮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反哺机理,指出地方政府应以开放的思维发展商帮经济,并就如何发展商帮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商帮经济的发展繁荣
我国商帮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甬商、鲁商、潮商等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帮经济又开始出现并日益繁荣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新型商帮文化。如浙商著名的“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勤奋吃苦精神;徽商多儒商,诚信仁义;晋商俭约自律、诚信不欺;上海商人精明、谨慎;苏商主张实业为主,商贸为副,强调信誉为本,精细作业;温州商人喜欢外出经营找市场,做生意先从小处入手,善于推销;鲁商务实、精明、忠心、谨慎;豫商出自商业发源地,热情、忠厚、诚信;闽商眼界开阔,富于冒险进取;粤商市场敏感性强、接纳和包容性强、讲求实效和稳健、注重实干和苦干等等。
2006年5月,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浙商大会、徽商大会、闽商大会、潮商大会、豫商大会等各大商会组织的大会接连召开,逐渐赢得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显著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学者们也开始探索各自地域人文因素对于商人品格的形成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当今商帮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不局限于原有的地域而遍布天下,其发展对于其发源的地域经济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在学术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
商帮经济的反哺现象
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始终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学校为了缩短人才培养与岗位就业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专门成立升达圆通科学工作院,统筹协调、共同推进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梳理,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理念,根据教育部“校企合作”相关政策要求,结合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以升达圆通科学工作院为例,以推动“校企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研究为研究对象,探索推动“校企结合”的路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为适应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特色办学的历史要求和现实需要,充分结合当今人力资源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认真考量人才培养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依托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圆通科学工作院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经验,以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为平台,全面落地实施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培养计划,促进校企合作,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通过梳理国内研究文献发现,国内研究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主要从校企合作、技能培养、实习毕业生教育等方面进行,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并实施。梳理国外研究文献发现,国外对于“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研究以美国、德国为两大研究方向。一个方向侧重高校重视与政府、企业、社区形成良性互动,并结合成“高校社区型”模式;另一个方向侧重深度校企合作,注重自我品牌的树立与营销、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输出效果,扎实开展一系列校企互动,深化教学改革,以“双元制”培养体系著称。国外研究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借鉴。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圆通科学工作院开展“校企合作”是通过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进行的。该基地是在教育部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指导下,由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组成的政、企、研三方协同育人的平台。实训基地充分运用圆通研究院岗位经验及数据库资源,面向在校大学生及地方开展人事、财经、行政等岗位的工作标准训练与工作能力提升。文章以人事岗位精英班开设为抓手,通过践行“专创融合、校企融合、校地融合”三步走战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于人事经理等人才的需要,通过构建“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分析+对应标准解读+工作标准训练”相结合的系统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体系,可形成一套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运行新制度、新标准,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一、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理论研究
(一)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现状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的目标是契合河南省“三区一群”建设,融合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特色专业、实践教学等优势特色,构建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打造教学、培训、竞赛和实践为一体的全链条式就业创业孵化体系。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项目的实施工作,专门设立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该基地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工作能力,实现短期内学生工作经验的快速提升。目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生在该基地进行岗位实训,全力打造文科教学改革示范基地。下一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将高效利用科学工作能力训练中心的教育教学平台,为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培训服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税务局地方经济调研报告
经济是税收的根本,也是税收的源泉。只有把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地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真正发挥好税收的职能作用。地税部门必须以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为已任,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保证,用新观念指导新实践,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新作为适应新形势,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一、把组织收入做为第一要务,确保地方财政收支平衡
地税局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收好税,带好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好务是根本职责所在。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不仅是一项经济指标,而且是一项政治任务,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在组织税收收入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发展经济的意识、树立强市富民意识,采取一些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确保连年超额完成税收任务:一是强化大局意识。全体干部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组织收入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好组织税收收入工作,不仅是增强洮南的财政实力,也是地税干部的天职。要克服税收收入基数连年高速增长、税源短缺等不利因素,艰苦奋斗,坚定信心,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组织税收收入这个中心来抓,全力做好组织收入工作。二是强化落实意识。“工作千万件,落实是关键”。要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重点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三是强化责任意识。我们要本着早动手、早安排、早落实的原则,把组织收入任务作为硬性指标进行分解落实,树立"以日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组织收入思想,层层签订税收包保责任书,把收入任务完成情况与个人奖金、工资、以及选拔任用挂钩。充分调动全体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强化挖潜意识。针对今年税收任务重、减收因素多这一实际,我们要下大力气在挖潜增收上做文章,向管理要税收。五是强化征管意识。地税部门要结合税收工作实际,积极探索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新路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
二、以税收服务为立足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是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地税机关要正确处理管理、执法和服务的关系,在严格执法中体现服务,在强化管理中体现服务,地税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经济税收观,始终坚持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纳税人的三服务理念,不断优化服务方式,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一是完善办税程序,高效率服务纳税人。要以办税服务中心为依托,不断加强硬件建设,改善环境条件,制定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项规章制度,规范办税程序,提高纳税效率,实行“一站式”、“一窗式”服务,继续加强政务公开工作,与纳税人相关的税务登记、办税时限、服务承诺等事项都要全部公开,最大限度的的为纳税人实行高效率的服务。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应牢固树立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展开服务,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破除单一发展教育模式的桎梏,从高校自身的现实情况出发,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中加以促进与完善,双方相互依托,互动协作,实现共赢,在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功能的同时,促进两者共同的良性发展。
一、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是高校应肩负的历史责任
20世纪初期,美国的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提出:大学教育应当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西方教育观念中创建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社会服务是不可分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1]由此看来,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上,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越来越重要。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当前,为使区域经济资源最大效益的开发利用,区域社会智力的开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为优化经济结构,培养社会优质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直接动力。由此可见,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决定力量,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提供技术支持是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所体现出的另一重要作用。高校拥有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已成为各地区科研队伍的主体。利用高校的创意设计、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平台,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科研技术保障。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高校作为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中心,在培育地方文化“软实力”,引领良好的社会文化风气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富有正能量的道德观念对一个地方的区域文化建设发挥着引导作用。充分发挥高校这一独有的文化引领作用,培育地方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二、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困境
1、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目前,全国2286所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占95%,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力量。而众多地方高校在教育资源及水平并不均衡的情况下,面临着核心竞争力差,缺乏指导性的新学风、新创新、新特色等困境。具体表现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甚少,地方高校面临教育资源匮乏、技能专项人才缺失、实践创新环境狭隘、招生就业困难等等。2、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1)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衔接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热衷于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关注较少。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培养方案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促进人力、智力资源最大效益的开发。(2)高校和地方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差异性。过去在区域经济社会和高校之间,存在着许多错误认识。高校和地方只有转变观念和认识,才能致力于合作发展。这些问题中,政府对高校资金投入不足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创新为主的内涵式集约化发展成为趋势,政府应当明确这一切都离不开高校的支持。而如今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经费更是严重短缺,阻碍了高校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步伐。(3)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地方之间的联系是个关键问题。高校和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机制,处于单打独斗的分离状态。一方面是观念的转变问题,另一方面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行动措施。许多高校抱着固有的观念,认为只要教好课,育好人,搞好科研就万事大吉了,学生的就业问题、科研转化为社会效益问题无关紧要。这种错误的认识,使许多高校人为的封闭,导致了社会实践课形同虚设,做起临时性应付和表面文章。而地方政府和企业也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政府认为搞好社会经济发展是自己的责任,企业认为自身的发展和别人无关,错误的观念和消极等待的思维方式,拉大了高校和政府企业之间的距离。当下,只有双方主动协作,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才能消除之间存在的壁垒。(4)职能的转化是许多大学当务之急的问题。目前,许多地方高校把自己定位于教学型大学,普遍认为只要教好和培养好学生就行了。这是一种极其偏颇的认识,教好学没有错,但是其没有深层的认识到教好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社会。由于这种思想的普遍存在,导致了许多地方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只有分数没有能力。许多高校的学科和课程设置严重与社会脱节,这也是大学生难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高校中所谓的科研成果,多是些为评职称、晋级所拼凑出来的“成果”,基本上无法转化为社会效能。地方高校只有立足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贴近社会,才能真正走出现实的困境。
三、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的途径和措施
地方经济结构对接现状及对策
1吉林省普通高校转型中的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趋势
普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大、普通高校转型进程的加速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日益彰显出来。目前“吉林省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结构对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尤其是我省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我省高校转型中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研究的相对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地适用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以及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共存的局面。所以,吉林省应该借鉴美国等先进国家高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及与市场紧密对接的有效经验,进一步加大力度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研究。
2吉林省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对接现状分析
吉林省普通高校转型过程中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与本省的经济发展需求状况、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从而实现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和最优匹配。因此,吉林高校在转型中还必须进一步调整学科和专业体系,努力培养出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实干型人才。实际上,各高校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出现增设大量新的专业,甚至是不顾学校自身条件盲目设置新专业的现象。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社会、市场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经济发展、市场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各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紧密对应的关系,说明面向市场的高校调节机制开始运作。伯顿•克拉克认为,各国高等教育系统就是政府、市场和学术权威这三种努力的整合过程。高校的确应该根据社会所提供的市场信息反馈,做出反应变化,从而使高校的专业类型、学科内容和各科学生人数的分配,能够适应市场人力资源配置的需要。
3吉林省高校经管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结构对接的策略
吉林省部分普通高校在转型中经济管理专业结构应该是吉林省普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相对合适的应用型人才。吉林普通高校应加强经济管理专业各类学科的整合,通过课程的综合化和优化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文科类、管理应用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高校对自然科学类学科应突出学科的前沿性、应用性和专业化水平,并注意提升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第一,使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了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力度。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最直接反映就是专业人才结构的调整,随之要求作为实施人力投资的社会工具的大学做出回应,尤其是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建设、人才结构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是一个客观的连锁过程。第二,将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省当前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结构及人才类型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专业结构失衡问题;新兴、交叉、综合性学科专业发展尚缺乏力度;经济管理人才类型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吉林高校整体学科专业结构尚缺乏科学、有力的规划和协调。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吉林省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更好满足我省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解决吉林省目前高校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从总体上看尚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问题。第三,强化和发挥普通高校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和挑战,解决吉林省高等学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层次结构与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不相适应,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将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对紧缺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普通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吉林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受到经济结构、市场机制的影响和制约的同时,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成功与否也必然会对现有的经济结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制产生作用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通过高校、市场、政府、体制的系统作用和相互完善,实现我省普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结构对接的一种合理的动态平衡。
研究生培养服务地方经济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大学办学规模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对科研的愈益重视,许多教学型大学也正逐渐发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本文通过阐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指出要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过程应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满足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为研究生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地方经济
对研究生教育来说,导师水平、科研能力、基地建设是制约研究生教育水平的3个重要因素。教学研究型高校,一般来说,它的导师虽然不乏佼佼者,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整体素质稍逊;其科研整体实力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国家级、高层次项目的竞争上力量还有些欠缺;并且,由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普遍不大,对研究生的基地建设投入不够,使学生得不到更多动手能力的锻炼。笔者认为,只有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结合学校科研师资和条件建设等诸多因素,将培养目标落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具有一定知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上,才能发挥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优势。进而扩大研究生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提供锻炼机会,为研究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自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价值取向。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是从教学型大学发展而来的。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突出和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上层次和水平过程中的地位。以争取科研项目为目标,通过科研任务来整合科研资源,集聚科研力量,从而带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政策来引导学科建设,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意识。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类大学有点类似于“中等规模企业”——没有“行业领先企业”的垄断优势但要有与其类似的组织结构,高不成低不就,容易陷入低效率和低效益的困境。办学和服务面向主要为国家大经济区域、部分省市及特殊行业。
教学研究型高校并没有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质量,只是在部分学科保持优势。从人才培养类型来看,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从科学研究的贡献看,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上;从社会服务的功能看,主要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能力开展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从社会经济需求角度看,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领域量大面广,发展潜力巨大。
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研究
安庆市太湖县职业教育调查
太湖县行政区划面积2040平方公里,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年末总户数172141户,总人口579396人,其中在校学生10万人。全县现有普通高中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所,分别是:太湖职业技术学校、太湖县恺风职校、太湖县当代职校和太湖县技工学校。4所职业学校在籍在校学生2846人,今年毕业710人,其中参加对口高考继续学习的490人,参军的6人,县域外就业的162人,在县内就业的5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3%。此外,有家政、服装加工、电工等短期职业培训学校12所,年培训约12000人次,其中驾驶员培训9000万人(6000人家庭用车驾驶,3000人以汽车驾驶为职业,留在太湖本地就业约130人),其他工种培训3000人(2100人为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900人为求职者的技能培训,留在太湖本地就业的87人),由此可知,12000位参训学员,只有3900人为求职者技能培训,留在本地就业的才217人,占求职者技能培训的5.6%。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落实有关促进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定。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教育费附加按比例用于职业教育,政府投入职业教育经费与GDP同步增长;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技术学校争取基金项目3900万元,建设职教产业园;三是实行优惠政策。对民办职业学校,在建设用地、项目安排、评先奖优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四是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中职学生免学费、中职学生助学金实行全覆盖。职业教育存在主要问题一是专业师资紧缺。民办职校教师流动性大,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不高。双师型教师不达标难,尤其是民办职校双师型教师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服务县域经济有待提高。县内企业与职校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就业环境、待遇与家长、学生的期望值有差距,再加上分类考试、对口高考、普通高考,剩下不多的毕业生择业大都在经济发达地区。
企业、首位产业和用工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太湖县在业企业8500家,从业人员4.25万人,个体店24000个,从业人员3.6万人,其他社团登记从业人员0.9万人,外出务工人员27万,县域用工缺口0.86万人。其中太湖县经济开发区企业170家,从业人员8000人,用工缺口4600人(其中紧缺技术岗位用工缺口1600人,特别是太湖县首位产业功能膜高分子材料和旅游两大产业发展趋势强劲,但是专业人才奇缺)。功能膜产业发展概况太湖县功能膜产业涵盖光学膜材料、绝缘膜材料、环保膜材料等多个领域。功能膜及其上下游生产企业45家,已投产19家。投资4.5亿元的集友产业园建成投产,投资10亿元的金张科技功能膜产业园开工建设,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投资3亿元、年产值10亿元的富印产业园一期建成。川马新能源、深联通讯、翰视激光、深蓝时代、科诚新材料、荣达革基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与韩国的产业对接、日本的技术合作深入推进,依托复旦大学、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成功组建功能膜材料专家顾问团队,“中国膜都”成为太湖县产业发展新名片。旅游业发展概况太湖县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禅源太湖旅游区5A级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取得明显成效,接待游客556万人次。五千年文博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民间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风禅寺(花亭湖)禅修中心、明镜湾项目基本建成,赵朴初文化公园碑廊项目启动实施。全域旅游持续升温,被评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罗河谷3A级景区成功创建,寺前镇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避暑旅游目的地。
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必要性
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地方传统产业,还是蓬勃兴起的功能膜新材料相关等产业,都急需大量人才,而目前留下来的人才不到职业院校毕业生的8%。人才培养综合成本最优的需要本土人才不但熟悉本地情况,而且培养成本低、进入角色快,可以避免引进人才存在的周期长、不稳定等弊端,因此,本土不但是职业院校的生源地,也应当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服务地”和“就业地”。加快发展面向地方经济服务的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本土人才,形成本土就业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