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06:46: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方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金融监管地方化探讨
摘要: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在这样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金融市场混乱、监管力度不够、中央集权监管与地方分权监管之的矛盾。为了构建更加和谐、发展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使我国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部分,必须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加快推进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本文将主要从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现状、金融监管地方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加深金融监管地方化改革等几方面对金融监管地方化进行探索。
关键词:金融市场;地方化;监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整体经济水平迅猛发展,金融市场随之快速发展。众多地方性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因此中央将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作为金融体质改革的重要任务。各省各地方政府也将地方金融产业的发展作为地区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加强地方性金融行业发展成为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2014年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等三个方面对我国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提出了总体要求和相关意见。2014年8月又出台了《关于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的意见》,该意见强调了建立地方金融监管工作协调机制的现实依据和实施必然性,并提出完善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工作协调机制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实施办法。
1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
1.1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金融市场开始高速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在这期间,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拉开大幕,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成型,资本市场上股票开始发行,保险业开始恢复,金融市场也逐渐融入国际金融格局。一个国家对于本国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体制就是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体制主要决定的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负责机构、该负责机构按照何种方式进行监管以及由谁来对监管效果负责和如何负责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发展、国家政体、政治经济体制、地区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其推行实施的金融监管体质也存在差异。美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州和联邦分管的分业监管体制,各州可以在不违背本州上位法的基础上对第三方金融行业相关事项做出切合本州经济、政治发展需求的监管规定。大多数欧洲资本主义强国施行的是也分业监管体制,英国分别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和审慎监管局来分管金融监管。由于我国近代资本市场起步和发展较晚,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多方的推动和监管,所以目前我国现行的是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身上,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则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下属金融主管机关和相关机关分别履行。目前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中负责监管银行的机构为银监会,负责监管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机构为证监会、负责监管保险机构以及保险市场的机构为保监会。不同的监管机构承担不同金融行业的监管职责,负责促进各金融行业平稳快速发展。而部分国家监管职能则由中国人民银行、审计机关、税务机关等分别履行,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最高主管机关。
德育课程开发的地方化尝试
德育课程地方化的原因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创造了源远流长的道德文化,而莆仙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从古至今,莆仙文化在八闽大地的文化传承中扮演了不可磨灭的角色。在现代,妈祖文化作为莆仙文化一部分在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地区与祖国大陆联系的精神纽带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莆仙文化作为一种继往开来的文化,它具有广阔、深邃的内涵,有待我们去挖掘,去继承。在学校教育中如果能对这些内涵灵活进行利用,就能为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情操,升华人格都有一定的作用。德育校本课程在实施的初始就决定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切的学科。它需要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它进行细化,进行有利于教授的一些延伸改变。余秋雨说过:只有用乡民们知晓的语言去诉说,文化才会迅速传播。同样,德育校本课程要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也要用学生能知晓的语言去开展,这就是让德育课程地方化。课程的开展及教学是一个立体化、多方位、多彩的、无声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搞一刀切,所谓的德育教育它就是片面的、单调的、枯燥的一门课程。在开展和教授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把本地丰富多彩的莆仙文化糅合进来,教学的这些立体化空间里立马就具有了它应该有的那份丰满和生动。从中华文化的德育方面开始到本地文化的莆仙文化方面,我们在实施和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的是一个从泛泛而谈到言之有物的转变,随着课程的学习他们会从抽象化的德育教育过渡到具体化、熟悉化的德育过程。他们会发现在这里,在这个他们长大的土地上,发生了那么多的德育故事,在熟悉中提升了他们对德育校本课程的认知感,使德育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对德育课程实行地方化,实际上就是实现德育走向生活,它让德育工作不再拘泥于书本上,而是从身边的实例打破了这个局限,让学生在学习中与生活密切结合,引起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也起到一个引领学生的作用。对德育课程实行地方化,实际上就是让德育教育系统化。它有效地整合了地方资源,以中华文化为面,地方文化为点,点面结合,全面开花,实现了德育教育的系统化开展。对德育课程实行地方化,实际上就是让德育教育人性化。在地方化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真实存在于身边的,那些熟悉的“真、善、美”的道德实例,让他们自己感受这些冲击,形成自己的道德精神理念,人性化地实践了道德教育过程。对德育校本课程实行地方化,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教师的德育教育创新能力。让教师从一味地照本宣科式的传统德育教学方式解放到实际生活中来,给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资源和无限的创造及创新的空间。教师在参照课本的同时,也能根据学生或者教师本人的爱好开发出属于这个班级或者这个学校的德育课程,克服了教学倦怠感。从某种意义上提升了教师教学的责任感,让他们具有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教学,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对德育课程实施地方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德育课程地方化的措施
对德育实行地方化实际上就是要求国家教育课程决策权力下移,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模式。德育校本课程是以国家的政策指导作为思想主线,学校、学生、教师作为核心,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本地化”、“具体化”是校本德育课程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实现德育的地方化也就是“本地化”呢?
第一,利用人文教育。所谓的人文教育就是指以学生所在的现实环境和地域文化为依托的德育教育。莆田市自古就是文献名邦,历史上共有进士2800多名,状元12名,宰相14名,有98名豪杰写入二十四史,50多部作品入列四库全书,自古就有“科甲冠八闽”之称,“一方文武魁天下”“兄弟左右相”“九代八太师,一家九刺史”,“六部尚书占五部”……传为佳话,《通志》作者史学家郑樵,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的(泉州洛阳桥建造者)书法家蔡襄,抗金英雄(福州城隍神)陈文龙等等历史文化名人。乃至今日,莆田和福州并称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在开展德育校本课程时,我们就以莆田这些丰蕴的历史文化为基点,利用这些人文资源我们开发了《时光里的兴化》校本课程。以莆田(古称兴化)的文化名人作为主线,从古到今,从信仰的妈祖文化到现实的“敢为人先”的莆商精神入手,从文化名人的品格和气质上铸造莆田历史的深沉和时代的风貌。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妈祖庙、蔡襄故里等文化遗迹,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品格的力量对时代的影响是无限的。在这个人文教育的核心前提下,我们对学生提出了实践探讨的主题:何为人,为何人。引导学生塑立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价值观。利用人文教育把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实践进行了整合。
司法权地方化论文
1、司法权地方化的弊端及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司法体制是采“条块”管理相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方式。即各级各级司法机关的党组织受同级地方党委领导,司法官员归同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挑选和管理、由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和任免,司法赖以运转的资源也由同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划拨。正是这种对司法机关在人、财、物上的分级管理目前已被普遍认同为司法改革在推进过程中步履缓慢的最主要障碍,是造成司法权地方化,进而影响投资环境的主要原因。
“块”管理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种管理体制是滋生地方保护主义的温床。最高人民法院在1999年10月12日即以法发[1999]28号颁行《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其中严正指出:“司法活动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产生、蔓延,严重危害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权威”[4]。司法机关在赖以运转的司法资源的配置上都有求于当地政府,地方司法受制于地方也就难以避免了。由于背负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的重担,只要司法行为涉及到具体的地方利益,来自地方的压力与阻力便会飘然而至。“端人的碗,受人的管”,这在“管人的”和“被管的”看来,不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吗。于是,地方司法机关便真正成其为地方的司法机关,而不是国家设在地方的司法机关。这种司法权的地方化几乎在诉讼的每一个阶段都俯手可拾:在案件管辖上,为抢占处置相关财产或利益的有利地位,有的司法机关授意当事人虚构合同,人为制造假案予以受理;有的明知外地司法机关已依法受理,仍以同一事实、理由重复立案,甚至更改立案时间,使本地立案合法化;在案件审查上,有的司法机关为保护本地区当事人的利益,不惜故意混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的界限;有的司法机关为减少本地当事人的损失,亦不惜先来个违法的诉前保全,强行冻结或先行划拨以不让本地资金外流。在司法协助上,有的司法机关对异地协查、协助或置之不理,或向协查方收取种种费用或提成;有的对外地司法机关在本地办案明协助,暗拆台,为本地当事人通风报信,出谋策划,帮助当事人逃避或隐匿财产。至于基由地方保护而造成同一财产被不同司法机关重复查封,同一事实被不同司法机关作出不同判决的混乱状况更是屡有可见。多年来,这种种怪现状就在国家的三令五申下禁而不止、除而不绝。
其次,“块”管理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司法受制于行政的一大恶果,就是令司法官员在缺乏必要保障的司法环境下被动地背斥了尊严的法律,而造成了就国家而言,法官只知有地方,不知有中央;就地方而言,法官只知服从地方利益的“大局”,而不知服从宪法和法律这个“大局”。从世界各国的司法体制来看,法官大部分由国家任命,而不是由地方任命。许多国家法官的任命是直接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国事行为的方式进行的。任命本身就是一种国家荣誉,这有利于强化法官对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严格依法行使司法权。同时,由于任命法官的主体地位相对较高,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的干扰,从而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避免司法腐败行为。然而在我国,除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以外,所有地方各级法院法官,也是分别由相应的同级权力机关任命。这种任命方式,削弱了法官对国家整体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认为自己只是地方的法官,而不是国家的法官。效忠于地方也就成了绝大多数法官的最高理论。
再次,“块”管理导致了司法的“泛行政化”。司法机关的工作本在于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块”管理却让当地政府自觉不自觉地将当地司法机关纳入自己的管理之下:对司法机关而言,党委组织的下乡扶贫要支持,计划生育要抽调,文明机关创建要参加,招商引资任务要完成等等,与审判、检察有关无关的种种活动使得司法机关疲于应付。而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对宪法所明文规定的“一府两院”毫不避讳,硬生生地将“深化司法改革,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加入到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全无“违宪”的察觉。这也难怪,在地方政府的眼里,由他们供给的地方司法机关可不就如同政府内一个普通的职能部门一样吗。
综上我国司法环境诸多弊端,司法权地方化对我国投资法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新闻地方化评价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地域性;地方性新闻;地方报
【论文摘要】经过二十年的新闻改革,中国报业从过去的三级党报一统天下发展为以党报为核心的纵横交叉的网络结构。而地市级综合日报在所有报纸中最具有发展前景,人们对地方性新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报业的地域性特征日趋明显,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种地域性新闻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同时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弊端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空前的社会转型,转型的核心是从非市场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其目的则是借建立市场经济牵动引发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领域的现代化。而就国民经济总体而言,在不同领域、部门、地区,市场化程度并不相同。因此,敏锐地把握本地区社会转型的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引导与解决,并形成整个社会的良性互动,使地区性综合日报的趋势日益明显,其优势及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但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弊端同样令人堪忧。
但从《南方周末》、《华西都市报》、《羊城晚报》及《楚天都市报》的发展经历来看,其成功的运作有目共睹。因此,地方报的发展潜能不可估量,其势头之猛锐不可挡,当然其优势更不可忽略。
既然是地方级综合性日报,那么,地方性新闻必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方性新闻也叫本土新闻,属新闻的一个种类,是根据报道的领域范围来分的,以传媒所在行政区为根据。彭菊华所著的《新闻学原理》中指出:“除了高度专业化的传媒以外,又通常以本土新闻为主,非本土新闻为辅。本土新闻为主直接指向本土化新闻和新闻本土化,这是新闻传媒和新闻传播的一种基本策略,是新闻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
在当代众多新闻传播著作中,不难发现,对于中国新闻改革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而是日渐加快。学者们对于地方化报业的关注尤甚,都可以说予以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改革意见。罗以澄教授在《自选集:新闻求索录》的《武汉地区新闻传媒的精品打造之路》一文中表示:地方性传媒“危机并非多虑,优势并不必然”;李良荣教授则表示很有信心:“在这一片跌宕中,我特别看好地方级综合性日报。地市报在所有报纸中最具有发展前景。我相信,地市级报纸必将异军突起,蒸蒸日上。”
地方戏创新分析论文
一、东北地方戏新的地方化概念
现在所谓地方化,并非单指东三省的黑土地,随着二人转在全国的普及,尤其是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生根开花,地方化的概念也要与时俱进,过哪的河脱哪的鞋。
现在二人转剧本的创作,也不再是东北剧作家的祖传剑法,内蒙、河北、山东,甚至福建也有人写二人转。二人转作曲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东、福建就有人为二人转谱曲了。至于演员,东北流动到全国各地的就数不胜数,甚至在广东、福建沿海开放城市有以二人转为主的“都市大篷车”,并且具备编导演整套的原创人马,也曾风风火火、风风光光地令人刮目相看。
因此,我们说二人转的地方化,要有新概念,也就是入乡随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与当地民间艺术谈婚论嫁,当上门女婿,让当地人喜欢,让当地人留恋,并且把根给当地人留下。久而久之,二人转就会从东北走出去,在各地建立根据地,形成新的地方化。如果二人转的地方化能够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划出许多条条块块,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五光十色、南腔北调的“多民族”的二人转艺术。这种大视野中的二人转,是我们东北地方戏导演应当追求的,丢下坛坛罐罐,打到全国去。
二、从“农民化”到“平民化”的转变
过去一谈起二人转,首先提“农民化”问题,强调“一要合乡情,二要合民意”。合乡情,就是要有地方特色;合民意,就是要符合农民的审美习惯。
司法权的中央化研究论文
一、司法权地方化的现象及其危害
我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看,司法权应当是一种中央权力。这就是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都是国家设在地方的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司法权,适用统一的法律规范,平等地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利益,保障国家法制的统一。然而目前在我国实际的司法实践活动中却存在着严重的司法权地方化的倾向。这表现为,设在地方的国家司法机关,在行使国家司法权力的过程中受地方党政权力机关的不当影响、干预乃至控制,不能独立、公正地行使其权力,以致司法公正难以实现,国家的法制统一不能得到保证。在一些情况严重的地方,设在地方的国家法院实际上已沦为代表地方特殊利益的地方法院。
司法权的地方化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危害性后果:
第一,司法权地方化导致司法上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严重妨碍了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破坏了国家的法制统一,加剧了地区经济封锁和市场割据等问题。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的法院和法官在审理双方当事人不在同一地区的民事经济案件的活动中,受地方经济利益驱动,公然不顾法律和事实,偏袒本地区当事人,损害外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例如对外地当事人起诉的案件不立案或不及时立案;对跨地区的涉及本地区当事人的案件则争夺管辖权;在裁判过程中处处为本地当事人开脱责任或谋取利益,任意曲解法律以做出明显对外地当事人不公平的裁决;对外地司法机关的工作不予配合甚至予以刁难;对外地当事人胜诉的案件不予执行!等等。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发展和蔓延,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亵渎了法律的尊严,威胁到国家的法制统一。可以说,不消除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无从建立,在全球竞争中我国的大国经济优势就无从发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也就无法最终确立。
第二,司法权的地方化妨碍了司法权力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严重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司法监督。在某种意义上,设在地方的国家法院是中央伸到地方的腿,代表国家行使统一的司法权,通过审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行政机关的控诉以及行政机关之间的纠纷,对地方政府执行国家法律和政令的活动实行监督。通过受理行政诉讼,司法机关可以对地方行政机关实施的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不履行法定职责、不遵守行政程序、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等非法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纠正,从而确保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切实贯彻中央意志。在地方政府拥有相当的行政裁量权的情况下,各级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制约就成为中央对地方实施监控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未将各级行政机关制定和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各级司法机关只能对行政机关的一些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已受到很大限制。再加上严重的司法权地方化倾向,就使得中央通过司法途径对地方实施的监督根本无法落实。
例如,许多法院对以本地区行政机关为被告的行政诉讼案件往往不愿或不敢受理,使行政相对人投诉无门;有些法院在受理此类案件后,因害怕得罪行政机关而极力动员原告撤诉,或将案件久拖不决;有些法院则在裁决时有意偏袒当地行政机关,公然维持违法的行政行为,或者即使判决了也不执行,使不法的行政行为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更有甚者,一些地方的行政机关经常以保障行政权为名,强迫司法机关配合其工作,抽调司法工作人员从事一些非司法的业务活动。例如,一些乡镇政府部门甚至直接调动法庭干警执行催粮催款、强行计划生育等行政任务,滥用司法权威。
品牌设计战略分析论文
1地方化战略
地方化战略(产品冠以不同的品牌名称,配方则因地制宜)主要针对品牌已拥有悠久的当地传统且产品中某些成份源于当地知名资源,瞄准特定的当地顾客群而设计。在我国有着数不胜数的当地品牌,后起的公司为了有效整合资源优势,也极力同那些曾经一度声明卓著、深入人心的品牌竞争。
2全球化战略
全球化战略(同一品牌,同样产品)看起来似乎是可以追随的最高理想,因为它使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享有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产品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并冠以同一品牌在全球行销;制造过程的复杂度、管理的复杂度以及市场推广的费用被降至最低点。然而实际上,此战略被有效使用的假设前提是,产品所有的诱人因素被谨慎地综合起来,而顾客的喜好也是全球无一例外的惊人一致——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很小。因此,这一战略在使用时需三思而行——只有当公司依据可靠的国际市场调研分析,确认其生产的产品是针对一项全球性的需求因而是一种全球化的产品,而且品牌名称也应是全球消费者心理上能广泛认可的品牌——这种情形实在少之又少。一般只有大公司在推广崭新的品牌时才可能眷顾此战略。
3区域适应战略
区域适应战略(同一品牌,不同配方的产品)是一个有意思的替代性战略。即在同一品牌名称下生产的却是实际上不尽相同的产品。这一战略的假设前提是,虽然消费者对某一品牌已经建立了忠诚度和信任感,但是由于不同区域的消费者习惯和需求差异,该品牌需要为特定区域的消费者提供适应他们特定的消费习惯、满足他们特定消费需求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如在欧洲各国市场上,洗涤剂的成分可谓千差万别:例如在德国,人们习惯于通过在静止的热水中浸泡的方式洗碗,而在西班牙,人们则更喜好用流动冷水冲洗的方式洗碗。那么由此看来,洗涤剂的化学配方肯定会针对各国不同的使用情况而发生变化。所以,如果一个全球化品牌将自身定位于适应区域市场的终端产品的话,那么它必须满足用户对千差万别使用情况的产品功能的期待。即该品牌战略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要求产品针对不同的区域需求和期望做出“匹配”的举动,同时也保证了品牌实现稳定的销售预期。
品牌设计战略研究论文
1地方化战略
地方化战略(产品冠以不同的品牌名称,配方则因地制宜)主要针对品牌已拥有悠久的当地传统且产品中某些成份源于当地知名资源,瞄准特定的当地顾客群而设计。在我国有着数不胜数的当地品牌,后起的公司为了有效整合资源优势,也极力同那些曾经一度声明卓著、深入人心的品牌竞争。
2全球化战略
全球化战略(同一品牌,同样产品)看起来似乎是可以追随的最高理想,因为它使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享有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产品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并冠以同一品牌在全球行销;制造过程的复杂度、管理的复杂度以及市场推广的费用被降至最低点。然而实际上,此战略被有效使用的假设前提是,产品所有的诱人因素被谨慎地综合起来,而顾客的喜好也是全球无一例外的惊人一致——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很小。因此,这一战略在使用时需三思而行——只有当公司依据可靠的国际市场调研分析,确认其生产的产品是针对一项全球性的需求因而是一种全球化的产品,而且品牌名称也应是全球消费者心理上能广泛认可的品牌——这种情形实在少之又少。一般只有大公司在推广崭新的品牌时才可能眷顾此战略。
3区域适应战略
区域适应战略(同一品牌,不同配方的产品)是一个有意思的替代性战略。即在同一品牌名称下生产的却是实际上不尽相同的产品。这一战略的假设前提是,虽然消费者对某一品牌已经建立了忠诚度和信任感,但是由于不同区域的消费者习惯和需求差异,该品牌需要为特定区域的消费者提供适应他们特定的消费习惯、满足他们特定消费需求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如在欧洲各国市场上,洗涤剂的成分可谓千差万别:例如在德国,人们习惯于通过在静止的热水中浸泡的方式洗碗,而在西班牙,人们则更喜好用流动冷水冲洗的方式洗碗。那么由此看来,洗涤剂的化学配方肯定会针对各国不同的使用情况而发生变化。所以,如果一个全球化品牌将自身定位于适应区域市场的终端产品的话,那么它必须满足用户对千差万别使用情况的产品功能的期待。即该品牌战略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要求产品针对不同的区域需求和期望做出“匹配”的举动,同时也保证了品牌实现稳定的销售预期。
品牌战略分析论文
商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把人们对全球化品牌的兴趣煽动得日益高涨,决定了我们务必冲破传统思维定势,冲破品牌成长的羁绊,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充分把握好产品的定位,增加消费体验和乐趣,让自己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场中傲视同侪,获得丰厚的市场利润回报。如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可口可乐(CocaCola)、微软(Microsoft)、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通用电器(GE)、英特尔(Intel)、诺基亚(Nokia)、迪斯尼(Disney)、麦当劳(McDonald''''s)、万宝路(Marlboro)等,所有这些品牌不仅牢牢地控制了本国市场,而且在全球的各个区域也保持着强劲的销售势头。这些品牌的定位在世界范围内均保持一致性,并且有着高度明确的诉求点:如迪斯尼意味着家庭娱乐;索尼(Sony)代表了家用电器等;有意思的是,上述品牌除了万宝路之外,其余几个品牌的名称均与其所属公司的名称相同。在一个品牌背后集中资源于全球化市场上运作,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只有最强势的品牌才有资格赞助世界杯足球赛或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全球化的市场从来都不是消费者驱动的市场,而是大公司在扩大其经济规模和市场控制份额的双重驱使下采取的必然举措。消费者在此被视为全球化的受益者而非驱动者。在消费者心目中,全球性品牌经常被感知为质量和信誉的保证,他们总易于把全球性品牌和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保持不断革新等正面形象联系起来。在一些较为落后地区的新兴市场,消费者把消费全球性品牌视为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表现或至少令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世界公民的一员,虽然这种感觉稍纵即逝。如“万宝路”已不仅是一个企业产品中的名牌,而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劳斯莱斯公司出品的劳斯莱斯和本特利豪华轿车,体现了一种英国式的富豪生活方式;雷达表长期积淀下来的“永不磨损”的品质特色等。
许多跨国公司在保持公司业务有机增长的同时,倾向于日益增多公司旗下所属品牌,以利于提高公司整体的市场占有份额。如一个品牌有几个系列,一个“少女情怀系列”,一个“金色秋韵系列”等,多个系列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多种需求,进而获得丰厚的市场利润。对跨国公司而言,同样的产品在全球不同的市场可能以不同的品牌名称出现和销售,或者同一品牌在全球各个市场以同样面貌出现,然而产品的配方却可能根据当地市场口味略作调整。如果一个国际化大公司若打算推广一个全新品牌,它往往会追随全球化战略,因为这样做能达到一定的规模效益和减少管理层面的复杂程度,免受消费者先入为主的感知困扰。对于通常更多的、已经存在的品牌而言,一个拥有全球化品牌战略意图的跨国公司可能会考虑品牌由地方化战略向全球化战略的迁移;或者是走双向路线:品牌由区域适应战略向产品标准化战略迁移。即同一个跨国公司可能在同一时间采用不同的品牌战略,当然这要视公司针对的产品类别、公司所针对市场的地理位置、所分布区域的数量和类型而定。如以下是四种不同的品牌战略的特征和具体的应用情况:
1地方化战略
地方化战略(产品冠以不同的品牌名称,配方则因地制宜)主要针对品牌已拥有悠久的当地传统且产品中某些成份源于当地知名资源,瞄准特定的当地顾客群而设计。在我国有着数不胜数的当地品牌,后起的公司为了有效整合资源优势,也极力同那些曾经一度声明卓著、深入人心的品牌竞争。
2全球化战略
区域高校法学教育研究
新建地方高校主要是指高校扩招以来由专科升为本科,由地市政府管理或者省市共管,以地方财政拨款和收取学费为主要办学资金来源,生源大部分来自本省的地方性大学。[1]由于市场经济对法律人才需求的激增,许多新建地方高校也都设有法学专业。但与传统名校的法学专业相比,这些新建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显然较弱,其在办学竞争中显然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如何准确定位、办出特色、谋求生存和发展,已成为新建地方高校法学教育最迫于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法律及法律实践都是地方性
知识尽管目前学界对于地方性知识的界定众说纷纭,但地方性知识无疑是与普遍知识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强调的无疑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其地方性一方面旨在强调特定的地域,另一方面在于强调知识形成所依赖的特定情境,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视域等。[2]具体而言,地方性知识乃是某一特定区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抑或一个村落)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自主生产和传递的以文字形式保存的地方文明和以非文字形式保持的地方民俗、习惯、信仰和思维方式。[3]正如中医在疾病治疗中往往表现出神奇的功效一样,地方性知识对于当地事物和事件具有普遍知识无法企及的解释与调节能力,这也正是地方性知识的魅力与优势所在。正如苏力教授所言:“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了它的法制,而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制的理论。”[4]法律在本质上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因为法律不是单纯的哲学范畴抑或逻辑体系,它乃是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的民族生活经验的总结。无论是一般性的法律概念,还是具体性的法律知识,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生成,是对特定场域中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概括。也正因为如此,只有站在具体地方性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深刻理解法律的意义。尤其是被称为“活法”的民间法,它生于民间,在乡民长期生活、劳作、交往和利益冲突中逐渐形成,乃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知识,且对当地民众的行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规范作用。这些民间规范作用于不同的地域,在当代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法律知识的地方性以及不同地域的法律文化的多元与差异,各地的法律实践无疑更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这种知识是在司法活动中特别是在近代司法职业化进程中逐步生产并再生产出来的”。[5]法律实践的目的乃是要保证法律的有效运作,而这总是需要更多更具体的地方性知识来应对具体的个案。比如在笔者所熟悉的某县法院,所有离婚案件孩子抚养权(尤其是男孩)归属的裁判原则并不是严格依照《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而是遵循“孩子在谁手里就判给谁”的原则。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该法院解决的该类纠纷大多发生在农村地区,而在这些村子里,妻随夫居,即便是离婚,孩子肯定也是在夫家,且孩子的抚养权归夫,女方一般也不会反对。(因为女方如果再婚的话,带着孩子很难找到“好婆家”),况且“孩子抚养权”的执行会非常困难(实际上几乎是不可能)。事实证明这样的裁判在当地社会中为多数人所认可。而如果是在城市,这可能是不可理喻的。可见,在不同场域中,法律实践的具体知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法律实践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国家的法制外,更要重视地方的文化、传统、习俗等地方性知识,而这些知识无疑也是法学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二、新建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办学
目标的地方化“制定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6]新建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合理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而学校办学目标的定位一定要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校自身的条件。尽管新建地方高校在生源基础、科研条件等方面都无法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但由于其拥有个性化的专业设置、特殊的人文环境、靠近乡村的地理位置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地方密切合作的关系,新建地方高校有着明显的立足基层的区位优势。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与特色办学资源,新建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应反映出强烈的地方取向,即应以培养地方需求的应用性与服务性高级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走“立足地方、依托地方和服务地方”之路。[7]只有坚持办学目标的“地方化”,新建地方高校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竞争力。同理,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教育应当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为地方提供应用型的法律人才,尤其是合格乃至优秀并且服务于基层的法律实务工作者。尽管目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社会(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似乎处于一种饱和状态,但实际上服务于作为法治事业关键部分的基层社会的法律人才数量极少。所以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的法学教育不能一味的坚持“国际化视野”,应该着重培养熟悉基层社会实际情况、服务于基层社会的应用型法律人才,这应当定位为新建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办学目标。法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基层社会的法律实践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知识”,即由于地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传统习俗等方面的不同,抽象的法律制度在各地实践中可能需要灵活实现。尤其是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基层社会更是急需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熟练掌握当前各种法律规范,了解基层社会实际情况并能把所学法律知识灵活应用于基层社会实践的优秀司法干部、优秀律师、优秀法律服务人员、优秀企业管理人员、优秀村官等活跃于基层社会各行业的法律人才。以菏泽学院法律系为例,自2002年建系以来,一直以满足菏泽基层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为办学目标,已经为菏泽市基层司法机关和其他各部门、行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菏泽学院法律系有90%以上的法学毕业生都选择了在基层法律实务部门或企业或农村工作,而这些部门往往是那些重点高校不愿意去的地方。而且这些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有的已经成为基层司法部门的骨干,有的已经成为基层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有的已经成为地方知名律师,有的成为地方知名企业的管理人员,有的成为优秀村官。菏泽学院法律系也因此在本地生源中极具吸引力。这种地方高校的办学实例反映出地方高校培养的法学毕业生对基层社会的认同感和职业使命感,也证明了新建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基于自身的现实条件准确定位的重要性,证明了新建地方高校法学培养目标“地方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三、新建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