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06:29: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方高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地方高校

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研究

[提要]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蕴含的地域风情、价值取向、人文素养,为地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产学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提供丰厚的素材,地方高校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阐释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分析郑州商学院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现状,重点探索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策略,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保障。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地方高校;文化传承

地方特色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情结和思想情感,对于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着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服务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是地方高校应尽的职责,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论内涵

(一)传承基础。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在于二者的互动性。地方特色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地方高校发挥四大基本职能的母体。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其自身的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一脉相承,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智力支撑。在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不断接触、融合的过程中,高校通过所在地方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变迁的步伐,将传统性、时代性、独特性进行有效的展现,辐射周边文化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最终形成互动发展、共同提升的循环运转体系。(二)传承核心。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承功能和创新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是一种以文化批判为前提的传承,并非全盘照搬前人已有的文化,而是对前期积累的文化加以挑选、认同,并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创造,进行批判性传承。高等教育进行的文化选择也是以文化批判为基础的挑选。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批判,而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批判,我们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新,都是以对人类已有文化进行文化选择与文化批判为前提。(三)传承价值。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在于文化的引领与辐射。地方高校既是地方从事教育的机构,也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其扎根于地方,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只是要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肩负着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创新的责任。作为新文化创造与培育的核心基地,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影响、引领着地方特色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借鉴先进的外来文化,并辐射周边,不断继承与发扬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与创新,扩大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力,提升地方文化辐射力,是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体现。

二、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现状———以郑州商学院为例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探讨

[提要]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蕴含的地域风情、价值取向、人文素养,为地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产学合作、校园文化建设等提供丰厚的素材,地方高校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阐释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分析郑州商学院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现状,重点探索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策略,为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保障。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地方高校;文化传承

地方特色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情结和思想情感,对于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着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服务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是地方高校应尽的职责,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论内涵

(一)传承基础。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在于二者的互动性。地方特色文化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地方高校发挥四大基本职能的母体。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其自身的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一脉相承,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智力支撑。在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不断接触、融合的过程中,高校通过所在地方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变迁的步伐,将传统性、时代性、独特性进行有效的展现,辐射周边文化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最终形成互动发展、共同提升的循环运转体系。(二)传承核心。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承功能和创新功能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是一种以文化批判为前提的传承,并非全盘照搬前人已有的文化,而是对前期积累的文化加以挑选、认同,并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创造,进行批判性传承。高等教育进行的文化选择也是以文化批判为基础的挑选。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批判,而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批判,我们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新,都是以对人类已有文化进行文化选择与文化批判为前提。(三)传承价值。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在于文化的引领与辐射。地方高校既是地方从事教育的机构,也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其扎根于地方,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不只是要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肩负着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创新的责任。作为新文化创造与培育的核心基地,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影响、引领着地方特色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借鉴先进的外来文化,并辐射周边,不断继承与发扬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与创新,扩大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力,提升地方文化辐射力,是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体现。

二、地方高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现状———以郑州商学院为例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应用能力培养综述

论文关键词:体教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实际应用能力

论文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地方高校体教专业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历时八年的探索研究通过实施“优化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创新专业运动技术培养模式、实施“教学一实习一就业指导”一体化的导师负责制、建立学生实践活动激励机制和全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新举措,有效地提高了体教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并为提升体教专业的办学实力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三十多年成功改革的经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强大的物质基础及党中央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战略思想等为高教事业改革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因金融危机和就业率持续下降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危机考验。如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并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我们每一所地方高校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结合我校地方综合性大学自身的特点与实际,对本校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重实际应用能力、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重人文素质培养”三重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历时八年的不懈努力,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社会的适应力、竞争力和应变力得到增强,近四年的就业、招生率稳中有升,办学质量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与好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三峡大学体育学院体教专业2001,2002,2003,2004级学生。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清华大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篇文章并对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类存档。(2)问卷调查法。对三峡大学体育学院体教专业2001,2002,2003,2004级部分学生就业单位进行了函件问卷调查,寄出函件200份,回收函件189份,回收率95%。(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数理统计(4)逻辑推理法。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文科高等数学“金课”研究

【摘要】《文科高等数学》是高校文科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数学公共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数学素养的重任。本文中,将基于文科高等数学的课程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围绕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文科高等数学》“金课”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文科高等数学;金课;在线资源;在线教学

1.背景与现状

2018年9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6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同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将“金课”的标准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二是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三是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文科高等数学》是高校文科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数学公共课课程,对培养文科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数学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文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无用”的论调一直存在,关于文科学生是否应该学习高等数学也存在着争议。就笔者所在的省属地方性高校来说,《文科高等数学》课程主要是面向法学、外语、中文以及国际交流类专业的学生开设。课程的开设也曾经历过反复,有一段时间新的培养方案取消了该课程的开设,之后根据学生培养的整体情况以及毕业生的反馈和社会需求等综合考虑,又恢复了该课程的开设。笔者认为,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一方面,学习数学对提高文科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导能力大有裨益,而这些能力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都不可或缺;另一方面,随着新高考制度的改革,文理科学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信息技术的发展融合,也使得不同性质的学科间的结合日益紧密。已故的苹果(Apple)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说:“科技是手段,人文是归宿。只有将科技与人文结合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为的将文科、理科硬性的割裂开来显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开课情况上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分量偏少的情况,这也间接导致了“教师不会讲、不敢讲”、学生学习不深入的问题;其次,由于教学内容的简化导致了相应的学习资源单一、薄弱的情况;另外,由于在线资源的缺乏,也影响了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开展。针对文科高等数学国内已有学者注意了这些问题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讨论,参见参考文献[1]。本文中,笔者结合所在的地方高校文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探究基于在线教学资源建设的文科高等数学“金课”建设实践。

2.课程建设实践

在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过程中,笔者所在课程组首先对各文科专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细致的研讨,另外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累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组合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在线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积极开展在线教学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同时辅以配套的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课程建设总思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了有自己特色的文科高等数学“金课”建设的尝试。1)优化课程内容文科高等数学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课程涵盖的内容广度大,但深入度不算太高。比如,主流的几本文科高等数学的教材中,教学内容基本都涵盖了高等数学(准确的说是极限和微积分部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内容,并且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讲授的内容与高中阶段学生所学内容重合度较高。正因为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相对简洁,更需要注重联系实际,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组首先确定文科各专业必修的基本教学内容,继而根据不同的专业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应用性和模块化教学。比如,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概率论在证据学、犯罪心理学等方面的应用,则加强了概率论部分内容的教学。针对国际交流、新闻类专业的学生,则对线性代数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强化。2)加强在线资源建设课程组注意到,学习文科高等数学另一个瓶颈问题是适合文科学生的学习、练习资源相对较少。无论是理工类学生的学习资源还是习题资源都难以完全契合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方案。考虑文科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课程组利用学校在线教学平台以及学院开发的手机APP学习平台,对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上传,节省了教学学时,扩大了教学容量。另外,增加、完善了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教学视频。特别是按照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录制短小精湛的授课视频,极大方便了学生课后的复习和巩固。手机APP学习平台上,课程组教师录制了习题解答过程以便学生随时点击浏览,实现了学生碎片化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利用在线课程建设的平台,配置了相关的参考资料,提供网络资源,扩大了学生知识面。3)强化在线教学模式改革课程的学习中,掌握课程内容的知识是主要的,但课后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改革课堂教学内容、方式的同时,也要建设好课后在线测试、作业解答及学生答疑等。为此,我们,充分发挥了手机APP技术的优势,围绕教学内容,定期安排手机在线测试,并对学生测试的结果进行及时汇总、反馈,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作业提交、批阅、学生互问互答和教师答疑等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配合度,效果显著。4)注重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课程组积极尝试文科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主要措施是降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提高在线学习与测试环节以及日常学习探究活动成绩所占比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好的体现数学学科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影响。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财务风险论文

一、地方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

(一)资金来源风险

受国家财力所限,我国政府财政部门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偏重于九年义务教育,对高等院校的投入长期不足,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较少。2012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达到GDP的4%,但逐年增加的教育经费,也主要用于解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缺口。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拨款到位比例很低,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政府由于财政收入不高,造成地方高校获得的财政拨款更少。因此,有限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难以满足新时期地方高校的发展需求。但是,现在甚至将来更长的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模式中,政府财政资金与学费收入占比仍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社会资金流入高校的路径仍然不畅。造成事实上地方高校资金来源结构的单一性。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筹资模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尤其是社会捐资、服务性收入占高校经费筹措比例较高。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开放,地方高校在发展的国际视野下,谋求经费筹集的多元化,发展校办企业、开展产学研服务、开发专利获取收入等,必然成为一种趋势,给地方高校的发展增添收入。但是,短期内,由于相关体制改革、法制建设经验的相对不足,在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的同时,也隐藏着较为严重的资金来源风险。

(二)内部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的概念首先来自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其本质是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善性而存在的一种内部控制机制(刘明辉、张宜霞,200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内部控制逐步受到高校重视。高校重视内部控制理念,其一是受到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影响,其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发展的需求。然而,大学是非营利机构,其发展目标与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与高校的组织关系特征也不尽一致,企业组织关系中的横向制衡特征,在高校组织特征中就不明显,因此企业与高校的内部控制框架要素也不可能一致。事实上,企业内由监督决定的内部控制结构以及由制衡决定的内部控制结构往往并存,而高校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其内部控制结构往往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缺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所应有的权利和工作激励机制,使得高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或机制不完善;或执行力低下等。加之行政管理的计划体制惯性,人情关、利益关的阻碍等,较长时期内,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风险仍会存在。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公务卡制度的改革,这些情况会有较大的改善,但不可否认,从管理角度出发,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理论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亟待实践中完善丰富。

(三)资产管理风险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研究

【摘要】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来说甚为重要,将其融入到地方高校的建设之中,从而达成地方高校与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共赢目标已成为现今地方建设的主要特色之一。以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为突破口,在梳理相关理论和研究高校与地方文化软实力建设互动关系的前提下,探讨出地方高校与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良性互动对策:即鼓励地方政府和高校建立开放交流机制,打破沟通障碍,促进双方的良好互动;创建新的高校文化整合体制,实现双方系统共建;增加城市与地方高校互动的深度和联系的密切性。

【关键词】地方高校;城市文化;互动

一、地方高校与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互动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理论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互动”是指个人或者群体之间通过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社会交往活动,在教育社会学中关于社会互动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至今没有定论。我们现在从社会互动理论角度来谈大学和城市的关系,分别通过教育和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对对方的影响,有助于地方高校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地方高校和城市文化始终处于双向互动关系。两者互动关系得到合理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对大学所在城市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引领作用;而大学所在的城市文化一定意义上又支撑着地方高校文化的发展,两者融合共生是互动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二)高等学校职能理论当我们说到大学的时候,一般认为大学的正式起源是以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等西方高校的建立为标志,它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人才,到了十九世纪,因“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结合”原则而诞生的柏林大学的出现,让发展科学成为高校的又一职能。大学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是以美国教育史上“威思康星思想”的提出为标志,它把大学的基本功能分为三类:一,学校既要培养搞研究的人才,还要培养大量服务社会工作的人才。二,学校要进行科技创新,通过创造新的科技和文化来促进社会的进步。三,不能让知识只停留在校园,要通过各种渠道给广大群众普及科学知识,让普通民众都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高等学校三个职能理论表明,高等学校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是没有办法完全脱离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反之,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它所拥有的大学给予的人才、科技等方面的支持。

二、地方高校与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系

(一)地方高校的定位和基本职能。地方高校从属性上就有鲜明的地域性,如果加上科学的定位就会具有很多不可比拟的优势。当地方高校把自己的一部分学科设置方向定位于服务地方特色,才能真正的培养出来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有用人才。这是地方高校要走出自己特色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除了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外,还具有引领地方文化的职能,凸显出带有地方烙印的特征如“地方投资”等。地方高校要想实现内涵的发展,就必须为高端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真切的快速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同时地方高校要提升自己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二)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形式。文化事业所搭建的价值体系与文化产业所产生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二者共同结合形成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它代表着一座城市强大的精神文化凝聚力、文化辐射力、文化创新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生产[1]。从政治角度来看,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作为建设先进城市的引导力量,以凝聚和提升“城市精神”为核心问题展开;从经济的角度看,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折射在文化经济或文化产业中的创意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从人文学术的角度来看,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则聚集在一个城市的性格生命,映现在城市公民的文化心理和城市的历史影象之中[2]。(三)地方高校对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助推作用。大学驻足于一个城市,地位愈加上升,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城市进步与发展的思想库和资源库,还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得以提升的助推器[3]。具体表现在:其一地方高校所拥有资源和所具备的实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让一个城市具备了一个相对全面且具有巨大潜力的科技创新体系,这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坚实的基础。其二,大学作为先进科技的孵化地,它同时担负着一个城市技术创新的重大任务。其三地方高校通过传承和发扬各种优秀的文化来精雕细琢城市的形象。城市的形象依托大量优秀的人才和卓越的科学理念得到提高。(四)城市文化软实力对地方高校建设的影响。现代社会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地方高校起着中坚的作用,地方高校具有的科研力量能极大的推动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而且它所具有的文化魅力与底蕴会影响所在城市的公民。当然,地方高校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和指引,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是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方向。要想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拔得头筹,信息更新的快慢和知识普及运用的情况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打造特色十足品位高雅的城市文化对城市整体的发展来说相当重要。丰富多彩求同存异的城市文化为大学文化的发展在总体方向方面做好了规划,浑然不觉影响大学文化的同时,也让大学文化烙上了地方特征的印记。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就高校研究生招生遇到的地域优势不明显、生源分布不均衡、优秀生源不充足等诸多困境,提出对策: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和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相信这些措施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方高校优秀生源困境对策

地方高校是各省、市、自治区建立的区域性、地方性的高等学校或是从部委专业院校“下放”到地方后的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自1999年以来,一直以30%的速度扩大招生规模,扩招给地方高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地方高校由于地域劣势明显、教育资源紧张、学科建设滞后等因素,致使研究生招生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必然造成优秀生源不足、调剂生源过多、研究生生源质量低下。那么,地方高校如何走出研究生招生困境,吸引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本校,是当前地方高校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几点思考。

1地方高校研究生招生的困境

1.1优秀生源不充足

从近三年的招生情况看,地方高校报考人数占招生规模的比例为2.2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8∶1(见表1、表2)。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档案信息人才需求与对策

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为主的信息技术得到了飞快发展,特别是信息传播速率从最初几比特每秒到现在每秒中能传播上百兆,能将传统的以广播电视网络传播为主的方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音视频播放方式,新媒体传播凭借其传播魅力应运而生。新媒体传播方式是相对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一种利用新型信息技术传播交互方式的媒体。高校作为一群拥有高智商的知识分子群体,对新知识、新事物最为敏感。因此,高校应借助良好的新媒体环境,在地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借助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在传统电视和电脑等传播载体基础上,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大新媒体技术人才方面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信息技术人才方面的待遇,增加手机、微博、微信等工具或平台应用建设方面的相关技术人才措施,加强档案查询和利用,与用户展开实时交互,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地方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传播的便捷性与共享性。

一、新媒体时代下地方高校档案信息的传播特征

1.实现用户为中心的转变。传统媒体时代用户被动接受传播信息,而新媒体时代改变了用户角色,不仅作为接受传播信息的对象,还参与和反馈传播信息,实现了以用户为中心。例如,用户可以参与信息的调研与评价,可以在相关平台信息,充分体现了在新媒体时代下增加传播对象的主动性与个性化,也增加了用户对查询档案的需求与反馈。2.实现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转变。在传统媒体时代下,档案的传播方式通过报纸、广播或电视方式传播,档案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长时间的时延,或不能到达受众群体,其效果可能不佳。而在新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设备利用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方式,实时地到达受众群体,用户根据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根据个性化需求又借助新媒体反馈到传播者。目前利用手机作为新媒体有效工具,传播者和用户之间通过微信、QQ等平台,可以实现实时互动,提高地方院校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新媒体时代下地方高校档案信息传播凸显的问题

1.地方高校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目前国内招收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高校不到30所,且大部分档案学专业毕业生进入了大中城市的档案研究和管理部门,导致能够进入地方高校档案管理机构的专业人才很少。而且大部分地方高校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没有在档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有效规划并实施,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导致长期以来在新媒体技术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例如在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大部分管理人员不具备信息技术最基本的工作技能,档案信息管理的基本专业知识、计算机能力二级能力不具备,甚至有些年龄偏大的管理人员不会使用办公管理信息软件、档案信息管理软件、互联网检索技术等。还有就是地方高校人事部门对档案工作不重视,待遇相对较低,导致档案信息人才队伍不稳定,频繁换岗,流失严重。2.地方高校对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匮乏。受到传统思想理念及高校各类档案需要保密的影响,大部分高校领导对档案人才建设观念淡薄,对档案信息人才队伍建设缺乏重视和关心,认为档案管理仅仅只是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对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是很重视,档案建设方面人才被冷落,且重视档案编纂工作,轻视高校档案信息传播。同时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信息化建设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档案信息建设和传播蕴藏的潜在价值。因而导致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数字和信息化建设中,对新媒体传播和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当前亟须加大地方高校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引进及培训,让地方高校和档案人才队伍都树立新媒体作为传播档案信息的理念和技术,在思想理念和技术创新方面为新媒体传播档案信息提供有效的保障。3.地方高校档案信息传播在新媒体运用方面存在不足。目前,虽然在信息技术方面完全满足地方高校档案信息的有效传播,但是很多地方高校在新媒体运用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不能有效地促使传播者和用户之间的实时性和交互性。例如,目前各大高校建立了各种微信和QQ群,可以在微信和QQ群里绝大部分消息,但是在档案方面,传播者和用户之间的档案信息查询、利用及交互很少。主要原因表现在档案文化传播者和用户之间的研究不够,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促使档案信息的传播,更没有利用新媒体中的各种信息技术开发出对应的档案查询和应用软件。

三、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地方高校档案信息传播的对策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科研制度建设论文

一、加强科研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制度建设是我们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起着影响全局、带动各方的作用,只有建立起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才能使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有章可循,才能促进地方高校科研质量提升。

(二)构建和完善科研制度是地方高校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面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期望的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唯有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真正破解地方高校科研发展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地方高校上层次、跨越式发展。同时,构建开放、灵活、创新的科研制度也是深化改革、探索建立现代科研组织模式的需要。

二、地方高校科研制度建设现状调查

我们课题组组织了对大连某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调查问卷活动,共提交有效反馈问卷229份,其中理工科教师149份,人文社科类教师80份。第一,在科研制度建设方面,调查显示对该校推出的“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教学科研奖励办法”等相关科研制度了解率只有48%,完全不了解的教师高达35%。这些与教师有切身利益关系的科研政策文件的了解率如此低一方面是科研管理部门的宣传、执行力度不够,但更主要的应该是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不重视或是完全放弃,这说明该校的科研文化氛围还远没有形成。这也是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普遍现象,由于大多数地方高校起点比较低、建校时间短等客观原因,除了少部分科研突出的教师外,大部分教师主要精力多集中在教学方面,科研能力和科研自信心不够,这就考验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如何设计出更好的科研激励和科研培育机制覆盖普通教师,从而调动普通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这决定着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二,对于该校现在执行的“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教学科研奖励办法”等相关科研制度共提出修改意见58条,多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科研成果质量的认定、科研考核周期、奖励级别的差异认定等方面。由于地方高校缺乏一定数量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专家,科研成果认定的代表作制度、同行评议制度等实施的条件并不成熟,而以是否检索、发表刊物级别、发表数量等办法来认定科研成果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又有很大的弊端,这也是摆在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人事管理部门的一大难题。第三,在对该校还需要加强的科研制度建设上,多数教师还提出了对科研经费管理、校内专项课题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培育计划以及限项课题的校内评审机制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第四,在科研环境的建设上,对学校学术氛围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率只有16%,觉得一般的有56%,在不满意中,提出的建议主要有:

1.学校学术讲座少,对外应大力引进,对内教授、博士的学术讲座应形成常规制度。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教育绩效影响研究

一、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及其绩效的基本概念分析

本文所讨论的“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别行政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提供经费的普通高等院校。(一)经费投入结构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视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含义:以教育经费提供者为主体,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即为高校的经费来源结构;以教育经费使用者为主体,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则是高校的经费支出结构。本文以地方高校为主体,在研究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时主要从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和支出结构两方面来分析。1.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是指在教育经费来源中,各项经费来源占总经费的比重。目前,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其中,财政补助收入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事业收入主要包括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2.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是指地方高校内部各项经费支出占当期全部支出的比重。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是指高等学校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和自筹基本建设支出等。在上述五大类支出中,事业支出是影响高校事业运转的关键因素。根据支出用途,事业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其他支出;按支出的内容,事业支出可分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其他费用等;按支出对象,事业支出又可分为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二)高校绩效高校绩效是高等院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是对高等院校完成这三大目标的一种综合评定。目前,我国高校绩效评价较为权威的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大学评价、网大大学排名、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等。武书连大学评价主要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方面进行评价,将人才培养分为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2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科学研究分为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2个二级指标和13个三级指标,但对大学的社会服务绩效未作考虑。而网大的大学排行主要是从高校消费者角度采用本科教育声誉、学生质量、教师资源、课程质量、支撑条件等五个一级指标以及11个二级指标对中国高校进行了排名,中国校友会网采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综合声誉三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对中国大学进行了评价。综上所述,无论是何种大学排名,所采取的指标主要是围绕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进行绩效评价,因此,在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和支出过程中,凡是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方面提升的,即是高校绩效的提升,反之亦然。

二、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结构是系统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系统的元素、结构、功能和环境四要素的关系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一个系统的功能既取决于系统的元素,更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元素,尤其是结构是构成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元素尤其是结构的表现并反作用于结构。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根据系统论观点,结构影响功能。因此,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影响高校功能,而高校功能与高校绩效合为一体,故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高校绩效具有一定影响。同时,在系统论中结构是构成功能的基础,但不能完全决定功能,组织的功能除受结构的影响外,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高校绩效的影响表现为:一方面,优化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提升高校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只是影响高校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能包含全部。影响高校绩效的因素有很多,有宏观的教育管理体制,也有高校的微观管理制度;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有技术的,也有制度的;有可以量化的,也有不可以量化的。总之,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是在宏观外部环境和微观内部环境的背景下,是机制、体制、技术、管理等影响高校绩效众多因素中一个重要因素,并不会消除其他因素对高校绩效产生的重要影响。在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中,财政补助收入所占比重最大,也是地方高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功能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财政补助收入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来源可靠、稳定,其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该校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就越大,高校各项功能活动保质保量完成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H1: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财政补助收入比重与高校的绩效呈正相关。地方高校事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学费收入,它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适当的事业收入比重有利于高等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但事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财政补助收入比重就不高,从另一方面说明国家财政补助收入相对不足,高校的经费不够充裕,势必影响高校各项功能活动顺利的进行,从而影响高校的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H2: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事业收入比重与高校的绩效呈负相关。地方高校的其他收入主要包含投资收益、社会捐赠和利息收入等。在目前地方高校教育经费中,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均与高校的学生数量有关,在学生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两项经费来源相对固定,因此,高校其他收入的比重越大,说明高校的社会筹资能力较强,社会影响力较高,从侧面也说明高校绩效较好。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H3: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其他收入比重与高校的绩效呈正相关。从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具体项目而言,在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中,尽管按教学、科研等功能划分的支出结构更有利于对高校绩效的分析,但按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统计的归口,教育经费支出的统计主要从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三方面进行的。人员支出指在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用于教职员工工资福利方面的支出。该部分支出比例越大,说明高校对人员素质越重视,员工薪酬越高,工作就越努力,因此对教学、科研等方面产生的绩效可能也越高,故本文提出假设4:H4: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人员支出比重与高校的绩效呈正相关。公用支出是高校在开展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中用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该部分的支出也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等活动的必要保证,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具有知识密集型行业特性,绩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处于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工的努力程度,因此过多的公用支出势必会减少对教工群体的激励,从而影响高校绩效;另外,公用支出中有一部分可能与高校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无关,造成教育经费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本文提出假设5:H5: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公用支出比重与高校绩效呈反比。基本建设支出是指高校用于高校校园基本建设方面的支出。高校的校园建设是高校进行正常教学、科研的重要保障,必要的基本建设支出可以扩大学校规模,为学生营造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同时也会为教职工提供舒适安心的教学、科研条件,一定程度上会提高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基本建设支出对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声誉等绩效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故本文提出假设6:H6: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基本建设支出比重与高校绩效呈正比。

三、实证分析———以江苏省地方高校为样本

(一)变量的选择1.来源结构变量选择根据2005年至2010年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现状分析可知:财政补助收入占地方高校经费总来源的36.57%-45.13%;事业收入占地方高校经费总来源30.52%-47.98%,两者之和占地方高校经费总来源的84.55%-88.04%。由此可见,地方高校除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以外的诸如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等收入占比很小,对高校绩效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因此,本文把除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以外的地方高校所有收入归集到地方高校其他收入中。本文的来源结构变量即为:财政补助收入比重、事业收入比重和其他收入比重,分别用x1、x2、x3表示。2.支出结构变量选择我国目前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类型的划分有多重标准,有按支出内容的、也有按支出用途的、还有按支出对象的。理论上,按支出用途分类统计更有利于对高校经费使用效率即高校绩效的分析,但目前我国教育经费支出的统计口径基本上是按照支出内容来进行的。将高校教育经费分为事业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而事业支出又分为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但在本文获取的25个地方高校样本中,基本建设费所占比例很小,甚至很多学校的基本建设支出为零,为降低数据的波动性,本文中将各地方高校的基本建设支出归集到其他支出进行统计分析。因此,综合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择人员支出比重、公用支出比重和其他支出比重为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测量变量,分别用x4、x5、x6表示。3.高校绩效变量选择高校绩效的测定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艰巨的过程,本文对高校绩效的测定采用借用权威数据的方式完成。目前我国对高校绩效评定较为权威的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大学评价、网大大学排名、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等。武书连大学评价针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部分进行展开评价,是业内较早也较为有影响力的大学评级结果。但武书连大学评价在2012年以前仅公开全国综合排名前100名的高校,2012年首次全国综合排名前350名的高校。而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江苏省地方高校,这些高校在全国综合排名中不可能全部上榜,为了地方高校绩效的可获取性,本文未采用这一评价结果。网大大学排名主要是从高校消费者角度去评价高校,并且其只针对高校本科教育进行评价,对高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均未有涉及,因此,本文也不采纳其评价结果。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始于2003年,已连续十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其评价内容涵盖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在其报告中每年公开全国综合排名600名的高校评价结果,基本涵盖了本文所研究的江苏省地方本科院校。综上,本文采用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的评价结果代替高校绩效的测量。另外,考虑到高校绩效与其投入总量有关,因此,本文将校友会网的第一手绩效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即用校友会网江苏省地方高校的绩效值除以该校当年的经费总投入量,再乘以1000000000,得到的就是本文因变量最终采用的绩效值,用y表示。(二)样本及数据来源本文以江苏省地方高校为样本。到目前为止,依托课题组能搜集到其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和支出结构统计数据的地方高校有56所,因数据的收集难度较大,仅收集到这56所地方高校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统计数据。另外,在这56所地方高校中,2010-2011年连续两年进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综合排名前600名的只有: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盐城工学院、淮阴工学院等25所江苏省地方高校。由于本文仅获取2年的数据,无法做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因此,本文将这25所地方高校的两年数据放在同一截面上,即本文的研究样本数为50,即每个高校有两组数据。本文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和支出结构的数据全部来源于课题组对江苏省地方高校财务数据的统计汇总,是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高校绩效则来源于中国校友会网2011年和2012年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分别反映的是2010年和2011年高校评价结果,数据真实可查。(三)实证分析由于本文仅获取江苏省25所地方高校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教育经费来源和支出数据,样本数量较少,并且时间跨度较小,因此,本文将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数据进行整合,将样本扩充到50,既增加了样本量,又避免了时间序列年数太短的问题。首先对各自变量x1、x2、x3、x4、x5和x6进行多重相关性分析如下表1。从表2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R2=0.565771,Prob(F-statistic)=0.01041,说明方程拟合得较好。从自变量的系数列来看,财政补助收入比重、事业收入比重、其他收入比重、人员支出比重和其他支出比重前面的系数均为正,说明它们对高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在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中,财政补助收入比重(x1)对高校绩效的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15.30588),即在教育经费总量相同时,高校教育经费中财政补助收入比重增加1%,则高校绩效增加15.31%;并且财政补助收入比重回归系数的P值为0.0093,小于5%,可以认为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本文认为假设H1成立,即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财政补助收入的比重与高校的绩效呈正相关。事业收入比重(x2)的系数为14.5131,与高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且其系数的P值为0.0265,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在教育经费投入量相同时,事业收入的比重与高校的绩效呈正相关,故假设H2不成立。可能的原因是:地方高校事业收入比重较高,并不能说明政府对该校的重视程度不高;政府也不会因为高校事业收入比重过高而降低对高校的财政支持,相反政府为了达到地方高校学费收入占教育成本25%的目标,对事业收入比重较高的高校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以降低该校学费收入的占比,从而导致地方高校事业收入比重与其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其他收入比重(x3)对高校绩效的影响相对最小,影响系数为11.99259,系数的P值为0.047,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该变量对高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认为假设H3也成立。在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中,人员支出比重(x4)对高校绩效的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19.780235),即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中人员支出比重增加1%,则高校绩效增加19.78%,但其系数的P值为0.3778,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同时公用支出比重(x5)与高校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影响系数为-12.83084),也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假设H4和H5均不能成立。其他支出比重(x6)的系数8.22857,且其系数的P值为0.0039,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故假设H6成立。对于假设H4和H5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原因是这种未能按照高校教学、科研等功能进行划分的支出结构不利于对高校绩效的分析。人员支出包含在职教学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支出,在职教学科研人员支出越多,对其激励就越大,其教学和科研的努力程度就越高,高校的绩效就会提升。但其他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支出越多,说明高校的行政成本越大,对高校产生直接绩效的在职教学科研人员的努力程度就会降低,高校的绩效也会随之受到负面影响。在人员支出中有多种因素对高校绩效产生正向或负向影响时,人员支出对高校绩效的影响是很难判定的,因此人员支出比重的系数P值明显不显著也是合理的。公用部分支出中有用于教学、科研的直接支出,还有用于行政办公以及后勤保障等支出,显然教学和科研的支出必将提高高校的绩效,但是行政办公以及后勤保障等这些非直接用于教学和科研的经费支出比例过高必将挤占对教学和科研的投入,而高校绩效则会降低。同样在公用支出中,有对高校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的教学和科研的支出,也有对高校绩效可能产生负向影响的行政办公以及后勤保障等支出,在正向和负向的共同影响下,公用支出比重对高校绩效的影响同样难以确定,因此公用支出比重的系数P值明显不显著也是符合实际的。另外,由于本文收集到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和支出情况的数据比较粗糙并且年限较短,这些都会影响到数据统计结果的正确性。但方程总体拟合性较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高校绩效是有一定影响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