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病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06:11: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方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地方病防控县建立方案

为进一步掌握我县地方病发病情况,努力探索并创建我县地方病防治最佳管理形式和防治模式,使全县地方病防治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根据《省地方病防治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通过地方病防治示范县的建设,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地方病发病情况,建立稳定的地方病防治长效工作机制,控制新病例的发生,最大限度保障病区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病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内容和任务

(一)县、乡、村工作任务及要求

1.建立县、乡、村三级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

查看全文

卫生局防治地方病工作计划

20**年,是执行我省“**”地方病防治规划的第二年。我省地方病防治工作,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加强部门协作,充分调动广大地方病防治人员的积极性,激发病区群众参与意识,继续以补碘补硒、防氟砷改灶及现患治疗工作为重点,全面推广示范县创建经验,开展病(疫)情调查、监测及高氟高砷水筛查和改水工程水氟检测,强化政府行为和组织管理措施,组织多部门联合作战,加强督导检查,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把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保证“**”地方病防治规划的全面实施。

一、主要防治工作项目

(一)加强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

1、与盐业、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协作,加大盐业市场管理力度,抓好合格碘(硒)盐供应,确保病区群众食用合格的碘(硒)盐。全省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和碘盐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硒碘盐含硒合格率保持在80%以上。

2、利用国家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以安康市为重点,完成不少于3.2万户12万人口的防氟(砷)改灶炉任务;利用部分国家转移支付防氟(砷)改灶专项经费作为周转资金,解决历年来已改传统炉灶破损部件的更换问题。

3、通过扶贫异地搬迁、退耕还林(草)换粮,再有一批地方病区群众得到有效防治。

查看全文

卫生局地方病预防要点

一、加强责任落实,做好疟疾防治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抓好疟疾防治工作的落实。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切实重视和加强疟疾防治工作,严格按照省《关于加强全省疟疾防治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及《市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要求,切实抓好灭疟后期管理与监测工作,落实领导责任制,确保疟疾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疟疾疫情网络报告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切实加强疟疾疫情网络报告管理工作,发现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报,并及时采取针对性预防与有效控制措施,严防扩散。

(三)加强疟疾病例和流动人口管理与监测,严防疟疾的输入与扩散。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主动搜索疟疾传染源,积极开展“三热病人”(疟疾、疑似疟疾、原因不明发热)的血检工作,对前来就诊的“三热病人”要及时采血染色镜检查找疟原虫;同时,对当年出现原发和输入继发病病例的乡镇(街道办)卫生院,应设立监测点,及时治疗病人,及时处理疫点,登记入册,按时上报。

(四)加强疟疾监测工作的督导、检查。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疟疾防治工作的领导,市疾控中心要成立疟疾防治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全市疟疾监测工作的督导、检查。技术指导小组要经常深入监测现场进行检查、督导,检查全年不得少于2次。对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解决实际问题,确保疟疾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切实做好疟疾防治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各乡镇(街道办)卫生院要做好本辖区的疟疾防治工作,对前来就诊的“三热病人”要及时采血染色镜检查找疟原虫。同时,要做好疟疾防治资料的收集整理与采血镜检登记、采血镜检血片的编号等工作,并将有关资料保存好,按时报市疾控中心地方病、慢病科。

查看全文

县疾病防治规划

我县是全省地方病多发区、重病区之一。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广大地方病防治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县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通过“十五”期间的集中攻坚,地方病防治工作实现了较大突破,全县地方病的危害程度极大减轻。为了进一步搞好全县地方病防治工作,消除其危害,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2010年)的通知》和《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延安市20*-2010年地方病防治规划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地方病防治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病区群众的积极性,继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新病例的发生,满足病区群众最基本的健康需要,促进病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建立稳定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经费保障”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本底清楚、网络健全、宣教到位、措施落实”的防治模式,以地方性氟中毒为重点,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危害,巩固和扩大大骨节病和克山病防治成果,杜绝人间鼠疫发生。到“十一五”末,使我县地方性氟中毒、碘缺乏病、布病、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发病得到稳定控制,达到消除危害目标。

二、任务和工作目标

(一)地方性氟中毒

查看全文

卫生局工作计划

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体寄生虫和不利于人们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疾病的总称。我市主要有疟疾、钩端螺旋体病、丝虫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其中,重病区大多集中在偏远、贫困地区,我市曾是有名的疟疫地区,疟疾发病率曾近50%。地方病的流行不仅严重危害病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制约病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长期以来,各地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制定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大力开展普查普治运动,我市地方病大幅度下降。全市自**年以来,疟疾发病率已控制在1%以下,**年已全部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丝虫病自**年达到基本消除后,20*年实现全部消除;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实施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全市已有12个县(市、区)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性目标。

由于受自然、社会以及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市地方病防治工作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截至20*年底,仍有6个县未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验收,非碘盐冲销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从1982年至今,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组织了4次全市地氟病的查治工作,目前全市饮水型氟中毒涉及9个县、16个病区。全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总感染率达40.43%。此外,地方性砷中毒、布鲁氏菌病的分布状况尚未调查清楚。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的流行,加强重点地方病的防治,维护病区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病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江西省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2010年)》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领导、齐抓共管,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调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加快地方病防治进程。

查看全文

县地方病防治工作方案

全县地方病防治示范县建设工作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2009年4月10日至5月10日)。主要任务:成立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建立组织网络,召开启动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工作任务,制作调查表等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人员培训(2009年5月11日至5月31日)。主要任务:抽调人员,组建调查摸底工作队和监督检查工作队;开展“五病”普查前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诊断技术和调查表填写、资料分析等能力的培训工作。

第三阶段:病情普查(2009年6月1日至7月30日)。主要任务:深入乡镇、村、居民点开展地方病病情普查摸底工作,填写调查表、汇总统计有关资料并总结上报,同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

第四阶段:展室建设(2009年8月1日至8月15日)。主要任务:筛选县、乡、村展示材料,收集整理图片资料并安排布置展室,制定治疗计划,落实各项预防治疗措施。

第五阶段:自查初评(2009年8月16日至8月31日)。主要任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通过自查,确认达到建设标准后向县地方病防治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提出申请,县地方病防治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于8月下旬进行初评验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查漏补缺,规范完善,确保9月底前各项建设工作达到标准要求。

查看全文

防治病工作计划

20*年是我市实施“**”地方病防治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性的一年。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与各部门密切配合,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省、市人民政府关于20*至20*年地方病防治实施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扎实工作,控制和消除地方病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人口素质和促进经济发展。20*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主要防治工作项目

(一)加强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

1.卫生与盐业部门协作,继续抓好合格碘(硒)盐的供应,加大盐业市场管理制度,确保病区群众食用合格的碘(硒)盐。全市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和碘盐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协助扶贫部门,对大骨节重病区进行搬迁。

3.与林业、粮食部门协作,使退耕还林(草)项目继续向地方病区倾斜,扩大病区换粮防治措施实施范围。

查看全文

区十二五地方病防治工作意见

一、防治现状

我区是全省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县区之一,主要病种有碘缺乏病、饮水型氟中毒病、大骨节病、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和鼠疫5种。2010年以来,全区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使用率稳定在97.2%以上,较“十五”提高了7.2个百分点,碘营养状况进一步改善;治疗甲状腺肿患者12423例,占患病总数的48.2%,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从8.1%下降到5.4%;完成了氟病区8个乡镇、208个村的改水工程,占改水计划的90%,受益群众3555人;引导群众食用非病区面粉、大米,并在6个乡镇14个村实施了人饮解困项目,收到了较好效果;免费治疗大骨节病患者400例,有效率为86.75%,达到了国家稳定期控制标准;大骨节病病区11个乡镇坚持食用硒碘盐,覆盖率达到98%;采取以畜间“检、免、处、消”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对确诊患者给予全程免费治疗,5年累计治疗116例,治愈率达到95%,布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力开展鼠情排查、病媒生物监测和群众性灭鼠灭蚤工作,杜绝了鼠疫的发生。

虽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我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致病因子具有难以消除的特性,决定了我区地方病防治工作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全区还有各类地方病患者2.5万余人;私盐案件时有发生,合格碘盐免费供应需长期坚持;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尚未全部完成改水,少部分改水工程的氟含量仍然超标,已改工程也因年久失修亟待修缮,长期保护机制尚未建立;大骨节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探索还需积极努力;畜牧业迅速发展及牲畜的频繁交易严重挑战着布病防控工作;鼠疫宿主动物的长期存在,空港航线的快速发展,增加了鼠疫的跳跃式传播的机会,防控工作不可松懈。

二、防治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各项地方病防治措施,建立健全长效防控机制,进一步巩固现有防治成果,基本消除重点地方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病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区乡两级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机构,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落实好各项防治措施。

查看全文

地方病防治意见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地方病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按照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地方病工作实际,现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2012年全县地方病防治工作,以综合协调、科学防治为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保持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以农村为重点,认真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地方病防治事业健康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地方病防治工作重点及措施

2012年全县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是:坚持以碘缺乏病和麻风病防治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强化碘盐供应工作,进一步提高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持续巩固已有防治成果;开展麻风病防治与监测工作,持续落实“专职医生包片、兼职医生包病人”的责任制,开展线索调查,早期发现新病人,全面落实联合化疗,不断提高治愈率。全面做好地方病防治项目,加大管理力度,提高项目效能。

(一)碘缺乏病防治

查看全文

浅析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

1引言

地方病防治机构是地方病预防与控制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卫生事业单位,其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而其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是对地方病预防与控制、科研工作最为直接的反映,对地方病的预防、控制、科研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加快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这将对地方病防治事业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地方病防治工作是公共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实现各类地方病预防、控制、科研工作的信息安全、快速地传输和共享,还能为公共卫生管理和其他应用系统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参考平台[2]。

2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地方病防治机构承担着地方病预防与控制、科研,并参与公共卫生的管理与服务。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与一般的文献档案有所不同,它全面系统地记录着辖区内发生过的地方病事件的发生、发展、调查、干预、结果等资料,是对地方病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以及提出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3]。所以说,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资料在提高地方病防治工作、保障全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3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含义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指利用高速扫描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手段,将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和声像文件、纸质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档案组织成系统化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4]。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向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信息化战略在档案事业中的具体体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应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以服务于全社会为宗旨,以现代管理学为理念多学科交叉应用的新型档案工作模式,不断适应大数据背景和数字化环境下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提升档案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挖掘档案的社会价值,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造福于子孙后代[5]。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