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标准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06:07: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地方标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地方标准暂行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省地方标准的管理,确保地方标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发挥地方标准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技术支撑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细则》、《省标准化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地方标准的制(修)订、批准、、实施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在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中,对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本省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含标准样品的制作)。
第四条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管理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负责地方标准制(修)订的计划、审批、。
第五条地方标准分为推荐性地方标准和强制性地方标准。强制性地方标准包括全文强制或部分条文强制执行的标准。以下项目应当制定强制性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市地方标准管理,提高标准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地方标准的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备案、复审、修订、废止,以及地方标准实施和实施情况的监督,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制定(含修订,下同)地方标准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应当与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协调。
第四条制定地方标准应当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实可行。
第五条制定地方标准应当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
地方标准的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地方标准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对于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下列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含标准样品的制作):
(一)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
(二)药品、兽药、食品卫生、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种子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
(三)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
指定地方标准的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地方卫生标准工作管理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地方卫生标准工作,提高卫生标准化水平,适应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地方卫生标准工作是指:
(一)根据职责,组织制(修)订地方卫生标准;
(二)对卫生部制定、的卫生标准,组织学习、宣传、培训以及贯彻落实;
(三)督导承担卫生部卫生标准制(修)订任务的单位,按照要求拟订和上报卫生标准草案;
地方金融标准化建设实践与思考
摘要:我国金融标准化事业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金融标准化支持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性及战略性作用日益凸显。新时代下,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家金融业深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金融领域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标准化建设,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统一性发展,以金融标准化带动社会经济进步。本文以地方金融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结合地方金融机构发展现状,探索新时代地方金融标准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并针对发展现状提出改善对策,如提高金融机构管理者对金融标准化的重视程度、提高人民银行分支行对地方金融标准化建设的指导与管理等,以期为地方金融标准化建设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金融标准化;金融市场;建设措施
一、引言
实现金融标准化建设,对建立统一市场体系、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参与金融标准化建设的机构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各下属机构、银保监会、保险公司等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然而金融标准化建设不仅依赖中央的努力,也需要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参与,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金融标准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需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二、地方金融机构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国家注重金融机构标准化建设,并强化与各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制定出了一系列金融市场建设的相关标准。截止到2019年底,国家相关部门共金融国家建设标准56项、行业标准118项,重点关注金融数据、征信、银行卡、电子支付等内容。当前地方金融机构标准化建设也有较多的文件规定,如《银行集中式数据中心规范》《金融基本数据建设规范》等,对金融机构的IT技术、数据信息、核心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规定,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伴随着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的深入,在银行业务建设过程中,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的设计和数据分析、数据共享等方面的内容将会成为今后建设的重点。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可以在新时代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利用政策红利推动信息安全保障、金融资本安全运行与管理、资产评估等内容的建设,以尽快建立地方统一金融市场。然而,当前地方金融标准化建设虽然成效显著,但是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需解决。一是国内地方金融机构的金融标准化建设起步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国内地方金融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时间较短,且较多地方性机构有着内部的管理标准,在制度建设上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同时也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未能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导致在近10年的建设过程中,国内金融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工程仍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未能取得突破性发展。二是地方性金融机构难以参与金融标准的制定。和国家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实力偏弱,且技术力量和人才实力难以与之匹敌,缺乏金融标准化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难以参与到金融标准制定工作中,无法掌握话语权,导致在规则制定中没有针对自身发展的章程。三是人民银行分支行缺乏对地方金融机构标准化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人民银行分支行负责地方金融标准化的管理工作,在地方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人民银行分支银行难以精准发力,在地方金融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指导和培训,在具体制度落实过程中也未能及时地进行监督与宣传,对于地方金融市场管理的力度较小,导致地方金融机构对于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束缚了地方金融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和实施。
地方行政立法评估标准维度
摘要:立法评估的目的在于实现良法之治。西方三大主流法学学派从各自的角度阐释了良法的内涵,如法的价值要素、形式要素和事实要素。三者都具有可借鉴之处,依次从价值维度、规范维度和效果维度为视角确立地方行政立法评估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行政立法;立法评估;评估标准;地方行政
立法评估是立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手段。2015年《立法法》修订扩大了地方立法主体,同时确立了立法评估的法律地位,明确了立法评估的具体要求。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开展和地方立法权的扩大,广泛地开展立法评估工作是必然趋势,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突出。立法评估的目的在于实现良法善治,充分发挥法律的功能,形成良好的秩序和状态,满足公平、正义等价值需求,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但何为良法?对此,不同的法学学派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形式法治派认为只要是按照民主程序得到全体国民一致同意的法律就是良法;实质法治派认为,只有法律的内容体现了民主精神,体现了公平正义、维护了人的尊严的法律才是良法,那些反人类、反人道、反民意的法不能叫良法。”功能法治派认为,能够关注社会问题,促进和保护利益,发挥实际社会效果,促进社会发展之目的的法律才是良法。上述三种观点分别阐明了法的价值要素、形式要素和事实要素,都有其合理性。因此,从价值、规范和效果三个维度确立立法评估的标准对于提高立法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价值维度
(一)理论基础。价值理论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价值问题是任何社会科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价值既有客观的存在形式即客观价值,又有其主观的反映形式即主观价值。一方面,客观价值决定和制约着主观价值,主观价值是对客观价值的反映,是以客观价值为基础,并围绕客观价值上下波动;另一方面,主观价值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对客观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对客观价值的诱导、强化或限制。自然法学派强调法的主观价值,认为“恶法非法”,“真正的法律离不开道德,必须具有道德性,法律必须与道德保持一致,否则不能成为真正的法律。”尽管19世纪开始,自然法的观念遭受到实证分析主义法学派“恶法亦法”的冲击,丧失了其理论权威的地位,但由于其思想所包含的正义、公平、权利等观念已经深深根植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之中,不可能消失。二战中德国纳粹战犯及其辩护人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以遵守现有的法律、服务于自己的国家作为无罪或罪轻的辩解理由。这促使了法律界人士开始对法律实证主义主张的“恶法亦法”的观点提出了反思和批判,注重法的价值。法的价值要素最为重要,是衡量“良法”“恶法”的重要标准,“如果它被拒绝进入实在法的机体,它会像一个幽灵飘荡在房间的周围,并威胁要变成一个吸血鬼去吸允法律机体的血液。”(二)确立内容。1.秩序价值。无规矩不成方圆,立法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即使在今天看来比较野蛮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同态复仇法律制度,其目的在于追求并保持一定的社会有序状态。秩序是法最根本的、最基础的价值,是实现其他法的价值的基础,公平、自由、效率、民主等价值如果没有了秩序的保障就难以实现。但在现代社会,秩序本身又必须以合乎人性、常理,不得以牺牲自由、公平等为代价,否则秩序就是非正义的秩序。评价良法与否,要看该法制定能否改善现有的不良的秩序、促进未来良好秩序的形成,同时又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们的自由、公平等法的价值。立法中存在的“一刀切”往往会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应当予以摒弃。2.公平价值。“人们都希望法律能够保障社会秩序,但人们同时还希望法律能够促进公平。”不能促进社会公平的法律难以维持长久稳定的秩序,最终会导致秩序的混乱。公平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但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公平的界定是社会科学存在的难题。公平可分为形式的公平和实质的公平,理想的状态是追求两者的统一,但在实践中往往难以确保两者同时实现,这就需要立法者在立法时作出取舍。在立法中,公平可以表现为权利义务设定的一致性,参与立法主体的广泛性,立法适用的平等性等。3.自由价值。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的公平,往往需要公权力的介入,对社会关系主体的自由进行限定,正如卢梭所言“人生而平等,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然而,权力有可能被用来不恰当限制个人的自由。过分地强调秩序和公平等价值,留给人们选择的余地较少,个性和创造力受到束缚和压抑,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发展,而且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一方面基于社会控制理论,对不当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立法中要简化行政许可的程序,减少不当行政处罚或行政强制的设定等,给人们更多的自由,以便发挥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立法评估标准中的规范维度
地方标准制项目实施工作计划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进一步做好2010年市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现将2010年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紧密围绕首都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等各项重点工作,加强地方标准研究和实施,提升市地方标准的质量,更好地为首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申报范围
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应符合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在新农村建设、高新技术、服务业、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公共安全、工程建设、城市管理以及其他与我市重点工作相关的重点领域内,对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本市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提出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
申请立项的地方标准项目应从列入市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标准发展规划及其标准体系的项目中产生。
集体用餐配送膳食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探讨
1背景
1.1西餐标准不完全适合于中餐
集体用餐配送膳食多以中餐为主,而中餐作为中国特有的饮食,与国外的西餐制作和用料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中餐的加工方式不同于西餐,西餐以烤制、煎炸为主,而中餐多以炒、煮、焖为主;中餐的配菜不同于西餐,西餐的肉类和蔬菜大多是分开的,肉、鱼很多是整块,蔬菜单独制作当配菜,而中餐通常荤素菜混杂在一起;中餐的调料也不同于西餐,西餐调味主要靠沙拉,加工操作程序化,而中餐调味料品种丰富,加入量凭厨师的经验。因此《英国即食食品微生物含量指南》、《加拿大食品微生物限量规定》等欧美国家方便食品安全标准不完全适合于中餐。
1.2中国港、澳日本膳食标准较为简单
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沿用英国模式,制订了《香港即食食品微生物含量指引》、《澳门即食食品的微生物含量判定指引》,日本的标准主要为海鲜类、冷冻食品类。这些标准形式内容都较为简单。
1.3外省市地方标准可借鉴
市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立法后评估标准
摘要:立法后评估又被称为“立法回头看”,设区的市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立法后评估制度的法治化表现为:确立以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为中心的多元化立法后评估主体;其核心评价标准设定为环境利益的维护和实现;按照磋商、监督与审查、后评估报告作出的法治程序进行立法后评估活动。立法后评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既包括设区的市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的解释、修改、补充与废止,又包括改进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的行政执法方式以及促进区域环保立法协作的新发展。
关键词:立法后评估;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环境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立法后评估又被称为“立法回头看”,指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定并实施一段时间后,由立法机关、执法部门、第三方机构等主体采用社会学方法进行调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成本与收益相比较等多种方式,对规范性法律文件在实施中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衡量与评价,针对其自身的缺陷及时加以矫正、修缮与完善[1]。从世界范围看,立法后评估制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称之为“日落法”,该条款主要针对政府部门的活动,包括规章与计划,“日落法”对之设定一个日期,政府制定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行政法律文件到了该日期非经批准不得再次生效,从而迫使政府部门定期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继美国之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相继开展了立法后评估活动,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相继出台了《日落法》或在部门法中规定了‘日落条款’”,从而在客观上确立、实施了立法后评估制度。我国的立法后评估制度同样兴起于行政法领域,经历了一个从试点实践到试点立法再到一般立法的过程。2018年新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的出台表明立法后评估在我国逐渐成为一项一般性法律制度,立法后评估对象从地方规章到特定的部门规章再扩充至一般性部门规章与行政法规。2019年9月1日施行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第36条正式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立法后评估程序。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第63条规定了系统性立法后评估制度。至此,立法后评估制度在行政法领域全面铺开,包括行政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法律文件。2015年修订的《立法法》第72条第二款将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主体扩充至设区的市。在我国现行的立法体系中虽然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后评估在实践中已铺开,但尚未纳入正式的立法后评估法律体系,立法的空缺绝不意味着地方性法规立法后评估制度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止步,而应以法治化为圭臬促进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二、设区的市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立法后评估主体:以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为中心的多元化主体
“不同的立法后评估主体会体现立法后评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同价值取向,并影响着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具体评估内容、评估程序以及评估报告”[2]。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立法后评估主体的确定取决于立法后评估制度改进立法工作,考察问题背后的原因,有利于促进立法预期目标的实现。从立法后评估制度的客观公正性而言,似乎以无利益相关方的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组成的第三方机构作为立法后评估主体较为妥当。但此种立法后评估主体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1)设区的市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主要涉及具体区域不特定公民的公共利益,立法后评估依赖于该类地方性法规实施状况的宏观考察,第三方机构的立法后评估相对于立法机关、执法部门缺乏权威性、公信力。(2)从立法后评估主体掌握设区的市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立法信息的广度与深度来看,第三方机构难以获得或理解(尤其是立法中的博弈情形),他们掌握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3)立法后评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依赖于立法主体对设区的市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的解释、修改、补充与废止,立法主体缺位的立法后评估制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以设区的人大常委会为中心的多元化立法后评估主体,并不必然排除行政执法部门、第三方机构及公民个人独立开展的设区的市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立法后评估活动,相反,后者是前者的必要补充。但是“立法后评估需要全面、充分而丰富的知识、信息与经验,立法后评估主体的确立应当有利于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获取和利用这些散布于各类社会主体之手的知识、信息与经验,以克服自身知识、信息与经验的不足”[3]。为增加第三方机构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环保法专家及公民个人应纳入第三方机构,以更好地投入到基层民主与法治建设中。
市地方税务局创建标准化分局工作总结
市地方税务局创建标准化分局工作总结
根据《安徽省地方税务系统创建标准化分局(所)试行办法》的统一要求,淮南市地税局从自身实际出发,从统一思想认识入手,突出队伍和业务两个建设,注重实效,切实促进两个转变,积极有效地开展了创建标准化分局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局的创建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征管改革以来,特别是转换征管运行机制后,我市在市区推行了征、管、查三分离的征管模式。新的征管模式运行以来,在推进依法治税,强化廉政建设,构建新的征管运行机制,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征管改革如何在税收计划改革等其他配套改革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解决依法治税与完成税收任务的矛盾?如何在征管职权适当分离,监督制约机制得到加强的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征、管、查职能部门各自作用,并加强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有效的整体合力?如何进一步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些问题归集到一点,就是在新的征管运行机制下,作为税收工作一线的基层单位怎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省局开展创建标准化分局活动,为我局指明了工作方向,它对于继续深化征管改革,提高征管质量,促进依法治税,确保完成收入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市局领导班子感同身受,认为非常及时和必要,对创建工作十分重视,迅速作出反映,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成立了创建标准化分局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实施方案、全局性规范性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创建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为了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市局对申请创建的单位进行了慎重研究,全面衡量,认真筛选,确定了征管基础较好、领导班子能力强、户型比较典型、征管难度大的田家庵管理分局和凤台县毛集分局作为试点单位。各试点单位也相应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抽调得力人员联合办公,负责创建具体组织实施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
二、理清思路,狠抓落实
在确定试点单位后,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试点单位的实际,特别是征管改革后管理分局面临的新情况,并进行了认真细致地研究。征管机制转换后,管理部门是联系征收和稽查工作的纽带,也是征管改革后工作难度最大,挑战最多的部门:任务压力大;税干对新的职能不适应;税源管理和征管基础比较薄弱;征管信息不畅通等突出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照省局的创建目标,我们进行了周密规划,理清了创建工作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