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05:56: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第二语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研究论文

1.动机。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动机:“动机(motivation)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志、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等等。)”。学习动机障碍,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造成这种动机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新生因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安心,缺少动力;有些学生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觉得毕业后的出路主要靠“关系”,在校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毕业后得到回报的大小,因而未把全部精神集中在学习上;有些学生自认为各方面的条件不好,对毕业后的出路缺乏信心,因此在学习上也未能全力以赴。学习上的动力不足常常表现在学习懒散、无精打采、听课时注意力分散、课后不愿复习、不愿做作业,对学习成绩产生了不良影响。

2.态度。“外语学习的态度就是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认识、情绪、情感、行为在外语学习上的倾向。”学习者的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3.性格。性格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人们通常认为外向型的人学习英语相对容易成功,但这只能是体现在口语上;在阅读、写作方面,很多内向型的学习者都很占优势。

4.焦虑。焦虑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恐惧不安、烦躁和害怕犯错误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他们的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导致他们放弃英语学习。有些学习者主要是因为对自己的口语能力缺乏自信而产生焦虑,有些则是因为担心失败,表现不佳以及负面评价而感到忧心忡忡。缺乏自信的学习者可能会低估自己的口语能力,并对自己的表现产生负面期望,从而在面对语言学习任务时有不安全感或产生焦虑。由于他们无法有效处理自己的焦虑心情,容易放弃那些会导致焦虑的学习任务,因此会影响到学习的进步而学习进步缓慢则进一步加剧自信的不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缺乏自信与焦虑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在课堂环境下营造一种没有威胁和支持气氛的重要性,因此这样将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自信。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气氛

1.教师课上的自身情感

要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气氛,首先教师自身的情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认知和师生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面带微笑,学生会感到亲切、温暖,学习就会很有劲头。反之,当教师表情冷漠或怒气冲冲地面对学生时,学生会感到压抑、紧张,影响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利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使知识、信息带有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融洽、亲切、充满温暖的氛围。

查看全文

剖析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埃利斯,1985)。在这里所涉及到的,主要是在教学情境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近年来,人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日益重视。

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二语习得领域的焦点话题之一。也可以说,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最明显、最直接的非智力因素之一。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学习第二语言呈现低龄化趋势,在我国,有些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多数为英语),对于那些连母语都不能完全掌握的孩子而言,过早学习第二语言真的有利于语言发展吗?人们普遍认为,儿童比成人更擅长学习第二语言。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研究。

1关键期假说

在这个领域,影响最大的研究是伦尼伯格所提出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PeriodHypothesis)。关键期假说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更有优势是由于生理因素,他认为人的大脑在两岁至青春期(10-12岁)之前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期。过了关键期的学习者不会像在关键期内的学习者一样成功,而且很容易产生外国腔。这是因为,青春期以前,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参与了语言学习,大脑可塑性较强,语言习得较快,也较为成功;而在青春期后,大脑发生了侧化,逐渐失去可塑性,语言学习也就越来越困难。

2关键期的相关研究

查看全文

母语和第二语言阅读的文化差异与认知体系

〔摘要〕母语阅读与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阅读之间尽管有许多共同的基本要素,但阅读过程却差异很大。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为是否存在着两个平行发挥作用的认知过程,或着是否存在着对两种语言的处理都适应的策略。本文将着力探讨母语与第二语言的阅读的异同之处,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如语言文化内容或背景知识认知体系,形式上的(或字面的)认知体系、语言学(或语言)认知体系等。

〔关键词〕文化差异;认知体系;处理策略

引言

阅读能力是第二语言学习中公认的最稳定、最持久的模式。换言之,学习者虽然可以运用刚学得的技能,但更多地是运用现有的能力水平去理解文本。无论是在母语还是第二语言的语境中,阅读都包含读者、文本和读者与文本间的互动等内容,尽管母语的阅读与第二语言或外国语阅读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重要基本因素,但是其阅读过程差异很大。引人感兴趣的问题是有没有两个并行发挥作用的认识过程,或着有没有同时适应两种语言的处理策略。尽管人们有这些兴趣点,但是由于第二语言阅读的研究与母语的阅读相关意义不大,前者甚至被一些人简单地视为后者的自然派生,对第二语言阅读的研究经常被排除在外。例如,第二语言的阅读时常被视为用母语进行同样任务的一个较慢的版本而已。这种理解意味着第二语言任务无非是以一种行为模式取代另一种行为模式。我们不仅要明确母语与第二语言的阅读过程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一事实,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还有许多不同因素在起作用,大量复杂的变量使对这两种语言的处理差异很大。因为大量的复杂变量使母语的阅读过程基本上难以观察,所以教师们在课堂上需要努力了解学生的阅读行为并能够帮助他们理解那些行为。既然这些因素会影响第二语言语境中的阅读,教师就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其读者的文化、语言和教育背景等。本文将探讨母语阅读与第二语言阅读的异同,尤其是在文化因素方面:内容(即背景知识)认知体系(schema),形式(即文章的)认知体系、语言学(或语言)认知体系等。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需要包含大量文学知识,而此处又不可能完全谈到,但本人仍希望本文的讨论能为读者提供了解这一领域的一个视角。

认知体系的类型让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下认知体系的概含。Widdowson把认知体系(schemas,或schema)描述为“cognitiveconstructswhichallowfortheorganizationofinformationinlong-termmemory(1983)即能对长期记忆中的信息进行组织的认知体系。库克认为“大脑在文本中的关键词短语或语境的刺激下会激活一种知识的认知体系”。Widdowson和Cook都对schema的认知特点加以强调,认为认知是使我们把正在吸收的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其中已知信息含有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从日常知识到很专业的知识,以及语言结构知识和文本形式等语言知识。除了使我们能够更节省地组织信息和知识以外,认知体系还能使我们能够预测口语和书面语是否会持续下去。文本的第一部分可激活一个认知体系,即唤醒一个尚未被下面的内容确认或否认的认知体系,对认知体系理论的研究大大地促进了对阅读理解机制的了解和利用。研究者们已经证实了若干类型的认知体系。其中内容认知体系是读者对文化背景或对世界的了解,它为读者提供了文化比较的基础。形式认知体系,通常被称为文本认知体系,是指书面文本的组织形式和修辞结构,包括各种不同文体类型和体裁的知识,不同文本的组织形式、语言结构、词汇、语法、及正式或非正式文体等。形式认知体系涉及的是语篇层次,而语言学或语言认知体系则包含单词识别所需要的解码特征及其在句子中的组织形式。第一语言读者能通过反复的例句,把本不是他们自身语言结构的词纳入某种语言模式或猜出其含义。第二语言认知体系的形成基本上遵循同样的模式。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认知体系在理解母语文本及第二语言文本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推定,读者无论以母语还是第二语言阅读,只要熟悉文本的内容、形式和语言等认知体系,就能对文本有较多的理解。但是,如果一个第二语言读者不具备这种知识,那他就可能因认知的障碍而理解甚少。对此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说明。内容认知体系,或者说背景知识方面文化取向也是影响第二语言或外语阅读的重要因素。Johnson(1982)等都曾对此进行过阐述。但许多研究这种认知体系的作用或背景知识的方法都只不过是Carrell1987年试验的变化而已。接受这次实验的有28名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24名来自拉美的信奉天主教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英语都处于中上等水平,并参加了中西部某所大学组织的英语强化训练。实验要求每人读两篇文章,一篇关于伊斯兰教,一篇关于天主教。每篇文章的修辞格式或者组织严谨,或者不为人熟悉。读完文章后,每人要做一项选择题,并默写出文章内容。对他们的回忆方法及理解成绩的分析表明,认知体系明显影响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他们对所阅读的文本越熟悉,文章与其民族的文化特征越相似,阅读内容就越容易得到理解和记忆。进一步研究表明,读者的内容认知体系要比他们的形式认知体系对理解和记忆的影响大得多。如前所述,在Carrel的研究中,当接受试验者对文本的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很熟悉时,记忆的就最多。但若只熟悉两者之一,因内容不熟悉而造成的难度会更大一些。

查看全文

情感移情引入课堂第二语言教学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英语教学交际理论;语言交际中的移情因素;移情式课堂交际活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强调通过第二语言交际获得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原则、当学生更加关注获得有效交际能力时,他是成功的、而交际涉及的事件或内容都伴随着某种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际、多数外语课堂上的第二语言交际活动仅停留在不含情感因素的第二层次上、当第二语言习得者有满意的学习态度时,他的“情感过滤”、移情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利用课文组织讨论外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选的语言材料、分享情感式交际活动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尊重他人情感式交际活动移情的核心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文章运用英语教学交际理论及心理语言学认知理论,分析了情感因素移情对课堂第二语言交际的驱动作用,并阐明了移情的机理、程序和运作,提出应用移情因素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第二语言交际的主张,并依据移情的互动和情感渗透特点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交际原则,讨论了外语课堂上师生二主体间移情式第二语言交际活动。

外语教学受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的影响,基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涌现出多种外语教学方法,诸如,“情景法”、“听说法”、“全身反应法”和“自然法”,以及目前流行的“交际法”和“功能—意念法”等。尽管这些教学法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通过第二语言交际获得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原则,且注重情感因素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StephenKrahen认为,为了获得外语交际的能力,必须在语言环境中使用这种语言。Schinit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学生更加关注获得有效交际能力时,他是成功的,他的二语交际能力进步较为明显。心理语言学家在关注语言社会交际能力的同时,侧重人类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PeterSkehan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在有意义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完成的,而交际涉及的事件或内容都伴随着某种情感因素,交际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谈者是否理解对方的情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情感、需求及人际的交流和个体的自我实现,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和情感型师生关系。随着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深入研究,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有关情感因素的观点开始系统化。如社会语言学家J.Schuman的文化合流模式、H.Giles的语言调节模式及心理语言学家Ste2phen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都强调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英语教学交际理论

英语教学交际理论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交际一词含有人际交际、社会交际和语言交际等多层次含义。英语教学交际论研究课堂上为达到习得第二语言为目标的语言交际活动,即师生间和学生间通过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以及为习得语言而组织的课堂模拟第二语言交际活动。本文中语言交际指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语言交际活动,从这个角度讨论情感因素,可以把情感因素置于课堂第二语言交际之中。从交际理论的角度审视英语教学,可以说,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际。交际的双方都是人,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活动。他们是平等合作关系,两者都是语言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者。而正是在双方之间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语言习得的过程。二语教学中的“沉默法”和“暗示法”,都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的外语教法。英语教学交际理论基于教学的实质是交际的思想,因为课堂是人面对面的交际,是双向交流,是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的过程。

1.课堂语言交际Cristensen将外语课堂上的第二语言交际分为五个层次:

查看全文

第二语言学习及护理英语口语教学

1.引言

随着世界人口逐渐老龄化,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护理人员短缺。中国加入WTO后,很多外籍人员来华工作生活,医院对精通英语的复合型护理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医学院校开始设立护理专业(英语方向)本科教育,要求学生既系统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又具备良好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国际型护理学高级人才。该专业设置的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将英语引入专业学习和实践,重点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在今后护理工作中能准确与医生和患者用英语交流。然而目前教学的效果还不理想,无法达到涉外护理工作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如何提高护理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教学水平进行探讨。

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Ellis1986)。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理论体系的构建以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为主要目标(戴炜栋,周大军2005:62),其研究格局具有多侧面、多方法的特点,导致该领域中的理论或模式层出不穷。目前学术界广泛认同的有: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StephenD.Krashen’s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Theory)、文化适应模式(TheAcculturationModel)、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Theory)、语言普遍性理论(LinguisticUniversal)等。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重要的贡献是明确指出并论证了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富有创造性和主动学习精神的人,而不是以往理论描绘的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语言教学中,应以他们为主体,而不应以教师为中心。这一观点充实了外语教学理论的内容,促使外语教学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移(钟启泉,左焕琪2002:76)。中国学生的第一语言体系是汉语,英语是他们学习的第二语言,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来指导我国英语教与学的过程,对改革英语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护理专业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学生方面

查看全文

学习第二语言了解国外发展论文

摘要:科技的发展,必须要教育先行。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一次性教育已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继续教育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最好途径。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面临大的改革,而改革的前提必须是教师先行。文章旨在对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索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教与学模式,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教与学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对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我国新技术、高科技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认真分析了目前西安地区英语继续教育工作的现状,并结合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任务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的途径和措施。

一、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教师的整体发展进程中,继续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评估和学习策略培养等因素中,教师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的价值实现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继续教育的结构、内容和运行机制。①调查显示:教师在自己的职业发展进程中,通常会自发地接受自己在中小学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位新教师很可能会按照他的老师的教学方式去进行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是一种守旧行为,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对于英语教师而言,随着英语的逐渐普及、知识的迅速更新,英语教师专业和教学技能的培训势在必行。这种现象在西安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当中尤为普遍。

二、西安地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查看全文

汉语语言学教学论文

摘要:第二语言教学属于应用语言学,语言学的建设与学科规划都要将第二语言学包括在内。第二语言学的本质属性不是教育学,而是应用语言学。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语言学本质。

关键词: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学科;语言学本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变迁,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需要应用到语言学的成果,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学习的实际进行选择与比较,优化教学的过程。汉语作为第二学科教学在实质上属于应用语言学。

一、语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与其他的语言作为教学学科是一样的,有些教育者称第二语言教学为“对外汉语教育学”。在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以及语言测试等相关领域,称第二语言教学为“汉语应用学”。在学习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信息、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交流,这是语言的产生。语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人类进行交流开始就有了语言,有了语言就有了第二语言教学。语言具有复杂性,单靠模仿是不行的,还需要对字义或者篇章进行解释和或者多练习。人们天生就具备语言上的教与学功能,本能意识高于理性意识。第二语言教学需要先从简单的方面学起,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语言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者在进行研究和教学时应该注重对语言学的主体地位。

二、语言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

查看全文

小议年龄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埃利斯,1985)。在这里所涉及到的,主要是在教学情境下的第二语言习得。近年来,人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日益重视。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二语习得领域的焦点话题之一。也可以说,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最明显、最直接的非智力因素之一。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学习第二语言呈现低龄化趋势,在我国,有些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多数为英语),对于那些连母语都不能完全掌握的孩子而言,过早学习第二语言真的有利于语言发展吗?人们普遍认为,儿童比成人更擅长学习第二语言。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研究。

1关键期假说

在这个领域,影响最大的研究是伦尼伯格所提出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PeriodHypothesis)。关键期假说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更有优势是由于生理因素,他认为人的大脑在两岁至青春期(10-12岁)之前是习得语言的关键期。过了关键期的学习者不会像在关键期内的学习者一样成功,而且很容易产生外国腔。这是因为,青春期以前,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参与了语言学习,大脑可塑性较强,语言习得较快,也较为成功;而在青春期后,大脑发生了侧化,逐渐失去可塑性,语言学习也就越来越困难。

2关键期的相关研究

关键期这一假说,是针对母语习得提出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对于关键期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学者们看法不一。反对关键期假说的学者提出非生物基础的解释,认为语言输入和认知发展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习得水平出现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赞成关键期理论的学者则以实证研究为依据,坚信关键期假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可能被推翻。

查看全文

探究文化差异与认知体系的处理策略

〔摘要〕母语阅读与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阅读之间尽管有许多共同的基本要素,但阅读过程却差异很大。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为是否存在着两个平行发挥作用的认知过程,或着是否存在着对两种语言的处理都适应的策略。本文将着力探讨母语与第二语言的阅读的异同之处,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如语言文化内容或背景知识认知体系,形式上的(或字面的)认知体系、语言学(或语言)认知体系等。

〔关键词〕文化差异;认知体系;处理策略

引言

阅读能力是第二语言学习中公认的最稳定、最持久的模式。换言之,学习者虽然可以运用刚学得的技能,但更多地是运用现有的能力水平去理解文本。无论是在母语还是第二语言的语境中,阅读都包含读者、文本和读者与文本间的互动等内容,尽管母语的阅读与第二语言或外国语阅读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重要基本因素,但是其阅读过程差异很大。引人感兴趣的问题是有没有两个并行发挥作用的认识过程,或着有没有同时适应两种语言的处理策略。尽管人们有这些兴趣点,但是由于第二语言阅读的研究与母语的阅读相关意义不大,前者甚至被一些人简单地视为后者的自然派生,对第二语言阅读的研究经常被排除在外。例如,第二语言的阅读时常被视为用母语进行同样任务的一个较慢的版本而已。这种理解意味着第二语言任务无非是以一种行为模式取代另一种行为模式。我们不仅要明确母语与第二语言的阅读过程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一事实,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还有许多不同因素在起作用,大量复杂的变量使对这两种语言的处理差异很大。因为大量的复杂变量使母语的阅读过程基本上难以观察,所以教师们在课堂上需要努力了解学生的阅读行为并能够帮助他们理解那些行为。既然这些因素会影响第二语言语境中的阅读,教师就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其读者的文化、语言和教育背景等。本文将探讨母语阅读与第二语言阅读的异同,尤其是在文化因素方面:内容(即背景知识)认知体系(schema),形式(即文章的)认知体系、语言学(或语言)认知体系等。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需要包含大量文学知识,而此处又不可能完全谈到,但本人仍希望本文的讨论能为读者提供了解这一领域的一个视角。

认知体系的类型让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下认知体系的概含。Widdowson把认知体系(schemas,或schema)描述为“cognitiveconstructswhichallowfortheorganizationofinformationinlong-termmemory(1983)即能对长期记忆中的信息进行组织的认知体系。库克认为“大脑在文本中的关键词短语或语境的刺激下会激活一种知识的认知体系”。Widdowson和Cook都对schema的认知特点加以强调,认为认知是使我们把正在吸收的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其中已知信息含有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从日常知识到很专业的知识,以及语言结构知识和文本形式等语言知识。除了使我们能够更节省地组织信息和知识以外,认知体系还能使我们能够预测口语和书面语是否会持续下去。文本的第一部分可激活一个认知体系,即唤醒一个尚未被下面的内容确认或否认的认知体系,对认知体系理论的研究大大地促进了对阅读理解机制的了解和利用。研究者们已经证实了若干类型的认知体系。其中内容认知体系是读者对文化背景或对世界的了解,它为读者提供了文化比较的基础。形式认知体系,通常被称为文本认知体系,是指书面文本的组织形式和修辞结构,包括各种不同文体类型和体裁的知识,不同文本的组织形式、语言结构、词汇、语法、及正式或非正式文体等。形式认知体系涉及的是语篇层次,而语言学或语言认知体系则包含单词识别所需要的解码特征及其在句子中的组织形式。第一语言读者能通过反复的例句,把本不是他们自身语言结构的词纳入某种语言模式或猜出其含义。第二语言认知体系的形成基本上遵循同样的模式。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认知体系在理解母语文本及第二语言文本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推定,读者无论以母语还是第二语言阅读,只要熟悉文本的内容、形式和语言等认知体系,就能对文本有较多的理解。但是,如果一个第二语言读者不具备这种知识,那他就可能因认知的障碍而理解甚少。对此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说明。内容认知体系,或者说背景知识方面文化取向也是影响第二语言或外语阅读的重要因素。Johnson(1982)等都曾对此进行过阐述。但许多研究这种认知体系的作用或背景知识的方法都只不过是Carrell1987年试验的变化而已。接受这次实验的有28名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24名来自拉美的信奉天主教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英语都处于中上等水平,并参加了中西部某所大学组织的英语强化训练。实验要求每人读两篇文章,一篇关于伊斯兰教,一篇关于天主教。每篇文章的修辞格式或者组织严谨,或者不为人熟悉。读完文章后,每人要做一项选择题,并默写出文章内容。对他们的回忆方法及理解成绩的分析表明,认知体系明显影响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他们对所阅读的文本越熟悉,文章与其民族的文化特征越相似,阅读内容就越容易得到理解和记忆。进一步研究表明,读者的内容认知体系要比他们的形式认知体系对理解和记忆的影响大得多。如前所述,在Carrel的研究中,当接受试验者对文本的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很熟悉时,记忆的就最多。但若只熟悉两者之一,因内容不熟悉而造成的难度会更大一些。

查看全文

儿童学前双语教育论文

[摘要]:语言的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然而在我国虽然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已经普及,但由于学前儿童双于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人们对双语教育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本文将从双语教育的概念出发,阐述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现代社会是知道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懂得听、说、读、写,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2]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