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04:38: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低保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居民低保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市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自治区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遵循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和及时、便民原则。
第三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属地管理。城市居民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不分其所在单位的隶属关系和所有制性质,都应当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第四条市民政局负责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
各区(县)民政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管理审批工作。
农村低保制度之议
摘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成为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制度。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农村低保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制度的思路对策等方面。文章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指出其参考价值和局限性,从而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对策;研究综述
国外学术界关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是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不因城乡地域差异而设定,研究对象并不明确将低保划分为城市低保与农村低保。因此,农村低保制度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实课题,是中国“三农”问题的焦点。从制度安排视角寻求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路径,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逐步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呈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农村社会保障缺位的现象几乎达到了静止的均衡状态。受其影响,学者们对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的状态,直到1996年民政部在山东烟台、河北平泉、四川彭州和甘肃永昌进行农村低保制度的试点,学术界对农村低保制度才逐步重视。随着十几年来农村低保由试点到推广的运行,国内对该项制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著述日益增多,这些研究视角多样、方法综合,并且紧密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和农村低保运行状况的变化。本文主要从农村低保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思路对策两个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以期为相关问题的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一、关于农村低保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
学术界对农村低保制度的研究是随着该项制度在全国各地农村陆续建立而逐渐展开的。归纳起来,农村低保制度目前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低保参加公益劳动制度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体现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办法》以及《**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精神,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以下简称“低保对象”)在就业年龄内(男18至55周岁、女18至50周岁)有劳动能力但未就业的,应当参加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安排的公益劳动。
第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低保对象,可以免除参加公益劳动:
(一)全日制在校学生;
(二)子女未满7周岁且未入幼儿园的父亲或母亲一方;
(三)家中有危重病人需要照顾的人员;
农村居民低保制度
第一条为建立健全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农村困难居民基本生活,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安徽建设的意见》和《安徽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持有本县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本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以按照本实施办法的规定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三条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
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管理和审核、审批工作。
村民委员会受管理机关的委托,负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受理、调查核实、民主评议、汇总上报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第四条县人民政府加强农村低保工作力量。乡镇人民政府明确专人负责农村低保工作,村民委员会配备专职低保工作人员。
城乡居民低保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城乡居(村)民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村)民实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济制度。
第三条建立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遵循保障城乡居(村)民基本生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最低生活保障与法定赡养、抚养相结合,并实行公平、平等、民主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村)委会在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民政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的具体实施。
各级财政、劳动、统计、物价、工会等部门和有关组织应配合、协助民政部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汇报
我省自20**年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以来,坚持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为主线,以实现应保尽保为重点,统筹安排,规范运作,狠抓落实,整体推进,初步形成了应保尽保、分类施保、运作规范、动态管理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目前,全省18个市县纳入农村低保人数达72673户168309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3.3%,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在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利,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海南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是做好农村低保工作的前提
2004年底,省委、省政府在《海南农村改革方案》中提出在农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想,当时海南刚刚完成全面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久,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经济总量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兄弟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在全国尚未推开的情况下,一下子又要拿出大量资金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些同志感到经济上的压力较大,担心市县财政难以承受。省委、省政府领导却眼光独到,在困难面前看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深沉责任,看到了农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迫切需要。明确指出,正是因为海南的基础差,底子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困难群众占人口比例大,才更加需要做好农村低保工作,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显得更为紧迫。反复强调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筑社会最低保障防线,确保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思想的指导下,各级党委、政府把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民心工程来抓,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任组长,民政、财政、农业、法制、编办为成员单位的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结合实际,将农村低保实施办法,农村低保的申请、评议、公示、审批等程序,通过政务、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通过广播、电视进行宣传,让群众及时了解农村低保有关政策、申请农村低保条件、范围、程序和标准等,使农村低保政策法规人人皆知,深入人心,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建立农村低保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大投入、落实资金,是做好农村低保工作的基础
做好农村低保工作,落实资金是基础。全省近17万低保对象,一个月的低保金近600万元,这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并不是一件易事。在各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采取分级负担农村低保资金的办法,将农村低保资金纳入省和市县财政预算,以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种渠道筹措为辅,充分发挥了财政主渠道的作用,建立资金筹措的长效机制,出台了《海南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资金分配方案》,把全省18个市县按经济状况划分三个不同类别,明确省里的补助比例和市县的负担比例,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低保资金困难问题。
为进一步加大农村低保资金的投入力度,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领导督办。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卫留成,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十分重视低保资金的筹措工作,多次强调要加大农村低保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农村低保资金的需要。今年初,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农村低保预算资金问题,要求各市县严格落实农村低保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对不落实资金的市县,省财政通过借资抵扣等进行调控。二是政策支持。省财政厅、省民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预算的通知》,强调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的重要性,对保障农村低保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8月,省委、省政府在部署市县班子换届工作时将农村低保资金的保障和管理情况列为市县班子主要领导政绩考核指标,使农村低保工作成了“一把手”工程。20**年,省级财政安排农村低保专项资金3000万元,18个市县财政安排农村低保专项资金2978万元,较好地满足了农村低保资金的需求,保障了农村低保金的及时足额发放。
城市低保制度改革论文
摘要:城市低保制度深化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分类救助模型相对于过去的统合救助模型而言是一个重大的进展与超越,是我国低保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与统合救助模型对贫困群体采取整齐划一的救助办法不同,分类救助模型基于贫困人群内部的需求差异,通过制定合理、科学的救助标准体系,对不同需求人群实施有差别的救助,提高了救助的精确度、公平性与效率。由于这一模型出台的时间还不长,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与问题,诸如分类标准的制定比较粗疏、对特殊困难低保对象救助的力度不足、与再就业机制缺乏有效衔接、贫困边缘人群难以被现行制度覆盖、资金筹集及管理工作难以适应实际需要等等,影响、制约了新模型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此,文章对进一步完善分类救助模型的政策选择进行了全面、深入、针对性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低保制度,统合救助模型,分类救助模型
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由剩余型福利模式向制度型福利模式再向混合型福利模式的转变过程。在剩余型福利模式下,贫困被认为是由于个人道德原因所致,接受救助或福利是耻辱的象征。在这一理念下,国家所施行的社会救助标准较低,只保证穷人最基本的生存,并且对救助对象实行严格规管,因此被社会褔利学者广泛诟病。进入制度型福利模式后,政府和社会对于贫困的观点起了很大变化,致贫被认为主要是国家或社会的责任,因此在这一时期,国家对于贫困人口救助标准是比较规范、合理乃至慷慨的,不仅保障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还尽可能维护其个人尊严。但与此同时,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如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福利依赖现象滋生。因此,西方国家进入197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在对“福利国家”模式的反思过程中,主张引进并实施被称为“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试图既避免前两种福利模式的弊病,同时保留两种福利模式的长处。混合型福利思想的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要提高福利的针对性和目标性。一方面,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要尽可能帮助其就业,而非给予高额救助;另一方面,对于存在特殊困难的人群,要给予更充分的救助和照顾,更好地保障其生存权。
我国近年城市低保制度改革中形成的“分类救助模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和“混合型”福利模式的上述观点是相契合的,体现了我国社会救助理念的进步,它相对于过去低保工作中实施的“统合救助模型”(笔者在下文中解释)是一个重大的超越。本文我们将根据民政部立项的2006年度重点课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化程序研究”课题组调查取得的数据和资料,对我国城市低保制度改革过程中出台的分类救助办法的运行状况做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在肯定这一办法出台的意义及取得的进展的前提下,分析总结该办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分类救助办法的政策建议。
一、统合救助模型的缺陷与分类救助模型的形成
(一)统合救助模型的缺陷
城市低保制度改革论文
一、统合救助模型的缺陷与分类救助模型的形成
(一)统合救助模型的缺陷
自1993年在上海市试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城市低保制度”)以来,该制度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寒暑。在这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该制度经历了最初的探索、而后的推广、直到目前的发展完善(以分类救助办法等的形成为标志)等几个阶段。作为“最后的安全网”,城市低保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重要进展。到上个世纪末,全国所有城市都实施了这一制度。制度的覆盖人数在不断扩大,截至2006年底制度覆盖人数达2240.9万人。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制度的资金来源较有保障,为推动“应保尽保”与适度提高保障水平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城市低保制度十几年的实践表明:无论在解决社会或整体意义上的贫困问题、还是在解决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问题上,它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城市低保制度最初采取的救助模式笔者称之为“统合救助模型”。它通过确定低保线(贫困线)、并对处于该线以下的贫困人群实施资金或物质补助使其达到低保线的生活水平的办法开展救助工作。可见当时的救助模型对贫困群体采取的是标准划一的救助办法,而对达不到规定标准的救助对象实行补差;至于救助对象内部由于存在种种差别而导致的需求的差异,统合救助模型未能顾及。尽管统合救助模型在低保制度初创阶段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对救助贫困群体的贡献功不可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模型的不足和缺陷也逐渐明显地暴露出来:
其一,以形式公平掩盖了实质的不公平。采用统一的救助办法(标准)、救助措施,对所有的低保对象而言确实做到了形式上的公平和对等。但事实上,这种公平抹煞了不同救助对象的不同需求,忽视了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因此,这种形式上的公平就等同于实质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质公平的缺位正是统合救助模型的主要特点。显而易见,这种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对垒是造成低保制度难以满足受助人群需求的症结所在。
其二,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制约了保障标准的调整。和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整体上,低保金的支出有限,保障标准只能采取低起点,而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但平均主义的低保待遇调整方式妨碍了部分特殊困难群体低保标准的调整幅度,使待遇提高没有在结构层次上体现出差异性,进而影响了低保制度的实际效率。
低保对象救助制度意见
为全面规范完善我县社会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各项事业超常发展,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经县政府研究,现就建立城市低保专项救助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是一项社会的稳定工程、德政工程,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自1997年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应保尽保”的目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低保标准不断提高,资金投入逐年增长,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的看到,目前城市低保对象的医疗难、子女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形成了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对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要继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切实帮助特殊困难家庭解决就医看病、子女上学、住房等实际困难。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针对弱势群体的专项救助制度已势在必行。因此,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贫困群众基本权益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做好全县社会救助工作,为困难职工提供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各项救助制度
(一)医疗救助
1、根据《临邑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救助制度的通知》(临政发[2001]46号)和县卫生局《关于制定城市低保对象医疗优惠政策的通知》(临卫字[2001]15号)的有关规定,城市低保对象持县民政局核发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到指定医院就诊,可继续享受减收诊疗费、护理费、床位费、手术费、常规检验费、透视费20%的优惠。
农村居民低保障制度
第一条为了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指政府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地农村低保标准的农村困难家庭提供的生活救助。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农村低保工作。
第四条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低保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农村低保资金的筹集、分配和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农村低保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农业、教育、卫生、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农村困难居民,应当在就业、就学、就医、生产和经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和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