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03:37: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钓鱼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钓鱼岛

谈论钓鱼岛领土争端国际法

钓鱼岛群岛包括主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依主岛名而得名(日本称之为所谓尖阁群岛)。主岛距我国台湾地区基隆港仅约120海里,向来是我国台湾地区的附属各岛。中日两国关于钓鱼岛领土的争端由来已久,争端的核心问题是钓鱼岛的主权归属及与之相关的东海海洋权益的划分,这也是近几十年来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日两国关系中最为敏感和棘手的问题之一。因此,从国际法的角度深入全面地阐释中日双方在钓鱼岛及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对于中国在解决争端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缓和中日矛盾,促进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日钓鱼岛纷争之缘起及日本方面的主张

中日钓鱼岛争端肇始于1969年,激化于1992年。1969年,美国海洋学家埃默里等人发表的《东海和黄海的地质构造和水文特征》一文提出“在东海中日韩大陆架交界处存在着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尚未勘探的海底石油资源”。作为一个一直受资源短缺、石油缺乏困扰的国家,日本开始对该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对外战略上实施了相对应的行动,这也使得中日关于钓鱼岛及相关海洋权益之争有愈演愈烈之态势。日本对钓鱼岛觊觎的另一个因素是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钓鱼岛作为世界三大海路中的一个,日本全部石油输入量的绝大部分经过钓鱼岛从波斯湾输入,日本军队在东南亚的进出也必经此地。此外,位于钓鱼岛群岛的中段、中国东海方向的正面的琉球群岛和台湾岛加上九洲岛,使中国东海海区与太平洋相分隔。一旦中日两国发生战争,钓鱼岛可能会成为日本进攻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的桥头堡。

1992年联合国公布了《国际海洋法公约》,有所谓“主权国家以200海里内的海域为其经济专属区”的条款,而钓鱼岛的实际价值便在于以钓鱼岛为中心,直径为400海里的辽阔海域以及此海域内的海洋资源。这使钓鱼岛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它本来的价值。也激化了事态的发展,政治利用和经济利益的争夺,使得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僵持不下。中日钓鱼岛争端涉及的内容主要有钓鱼岛群岛的主权归属以及与钓鱼岛相关的东海海洋权益,如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问题。在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上,日本提出了以下的观点来论证其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的合法性。第一,钓鱼岛群岛是日本政府在明治十八年(即1885年)以后,通过多次实地调查,在确认该岛是无人岛也没有清国统治所及后,在明治二十八年(即1895年)的内阁会议上决定于岛上建设标桩,正式将其编入日本版图的;第二,在历史与地理上,钓鱼岛群岛始终是构成日本南西诸岛屿的一部分,而不是包含在基于1895年生效的《马关条约》第2条得自于中国清朝割让的台湾及澎湖列岛之内。

第三,基于上述第二条的理由,钓鱼岛群岛不在日本根据《旧金山和约》必须放弃的领土之内。而是根据该和约的规定,作为南西诸岛的一部分,置于美国的行政管理之下。此外,1971年的日美《归还冲绳协定》也把该群岛包括在归还区域之内。在东海海洋权益方面,日本提出:第一,关于大陆架的定义和范围,日本方面坚持大陆架为200海里,由此可以把钓鱼岛群岛全部窃据①;第二,关于冲绳海槽在大陆架划界中的地位,日本认为中日两国共大陆架,冲绳海槽仅是大陆架连续的偶然凹陷,日本的200海里大陆架主张不受冲绳海槽的影响,在中日两国的东海大陆架划界中应该忽略冲绳海槽的法律效力。第三,关于大陆架划界的原则,日本方面提出所谓“中间线原则”,坚持冲绳海槽因素应不予考虑,认为中间线才是合适的界线;第四,关于岛屿海洋权益的②关键问题在于钓鱼岛群岛可否享有200海里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日本方面坚持认为这些岛屿应该拥有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其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力图将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划为己有。

二、我国对钓鱼岛问题的态度与主张

查看全文

钓鱼岛问题的国际法综述

摘要:钓鱼岛问题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一个敏感问题,牵涉到很多历史因素、政治因素和利益因素。当然,钓鱼岛问题也是一个国际法问题。日本对于钓鱼岛的占有在国际法上是非法行为,日本也不能根据时效而取得钓鱼岛的所有权。钓鱼岛的权属属于中国。但是,目前解决钓鱼岛问题还存在很多困难,中日双方在很多问题上还难以达到一致。在钓鱼岛问题的解决方面,不可采取战争的方法,通过国际法院解决也不可行。本文的观点是,欲解决钓鱼岛问题,应该先解决东海问题。

关键词:钓鱼岛问题、国际法思考

钓鱼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可是至今为止,该岛仍然在日本国的实际控制之下。中日两国政府在恢复邦交之际曾经有过君子协定:对有“争议”的钓鱼岛领土归属的纠纷,双方承诺在争执期间均不得在该岛上设置永久性固定装置。其争端的解决可以由未来更具智慧的中日两国的青年来接受处理。不过,长期以来,由于日本国政府态度暧昧,因而助长了一些右翼分子和个别国会政要公开登岛进行所谓宣示主权的活动,直接向中国政府进行挑衅。而就在数日之前,在9月7日的“钓鱼岛撞船事件”中,日本还在粗鲁地、蛮横地用日本国内法对中国渔民在中国领土海域正常作业实行所谓“司法程序”。他们“冷静、慎重”地处理了这一危害、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件,他们“冷静、慎重”地用日本法侵害中国公民权利,尽管事件发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外交场合保持着相当强硬的态度,但事实上钓鱼岛之争并不能由此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本文将主要从国际法的角度就如何解决钓鱼岛的问题论述一管之见。

一、中日钓鱼岛之争的背景

1969年5月,美国海洋学家埃默里发表了《东海和黄海的地质构造和水文特征》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中国东海是“世界上石油开发前景最好而未经勘探的地区之一,而且储油量最大的区域就在钓鱼岛附近。”自那时起,钓鱼岛的归属问题才引起了相关国家特别是日本的高度关注。中日双方在岛屿主权问题上互不相让,斗争日益激烈。从20世纪90年代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代的到来,中日双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斗争更加尖锐,使钓鱼岛问题成为随时可能在中日之间引发摩擦的不稳定因素。

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45年4月,美军占领琉球群岛,军政府第1号训令第2条使美国终止日本政府对琉球行使的所有权力,从此以后琉球群岛由美军占领,包括钓鱼岛的琉球群岛。但这是美国的错误,甲午战争以后,被日本强制编入琉球群岛的钓鱼岛实际上是中国领土。1951年9月,根据旧金山条约第3条,美国得到对琉球群岛的施政权。1971年6月美国把冲绳的行政权返还给日本政府,包括钓鱼岛的琉球群岛也返还给日本了。日本根据美日间的返还协定,主张此琉球群岛是自己的领土。

查看全文

从国际法论钓鱼岛的归属透析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我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处,距日本琉球群岛约73海里。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且其附近蕴藏有大量石油,因此日本一直对其虎视眈眈。近年来,日本的侵占行为愈演愈烈,日本政府和学术界从国际法上提出了很多钓鱼岛归属日本的根据。本文将从钓鱼岛的历史和相关国际法原则对日本政府提出的所谓的钓鱼岛属于日本的根据进行客观分析。

一、先占原则

(一)日本的主张及根据

根据1971年3月日本外务省发表的《关于尖阁列岛领土权问题的统一见解》及翌年外务省情报文化据“无主地先占”的国际法原则,“尖阁列岛”,即钓鱼群岛主权归属日本。日本主张“尖阁列岛”是日本政府在明治十八年后,通过冲绳县当局等各种方式进行现场调查,确认该地是无人岛,且没有清朝统治所及的迹象后,于明治二十八年的内阁会议上决定于该地建设标桩,正式将其“编入”日本领土,且日本认为明治政府曾将“尖阁列岛”中的4个岛屿无偿借给公民开发经营30年,即日本通过民间对钓鱼岛实施了有效统治。

(二)中国的驳斥与根据

国际法上的“先占”首先必须以“无主地”为客体。所谓无主地,是指未经其他国家占领或其他国家放弃的土地。因此,钓鱼群岛于1895年被日本占领之时是否是无主地,乃是日本上述立论的基础和前提所在。从众多历史资料可以看出,钓鱼岛自古就属于中国而非无主地,不能成为日本先占的对象。

查看全文

外国吞并琉球对我国的危害性研究论文

[摘要]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用武力先后吞并了琉球、朝鲜、中国的台湾和东三省等地。二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根据有关条约,日本被迫放弃了对朝鲜、中国的台湾和东三省等地的占有。但因种种原因,至今却仍然据有琉球群岛。日本吞并琉球,于今在东海划界、我国钓鱼岛争端、台湾问题以及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形成等问题上,都对中国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关键词]日本;琉球;中国;东海;美国

近些年来,日本政府不断地否认侵略历史,积极谋求向海外派兵,鼓吹修改和平宪法,在许多涉华问题上频频发力,接连出手。特别是提出了要求与中国平分东海大陆架,制定“西南岛屿有事对策方针”(包括我国钓鱼岛),还与美国举行“2+2”会议,发表联合声明声称美、日在台湾问题上拥有共同的安全考虑等。日本政府采取的这一系列行动,对我国的安全和利益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日本能够在这些问题上对中国咄咄逼人,是与日本据有琉球有关,即琉球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那么,近代日本是如何吞并琉球的?日本吞并琉球对今天中国利益形成了怎样的危害?从琉球历史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由于当前形势凸现出琉球战略地位的极端重要性,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关注琉球。

一、日本吞并琉球是近代日本实行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结果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对它的侵略,但是自己却成为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世界列强之一。早在明治政府成立之初,就把对外侵略扩张作为它的基本国策。明治天皇即位时发表的《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是万国之本的国家”,他要开拓万里波涛,建立一个“八紘一宇”的大帝国,布国威于四方[1]。为了实现明治初年制定的“大陆政策”,日本采取外交讹诈和武力掠夺两种手段。也由于中国清政府的颟顸无能,日本得以一步步地实现吞并琉球,割占台湾,征服并灭亡朝鲜,占据南满和内蒙[2]。

琉球历史悠久。在中国《隋书•流求传》中就载有对它的详细文字记录,当时它被称作“流虬”,形象地描绘出了它的地理形状。《元史》中写作“瑠求”。在公元12世纪即中国元朝末年时,琉球形成了北山、中山和南山3个各自独立的王国。公元1372年(明太祖洪武五年),明政府派杨戴出使琉球三国,分别册封了三国国王,三国也明确表示向明称臣,正式成为明朝的藩国。几年之后,中山国灭了其他两国完成统一,中山国国王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明朝灭亡后,琉球继续与清政府保持了藩属关系。琉球国王被清廷册封为琉球国中山王,后又被改封为琉球国王。

查看全文

中日新闻报道批评话语综述

批评话语分析(CDA)作为一种全新的话语分析模式主要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权力的滥用和社会的不平等是如何通过语篇来建立、再生和颠覆的[1]。批评话语分析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把语篇的语言分析和社会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它不是单纯为语言分析而对语篇进行语言层面的分析,语言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揭示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意义。目前,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关注大众语篇,其中,新闻语篇尤其值得关注,因为新闻机构一贯标榜自己的新闻报道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新闻语篇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范戴克(VanDijk)主要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种族歧视和权力的滥用是如何通过语篇来再生的。辛斌(2006)比较分析了《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的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赖彦(2009)从互文性的角度对新闻标题话语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揭示了新闻标题的话语互文性与社会意识形态意义的关系。本文以2010年9月发生在钓鱼岛附近的中日撞船事件中美报刊相关的新闻报道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此次事件的新闻报道来揭示隐藏在语篇背后的权利、意识形态以及分析总结语篇的生成者在语言系统中策略性的、有意识的选择使用哪些突出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来再生和颠覆意识形态。

一、中日撞船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的代表人物菲尔克拉夫认为任何话语都应该同时被看作是“一个文本,一个话语实践的实例,以及一个社会实践的实例”[2]。相应的,话语分析应该从三个向度展开:描写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阐释语篇与它生成、传播和接受交际过程之间的关系,解释话语实践过程和它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3]。下图是菲尔克劳夫提出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2010年9月7日,一艘中国渔船和日本的巡逻艇在钓鱼岛海域附近发生两次碰撞,国内外新闻媒体纷纷对中日撞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本文从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分别选取10篇相关新闻报道。下面以菲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式为理论框架从词汇分类、转述方式两个方面对中日撞船事件新闻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试图揭示其中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意义。

(一)词汇分类

词汇是人们用来建构和反映对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经验最基本的语法手段。范戴克认为通过考察新闻语篇中使用的词汇可以揭示其中隐藏的观点或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结构是以“我们(WE)”和“他们(THEM)”这两个对立集团为特征和区分的,范戴克通过研究发现语篇的生成者在语篇中使用的一个总的策略,并把它称之为“意识形态矩阵(ideologicalsquare)[5]”,包括(1)突出强调“我们”好的行为或优秀品质;(2)突出强调“他们”不好的行为或恶劣品质;(3)淡化或弱化“我们”不好的行为或恶劣品质;(4)淡化或弱化“他们”好的行为或优秀品质。下面是《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钓鱼岛的归属权的描述:《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钓鱼岛的归属权,《中国日报》认为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而《纽约时报》质疑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认为中日双方在钓鱼岛的问题上存在着“领土争端”,“长期以来的争端”,即使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也只是claim,claim的意思是“宣称或声称”,声称的往往并不代表事实,可以被对方否定。中国政府可以声称对钓鱼岛拥有主权,日方也可以发表与之争锋相对的声称。《纽约时报》认为钓鱼岛事实上是被日本控制(controlledbyJapan),“控制”和“声称”内涵不同,“控制”意味着“事实”,毕竟事实胜于雄辩(声称)。因此,《纽约时报》认为日本对钓鱼岛拥有主权。《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描述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下面是《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描写所使用的词汇:《中国日报》对“我们”的描述全是积极的,中国政府的立场是“严正的”和“公正的”,“严正”表明中国政府的态度以及对被日方逮捕的中国渔民的命运表现出深切的关注。“公正”表明中国政府要求日方立即无条件的释放被捕的中国渔民的做法是合理的。中国政府采取“对话”和“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中日冲突,中国政府把“中日两国的友谊放在第一位”等。相反,《纽约时报》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报道都是负面的,比如:指责中国政府是一个不讲民主的政府,中国政府“只允许小规模的抗议和游行”。中国政府加剧了对日本的“恐吓”,中国“恃强凌弱(bullying)”。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纽约时报》将此曲解为中国比日本强大,中国以大欺小,企图破坏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并把中国人民称作“民族主义者(national-ists)”,把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称之为“反日情绪”和“民族主义情绪”。

(二)转述方式

查看全文

小议东亚领土和海洋权益的政治经济

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安全形势持续趋缓,在总体上保持了和平与稳定。然而,地区内还存在着一些不安定因素,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国和日本则是地区内与邻国相关争议最多的两个国家。长期以来,中国与邻国曾既有陆上争议也有海上争议,日本则只有海上争议。此外,东南亚国家之间也有一些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作为两个地区大国,中日在传统上分别被视为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其与周边国家的争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基本上反映了地区相关争议的概貌。

本文围绕东亚中日俄韩及东南亚国家间争议的6个主要案例展开研究,分析争议发生的原因,概述争议演变的状况,探讨导致演变的主要因素,总结争议演变反映的相关国家间及整个地区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决定了东亚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的过去与现在,而且将决定其未来;而后者的演变也将对前者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中苏/俄边界争议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苏边境上存在着三条界线:条约线、苏图线和实际控制线。条约线是19世纪中后期中俄间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定的国界线,根据这些不平等条约,沙俄把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据为己有;苏图线是苏方地图所标示的边界线;实际控制线是中苏双方实际控制的边界线。从条约线到苏图线再到实际控制线,苏俄占领了中国更多的领土。由于三条界线并存,中苏国界形成了许多争议地区和争议岛屿,总面积超过3.5万平方公里。①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期,双方争议隐而不露。1958年,中国政府决定逐步解决与邻国的边界问题。此后,中苏两国政府开始进行勘界工作。最初的勘界工作基本是在友好、信任的状态下进行的。然而,随着中苏两党发生意识形态上的严重分歧,两国关系开始趋向紧张,边境摩擦也随之上升,1960年发生了中国新疆6万多居民逃往苏联的严重事件。60年代初,两国边界问题被正式提到了谈判桌上。

第一次谈判于1964年举行。当时中苏关系尚未彻底破裂,双方就东段边界走向一度达成初步共识,后因意识形态斗争因素加重而未能签署协议。第二次谈判(1969-1978年)因两国关系全面破裂,并已发生过边境军事冲突,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第三次谈判(1987-1991年)随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而较快取得了进展。1991年5月,中苏签订《中苏国界东段协定》,基本解决了双方边界争议最大也是最困难的部分。苏联解体后,日益加强友好合作关系的中俄两国继续谈判,先后达成《中俄国界西段协议》(1994年)和《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2004年)。以2005年6月互换补充协定批准书为标志,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4300公里的边界问题。

查看全文

公开地图内容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正确反映国家版图的内容,加强地图管理,规范地图编制,提高地图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种载体表现的公开地图和地图产品,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公开地图和地图产品,包括各种类型的地图出版、印刷以及产品上附有示意性地图图形的工艺制品、地球仪等。

第三条公开地图和地图产品上不得表示下列内容:

1.国防、军事设施,及军事单位。

查看全文

高中地理教学德育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发展,高中阶段的教育活动中也愈发重视起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工作,在此,作为教育行业的工作人员,应当对高中阶段的教材采取足够的重视,对其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在自己的教育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行激发。在地理课程中,教师也应当渗透相应的德育教育,促成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本文就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中教师应如何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展开讨论。

关键词:地理;德育教育;渗透

做人和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情,而对学生来说,这两件事更是其所处阶段的最大任务。随着社会各领域对德育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中也应融合德育教育,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促进地理教学的多元进步,还能培养学生成为更加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一、结合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虽然我们讨论的是德育教育,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基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教育,所以我们所有的教育都是以教材为基础,即便是再高级的教育也不能够脱离课堂教材,反之我们要利用好教材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德育教育。地理课本中不同的部分拥有着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其中教材《中国地理》突出了我国国情的教育,《世界地理》除了世界各地及各国的风土人情之外,还包含了国际主义的教育内容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渲染和教育。课本中可利用的德育题材很多,例如中国地理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国情教学教育,内容有我国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稀土矿、地热资源、新型能源等资源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数量很多,资源非常丰富,而我国人口众多,这些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却基本上位于世界倒数之列,所以我们可教育学生不可以盲目乐观,不能浪费我国现有的资源,应该从自身做起,珍惜资源,参与环保事业,为我国的环境和未来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历史事件渗透德育教育

查看全文

缅怀九一八历史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2010年9月17日,许多沈阳市民自发来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缅怀历史,悼念英烈,铭记国耻。2010年9月18日,兰州市政府拉响防空警报,警醒市民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居安思危,珍爱和平。2010年9月18日,重庆市2000余名市民聚会步行街高唱抗日歌曲,以此缅怀历史,表达自己心中的爱国热情......

因为,79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叫嚣,猖狂的挑衅中国的领土,不断聚集军队攻击沈阳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件。这是一段不容忘却的民族耻辱史。

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经过了大半个世纪浴血奋战的中国,虽然摆脱了当初贫穷落后、任人践踏的惨境,但国耻依然难忘,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依然难忘。尽管,当今世界的主题已逐渐趋于和平与发展,但各国之间的竞争并未终结,世界局势也并不太平。针对刚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媒体也闹得沸沸扬扬,声讨日本政府非法拘留中国渔船船长。这不仅仅是对我们国家人权的不尊重,更是对我们国家主权的蓄意挑衅。自古以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而日本竟公然干涉,导致钓鱼岛争议也再度升温。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都向我们证明着“弱国无外交,穷国无国防”。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力作后盾,那么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必然处于被动。

那一声声震耳发聩的警钟长鸣,不断撕扯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那段极其悲恸而惨烈的历史,像一道不可磨灭的历史创伤,深深的烙印在每个国民的心上。历史的警钟,不断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当下的中国青年学生,更应当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自觉地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才能维护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创造祖国更加美好、和谐的明天。公务员之家

又是一年“九一八”,面对历史,不应该仅仅是沉痛悼念,更多是应该不断的深思:屈辱的不是受人欺凌的历史,不是贫穷落后的局面,而是卑躬屈膝的强颜欢笑,自甘落后的任人摆布。唯有让所有沉睡的国人清醒起来,团结起来,才可能抵御外敌的侵辱,只有自强不息的奋斗才是赢得民族独立的开始。

查看全文

十八届五中全会思想汇报范文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尊敬的党组织:

20XX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选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我党实现平稳交接过度,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更加欣欣向荣。

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刚上台就出台八项规定,倡导反贪腐,厉行节约,传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深得民心,受到党内外的一致拥护和爱戴。

八项规定包括轻车简从,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的细致和坦率,还是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的真诚和坚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为端正党风政风率先垂范。八项规定是一个庄严承诺,体现了从严要求、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反映出中国未来施政的动向。这是从严治党的需要,也是民生的需求。更是一种返璞归真,人民群众为此欢呼,老八路、延安作风又回来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