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配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01:43: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调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药调配中影响临床疗效
中药调配系指按照中医处方要求,将中药饮片调配成适宜临床患者使用的过程,它具有临时调配方剂的特点,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理论和实践的辨证统一,也是医院药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药调剂工作量大,涉及专业知识面广,技术性强,因此调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与安全用药。现就中药调配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几大因素进行浅析。
中药调配剂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的“量”与疗效有重要关系,医界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中药方剂依“君臣佐使”配伍组方,各药剂量变化会导致处方功能、主治发生变化。剂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但在调剂中屡见主观估量,“抓药”代称的现象,造成配方总量、单剂量不准确。中药调配剂量对处方疗效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同一味药,剂量不同,作用亦异。以肉桂为例,小剂量有引火归原的作用;大剂量则有补肾阴,散寒止痛之功能。有些药物剂量不一,还可导致作用相反,如红花少量养血,大量则破血;还有些药物有双向调节作用,如黄连、黄柏之类,小剂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这些都说明了药物“量”与“效”的关系。②有些方剂中单味药剂量变化,会使整个方剂主辅换位,药效属性发生变化。如张仲景的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因各药用量不同,其所治病证方剂名称都不相同。③某些毒性中药,其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应严格掌握。如马钱子等,用量不足则疗效不显,用量过大则极易中毒,故应慎选剂量,以防中毒发生。
处方应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在调配药物时,还要重视处方应付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尤其要注意对药名脚注及附加术语的审定。
中药的处方脚注,是指医师开写中药处方时在某味药的右上角或右下角处所加的简明要求。其目的是指示调剂人员对饮片应采取的特定处理方法。脚注的内容一般包括炮制法、煎法、服用法等。常见的脚注术语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冲服、烊化、打碎、炒制等。中药脚注的特殊处理,直接影响着药物疗效的发挥。调剂人员必须按处方脚注的要求,认真执行,切不可有丝毫懈怠。有的处方虽未加脚注,但如果是需特殊处理的,仍应按炮制规范的规定处理。如生矿石类、动物角甲类,其饮片质地坚硬,应另包先煎,这样可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制川乌、制草乌等有毒饮片可先煎,可降低乌头碱含量,减少毒副作用。薄荷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不宜煎时间过久,以免有效成分散失,降低疗效,故应后下。富含绒毛的饮片如旋复花、辛夷等包煎,可减少绒毛混入煎剂后刺激咽喉。阿胶、鹿角胶、饴糖、蜂蜜等胶类、蜜膏类中药不宜与群药同煎,以免煎液粘稠而影响其他有效成分的煎出及结底糊化,影响疗效。因此上述各类药物调剂时应执行脚注,单包注明用法。
余缺人员调配通知
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根据区编委对街道办事处行政和所属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核定,以及针对各街道办事处行政和所属事业单位余缺人员在进行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仍存在着超编和缺编的问题,为了理顺街道办事处人员编制关系,有利于各街道办事处工作的顺利开展,经研究,决定对街道办事处行政和所属事业单位余缺人员进行统一调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配对象
1、超编街道办事处在编在岗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者)、所属事业单位的正式干部、职工(不含街道党政班子成员和人大联络员、调研员)。
2、同一街道办事处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工作人员。
3、本人自愿要求交流,或组织认为需要交流的工作人员。
干部调配纪律通知
各乡镇(场)党委(总支),县委各部门,县直各单位党组织:
干部调配,是干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少数单位没有严格按规定借用、调动工作人员,个别单位擅自同意干部长期外出,给干部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严肃干部调配纪律,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使干部调配工作更加规范,特作如下通知。
一、加强对干部的宏观管理,严格按规定权限和范围调配干部。组织人事部门是县委、政府管理干部的职能部门,履行对干部宏观管理的职责,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全县干部管理实行分类指导、综合协调,根据干部定编的要求合理调配干部。其他各部门、单位只能在各自的干部管理权限范围内调配干部,不得越权超范围调配干部。各部门、单位每次调配干部后,应及时报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
二、县直机关单位需要跨部门单位调入一般干部的,应向组织人事部门提交书面报告,根据编制和职位空缺情况,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调配。
三、县直机关单位临时抽调干部搞中心工作或借用干部,需经双方单位同意,明确借调时限,根据管理权限报县委组织部或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同意后,方可办理借调手续。
四、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党政机关干部不得采用停薪留职、带薪留职、“三保一回”等方式离职离岗经商、办企业或另谋职业。此前已经办理的,到期应及时通知本人回原单位上班;本人愿意辞职的、或符合条件愿意提前离岗,应及时按干部管理权限呈报审批。
小议财政货币协调配合方式
99年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新特点1999年财政货币政策是1998年扩张性财政配以适当的货币政策的延续,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呈现出若干新的特点。第一,财政扩张和货币配合的力度都将大于1998年。今年年初财政部门估计,包括去年增发1000亿元基础设施国债中用于今年财政支出的500亿元在内,财政赤字估计为1053亿元。与1998年相比,增长数目不会很大。但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已明确今年财政赤字将高达1503亿元,比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1998年460亿元财政赤字高出了两倍多,远远超出了人们年初的估计。货币供应量也将明显高于去年。其中,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幅计划为14%左右,比1998年实际增长率11.9%高出约2.1个百分点,如果把今年GDP增长的因素考虑进去,则狭义货币供应增长的幅度会更高。第二,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作用将增加。1999年在继续增加财政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政府将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集体、个体和社会其他方面增加投资,并以消费信贷方式扩大发展消费需求。3月份央行颁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由于社会投融资和消费信贷都属于货币政策作用范围,所以1999年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会比1998年进一步加强。
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方式
1、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是通过其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来体现的。政府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补贴都属于支出政策工具。差别税率和税收减免则属于收入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中运用得最频繁的是间接政策工具,诸如利率、银行准备金率、央行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但是,政策效果更显著的还是货币政策中的直接政策工具——银行贷款。它能起到直接扩大社会总需求的效果。
我国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1998年财政增发10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要求银行增加配套贷款1000亿元,从而使财政项目总投资扩大一倍,达到2000亿元,将投资乘数计算在内,预计两年内可以相应拉动经济增长2.5——3个百分点。
病毒防护物资应急调配策略
【摘要】病毒肺炎可通过飞沫传播,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国家要求医务人员“零感染”,医学装备处作为医院的防疫物资的重点保障部门,担负着疫情防护物资应急调配的首要任务。适逢春节,各大工厂停工,防护物资严重供应不足,医学装备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院医学装备处在医院统筹指挥下,快速制定、部署落实了系列防控物资应急调配策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病毒肺炎;防护物资;应急调配
2019年12月初我国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肺炎,12月27日上报到湖北省疾控中心的第一例病例,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明确表示,此次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人们对该病毒有了新的认识。病毒感染性肺炎(简称肺炎)在湖北省武汉市被发现。肺炎是与病毒(2019-nCoV)感染有关的疾病[1],主要通过黏膜感染侵入人体[2],该病毒潜伏期长,传染性强,目前尚无特效针对性药物治疗[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4]。随着武汉肺炎疫情蔓延至全国,且形势颇为严峻,防控疫情的狙击战已经迫在眉睫。按照中央的指示,医务人员要求“零感染”。这对医学装备工作人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物资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既要做好物资调配,又要进行合理分配,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1病毒防护物资分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疫情防控狙击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的就是“钱粮”。只有确保物资充足,才能打赢这场战争。疫情防护物资主要有以下几大类:防护类、消杀类、检验检测类、药品类、医疗设备类、车辆及其他。其中,防护类主要包括口罩(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手套(丁腈手套、橡胶手套)、防护服(医用连体防护服带胶条和不带胶条)、隔离衣、护目镜、防护面罩(面屏)、胶靴、医用靴套、医用帽子和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消杀类主要包括二氧化氯泡腾片(10%)、84消毒液(5%)、速干手消液(主要有效成份过氧化氢)、酒精(95%)、抗菌洗手液和3%过氧化氢;检测检验类主要包括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和核酸提取试剂;医疗设备类主要包括环境消毒类、灭菌类、体温监测类、监护类,其他检查类,如支气管镜、ECMO、PCR仪、DR和CT等。
2病毒肺炎防护措施
人员流动调配信息化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技术在人员流动调配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化管理程度越高,对于其人员流动调配工作效率会有大幅度提升,让其人员资料信息可以得到精准、及时的反映。因此,文章针对人员流动调配信息化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提升组织反应灵敏度,并提高了人员流动调配管理效率。
关键词:人员流动调配;信息化管理;现状
传统人员流动调配管理工作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化要求,想要提高人员流动调配管理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其模式的出现,提高了人员流动调配管理工作的灵活性与高效性。从当前人员流动调配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后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会对整个信息化管理工作形成一定的阻碍[1]。
1人员流动调配信息化管理现状
1.1信息化优势还未能充分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人员流动调配管理体系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分析,当前我国所开展的人员流动调配管理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其信息化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在人员分工、法律服务、劳动裁员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程度相对较低。甚至在开展人员流动调配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没有结合自身企业信息化管理需求进行分析,将其他企业人员流动调配信息化管理模式生搬硬套。从而其信息化管理功能不符合自身企业的发展,反而会给企业人员流动调配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1.2人员流动调配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存在抵触心理。企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对其工作人员开展合理化、科学化的管理。但部分企业人员流调配管理人员开展实际工作过程中,认为信息化管理会对个人利益造成威胁,并不乐意以信息化管理模式来开展管理工作。其主要原因是,在开展人员流动调配管理过程中,如果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许多传统事务性工作,都会通过系统来进行自动化完成。但管理人员必须要改变以往的工作习惯来适应这种管理模式,从内心中认为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阻碍了其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进程。1.3人员流动调配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不足。当前许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比较注意其企业的业务发展,许多管理层认为业务发展才是管理工作的重点。还没有意识到人员流动调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如果缺少合理化的人员调配管理,企业人才损失会给其带来非常大的损失。因此,部分企业缺少相应的人员流动调配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对于人员流动调配缺少规划,最终演变到对人员管理不重视的问题出现。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极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对企业发展形成了非常大的阻碍[2]。
2人员流动调配信息化管理特点
教体局职工调配指导意见
一、调配办法
1.教职工调配工作的调配原则、调配对象和方式、调配条件和办法,按市人事局、市教体局《关于2007年教育系统学校教职工调配工作的意见》规定执行。
2.因城市规划区人口机械增长速度加快,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就学人数不断增加,城市规划区内学校需求教师,原则上从城市规划区内学校调剂解决,对个别学科无法调剂解决的从城市规划区外镇(区)义务教育学校两地分居的教师中公开考选予以补充(具体考选办法另发)。
3.为照顾教职工的实际生活,夫妇双方均为在编教职工的,若双方在不同镇(区)工作且一方符合调配原则、方式和条件的,可由符合的一方提出调入另一方所在镇(区)的申请,经调出方学校和镇(区)同意后,直接报市教体局研究确定;若夫妇双方分别在城市规划区学校和农村学校工作,在城市规划区学校工作的一方申请到农村学校工作满6年后,夫妇双方可同时调入城市规划区学校工作。
4.根据学科结构和课程设置情况,调配普通高中富余教学人员到结构性缺编的初中学校或职业学校任教。驻镇高中学校缺额学科的教师原则上从高中学校调剂解决,对个别学科无法调剂解决的从镇(区)初中学校近三年分配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中选调。
5.为进一步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规划区义务教育学校更高水平均衡发展,今年继续从四中、实验小学选调优秀骨干教师到城市规划区其他同学段义务教育学校任教。
事业人员调配交流制度
为加强和完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健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激励、考核约束机制,促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理流动,增强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队伍活力,保证人员交流、人事调配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人事部《干部调配工作办法》等文件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股级(含股级)以下工作人员(不含县委委托组织部管理的股级(含股级)以下工作人员)。
二、调配交流原则
1、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适应改革开改的需要,促进县域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2、按照国家规定的编制员额和职位设置进行,保证工作人员在行业、部门之间的的合理配置。
商行经济资产调配与管理思索
1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资产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通过进行金融产品经营和面向社会提供的金融服务,实现自身的利润。我国的商业银行制度是以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综合性银行制度,银行经营的范围包括面向社会的公共存款吸收、贷款发放和金融服务的提供。在我国商业银行本身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下,独立开展业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参与市场竞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我国现代商业银行逐步进行并完成了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逐渐形成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对银行业的基本要求。银行的经济资产主要由现金、信用资产和金融市场的各种有价证券和票据组成。现金部分主要包括自持现金、法定准备金和跨行存款组成。自持资金指商业银行拥有的,可以随时调拨的,可以自行管理的各种法定货币的总和。自持资金是进行银行日常经济往来所需要的资金,主要维持银行自身日常存款支付业务和各种成本费用支出。法定准备金是根据中央银行规定将全部存款中的固定比例上交中央银行管理作为支付储户对付存款需求的部分。根据我国相关法规要求,超过存款准备金率要求的部分也需要存放于中央银行的有关账户中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跨行存款主要指不同商业银行为完成相互之间的结算和支付业务在各自账户中保存的现金。跨行存款是现代市场经济进行企业之间远期结算支付业务对现代商业银行相关制度安排的要求,是维持远期付款和承兑、结算业务的重要金融保障措施。信用资产是银行信贷行为产生的借贷资产。信用资产的质量依赖于借贷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抵押品状况,具有很大的风险但也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各种有价证券或票据是商业银行通过自身在金融市场上的经营行为和办理贴现金融业务而形成的各种虚拟资本的总和,伴随我国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各大商业银行已经纷纷上市,吸纳市场投资。
2商业银行的经济资产管理
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主要受到三种管理理论的指导,并形成了相应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商业银行经济资产管理的基本形式。商业银行的传统资产管理理论为自偿理论。自偿理论认为企业应当保持自己资金的流动性,使银行本身拥有充足的现金进行支付业务。基于该理论,银行应当采取的管理模式是优化自己的贷款结构,对自偿性、生产性贷款加以倾斜,保证银行能够进行及时的货币回笼以稳定流动性。在现实经济资产管理中,该理论的指导意义在于银行进行信贷资产管理是应当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坚持贷款审查的合理性和严谨性,防止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伴随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法规的建设,我国金融市场经营行为已经逐渐规范化,金融资产运营过程中的违约行为已经得到相关法律的逐步制约。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逐渐接受转移理论,认为在保证流动性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将一部分货币资金进行远期投资,使银行能够在远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该理论的指导下,银行逐渐形成次级准备管理模式。次级准备管理模式是通过进行一部分资产的远期贴现或金融投资形成次级金融资产。在银行流动性充裕时,将次级资产作为银行拓展市场份额的远期投资。当银行流动性短缺时,可通过金融市场将次级准备变现,从而实现流动性补充。
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广泛使用为银行进行长期借贷提供了技术基础。长期贷款需要银行对贷款客户进行充分科学的贷款分析,使用技术经济分析手段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通过净现值、净年值和内部收益率等指标的核算和敏感性分析的处理预计未来的收益和可能为贷款行为付出的成本。指导这个过程的理论是预期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预期收益应当作为银行长期发展的利润来源,再考虑到自偿性的前提下,应当进行适当份额的针对实体经济的远期贷款,从而实现远期收益。该种经济资产管理模式相对于前两种而言更适用于银行资金更加充裕、金融法规更加健全和贷款公司信用额度较高并且当时宏观经济状况较好的时期进行。以保证银行的贷款风险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银行拥有更大的投资回报。
3银行的经济资产调配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的创建与现状
摘要:目的:为促进我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的规范化建设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健康发展、提升临床输液的合理使用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我国PIVAS的创建与发展过程,分析我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的必然性、PIVAS建设现状和需解决的问题。结果与结论:由药师负责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因操作流程科学、先进、顺畅,且便于规范化管理,减少了输液调配人员的职业暴露等优势成为我国医院静脉用药调配工作的必然发展方向。我国PIVAS总体运行良好、作用显著,大幅提高了成品输液质量、促进了合理用药,也保护了护士的身体健康和病房(区)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护理专业建设与发展,也有利于提升药学部门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但PIVAS药师的服务价值如何予以体现尚需要合理解决。
关键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药师;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合理用药
我国自1999年建立第一家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以来,距今已有20余年,虽至今尚未建立适当的收费项目与合理的收费标准,但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仍然得到了较快而健康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000余家医院建立了PIVAS,总体来看,静脉输液集中调配与供应模式流程科学、顺畅,不仅能确保成品输液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护理工作品质,而且解决了医务人员职业保护问题,是我国静脉用药调配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通过回顾我国PIVAS的创建与发展过程,分析我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的必然性、建设现状和需解决的问题,以期为促进我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的规范化建设和PIVAS健康发展,进而提升临床输液的合理使用水平提供参考。
1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的提出
1.1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概念的形成。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的进步、新药的开发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使得药品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二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临床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成为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因静脉用药品种的增多和加药调配技术难度的提高以及患者人数的增多,由护士在病区加药调配的传统调配模式的不足逐渐凸显,需要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静脉用药调配工作,从而提升成品输液质量,促进临床正确、合理用药;三是随着肿瘤等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临床对于细胞毒类药品的种类和用量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危害药品对加药调配者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明显,迫切要求解决护士的职业暴露问题,保护护理人员健康;四是随着肠外营养治疗学的发展,肠外营养液不仅成分多、调配难度大、用药计算多,并且要求药师依据患者病情和营养状况设计各种营养液的配置比并计算用量。总之,临床对于静脉用药加药调配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较多药学专业技术知识,因此只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承担和完成,这就逐步形成由药师负责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并得到迅速发展。1.2国际上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医院药学界首先提出了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并于1969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了第一家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intravenousadmixtureservice,简称“静配中心(PIVAS)”。由药学部门管理、药师负责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在提高成输液质量、促成合理用药中作用明显。因此这一工作模式在欧美等国迅速推广实行,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1]。1.3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在欧美各国的发展并不规范。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在欧美等国家并不规范。这主要是由于欧美各国医院规模普遍较小、输液用量也不大,因而PIVAS规模都较小,建筑设计与装修也无统一要求,主要承担“危害药品”加药调配和“肠外营养液”处方设计与调配工作。现在美国和欧洲国家医院药学部门在每个病房(区)都配有专科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和药物治疗管理,在病房(区)设有小药房,派驻有一名通科临床药师专职负责审核医师用药医嘱和在病房(区)设置的洁净工作台内负责调配电解质类普通静脉输液。有的国家是由药品生产企业直接配制好某些性能较稳定的静脉输液并直接向医院配送;也有的企业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性质较稳定的静脉输液,采取设置“地区性静配中心”的形式负责统一调配供应。但上述企业参与的两种集中调配供应模式,由于静脉输液调配和临床使用的特点、成品输液的稳定性,以及运送、加工费等诸多问题不易解决,故较难推广。总体而言,欧美各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形式较多,但并不规范。
2我国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工作模式的提出与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