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资金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0 01:36: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调控资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司货币资金的内部调控
【摘要】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内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货币资金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获利。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货币开支的合理、合法和货币回收的安全可靠,货币资金失去有效控制是现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常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而造成货币资金管理发生失误甚至被贪污或挪用的现象,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管理水平。
【关键词】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一、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1.货币资金,通俗地说,就是钱,就是单位所拥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钱之所以重要,于个人而言,它是社会化分工情况下一切个人基本物质条件的保证。钱于单位,尤其是生产制造型单位,更是至关重要。没有钱,就不能组织、扩大再生产;没有钱,就发不出工资、福利。行政、事业单位的钱,源于国家的财政收入,而财政收入是纳税人的贡献;企业的钱,那是职工们用血汗赚取、积累的。不言而喻,不论是什么样的单位,管好自己的钱既是保“命”、保生存、保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货币资金作为标准的支付手段,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可接受性和最强的流动性,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立刻用于购买物资、支付有关费用、偿还债务。由于货币资金是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是唯一能够转化成其他任何类型资产的资产,所以极易被盗窃、挪用、短缺或发生其他舞弊行为。货币资金的流动是否合理和恰当,对单位的资金周转和经营成败影响极大。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核算,对于保护单位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和完整,稳定金融市场秩序,维护财经纪律,促使单位管好、用好货币资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要点
建设项目调控资金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和《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的实施意见》(鲁发〔2008〕21号),确定采用信贷融资方式,建立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调控资金(以下简称调控资金)。为加强对调控资金的管理,确保合规融入、有效使用、谁用谁还、按期偿还,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调控资金,是指有关银行在政府信用支持下,按照平等、自愿、互利原则,向我省提供的长期优惠贷款。贷款享受国家规定的最大优惠利率,期限不低于8年,并按年计付利息。调控资金由省政府统一掌握,以增强扩大内需、保持增长的调控能力。
第三条调控资金由省政府统一管理使用。建立调控资金管理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负责调控资金使用管理的具体工作。联席会议由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财政厅、国资委、审计厅、金融办等部门组成,省政府分管领导为总召集人,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融资公司和银行列席联席会议。
第四条省政府授权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调控资金的融资公司。融资公司承担省政府赋予的调控资金管理职责,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进行运作,负责资金的统一融入、回收和偿还。
第二章调控资金的融入
区建委项目调控资金管理方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动区政府主导的旧城旧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对项目调控资金的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调控资金,是指有关银行在政府信用支持下,按照“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向区提供的长期优惠贷款。调控资金采用信贷融资方式建立,并按照“融入合规、使用有效、偿还按期、风险可控”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三条调控资金的融入、使用由区政府统一掌握,为加强管理,成立区调控资金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调控资金使用管理的具体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财政局。
第四条区政府授权城市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发公司)为调控资金的融资公司,承担区政府赋予的管理职责,依法进行运作,负责资金的统一融入、回收和偿还等。
第二章调控资金的融入
财政局资金调控工作要点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调控、引导作用,对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市财政将坚持以财政增收为第一要务,以保证支出为第一目标,以和谐稳定为第一追求,积极深化财政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强化收支管理、精细运作资金,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要做到“五个确保”:
一、以强化收入管理为主线,确保财政有效增收
以保持经济强县位置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提高收入质量、调整镇级体制、狠抓非税收入、积极争取资金,努力增加可用财力。
(一)加强财源建设。充分发挥财源建设办公室综合协调、分析调度职能,不断完善涉税信息网络报送平台功能,加强与国地税部门联系沟通,全面掌握各类动态财经数据,多视角、全方位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分析,夯实综合治税基础;时刻跟踪地方税收收入进度,保持与业务上级的紧密联系,畅通信息获取渠道,通过与省内经济强县、各县市区收入进度、税收征管情况对比分析,及时提出全市税收征管任务目标、改进税收征管的意见建议;完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营状况、纳税情况信息来源渠道,强化与省内同行业、类似企业的信息对比分析,掌握税收收入的阶段性特征和征管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现实和潜在问题,提出改进税收的意见建议,为财政增收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对纳税明显低于行业、企业平均水平的,向国地税部门提出稽查建议。
不断创新增加地方税收的新思路,重点在税源挖潜、征收质量、政策研究方面下功夫,确保取得实效。提前参与,监控潜在税源。特别是对新立项和投资意向的项目提前介入,侧重关注人工岛群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税收控管和数据测算,以及设备类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增值税抵扣数额大、已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跟踪评估,抓好控管;坚持依法治税,充分运用涉税部门联动机制、涉外税务审计、纳税评估、外地协查等手段,加大反避税力度,对部分行业实施专项整顿,防范企业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定价等避税行为;紧紧抓住“转方式、调结构”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强财税扶持政策应用性研究,找准财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跟踪产业财税扶持政策,为招商引资、域外税收向我市集聚提供参考、创造条件。重点加强代开发票等流动性税收吸纳,做好总部经济文章。
(二)狠抓非税收入。对照政策标准与收入项目,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特别是国有土地出让金、水资源费、河道维护管理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收费项目,彻底摸清底数,确保应收尽收、足额入库;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研究提出《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规定》,对经营性资产进行定性,对非经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互换做出明确规定,对资产发包、收支管理做出统一规范;联合主管部门,逐步对国有独资及国有参控股企业加强管理,建立企业月报表制度、年度清产核资制度、重大资产购置、处理审批备案制度,全面掌握各企业资产变更及经营情况,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全面调查、掌握土地转让、出让及土地开发、房地产建设项目,全面准确搜集基础资料,科学核定契税、耕地占用税,依法征收。
深究高校信贷资金财务风险调控
为有效控制信贷资金财务风险,2004年7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对高校贷款的指导思想、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管理均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加强了高校贷款行为和资金管理。这是政府部门为指导高校规避财务风险而制定的指导性政策。
高校的信贷资金属于高校的借入资金,属于高校的负债,与国拨经费和学费有着本质的区别。高校利用信贷资金需要支付资金成本和按期归还本金,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所谓财务风险就是高校取得信贷资金后存在着债务负担过重而影响高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如果贷款不能展期,甚至还存在着被债权人起诉而破产还债的可能性高校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的原则,注重投资质量。注重分析投资后是否能为学校带来更多的资金回流,也就是能否创造新的更多的收入。另外,信贷资金的使用应经过严格、合理的专家论证,避免出现个别人的“拍脑门工程”和无效投入,避免给学校财务造成新的更大的困难。总之,学校在信贷资金的使用上必须坚持效益原则,既要努力扩大收入,又要严格控制办学成本,不断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由于高校长期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一些高校申请到信贷资金以后,觉得资金有了溢余就随意消费,乱上建设项目;还有一些高校缺乏长远规划,过于追求短期利益以至基建摊子铺得很大。这些行为只会进一步加大财务风险,给高校的资金运转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作为高校应严格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建立高等院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
高校利用信贷资金,要还本付息,当支付的利息相对数较小时,可列入当年的经费支出中,但本金一次偿还时会造成高校财务支付困难。如作者所在的高校,在2006年一年中,归还到期贷款本金5000多万元。这对于一个年收入只有9000多万元的高校来说,一年内归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就占去了一半以上,是一个相对较大的数额,曾一度使该高校财务陷入困境。财务账上没钱,教职工手中的积压了大量的票据不能报销,教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搞得人心惶惶。影响了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信心,影响了教职工积极性的发挥。由此看来,建立高校的偿债准备金制度是完全必要的。同时,由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中耗费的价值得不到补偿,高校偿还银行贷款就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了弥补高校会计制度的缺陷,也为了高校不至于因偿还贷款而发生财务风险,应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根据债务规模和贷款期限,按2%~3%的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在事业基金中留足这一数额。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
对高校来说贷款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应该贷多少款和能贷多少款”是高校在贷款时应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贷款规模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如果学校贷款规模超过学校的承受能力,学校将面临财务风险。因此,高校为防范风险,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评价模型来确定合理的贷款规模,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成立货币资金内部调控须遵循的四项原则
【摘要】笔者认为,每个企业在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时都应当遵守合法并符合实际的原则、成本效益原则、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以及制衡原则。
【关键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建立原则
一、合法并符合实际原则
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依法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首先,应当根据《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制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因为内部控制是建立在职责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分工、授权、审批、制衡等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都与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责分工密切相关。任何企业在建立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设计控制方法、措施、途径和手段等方面,都必须在《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的框架内进行,不得违反这些法律的规定。其次,应当根据《会计法》所确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原则,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与职责配置要求,特别是对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券、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的规定,设计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配备与及时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原则与措施的重要保证。《会计法》对出纳员职责的特别规定更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应予特别遵循的要求。再次,应根据财政部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和运行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详细规定了单位建立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应采取的基本措施和应具有的基本方法,是企业建立自身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直接法律依据。任何企业建立自己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都应当遵循这一规定,并应在此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该规范的要求予以具体化和完善化。最后,应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银行各项结算纪律与规定,国家《审计法》、《内部审计条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规定》等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优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运行环境。
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都是不相同的,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可能为每一个企业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要使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行并有效地发挥作用,每一个企业还必须根据本企业的经营规模、组织形式、机构设置、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这些情况的发展变化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发展。比如,规模较小的企业,就不可能有较细致的分工,就不能设置较大规模的内部控制;业务复杂、包括较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模就应尽可能大些。
二、成本效益原则
小议公司内部货币资金的调控与监管
货币资金是指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产,根据货币资金存放地点及其用途的不同,货币资金分为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现金指企业库存的现金,不包括企业各部门借用的、尚未报销的备用金。银行存款指企业的外域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等其他货币资金。这些货币资金均包括人民币和按国家有关法规允许企业保留的外币。
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持有货币资金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持有货币资金。由于货币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控制风险,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对于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货币资金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货币资金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一系列相互制约与协调的方法、措施和程序。我国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现金收支业务中的常见错误。(1)将备用金作为现金核算。备用金的拨付虽然通过“现金”科目,但备用金不是现金,在会计核算中应设置“其他应收款”科目进行核算,而不能与现金混淆。(2)处理货币资金相互存取业务时易填错记账凭证。实务工作中经常发生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相互存取的业务,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容易出现错误。例如,从银行存款提取现金,既要填制现金收款凭证,又要填制银行付款凭证,造成重复,影响到记账的准确性。(3)存在收入不入账、坐收坐支等不规范行为,有可能少记收入和支出。(4)存在漏盖“收讫”或“付讫”戳记的现象,有可能重复收付款或漏收漏付款。(5)存在白条抵库的现象,造成盘点现金时账面现金金额与保险柜金额不符。
(二)现金收支处理的常见漏洞。(1)少列收入金额,多列支出金额,故意少计现金收入日记账合计数,或者故意多计现金支出日记账合计数,将多余的现金占为己有。主要原因是会计分工、会计牵制出了问题,出纳人员不应既登记日记账,又登记明细账和总账。(2)涂改凭证金额。会计人员利用原始凭证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或工作中的便利条件,使用退字灵、修正液等化学药剂更改发票或收据上的金额,将现金收入原始凭证上的金额改小,或将现金支出原始凭证上的金额放大,从而达到贪污的目的。(3)撕毁票据或盗用凭证。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对收入现金的票据撕毁,将现金据为己有;或用盗取发票、收据等凭证向客户开票,隐匿现金,达到贪污的目的。这主要是单位票据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未能有效地控制票据的数量和编号,对收款监督不力。(4)利用钱账兼管的机会贪污现金。(5)无证无账。无证无账指收入现金既不给付款方开具收据或发票,也不报账和记账,直接将现金据为己有。(6)虚构支出业务内容。虚列工资、补贴等,将报销的现金占为己有。这主要是未能坚持办理经济业务事项不得由一人负责全过程的原则,薪金支付单等未经单位人劳部门编制和审核,会计稽核人员未能真正发挥作用。(7)票据头尾不一。出纳人员或经办人员在票据出票时,利用假复写的方法使票据凭证联和存根联金额不一致,造成收多报少或支少报多,贪污差额款。这主要是填制收付款原始凭证与收付款职责未分离、单位内部牵制制度失效造成的。(8)挪用现金。出纳人员或其他人员采用虚写或涂改现金缴款单日期的方法,不将当天应送交银行的现金及时入账,而将资金挪用,进行体外循环。主要原因是会计牵制不力,稽核人员未发挥作用。(9)添枝加叶,加码报销。会计人员在原始凭证上添加经济业务的内容和金额,以达到贪污现金的目的。主要原因是会计稽核人员未履行职责。
小议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风险调控
一、农村市场介绍
农村潜伏着巨大的信贷需求,而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撤离造成了农村金融资源的严重短缺,新型农村小型合作金融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农村地区金融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在这些小型合作金融组织中,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互助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在我国吉林、山东、河北、河南、四川、安徽等省出现了许多互助社。这些组织以成员入股集合资金,为生产生活中需要资金的组织内部成员(农民)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在促进农民扩大再生产、增加收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首先,互助社弥补了农村资金需求缺口。近年来,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日益明显,金融机构“去农化”倾向趋重,导致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日渐突出,尤其是加剧了小额农业信贷资金需求缺口,极大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民资金互助社针对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引导入社农户自愿把零散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互助资金,为加大对小额农业信贷产品供给提供了保证,较好地发挥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其次,互助社一定程度满足了农民创业资金的需求。由于农民资金互助社孕育于农村,扎根服务于本乡本土,因此,互助社的人员能够深入到村组、农户、田头,及时为有需求的农户分期分批办理小额借款,使其在发展生产时能方便快捷地借到钱、办成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增收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再次,互助社有效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农民资金互助社作为小型金融组织,在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方面,比大型金融组织更具优势,是现有农村信贷市场的必要补充,是商业信贷市场之外的一种“微型融资”新途径,已逐步成为推动扩大“农村资金洼地”的有效载体。农民资金互助社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农村金融格局,成功实现了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良性错位发展。最后,互助社进一步遏制了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势头。随着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村的民间资本规模不断壮大,不规范的民间借贷交易势头日盛。而农民资金互助社的产生,使农户有了交易成本较低的融资渠道。农民资金互助社客观上为民间资本提供了一条由“地下”转入“地上”的合规平台,从而有效遏制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民间高利贷的生存空间,引导民间金融资源的合理、有序配置。
但互助社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第一是融资困难,互助社成了无源之水。《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第四十一条指出:农村资金互助社主要以吸收社员存款、接受社会捐赠和向其他银行机构借款作为资金来源。在这三种资金来源中,因为受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等条件限制,社员本身是需要资金的群体,没多少存款。而“暂行规定”又限制了吸纳互助社员的范围,所以吸收社员存款难度比较大。社会捐赠是偶发性的,不能作为融资的主要来源。第二,监管专项法律缺失,互助社没有合法的“身份证”。虽然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但由于长期缺乏一部关于资金互助社的法律法规,互助社的合法身份受到质疑。由于“身份证”颁发部门不统一,没有一家资金互助社能得到监管部门的指导和认同。最后是互助社自身的问题,由于互助社由村民入股组成,其管理者从股东中产生,他们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金融知识知之甚少,并不具备成熟全面的金融知识和管理经验。加之没有合适的制度约束,造成有章不循、合作性不强及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增加了互助社的运行风险。本文着重分析了互助社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风险防范的措施。
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概述
1.概念
宏观调控下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提要]为了抑制房地产过热发展势头,2013年以来政府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从金融、土地、税收等方面严格规范房地产企业及购房者两方行为。其中的限购、限贷、限售等一系列与房地产企业融资、投资及资金回收有关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及财务风险。本文首先分析政府调控政策对房地产财务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然后以保元公司2013~2018年实际数据,应用Z-SCORE模型对其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可行措施,供相关企业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宏观调控;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控制
一、研究意义
房地产企业项目投资金额高、资金需求量大、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从而使得房地产行业在享有高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较高的财务风险。近年来,尤其是2013年以后,为了抑制房地产企业的过热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这些政策大多数从企业的资金源头加以调控,对房地产企业融资及资金成本、项目投资回报率及资金回收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对调控政策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财务风险的控制,这关系到企业当前的生存及未来的发展及获利。所以,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财务风险是当前每个房地产企业都要重视的课题。本文在分析了调控政策下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后,以沪市大型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保元房地产公司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借助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通过与财务风险控制较好的企业对比的方式评价该公司目前的财务风险状况,最后针对该公司目前面临的不同财务风险提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控制措施,促进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案例公司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应变能力,增强财务管理能力,确保公司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和经验。关于财务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控制,已有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关于财务风险评估,常见方法是Beaver(1966)提出单变量判定模型,即以传统的财务比率从某一特定角度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Alexander.Wole提出的企业财务风险综合评分法和EdwardArtman教授提出的Z-SCORE模型分析法等。我国学者向德伟(1994)按照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把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分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近几年,针对我国关于房地产企业特定财务风险的研究包括:唱晓阳(2015),杨利红(2017),张晓萍、孔庆景(2012)从企业财务活动的角度将房地产行业财务风险管理划分为筹资风险管理、投资风险管理和现金流量风险管理,并针对各种风险管理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王琨(2009)、房正武(2012)从资金链角度切入分析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并且从融资角度提出管理风险的建议;郑柳红(2013)、小涓(2017)研究认为,政府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面临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提高,利润下降的风险,甚至引发资金实力较弱的房地产企业资金链面临严峻考验的风险。综上所述,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投入量大,依赖外部融资,财务杠杆较高,同时开发周期长的行业,资金回收缓慢。所以,国家财政、金融方面的调控政策将直接引发其财务活动的不确定增大。因此,研究政府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评估与控制问题有助于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风险,预防和避免损失,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政府调控政策简述及其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的分析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2013~2018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然后,分析这些政策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传导机制,为房地产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及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一)政府调控政策简述。2013年国务院颁布“国五条”以来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又连续出台了多项房地产调控政策,主要包括土地调控政策、金融调控政策及税收调控政策。在土地调控政策方面“国五条”第三条“要求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国五条”出台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相继推出新一轮关于加大土地供应调控政策。证券监管部门也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给予暂停其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和新购置土地的约束。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利息政策、首付比例政策。例如各商业银行对贷款购买商品住房将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严格执行首付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税收调控政策主要是:(1)对出售自有住房应依法严格按转让所得的20%计征个人所得税。(2)对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3)加强对土地增值税征管情况的监督和检查。(4)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到全国。上述宏观调控政策将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从不同的侧面发生影响。(二)政府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作用机理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可以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分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1)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方式、筹资规模、筹资成本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而引发的风险,具体包括筹资不足风险,即企业无法在特定时间筹集到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风险;资本结构不合理风险,如过度依赖债权筹资而导致财务杠杆过高风险,或者短贷长用而导致的短期偿债能力不足风险;筹资成本过高风险,例如有些企业,尤其是房地产公司在调控背景下无法从股市、债市及通过银行贷款融资,转而通过信托、财务公司等渠道以较高的代价融资,就会造成资金成本过高风险,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2)投资风险是指投资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企业投资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在于投资项目选择不当而造成的产品适销不对路而形成的风险,投资规模选择不当,尤其是投资规模过大,导致企业固定性经营成本过高、经营杠杆系数较大而引发的经营风险,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并由此加剧企业财务风险。对于调控背景下的房地产企业而言,企业土地取得成本的上升及负债融资利率的上升均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政府“稳定房价”(限价)更是因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盈利水平而加剧其财务风险。(3)资金回收风险是指企业销售产品,从成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再从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这两个转化过程在时间和金额上的不确定性,包括存货出售风险和应收账款回收风险。不难理解,宏观调控政策中的限价、限购、限贷及限售等“四限”及税收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回收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因为“四限”政策及税收政策不仅抑制了商品房的交易量、降低了交易价格而且还大大地推迟了交易时间,因此将从量、价及时间三个维度影响到房地产企业资金回流。(4)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风险。对于调控背景下的房地产企业而言,如果企业因宏观调控而导致盈利能力及获取经营现金流能力下降,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如果因此造成企业无法向投资者分配现金股利,还将导致企业失去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能力。综上所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不同方向对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影响。接下来,本文将分别选取两家有代表性的全国性及区域性房地产企业2013~2018年的财务数据,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其财务风险的影响。(三)政府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影响数据分析。不难理解政府限价、限购、限贷将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及经营活动的资金回收,并通过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得以反映。从表1、表2、表3可以明显的看出,随着2013年“国五条”的颁布以及2017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最密集出台后,不论是全国性房地产企业还是区域性房地产企业,政策颁布当年,或者次年上述各指标几乎全部变差。例如,2014年及2017年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指标除南国置业因前一年为较大的负增长外其他公司全部大幅度放缓甚至较大的负增长,2014年除中粮地产小幅增长外,其他各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全部放缓,而两家区域房地产公司呈现出较大的负增长,2013年、2014年及2017年企业几乎所有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全部呈现出不良变化,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经营活动资金回收不及时,必然引发企业依赖外部融资。这种现象通过对表3、表4之间的数据变化关系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例如,针对2013年、2014年而言,表3中除了滨江集团2013年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为0.3元,其余各公司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全部为较大的净流出。结果导致四家企业在2013年、2014年的生产过程严重依赖外部融资,具体表现为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加。而这种现象尤以保元地产表现的最为突出,该企业2013年、2014年及2017年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为负数,导致企业这几年必须依赖外部融资,尤其是外部债权融资而增加企业财务风险。而2015年、2016年该企业经营现金流量为较大的净流入正数,则企业就可以用经营活动现金流偿还负债,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实践证明如果企业不能通过经营活动获取净现金流入,而是依靠外源融资,不仅会造成企业融资期限长,资金成本高,同时也会对企业投资活动的资金供给造成不利影响。(表1、表2、表3、表4、表5)综上所述,毋庸置疑,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及调控方向终将引发房地产企财务风险的变化,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面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活动,确保企业健康平稳发展。风险识别以后,要对风险进行评估,传统的财务风险评估多采用单变量判定模型,即以传统的财务比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单一的财务指标,从某一特定角度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因指标缺乏系统性而无法全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高低。接下来本文将结合2013年以来保元地产公司的实际数据,采用多元线性评价模型,即Z-SCORE模型对该企业在“国五条”颁布以来的财务风险进行跟踪评估,为企业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财政职能生长趋向论文
第一种看法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分为四大职能
1.筹集资金职能。为实现国家职能而筹集资金,这是任何社会形态的国家财政最底子、最主要的职能。如果与马克思社会产物分配原理讨论起来,这又可称为社会扣除职能肯定时期的社会总产物在小我私家之间举行分配之前,必须先举行种种社会扣除,这是任何社会生存和生长的条件。它使用于统统社会经济形态和历史生长的的各个差异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准确推行财政的筹集资金职能,就必须创造性明确和运用马克思的社会扣除原理。第一,在筹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唯一的社会扣除主体,财政代表国家实验同收;实验市场经济,企业和家庭也成为扣除主体。财政应突破统收,把一部门社会扣除职能返回给企业和家庭。第二,筹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家是唯一的社会扣除主体,所以社会总产物价钱C+V+M全部都成为财政扣除的对象,财政收入占社会总产值、百姓收入的比重较高;实验市场经济,C+V以及M的一部门,应作为企业和和家庭举行社会扣除的对象,以使企业和家庭成为生产筹谋主体、投资主体,有本事维持大略再生产,实现扩大再生产,财政扣除的对象重要是一部门M,以维持社会大众斲丧和底子步伐配置的须要。第三,筹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举行社会扣除的双重依据…政治权利和产业权利混而不分因而财政筹集资金的两种情势…税和利也是混而不分;实验市场经济,则要求国家职能“政”“资”疏散,财政收入情势税利分流。别的,市场经济的生长使商品名誉干系进一步向国家范畴渗透渗出,要求突破财政分配无偿性的边界,实验无偿筹资与有偿筹资相团结,强化国债成果。字串1
2.提供资金职能。这是筹集资金成果的延伸和归宿,即把筹集的财政资金凭据肯定的原则向百姓经济各有关部门和方面提供,以餍足国家实现职能的须要,包罗国家自身的须要…牢固和完满人民民主专政的须要;社会的配合须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存的须要;社会的有益须要…调治私人须要的须要。在筹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家险些统包统统社会扣除,实验统收,因而险些统包统统社会返回,实验统支,财政提供资金缺乏明确的范畴和量度限定,包袱很重。实验市场经济,财政突破了统包社会扣除和统收的款式,因而也应该突破统包社会返回和统支的款式,因此,必须明确界定财政提供资金的范畴和限度。财政提供资金的范畴,取决于实现国家职能的须要。第一,为餍足国家呆板正常运转以及牢固,完满人民·民主专政的须要,财政必须保证提供行政办理费、国防费、公安执法等经费。与国家政权职能无关的社会团体所需经费则不应由财政提供,而应由社团自筹。第二餍足社会配合须要的经费也应由财政提供。底子步伐中,只有那些天下性或地域性的庞大底子步伐配置,由于受益面广、投资大、部份社会成员不应单独包袱或无力包袱,才需由当局兴办,由财政提供资金,而敷衍大量的一样平常性底子配置,则应凭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由各方包袱。科学奇迹大概上可分为底子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服务性研究三大类,只有前者才属于社会配合须要的变乱,应由财政提供资金,尔后两类研究成果则可直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议决收费补偿资本,无需财政拨款。教诲奇迹具有两重性,即属于社会配合须要(干系到全民族的文化本质和国家的振兴),又属于企业和家庭的智力投资(劳动力再生产)范畴,所以应由财政、企业和家庭配合包袱。财政重要包袱底子教诲和对残疾人举行的分外教诲投资,而职业技能教诲和高等教诲投资则重要由企业和家庭包袱。文化奇迹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掩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公益奇迹,或称雅致文化,如文物奇迹整理和掩护等;一类是商品劳务筹谋性奇迹,如剧团、戏院奇迹等,或称通俗文化,前者应由财政保障提供,后者则应转向企业化办理,走向市场。我国财政提供的卫生式业经费包罗两部份:一部份是各卫生保健医疗机构的经费;另一部份是职工公费医疗经费。前者除社会防疫、保健奇迹属社会配合变乱,应由财政提供经费外,别的乃属于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筹谋性奇迹;后者属于劳动力再生产的用度组成部门,应纳入职工人为赐与补偿。虽然,为了更有用地保障人民身段康健,当局可以布局实验医疗保险制度,但也无需由财政统包提供。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有须要得当紧缩在底子步伐和科教文卫范畴里的资金提供范畴。别的,诸如生齿控制和筹划生养、生态情况掩护等,也属于社会配合须要的变乱,应由财政提供经费。第三,市场分配在餍足差异社会成员的私人须要方面难以顾及公正,这就要由当局调治。财政为了餍足这种调治私人须要的须要…社会的有益须要,就必须部署一部门转移性付出,用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价钱补贴、财政补贴等。财政提供资金的限度,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生长水温和国家会集性财力的大概。在我国当宿世产力不够发达、国家财力不够充实的情况下,纵然是属于财政提供范畴内的经费,也受到量入为出原则的制约而不克不及由财政统包。比喻,行政办理费的增长必须受到严酷控制;科教文卫奇迹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社会保障用度必须由国家、企业(单元)、小我私家配合包袱,等等。字串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职能的生长趋向来自:
3、调治控制职能。财政不光是国家筹集资金和提供资金的东西,也是国家作用于其经济底子的杠杆。换言之,任何社会形态的国家财政都具有调治控制职能。在由筹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中,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强化调控职能。这是由于:第一,我国市场机制的发育还很不行熟,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创建,须要当局的推动,此中包罗强化财政的调控职能,以便为之创造一系列的有利条件。第二,市场机制也不是万能的,它有着自身固有的缺陷,须要借助当局干预干与,包罗强化财政调控职能,加以补充和修正。第三,实验市场经济,在许多范畴直接的筹划调控已力有未逮,难以收效,这就须要强化财政调控职能,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和经济本事,议决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优点和经济决策,有用实现对微观经济运动的间接调控,从而有用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的。财政调控职能重要表现在:运用财政政策,与钱币政策相配合,调治社会总需求与总提供,实现两者的底子平衡,促进百姓经济一连、快速、康健生长;运用财政政策和财政投融资,与产业政策相接合,调治经济布局,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百姓经济和社会的调和生长;运用预算和税收等本事,调治百姓收入分配,布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正于社会稳固,此中后两者是财政调控职能的重点。由筹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不光须要强化财政调控职能,更须要转化财政调控职能。一是从重要调控国有经济转向调控全社会经济。二是从重要调控中心与地方、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干系转向调控百姓收入分配的全局。三是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四是从行政本事调控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杠杆和执法本事调控为主。五是从中心一级财政调控转向中心和地方两级财政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