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9 22:02: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子信息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现状研究
摘要:本文以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选取学院电子信息专业一线教师20人,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人员5人,展开主题为“高职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硬件体系建设、教学软件体系建设、教学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希望学院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管理部门针对已有问题进行完善性改革,以提升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取学院电子信息专业一线教师20人,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人员5人展开此次调查研究。1.2调查方法。首先,访谈法。利用课后时间,与20名学院电子信息专业一线教师和5名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获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整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教学硬件体系建设情况。对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硬件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学院是否建立了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室?(2)学院是否建立了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信息平台?(3)在平时的教学中,你会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吗?(4)你主要采用何种方法组织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后期的统计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1)目前,学院建有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室1个,能够承担单片机、FPGA两门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2)目前,学院尚未建成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信息平台。(3)有5名受访教师表示“经常采用”,7名受访教师表示“偶尔采用”,剩余3名受访教师表示“不会采用”。(4)10名受访教师表示“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实训室实训教学”方法,5名受访教师表示“直接在实训室组织教学”。2.2教学软件体系建设情况。对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软件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学院是否建成了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教学软件支撑系统?(2)学院是否组织了系统的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师资培训?(3)你对自己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评价如何?(4)你认为开展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教学存在的软件体系方面的障碍有哪些?通过后期的统计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1)目前,学院尚未建成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教学软件支撑系统。(2)2014至2017年间,学院组织过2次电子信息理实一体化师资培训,采用的方式为校内讲座。(3)6名受访教师表示“能力不足”,7名受访教师表示“能力一般”,2名受访教师表示“能力过硬”。(4)8名受访教师表示“没有完善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软件支撑体系”,7名受访教师表示“理实一体化教学技能不过硬”,5名教师表示“学生的理实一体化学习能力较弱”。2.3教学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对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学院是否建设了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部门?(2)学院每年是否会对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3)学院采用何种方式对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后期的统计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1)目前,学院尚未建立独立的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部门,现有的针对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管理主要由电子系负责。(2)学院每年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硬件和软件的改善,但力度并不大。(3)目前,学院主要采用传统的理论+实训考核方式,对电子信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论文
1电子信息专业实用人才基本素质
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为了计算机应用的输出打基础,计算机技术是一种较复杂的高科技应用技术,包含软件应用和硬件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由计算机和电子信息应用技术结合而成的。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就是:能够灵活应用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种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学校就要采用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达到要求,顺利输出人才,为企业创造价值,达到双赢的成果。想要真正成为合格的电子信息专业的实用人才,有几个基本素质是必须要具备的,也就是电子信息专业实用人才基本的要求。理解学习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从而在原有基础上能进行基本的开发研究;再次是信息技术的掌握学习,也包括硬件等相关技术的应用;最后是综合体的应用,也就是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掌握后,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机组合,生产出高端智能的高科技产品,应用于商业领域创造价值。
2实训教学应用与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原因
2.1行业发展需求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高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应用技术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众多的领域之中,应运而生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也被大力发展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跨越多领域行业的,主要是本领域的研发工作,也被应用在制造业里,包括生产机器和相关设备,还有各种电子产品的相关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掀起了制造产业的一种革命浪潮。电子产业是新时代的产物,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不仅是企业甚至是有些地区抓住机遇,建立科学技术基地,引进人才,打造创业环境,带动城市发展建设。
2.2电子信息专业培养方案要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分析
一、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一)忽视实践操作。分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现状发现:很多教师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由于此项专业所需的知识层面对实操性要求高,如若教师一味的开展理论教学,那么学生很难适应日后的工作,也阻碍了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二)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枯燥、乏味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数字图像处理》这节内容的时候,很多教师仅仅是为学生进行演示,并未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狭隘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无趣、枯燥,对本专业的学习也产生不了兴趣,进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三)考核制度不健全。虽然大量的实践测验进入到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测验中,但在综合测验中,实践测验的比重却不高,所以教学效果并不乐观。此外,考核制度不健全让学生在学习中大都采用机械式的记忆方法,完全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是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根本原因。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综合国家的发展特点,同时还要分析当今市场的需要。当前,数字化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中,人们的生活与其密切相关,同时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一专业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要也在不断地增长。纵观当前的经济结构,我国产业机构实现了转型,而且知识密集型产业也变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则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一个部分。可见,在这种大形势的支持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也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实际的应用和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如下:第一,缺乏创新能力,纵观全球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我国依然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在核心研究方面,根本就是以国外的先进技术为主。第二,人才培养方面,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完全忽视学生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一定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努力向着核心方面发展。
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分析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两项内容,学习内容涉及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三大知识板块,其培养方向有些院校涉及三个方向,如无线通信、图像传输与处理、信息电子技术等,有的院校则涵盖两个专业方向,如通信与电子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系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熟悉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能适应电子信息科学飞速发展,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能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及电子信息产业等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与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理论和技术人才。(一)拓宽专业方向,打好专业基础。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为了凸显本专业的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设立了大量专业技术方向的课程,但课时很少,同时还压缩了此专业的基础课程,导致学生没有打好专业基础。而如今的企业却需要能够有效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专业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的一两个专业就能培养的。所以,在电子信息与技术课程的设置上不能过分追求新、精,还要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的设置一定要注意不可过窄、深,要注重宽泛的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深知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样现如今电子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短,专业课的讲解一定不能过深,要让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主要范围和处理问题采用的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让学生深刻了解了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以便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应用。(二)加强实践的教学比重。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下社会的具体要求,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在课堂中,教师还要转变以往以自己为主的教学,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实践的环境。除此以外,教师还要从本专业的知识出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创造实践的平台,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去体验,例如在学习“传感器技术”时,教师可以事先和工厂商量好,带领学生进入工厂了解环境,了解不同的传感器,并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学会合理选择传感器,并针对工厂当前的仪电材料、工艺、误差理论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实景模拟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三)优化课堂教学,健全教学体系。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实验和学生智能教学结合起来,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导致专业技术薄弱。基于此,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考虑,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教师要优化教学课堂,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在考核中,要加强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的联系,以健全实验教学体系。(四)注重发展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学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依靠,可见发展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由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强弱对学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有效学习有着直接影响,所以教师要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并设立相关课程,以拓展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能力。(五)以竞赛为平台,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要鼓舞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活动,为此教育者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基层的教学、提升课程设计、注重科技创新的教学结构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体系。此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学习计划,并通过不同的竞赛,从浅到深逐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保证此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践能力和大部分学生通过竞赛活动获得电子设计的基本能力。在各类型的竞赛和培训中心,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以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都能在此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提升。通过各类型的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学生的日后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六)加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理论性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特点,在加强学生学习的同时,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就必须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论体系,不过理论的学习仅仅是一个初级阶段,学生要想深入掌握并灵活应用必须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努力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例如,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去工厂,尤其是进入到研发部门,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组织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进入工厂实习,这不仅可以为工厂带来新的活力,还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补助,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专注实习,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鼓舞。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初探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面临的问题,并对该专业建设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找准定位,凸显特色;二是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三是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四是推动校企联合育人。最后对专业建设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产业革命即将爆发,由此催生的新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将会引起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1]。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2],并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新一轮产业革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的特设专业,涵盖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主干学科,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各类电子信息器件、设备和系统等领域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系统检测、维护及管理工作,属于新工科专业中的新型工科专业。目前国内开办该专业的高校数量较多,开办时间普遍较早,存在人员老化,课程体系落后于时展,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许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新工科号召,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求的新工科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3-5]。但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使老牌的热门专业蜕变为新型工科专业,依然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对新工科背景下武汉轻工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专业建设举措
1.1找准定位,凸显特色。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有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进而凸显自己的特色。需要通过大量的资料查询,市场调研,专题研讨等手段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方案的修订首先要体现新工科的特点,紧盯产业前沿,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了解电子信息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满足未来新兴战略产业的需求。其次,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满足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最后,培养方案的修订还要结合所在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以便获得更好的办学土壤,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工科专业人才。武汉轻工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时间较早,最初归属于数理科学系,2011年在学校进行院系专业调整时划归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为适应电子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同时满足学校“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在2012年获批了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将原来授予理学学位修改为理工兼授。2015年获批了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重点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交叉融合了武汉轻工大学其他特色学科专业来进行人才培养。2019年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归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作为特设专业,更加强调光电信息科学相关知识,进一步凸显出了自己的特色。1.2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只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学术影响力,招收素质更高的学生,培养出更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的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结合教师的学术背景,以团队的形式积极探索学术前沿,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更好地支撑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还要注重与产业结合,注意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教师招聘时优先考虑具有企业工作背景和项目实践经验的老师,同时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交流,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做科研项目或产品开发,使教师能更好地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知识结构体系的更新与发展。最后,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有注意人才梯队的培养,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都要形成梯队,使教师队伍充满活力。经过大量的调查和讨论,结合学校的特色,本专业凝练出了两个大的科研方向,一是面向食品安全领域的光电传感技术,专注于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信息采集,处理及反馈等硬件技术。二是面向大食品、大健康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专注于食品领域相关图像的处理、分类和品质标定等软件技术。这两个方向即能凸显学校特色,又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结合,因此近年来的师资队伍建设都是围绕这两个方向进行。一方面积极招聘具有2-3年产品开发经验的青年博士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积极选派青年教师进行访学交流,并与企业进行联合产品研发,在提升教师科研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使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能更关注企业和社会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将研发成果转化成创业项目,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1.3实施课程体系改革。电子信息行业技术正经历着重大技术变革,这些变革必将影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适当增加前沿知识的教学。其次,针对理科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保证课程体系中各类实验实践环节的培训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除了保证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外,还有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身心健康的培养,通过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美术体育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本专业将课程分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四个大的模块。通识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日常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更好地适应电子信息行业国际化、全球化的特点。学科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电子信息处理、电子技术、微处理器技术等专业基本理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电子信息行业基础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力,根据本专业特点,按照光信息检测与处理和信号传输与处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包括查阅专业文献,撰写专业报告,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运用电子信息行业设备及工具,检测、调试和维护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能力等。针对不同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的不同需求,对四个课程模块,又分别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1.4推动校企联合育人。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就业市场也在不断变化,大量落后的岗位被淘汰,同时又产生许多新的岗位。一些专业存在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导致学生就业存在困难,而企业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衔接,首先要搭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桥梁,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联系,让企业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指导学生。这样一方面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相关岗位和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能通过实践活动,提前发现优秀人才并进行重点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赢。其次通过产教融合来培养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充分利用企业的行业经验,认真调查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体系的需求,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后,还要大力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水平,举办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设置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动出击,联系到多家企业,挂牌成为学院的实习、实践基地,并聘请企业相关专家和工程师担任兼职教授和产业导师,指导并参与专业建设。教师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相关工程项目研发中,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此外,本专业还积极探索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协调作用和综合优势,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和“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获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相应创新学分认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2结论
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理大学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的组织模式,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新时期下教育教学发展的内涵及国家对教育的导向,对今后工作进行了探索。旨在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理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组织模式
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常见的实际工程问题。对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态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诸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3]。目前,本科毕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衔接本科教育与学生就业,加强学生能力建设,有必要对现有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大理大学毕业设计工作现状
大理大学工程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教学,以专业为单位组织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以《毕业设计手册》记录阶段性工作形式进行过程管理、以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低于20%的合格线严抓论文质量[4-6]。同时,针对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采取分流管理[7],并次年1月份和5月份组织两次毕业答辩。以电子信息专业为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
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论文
1电子信息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主要为实习企业难寻。
生产实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直接参与到电子信息及其相关企业的生产环节中。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国营企业被兼并或调整,无暇接收学生的实习;而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由于害怕技术和管理方法泄漏以及实习会给企业带来不便,也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再者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很难给企业直接创造利润,因此,企业不愿意也没有义务接收学生实习。而电子信息企业多属于民营、外资或者合资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就更少;其次,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大型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是一般工科专业生产实习的传统模式。但是对于电子信息专业,简单的参观模式效果并不理想。以往跟班作业或代岗劳动是生产实习的主要内容,但是对于电子信息专业,跟班作业或代岗劳动几乎不可能。一是一般电子信息企业规模不大,即使能安排跟班作业,人数也十分有限;二是电子信息企业属智力劳动密集型企业,跟班作业必须有指导教师,这些指导工作校内老师不能胜任,而企业为其自利益所虑,一般不会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三是软件开发是一个特殊产业,按照软件工程原理,研发小组中途增加新的成员不仅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可能还会增加软件开发的复杂性,更何况是增加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实习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加之目前企业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实习收费标准,使得实习所需的费用上涨,而学校对实习经费的投入远远滞后于企业收费增长的速度。实习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实习单位接纳学生生产实习的积极性;另外高校连年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要安排如此多的学生实习,在组织上和管理上都是十分困难的。
2校企联合生产实习新模式探索
目前有些企业成立了专业化的实训基地,其按照生产实习的本质要求,严格从看、学、做三个环节组织教学,为高校解决生产实习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这些实习基地依托大企业,面向高等院校,既有浓厚的现代企业氛围,又具有一定的教育培训经验,是连接企业和学校的纽带。
这类实习基地依托大企业,能很好解决学生到生产一线参观学习的问题;实习基地有专门的培训老师,他们来自企业研发和生产的第一线,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与高等院校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有的专业化实训基地采用1:3:6的教学模式,即10%的时间针对实训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答疑式的理论培训;30%的时间对实训基地所依托的企业曾经开发的实际项目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0%的时间组织学生参观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流程,并进行项目开发实践或代岗劳动;这些的实习基地通过自建研发实验室或模拟生产线对企业已完成的项目进行再现开发训练,保证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项目开发,体验项目开发和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可以促进学生择业、就业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生从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的转化,从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化,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零适应期”的培养目标。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将逐步树立企业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资源意识、效率和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同时老师会注重学生职业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资源运用能力、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实习基地还会帮助学生了解两个产业背景,即:电子信息产业的背景,以及电子信息行业服务对象的行业背景。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背景下,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完善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南京邮电大学是以电子信息为鲜明特色的高校,已有多个电子信息类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并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双一流”建设,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包括课内实验、综合实践、创新训练、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与实践。结果表明,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实践教学在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改革;工程能力培养
近年来,我国推动了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重大举措。2016年6月,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表明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1]。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主动布局未来科技领域人才培养[2−3]。2019年,教育部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4]。现代工程教育强调教育目标要围绕学生工程能力培养。2015年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重点强调了复杂工程背景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可量化的评价机制、持续改进的措施等。2017年6月教育部主导审议通过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进一步明确工程教育要结合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瞄准国际前沿,并在此前提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2]。在工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以及如何更好地支撑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关注的热点[5−7]。南京邮电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国内较早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高校。通信工程等5个电子信息类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部分专业通过两轮认证)。本文结合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认证和“双一流”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介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的改革和探索。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及改革目标
1.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现代工程应用是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集成系统,对从业者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为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本科阶段,其中实践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以电子信息为鲜明特色的工科高校,南京邮电大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8],如图1所示。该体系在知识结构上分为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及专业教育三个阶段;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分基础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三个层次;在实验实践空间上从校内实验实践平台延伸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覆盖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所需的实践教学全过程。经过多年实践,该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批了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平台、国家级精品课程等成果,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1.2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归纳为以下4点。1)部分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与之相关的实验实践环节)教学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关联度不够紧密,缺乏相关专业的针对性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改革。2)个别实践环节考核不够细致,缺乏形成性评价,难以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也影响了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是否达成的准确及定量判断。3)个性化的实训环节偏少,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不足,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4)复杂工程背景需求体现尚待加强,非技术因素毕业要求支撑偏弱,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综合能力形成了限制。1.3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目标。针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新工科”和“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近年来围绕强化工程素养培养和复杂工程背景下实践能力训练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尝试。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深化基础技术类课程群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基础技术应用能力训练;2)改革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训练;3)完善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4)强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工程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本文分析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按照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原则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培养环节和“一体四翼”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按照“三个循环”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持续的改进,使得培养的人才具备有电子信息领域工作的专业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工程认证;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环节
一引言
专业能力是指胜任某项专业技术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以及工作后管理职业的能力[1]。工程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工程类专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其核心是确保工程类专业毕业生达到国际互认的质量标准,具备从事工程技术类工作的专业能力,认证的基础是《华盛顿协议》。2016年6月,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这意味着我国正式融入了国际工程认证体系。同年8月,清华大学4个专业通过工程认证[2]。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都推行了以工程认证为标准的专业改革,力图通过工程认证。当前,我国工程类专业在校学生占我国高校总在校学生的1/3以上,使这些学生获得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顺应时代对人才要求,根据工科专业发展趋势和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本着“优先投入、成果共享、有序推进”的原则,我校于2017年启动了工程认证专业试点,批准电子信息工程等4个专业为学校工程认证试点专业。按照工程认证要求重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展工程认证必须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工程认证标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行业企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强调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我国的工程认证由专业学会组织相关领域的教育专家和企业专家一起对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等进行评价,确保相关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到达工业界认可的质量标准[3]。对照这一标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还存在以下问题。(一)课程设置方面:专业课程设置面宽,课时压缩严重,系统性的能力培养考虑不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起源于物理学,又与数学、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1998年,教育部将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公共安全图像技术等11个专业合并成电子信息工程一个专业[4]。从理论上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很人才培养完全可以多样化,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定位、地理位置和自身特点培养个性化的人才[5]。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是在参考老牌高校的基础上形成,几经修改,学生专业课程设置仍没有摆脱“厚基础、宽口径”的思路。具体体现在专业课程包括电路类、信号类、通信类、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类、磁波类和控制类等7大方面的内容。课程数目多,知识跨度大,课时压缩严重,平均课时不足50个,最多的也只有64个课时。已有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构建系统的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更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于每门功课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学生完成该门课程学习后能否具有这些能力、经过所有专业教学环节的训练能否使学生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没有科学的评估,甚至部分课程是根据教师专业方向而开设,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系统。(二)教学理念方面:注重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欠缺前面介绍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内涵丰富,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诸多不利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观念。首先,认为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课以理论为主,不需要实践能力,因此,这些课程都由工程经验不足的年轻老师主讲。实际上,专业基础课更需要有实际工程经验的老教师担当,可以更好地把理论知识讲透,而且把理论和工程应用结合起来教学,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学习积极性更高。其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学公式推导,使学生感觉内容枯燥,甚至有学生把它当成数学课程学习。再次,每门课程过于强调自身知识的系统性,没能很好地考虑本课程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忽略了该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如《DSP原理及应用》主要是软件和硬件结合起来实现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但实际情况下《DSP原理及应用》的教学侧重于DSP处理器的功能和相应的应用,忽略了与《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知识的融合。最后,重理论轻实践,大多数课程都是先讲授理论,把有限的实验教学放在最后面,而且实验项目中验证性实验比例过高,学生容易把理论学习当成主要学习任务。实验项目很少设计综合性实验和团体合作性实验,导致学生合作意识以及沟通交流、分工协作能力的培养不够。(三)教学目标方面:自由化突显,缺乏整体性目前,教学目标设置较自由,存在照搬知名高校标准的现象,偏离了工程认证的目标,也与我校学生的实际不符,培养的人才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设计没有考虑市场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更没有密切关注社会具体岗位能力的需求,教学活动设计针对性不强。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过于依赖教材,教学活动侧重于原理分析,教学目标往往是理解或者了解原理,没有明确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地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与应用存在脱节。
CDIO理念下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浅析
一、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专业理论知识是一切工程实际应用的源头,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多数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理论公式会有畏惧感,容易失去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环节中,针对每门专业课程开设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目前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根据专业课程的类别,在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系统设计、通信系统设计、测控与监控系统设计等方向都开设了配套的实践环节。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实践教学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理论学时进行了压缩,在每学期的课程理论教学后,分配了更多的学时给予专业教育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但是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每个实验或实习都仅是针对一门或两门课程而设计的,例如对于单片机课程开设了单片机应用实习,对于通信原理和移动通信课程开设了通信系统仿真实习,对于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开设了天线仿真与设计实习,对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开设了DSP应用实习等等,这种实践设计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该门课程或该方面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的理解,但是对于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践需要的是多方面课程的综合体现,所以此实践教学方式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由于信息科学技术属于IT产业,发展极其迅速,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因此需要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对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才能达到课程教学内容新颖,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充分体现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人才的培养。
二、CDIO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1.案例式综合教学
在CDIO工程教育背景下,为体现出工程应用性的特点,拟采用案例式综合教育方式作为实践教学的新尝试,即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将多门专业课程知识融合,以工程案例的形式作为实践题目。学生们以团队的方式从案例整体构思开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初步确定工程系统框架,在此环节中学生们需要结合多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才能确定整体流程。以学期或是学年为研究时限,根据兴趣选择案例题目,在整个设计和实施环节中学生们可以带着问题来选择与学习专业相关课程,从而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锻炼团队间的分配和协作能力。该案例式教学方式的实现也需要学校能在制度上给予大力配合,如实践地点实验室的开放使用,学生可以更宽范围的自主选课,同时实践过程转化为专业课程学分的有效性等。以射频识别系统(RFID)的设计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分析:在构思阶段要自学射频识别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整体架构,它是由电子标签、读写设备和应用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在设计阶段,为了进一步具体实现射频识别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必须要设计系统的控制器、编码器、调制器、本地振荡器、发射器、接收器、存储器、天线等,因此一个完整的系统实际包含了很多个微单元。在实施阶段,根据所设计电路图,利用电子元器件搭建实物射频识别系统,焊接、测试、调试电路,实现系统功能指标。在运行阶段可以将实现的射频识别系统应用于指定的工程案例环境中,设计上位机应用系统软件,例如射频门禁卡、小区物业管理、学生上课签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等系统中。此工程案例涵盖的专业课程内容包括“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监控系统软件设计”等。这样的案例式综合教学方式既贴近工程设计实例,又能涵盖多门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知专业知识用在何处的彷徨和迷茫。理论与工程案例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
2.创新思维教学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毕业设计选题工作
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源头和基础,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前提。因此,选题必须符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内容涵盖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选题应联系科研、生产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选题应反映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符合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题分量、难度、深度要适当,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改进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可以设立毕业设计课题审查小组,进行选题审查,对课题内容、工作量、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可行性进行客观的评估。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来选题。考研类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较强,选用理论研究型课题类型为主;专业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以工程实践类课题为主,鼓励到工作岗位中完成毕业设计;专业不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其就业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以相对难度稍低的设计类或仿真类课题为主。
2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基于专业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助于解决指导环节存在问题。专业导师负责制,即从大三开始,每位学生都选择一名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导师指导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导师布置和指导其毕业设计。实施专业导师负责制,专业导师来自于科研教学骨干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其次,三年级学生即可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
3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3.1建立毕业设计规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