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9 21:59: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子信息类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子信息类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背景下,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完善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南京邮电大学是以电子信息为鲜明特色的高校,已有多个电子信息类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并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双一流”建设,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包括课内实验、综合实践、创新训练、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与实践。结果表明,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实践教学在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改革;工程能力培养

近年来,我国推动了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重大举措。2016年6月,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表明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1]。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主动布局未来科技领域人才培养[2−3]。2019年,教育部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4]。现代工程教育强调教育目标要围绕学生工程能力培养。2015年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重点强调了复杂工程背景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可量化的评价机制、持续改进的措施等。2017年6月教育部主导审议通过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进一步明确工程教育要结合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瞄准国际前沿,并在此前提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2]。在工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优化与完善以及如何更好地支撑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关注的热点[5−7]。南京邮电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国内较早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高校。通信工程等5个电子信息类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部分专业通过两轮认证)。本文结合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认证和“双一流”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介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的改革和探索。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及改革目标

1.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现代工程应用是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集成系统,对从业者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为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本科阶段,其中实践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以电子信息为鲜明特色的工科高校,南京邮电大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8],如图1所示。该体系在知识结构上分为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及专业教育三个阶段;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分基础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三个层次;在实验实践空间上从校内实验实践平台延伸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覆盖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所需的实践教学全过程。经过多年实践,该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批了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平台、国家级精品课程等成果,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1.2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归纳为以下4点。1)部分工程基础类课程(包括与之相关的实验实践环节)教学目标与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关联度不够紧密,缺乏相关专业的针对性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改革。2)个别实践环节考核不够细致,缺乏形成性评价,难以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也影响了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是否达成的准确及定量判断。3)个性化的实训环节偏少,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不足,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4)复杂工程背景需求体现尚待加强,非技术因素毕业要求支撑偏弱,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综合能力形成了限制。1.3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目标。针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新工科”和“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近年来围绕强化工程素养培养和复杂工程背景下实践能力训练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尝试。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深化基础技术类课程群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基础技术应用能力训练;2)改革综合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训练;3)完善创新训练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4)强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加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实践

查看全文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做好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多年坚持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现已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新模式,这一彰显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特征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做好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竞争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实践教学上摒弃传统的做法,坚持改革与创新,选取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试点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现已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新模式。

一、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按照“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装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采取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新技能训练”具有模块化、组合型、递进式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高职三年学制分学期制定各阶段实践性教学总体规划和要求,赋予每个训练模块具体的实训项目、实训目的、实训大纲、实训考核和实训评价等内容,与专业理论教学相互配合,围绕实践教学环节,使模块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相互联系,凸显“基本技能训练是基础、专业技能训练是重点、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是关键”的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有机训练整体。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每个学期阶段规定的实训任务,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切实做到训练目标明确、训练任务充实、训练环节衔接、训练效果显著。一是基本技能训练,在第一、二学期完成,主要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按完整实践教学周设计,专门进行金工基本技能训练、电工基本技能训练和电子基本技能训练等;另外,与专业课程同步安排,主要是电工技术基本技能训练、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数字电子技术基本技能训练、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训练等。通过这些项目实践,学生基本上能熟悉常用的电工材料和电工工具,学会正确使用电工测量仪器仪表,具备查阅元器件手册能力,掌握电子产品制作的基本要点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基础电子技术实践,这些都为以后的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重要训练奠定了基础。二是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在第三、四学期实施,着重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应有单元设计能力、使用与维护能力等,掌握电子电路的构建、性能分析与故障排除技能,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模拟数字电路及绘制电原理图,了解电子产品的工艺管理与技术等。在具体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上,同样在完整实践教学周内进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训练、功放音箱设计与制作等;另外,通过与专业实践课程同步进行电子设计自动化技能训练、单片机应用技能训练、新型嵌入式系统应用技能训练、dsp技术应用技能训练等一系列操作,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三是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在第五、六学期进行,重点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具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综合技能。利用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学生的工作态度、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收集到很多面向企业的二手开关电源、ups电源、静止无功发生器、有源电力滤波器、各种单项和三项变频器等电力电子产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着实物钻研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拆卸、测试、维修这些产品,进行一些设计及技术上的改造。学生必须融入到与实际工作环境基本类似的实践环境中去,“真刀实枪”地训练,才能保证人才技能训练的针对性。近几年,学校依托校内优质教学资源与本地区一些企事业单位、街道、厂矿、住宅小区等签订了电力电子产品维修和调试、路灯系统维修与维护、泵房节能改造工程、家用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组成等项目,不但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综合技能训练空间和“实弹演习”舞台。在技术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这些工程项目的实践训练,较熟练地掌握了变频调速的工作原理、变频器的安装技巧、现场有关参数调试、ups电源的电路结构和维修技巧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等工程实践知识。四是创新能力训练,这一训练贯穿学生在校三年学习的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目的是通过专业训练,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采取开设创新制作课程,改革技术应用性课程,要求学生自选具有新意的课题,利用学校重点实验室、企业先进设备等条件,完成自行设计制作项目,提供开题报告、设计报告与制作实物,并进行结题答辩,阐述设计制作过程,评价制作样品,给出实践成绩;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建立第二课堂。利用电子服务社、电子技术应用中心等,学校提供场地和常规仪器仪表,聘请有经验教师定期指导,鼓励专业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互动、相互学习,增强合作意识,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再者,除要求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外,学校每年定期举办职业规划、媒体制作、技能竞赛等多种创新设计活动,以营造创新氛围,拓展创新途径,提升创新空间。

二、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管理

查看全文

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教学创新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的地位也逐步的稳固,其中在生物医学工程、语音与图像分析、自动控制以及无线电通信方面有着显著的地位,在互联网+下,电子信息也已经与互联网进行了相应的结合,从而促进了电子信息的发展与创新,本文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对互联网+下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教学创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以及在其推动下,在对于电子类信息专业技术的教学模式中人们更重视的是适应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信息加工、人工智能以及网络技术等新的科学论述与成果,学习的思维方式也创新了起来,如微课、慕课、视频公开课,虽然比传统式的教学方式的思维方式要好很多,但是依旧也有它的局限性,它的局限在于只是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对知识的进行推动,然而在研究知识能力培养这一方面有所忽略,本文通过对互联网网课的了解,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地步已经发展为了基础的设施,随着互联网教学的模式开启,它已经渐渐演变成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甚至在今后,都会是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工具,同时,互联网技术学习是离不开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通信、计算机等这些辅助的工具。由于它是新兴起的课程模式,因此目前为止,在于大多数高校的衔接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一些教材不得不被消除,由于这一系类的原因,最终导致了教学的安排以及实施;再加上有些教材偏向于理论知识,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成无法满足学生自学的要求,在此期间,很多学者对其付出了贡献,引入了西方的讨论式、翻转课堂、启发式等一些教学理论,并从中研究出了对现在时代的教学改革,然而,目前依旧停留在理论的表面上,而对教学有使用性质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依旧未能研究出来。总的来说,目前的教学的问题主要有教学内容不够新颖,与其他相关门课之间缺乏联系,而学生所学到的理论也仅仅只是课堂上讲授来讲述传授,却很少让学生进行实操,导致与现代电子技术的脱节,从教师方面,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有些教师的知识层面比较差,无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能力,而且在创新精神方面也比较薄弱,从而难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如今互联网依旧快速发展的趋势下,互联网课程也已经从计算机专业发展到了其他电子类的专业上,例如信号处理、微电子专业、通信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等专业,内容也随着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到来而改变着,内容背景也已经从单一的计算机网络发展到了其他的信息处理系统上,近几年的技术改革中,计算机内容的改革主要在于互联网+上,而在教学内容上有些减弱,因此,在互联网的教学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需要紧跟着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关联。

二、更新教学内容及改革教学体系

查看全文

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创新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创新教育发展现状,针对如何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行探索,提出并阐述了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创新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大学生创新团队管理等改革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应坚持创新引领创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电子信息类专业具有工程性、实践性较强,技术更新快等特点。要求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由知识型人才向创新型转变,才能更好地符合为当代信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才需求[1]。因此。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创新教育培养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

欧美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开始对本科专业创新教育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研究小组(ESG)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本科生的创新教育和科研制度化,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与国外高校创新教育相比,我国创新教育近十年才真正得到发展,尤其是卓越计划和万众创新的政策推动下,各层次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共性的问题[2]:如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模式定位不够准确,创新教育缺乏特色,创新培养体系及创新实践内容训练难以真正与创新培养目标符合,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个别院校创新实践平台不够完善,难以支撑学生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创新竞赛和创新活动还不够丰富,覆盖面十分有限,难以支持多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队伍还有待优化建设,兼备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比例相对偏小,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普遍参与到创新实践获得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提高创新教育质量,才能跟上日新月异发展的新知识与新技术,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构建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创新教育模式

查看全文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研讨论文

摘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此课程内容多、细、零散且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反映难学,为此,对此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方法;形象比喻法

1引言

随着我国微机事业的发展,目前微型机在我国工业过程控制、智能化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已得到迅速发展。许多现代通信设备都融合了当今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通信类人才必须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在通信领域的应用技术。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我系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主要阐述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应用系统设计,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微机软硬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深入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仪器的设计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活”、“繁”,属于“困难课程”之一。从如何提高微机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谈谈在教学上的一些体验和认识。

2课堂教学

2.1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查看全文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论文

1课堂教学

1.1明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其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而且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越学到后面越觉得乱,理不出个头绪来,更谈不上好好理解并加以应用了,经常是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我们认真地分析了学生所反映的问题,从本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素质及教材系统性出发,主要以8086/8088为主,从CPU的组成、内存单元的存储原理、寻址方式入手,讲述指令的组成及应用,实验部分强调基本接口电路的原理与编程及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在每一章节讲授之前,先指出重点和难点,重点部分精讲,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例如:在讲8086/8088结构一节时,存储器地址分段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讲课时应配以大量图表形式进行重点阐述并辅以例题和练习题加深理解,而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一节,学生在前修课程中已经学过,只是粗略复习一下即可。其他章节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这样,学生知道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学习有了目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1.2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授课过程是否成功,决定了这门课程能否达到授课目的,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边理论教学边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理论。例如,在讲解芯片引脚图和芯片的内部结构图时,可在课件中通过点击相应文字或按钮来控制这些图片的显示或隐藏,并在图片旁边显示文字说明或语音提示,从而增强图片的可读性;又如,汇编语言指令和数据寻址方式是课程的基础知识,可在课件中用动画效果来模拟原本无法看到的指令执行过程和数据流动方向。在此课程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加快教学速度,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另一方面图文并茂,动感演示,无疑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阅读时容易产生联想。

查看全文

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来说,应当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重要的方向和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努力提升教学有效性。本文对电子信息化业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简要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就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出对策。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我更加高度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建设的新时期,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来说,应当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重要的方向和目标,积极探索更加科学和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在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运用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着眼于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和效能性,积极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努力使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取得更大的突破。

1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

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只有大力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使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效能性,进而为企业、社会以及相关组织提供强有力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支撑,比如通过有效的调查与分析,在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更有效的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大力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步入创新发展轨道的新时期,通过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可以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与发展过程中更有竞争力。

2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

查看全文

高中物理与电子信息类的联系

【摘要】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门工学科目,它与高中物理联系密切。本文介绍了高中物理知识的主要内容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包含的范畴,阐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分析了它们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专业要学到的知识中,很多都与高中物理联系密切,此外,电子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也有重要应用。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最近几年一直是热门学科,受到很多同学的追捧。因此,对高中物理与电子信息类专业关系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概述

1.1高中物理概述。物理被一些同学认为是理科中比较难的一个学科,其中的理论知识相对枯燥乏味,并且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物理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知识,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高中物理是大学许多学科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在高中阶段打下坚实基础,对于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意义重大。高中物理包括声、光、热、电、力等方面的知识,其涉及众多领域,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与生活联系密切。学习高中物理一方面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训练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此外,学习高中物理能培养我们对物理的兴趣,以培养我们兴趣作为突破口,可以让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物理。但是高中物理知识点太多,且有些问题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去理解,有时会导致学习起来颇有难度,容易打击我们的自信心。另外,物理课堂上老师的讲课也容易枯燥,如果有电子信息的加入,这些问题将迎刃而解。1.2电子信息概述。电子信息一词在近些年来时常被提及,它是一个信息学的词汇。电子信息技术属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领域。在各种现代电子设备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例如,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智能手机,里面的通信技术、存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等,都属于电子信息技术范畴。除了智能手机,我们频繁使用的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我们经常使用的笔记本电脑等计算机设备,我们学习时用到的投影仪、声音播放器等多媒体设备,里面都有电路模块和电子芯片,涉及到信号采集、信息传输与信息处理等,都应用到了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在信息传输领域有许多优点,例如容量大、速率快、效率高等,它的出现极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电子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电子信息毕业生知识调查研究

一、引言

现今,电子信息类专业所涵盖的行业领域逐渐增加,同时各个细分的专业方向发展前景也相对广阔,作为一项新兴热门的高科技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和显示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涵盖运用到各个行业中[1][2],需要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作为科研和生产管理的核心人员。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高校扩招后,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电子类专业,其结果是高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与市场的吸纳能力之间形成了巨大差额,加大了就业压力,致使供需失调,同时另一个就业困难主要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所以目前仍有一定数量额毕业生依旧待业或在所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的问题[3][4]。

二、用人单位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需求调查

通过招聘会走访电子信息类企业(公司),了解目前用人单位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用人要求。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及人们日常生活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全国从事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很多,而重庆早就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几乎每个区县都有电子信息工业(产业)园,急需大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结合大型单位的岗位信息,电子信息类就业岗位范围基本分为两大类:普通岗和技术研发岗。普通岗包含电子生产一线的装配人员、调试人员、检测人员、维修人员、一般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技术研发岗位主要就是设计开发新产品。用人单位反馈近三年电子信息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大致有如下三点:第一,毕业生整体专业素质不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由电子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以及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较少,所以实践操作技能较差,有的甚至看不懂电路图和不能熟练地使用常见电子仪器仪表等;第二,仍存在多数就业观念落后的学生,虽然很多院校都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但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存在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等现象,经常把企业单位给予的薪酬待遇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正确择业;第三,由于现在多数的毕业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在温室中成长,自然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毕业生不能吃苦,很难适应企业劳动强度的要求,加之经常抱怨,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率提高,同时也给企业造成很大的人力成本浪费,以及招聘和培训压力。

三、电子信息类毕业生专业知识调查研究

针对企业所反馈的情况,我们对近三年的电子信息毕业生专业知识做了调查,调查的对象为近三年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共118人,收回问卷100份。主要是调查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在大学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英语水平、实验动手能力、行业的认知、研究项目能力、计算机编程水平问题等,从调查的数据看,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不过硬,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查看全文

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网络教学研究

摘要:阐述网络课程群理论知识体系的模型设计,电子信息课程的网络教学建设原则、建设方法,电子信息工程的课程实践,评估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教学,电子信息工程,知识体系,模型设计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创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当代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都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此,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以提升竞争力,适应新时代工科发展的需求。新时代工业发展的核心不仅是注重理工科的发展,还要注意多学科的融合,特别是要结合信息化技术创新。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与这一特点相匹配,因此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建设质量有助于为这一国家级重大战略提供更合适的人才。为了适应这一教育需求,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网络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课程群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建设模式,该模式通过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和市场人才需求,对多学科多课程进行融合,达到独立又互补的效果。通过课程群模式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可以减少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叠与干扰,在同一框架系统下安排多门课程的内容,能够让不同课程之间的隔阂消失,实现相互补充和融会贯通,变得可以更高效的实现教学目的。

1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的建设原则

电子信息专业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方向就是网络理论,其中最基础的四门课程是网络互联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编程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这些年,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传统的教学课程需要进行改变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目标。通过网络课程群建设可以让学生更简单的获取最新最全面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自适应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综合培养的目标。该课程群建设需要围绕新时代电子信息专业核心思想,注重网络基础知识和实用网络新技术课程平台的建设。通过新理论新技术把传统教学经验进行整合,打造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创新和共享。(1)课程群建设重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连锁效应。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建设不仅需要实现不同精品课程的相辅相成,还需要突出时代特色。即根据实际人才培养需求,在工程层面上选择内容不同但具有互补作用的相关课程,实现基础理论与前沿实践技术全面覆盖以及多学科创新融合,帮助学生接受紧随时代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储备,能够胜任信息化时代工作需求并进行创新。借助课程群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不仅能够推动高等教育整体学科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师生对本专业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起到品牌连锁效应以更好地推广特色课程。(2)利用“互联网+教育”手段,形成课程群理论与技术的共鸣。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互联网+教育”赢得了大发展,师生慢慢适应和喜欢上这种新的教育模式。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可以借助资源远程共享、互动交流方便的特点来建设。在该模式下,课程群设计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现有知识基础、未来发展阶段等因素。做到先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再进行融合不同课程的专业知识学习,有适合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习需求的课程。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递进式的学习和深入探索。“互联网+教育”手段对于课程群的推广具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未来课程学习的发展方向。(3)课程群的建设要内容精、概念清。课程群内的各精品课程的选择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项目组在选择和规划课程时不仅要创新,还需要弄清楚不同课程所讲内容的关联性,不要出现“重叠区”或“三角带”,只有做好概念界定,才能实现课程之间既独立又互补,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容易出现缺失或混乱。此外,群内课程的相关性和学习顺序也是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建设需要研究的核心。课程群建设只有保证群内成员“内容精、概念清”,才能形成优势,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正协同效应。(4)注意教材和教师团队建设。课程群的建设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了,要注重团队协作。团队内的不同教师擅长不同的课程教学,也都拥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怎么融合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如何实现核心知识脉络的梳理,如何更好地实现项目的目标等,这些都是课程群建设必须要解决的内容。这就要求注重团队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教学相长和沟通协作在同一系统框架下构建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新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体系。此外,在新背景下需要不同学科进行融合且利用信息化技术新手段,这些都是传统教材不具备的,直接完全使用以前的经典教材会影响课程群建设效果,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应鼓励项目团队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研究成果,结合信息化时代特色,优化现有教材的内容,编著适合学以致用,与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相匹配的教材,弥补课程教材内容建设滞后的问题。

2电子信息专业网络课程群的建设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