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9 21:48: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工程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本文分析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按照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原则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培养环节和“一体四翼”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按照“三个循环”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持续的改进,使得培养的人才具备有电子信息领域工作的专业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工程认证;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环节

一引言

专业能力是指胜任某项专业技术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以及工作后管理职业的能力[1]。工程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工程类专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其核心是确保工程类专业毕业生达到国际互认的质量标准,具备从事工程技术类工作的专业能力,认证的基础是《华盛顿协议》。2016年6月,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这意味着我国正式融入了国际工程认证体系。同年8月,清华大学4个专业通过工程认证[2]。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都推行了以工程认证为标准的专业改革,力图通过工程认证。当前,我国工程类专业在校学生占我国高校总在校学生的1/3以上,使这些学生获得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顺应时代对人才要求,根据工科专业发展趋势和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本着“优先投入、成果共享、有序推进”的原则,我校于2017年启动了工程认证专业试点,批准电子信息工程等4个专业为学校工程认证试点专业。按照工程认证要求重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展工程认证必须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工程认证标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行业企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强调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工程实践能力。我国的工程认证由专业学会组织相关领域的教育专家和企业专家一起对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等进行评价,确保相关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到达工业界认可的质量标准[3]。对照这一标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还存在以下问题。(一)课程设置方面:专业课程设置面宽,课时压缩严重,系统性的能力培养考虑不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起源于物理学,又与数学、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1998年,教育部将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公共安全图像技术等11个专业合并成电子信息工程一个专业[4]。从理论上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很人才培养完全可以多样化,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定位、地理位置和自身特点培养个性化的人才[5]。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是在参考老牌高校的基础上形成,几经修改,学生专业课程设置仍没有摆脱“厚基础、宽口径”的思路。具体体现在专业课程包括电路类、信号类、通信类、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类、磁波类和控制类等7大方面的内容。课程数目多,知识跨度大,课时压缩严重,平均课时不足50个,最多的也只有64个课时。已有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构建系统的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更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于每门功课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学生完成该门课程学习后能否具有这些能力、经过所有专业教学环节的训练能否使学生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没有科学的评估,甚至部分课程是根据教师专业方向而开设,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系统。(二)教学理念方面:注重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欠缺前面介绍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内涵丰富,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诸多不利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观念。首先,认为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课以理论为主,不需要实践能力,因此,这些课程都由工程经验不足的年轻老师主讲。实际上,专业基础课更需要有实际工程经验的老教师担当,可以更好地把理论知识讲透,而且把理论和工程应用结合起来教学,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学习积极性更高。其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学公式推导,使学生感觉内容枯燥,甚至有学生把它当成数学课程学习。再次,每门课程过于强调自身知识的系统性,没能很好地考虑本课程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忽略了该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如《DSP原理及应用》主要是软件和硬件结合起来实现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但实际情况下《DSP原理及应用》的教学侧重于DSP处理器的功能和相应的应用,忽略了与《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知识的融合。最后,重理论轻实践,大多数课程都是先讲授理论,把有限的实验教学放在最后面,而且实验项目中验证性实验比例过高,学生容易把理论学习当成主要学习任务。实验项目很少设计综合性实验和团体合作性实验,导致学生合作意识以及沟通交流、分工协作能力的培养不够。(三)教学目标方面:自由化突显,缺乏整体性目前,教学目标设置较自由,存在照搬知名高校标准的现象,偏离了工程认证的目标,也与我校学生的实际不符,培养的人才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设计没有考虑市场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更没有密切关注社会具体岗位能力的需求,教学活动设计针对性不强。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过于依赖教材,教学活动侧重于原理分析,教学目标往往是理解或者了解原理,没有明确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地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导致学生获得的知识与应用存在脱节。

查看全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探讨

摘要:本文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介绍了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情况,重点讲述了课程设计环节的设置思路、内容、方法,实施过程及效果。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企业及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加大,且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能够融会贯通,实践及动手能力优秀的应用型、复合型及创新型人才越来越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和社会的认可。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往往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大学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这种传统的培养方式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对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开设的重要本科专业,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电子信息领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兼顾软硬件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在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检测等领域从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惯性,毕业生大部分都是理论有余,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工程应用能力欠缺,企业所需人才的素质培养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成和实现。现阶段,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教育教学理念陈旧,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的落实,还是教学过程的开展,都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对相应课程的实践教学重视不足。2.专业知识内容更新较慢,与企业需求脱节。当今,电子信息行业正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步伐也在加快。然而教学过程中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陈旧,讲授内容更新较慢,且相关课程教师与业界企业联系较少,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认知不足,导致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能做到多课程知识内容相融合。由于硬件平台更新速度和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应用性不强,与企业所需技术及技能相脱离。

查看全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教学效果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与工程实际存在紧密联系的专业。通过以工程项目为基础的专业课教学方法应用,可以帮助缺乏工程参与经验的专业学生正确理解专业知识,弥补传统专业授课方法的缺陷。因此,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教学为入手点,阐述了以工程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应用背景、过程、效果,希望为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工程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教学

在电子类知识呈现爆炸形态的现今时代,教育引导习练方法变革困境与机遇并存。为保证“用科技助力中华民族复兴”这一总目标的顺利达成,我国于2013年6月份正式签署《华盛顿协议》,为工学类应用型专业朝着更高的水平迈进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标。由国家统计局关于工学类应用型专业建设的汇总数据可知,2020年度我国工学类应用型专业开设院校已超九成,培养规模位居全球首位。而电子信息工程是工学类应用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工程项目为基础,分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教学方法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的教学背景

电子信息工程是我国学校为适应国家产业部门生产业务需求而设置的专业,为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工程项目实践教学方法是电子信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导向。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地学校先后开设了电子信息专业,并开启了“特色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在基础层面达成了以电子信息工程基础实验类教育指导习练为目的的示范基地、协作平台建设任务。但是上述工作的主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仍然面临着诸多现实难题,比如,项目内容零散、实践平台狭窄等[1]。针对这一情况,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开始探索以项目为基础的课程设想线路和具化元素,为以电子信息工程基础实验类教育指导习练为目的改进奠定了根基。

二、以工程项目为基础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教学方法应用过程

查看全文

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析与构建

摘要:现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专业,承担着培养更多优秀电子信息工程人才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构建更加有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为当面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了构建有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意义;最后探讨了如何构建有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现状;构建策略

一、当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科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给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当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借助语音设备来进行语言的沟通与交流,并且还能够用来发送文件、视频等等。不仅如此,当前我国国防建设以及军队建设,对于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举个例子来说,在军队中,往往需要对信息进行严格的保密,这也就用到了保密技术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当中,电子信息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更多具备高技术以及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进而在这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当中,获得胜利,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有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意义

(一)提高了教学科研成绩

查看全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教学改革探讨

[论文摘要]为在高等院校培养面向21世纪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对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结合目前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的改革设想与建议。

一、引言

近几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一派大好形势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解决以下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1)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问题;(2)专业雷同与办学特色的问题;(3)专业宽口径与人才多样化的问题;(4)与上述相关的教学组织运行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使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查看全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毕业设计选题工作

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源头和基础,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前提。因此,选题必须符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内容涵盖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选题应联系科研、生产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选题应反映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符合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题分量、难度、深度要适当,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改进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可以设立毕业设计课题审查小组,进行选题审查,对课题内容、工作量、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可行性进行客观的评估。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来选题。考研类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较强,选用理论研究型课题类型为主;专业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以工程实践类课题为主,鼓励到工作岗位中完成毕业设计;专业不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其就业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以相对难度稍低的设计类或仿真类课题为主。

2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基于专业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助于解决指导环节存在问题。专业导师负责制,即从大三开始,每位学生都选择一名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导师指导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导师布置和指导其毕业设计。实施专业导师负责制,专业导师来自于科研教学骨干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其次,三年级学生即可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

3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3.1建立毕业设计规范制度

查看全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我校电子工程系成立之初首批重点筹办的专业,2003年9月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学生。十几年来,本专业建设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奠基阶段(2002年~2007年)2002年春,学校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分析,经过考察和调研,决定开设本专业,并制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专业发展规划及实验室建设计划,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学校高度重视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薪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同时投入资金初步建设一些配套的实验室。首期招收69人,到2007年,电信在校学生人数已达到410人,本专业逐渐形成规模,师资队伍发展也相对稳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逐步得到完善,实验室建设满足培养要求,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第二阶段:重点建设阶段(2008年~2013年)2007年9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成立。自此,内涵建设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与关注。本阶段,学院针对本专业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前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多所高校考察学习,并多次组织校内外专家对电信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分别于2008年、2011年、2013年三次修订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使之更能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在此期间,学院又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业内专家和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有力推动了电信的健康发展。2008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列入学校“重点建设专业”项目,学校追加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加强基础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并发挥本专业的示范作用,强调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本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此外,学院根据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于2008年开设了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和嵌入式系统两个专业方向。2011年,申报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也顺利获批。到2013年为止,电信具有专业实验室6个,创新实验室2个,校外实习基地12个。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及河南省大学生机机器人大赛、CCTV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等,竞赛成绩不但在省内,在全国的民办高校中也是名列前茅。2012年,在完成研究生导师培养的筹备工作后,与郑州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学术交流、科研工作均有所突破。第三阶段:稳定发展创新提升阶段(2014年至今)经过学校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电信招生规模逐年增大,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数量、层次和毕业生就业率均有较大提高。实验室建设更加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科研成果又取得了新成绩。2015年顺利获批校级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同时,在拓宽专业口径基础上,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和体现学科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开展教学法研究与教学改革,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2门专业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建立4门课程的试题库。2015年电子与自动化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心,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2018年本专业顺利通过了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专家组的立项验收,正式成为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同年,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重新修订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成果与特色

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中,我校本专业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一)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一直以来,本专业一直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的方式逐步提高师资水平。近年来,已有1名教师赴美深造学成归来,选送了2名在职教师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做专业培训学习,5名教师参加清华大学高校电子信息类师资培训班,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北京、西安、广州、深圳等地高校实地进行调研、学习,参加学术交流。本专业先后邀请了10余名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聘请其中的多位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截止到2018年,电信专业拥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4%;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6%。3名教师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本专业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理想,中外合作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已经形成,在电信专业建设中有较强的发展潜能。学院采取有利措施,激励教师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在不断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同时,逐步实现专业的内涵发展。经过整合与凝练,由专业知识扎实、业务素质精湛、研究能力较强的专家、教授牵头组织成立了“桥石学研团队”,自2010年成立至今,团队已经获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近三年,获批23个省厅级项目,其中已结项13个。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论文31篇,10项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先后出版专著3部、教材10部,申请国家专利2项,登记国家软件著作权3项。科研水平稳步提高,专业建设得到了发展。(二)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其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我院有与之相应的“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网络工程”等专业,为本专业的纵向深入发展、横向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各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本专业融合西方“全人教育”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即“专业素质、文化素质、信息素质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技术人才。基于这一理念,2018年教学计划中,本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英语精、知识新、技能强、交际广、行为雅的应用型人才。充分共享中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广SAKAI、FANYA网上教学;探索实施了“全人教育”教学法,发表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提出双适应特色办学,根据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和教育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本专业实施分类培养模式,包括普通模式,考研模式、创新创业模式、卓越模式。例如2013年开办了电子信息工程卓越人才班。通过增设专业课程、优秀教师小班上课、加强学生实践锻炼、实行动态管理淘汰机制等教学和管理模式,实施特色化卓越人才培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卓越人才培养办学特色。(三)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本专业非常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应用的工程能力,开设了系列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配套的教学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30%以上。探索并形成了“二循环、三课堂”实践育人教学模式,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工程实践与创新”的两循环教学过程,并涉及到第1课堂教学、第2课堂专业活动及校外工厂企业的工程实践与创新的第3课堂实践,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比赛、“挑战”杯等各种技能竞赛,在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卓越成绩不仅为学校争了光,而且也大大激发了很多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技能的热情。(四)人才培养体系质量进一步提升。经过了“二循环,三课堂”实践后,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受益匪浅,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自主地组织电子科技协会、爱电社团等专业技术活动,自发形成了大三、大四学生对大一大二学生的传、帮、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毕业生面临毕业设计及就业选择中,从容自信,具备了市场经济中竞争的实力。2014年以来,本专业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及河南省大学生机机器人大赛、CCTV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等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省级奖励139项(一等奖24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71项),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的定期回访结果来看,普遍反映效果良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五)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本专业的教学工作始终如一地贯彻“兼容中西知行合一”的校训,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引入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首先,充分利用教学质量监督机制,通过校级教学监督员、院级学生信息员、系级教学秘书和辅导员、班级学生评教四级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实践,是西亚斯学校综合实力的展现。在接下来的品牌专业建设中,电信专业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团队,需要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需要充分发挥与中原经济区、航空港区企业、行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全面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在将来服务于社会和企业,实现自己的价值。

查看全文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增加,以及当今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急切需求,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从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入手,探讨校企合作的有效方法,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的模式,以化解当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也日益增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对职业教育要增加投入,并且实施“校企合作”这种被公认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以便更好的就业,从而把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经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组织的优势资源。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一方面可以让学校师资队伍更加强大,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得以整合和优化,不仅如此,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当前毕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主要的模式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多次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结合”“半工半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职业院校多年的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可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大致分为下面几种模式。

1.1“2.5+0.5”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包含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础知识的专业,知识面比较广,因此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面,是根据企业的岗位不同的需求制定的。有两年半的时间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最后的一个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且根据学生实习的岗位自拟毕业设计题目,在实习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根据自己对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兴趣爱好自行寻找就业单位,也可直接到实习企业就业。

查看全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教学效果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与工程实际存在紧密联系的专业。通过以工程项目为基础的专业课教学方法应用,可以帮助缺乏工程参与经验的专业学生正确理解专业知识,弥补传统专业授课方法的缺陷。因此,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教学为入手点,阐述了以工程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应用背景、过程、效果,希望为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工程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教学

在电子类知识呈现爆炸形态的现今时代,教育引导习练方法变革困境与机遇并存。为保证“用科技助力中华民族复兴”这一总目标的顺利达成,我国于2013年6月份正式签署《华盛顿协议》,为工学类应用型专业朝着更高的水平迈进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标。由国家统计局关于工学类应用型专业建设的汇总数据可知,2020年度我国工学类应用型专业开设院校已超九成,培养规模位居全球首位。而电子信息工程是工学类应用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工程项目为基础,分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教学方法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的教学背景

电子信息工程是我国学校为适应国家产业部门生产业务需求而设置的专业,为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工程项目实践教学方法是电子信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导向。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地学校先后开设了电子信息专业,并开启了“特色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在基础层面达成了以电子信息工程基础实验类教育指导习练为目的的示范基地、协作平台建设任务。但是上述工作的主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仍然面临着诸多现实难题,比如,项目内容零散、实践平台狭窄等[1]。针对这一情况,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开始探索以项目为基础的课程设想线路和具化元素,为以电子信息工程基础实验类教育指导习练为目的改进奠定了根基。

二、以工程项目为基础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教学方法应用过程

查看全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一、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