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9 21:41: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子信息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子信息产业推进计划
根据《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为加快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发展,制定2013年推进计划。
一、发展目标(见附表)
1、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现价产值57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0亿元,利税67亿元,其中利润4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20%、25%和25%。
2、开展全市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下称‘两化融合’)工作。力争列入市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36家,推广应用企业1000家。
二、主要工作
3、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重点从纬创资通项目和数据产业园、软件园以及可胜科技、纬立资讯、图讯科技、航宇电气、全鸿电子、通泰光电等一批IT重大项目入手,招引相关产业的上下游企业,通过集聚效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以市医药高新区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海陵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在组织实施明昕微电子、云涌电子、科化新材料、春兰清洁能源、普吉光电、电子、电子、电子等现有项目建设的同时,继续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类企业落户。以高港、姜堰信息产业园为载体,推动发展创新电子、博泰电子、东田电子、友润电子、格律斯电子、环球船舶、菁茂科技、优宾晶圆、世隆电机等企业的集成电路和元器件产品,重点突破集成电路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引进,组织与本地现有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的定向嫁接,逐步建成产业链完整齐全、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具有丰富的内涵。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区域的聚集化发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当今社会,占领未来的科技高地是我国当前科技领域重点布局的内容,紧抓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布局重点领域,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发展趋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正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生深刻的变革。我国是电子信息产业大国,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研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产业的发展规律,预测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良好、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内涵
20世纪中叶,计算机问世,最先应用于军事科研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将计算机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进而扩展到各个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进一步应用到发展中国家,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指的是研制和生产电子设备的产业,具有现代化和高科技化的特点,其应用于许多行业领域,包括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设备、军事设备、导航设备、电子仪器设备等。目前,电子信息应用广泛,几乎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微电子、光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网络、消费电子以及信息服务业等众多领域,但每个领域几乎都涉及设备、软件和服务业三大部分。《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工作管理办法》(2003)中将电子信息产业定义为:为实现制作、加工、处理、传播或接受信息等功能或目的,利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所从事的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的设备生产、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以及应用服务等作业过程。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可以定义如下: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电视、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等设备的制造、服务及应用软件的开发。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论文
摘要:近年来,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其产量和规模跃居全国前列。文章通过分析南京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原因,对比重庆在该产业的薄弱环节,找出加快发展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路径,以期为南京、重庆两大城市共同发展,促进东、西地区共同进步,协调区域经济提供帮助。
关键词:南京,电子信息产业,重庆
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重庆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西南地区的工商重镇,一条长江把这两个城市连接起来。同时,历史文化色彩也跟这两个城市罩上了相同的颜色,它们都拥有悠久、特殊的历史背景,都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以“六朝古都”著称,重庆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底蕴使两个城市有着相似之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两个城市在各方面却有了很大的差异。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潮中,南京鼎立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南京已发展成一个现代大都市。而重庆则是大农村、大城市、大工业、大农业并存,二元化特征鲜明的城市,信息化程度低,电子信息产业力量薄弱。那么二者同为长江沿线历史文化名城,为何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如此之快而重庆此产业的发展却显得如此单薄呢?通过对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探讨,将给重庆提供很大的借鉴意义,以加快重庆信息化产业发展。
一、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几年南京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猛烈的增长势头,从其所占该市GDP比重(2005年占42.6%)来看,它已成为拉动南京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产值仅次于石化产业,跃居南京五大支柱产业的第二位。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697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创南京历史新高。2005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突破千亿元,高达1028亿元,增长了47.5%。预计到2010年电子息产业规模将达到1800亿至2000亿元,跃居五大产业规模之首。
2005年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1)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的突破。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生产总值突破千元大关,创历史新高;(2)产品生产形成优势布局。在产品生产上,南京形成了以电子通讯和信息类产品链为龙头的优势产品布局。其中,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以及以平板显示器为代表的显示器增长迅猛;(3)产品出口活跃。2005年,在全市年出口达5亿元以上的18家工业企业大户中,电子信息就有10家,累计出口59.60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8.7%,拉动全市出口增长48.6个百分点。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成了南京市销售和出口的主要力量;(4)软件业贡献份额大。近几年,南京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贡献力度均位列第一,2005年仍是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5)龙头企业作用明显。2005年乐金飞利浦液晶显示(南京)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公司的年产值都超过5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论文
一是电子信息产业较长时期的持续高增长,使得产业规模总量快速扩张,从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出持续性和规模性的特征。近十多年来,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2-3倍于GDP的速度增长,从1989年到2001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和出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29%、27%、24%和30%;产业的长期高速增长使其规模总量快速增加,通信、电子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1.4%提高到2001年的4.2%。
二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逐渐体现出来,对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和渗透作用逐步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并不仅仅在于该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更多的体现在对经济结构升级以及对其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系统效应,这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对这一问题进行测度,并据此评价电子信息产业的体系性效应,目前还缺少必需的数据和分析工具(这也是一个国际上普遍面临的问题),但可从如下两个方面予以说明:其一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结构,到2002年上半年,投资类、消费类、基础类三大类产品的产值比例为50:30:20,而1989年的相应比例为16:53:31,这一产品结构的重大变化,尤其是投资类产品(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产品为主)占据了一半,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信息产品的应用加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而不是以往依靠电视机等家电产品来维持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其二是信息化应用项目的实施,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到2001年,先后实施了12000个信息化项目,仅项目投入的资金达到200多亿元。2002年上半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总采购额达到154.9亿元,政府信息化对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是出现了其他国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少有的现象,即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远远超过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高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我们观察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的轨迹,不难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在加工组装环节我国表现出了比较强而明显的比较优势,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正在形成向我国一些地区集中的趋势;其二是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提升逐渐明显,不仅表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我国的进入和布局,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原创技术的局部突破(如TDCDMA标准)和一些创新型高技术公司的活跃与成长。电子信息产品的全球制造优势(目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和加工组装环节),以及正在逐步提升的面向生产和中低端产品的研发能力,是我国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的两大特点,由此形成了我国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产业结构却出现高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独特现象。
上述的当前地位和现实作用,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升级以及提高国家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着进一步巩固、壮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现实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战略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释放。
二、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表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
电子信息产业与农业的结合
摘要:文章主要就新时期背景下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如何与现代农业高效结合做出了探讨,阐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调控方法,希望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电子信息;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在世界传统浪潮的推动下势必会经历传统农业改革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将逐渐取代原有的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方式。2017年十月在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张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意味着我国农业信息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攻坚阶段。
1现代农业生产中引入电子信息产业相的作用
1.1实现农业信息共享,满足农业发展。在当今信息化的世界中,大部分使用传统农业生产管理办法的中国较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数据差异上最直观地便是信息化数据的收集使用上。在新时期提倡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背景下,发展信息化农业生产,实现农业信息共享逐渐成为当前需要。引入电子信息产业,将农业学、土壤学、肥料学、气象学与信息产业技术充分结合,将所需信息大规模采集整理并实现模块化、功能化将使现代农业中所需要的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环境,调控土壤、肥料成分并对精细农产品进行生产环节检测的功能得以实现。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引用将实现对未来天气的预测、对相关农作物生长过程的模拟。农业生产中电子信息产业的介入将提升农业资源运用的合理性使生态环境及生产效率得到改善[1]。1.2改变产业结构,增加农业信息产业就业岗位。在我国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中始终缺少信息产业等新兴技术类产业的融入,这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的产业结构照欧美地区发达农业产业国在产业结构上有了一定的落后。以后,我国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注定会迎来全新的调整,这也决定了我国对农业信息化产业的人才需求量在未来几年内会迎来大幅度的提高,新增的就业岗位数量同样也会有显著提升。同时,在相关岗位的人才培训上,我国也将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信息化产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另外,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将成为新兴信息技术改革的受用者和实际生产者,这一群体的产业素质的提高也将成为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工作。
2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现存问题的解决措施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透析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推动,规模经济与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其价值链各环节已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区,且在不同区域集聚的现象比较明显。河北省作为环渤海地区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在全球价值链这一国际分工大转换的背景下,如何参与这一国际分工并攀升全球价值链,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是亟需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全球价值链下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一般认为,全球价值链是指从全球的视角来考察一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概念、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直至后续服务等。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以及产业分工规模逐渐扩大与深化是其客观背景,在以全球为版图的全球资源整合过程中,形成了依据产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生产的分工格局,尤其是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价值链中生产工序的水平和垂直分工过程。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分布格局来看,美国、日本及部分欧洲国家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他们拥有品牌和专利,负责标准制定和产品研发以及系统集成,控制着核心产品和新产品的生产,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尤其拥有精湛的生产工艺。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端,已具备较好的生产技术,正发展成为集成电路等部分关键元器件的生产基地,并生产部分高端产品和新产品。而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从事一般元器件的生产以及整机的加工和组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承接发达国家及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湾地区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随着三大产业集聚区生产要素价格的攀升及产业升级的驱动,三大地区正逐步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迈进,原先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正不断向周边地区转移和扩散,形成了各地区不同层次、规模大小不一的地方产业集群。
二、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一)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政策机遇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战略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战略措施。“十二五”规划将明确战略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又是重中之重,有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国家为拉动内需,提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之后又出台了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的实施方案,这些政策催生了巨大的国内市场,给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信息家电、汽车电子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2011年底,国务院批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将其定位为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作为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由于空间地利、人力资本以及地区协同发展等有利因素的影响,为河北省切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目前,河北省拥有国内外上市公司8家,全国电子百强3家和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2家。同时,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的聚集效应开始显现。围绕环京津形成了“四基地”(石家庄、廊坊、保定、秦皇岛)“八园区”(玉田电子元器件园、承德智能仪器仪表园、张家口东山电子信息园、怀来光电子园、涿鹿信息产业园、青县韩国电子工业园、沧州线路板园、邯郸计算机耗材园)产业格局,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从发展速度来看,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2010年1~6月,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完成112.1亿元,同比增长74.4%,高出全国54个百分点;出口创汇13.7亿美元,同比增长85.7%,高于全国46.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25.6亿元,同比增长531.8%,高于全国49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河北省在光伏、半导体照明、基础产品三个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与发展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其中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宁晋晶龙、保定天威英利两大龙头企业,带动了数十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已形成硅材料———硅片———电池———组件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国内主要的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而半导体照明产业同样具有独特优势,芯片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电科技集团第13研究所目前开发的1W光源光效已达到110lm/W,属国内领先。基础产品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整机配套的各类元器件及原辅材料产品门类齐全,其中TFT液晶材料、石英晶体谐振器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论文
摘要:通过对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和成效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存在问题,从促进漳州经济发展角度,提出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具体思路。漳州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智能小家电、数字视听产品、数字化仪器仪表、电子石英钟表、光电子等五大行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产业集群发展的势头初步显现,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
关键词:产业经济;电子信息;发展思路
一、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和成效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漳州市规模工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愈趋明显。“十五”期间是漳州市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产值从2000年的不到10亿元,增长到2005年102.18亿元,突破百亿大关,成为继福州、厦门之后福建省第三个产值超百亿的地市,是国家9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福厦沿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2007年漳州市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65家,实现产值123.4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12.3%,其中灿坤公司实现产值50.27亿,万利达科技公司实现产值40.7亿元。
1.小家电产业链逐渐完善
电子信息产业金融发展研究
金融发在一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中,金融发展和贸易成本一直是驱动一国出口的重要因素,对于二者而言,金融发展同时也是影响贸易成本的重要方面。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许多学者认为,尽管贸易成本限制了商品和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实现,并因此影响各国间的贸易规模,但在本质上贸易成本并没有改变传统贸易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贸易成本在传统国际贸易中一直被忽略,被排除在贸易理论模型的讨论框架外。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理论在发展革新中广泛地吸收融合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贸易成本领域的研究日趋增多并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规模巨大,已成为外贸出口的主力军和提升我国出口竞争力的重要产业。在中国经济正逐步迈向开放的情况下,外贸活动中的贸易成本变化、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正日益凸显。金融发展与贸易成本在我国外贸活动里逐渐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两个新视角。通过回顾我国的金融发展和贸易成本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与贸易成本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国内外对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研究大多是平行进行的,并在两方面都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研究成果。已有大量文献指出金融支持对贸易成本的作用。Keltzer和Bardhan(1987)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加入金融要素,证明了金融发展能一定程度上决定贸易结构。Rajan和Zingales(1998)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产业中,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越具比较优势,出口份额也越高。国内研究方面,白当伟(2004)对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理论进行了综述,梁莉(2005)将我国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尽快完善金融市场,提高其分散风险的能力,才能减少贸易中不必要的成本。但是近年来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系统性研究不多,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模式的评述和贸易结构、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较少涉及金融发展和出口的动态趋势。笔者致力于从金融发展和贸易成本方面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进行分析和系统的阐述,希望能一定程度上填补此方面的空白。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主要采用规范性研究的方法,研究贸易成本的变化、中国金融发展的总体情况,结合以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规模为金融发展替代变量的金融指标,分析对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影响,了解金融发展、贸易成本对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促进作用及特点,这也有利于理解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出口模式,在政策的制定上也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最后,指出电子信息产业出口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启示,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和建议。
一、金融发展和贸易成本对促进出口的理论分析
关于金融发展促进出口的原理、机制或途径,许多学者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型验证。最早的研究者Kletzer和Bardhan在1987年指出,一般来说,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国际上也同时享有良好声誉,这使其更容易将其筹资范围扩展到全世界,出口最终消费品。Svaleryd和Vlachos(2001)则是从需求角度出发来解释出口和金融的联系途径的,强调分散风险时出口的作用。他们以OECD国家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发展程度比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一个产业生产专业化的影响更加重要;发展完善的股票市场是依赖金融发展的产业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他们指出,出口活动中的国际竞争、外部冲击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带来风险,会使企业产生向外融资的需求。从这个视角,能分散风险的金融市场得以发展。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倾向于专业化生产外部金融依存度高的产品。Basen(2002)利用1966-1995年30年间6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建立了动态计量经济模型研究金融发展水平与制成品出口的关系,进一步选取用流动性指标(LLY)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进行强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代表金融发展的指标与制成品出口比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阐述了在金融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家,由于信息的获得处理成本和企业外部融资成本降低,对融资依赖度更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能更好地进行专业化生产,获得规模经济。Becker和Green-berg(2007)则运用引力方程,分别将私人信贷、股票市场资本化和GDP的比率、国家会计标准作为金融发展变量,采用1970-1998年六十多个国家的数据,研究金融发展如何通过出口的固定成本影响贸易量。计量结果显示,金融发展水平与一国出口量的扩大呈正向关系,而且是显著的。金融发展水平对贸易的总体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下商品出口量也较高。而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面临着很多风险,如商业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运输风险、政治和环境变化等,又由于需要货币兑换、区域协调和交易时间上的限制,结合以上分析来看,必须有良好的金融服务业承担交易中介的作用,以及高效的金融机构体系来降低交易风险。在我国,金融服务的业务逐渐多样化,极大地便利了电子信息产业的贸易活动,从而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出口结构方面看,金融发展可以对一国改善技术条件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通过高效、发达的金融系统来大规模地、快速地积聚社会上广大的闲散资金,有效地集中社会优秀资源来对高投入的电子信息产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也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重视研发、高投入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有利于促使规模经济的出现,从而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扩大出口。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要广泛的金融制度做基础,对技术创新做资本市场上长期的投资激励,资金也会流向效率更高的技术创新产业集群,一方面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长期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升级。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发展也能改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结构。从贸易成本降低的角度来看,通过经济全球化,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活动越来越密切,彼此的距离拉近了,地球成了地球村。各国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实施,也必然从宏观上降低了外贸活动中的贸易成本,从而推动一国出口量的增长。纵观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几十年以来的发展,企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得到了很大调整,形成了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城,在世界范围内建厂、建立跨国公司,也使得贸易成本降低,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出口量的增长。同时,我国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消除了一些贸易活动壁垒,使得贸易成本降低,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得以进入国外广阔的市场,必然促进其出口的增长。国内外也有许多学者研究了贸易成本对出口增长的影响。Bergstrand(2001)用运输成本和关税作为贸易成本的变量,将16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的国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30年来这些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增长了近150%,运输成本和关税税率的下降对贸易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2%和38%。对贸易成本的研究表明,到外国经商成本的下降使得贸易出口额不断增加。原因是以前较高贸易成本的存在,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出口,而贸易成本降低后,除了原出口企业的世界贸易参与程度深化,会扩大贸易外,以前只能供应国内市场的企业也可以参与出口,从而带来了出口量的增长。有的文献在讨论贸易成本降低对出口的影响时,以二元边际为出发点,将出口的增长分解为集约的边际和扩展的边际。有的学者以欧洲贸易自由化程度作为贸易成本变量,认为贸易成本降低能促进贸易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增长。有些学者将贸易成本划分为可变的和固定的,以欧洲东南部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可变和固定贸易成本对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影响,证实了东南欧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对扩展边际作用更加明显。国内也有学者研究了基础设施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发现其对中国贸易增长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扩展边际而非集约边际。
二、金融发展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增长,金融发展水平在总量上大规模提高,在结构上不断优化,我国金融正朝着市场化、专业化、全球化的方向推进。对贸易结构的优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促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更应该通过调整金融发展来提高出口率和相关行业服务质量。1、金融发展的总量水平不断提高上图显示了传统衡量金融深化的LLY指标和反映企业融资渠道大小的DC指标逐年上升,这意味着中国金融发展总体水平在持续稳定地提高,金融对经济活动的渗透能力不断增强。2、金融结构不断优化随着金融发展逐渐深化,金融资产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国内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种类也逐渐增多。从资产结构看,银行一直是主导,其提供的信贷占GDP的比重指标逐年上升;从市场的结构看,股票和债券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如下图所示,反映股票市场活动能力的STRADE和反映股票市场市价总值的MCAP指标显著上升。3、金融部门的效率有所提高金融机构向私人部门提供的信贷(PRIV),通常能够反映一国金融中介的效率,同时银行的集中度(CONC)越低,说明银行的效率越高,同时也反映出一定的金融结构的多元化。资料显示,自1993年以来,中国的银行集中度指标呈下降趋势,由1993年的0.89下降到2006年的0.69,说明整个银行体系的市场结构日趋多元化,竞争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这有利于提高银行的效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银行集中度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中国的金融结构仍然是以银行为主导。金融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作用,在初期表现为通过金融支持促进出口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初期,资本稀缺比较严重。为保证分散化的储蓄资源聚集起来按照政府意志行动,国家已经为制定金融发展的措施提供了财政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实行信贷差别化政策,即信贷资金的分配集中倾向于大型国有企业,对非国有企业设置较高融资门槛;二是实行财政资助制度和金融补贴政策,即在政府管控下,金融部门给予相关主体各种形式的利益补贴,包括利息、租金、本金等形式。在发展初期,为了实现资金的集中分配和统一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基本上垄断了所有的金融业务。贷款和融资等信用活动遵从指令性计划,实行“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这一阶段的金融安排,还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的:首先,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有利于计划管理,迅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发现问题后能及时纠正,效果明显;其次,便于集中配置资金,发挥资金的整体功能和作用,不仅有利于生产满足民众需要的家用品,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电子工业在大规模的国防方面建设。为更好地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国家实行了金融先行的金融政策,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出口信贷全面带动出口,同时加大产业导向力度,以倾斜政策培植国内大型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努力扩大成套设备的生产与出口。第二,国家为了支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直接向企业提供三类贷款,主要包括:电子工业产品技术改造专项贷款、出口用进口原材料外汇贷款,以及出口信贷。第三,对外贸企业加大利率上的优惠。在我国,银行贷款在外贸企业流动资金的来源中一直站到三分之二以上,因此通过利率优惠,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外贸企业的利息支出和出口贸易成本。第四,自1995年9月起,优先办理电子工业产品,以及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退税,增强这些电子信息企业的资金流动。199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作为—个政策性金融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为扩大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品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主要提供结构性贸易融资,推动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与商业保险机构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出口业务的发展;作为政策性银行,为使出口商较容易地获得融资支持,主动开展对外担保,有效地扩大了电子信息产品整机设备的出口。总体来说,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提高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对降低电子信息产业贸易成本,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扩大利用外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金融对贸易成本的优化作用,带有浓厚的政策性特点,这也在反映出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无法充分满足贸易结构迅速提升的金融需求,需要政府大程度地介入,金融发展相较发达国家而言还是相对滞后的,贸易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还需要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另外,中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加上企业普遍缺乏风险约束、片面追求产值,造成制造业的投资高速增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而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服务业由于其高风险性与高收益并存,但收益存在不确定性,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其外部融资、风险分担和降低不确定性需求,所以影响了企业对这类产业的选择,导致金融资源过度向普通制造业倾斜,影响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品的技术含量。
三、贸易成本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影响
电子信息产业分析论文
摘要:分别阐明区分了企业规模、规模经济、经济规模的概念,以及影响规模的几个主要因素,然后提出了判断最佳规模范围的生存技术法,最后利用该方法对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进行分析。
关键词:规模经济;生存技术法;影响因素;电子信息产业
1企业规模、规模经济和经济规模
简单地说,企业规模就是指企业的大小,可以从企业投入或企业产出两个方面来把握。从企业投入方面来看,企业规模是指劳动力、生产资料和产品在企业集中的程度。从企业产出方面来看,企业规模是指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空间广度。企业规模正是这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两者的统一。
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出投入增加的比例,即规模报酬递增。如果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则会形成规模不经济。一般而言,规模经济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一是生产的规模经济,二是交易的规模经济,三是储藏的规模经济,四是专业化分工的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是规模经济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经济规模是指在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产品生产单位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规模生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重新配置资源、调整生产规模以达到既定生产技术条件下的经济规模,从而获取最大限额的规模效益。
市经信委电子信息产业调研报告
一、发展历史概述
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59~1967年为创始阶段。1959年,省劳改系统的生建八三厂成立了半导体技术研究室,开始仿制半导体分离器件。相继试制成功低频小功率三极管、二极整流管、高频小功率晶体管以及日本制式的7管半导体收音机,分别填补省及国内空白,拉开了市电子工业发展的序幕。1965年,中共市委第一书记王士超带领市有关工业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到上海考察电子、钢铁等工业的发展情况。返回后,在中共市委的倡导下,创建了市第一批电子工业企事业单位。1966年前后,无线电元件研究所、稀有金属研究所、博山无线电实验所、张店无线电厂等相继成立。当时生产的主要产品有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电阻器、玻璃釉电容器、半导体收音机等。
(二)1968~1983为探索发展时期,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打基础阶段。从1968年开始,我市一大批电子工业项目上马,厂点曾一度增加到65个。1972年,成立市电子工业局,开始对厂点布局、产品结构进行调整。调整后,全市共有电子企业20个,职工2489人,固定资产507万元。产品门类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无线电五厂研发生产全国第一台海底地貌探测仪、生建八三厂研究所生产全国第一支500瓦低频大功率晶体管和第一支超高频大功率硅晶体管、无线电三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只读存贮器写入仪、球磨工业测量仪器振动传感器和智能动弹模量测定仪、市无线电二厂与航天工业部二院四部联合试制成功WDH—1型微机控制多功能呼吸机等。同时,我市生产的整机新产品还有集成电路计算机、毛细管粘度自动分析仪、顺序控制器、光电提花机、双喜牌黑白电视机、微波烘干炉等。无线电研究所、无线电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七厂和生建八三厂研究所等8个单位,成为电子工业的骨干企业。
(三)1984~2003年,国内消费电子高速发展,我市电子产业出现“命系彩电”现象,由于彩电企业错失了发展的最佳时机,导致我市电子工业落后于我省部分地市。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争相引进彩电生产线,从而引发了全国性的引进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线的热潮。这次热潮的结果是我国成为全球的电子产品加工中心,广东成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的集散中心。消费类电子产品逐年大幅降价。由于我国企业多数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仍需进口,创新能力提高缓慢,盈利水平逐年下降。1984年我市也从日本引进1条年产15万台彩色电视机生产线,由于引进过程中忽视了国内配套问题,我市的彩电生产未能得到国内一流的元器件厂商的支持,产品质量一度成为困扰企业的主要问题,痛失了发展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被青岛海信兼并。即使如此,当时的电视机厂也是我市电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近20年的时间里,电视机的销售收入占到我市电子工业的一半,其他多数企业也都围绕电视机配套上项目,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我市的显像管、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谐振器等元器件产品在国内有较大影响。90年代末期,元器件企业未能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也未能及时更新换代,显像管及阻容感元件企业相继陷入困境。而二极管生产企业异军突起,通过对外合作,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大幅度提升,赢得了发展的机会,成为国内领军企业。
由于我市工业基础整体相对雄厚,加上电子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队伍及优秀的产业管理人员。在本地工业需求的拉动下,我市电子工业领域逐渐出现了一些仪器仪表企业,但规模相对较小,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无线电一厂、二厂、三厂、五厂、无线电研究所、博特通讯、晨鸿电工、银河、科汇电器及信通电器等小微企业在油分析、医疗电子、电力自动化、电力电子、通信检测、通信维护、汽车检测、节能环保等领域研制出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品。但是由于企业对于所服务的行业未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技术的跟踪,对于仪器产业的发展规律缺少必要的认识,错失了做大做强的机会,部分企业甚至昙花一现,从高盈利到倒闭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这些企业的积极意义在于培养了仪器仪表业的人才,积累了产业经验,为后来我市创建省仪器仪表产业园做了铺垫。
- 上一篇:电子信息产品范文
- 下一篇: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