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翻译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9 14:11: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影翻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影翻译

电影翻译文化意象探索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科学。”[1]人类社会信息的交流,实质上就是信源操纵可选的符号系统,实现对信宿的影响。这一过程中,信源得到了传播,从而实现了信息的交流。就电影传播而言,如果受众是异国文化和语言背景,要实现有效传播,就必须借助翻译,翻译是实现有效传播的桥梁。电影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有别于一般信息的传播,电影翻译传播的信息是跨语言、跨文化的。

一、传播学视角下电影翻译的特征及文化意象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电影翻译的传播过程需要两次编码,第一次编码是原始信息转化为适合一般受众的加工信息,第二次编码是跨文化、跨语言的编码,即在前一次编码的基础上,将信息转化为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受众可以接受的信息。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各国思想、文化和语言的碰撞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频繁。中外电影的传播,即是中外思想、文化和语言的碰撞和交流。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在地球村的时代,已经跨越了国界,但要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受众中有效传播,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桥梁。在一般的文本翻译和现场口译中,翻译的核心任务就是将源语译成目的语。诚然,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为了实现跨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要将源语译成目的语,但这只是电影翻译的基本任务,关键的任务则是文化意象的处理。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艺术形式,体现了创作团队的主体意识,同时经由相关部门的审查、电影批评与评论者的学术洗礼以及受众的观影回馈,共同楔入了所在群体的社会心理,从而体现了该群体的文化意象。[2]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丰富的意义和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作为一种符号,文化意象包括互相依存的能指和所指两方面。文化意象的能指是物象,即信息意义之载体,所指是寓意,即作为载体的物象所传达的信息意义。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植物、飞禽、走兽、成语等。语言是文化意象的表现方式之一。例如,“龙”是中国人的一种重要文化符号,物象是“龙”这个传说中的动物,其寓意是“吉祥”“成功”“高贵”等。“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文化已经渗入到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中国语言中有很多包含“龙”的成语,是中国龙文化的反映,如:卧虎藏龙、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马精神等。而在西方文化里,“龙”是邪恶的化身,体现在英语中,如She’sabitadragonaroundplace,指“她在这里是个很跋扈的人”。各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存在不同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还具有“语境依赖性”。[4]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意象。跨文化跨语言的电影传播,涉及到文化意象的处理。文化意象的处理,在电影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前所言,文化意象表现为植物、飞禽、成语。作为已经成型的电影,其中的植物、飞禽、走兽等非语言文化意象不可能重新塑造,也没有重新塑造的理由。为了实现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我们唯有通过翻译处理语言反映的文化意象。电影中语言反映的文化意象处理有三种策略:顺应、转换、增补。

二、中国电影“卧虎藏龙”中文化意象的顺应传播

电影《卧虎藏龙》,其片名直截了当,点出了“龙”这一文化意象。该影片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卧虎藏龙”一词来自北周•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其英文译名是“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该译名采取直译的方式,将中国“龙”的文化意象直接输向世界,这种处理策略适应了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作为一部中国电影,“卧虎藏龙”能在西方世界取得巨大成功,与其文化意象的处理有莫大的关系。该部影片有两对主角及两条线索。一对主角是李慕白和于秀莲,二人之间存在柏拉图式的爱情,其对白是西方知识分子推崇的“莎士比亚式”,让人觉得浪漫、高贵。另一对主角是罗小虎和玉娇龙,二人敢爱敢恨,敢打敢杀,与前一对主角构成鲜明对比,虽然不受西方知识分子待见,但是深得美国普通观众之心。影片片名“卧虎藏龙”中的“虎”和“龙”有多重喻义,“虎”暗指“罗小虎”,“龙”暗指“玉娇龙”,但“虎”和“龙”的深层含义是其体现出的文化符号意义,即“吉祥”“成功”“高贵”,“卧虎藏龙”即指深藏不露的成功、尊贵的人才。而在西方世界,“龙”的文化意象大相径庭,指口中喷火的邪恶怪物。译者将“卧虎藏龙”直译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没有迎合西方的文化意象,而是直接体现中国的文化意象,与影片的内容和思想溶为一体,用恰当的方式将中国元素展示出来,让西方人获得共鸣,因而接受并理解了影片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元素。这是在翻译中通过顺应源文化意象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范例。

三、西方电影《魂断蓝桥》中文化意象的转换传播

查看全文

电影名翻译研究透析论文

论文摘要:电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接受美学认为在翻译电影名时,应该考虑观众的文化语境,使译文与观众达成视域融合;同时,有目的地、适当地保留异质文化因子,能够更好地促进东西方异质文明的对话。

论文关键词:电影名;翻译;接受美学;视域融合

中国是一个翻译大国,翻译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中国译坛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第五次翻译高潮,自此,中国的翻译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翻译的作品数量之多,涉及的领域之广,为前四次高潮所不及。其中,电影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被大量译介。电影的翻译事关文化交流,而其中电影名的翻译尤为重要从商业上说,好的片名会吸引观众,提高票房收入;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翻译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对话。本文欲运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把观众的接受与欣赏纳入视野,对电影名的翻译进行研究。

一、接受美学

(一)接受美学的源起和发展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标志是联邦德国的康斯坦泽大学学者伊塞尔(WolfgangIser)和尧斯(HansRobertJauss)建立的文本接受理论和文学史理论。其哲学基础是现象学文学理论,尤其是罗蔓·英伽登的阅读理论,以及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现代哲学阐释学理论。接受美学是对西方作者中心和文本中心文学批评理论的反拨。

查看全文

电影翻译中文化论文

摘要: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而对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润,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译手法处之,会使观众难以认同。

关键词:电影翻译;文化意象;寓意;重构;修润;转换

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中的中国观众。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然而,在学术领域内,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1](P99)为此,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P61)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英语谚语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重构文化意象

查看全文

英语电影翻译论文

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中的中国观众论文。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效应是无可估量的。然而,在学术领域内,由于受世俗偏见的,电影翻译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1](P99)为此,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P61)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谚语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重构文化意象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方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相同。”[7](P28)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但研究表明老一代电影翻译工作者不仅给观众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秀译制片,同时也给电影翻译研究留下了不少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80年代初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英国电影Red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觉得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的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的原意,也紧扣剧情,但直译的平铺直叙,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

查看全文

试析英语电影字幕翻译

摘要:随着近几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大量的外国影片被引介到中国,在娱乐人们眼球的同时,也促进着人们对于影片欣赏水平能力的提高。国外影片的引进,也刺激了另一个新兴领域—字幕翻译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英语电影的字幕特点,以期提出一些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电影字幕特点翻译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深入,一大批优秀的外国影片被引进到中国,受到人们的喜爱。大量国外影片的引进,带动了英语字幕翻译需求的增长,然而,关于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标准始终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由于影视作品是剧作者根据自身生活的经历或经验创造而成,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语言对白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显著特点。因此,在对英语电影翻译时,应把握住其特点进行翻译。

二、英语电影字幕的语言特点

1、口语性

查看全文

英语电影双关语翻译策略

一、引言

2017年8月12日,《经济学人》官网刊发了题为“WhyEnglishissuchagreatlanguageforpun”[1]的文章。作者JoeBerkowitz(2017)指出,英语词汇量大,有丰富的同音词,而且曲折变化少,名词不用变性,非常适合用来含沙射影和一语双关。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人》等杂志往往以其文章中幽默机智的文字游戏,让读者忍不住品读再三。但涉及翻译,这些文字游戏就可能让译者头疼。正如Nord所说:“有些翻译问题是由原文中的修辞格、新词或双关造成的。由于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不能被泛化,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展现自身的创造性”(2005:67)[2]。在翻译电影片名中的双关语时,译名不仅要体现主题,还要简洁凝练,吸引眼球。因此,译者需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来应对这一挑战。为考察译者在翻译双关语片名时采取的不同策略,本文选取50组含有双关语的片名为研究对象,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1.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1996)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不是简单的编码和推理,而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3]。同一话语可以有多重意义,且都与基本的语言信息相契合;听话人并不一定能理解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有些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但他们总倾向于用单一的普遍标准去理解话语,排除其他的理解,而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何自然、冉永平1998)[4]。关联性有以下两条原则:关联的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往往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关联的交际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其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明示的交际行为对听话人认知环境的改变叫做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好,推理时付出的努力就越小,关联性就越强;反之亦然。在交际中,人们都期待最佳关联,即不用付出过多努力,就可以获得充分的语境效果。而双关语似乎违背了这一原则:一方面因为双关语往往需要更多的推理努力;另一方面,为什么获得第一层理解之后,人们还愿意继续寻找另一重解释呢?Solska认为“认知语境不止限于新增的命题内容,还包括诙谐幽默的效果”(2012:180)[5]。也就是说,听话人在处理双关语时,虽然做出了额外的努力,但得到了双关语的多层含义,获得了增强的语境效果。此外,Yus(2003:1295-1331)也提到,双关语的表层含义往往不能让人满意,尤其在交际双方已经互明了幽默的意图的情况下[6]。所以不仅是处理过程本身充满趣味,推理出背后的含义也能给人以成就感。因此,关联原则同样适用于双关语。2.关联与翻译。Gutt首次将关联理论引入到翻译中,认为翻译本身是对语言的解释性运用,是将一种语言的所说所写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述出来。译文和原文之间并不是对等关系,而是同原文释义相似的接受语语段。译者在翻译中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最佳关联性,要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Gutt2004)[7]。当然特定语境下的关联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在关联原则的制约下,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期待和接受情况(即关联性)进行估计,将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明示给译文读者(张新红,何自然2001)8]。[但双关语在目的语中往往找不到对应。所以在翻译时,译者最重要的任务是保留原文产生幽默效果的推断策略,即使这样做会彻底改变原文的语义(Yus2012)[9]。目前,国内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对双关语翻译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其阐释、辨认和理解(例如:朱燕2007[10];鲁承发2014[11];艾琳,李渝凤2009[12]])。电影片名的翻译则主要从目的论、归化异化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曹群英2012[[13];吴爽2005[14])。但从关联理论视角对电影片中双关语翻译尚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因此,本文尝试对这一特定翻译问题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翻译问题的特殊性(Marco2007)[15]。

三、关联翻译视角下片名双关语的翻译策略

通过对50组样本的分析,本文归纳出三种常见的双关语片名翻译策略:双关语直译为双关语,语义等值;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语义不等;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下面将结合样本展开具体讨论。1.双关语直译,语义等值。所谓双关语直译为双关语,即译文不仅与原文一样一语双关,而且反映了与原文相同的语义歧义。换句话说,译文接受者与原文接受者在处理双关语所付出的努力和认知环境上如出一辙。当然这有赖于两种语言之间相同或相似的映射关系,也取决于译者本人是否能共享两种语言的认知环境。如电影TheGoodHeart中,酒吧老板Jacques因心脏病住院,结识了无家可归的Lucas,就将他带回酒吧,并培养他成为酒吧继承人。而Lucas看到落魄的女主角,不忍她流落街头,也决定帮她走出困境。片名所指的不仅仅是Jacques需要一颗健康的“好心脏”,更是他们的善良“好心”。中文名《一片好心》也是一语双关,再现了原文的两层语义。科幻恐怖片TheMist同样是玩了一把文字游戏。影片中原本风景宜人的小镇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浓雾淹没。人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恐惧让他们几近癫狂,由此也折射出人性自身的迷雾。这两重含义在电影的中文译名———《迷雾》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以上译名一方面维持了双关语的语言特色,另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多重语义。此时译文与原文的释义相似性是最高的。2.双关语译为类。双关语,语义不等但更多的情况下,译文与原文之间是不能相互对应的。如果要保留双关,有可能需要译者的再创造,即转译为其他双关形式,如成语或典故等,这时译文所传达的语义和原文是不同的。好莱坞励志电影TopGun的翻译就是一个典型的改译。该片讲述的是海军飞行员Maverick几经沉沦,最终成为一名优秀飞行员的故事。影片中Maverick接受训练的海军战机武器学校名为TopGun;但这个词组还可以表示能力、地位高的人。也就是说片名不仅是影片拍摄的背景,也暗示主人公立志成为、并最终成为了优秀的飞行员的情节。若将片名译为学校名,中国观众恐怕很难理解;但译为“高手”,又不够吸引人。因此,译者结合电影内容,将片名改译为《壮志凌云》:既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成语,又同时表现出主人公的抱负,影射飞行员的职业特点,由此获得了额外的语境效果。2017年上映的新片TheBeguiled也是一样。Beguile本意是迷惑、欺骗。电影中士兵McBurney身负重伤,被女子寄宿学校的师生所救。他用自己的魅力迷惑了学校师生,游走于6位女性之间;最终女人们发现自己被骗,设宴骗他喝下了毒蘑菇汤。因此TheBeguiled不仅指的是被骗的女子学校师生,也是McBur-ney自己。其中文译名《牡丹花下》虽然在语义上与原名无法对应,但明显指的是男主人公被救后就进入了女子学校这个“花丛”中。同时,中国观众很容易联想到“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暗示了McBur-ney最终被毒死的结局。可以说既贴合了剧情,又呼应了中国的诗词,十分巧妙。再看经典电影Flipped,片名本意为翻转,不仅指电影情节的反转,拍摄视角的不断转换,也暗示着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中文译名《怦然心动》虽然只译出了感情层面的含义,但增补出的成语效果带给中国观众对爱情的无限向往,让观众也为之“怦然心动”。电影TheItalianJob《偷天换日》、DeathProof《金刚不坏》、ShotCaller?《一锤定音》同样是将英文的双关语译为中文成语。当然,此时译者不得不牺牲对原文语义的忠实,转而创造其他类双关语的文字效果。从译文与原文之间释义相似的程度来说,是比直译的策略要低的。3.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当译者不能用双关语再现原文的双关效果时,就得根据具体语境和受众的认知环境,决定原文表达的几层含义中,哪一层最相关。这时译文往往只能传达原文的一层或两层含义,甚至两层含义都无法体现。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种:(1)牺牲双关,增补语义虽然译者不得不牺牲原文的双关效果,但仍试图传达原文的部分语义,并根据电影内容,增补出原片名中没有传播的信息。动画电影BeeMovie讲述的是蜜蜂Barry对人类“窃取蜂蜜”的行为发起反抗的故事。从片名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关于蜜蜂的电影;同时其谐音“BMovie”(B级片)通常指代制作成本低、不值得一看的电影。片名不仅向观众传达了电影的内容,更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幽默效果。该片的中文译名———《蜜蜂总动员》没有保留谐音双关,但是增补了“总动员”。熟悉动画电影的观众立刻会发现,此类电影多以“总动员”命名,如1995年的《玩具总动员》、2003年的《海底总动员》、2004年的《超人总动员》和2006年的《赛车总动员》等。基于这一认知环境,中国观众很快会明白这是一部关于蜜蜂的动画喜剧电影。同样的,电影TheCroods译成《疯狂原始人》也是牺牲了谐音双关,而补充了语义效果。除了谐音双关,许多片名是基于语义双关的,如电影LostinTranslation。片中两个美国人在日本东京相遇,语言不通的她们不仅迷失在翻译中,也在这陌生的城市逐渐迷失了自己。在中文片名《迷失东京》中,迷失在语言翻译中的这层含义缺损了,但译者试图通过“东京”,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就是说,译者认为东京是与受众的认知环境更为相关,更能吸引观众的。类似的还有电影ChoppingMall《夜困杀人场》、AWalktoRemember《初恋的回忆》、HotRod《飞车手罗德》、Ratatouille《美食总动员》、CopOut《侦探拍档》、BladesofGlory?《冰刀双人组》共8部。在翻译这些片名时,译者虽然无法再现双关语义,但试图结合电影内容,增补其他语义,让片名更具吸引力。(2)牺牲双关,保留部分语义如果译者决定牺牲双关语的所有语境效果,且不进行增补,就会根据译文受众的认知环境,选择原文的部分语义翻译出来。黑色喜剧电影KeepingMum的标题非常讨巧。所谓“keepingmum”浅层含义就是指影片主人公———女管家Grace。此外英文中还有“keepmum”和“mum’stheword”的俗语,意思是保持沉默、保守秘密。影片中女管家为牧师一家保守了不少的家庭秘密,甚至通过杀人帮牧师一家解决了许多问题,也是在默默守护“keep”这个家。最后“mum”也有母亲的意思,其实这位女管家就是牧师太太的母亲。这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双关”了,要把四层含义都表现出来,可谓难上加难。译者在翻译时结合海报上女主人公“嘘”声的手势,译出了认为最相关的一个含义———《保持缄默》。传记片HiddenFigures也是如此。片名可以解读为:隐藏人物(片中几位不起眼却了不起的黑人女科学家);隐藏数字(她们都是数学家);隐藏形象(有色人种的形象、独立女性的形象)等。但中文名贴合了海报上的人物形象,译为《隐藏人物》。这样的处理方式在片名翻译中比较常见。此时影片中文译名都只反映出部分含义,且失去了双关的效果,受众无法获得原文字游戏所带来的语境趣味。(3)牺牲双关,且不保留语义在某些情况下,译者不仅牺牲了双关语的语言特色,还舍弃了原文所表达的所有含义。也就是完全舍弃了双关语,改用其他符合影片内容的翻译方式。例如电影名TheSpacebetweenUs,表面上是指火星男孩Gardner和地球少女Tulsa之间的空间距离,实际反映的是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感情距离。中文译名《回到火星》则既无双关,又没有涵盖原名所反映的任何一层含义。同样的,LaLaLand本身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故事发生地洛杉矶的别称是“lalaland”;二来这还是一个俚语,意思是梦幻之地。暗指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爱情脱离了现实,最终无法实现。中文片名《爱乐之城》是从影片的内容进行解读(男主人公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没有取以上两层含义中的任何一个。受众既得不到处理文字游戏的乐趣,语境效果也非常一般。还有许多采用谐音双关的片名,如电影TheImportanceofBeingEarnest。该片讲述的是青年John想“一人分饰二角”,每次到城里称自己是Earnest,而Earnest其实是他的兄弟。但Earnest本身还有“真诚”的意思,也就是说做人要真诚。片名一语双关,十分巧妙。而中文译名《甜心大话王》舍弃了原文的双关效果,而从内容出发另起炉灶。经典电影TheTrumanShow也是如此:Truman本来是主人公的名字,意为主人公的一场秀;同时Truman谐音为“trueman”,合起来就是“thetruemanshow”真人秀。片中主人公实际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身边的一切都是假的,全世界都在看他的“真人秀”。然而该片中文译名《楚门的世界》并不紧扣标题和电影内容,也不够引人入胜。相较于其他翻译策略,这些译名不论语境效果还是语言特色,与原文的释义相似性都是最低的。

查看全文

社会语言学下英文电影名称翻译研究

一、片名翻译的特点

(一)忠实性

电影片名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类别,应遵循翻译的一般标准。翻译的标准至今仍众说纷纭,但其中以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影响最大。自提出之日起一百多年来,“它在我国翻译界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所谓“信”就是忠实,这是翻译的最基本要求。当然,绝对的对等和忠实是不可能的,这是译界达成的共识,但译者在翻译时应尽量使译名在形式和意义上达到原作的功能。忠实性的内涵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形式上的忠实。它指只从形式上考虑,为了使目的语信息与原语信息形式相似,力求做到词词对应,结构、比喻与原作相似。其二是意义上的忠实。它要求目的语传达的思想内容与原语一致,在意义上没有增删更改现象。这样的翻译在影片名翻译当中屡见不鲜,其中也不乏贴切、精彩之作。如人们所熟知的PrideandPrejudice《傲慢与偏见》、TheLionKing《狮子王》、PearlHarbor《珍珠港》、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等。

(二)艺术性

茅盾说:“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翻译过程也是高度的艺术再现过程。因此,电影名称翻译要再现原语的艺术美。如,GonewiththeWind《乱世佳人》,TopGun《壮志凌云》,Ghost《人鬼情未了》,GoodWillHunting《心灵捕手》,You’veGotMail《网络奇缘》,CatchMeifYouCan《逍遥法外》,AWalkintheClouds《云中漫步》等。

(三)通俗性

查看全文

国漫电影“走出去”字幕翻译分析

摘要: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已经成为各国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为蓝本,对人物形象和故事剧情进行颠覆性改编,现已升至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二位,并成功走出国门。本文将从文化翻译观视角研究《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字幕翻译,剖析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环境的不同,依据文化翻译理论分析字幕翻译,促进国漫电影“走出去”。

关键词:文化翻译;国漫电影;字幕翻译;哪吒之魔童降世

一、引言

2019年,一部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屡屡刷新票房纪录,时至8月31日,已经超越《流浪地球》,升至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二位,并登顶2019年度内地票房冠军。《哪吒》用票房与口碑向世界证明:拥有五千年中华文化作为创意源泉,国漫产业终有一天会像哪吒一样“逆天改命”,荣耀归来。然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在一项名为“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研究传播”的数据调研表明:不仅仅是“文化差异”因素,字幕翻译成为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最主要障碍。因此,本文将从文化翻译视角研究探讨《哪吒》海外版字幕翻译,把握《哪吒》的主体性和民族特性,让国漫电影真正“走出去”。

二、文化翻译观及字幕翻译

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学研究出现一种“文化转向论”。作为文化翻译学派的倡导者、英国学者苏珊•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认为:“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行为,更涉及语言所处的文化系统。”因此,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包括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她在与勒夫菲尔(AndreLefevere)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应该被看作基本的翻译单位,不能僵化在文本层面;翻译不是简单解码和再编码的过程而是一种交际行为;对翻译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译者对源语的描述,翻译更应该体现出其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功能对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由于电影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电影翻译既有语言维度,也包括文化维度,这就使得影片的字幕翻译变得尤为重要。我们通常所讲的字幕翻译指的是语际字幕(inter-lingualsubtitle),即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源语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正如Nedergaard-Larsen,Birgit所说,“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原声口语的浓缩书面译文。”但是,字幕一现即逝,不像书本上的文字,可供读者前后参照。哪吒作为神话故事和传统动画电影的知名人物,字幕翻译过程中面对的文化因素较难把握,因此巴斯奈特从文化翻译角度阐述的这种新的翻译理论,对于指导字幕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分析论文

摘要: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而对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润,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译手法处之,会使观众难以认同。

关键词:电影翻译;文化意象;寓意;重构;修润;转换

中国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中的中国观众。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然而,在学术领域内,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1](P99)为此,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2](P61)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3](P184)物象(Physical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4](P137)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5](P509)英语谚语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6](P1578)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last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重构文化意象

查看全文

顺应论视域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摘要】随着知识的不断普及和新技术的兴起,西方电影逐渐涌入中国,与此同时,电影成为了不同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媒介。在这个过程中,电影字幕翻译则是连接不同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桥梁。在字幕翻译的动态适应和选择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要选择合适的语言。本文以2016年广受欢迎的迪士尼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的字幕翻译为例,试图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从不同角度分析字幕翻译传达给观众的情景世界。

【关键词】电影;字幕翻译;顺应论

随着电影进出口的增加,字幕翻译的研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根据以往的研究显示,电影字幕翻译的发展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时由于电影的稀缺,只有少数人知道字幕翻译。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电影涌入中国市场,中国人不断接收外国文化。随着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字幕翻译应运而生。

一、字幕翻译的定义和特点

字幕翻译是一种视听翻译的模式,适用于电影、电视剧、视频等视听产品,它共有三大特点,即口语化、即时性和同步性。电影字幕的存在是为了让观众轻松地理解剧情,所以字幕内容不宜过于复杂。例如像“嗯”“是”这样的口语词出现在字幕中非常普遍。字幕在时间和编排上存在一定的限制。一方面,电影字幕不能长时间停留在屏幕上,因为画面的呈现是有时间限制的。另一方面,如果人们花很多时间看字幕,这可能就会导致他们错过一些重要的电影角色和情节发展。字幕翻译要同时传递相匹配的语言和文字信息,它可以分为时间同步、空间同步、内容同步、语音同步和文字同步五种同步标准。

二、顺应理论概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