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创作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9 14:04: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影创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微电影创作论文:分析微电影艺术创作
本文作者:王振兴韩强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综合微电影的本性,商业性与艺术性是其基本的两大属性。这在电影中也是时常探讨的话题,但探究微电影的出现根源,它往往比电影体现的商业属性更明显。所以,微电影虽然是兼顾了电影的这两大属性,但是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众所周知,微电影的商业性是其成活的物质基础,艺术性的体现会使受众受到精神的洗礼,转而使更多的人去关注微电影,这样才会促进微电影商业价值的不断提高,为创作者提供更好的设备,激发其积极的创作欲,从此就形成了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如果只是视商业性为重而轻艺术性,更多的商业元素会挫伤受众的眼球,即使一时抓住了受众获得了成功,就会使商家投入更多的商业元素,这样形成的循环式恶性的,最终,使受众越来越少,以致反感。既要辩证的对待微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又要注重微电影的艺术创作,这样,才能使微电影既有质量又有价值。微电影之灵魂———艺术性“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电影的取材来自于自然或是社会生活,其导演不可能凭空想象就能创作出电影,对于微电影的创作也是如此。而微电影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管微电影的创作怎样高于生活,它总有自身的局限性,只是导演或编剧从自身的角度运用各种艺术手法综合囊括了现实生活的大部分内容,而对于生活来说,微电影还是在一定的生活范围内取材、构建情节,只能是无线的接近生活。这种无限接近生活的微电影之所以能够有吸引力,就在于它不是对生活现实的断章组合,而是有艺术性创造“生活”,这种生活既有我们在现实中熟悉的一面,又有我们不同于现实而又使我们好奇的一面,这就是微电影创作的内质,也是其创作的意义。为什么要创作微电影,这不仅仅应是为了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为,当然,中国的微电影出现的诱因就是商业性,以赚取利益为重。但仔细揣摩,微电影的来源还是生活,是在生活中的某一部分人率先有了影视短片的创作,然后,才有商家鼓动影视短片与广告的结合,形成今天所说的“微电影”。至此,不能仅仅凭经济的攒动而使微电影发展,真正能使微电影发展的内因应该是其自身的“灵魂”,也就是微电影的精髓。微电影真正面对的是广大的普通受众,而微电影创作源于且高于生活,其艺术性体现的是生活中的“美”,只有美才会让人去乐于接受、深于欣赏,所以,“微电影又是捕捉时间消逝与空间跳跃性的美的艺术”。当然,这里的美体现了很多种,因人而异,通俗的说,能够引起受众关注或记忆的都可称其为美(也包括丑)。
这种艺术性的体现,与导演或编剧有直接的关系,每个创作者的风格迥异,所创作出的美的体现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不管如何去创作都要把握好微电影的灵魂之精髓。微电影创作之艺术体现参看近期相对比较优秀的微电影,各有特色,但需要表现出重点的地方往往不足,比如说微电影中的声音,表现的节奏性不是很强,甚至在短短的时间内还来不及声音的大转换影片就已经结束了,即使影视声音方面的问题谈的很多,在声音的运用上还是不够的。同时,大多数表现力度不够。比如说,情绪积攒的力度不够、心理展现的热度不够等,这些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原因,更是综合艺术手法运用的不足,现简单总结进行理梳:微电影逻辑思维关联的探讨“:逻辑思维(LogicalThinking),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某种人为制定的思维规则和思维形式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Abstractthinking)’或‘闭上眼睛的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逻辑思维是一种综合的至高的思维方式,先有逻辑综合推断,再上升到思维辩证的高度,这体现了微电影应具有的必要性。任何影片都应该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最终达到逻辑思维,微电影是引导观众去在现实中践行一定有意义的活动,这就是观众通过微电影的形象(现实)展现而最终起到对思维抽象的人生意义的反思。这个说法中就已经完成了关联的表征。微电影是将形象思维的现实加入艺术创作的元素呈现在视频载体上,最终达到受众的共鸣或是引起受众的思考与总结,即达到思维逻辑性,这就形成了画面内与画面外的关联,而后者是更高层面的,也是微电影创作的最终意义(当然,在这里也不缺乏观后的商业需求)。现在的一些微电影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缺乏这种层面的关联。再就是情绪、节奏与思维逻辑的关联。这又是另一个角度,即从微电影本身的创作性层面来说的。情绪是激发受众共鸣的重要一点,也是主要的一点,能否打动受众就看情绪表现的如何。好的微电影会使观众落泪(当然,这不是微电影创作的终宿),因为,这是最能直接表征受众情绪的情感体现。作为艺术化的微电影,应该运用声音、画面的节奏性去达到一定的思维逻辑性,现在的一些微电影中,声音很单一,表现的力度不足,这就为逻辑的转进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结果导致欣赏完影片后引不起受众的共鸣,一直处于平淡状态。在这一点上,也是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的差别所在。微电影创作心理缔结关联的缺失。微电影的呈现可以说是导演或编辑的一种心理展现的实体,当然,微电影针对的对象———受众观影后也会形成自己的心理活动(此时心理是隐形的),同时,微电影内部也存在为完成情节的构建所形成的自身心理趋向,这种心理倾向就是由微电影内部情绪、节奏、人物心理、创作技巧等各方面共同熔铸的。此三种心理状态缔结、关联为一体就是微电影创作的灵魂,因为不管如何去关联,心理状态是抽象的,但展现出这种抽象的东西却需要具象的艺术手段。所以,微电影创作的灵魂终究是艺术诉求。微电影创作技巧转接关联的不足。真正的好的影片是可以忽略特技等效果的。因为特殊效果的出现,本身就是违规的,这么说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争议,但是仔细去想一下,一部好的影片并不是靠特殊效果去吸引受众的眼球,而恰恰国际上很多获奖作品并没有过多的特殊效果。一方面,特殊效果的出现是完成了一次炫丽的技巧,但它却打破了影片自身情感、情绪的展现;另一方面,破坏了影片内部的心理活动以及受众思维心理的推断,从而导致了以上三种心理缔结关联的缺失。当然,并不是说不让用特殊效果,而是要用的合理,符合逻辑思维的形式而不至于去终结微电影创作的心理。一个好的特效创作技巧是不会让受众在观影的同时有所察觉,当然这样好的技巧的运用时符合逻辑转接的,是与心理创作活动转接的关联密不可分的。这也是就我国微电影创作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给予的总结,希望能在微电影的创作中遵循一条原则,就是能不用特殊效果尽量不用,如有用时避免特殊效果的喧宾夺主。微电影叙事铺张关联的缺乏。铺张原指“竭力铺陈渲染,力求发扬光大。后多形容过分讲究排场。”在这里讲求铺张是在叙事上要求全面的展开,使微电影内容的表现不拘谨,该起的地方一定要起到位,该落的地方必须落到位。叙事铺张的不足也是在目前众多微电影的表现中常见的问题。
微电影本来就是短暂的时间内讲述短小的故事。但叙事铺张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展开(是指意义、内涵表现),这就是微电影应该特有的叙事特点。微电影的叙事铺张不是说从故事的开始到结尾一点不落的展开叙事,而是要讲求节点的选择与转接的关联。微电影的节点就是在表现的“现实”中截取的若干个组成叙事的汇合点。怎么将每个叙事段落铺张展开并将各个节点巧妙的逻辑转接是微电影创作的难点和重点。比如说,在叙事中人物的展现不足,人物情感没有更大限度的表现出来,情绪应该上升到顶点时,突然中段夭折;当然,声音叙事的运用也不到位,在多数的微电影作品中很少讲求声音的叙事,只是单调的音乐承载背景声。所以,画面与声音的叙事铺张性没有展开,同时,人物情感与声音的节奏也没有很好的关联起来。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微电影的发展会走向一个全新的热潮。以上是在结合影视创作中的实践经验与目前微电影创作之不足而进行的浅层的探析,希望中国微电影能够走向新的发展!
宣教类微电影创作探讨
一、天水宣教类微电影市场概况
宣教类微电影突出的特征是内容的主旋律化,创作中更多体现的是主流价值观,多选择革命历史题材和与普通群众生活贴近的现实题材,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整个民族的人文品格。与娱乐类微电影不同,宣教类微电影追求的是感动性,即拂动人类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受各类利好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天水宣教类微电影创作呈现井喷状态。从2012年麦积区伯阳镇农民金泉自筹资金自拍微电影《桃乡之恋》开始,天水本土微电影已走过五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天水市能够独立完成微电影拍摄的单位或团队已有10多家,不乏在国内各类竞赛单元中获奖者。2017年,宣教类微电影发展更加迅猛,各本土制作单位接单大多已经饱和,但由于各类微电影评比奖励等政策刺激,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二、天水宣教类微电影的市场来源
1.中央以及地方项目打造主旋律宣教微电影,既是主流媒体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作为和积极承担政治责任的体现,也是其一种市场策略,是谋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必然选择。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出台各类扶持政策,央媒和各级地方官办媒体也不断发起主旋律微电影作品征集评比活动,使得微电影创作不断获得强劲推力,生产活动进入旺盛期。甘肃天水维尔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拍摄的支教题材的微电影《长大了我们都嫁给你》,成功入围2016“百部中国梦网络微电影”征集,并获得“社会公益单元最佳影片奖”提名。目前天水还有几家影视公司参与了组织部发起的“百部党建微电影”征集。2.行业宣传需要近年来,党政部门出于宣传和推广的目的,也积极组织拍摄微电影作品,成为宣教类微电影兴起的又一主要动力。目前,天水投拍微电影的部门主要有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市文明办、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县区政府。其中《一路上有你》《爱不释手》《盛如夏花》《执行风暴》《让爱导航》《甘江情》《大地湾之恋》等一批高质量的作品就属于这种类型。党政部门主导的宣教类微电影的目的和诉求,虽有对社会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宣导,但更多是对本部门、本区域的形象、资源进行影像化的传播,以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3.主动创作目前,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影视制作团队也自发创作宣教类微电影,其动机多数基于参与国内的各项赛事评选,为就业增加优势和为产业经营拓展空间,往往制作更加精良,创排的技巧性更高。2016年由天水师范学院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学生郑晓龙编导的微电影《色彩青春》就属于这类作品。《色彩青春》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微电影节上入围前30强并获得优秀故事片奖,成为西北高校在校大学生参赛唯一获得此殊荣者。
三、宣教类微电影的传播特征
1.“微”体量承载“大”主题短时长反映大主题,迎合“微”时代传播特征。微电影的时长一般在5~30分钟之间,故事紧凑,主题集中鲜明,切合受众主要以手机作为接收终端的心理耐受程度。宣教类微电影的创作切口小,叙事线条单一,剧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层发展,快速进入高潮,增加了影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微电影《长大了我们都嫁给你》以支教老师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在山路上摔倒为开头,设置了三种表达方式,随着剧情推进,逐步反映出主人公坚守山村、扎根教育的感人情怀,令人印象深刻。宣教类微电影的影像语言表达也更为创新灵活,增加了作品的遐想空间和表达的艺术性。2.“微”终端成就“广”传播宣教类微电影主要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各种“微”应用是展示平台,传播方式快速、立体、便捷。既可通过网站、客户端等视频平台播放,也可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二次传播,增强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普及度广,传播效果好。3.“微”故事传递“真”情感宣教类微电影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如道德模范微电影《爱不释手》,讲述的是道德模范朱召梅20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照顾前夫的故事,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大多数宣教类微电影都以塑造平民百姓中有奉献精神的小人物为主,其真实感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新媒体下微电影的创作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技的推动,许多新型的事物出现了。微电影就是这些新鲜事物中的一种。微电影就是微型电影的简称,微电影虽说时间较短,但是内容丰富,也是有一系列完整的规划来进行的。微电影也是具有完整的电影情节,内容方面的涉及范围也较广。微电影主要是依靠新媒体方式来进行传播,属于一种休闲时间的享受生活的电影形式。在新的时代下出现了新的电影方式,有新的传播方式。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微电影的创作。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微电影;创作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微电影的产业的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在国外,微电影这个含义还未出现,但是却有与此相类的短片电影。这两者从根本上来看,这两者是有相似之处,但也是有所不同。从拍摄的范围来看,电影短片的拍摄的范围要比微电影的拍摄范围广。微电影的情节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某一特定的环境下展开的,通过拍摄的技巧,将各种事情连接起来,来表达主题的内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微电影不断的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由最初的微制作来表达一定的内容到现在用来广告宣传,成为了一种新的传播的方式,成为新媒体的手段。
一、微电影具有的特点
微电影具有以下几点特点:(1)电影的时间较短微电影一般的时间范围是从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短期的时间可以让观众运用空闲的时间来看。观众就不会特意的抽出专门的时间观看,就很便利。(2)电影的生产期短由于微电影的播放的时间短,专业化的制作周期也短,导演就可以拍出更多的作品。(3)所需的投资金额小微电影所需要的成本同电影相比,只是电影投资的几分之一,所需的资金范围由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微电影主要是产生于信息快速发展的阶段,新媒体的技术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微电影的出现。碎片化时代的微经济,也为微电影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满足自身对于审美的需求,满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丰富了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方式。微电影由于其小巧的特点,小小的时间,巧妙的情节内容。填补了现代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们对于情感的追求。这样的特点,使得现代的人们接受的很快,逐渐的,微电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广告商看到微电影的发展空间,便开始用微电影来进行广告,让观众的情绪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释放,这样快节奏的情绪释放方式得到了人们的欢迎,微电影的创作也在不断的丰富了起来。
二、在新媒体中对于微电影的创作
浅析电影编剧的创作技巧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艺术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影领域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相关从业人员应当抓住契机,积极创造优秀的电影作品,提高电影的剧情和表演水平,从而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观看体验。为此,本文主要分析一些电影编剧的创作技巧,希望能够为电影行业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电影;编剧;创作;技巧
一部电影的长度往往在180分钟之内,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电影要呈现出人物、情节、艺术感,要能够抓住观看者的内心,只有满足上述要求的电影,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阐述一些电影编剧的创作技巧,以期为电影创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在电影开端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电影的时长有限,因此,电影中的人物应当尽早出现,让观看者能够了解电影的主要人物,同时,在人物出现之后,还要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人物塑造,突显出人物的各种特征,让观看者能够对该人物形成印象。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外部形象塑造,该环节主要通过演员的相貌、衣着、背景等要素决定,另一方面是内在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等要素决定。这种人物形象塑造能够让观看者形成一个正确的印象,也会提升电影本身的艺术效果。
二、为影片设置激励事件
武侠电影创作作者化现象研究
摘要:新十年来,中国电影年产量不断上升,但中国武侠电影却呈现颓势。为挽救中国武侠电影,创作者们纷纷在个人性、作者化上进行尝试,使得当前武侠电影创作整体偏向作者化。本文从武术呈现、侠士形象、侠义精神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武侠电影创作作者化现象,从而思考这种现象为当下武侠电影发展带来的困境,并为中国武侠电影的创作者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武侠电影;作者化;侠义精神;困境;建议
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电影也是如此。在时间的长河中,任何类型的电影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纵观中国武侠电影,不到百年的历史,便已经历了五次创作浪潮。在每一次的创作浪潮中,中国武侠电影都紧密结合着时代,不断充实与更新着自身的武术魅力与侠义之魂。面对当下的武侠电影窘境,越来越多热爱这一类型的创作者们开始寻求新的突破,涌现了诸如《刺客聂隐娘》《师父》《道士下山》等这一类带有强烈作者风格的武侠电影,使武侠电影创作整体逐渐偏向作者化。
1当前中国武侠电影创作中的作者化表现
中国武侠电影是最具有东方神秘主义色彩、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类别。面对武侠电影的低迷,创作者们尝试以个人性和作者化为出发点,在武术呈现、侠士形象、侠义精神等方面对中国武侠电影进行了自我阐释。1.1带有作者影子的侠士形象。有人说,“武侠世界处处都是江湖”。江湖中的绿林好汉、江湖义士、乱世豪侠、山间隐士等便成了武侠电影角色塑造的对象。创作者赋予这些武林人物以性格,让他们完成叙事任务的同时也刻上了作者自己的印记。因而,武侠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对作者的写照。《叶问》系列中的叶问,不似传统粗鄙的武夫形象,而是一身长衫、举止儒雅,如叶伟信那般内敛低调却又不失大家风度。《道士下山》中的何安下几次上山下山,正是陈凯歌对自己人生的写照,也映射了他对于商业时代下文化艺术何处安放的疑问。《卧虎藏龙:青冥宝剑》中的江湖女侠俞秀莲武艺高强、道义为先,誓死守护青冥剑,正是袁和平老先生从其父身上学到的武德的体现。《龙门飞甲》中赵怀安除暴安良,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风范,正是徐克化身侠者,渴望重写“历史”和“乱世”的映照。1.2个性化书写下的侠义精神。侠士所展现出来的侠义精神,是武侠电影的灵魂。自古以来,侠义精神流传于民间巷道,为大众所推崇。文人墨客笔中也隐含着对“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义精神的崇拜。在武侠电影中,创作者对侠义精神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叶伟信认为侠义精神应是惩恶扬善,具有教化功能,因而在《叶问》系列中,叶问不仅仅是一个武者,更是一位教育者,他不倡议以武力解决问题,而是应以理服人。在徐克眼中,侠义精神应为追求公平、正义,所以《龙门飞甲》中的侠客赵怀安与西厂督主雨化田不死不休,为正义而战。陈嘉上认为牺牲是侠义精神的重中之重,因而在《四大名捕》中冷血牺牲自己的名誉,不顾世俗冷眼,甘愿卧底侯府。“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是侯孝贤的座右铭,也是他对于侠义精神的理解,因而在《刺客聂隐娘》中,聂隐娘深谙大义,放弃恩仇孤独离去,正是这种侠义精神的体现。1.3个人风格强烈的武术呈现。武侠电影以武术技击为基,通过“刀光剑影”的武打动作来展现江湖纷争。由于时空的可架构性,武侠电影创作者具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创作者们多以自我想象来完成对武术景观的构型,使得武侠电影的武术动作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印记。王家卫注重视觉表达,在《一代宗师》中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与他酷爱的特写、近景镜头相结合,将宫二与马三的雪夜大戏演绎得淋漓尽致,书写了中国“功夫的史诗”。侯孝贤沿袭了自己的含蓄诗意,《刺客聂隐娘》中的武术动作均是静中来静中去,聂隐娘与黑衣人之斗以一个固定镜头斗争开始,以一个反打镜头表示斗争结束,隐去了暴力和血腥,多了一丝优雅唯美,为世人定义了一个诗意的武侠。徐皓峰讲求真实,《师父》没有特效的点缀,没有特技的展现,没有威亚的协助,巷战戏中伴随着冷兵器碰撞声的长镜头,展现了肉身的博弈和真实的刀光剑影。
2当前中国武侠电影创作作者化面临的困境
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征综述
[摘要]在主旋律电影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融思想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是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主旋律影片有其特有的创作特点。本文从主旋律电影的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就其创作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创作特点创作模式表现形式综观
二十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可以说基本上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完美结合。但从总体上讲,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宣传性,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论文百事通因此,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点,可以使我们深入地认识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规律,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主旋律电影。
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分类,一般是按题材和内容来划分,将其分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和重大现实题材电影等三种。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创作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一、主旋律电影的选材多以革命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为主
主旋律电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党和政府斥巨资拍摄大量的主旋律电影,其根本目的也就在这里。由此中国主旋律电影多以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生活风貌为主。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可以使广大观众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并起到了反思历史、关照现实、认识生活的功能。
新媒体微电影创作研究
摘要:微电影的诞生从本质上讲是普通人通过影像作品表达诉求的产物。虽然出身草根,但微电影的创作也要遵循最基本的文艺创作规律。篇幅短小、内容集中、主题鲜明、适合移动端观看,这使微电影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脱颖而出,受到越来越多拥趸的青睐。然而,在从江湖到庙堂的发展道路上,微电影创作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微电影;新媒体;微电影《老男孩》;故事情节;人物设定
微电影,是相对于传统荧幕电影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微电影的出现和迅猛发展,来自于新媒体的产生,来自于电子产品的平民化。如果说荧幕电影要求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编剧等专业的高度配合,那么微电影创作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草根和素人的盛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掌握和表达的一种途径。只要有诉求,只要愿意表达,就都有可能创作出自己的影视作品。同传统的荧幕电影相比,微电影有着明显的特质,与荧幕电影有本质的分野。从时长上看,荧幕电影普遍时长保持在90分钟到120分钟左右,而微电影,一般在10分钟到60分钟之内。现在甚至出现了许多三五分钟的短片,也都被归入了微电影的序列。
从平台来讲,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微电影的创作和兴起。如果简单划分,大屏幕电影走院线,是需要我们进影院去看的,而微电影则不同,它诞生之初的播出平台是网络,是移动端。所以,荧幕电影是通过给观众提供完整的连贯的情节内容,来提供欣赏和共鸣空间,而微电影则是为了迎合当下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而诞生的一个碎片化的剪辑需求和观影需求,微电影适合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受众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它的内容输出需要单一、集中。而由于微电影与新媒体密不可分,所以,它的受众也更加年轻化,这也就决定了微电影的创作手法更不拘一格,更突破传统。现在对于微电影的起始之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只能说最原始最旺盛的表达欲望促成了中国的微电影。陈凯歌的电影《无极》出现了一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2006年年初燃爆网络。这部作品只有20分钟长,无厘头的对白,滑稽的视频片段分接,搞笑另类的穿插广告。这样破传统的表现风格,很快在年轻人当中产生巨大反响,在网络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下载率甚至远远高于《无极》本身。现在看,这部作品的制作相当粗糙,但是吸引人眼球的是他的创新,他的手法,他的态度,现在它之所以能让人记住,是因为它的出现让人们突然觉醒,原来可以这样表达,可以这样传播。及至筷子兄弟的《老男孩》2010年10月份在互联网首映,则标志着草根盼望的表达,经过几年的摸索,终于像模像样了。虽然它的创作比起真正的电影并不精致,并不老道,也不讲究,它的演员表演也都相对业余,机位和镜头的表现力,甚至赶不上电视剧的级别,但它大大缩短了电影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本色粗笨的表演,朴素真诚的表达,都带给受众一种新鲜的体验和感受,那就是:不加修饰的粗粝,却极有冲击力。这是《老男孩》真正能通过网络走进许多人心里的本质之一。微电影从源头上讲,是一场普通人的创作狂欢。虽然入门证的亲民,让微电影成为普通人可以触摸的创作,但是构成微电影的要素,还是与荧幕电影一样的,即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缺一不可。作为一个专业之外的普通人,想通过微电影来表达,首先需要的剧本创作,先要自己在脑子里做好几方面的功课。1)在创作之前,先选择自己熟悉的生活,作为表现的主体和主战场。因为,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生活,你熟悉的生活和环境,是你创作的最好源泉。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有你了解的人群,有你了解的生活方式,有你了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那么,在这一的环境里,你更容易上手来写故事。2)讲故事。选定了熟悉的环境,你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像微电影,时间短,一般都是单线条来讲述故事,展开故事,这样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果讲述清楚。微电影有很多分类方法,按功能来划分,有商业营销类,这个就是以商业运作模式出现,就是企业出资,创作团队来做,有些类似于广告,但是又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原来的广告都很短,5秒,15秒,一句广告语,几个镜头结束,现在很流行用微电影的方式来做广告,就是要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内通过一个故事,体现企业文化或者品牌文化。还有一种类型就是公益微电影,这个比较常见,目的就是唤起大家的公序良俗,为社会秩序服务的。电视台现在这类东西做的比较多,央视前几年播出的,一个父亲得老年痴呆症,旁白只有一句,“他可能忘记了全世界,但是他从未忘记爱你。”令人泪目。还有一类,就是功利性比较差,不是命题作文,就是指创作者为了抒发表达自己的某些意愿,而创作的,那在这一类里,内容就包罗万象了。
凡是你觉得有意义的,都可写出来,拍出来。3)主题。这是创作的灵魂,就是你选择这样的题材,最终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你想把你的什么想法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地人知道,并且认同你,产生共鸣。如果说微电影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法、拍摄特点等,都需要相对多的专业知识来驾驭的话,那么主题,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思想、阅历和对人与事的感悟与获得。在创作时,要很清楚自己的主题,检验主题是否靠谱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你能用很简单的话,把你的主题说清楚。这不是让你讲故事线索和故事梗概,而是让你说主题,如果你想了半天,用了很多话,还说不清楚你的主题,那你就要重新思考。一般情况下,主题都具有普世价值,是大家都认可或者在探讨追寻的东西,它用几个字就能说出,但是它背后给人的想象空间却巨大无比,它可以囊括特别多的内容。而且,往往最伟大的主题,就隐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像《老男孩》,它的主题是青春与成长,看完之后,受众会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青春的美好与疼痛,看到成长的代价和收获,看到似曾相识的人和心思,看到残忍又可爱的时代。4)人物设定。微电影因为比较短小,所以人物关系不能设定的太复杂,但是在构架故事之前,也最好先要在心里有一个大致的人物关系图。一般有这几种人物设定就够了。(1)主人公: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他展开,他们负责推动故事。这是他们的故事,他们是故事的焦点。他们遇到事情,遇到选择,遇到麻烦,遇到冲突,他们最好个性鲜明,形象突出,这样才能充满存在感,让观众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他,被他带入,引发共鸣。(2)对立人物:就是与主人公唱对手戏的一个人物。因为戏剧总的有冲突,才能出效果。没有矛盾,没有波折,温开水的生活,谁都看不下去。这个人物,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方便制造更多的矛盾冲突出来。就是为了与他有矛盾或对立面上的反面角色,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何故事的形成都得有矛盾冲突,没事还得找事来构成接连不断的事件,所以有一个与主人公唱对台戏的角色很重要。(3)辅助人物:就是辅助主人公的需要情绪倾诉的人物。把这些人物选定好之后,要考虑人物性格与身份,这直接关系到人物怎么说话,怎么处理问题,只有性格、身份、和这些都一致了,这样你塑造的人物才不会脱离生活,才不会让观众觉得是胡编乱造。5)建立故事脉络。能不能讲好故事,这是一个本子,一部微电影成功的关键所在。一般的情况下,故事需要几个要素:矛盾冲突、一波三折、无巧不成书、情节反转。所有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推动,任何故事不能平铺直叙,要会设置悬念和矛盾。这决定了这部电影好看不好看,决定了想要表述的主题能不能被更多人的接受和传播。用一个好的故事来包裹你的强有力的主题,这是一种强强联手。说到底,微电影创作,也属于文艺创作,它既有基本规律遵循,也更呼唤创新。在新媒体蓬勃兴起的今天,专业不一定就意味着精品,民间往往藏龙卧虎,许多创意和想法,不拘一格,新颖跳脱,引人注目。当然,专业的加持,能够给微电影一个更广阔的市场和舞台,但如何能在提升专业审美的同时,保护住那种难得的纯真质朴和拥有原始生命力的呐喊与反思,这恐怕还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据统计,目前中国微电影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700亿元,作品年产量2万部。这其中,不乏许多优秀作品,但也有大量的作品乏善可陈。创作门槛低,成为微电影发展道路上的双刃剑。如果说纪录片的价值在于时间的重量,那么微电影的价值就在于其思想的密度。如何让一种艺术形式从草根诞生,然后能一路高歌,从江湖到庙堂,我们需要走的路可能还很远。
参考文献
上海题材电影的创作状况诠释
摘要:本文从题材、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的创作状况进行综述,认为上海题材电影的突破可以从开掘都市题材、融合海派文化和类型化策略角度入手.
关键词:上海题材;都市题材;叙事方式;海派文化
上海与电影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不仅因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在这座城市进行;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上海成为中国唯一的电影生产基地和消费中心,“上海电影”一度几乎就是中国电影的代名词。更重要的是,作为现代文化构成之一的电影,曾经是上海都市文化的表征,在现实中参与着上海现代性的建构;而上海万花筒式的多元风貌,也在电影中被反复描绘——电影与上海互为叙事表里,互相交织缠绕,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时至今日,虽然上海在电影生产方面已繁华不再,但电影依然是上海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
上海,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依然是电影不断书写的对象.
一、新世纪以来上海题材电影的创作概况
人民电影对电影艺术创作的导引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有一个跟苏联电影相类似的主题,就是创作“人民电影”以及“人民美学”。在一段时间内,这两个主题是我国与苏联电影的主要核心和关键特征。尤其是从十月革命开始,苏联电影逐渐发展为属于人民的电影。从本质上来说,不少学者普遍提出:无论是中国电影还是苏联电影,“人民电影”和“人民美学”都尤为关键,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人民性;中国电影;人民电影;电影艺术成分
就目前的现有研究文献资料来看,相关学者提出:从“人民电影”以及“人民美学”的层面来讲,其中凡是能够提到的人民性均受到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并且具有较为显著的阶级性质,这是中国电影与苏联电影的共同之处[1]。其中,人民性是“人民电影”以及“人民美学”所体现的关键特点,同时也是中国电影和苏联电影之间的首个相同特点。
一、“人民性”在苏联的提出及我国学者对其展开的探究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来看,早在19世纪之初,维亚泽姆斯基通过对电影发展史的研究,首先提出了“人民性”这一理念。“人民性”的基本内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和迁移,并且受到了苏联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别林斯基的作品当中,就将人民性和民族性进行了结合和统一。杜勃罗留波夫作品当中,对社会主义美学以及人民性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并且提出人民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民的形式”。不但如此,对于人民艺术家来说,其作品要深刻体现出人民精神,通过观察人民实际生活现状,走进人民生活,拉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这才是人民艺术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杜勃罗留波夫非常重视“人民性”当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与现实主义精神,并且消除了对于不同等级的所有偏见。但从十月革命开始,这一时期所提出的人民性美学却受到了学术界的批评与否定。其中,左派思想表现得最为突出。对于左派思想来说,他们不愿意肯定历史文化,并且对其加以打击和破坏,不承认艺术作品当中具有明显的人民性这一观点。列宁曾经对这一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批判,不过人民性的基本内涵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并且产生了变化。列宁根据当时所提出的相关理论对人民性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表示,无论是哪个民族,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两个民族,而且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一方面,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思想。二者存在明显的对立性。就文化的层面而言,人民性主要体现在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当中,资产阶级文化则与之相对立。在这一时期之后,个人崇拜主义高度发展的重要趋势,再加上高度集权的影响,使不少与无产阶级相关的文化成果以及活动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同时人民性的基本内涵也融入了较为强烈的政治色彩。这导致了其所体现的阶级性特点更加突出。由于受到日丹诺夫主义的影响,人们更是将人民性与党性完全等同。直到解冻思潮之后,人民性当中所蕴含的美学精神才逐渐得以回归。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少学者对人民性的相关理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起源时间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以左翼文化运动为重要节点。此外,运动也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苏联学者在人民性内涵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当中,同志所提出的理念对我国文艺事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针对文艺问题进行描述的过程当中,也能够看出苏联相关理论的影子。在此次谈话中他提出:文艺是政治需要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主要是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服务的。他的这一思想和列宁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基本相同的。在这一基础上,等国家领导人在文艺当中所体现的人民性认识上,存在较为明显的阶级性、政治性特点。举例来说,抨击《武训传》的过程当中,曾有人坚定地认为:文艺人民性的本质就是党性[2]。尤其是在反右主义运动之后。这一理念更是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在我国政策方针与指导思想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当中,艺术界对于人民性的认识逐渐走向正轨,摒弃了以往将人民性与党性相互等同的错误理念,而是将二者放置于同等地位上,同时也更为关注人民性当中所原本具有的美学精神。学者周扬曾经在其相关文献中表示,从范围上来看人民性比党性所蕴含的范围更广一些。根据后期的发展实践来看,党性和人民性二者是不能够等同的,并且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了验证。通过以上的相关论述来看,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人民性的基本内涵得到了我国与苏联的统一认可。而且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也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与当时的客观条件以及实践情况具有密切的联系。
二、“人民美学”在“人民电影”中的应用与相互辩证关系
中国电视电影作品创作研究
摘要:作为一种具有显著特点的影视艺术表现形式,电视电影是电视传媒以及电影艺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在国内影视艺术不断进步以及影视合流的不断深化推进背景下,电视电影逐渐转变为拥有高度美学特点的以及新艺术样式的电影产业。当电视电影通过电视媒介积极开拓艺术空间以及市场空间时,也要注意到在艺术创作时的个性化,进而促进我国的电视电影事业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关键词:电视电影;作品;个性化创作
电视电影实际上属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影视艺术,它是在融合了电影艺术以及电视电影传播等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伴随着我国影视技术的合流以及影视艺术的进步,电视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高水平市场空间的电影产业。电视电影需要重视个性化发展,积极地提升影片的观赏性、艺术性以及思想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美学价值,从而良好地推动电视电影产业的发展。本文从以下几点对当前国内电视电影的个性化模式进行分析。
一、注重热点题材与新闻题材的选用
电视节目是一种最为重要的电视媒体,以其内容所具备的及时性与真实性吸引了广大的观众,因此,要想增强电视节目对广大观众的吸引力,可以考虑采用多种类型的新闻题材以及热点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提高,从而推进我国的电视电影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电视节目的生产方式具有小投资、周期短以及制作精良等一系列的特点,因此对相应题材的时效性和众多人群的收视率进行了有效的保证。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在创作新闻纪实性作品以及电视电影之间,均存在难以跨越的巨大障碍。新闻纪实性作品需要以纪实风格或者现实题材吸引观众注意,对普通人群的情感以及日常生活进行记述,与大众的生活相接近,注重情绪情感的表达,这样有助于促进文艺类型吸引力的提升。电视电影实际上是对生活中真实案例的改编,十分注重或刺激、或逼真、或恐怖、或纪实的故事情节,同时,电视电影中时常会穿插各种惊险刺激的打斗场面,换言之,电视电影对情节的曲折性与惊险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对故事进行讲述,开展生动的细节描写,提升叙事张力。针对不同领域中创作的现实题材的电视电影,将城乡文化、军旅、工业、农村等各种元素均包含在内,叙述过程中节奏或轻快或厚重,有时平缓有时急促,能够完美地对国内观众审美进行有效的对接,进而获得更佳的影视体验。
二、注重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