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9 07:21: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视专题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视专题片表现手法
摘要:电视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强调的不仅是对外的形式宣传,还在于传播内容内在思想对人的感化作用。电视专题片作为以电视为传播介质进行思想教育感化的主要电视题材,为了最大效果地发挥其影响力,需要在片中运用多种构图方法与表现手法,通过巧妙的蒙太奇手法将画面语言进行处理,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专题片的主题。《舞火狗》成功地通过多维视角解读与画面语言多样化构建,实现了专题片思想的多样化表达。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表现手法;多元化
电视专题片,是我国电视节目类型中比较有非凡特色的一类节目,既不同于新闻,也不同于电视纪录片,是我国电视节目类型的一种突破。它突破了电视纪录片固化的拍摄模式和情景表达,又结合了新闻真实性表达的优点,将趣味性、丰富性与教育性融为一体,通过画面语言、音效语言、环境渲染等多重表现手法的搭配与堆叠,力图将专题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核心感染到每一个受众[1],实现教育的启示意义,这也是每一部电视专题片策划创作主题的基础和前提。大多数电视专题片一般来说,都是以挖掘具有艺术价值和保护意义的传统风俗为主题,也有一部分是以历史事件为主题进行专题片的制作。“舞火狗”作为瑶族的传统舞蹈,是已经濒临失传的极具民族艺术价值的舞蹈形式,是瑶族少女进行成年礼时的必备形式之一,现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火狗:正在老去的瑶寨少女成年礼》,是为了宣传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精心策划拍摄的专题片。在片中,作品摒弃了传统、冗长的纪实片的表现手法,以独特的视角和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觉画面,将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仅用不足17分钟的片长完整的诠释出来,并指出当前“舞火狗”濒临消亡的原因与困境。
一、唯美视角解读传统习俗,多元化表达拓宽专题内容
任何一部专题片从策划到制作,其中的整个过程都是费尽心思和心力的,是去粗取精、火炼真金的过程。《舞火狗》尤为如此,从确定“舞火狗”这一传统习俗开始,围绕主题而开展的资料搜集、走访研究、现场考察便从未中断,继而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整个剧本结构、风格影调、画面音效的构思,最终呈现出这一部特色鲜明、形式独到、内涵丰富的电视专题片。作为一部挖掘瑶族传统习俗内在精神的专题片,《舞火狗》并未以艺术展现的形式来进行专题片的制作,而是通过树立典型人物的手法与故事化的表达,来进行全片的结构铺排。在片中,作者给“舞火狗”赋予了三个不同的意义,“舞”以谭松娣为代表,象征老一代瑶族女性代表,是舞的极致与艺术的代言人;“火”以林何娣为代表,象征中年瑶族女性代表,是火的传承与精神的向导;“狗”以杨秀娣为代表,象征青年瑶族女性代表,是“狗”的继承者与传承的希望。通过这三条明线,作者再以她们三人与“舞火狗”的故事为暗线,来进行整部片子的表达。除此之外,本片在传统的解说词加画面表现的表现手法上,又通过环境对比、语调节奏的安排与变化,增强了整部片子的可欣赏性,使全片好看而有深度。以片中某片段举例:在专题片中,分别呈现了瑶族不同时期的生活住所,一个呈现的是原始而纯朴的“围屋”式的大家庭村落生活方式;一个呈现的是因为公路的修建,而把“围屋”的形式破坏而产生的“自立门户”的洋楼生活方式。通过这两种形式的对比,作者旗帜鲜明的表明自身对于“围屋”这种体现“水土交融、自然圆满”的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通过这种主观情感的代入,引发观众思考。不难发现,解说词以这种略带遗憾的语调,将“舞火狗”的发展轨迹与兴衰原因浓缩其中,并通过前后对比的方式,让受众自发地陷入深思,感受专题片所要表达的深意。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通过画面对比而引发受众思考的方式,对于解说词与配音解说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般而言,专题片打动观看受众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画面语言、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解说词便是文字语言的一部分,在专题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舞火狗》中,便是通过散文一般的解说词,给全片带来一股诗一般的韵律和哲学的思辨色彩,将片中所要展现的人文情怀极富节奏型的展现出来。需要指出的是,专题片的三种语言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客体,往往一种语言的展现需要三者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否则效果将大打折扣。以一部分解说词为例:(解说词)以前瑶族女性在参加舞火狗仪式时,天空中的满月,是纪念其生命中最美好时刻的象征,仰望天空的那一刻满眼都是家乡的美丽;如今身处“钢铁森林”的城市,仰望天空,不知道一眼望到的,是眼中的摩天大楼亦或霓虹灯光,还是心中的那一轮满月?注:瑶族舞火狗仪式举行时的月景。通过满月以及周边乌云的镜头,暗示着“舞火狗”正在遭受外部环境的威胁而濒临失传,同时以仰望的视角引人深思以反问结尾,片中最后再以极富总结性的字幕加以概括:(字幕)蓝田瑶族乡境内有流洞水、倒流水这两条河顺流?倒流?民俗文化正在拔河……通过这一系列的阅读,一股感慨历史传统文化受现展冲击,而濒临消亡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但仅从字幕上的排列无法打动观众内心。为充分的发挥专题片的文字效果,一方面我们通过邀请国家级配音老师进行文字配音,确保将解说词的感情与节奏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大量的后期时间花费,对整个画面语言及字幕设计进行非线性设计,并加入特效、色彩处理等技巧,希望能以赏心悦目的画面语言加上细腻动人的文字语言,有效激发观众的欣赏情趣,增强专题片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从内容本质上来讲,专题片的功能也侧重于文化教育与历史纪录功能,同一般的电视纪录片的目的并无太大区别,但从表现形式来讲,电视专题片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耐看元素更多,《舞火狗》尤为如此。虽然《舞火狗》创作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瑶族这一传统习俗,但《舞火狗》突破了一般的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手法,通过采用类似电影叙事蒙太奇的手法,进行了电视专题片一次拍摄手法与构思上的创新突破,加强了电视专题片的情节冲突,由此吸引观众可以从始至终带着浓厚饱满的兴趣进行观看,便于观众更容易感受和理解专题片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
二、画面语言的多样化以及镜头细节描写对表达深度的影响
制作电视专题片论文
摘要: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电视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电视媒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结合多年来从事专题工作积累的经验,我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策划;包装
关于电视专题片的界定,目前电视界和学术界众说不一。但可以肯定,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因此它既不会取代其它电视艺术,也不会被其它电视艺术所取代,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回顾我国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她身上的时代烙印。而今的电视专题片已开始拒绝枯燥无味的叙事和亟其冗长的镜头,追求“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这就需要对电视专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和包装。
一、策划首先要精心选材。
专题片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会议专题,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等。而选题的关键是在于它的内涵价值,我曾经拍摄过的《小布鞋大市场》、《小葫芦做出大产业》、《松鸣岩花儿的殿堂》等片子,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关注,是因为它在形式上符合本地观众的欣赏情趣和口味,讲述了老百姓的故事,使人们能动地介入到片子中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的互动。
电视专题片营销策划
摘要:在多媒体崛起的时代中,广大受众对电视节目越来越“挑剔”,需求日愈多元化、多样化,市场竞争也日愈激烈。基于此,电视专题片应抓住受众的需求,积极思“变”,把握时代的脉搏,创新营销模式,发挥专题片的独特魅力,提高电视专题片的收视率,完成专题片向社会传达“真、善、美”的使命,为社会营造和谐、健康的氛围。而要实现这些使命,则必须在营销策划方面多下心思和功夫,讲究策略,与时俱进。
关键词:多媒体;电视专题片;营销策划
市场的需求是电视专题片发展的方向,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而且改变了我们思维方式,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因而电视专题片也应以受众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电视专题片的传统营销模式和方法,积极探索适应时展的营销模式,注重广大受众的感受与体验,让专题片节目走进受众的心中,留下美好,创造美好,不断提高受众的关注力与节目的收视率。
一、电视专题片营销策划的动力
营销策划是产品进入市场,赢得市场的必须手段,这是每个行业进行改革创新的最原始的动力。电视专题片与其他电视节目一样虎视眈眈地盯着有限的市场,从节目的品质抓起,增强节目的营销策划力度,希望以创新突围,获得胜利。(一)吸引受众之动力。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常常会受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与多元化,而为了满足人们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各个行业都努力地把脉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这成了各行各业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电视专题片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它以纪实的方式深入地揭示现实生活与社会文明,给予人们丰富的精神给养。电视专题片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产品,也要适应市场环境,把受众的需求转变为专题片节目创新与市场营销策划的动力。专题片制作组应根据不同阶层的受众的需求对市场进行细分,并以此为依据,做好营销策划,以便于制作精良的节目在推向市场之际,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打动受众的心,从而在市场脱颖而出,赢得市场的好口碑。(二)技术创新之动力。满足广大受众的内心需求和欲望是电视专题片营销策划的核心。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以其方便快捷、“无处不在”的便利性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迅速占据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半壁江山,传统电视的王者之位岌岌可危。新时代有新气象,“保守”只能被动挨打,只会被市场淘汰,创新才能获得发展,赢得市场,这也是各行各业构建新型营销平台,积极做好营销策划的一种强大的动力。因此,在多媒体发展的趋势下,传统电视以及专题片制作组也应迎合时代的发展,加快技术革新,加大与博客、微博、微信等多媒体融合的力度,以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作为节目创新的原点,深化专题片的营销策划,整合利用社会各方资源,拓宽营销渠道,构建节目传播平台,有效解决广大受众被动收视的问题,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电视专题片营销策划的策略
小议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
摘要: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电视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电视媒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结合多年来从事专题工作积累的经验,我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策划;包装
关于电视专题片的界定,目前电视界和学术界众说不一。但可以肯定,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因此它既不会取代其它电视艺术,也不会被其它电视艺术所取代,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回顾我国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她身上的时代烙印。而今的电视专题片已开始拒绝枯燥无味的叙事和亟其冗长的镜头,追求“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这就需要对电视专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和包装。
专题策划首先要精心选材。专题片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会议专题,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等。而选题的关键是在于它的内涵价值,我曾经拍摄过的《小布鞋大市场》、《小葫芦做出大产业》、《松鸣岩花儿的殿堂》等片子,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关注,是因为它在形式上符合本地观众的欣赏情趣和口味,讲述了老百姓的故事,使人们能动地介入到片子中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的互动。
在专题片题材的选取上我们要注意选取典型,就是所选取的人或事在一个时期一个地方具有普遍性、现实性、代表性和时代性。雷锋、孔繁森等先进人物都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它们之所以能成为改革中的先进典型,不仅因为他们具有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更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展需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采。这样的典型让人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将这些典型人物制作成电视专题片,就会收到很好的社会收益。因此,我们地方电视台在创作专题片时就应注意选取这样的典型。
现代电视专题片包装创新论文
摘要: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电视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电视媒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结合多年来从事专题工作积累的经验,我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策划;包装
关于电视专题片的界定,目前电视界和学术界众说不一。但可以肯定,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因此它既不会取代其它电视艺术,也不会被其它电视艺术所取代,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回顾我国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她身上的时代烙印。而今的电视专题片已开始拒绝枯燥无味的叙事和亟其冗长的镜头,追求“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这就需要对电视专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和包装。
专题策划首先要精心选材。专题片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会议专题,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等。而选题的关键是在于它的内涵价值,我曾经拍摄过的《小布鞋大市场》、《小葫芦做出大产业》、《松鸣岩花儿的殿堂》等片子,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关注,是因为它在形式上符合本地观众的欣赏情趣和口味,讲述了老百姓的故事,使人们能动地介入到片子中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的互动。
在专题片题材的选取上我们要注意选取典型,就是所选取的人或事在一个时期一个地方具有普遍性、现实性、代表性和时代性。雷锋、孔繁森等先进人物都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它们之所以能成为改革中的先进典型,不仅因为他们具有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更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展需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采。这样的典型让人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将这些典型人物制作成电视专题片,就会收到很好的社会收益。因此,我们地方电视台在创作专题片时就应注意选取这样的典型。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语言特色
1解说词的生动性
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主要的职能就是服务于主题。第一,解说词应尽量写得亲切、自然、朴实。一部电视专题片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个距离的“连接点”就是朴朴实实的语言,那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式方法万万要不得。在撰写解说词时,作者最好将自己摆在同观众平等的位置上,采取与观众拉家常,说心里话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观众感谢到亲切自然。例如专题片《豫东人从容面对苹果之战》的开头,作者的解说词是:“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播报》。这两年,在社会上,苹果的话题变得有些沉重。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有句话说得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年豫东大地的苹果又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如何采取应对的措施呢?对此,豫东人民是处惊不乱,从容应变。”这段话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第二,解说词要写得要口语化,生活化。口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能打动人的,因为口语明了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在写作时应注意选择一些富有感情的语气词,观众听了会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第三,解说词要写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听后催人奋进。例如专题片《百万亩果园引水工程》中末尾的一段话:“2008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几个月的时间只不过是历史的一瞬间。勤劳智慧的豫东人民在面临干旱长达半年之久的时间里,要完成近一百亩的果园引水浇灌工程,不能不说是一个宏大的工程。这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巨大的劳动,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我们相信,有党的政策的指引,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豫东人民一定能完成这一工程,走向胜利的明天。”这段话铿将有力,感情豪放,能够释放出一股巨大的感染力。
2解说词的形象性
形象化的语言用在电视专题解说词中具有很强的鼓动性,最容易打动观众。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解说词什么时候写得像从带有情绪的人物和激动的剧情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什么时候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句话是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的最高要求。一位新闻界的前辈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作了这样一个评价:“解说词为泥塑补充了许多情节和内心独白,强烈地感染观众。”的确如此,一篇好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与鲜活的画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即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电视专题片,既是画面艺术,又是语言艺术,是视听语言的具体应用,只有将美的语言溶为一炉,才能创作出感人之作。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话说长江》里写葛洲坝大江截流,共填了八千万土石方。为了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写道:“如果把这些土石方堆成高宽各一米的墙,有八万多公里长,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周多。”真谓主题鲜明,语言形象生动、令人叫绝。
3解说词的喻理性
电视专题片策划的发展论文
摘要: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电视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电视媒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结合多年来从事专题工作积累的经验,我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策划;包装
关于电视专题片的界定,目前电视界和学术界众说不一。但可以肯定,专题片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因此它既不会取代其它电视艺术,也不会被其它电视艺术所取代,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一、回顾我国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她身上的时代烙印。而今的电视专题片已开始拒绝枯燥无味的叙事和亟其冗长的镜头,追求“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这就需要对电视专题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和包装。
专题策划首先要精心选材。专题片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会议专题,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等。而选题的关键是在于它的内涵价值,我曾经拍摄过的《小布鞋大市场》、《小葫芦做出大产业》、《松鸣岩花儿的殿堂》等片子,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关注,是因为它在形式上符合本地观众的欣赏情趣和口味,讲述了老百姓的故事,使人们能动地介入到片子中来,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的互动。
在专题片题材的选取上我们要注意选取典型,就是所选取的人或事在一个时期一个地方具有普遍性、现实性、代表性和时代性。雷锋、孔繁森等先进人物都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它们之所以能成为改革中的先进典型,不仅因为他们具有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更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展需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风采。这样的典型让人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将这些典型人物制作成电视专题片,就会收到很好的社会收益。因此,我们地方电视台在创作专题片时就应注意选取这样的典型。
电视经济专题片探讨论文
电视经济专题片是对客观物质现实的真实纪录,同时,又是对客观物质现实的艺术表现,它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经济活动中剥离出那些有关注价值的人和行为,让我们更真切、鲜活地认识这个世界。
电视经济专题片是表现的,更重要的一点它又时时受到真实性原则的制约,可以这样说,电视经济专题片比起其它类型的电视节目,受真实性和艺术性双重制约的程度更为突出。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形成了电视经济专题片的独特表现形式,也造就了一批独具才华的电视经济节目的编导,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为电视经济专题片的发展开拓出了一片崭新的空间。当我们在观看有价值的电视经济节目时,除了感受到社会的经济活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嬗变的同时,又能从中获取到这一类型节目所带给我们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编导在尊重客观物质现实的同时,又把握住了在创作中的艺术性原则,通过点点滴滴的诸多元素,生发出独特的整体性审美经验和感受,在这里,枯燥的数字、简单的人物、平淡的事件在编导的创作魔方中都具有了别致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在电视经济节目实用、客观的基础和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强化艺术的表意功能,使其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当观众在观看和欣赏本质上具有美的事物时,其想象、情感、认识等各种心理能力便被激发而活跃起来,开始了不同的心理体验的过程:或悲哀、或喜悦、或愤怒、或警觉、或者是感到崇高,或觉得渺小等等,然而最终都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悦输,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你所传递的信息和你在经济节目中所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理,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恩格斯曾这样描述好的作品给劳动者带来的审美享受:“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侯,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①那作为电视经济专题片也应该具有这样的审美价值,给观众带来这样的审美享受。
一、创造意识
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电视经济节目这种形态,它所观照的是整个人类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那么作为一名电视经济节目的编导在用思维着的头脑掌握世界的时侯,就不能非此即彼或以偏概全,而是有所关联和适度地运用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这也就决定了电视经济节目本身所固有的审美特征。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可以理解为人们用心灵去观照世界的方式。
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艺术生产的方式,当我们面临一种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并用艺术的掌握方式去观照它时,会惊奇地发现,我们已不仅仅把艺术的方式当作一种意识形态来认识,同时也把艺术的方式当作一种生产形态来看待,因为“任何艺术,它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艺术,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和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②由此可见,当我们用艺术的方式去把握经济社会中的一个客观现实时,创造性的劳动已经开始了。从主体上看,编导者的创造冲动和创造意识,是掌握这一客观现实的原动力之一。从客体上看,客观现实,为艺术掌握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提供基本的原型。从主、客观关系方面来看,把主体的创造意识和审美经验“物化”于作品之中,在“物化”的过程中,随着客体内涵的不断显露和主体对客体的层层深入,又会反过来刺激主体的创造性,以最佳的艺术性原则,使作品表露出其特有的审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编导者都应将创造意识视为自觉的追求,没有了创造意识,也就失去了把握经济现象的原动力,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创造意识的生成可以使创作者将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语汇和情感符号“物化”于作品之中,同时也将创作者自己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得宜的美的形式构成,“物化”于作品之中,它可以使作品产生一种不可重复性和独创性,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电视经济专题片的审美价值。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特征论文
摘要:电视解说词是电视人与观众进行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片子的质量。就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语言特色进行论述。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语言特色
一部有感染力的电视专题片,除了内容深刻,画面真实,音乐和谐之外,解说词是否有鲜明的语言特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声音因素。
每一位前台电视工作者的作品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有的如雷电交加,气势磅礴;有的似行云流水,清高气爽;有的委婉缠绵,耐人寻味;有的节奏铿将有力,粗狂豪放。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人与观众进行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片子的质量。
大文豪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重要工具,它与各种事实生活现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要写好电视解说词,并使其特色鲜明,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广播电视语境下音乐专题片研究
摘要:音乐专题片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发展起来以后的艺术形态,通过电视艺术的视听化叙事手法,进而阐述音乐作品、音乐家及同音乐相关的文化形态特征,将听觉艺术可视化、大众化,以便获取更为广泛的媒介传播效果。本文将以电视音乐专题片《寻找贝多芬》为例,探寻广播电视语境下的音乐专题节目创作规律。
关键词:音乐专题;视听语言;大众传播
一、音乐与电视的融合方式
音乐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之一,已经存在数千年之久,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最早对音乐的理性元素进行了比较系统化的论证,而在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乐论》《乐记》等专著也突显出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独有特色。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以前,音乐学的研究语境一直处于传统的、稳定的、单一的格局发展之下,而电子技术及物理学的飞速发展,使音乐学的研究语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场变革的触发点就是电视的发明。电视的发明对于音乐艺术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将抽象的听觉语言进行具象的视觉传达,而无法具体表现的音乐情感也能够通过电视节目中的语言进行表现。而对于电视艺术本身来说,音乐也为其注入了新的内容及活力,传统意义上的以叙事、新闻为主体的二分天下的电视内容格局被打破,音乐成为抒情型电视节目的最直接表现方法。音乐同电视的融合大致上有如下几种方式:首先是音乐电视:即带有广告性质的MV,这同MV诞生的初衷密不可分,即利用可视化的媒介来对音乐进行广告营销,使某一音乐作品或音乐人获得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MV刚好能够达到这一目的,音乐人能够通过在MV画面中的直接或间接出现来获取一定受众的支持,音乐作品的表现方式也能够因为画面的存在而变得愈加丰富。其次是电视音乐:即为特定电视节目而配的旋律音乐。较为优秀的电视节目能够带动音乐作品的普及率,例如由于某一电视剧或电视综艺节目而被广大受众所熟知的栏目音乐以及主题音乐。再次是现场音乐会转播或音乐会录像。这是音乐艺术通过电视媒介呈现的最直接方式,将本来存在的、正在演奏听觉作品的视觉形象通过电视表现出来,等同于现场音乐演出,不同的仅仅在于电视媒介的加入。而电视媒介的加入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优化了受众欣赏现场音乐会演出的效果,由电视转播所提供的画面往往是专业人士进行的优化选择,这使得观众更容易观赏到最为精彩的演出瞬间。最后则是本文所重点论述的音乐节目:即以介绍音乐家及其作品等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栏目。通过电视节目以达到将音乐知识获取更广泛的普及率的目的,尤其对于高雅音乐艺术来说,其受众范围的狭窄使其普及范围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电视作为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对高雅音乐艺术知识的传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及价值。《寻找贝多芬》正是这样一档介绍贝多芬人生及其音乐作品的电视栏目,它本身已经脱离了传统音乐学研究领域的单向维度范畴,而开始朝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传统音乐学文本的基础上,同传播学、电视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表达样式更加直观立体而丰富,不仅将贝多芬自身的音乐故事进行视听化呈现,同时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社会背景,使人物形象、音乐语言更为全面的表现出来。
二、电视音乐节目编排与后期剪辑
《寻找贝多芬》之贝多芬的爱情包括如下几种探询方式与角度:被采访专家的评述、以第三人称角度的客观旁白、主持人总结出来的探询线索、贝多芬歌剧的内容暗示。以上大致四种探询贝多芬感情经历的角度按照插叙的方式进行编排,通常由被采访专家先对贝多芬的爱情进行大体上的评述,然后穿插电影片断并配合客观旁白,回到贝多芬所处的年掘其情感线索。接下来被采访者以个人的角度继续对影像中发掘的贝多芬感情线索进行描述,主持人则对以上部分进行总结并进行下一阶段的过渡。歌剧选段的运用是为了增加叙事的感染力并让叙事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当全篇完成时,编导却发现了在歌剧选段剪辑过程中的一个缺憾:没有将乐团伴奏切入到画面中来,因此对女主角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切换略显得单一。另外,作为音乐会主要形式的歌剧演出,其导播与切换节奏也能够体现出其技术魅力。配合以上四种探询角度的画面大致上有以下几种类型:被采访者现场、主持人现场、电影画面、自然景物、建筑、贝多芬不同时代的画像、歌剧演出现场。电视专题片同影视剧的剪辑原则有所不同,以本片为例,其更具有特殊性,因为《寻找贝多芬》不仅仅是一部电视专题片,更是一部音乐电视专题片,声音元素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剪辑更多所遵循的原则是声音原则,或者说是声画关系,画面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主持人和被采访者的画面剪辑比较单一,每一个片断基本上由三个或三个以下同一人物不同景别的镜头构成。当第三人称进行客观旁白时,声音和画面构成了同步和并行两种关系,画面更多的是根据解说词的内容进行切换。部分带有自然景物的画面,如鲜花、水面、云层等元素,起到了象征作用。如贝多芬的诗句“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爱……”所配合的画面就是美丽的花朵和风景,象征着其内心世界对爱情的憧憬及爱情本身的美好。当叙述者的声音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时,片子的剪辑原则以画面为主,此时,剪辑更大意义上被看成为影视剧本身的剪辑,镜头景别的匹配、角度的匹配以及轴线关系需要重点加以考虑,但还是或多或少受到了画外音的制约。编导在选取电影画面时,还不得不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即画面内容并不完全按照本片所表现的主题内容一一呈现,寻找贝多芬的情感线索,还需要省略电影叙事中同本片主题无关的内容,相应填充进来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物、建筑以及不同时代贝多芬本人的画像。当电影片断、自然景物等元素被剪辑在一起时,我们要保证画面的视觉连贯性。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光线、不同设备所拍摄出来的画面质量自然有所差异,表现为清晰度的不同、明暗效果不同等等,这就需要后期进行相应的画面处理,带有怀旧感的电影片断是画面的主体,而现场用高清设备拍摄的自然景物以及建筑等则需要在明暗关系上稍做处理,达到两者影调一致。而清晰度的不同一般后期很难修复,编导巧妙地借助解说词的作用,将叙述时空在过去时和现在时中穿梭,同两种清晰度的画质进行了严格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