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庸俗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9 07:03: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视庸俗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视庸俗化分析论文
一、重新审视关于电视庸俗化的争议
当研究界用“庸俗化”指称当下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介存在的一种令人反感或者担忧的倾向时,我们面临着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对此却往往认识与准备都不太足。具体表现为,在对关键性的概念缺乏必要的阐析与规定的前提下,就率尔操觚,仓促立论。导致的结果是,大家得出的结论疑云密布,歧见丛生,不仅意见不甚相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逆相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人保持学术研究的诚意在严格的学术规范下,对一个真正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时,大家得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这不是太奇怪的事情。但在媒介庸俗化探讨中出现的问题是,大家用的是相同的概念,但是各自所赋予的含义却不尽一致。也就是说名同而实不相同,有时候是由于对概念认识上的差异,有时候是由于各自强调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大家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并不是在同一个视点甚至是同一层面上展开,都在自说自话。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境下所获得的成果,不仅是比较有限的,而且还会带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效应。
当我们回顾研究界对媒体庸俗化的认识过程时,可以参看的有价值的材料为数不少,其中的标志性的事件自然不能忽略。《南方周末》于2002年4月25日刊发了一篇题为《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的访谈文章,它标志着媒介的低俗化或者庸俗化已经从一个专业性的研究对象转化为公共性的热点话题。谈到庸俗化的表现,他说:“一个是造假。我们很多新闻节目造假,甚至移花接木,把这个事儿安排到那个事儿上,庸俗到极点了。有些揭露行业黑幕的节目,看起来惊心动魄,就像电视剧,其实是组织拍摄的,却自称是偷拍的。这是不尊重人。这种弊端尤其反映在娱乐节目上。他说的这些其实只是电视人缺乏专业精神的表现,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庸俗化与低俗化的问题。
尽管如此,这篇访谈还是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应和者众,持不同意见的也不乏其人,电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甚至就是我们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既然如此,电视中有一些庸俗的节目,一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有亲和力的节目,有什么不好吗?电视台当然应该有一些严肃的、高雅的、精英化的节目,但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电视有不同的功能,而观众又是很复杂的群体,所以节目必须是多样化的。
低俗化是与庸俗化相近或者相关的概念,在很多的语境中二者是可以相互替换的,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电视庸俗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低文化受众层次的普遍存在,为电视的商业繁荣提供了充分条件,就像一个圈圈,有什么样的电视文化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受众,有什么样的受众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作者。在批判电视的庸俗化的时候,是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场上,指斥电视文化缺乏深度,不具个性。
显而易见,这不是我们用以指称大众媒介中出现的那些令人揪心的现象的含义。如果这样的理解是庸俗与低俗的本义,那么,在探讨媒介的庸俗化与低俗化倾向时就必须明确:在这一语境中,庸俗与低俗是有特定含蕴的,它不再是中性词,包涵了具体的道德与价值判断。概而言之,它指的是一种超越受众健康心态的接受底线的品质,一般表现为无聊的搞笑、出格的表演、不健康的炒作、无忌惮的诱惑。极端的形式是对色情、暴力渲染。
电视庸俗化的现实危害性论文
摘要:近年来,对于国内电视媒体庸俗化的倾向,论者蜂起,歧见纷呈,并且逐渐使这一专业性很强的论题越出了研究界,成为波及甚广的大众性的热门话题。从2004年初起,对庸俗化倾向,新闻传播界从个体仅仅是理论上的辩证、剖析过渡到集体性的旗帜鲜明地抨击、抵制。新闻界出现的包括低俗之风在内的不良倾向,是新闻业内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重点面对的实际问题。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措施,以应对已经出现的不良现象。因此,我们现在需要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这一倾向。
关键词:电视庸俗化电视新闻传播管理
一、重新审视关于电视庸俗化的争议
当研究界用“庸俗化”指称当下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介存在的一种令人反感或者担忧的倾向时,我们面临着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对此却往往认识与准备都不太足。具体表现为,在对关键性的概念缺乏必要的阐析与规定的前提下,就率尔操觚,仓促立论。导致的结果是,大家得出的结论疑云密布,歧见丛生,不仅意见不甚相同,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逆相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人保持学术研究的诚意在严格的学术规范下,对一个真正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时,大家得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这不是太奇怪的事情。但在媒介庸俗化探讨中出现的问题是,大家用的是相同的概念,但是各自所赋予的含义却不尽一致。也就是说名同而实不相同,有时候是由于对概念认识上的差异,有时候是由于各自强调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大家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并不是在同一个视点甚至是同一层面上展开,都在自说自话。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境下所获得的成果,不仅是比较有限的,而且还会带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效应。
当我们回顾研究界对媒体庸俗化的认识过程时,可以参看的有价值的材料为数不少,其中的标志性的事件自然不能忽略。《南方周末》于2002年4月25日刊发了一篇题为《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的访谈文章,它标志着媒介的低俗化或者庸俗化已经从一个专业性的研究对象转化为公共性的热点话题。谈到庸俗化的表现,他说:“一个是造假。我们很多新闻节目造假,甚至移花接木,把这个事儿安排到那个事儿上,庸俗到极点了。有些揭露行业黑幕的节目,看起来惊心动魄,就像电视剧,其实是组织拍摄的,却自称是偷拍的。这是不尊重人。这种弊端尤其反映在娱乐节目上。他说的这些其实只是电视人缺乏专业精神的表现,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庸俗化与低俗化的问题。
尽管如此,这篇访谈还是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应和者众,持不同意见的也不乏其人,电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甚至就是我们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既然如此,电视中有一些庸俗的节目,一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有亲和力的节目,有什么不好吗?电视台当然应该有一些严肃的、高雅的、精英化的节目,但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电视有不同的功能,而观众又是很复杂的群体,所以节目必须是多样化的。
电视庸俗化应对措施研究分析论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传播管理探索
摘要:近年来,对于国内电视媒体庸俗化的倾向,论者蜂起,歧见纷呈,并且逐渐使这一专业性很强的论题越出了研究界,成为波及甚广的大众性的热门话题。从2004年初起,对庸俗化倾向,新闻传播界从个体仅仅是理论上的辩证、剖析过渡到集体性的旗帜鲜明地抨击、抵制。新闻界出现的包括低俗之风在内的不良倾向,是新闻业内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重点面对的实际问题。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措施,以应对已经出现的不良现象。因此,我们现在需要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这一倾向。
一、重新审视关于电视庸俗化的争议
当研究界用“庸俗化”指称当下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介存在的一种令人反感或者担忧的倾向时,我们面临着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对此却往往认识与准备都不太足。具体表现为,在对关键性的概念缺乏必要的阐析与规定的前提下,就率尔操觚,仓促立论。导致的结果是,大家得出的结论疑云密布,歧见丛生,不仅意见不甚相同,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逆相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人保持学术研究的诚意在严格的学术规范下,对一个真正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时,大家得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这不是太奇怪的事情。但在媒介庸俗化探讨中出现的问题是,大家用的是相同的概念,但是各自所赋予的含义却不尽一致。也就是说名同而实不相同,有时候是由于对概念认识上的差异,有时候是由于各自强调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大家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并不是在同一个视点甚至是同一层面上展开,都在自说自话。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境下所获得的成果,不仅是比较有限的,而且还会带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效应。
当我们回顾研究界对媒体庸俗化的认识过程时,可以参看的有价值的材料为数不少,其中的标志性的事件自然不能忽略。《南方周末》于2002年4月25日刊发了一篇题为《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的访谈文章,它标志着媒介的低俗化或者庸俗化已经从一个专业性的研究对象转化为公共性的热点话题。谈到庸俗化的表现,他说:“一个是造假。我们很多新闻节目造假,甚至移花接木,把这个事儿安排到那个事儿上,庸俗到极点了。有些揭露行业黑幕的节目,看起来惊心动魄,就像电视剧,其实是组织拍摄的,却自称是偷拍的。这是不尊重人。这种弊端尤其反映在娱乐节目上。他说的这些其实只是电视人缺乏专业精神的表现,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庸俗化与低俗化的问题。
尽管如此,这篇访谈还是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应和者众,持不同意见的也不乏其人,电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甚至就是我们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既然如此,电视中有一些庸俗的节目,一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有亲和力的节目,有什么不好吗?电视台当然应该有一些严肃的、高雅的、精英化的节目,但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电视有不同的功能,而观众又是很复杂的群体,所以节目必须是多样化的。
虚假新闻的公信力思考论文
摘要:本论文对大众媒体新闻“泛娱乐化”的趋向进行了剖析,并对新闻的职业道德、栏目的质量、新闻敏感及新闻线索、社会公信力进行了阐述。指出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是否能健康、自由地发展,直接关系着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并强调了新闻记者及媒体工作者责任感的重要性。
关键词:泛娱乐化;职业操守;虚假新闻;公信力
毋庸置疑,我们的新闻正在走向“泛娱乐化”。翻开一些报纸杂志,《网络色狼求色劫财》、《激情相约约来警察》、《漂亮女教师卖身救弟》之类的噱头充斥版面。打开广播电视,几乎在各个时段都能听到看到主持人用轻松调侃的语气播报的娱乐性新闻节目。对于媒介内容“泛娱乐化”及其带来的相关问题,引发了传媒业界的关注。2004年,《南方周末》发表的两篇文章《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和《电视为什么不能庸俗化》,标志着这一讨论已经从专业问题扩大为一个公共性话题。笔者想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闻“泛娱乐化”将使媒体丧失职业操守在市场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加快、资源紧张的今天,市民需要更多的关怀。让市民暂时忘掉烦恼,并且能获得大量的信息来帮助克服现实中的烦恼,是会受到广大市民欢迎的。因此作为媒体来说,不仅要给受众提供信息,还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娱乐受众。从某种角度说,媒体内容的娱乐化也可以说是媒体人性化、新闻内容人性化的一种体现。
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娱乐和轻松,媒体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泛娱乐”的新闻报道方式是不可取的。过分地强调新闻的娱乐功能,必然会影响到其它功能的有效发挥,使新闻报道走入“娱乐”歧途。笔者以为,作为一个社会人(受众),可以对坏人坏事、奇人奇事、怪人怪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对那些坏人坏事、奇人奇事、怪人怪事产生浓厚兴趣的观众付之一笑,乃至随声附和、喝彩叫好。而作为一个媒体人,一个以守望社会良知为己任的新闻工作者,就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投其所好。以这种方式获取的高发行量、高收视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媒体见利忘义、“见死不救”的最好证据。
二、新闻的“泛娱乐化”是虚假新闻的温床现代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感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大量新闻事件的传播实践证明,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残酷,“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同样在媒介中得以体现。有些大众传媒,为了提高收视率或发行量,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已经不是单纯地聚集报道某新闻事件了,而是从各自媒体的特点出发,对新闻事件进行策划,并进行创意构思,通过娱乐化达到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
DV时代给电视新闻思考论文
摘要:DV是一种权力,是将用影像表达自己的权力从少数垄断者手中归还给大众的一把利器。DV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影像制作权只掌握在少数一部分电影电视从业人员手中的垄断局面,让过去一直站在局外的普通人也能制作影像,表达自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DV的出现把电视新闻从臣民叶代引入了公民时代,在新的时代下,传统新闻媒介该如何应对,以求发展。
关键词:DV;电视新闻;平民化
DV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电视新闻镜头对普通百姓的“俯视”态度,由普通人讲述或记录着的生活百态经由电视这一公共媒介传播出来,一时间,话语权被打破。
“社会趣事、生活投诉、家长里短、实用讯息”在DV新闻中随处可见,观众们透过DV看到了多侧面的社会,多阶层的冷暖人生,多方的奇闻趣事。老百姓在观赏身边中的这些媒体景象时,被关注被承认的心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补偿与满足。
DV新闻的一大特点,就是在于它的拍摄对象往往是社会底层相对“弱势”的群体,它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并会通过媒体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在许多特殊的场合,DV具有传统设备无法比拟的优势,加之DV的大量普及,过去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可能拍摄到的新闻现场能够被DV拍摄下来。假如某处爆破拆除一栋房子,就有一群人争相拿着DV机前往拍摄。目前,已有很多电视台开始利用DV进行拍摄,如江苏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招募了5O多人的拥有特定型号家庭摄像机的通讯员队伍,成立专门俱乐部,制定规程,这些百姓记者分布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一旦遇到车祸、火灾等事故,他们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生动记录下事件的全过程,有的还拍摄到很多现场独家新闻,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在这场慢慢升温的DV新闻热中,就连中央电视台也不甘落后。中央电视台生活频道的《讲述》节目,曾发出DV新闻征集令;《金土地》栏目播出的《开拍啦!》节目历时约一个月展播的30余部农民自拍的DV纪录片,以‘低视角’和‘原生态’为亮点,内容丰富,涵盖而广。它们多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虽然拍摄很不专业,构图、编辑等都比较粗糙,视点取向,基调设定,叙述口吻的选择上都与专业人士所拍的片子有较大差距,但是因为整个节目充满了风格各异的地方风情和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带有生动朴实的韵味。央视国际频道《新闻六十分》栏目开辟“DV看世界”版块,专门向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征集DV新闻作品。放限国外,来自DV的重大新闻素材更是不在少数。美国“9.11事件”爆发的时候,第一个飞机撞楼的镜头就是业余人员无意中用DV拍到的,毋庸置疑,这个镜头弥足珍贵。发生于本世纪初的南非白人警察残暴殴打并放狗撕咬南非国境的非法黑人移民事件,也是被附近居民用DV拍到,并在电视上播放。结果南非举国哗然,最后当事的白人警察被捕入狱,有关警界首脑辞职下台,南非总统出面安抚.南非警界被全面整顿。可以说,时至今日,DV新闻已经不仅仅是电视新闻的一种点缀,而确确实实地成了电视台拓展新闻来源的重要手段和有益补充。
DV时代带来的电视新闻变革论文
摘要:DV是一种权力,是将用影像表达自己的权力从少数垄断者手中归还给大众的一把利器。DV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影像制作权只掌握在少数一部分电影电视从业人员手中的垄断局面,让过去一直站在局外的普通人也能制作影像,表达自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DV的出现把电视新闻从臣民叶代引入了公民时代,在新的时代下,传统新闻媒介该如何应对,以求发展。
关键词:DV;电视新闻;平民化
DV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电视新闻镜头对普通百姓的“俯视”态度,由普通人讲述或记录着的生活百态经由电视这一公共媒介传播出来,一时间,话语权被打破。
“社会趣事、生活投诉、家长里短、实用讯息”在DV新闻中随处可见,观众们透过DV看到了多侧面的社会,多阶层的冷暖人生,多方的奇闻趣事。老百姓在观赏身边中的这些媒体景象时,被关注被承认的心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补偿与满足。
DV新闻的一大特点,就是在于它的拍摄对象往往是社会底层相对“弱势”的群体,它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并会通过媒体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在许多特殊的场合,DV具有传统设备无法比拟的优势,加之DV的大量普及,过去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可能拍摄到的新闻现场能够被DV拍摄下来。假如某处爆破拆除一栋房子,就有一群人争相拿着DV机前往拍摄。目前,已有很多电视台开始利用DV进行拍摄,如江苏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招募了5O多人的拥有特定型号家庭摄像机的通讯员队伍,成立专门俱乐部,制定规程,这些百姓记者分布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一旦遇到车祸、火灾等事故,他们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生动记录下事件的全过程,有的还拍摄到很多现场独家新闻,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在这场慢慢升温的DV新闻热中,就连中央电视台也不甘落后。中央电视台生活频道的《讲述》节目,曾发出DV新闻征集令;《金土地》栏目播出的《开拍啦!》节目历时约一个月展播的30余部农民自拍的DV纪录片,以‘低视角’和‘原生态’为亮点,内容丰富,涵盖而广。它们多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虽然拍摄很不专业,构图、编辑等都比较粗糙,视点取向,基调设定,叙述口吻的选择上都与专业人士所拍的片子有较大差距,但是因为整个节目充满了风格各异的地方风情和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带有生动朴实的韵味。央视国际频道《新闻六十分》栏目开辟“DV看世界”版块,专门向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征集DV新闻作品。放限国外,来自DV的重大新闻素材更是不在少数。美国“9.11事件”爆发的时候,第一个飞机撞楼的镜头就是业余人员无意中用DV拍到的,毋庸置疑,这个镜头弥足珍贵。发生于本世纪初的南非白人警察残暴殴打并放狗撕咬南非国境的非法黑人移民事件,也是被附近居民用DV拍到,并在电视上播放。结果南非举国哗然,最后当事的白人警察被捕入狱,有关警界首脑辞职下台,南非总统出面安抚.南非警界被全面整顿。可以说,时至今日,DV新闻已经不仅仅是电视新闻的一种点缀,而确确实实地成了电视台拓展新闻来源的重要手段和有益补充。
大众文化对艺术影响
一、引言
“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红楼梦中人”各档选秀类的电视节目充斥着荧屏,成为街头巷尾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这些节目受追捧的根源也许并不是其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变了,文化变了,它反映了大众文化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如人们所说“超女现象意味着精英娱乐的审美疲劳和大众文化的崛起”。大众文化,即一种娱乐文化、商业文化的力量正在成为新的文化因素,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变成全球性的共同的生活方式。它在改变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千百万人的性格,它已经在中国创造出大众文化环境中的新的习俗,它使我们能感受到我们在重新被塑造。我们的穿着、谈吐、身份语言,我们对媒体的依赖,我们对生活方式安排,不知不觉在适应着已经变化的一切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在定义
大众文化时,雷蒙?威廉斯的一段话是经常被人引用的:“大众文化不是因为大众,而是因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认同的,它仍然带有两个旧有的含义:低等次的作品(如大众文学、大众出版商以区别于高品位的出版机构)和刻意炮制出来以博取欢心的作品(如有别于民主新闻的大众新闻,或大众娱乐)”,“它替代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的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现代意识。”首先它表述了知识界对大众文化长久以来的轻蔑和谴责态度,其次它显示了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的重新确认。在我看来,大众文化就是以现代都市为中心,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大众传媒(主要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如通俗小说、消遣性杂志、畅销书、卡拉OK、流行歌曲和电子游戏等。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的复合体。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衍生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它的发展是为了适应人们消遣、娱乐的感性需要,这就注定了它不以思想性、现实性和社会性为要义,而更加注重娱情性、消遣性和休闲性;不是表达思想、认识、理解,而是宣泄快感、直观和情趣,带有游戏的性质。它既代表了以大众消费为中心的新的文化产业、文化工业的生产,又是现代社会创造出来的新的生活方式。
三、大众文化意义
生活的世俗化、文化的大众化、通俗化,在90年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消解着20世纪以来出现的所有崇高的、理想的、形而上的、深刻的观念、思想和神话,直接导致人们对近的和远的所有苦难和困惑的遗忘。事实上,90年代中国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它的力量在于人们在面临新的生存压力时,必须去重新寻找和确立自己的身份。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生活的世俗化、享乐化,文化的通俗化、平面化对于一直生活在某种统一标准和模式限制之中的中国人来说,无疑具有解放人性的功能。这意味着,在中国文化的上下文中,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解放人性的功能和消解理想和神话的功能同时并存。任意的消遣文化嬉戏不加以限制和引导的话,又容易导致相对主义的产生。如果一切都是漂浮不定和相对的,那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就没有了标准。所以我们在一方面肯大众文化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精英文化的位置。因为高雅文化还是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最高结晶,它们的融入对社会文化整体品位的提升具有巨大的引导作用,况且,这也符合大众文化的多元包容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四、大众文化对艺术的影响复制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话说,在数码复制的艺术中,原作不具有不可取代的独一无二性。例如,对激光唱片来说,母盘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光盘刻录机不仅能无限制的复制,而且字复制过程中没有丝毫的丢失和损耗,因此,包括第一张唱片在内,所有的光盘都是母盘,也都不是母盘。本雅明的关于机械复制给艺术及社会造成的危机实际上真正发生在数码复制高度发达的现代。总之,虽然高科技的复制技术给我们消费(欣赏和占有)艺术品带来了极大便利,社会大众接触和消费高雅艺术的机会越来越大,但是传统艺术作品的光景效应也因此丧失了,传统社会中被凝视和膜拜的艺术无情地被现代社会的快餐文化和一次性艺术所取代。艺术品复制的数码化还导致了大众审美趣味的通俗化和平面化。不断加剧的大众化、通俗化和平面化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和艺术的一大特征。因此,由高科技复制技术所导致的这些在艺术和文化审美价值上的深刻转变是我们今天需要不断反思的重要文化现象。
冲突在电视剧对白的作用
摘要:冲突是一种重要的剧作元素。对于冲突,编剧界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极端化认识:一是片面夸大其作用;二是极度轻视其作用。本文在批驳这两种认识的基础上,从电视剧对白的角度分析冲突的作用——展示人物深层性的东西、成全冲突性情境、参与高潮的制造、引起人们的关注等。由此可见,冲突既不是无所不能,又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为了写出有艺术魅力的电视剧对白,就要挖掘冲突的艺术表现力并发挥冲突的作用。
关键词:电视剧对白;冲突;作用;情境;高潮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冲突推崇备至,把它作为最重要的剧作技巧加以使用,甚至对叙事艺术创作中非冲突倾向进行政治批判,以捍卫冲突在叙事艺术创作中的地位。这种影响太深远了,以至于今天,我们还经常能在一些电视剧里看到剧中人见面就吵、说不了两句话就打。看了这样的电视剧,很多人哀叹: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今天的道德怎么下滑得这么厉害?这样的认知对观众的言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一些专家从专业的角度探讨不良影响的根源:一是社会根源。那个时代左倾思想严重,阶级斗争扩大化,我们看到的不是我们的朋友,就是我们的敌人,没有第三类人。这样,艺术中的冲突就等同于社会上的冲突。艺术上的冲突被庸俗化了。二是艺术根源。那个时代创作理论滞后于创作实践。我们除了“冲突论”以外,手头再也没有用以指导创作实践的有效的理论。当我们用“冲突论”来处理几乎所有的生活素材的时候,就把冲突绝对化了。在清算了冲突的庸俗化、绝对化之后,我们开始相信:“在今天,随着市场经济对我国人际关系的冲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感情交流也越来越复杂和微妙。我们若想真实地再现生活中人们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现实,就必须找到更富有创造性的情感处理方式。仅仅抱定冲突,将冲突作为自己的唯一选择是不对的。那样的做法势必会导致人物关系和情感描写的简单化和概念化,使电影创作变成直白浅露的东西。”①摆脱唯冲突论是历史的进步。可是为了避免滑入冲突庸俗化、绝对化的老路上去,在创作实践中碰到冲突我们绕着走,这样,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极度轻视冲突的作用。是该重估冲突在电视剧里的作用了!在这里,我们拟从电视剧对白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冲突的作用。
一、展示人物深层次的东西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反过来,透过某人说过的话,人们可以了解某人的性格特点。因此,电视剧对白可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电视剧对白的这一作用与戏剧冲突无关——没有戏剧冲突,电视剧对白照样可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然而有了戏剧冲突,电视剧对白对人物性格的展示力就大不一样了。美国剧作理论家拉约什•埃格里(LajosEgri)说,“冲突是被人物创造的”,冲突“被各个人物所决定”,因此,“通过冲突,这些人物将会揭示其自身,并且呈现出某些戏剧价值如悬念和其他所有的品质”。②拉约什•埃格里用了“揭示”一词,那就不是一般的展示,而是对人物深层次的东西的展示了。如在电视剧《嘿,老头!》第1集开头处,我们看到的刘二铁是一个和和气气的老人。待到他与小吃摊摊主小龙、儿子海皮、精神科医生发生争执后,我们看到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而他与小龙、精神科医生发生争执都是因为人家说他脑子有毛病,而他对此接受不了。刘二铁与海皮的争执是因为海皮很久不回家了,刘二铁十分想念他,希望海皮能与自己住在一起。由此可见,刘二铁除了为人随和以外,还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总之,就是这些争执使我们看到刘二铁和气的性格特点之外的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些争执,刘二铁这个人物形象要逊色很多。如果说在《嘿,老头!》中没有语言冲突,刘二铁这个人物形象还只是逊色的话,那么在电视剧《青衣》中没有语言冲突,柳如云、筱燕秋的人物形象就不成立了。原因是,金刚怒目不是刘二铁性格中的主导方面,而毫不妥协却是柳如云、筱燕秋性格中的主导方面。对于这种毫不妥协的性格,除了使用戏剧冲突,我们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更好的剧作手段来表现。电视剧《青衣》不是一部动作片,无法以形体动作取胜,只能以对白取胜。这样看来,最好的表现手段也就是语言冲突了。而事实上,电视剧《青衣》就主要是用语言冲突来表现柳如云、筱燕秋的性格的,而且表现得非常成功。如该剧第1集先通过柳如云与筱燕秋因挪动杯子而产生的争执表现出柳如云是个“混到份儿上”的戏剧演员,后通过柳如云与钱师傅因熨戏服而产生的争执表现出柳如云在戏剧表演上不肯凑合的特点,又通过柳如云与剧团领导因演出事故而产生的争执表现出柳如云不肯向领导低头的特点。这样,一个清高、孤傲的柳如云就立起来了。在骨子里,筱燕秋也是这样的人。如在第5集中,面对管理科的人的指责,筱燕秋先是以退为进、似退实进,后是硬碰硬。这都体现出筱燕秋毫不妥协的性格特点。总之,正是因为有了语言冲突,我们对剧中人的认识才是深入的。如果没有语言冲突,我们对剧中人的认识要肤浅得多。究其原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自己埋起来。有的东西在内心里还会埋得很深,轻易不肯示人。在日常性的交往中,大家的言谈举止往往停留于性格的浅层次上,深层次的东西很少展露。而当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深层次的东西就容易展露出来了。
二、成全冲突性情境
娱乐新闻失实研究论文
目前,娱乐新闻在逐渐受到人们青睐的同时,似乎完全忘却了新闻的基本属性和基本条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不真实的娱乐新闻。本文仅就娱乐新闻失真的表现形式、失真原因和整顿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娱乐新闻失真的表现形式
1、隐私绯闻型
所谓隐私,就是把明星的个人非常隐秘的事情报道出来。绯闻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传闻。目前,隐私和绯闻很流行,许多报纸的娱乐版正渐渐成为隐私绯闻世界。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而流行的职业词汇。绯闻也就在这些人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壮大起来,凡是与明星的爱情有关的事莫不倾其篇幅,大肆渲染,称赞乐道之意溢于言表。目前,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
2、琐屑无聊型
所谓琐屑无聊型,就是把明星的生活起居、小事小情、小事小非,莫不描写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地报道出来。类似这样的新闻在如今的报纸上屡见不鲜。它的功能除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外别无内涵,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谈论新闻节目娱乐化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各种娱乐性的节目大行其道,为了在同质节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更高的收视率和更多的市场份额,电视新闻节目也迎合了市场发展的潮流逐渐呈现娱乐化趋势,以其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的娱乐效应,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然而,“新闻娱乐化”也将带来传播功能弱化、媒体公信力下降以及传播低俗化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一、娱乐化对新闻传播功能的弱化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新闻媒体所承担的主要是信息传播功能,通过对社会信息的即时、迅捷而又真实的传播,进而起到观察社会、望社会的作用。电视新闻节目也同样如此。虽然电视媒体总体来说是一种综合性媒体,也承担着传播艺术、满足受众审美娱乐的功能,但是就电视新闻节目来说,其根本任务还应该是对真实新鲜的社会信息的传播。而过度的娱乐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新闻节目的传播功能。
1.娱乐化往往会弱化电视新闻节目新闻信息的沟通功能在追求娱乐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为了吸引受众眼摘要: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各种娱乐性的节目大行其道,为了赢得更高的收视率和更多的市场份额,电视新闻节目也迎合了市场发展的潮流逐渐呈现娱乐化趋势,以其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然而,“新闻娱乐化”也将带来电视新闻节目的功能弱化、公信力弱化、导致电视受众思想品位的低俗化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关键词:电视新闻娱乐化传播功能公信力低俗化球,创造较高的节目收视率,往往会对节目进行较为华丽的包装,以达到对观众在视觉听觉上的强大冲击力,采用说书、闲聊配以歌曲、诗歌等演唱形式,将新闻演播室的背景、道具及主持人的服装、化妆等全部经过进行“娱乐化”的包装。众所周知的是,新闻报道必须以传播即时真实的新闻信息为主,读者受众之所以阅读收视新闻也是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而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变动,而绝不是为了观赏华而不实的视觉效果和表演。新闻报道的价值指向固然是多元的,但在整体的新闻媒体的价值功能体系中,传播新闻信息始终是最主要的功能指向,其他的任何功能,包括娱乐功能都只能是辅助性功能。因此,过度的娱乐化包装往往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新闻报道所要传达的最核心信息,自觉不自觉地弱化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传播功能。
2.娱乐化往往会偏移电视新闻的价值取向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追求娱乐化的新闻节目除了在节目包装上吸引受众之外,也延伸到了新闻报道的内容上,将严肃的政治经济性的新闻,甚至是灾难性新闻都往往进行了娱乐化处理。在这种倾向的指导下,新闻报道在改变了传统的呆板报道模式的同时,也往往消解一些重大新闻的严肃性。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每年的两会报道。虽然各大媒体都把每年的两会当作自己的重点报道对象,但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许多媒体便开始想方设法制造新闻噱头,尤其是打着“硬新闻软报道”的旗号,一些娱乐化、平民化的内容挖掘就成为各类新闻媒体吸引受众的新招数。许多电视新闻节目也不例外,早在“两会”召开之前就纷纷找一些明星代表委员,挖掘内部秘闻,制造新闻噱头。显而易见,这类以娱乐为主的新闻节目的卖点并不在“两会”,更不在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而主要是借助这些代表、委员的“明星效应”,提升节目的收视率而已。其实,对关注国计民生的广大受众来说,他们最想了解和知道的是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自己的某些利益是否受到维护,而不是看一些明星参会穿多少钱的衣服,带多少钱的首饰等等新闻噱头。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虽然需要适度的娱乐,但是更要以满足受众真正的信息需要为己任,进而才能保证电视新闻节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的实现。
3.娱乐化往往会遮蔽新闻事件的深层意义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新闻娱乐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强调新闻报道内容的故事性和情节性。然而从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来看,构成新闻事件的价值要素是多元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不同要素的构成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事件新闻价值的高低,但是就新闻报道的对象来看,社会上发生的大多数事件并不具备太强的趣味性,更多的平民化甚至重要性的新闻事件并不一定就具备趣味,因此,许多新闻记者为了从一般性社会事件中挖掘出具有故事性和情节性的内容,就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一些更有新闻价值诸如重要性、接近性的事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新闻事件中更重要的价值内涵。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莱温斯基丑闻事件,中外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往往将报道的重点停留在事件本身的桃色情节,而对更加引人深思的政治体制弊端却极少关注,这实际上就有意无意地弱化了新闻事件的本质意义,不仅使得新闻节目流于肤浅,而且也无益于新闻事件的完整呈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对事件性质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