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9 06:21: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视新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创新

一、在“深入”中创新

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深入”,主要指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新闻现场的第一线。我近读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联系我们的电视新闻采访拍摄,颇有启发。王安石在游览褒禅山的一个山洞时,他发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为电视新闻采访,也是如此,采访拍摄越深入,困难也越多。当然,这种所谓困难,说到底,无非是要多吃一点苦,多付出一些汗水和心血。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真实、生动、新鲜的新闻感性材料,来自火热的生活。记者在采访拍摄中亲自感受各种信息,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的选择、过滤,把捕捉到的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镜头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恰当剪裁,才能写成一篇好的电视新闻解说词,剪辑成一条好的电视新闻片。王安石在他的文章中告诫人们:“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事实正是这样,许多先进人物、先进单位的事迹,往往都是在条件很差、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如果要宣传好他们,记者首先要有不避险远的决心和毅力,只要在客观条件许可下,一定要深入现场,做到眼勤、腿勤、手勤、口勤、脑勤,尽可能地多搜集一些第一手材料,才能得到有价值的收获,也才有可能正确地传播他们的经验,反映出他们高贵的品质和精神。

二、在“提炼”中创新

电视新闻的“提炼”,应尽可能提炼出醒人耳目、出人意料的立意。唐代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明代黄子肃说:“意者一身之主也。”清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主要指主题。首先就要联系当前的现实需要,从全部材料出发,从中提炼出带有指导意义的主题来。提炼要精粹些、具体些,就会使电视新闻更有指导价值。电视新闻主题按不同情况,分别向两个方面提炼。重理的内容,使其哲理化;重情的内容,使其诗意化。要重视和发挥观众的形象思维能力,记者只要下点“定向暗示”的诱导功夫就行。比如拍摄龙卷风袭击后,人们帮助受灾户清理废墟,大家穿梭来往,干得满头大汗。受灾的主人笑着要大家休息一下喝喝水,如果抓住这一瞬间的表情,来个特写镜头,加以“定格”处理,就可能向观众作出定向暗示,使其产生诗意的联想。拍一堆废墟旁正在翻盖新房,也许能使观众向哲理方向去升华——人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灾难,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等等。

三、在“贴近”中创新

电视新闻的“贴近”,主要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电视新闻能够最大限度地被观众接受,就必须保证电视新闻能够满足大多数观众的需要和兴趣。人们的需要和兴趣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既有直接兴趣,又有间接兴趣;既有眼前需要,又有长远需要。如衣、食、住、行的生理需要和趋利避害的安全需要,进而是学习、娱乐和社交的精神需要。按照一般观众的心理,人们最愿意接受的是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无疑会使多数人兴趣盎然。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对经济新闻和会议新闻不感兴趣,其原因也正是这类新闻传播的信息没有同群众的需要和兴趣联系起来。笔者认为,只要注意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群众,真正在“贴近”二字上下功夫,重视对观众的服务,大量传播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视新闻,一定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比如中央电视台办的《焦点访谈》(第二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实话实说》(第二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等,这些名专栏播出的新闻观众爱看。作为企业电视台也应努力办起这样的名专栏,真正在“贴近”二字上下功夫。

查看全文

谈论电视新闻现象

电视新闻的作用就是通过真实的画面,清楚的声音,相对真实的生活资料传达给电视观众,这其中的三个关键词就是事实、形象、告知,这三个关键词就涵盖了电视新闻的三个基本要求。对于事实,必须加以选择。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必须要选择那些百姓迫切需要了解的、同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在次基础上还要进一步选出适合电视媒介进行转播的事件,要尽力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但在现实中,电视新闻往往找不到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

1电视新闻存在的问题

1.1我国电视新闻中大多存在着“两层皮”的现象众所周知,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电视新闻的基本形式,主要是由电影新闻简报转化而来的的电视新闻模式,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视中的画面跟解说词的相对独立,电视中的解说词离开画面之后也能够独立成章,电视新闻的这种形式与报刊、广播播报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对于画面来说,离开解说词,就会让画面变得凌乱不堪,画面表述不了文稿所要表达的内容,往往在播放电视新闻的时候,你看你的,我说我的,这种声话不同意的现象,使电视最具有优势的视听语言失去了特定的含义,电视画面就成为了可以任意解释,任意表达的万能商品。众所周知,所谓的电视新闻,就是应该靠画面、现场声音和解说同时报道的,其中画面的现场声音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我们看到的新闻事件,也就是记者借助画面的内容,通过解说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买向电视观众表达清楚,因此,可以看出解说在电视新闻中是多么的重要。然而,“两张皮”的现象恰恰忽略了电视中画面和现场声音的重要作用,但是,过分着重解说的完整性,而画面配合不好就会显得很不协调,现场感也就会缺少真实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画面中表现什么事物,解说中还是不厌其烦一遍接着一遍的重复。另外,“两张皮”现象还典型地表现在解说词与画面所要表达的实践相违背,自相矛盾。

1.2现在的电视新闻中,普遍存在“穿靴戴帽”的现象由于,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起步比较晚,发展历史较短,与报纸、广播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尤其表现在电视新闻的写作中“穿靴戴帽”的现象。在报道一个事件的时候,事件本身本来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就会表达清楚,但是有些人在表达的时候就会添上许多空话、套话。其实一个事件本身就没有多少内容,如果再加上这些空话,就会大大降低了新闻的价值。这种“穿靴戴帽”的电视新闻,既低估了观众的分析理解的能力,又没有充分把电视新闻的教育性和重要性表现出来,降低了新闻的客观性。

1.3电视新闻采访中普遍存在着“浅尝辄止”的现象有些记者由于自己的专业水平有限,自身修养也比较低,不懂得交际礼仪,采访前不进行准备,没有全身身心的投入,最终造成提的问题比较空洞,一点新闻价值都没有。例如,在今年四川大旱的采访中,有的记者就表现出了上述的的问题,专业术语用的不准确,错话连篇,严重影响到了观众获取信息的价值。还有一些记者,到达采访地就把话筒一伸,让被采访者自己说,一点问题也不问,导致采访一点新闻价值也没有,采访没有针对性,只是在浪费时间,应付上级领导交给的任务。这就导致了电视新闻中采访的浅尝辄止的倾向。

2解决电视新闻中出现问题的措施

查看全文

电视新闻题目设计

标题是灵魂、是眼睛、是新闻主题的高度凝练。新闻标题的实质就是高度浓缩的新闻,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好的新闻标题不仅可以使观众对新闻内容一目了然,让观众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把握新闻内容,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强观众对新闻内容的的关注度。标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能否吸引新闻消费主体的眼球。这就要求电视新闻标题要用最精炼的语言把最具有新闻价值且容易被观众接受的典型事实勾勒出来。因此在制作电视新闻标题时,一定要把握好其出镜时机,最大化的吸引观众眼球,通过各种形式揭示并传递最有价值的新闻讯息。

一、电视新闻标题的基本特点

电视新闻的标题分为两种:屏幕标题和提要标题。与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相比,电视新闻的标题除了具备一般新闻标题的共性之外,还有其个性特点。

1)言简意赅。屏幕标题是显示在荧屏底部供观众看的新闻标题,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通常不会播报,所以电视新闻标题的遣词造句要做到质朴而通顺。这样观众在浏览新闻节目时只在一念之间便能了解它的内涵。观众的视觉反应速度要求屏幕标题要切实避免生僻或华丽词藻的滥用。同时,电视新闻的标题要相对简短,尽量避免或减少复合句以及不必要的副标题的出现。依据视觉范围特点,电视新闻的标题字数应控制在20个字以内,字幕打一行为最佳。以《主持仪式欢迎阿根廷总统访华》、《会见冰岛外交外贸部长》为例,这两个标题就紧扣新闻内容,简明扼要地传递了新闻的主要信息。

2)浅显易懂。提要标题是由节目主持人播报的,观众只能听而不能看。因而提要标题应同时兼顾播音员播报和观众收听两个方面,即不能使播音员说起来拗口,造成播报失误,也不能使观众听得迷茫而不能明其大意。标题语言要尽量大众化,符合受众的口味。电视的受众相对于报纸等其他平面媒体来说,对文化程度的要求较低,因此标题语言更应该浅显易懂、紧密联系群众生活。例如,《全国农民画展,绘就农村新生活》,《春节期间全国多个城市因燃放烟花致空气污染》,这两个标题都用尽可能精简朴素的语言使观众完全理解新闻的重点内容,并且引起观众进一步详细了解新闻内容的兴趣。

3)新颖生动。一条高效的电视新闻标题不仅要提炼出新闻的主要内容,还要激发观众的视觉、听觉和思维器官,更要起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的效果。社会新闻内容精彩丰富,是一个类似于万花筒的世界,在制作这类新闻标题时,更应充分发挥它寓教于乐的特性,不要给一则生活化、人性化的社会新闻起个古板、乏味的标题。同时,一个好的标题,一定要独具匠心,要“创新”,以达到使观众更好地收看新闻的效果。但在一档电视新闻节目里,即使每条新闻的标题均达到了上述要求,但为了避免标题的结构或遣词造句出现“撞衫”现象,文字编辑还要仔细地斟酌标题,使新闻节目的标题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查看全文

电视新闻编辑素质

一、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新的编辑艺术和技术

现在许多编辑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还多少有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怎样进行新闻编排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从总的来讲,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电视新闻编排中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效果的追求,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的有用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由于媒介的特性不同,对于同一条新闻因此也有着不同的编排方法。应该讲报纸认为的“最重要”并不能代表电视的看法。比如,一篇“社论”,一位领导人重要讲话,一些典型经验,报纸将其摆在头条无可非议,而电视则不然。电视新闻编辑在确立时段新闻“头条”时,至少要把握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重要的”。所谓“最引人注目”,对电视来说,就是“最新的、来自事件现场的报道”。

电视编排技巧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节奏的把握。如一条新闻的长度为2分,而前面1分半是录像加解说,后30秒是现场采访,能不给人以头重脚轻之感吗?新闻与新闻的联结,每一时段节目的段落也受“节奏”的影响。同样是三条长消息,连在一起发,就会使人觉得疲倦,换一种排法,在三条长新闻插入两条短消息,就会张弛得当。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同时,并列式以及对比式的编排方式,则可以形成相应的声势,显示出鲜明的褒贬色彩。

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编辑时,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的传达给观众。电视特技手法增多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

二、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世界变得更加变幻莫测;而在国内,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更是有许多新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掌握和研究。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新颖的思路,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做到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的新闻节目。

查看全文

电视新闻编辑学

1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棗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前期:组织、指导。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

查看全文

电视新闻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闻现场感;抓拍;现场同期声;结构

【论文摘要】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把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声音和图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传达给观众。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呢?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

有幸参加2007年遵义广播电视奖参评,凤冈电视台送评的《200多台收音机热闹凤冈偏远山乡》就采用了现场报道,并体现了电视新闻强烈的现场感,获得遵义市广播电视奖消息类一等奖。之所以能够获奖,就是它那强烈的现场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十七大前夕,为让偏远农村的群众能及时了解十七大召开的盛况,听到党中央的声音,遵义市委宣传部分别在凤冈县土溪镇梯子岩组和王寨乡的土璜村举行了“喜迎党的十七大赠送收音机到农家”活动,将205台收音机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是采访中采取了在捐赠现场记者出场景的一个报道,并分为两组记者进行现场报道,第一组记者:介绍了梯子岩人民在现场感受到现场农民喜悦的心情,“各位观众,我现在是在土溪镇鱼泉村梯子岩组赠送收音机的活动现场,由市委宣传部赠送的105台收音机正发放到农户手中。”第二组记者同样采取现场出镜介绍捐赠的情况,“各位观众,这里是王寨乡土璜村的捐赠现场,100台收音机将发放到受捐赠的农民手中,他们将通过这些收音机收听党的十七大的盛况,了解党支农、惠农的政策。”这样用两个记者出镜现场进行报道,把在两个偏远的农村捐赠收音机现场连接起来。采取此种方式,向观众口头报道当时“刚刚发生”、“正在发展变化”的新闻事实,使它极具现场感强、真实感强和参与感强等特点;记者直接“出镜”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声音、细节、结果等通过屏幕向观众叙述,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直接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记者还现场直接采访了受捐赠的群众,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使观众有参与新闻事件当中的感觉。同时,使观众看到、听到记者和当事人的叙述和现场特有的同期声及图像,使观众倍感亲切,增强新闻的冲击力、可信性和真实感。还用几组描写人物内心深处的近景和特写画面烘托现场气氛,与大家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三是在新闻编辑后期制作中,记者用了几句话交代了事由,用第一组外镜主持人介绍捐赠情况,再加上市领导张明辉部长给老百姓讲的一席话:“你们这种自强不息,自己想干事,自己想改变面貌的这种精神感动了我们……让我们老百姓的思想与国家能够同步。”一席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他们心明眼亮,脸上总堆满了笑容。接过收音机的群众全神贯注地听广播电视技术员讲解如何使用,有的嫌人多听不清楚就把一个个耳朵贴近收音机头挨头专心听起来。就这样用现场同期声+现场音+现场描写人物内心的几组镜头,最后介绍了两个偏远山区,常年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而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想办法让老百姓能及时听到党的声音,了解惠民政策。通过活动的开展把整个捐赠现场热烈的环境衬托出来,群众也高兴得不得了,此条新闻能够获奖,主要是它本身新闻价值大,记者抓住现场感强的细节,深人新闻事件的现场,并合理地运用了同步摄录画面和同期声,达到了声画统一的现场报道效果,造成强烈的现场感,给观众以亲临新闻事件现场的感觉。

鉴于此,我对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查看全文

电视新闻策划研讨

1新闻策划的定义

电视新闻报道策划其实在我国存在已久,但是“新闻策划”这个词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使用,但是对于新闻策划始终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对某一特定的报道活动的策划,即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如何进行报道,进行分析、构思,经过反复酝酿、调整,从多个报道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报道方案来加以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报道目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过程。学者赵振宇将“新闻报道策划”定义为:新闻报道的主题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发掘已知,预测未来,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1]穆宝华认为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新闻媒介为更好地配置和运用新闻资源,以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对新闻实践活动进行的谋划与设计,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新闻资源去影响受众,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2]虽然说,学者对新闻策划的定义看似各不相同,但是在许多方面还是有一致之处,他们都认为,新闻策划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获得最佳效果的创造性活动。新闻策划并不等同于新闻炒作,也不等同于宣传策划。笔者认为,新闻炒作带有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容易造成媒体的无序竞争,而且很难有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新闻策划从理论上来说排斥盲目性和随意性,它有一定的程序性,而且具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策划是通过传播一定的观念来达到控制受众的目的的一种活动,带有极强的主观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策划和题材都是宣传性的,宣传性报道只是新闻策划中很少的一部分题材,两者是隶属关系。

2电视新闻策划的作用

2.1电视新闻策划有利于正确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环境议题是媒体为了正确地引导舆论有所选择地设计的有效话题,电视新闻策划具有设置议题的功能。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舆论宣传的阵地,电视台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并监督舆论的主要工具。通过策划,可以使电视新闻报道的聚焦在那些新闻价值含量高、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题材,以及党政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等问题上,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后,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报道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新闻价值,促进正确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2电视新闻策划有利于丰富采编内容,提高节目质量有没有经过策划,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采编和播放效果是大不一样的。经过策划后的电视节目会让人感觉选题有新意,视角很新颖,节目信息量大,包装精美,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强烈的节奏感和强大的震撼力,印象深刻,传染力强。没有策划的电视新闻节目在报道中过于简单,没有章法,苍白无力,往往达不到这样的宣传效果,有的甚至只是过眼云烟。笔者认为,需要电视新闻策划的节目必须把握题材重大、社会热点、时效性强等特点,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挖掘和审视事件内容,让观众在了解事件全过程的同时,了解该新闻背后的故事和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告诉观众欲知而未知的事情,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也可以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央视在“香港回归”、“北京奥运”、“60周年国庆阅兵”、“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中的成功报道告诉我们:新闻事件一旦有了谋划成型的报道方案,在操作中就会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2.3电视新闻策划有利于提升社会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电视新闻策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有没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说新闻工作者费尽周折后策划的一个新闻在报道后没有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没有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即使这篇报道很有艺术性,这样的新闻策划也是失败的。只有经过策划的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引起强烈反响,在带给人们新的信息的同时还能够成为议论焦点,才能够算是成功的策划。因此,电视台在做新闻节目策划是要本着促进电视新闻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原则,在选题、角度、细节、时机、包装、宣传等多方面上作出统筹的考虑和安排。

查看全文

电视新闻典型报道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典型代表,这些典型反映了每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和精神追求。从舍己救人的好战士王杰到当代“保尔”的张海迪,从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徐洪刚,到大孝至爱、大爱无疆的谢延信,这些光辉的形象透过电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电视观众。电视新闻中的这些典型人物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折射着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所向,反映着每一个时代的政治宣传需求。但在我国,典型报道的宣传常常因为政治的需要而偏离了新闻报道的价值。

一、电视新闻正面典型报道的病灶

(一)政治性的媒介生态环境

媒介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策环境对媒介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同时代的政治需求、政策方针,造就不同时代的媒介生态环境。过去,由于政治与文化的封闭性,我国一直把媒介单纯地当成一种工具:战争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经济改革工具,让媒体充当政府的播音喇叭,服务于政府的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大炼钢铁需要全民动员,媒体就一窝蜂地报道谁家谁家砸锅卖铁,炼了多少多少吨钢铁,响应国家号召,呈现祖国一片欣欣向荣的假象;经济改革需要树立榜样,媒体就千篇一律地竞相报道哪里的农民在党的政策下发家致富,盖洋房,种果树,买轿车,好似全国农民都已达到小康生活,典型报道的宣传意义大于一切,即便报道的内容“假、大、空”,即便新闻的本身并没有多少新闻价值,尤其在对典型报道的人物选择上,典型人物能否见诸于报端,亮相与电视,要看该人物身上是否体现了政治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媒体的生态环境逐渐转变为开放的、公正的、平等的,媒体的报道宣传不再唯单一的政治需求马首是瞻,开始发挥媒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典型报道的选题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但历史遗留的病灶还未完全治愈,在典型人物选择上仍然以政治性为第一要务。

(二)“神话”色彩的“天人合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对于正面典型报道中的人物宣传,出现“完美化”、“标准化”、“天人合一”的“神话”现象。只要是正面典型人物,他就不可能有缺点,他一定是完美的,崇高的,无可挑剔的;他一定是“党性”的,而不是“人性”的;他一定是“超人”的,而不是“平常”的。如1994年一篇关于马永顺的报道写道“‘退休后的马永顺仍然每年都上山栽树、扶育、整地。’年近八旬的马永顺看了报道很反感,就说:‘我老了,干不动了,春天上山造林都没干多少,请记者不要再逼我夏天扶育、秋天整地了’”[1]。媒体的典型人物报道把普通人“神话”,为了这个“神话”的形象,甚至有时为了表现先进人物的思想解放,就把群众写成观念陈旧;为了突出先进人物的无私奉献,就把群众写成自私自利,甚至把群众的智慧写成是先进人物一个人的创造,把集体的功劳记在先进人物一个人的身上等等[2]。媒体报道典型的思维模式就是,典型就得“高、大、全”。但实则,完美的“超人”脱离了群众生活,反而使得典型悬挂空中,让人敬而远之。

查看全文

电视新闻采制电视理念

在各类电视节目中,新闻节目是电视的支柱、脊梁,电视新闻节目的水平,直接决定一个电视台的声望、影响和收视率。从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到2009年7月,中央电视台整合新闻、文艺、海外、社教、广告五大节目中心采编人员,成立新闻中心,新闻节目被整合,标志着央视确立了“新闻立台”的发展方向。央视推出的电视新闻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正朝着信息量广泛、密集、丰富和有思想深度的方向迈进。全国各地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与新闻相关的电视节目,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10年8月2日开播,这标志着河南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随着各地方电视台播出新闻节目的增加,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电视传媒特点把握不够,一些新闻节目虽题材不错,但画面雷同,有些节目甚至画面和声音毫无关系,没有可视性的现象。究其原因,有的是电视记者工作作风不深入,有的是电视记者对电视观念在电视新闻采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电视语言与广播语言、报刊语言相比,有着质的区别,它用视听语言代替了文字的抽象性,因而它是原始语言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它把认知与感受融为一体,而不是强调主体的体验。文字语言抛开了直接的视听对象,这就使得作者需要将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文字,受众只能借助文字媒介来理解作者的感受与认知,而电视思维则是图像的连接与变化,它恢复了视听思维的直接性。电视新闻是电视系统构成中的一部分,既有一脉相承的共性,也有独立的个性。它是电视记者向观众叙述事实、阐述理念的窗口,它赖以传递信息的物质材料就是以广电信号为载体呈现的电视画面与声音。ENG摄录方式为电视新闻采制带来了声画同步的、有别于新闻电影声画后期合成的不同方式,这一技术手段的变化,同时决定了电视新闻采制的特点。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把握好这一特点,进一步强化电视新闻采制的“电视观念”。

所谓观念就是思想意识。它是一种具有一定统一性和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电视观念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对电视声画同步的形象化传播特点达到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从而指导电视新闻节目的采制。

把握电视传媒的立体信息传播特点

信息理论认为,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电视声音与画面形象是同步的,这一方式和运动状态决定了其信息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是一种立体的场结构。即电视传媒特点是综合性的,是一种立体信息传播方式。确立电视立体信息传播的观念,就需要探索如何使语言符号信息与非语言符号信息的结合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在实际采制新闻中,强化电视观念,把握电视传媒立体信息传播特点,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创新思维

对于电视节目而言,电视新闻是重要的基础组成,广播电视新闻策划水平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整体质量和吸引力,广播电视新闻策划与播报同等重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公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日益广泛,只有不断结合市场变化、公众需求以及广播电视新闻具体情况不断进行创新、优化和改革,才能更好地打造丰富的节目内容,创造节目品牌,提高整体影响力。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给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和冲击,加强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思维研究,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一、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基本内涵及策划工作流程分析

广播电视新闻策划是指以事实为基础,采用一系列手段、技术和方法等提高新闻内容、播放形式等创新性,从而使广播电视新闻呈现最佳的播报效果。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并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应当遵循新闻基本规律以及广播电视新闻纪实的具体要求,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创造和研究,从而将节目提升新高度,引向深入等奠定基础。广播电视新闻策划,讲求的是创意,通过寻求一些方法、策略和技巧,从而对报道形式等进行优化设计,注重整体运筹和策划。只有体现创新性、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吸引公众的眼球,但是还要立足实际,结合事实本身来进行创作,还要不断进行反复调整、变动,吸收各方面的意见,融入更多的建议和方法,才能形成最完善的策划方案或计划。广播电视新闻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按照流程,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策划不出纰漏,达到预期效果,进而不断提升节目收视率。加强广播电视新闻策划流程或环节分析,同样为保证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进度和质量等奠定基础,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具体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明确报道主题是什么。报道主题是策划的指引,也是切入点,报道主题既不能过于复杂,又不能完全通俗化。报道主题要有独特的新颖的设计,既能体现和公众息息相关的元素,有可报道的价值和意义,这需要多摸索、观察,积极寻找可以报道的线索,从而不断提高策划的关注度和创造性。其次要进行选择,明确报道对象和题材。报道题材是报道的中心内容,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广播电视策划节目都是因为题材非常有新意,在选择报道题材时,要围绕报道主题和中心进行选择,要考虑和后续流程的衔接,从而提升可报道价值。第三是要竞选报道典型。每一个新闻,都需要结合报道主题、报道题材等挖掘典型,找到可以支撑的事件或者人物,才能进一步增强说服力,既讲求实事求是,又要围绕主题,通过运用一定的方式、技巧、艺术等,从而提出独到的见解,用典型事实来印证中心思想,进一步将报道推向更深环节,引入新高度。第四要精选报道角度,选取切入点,从观众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吸引人,如何更好地基于事件本身,让公众更感兴趣,如何让报道更有感染力、说服力,更容易直接将公众带入报道中。此外还要确定报道形式,也就是指广播电视新闻的表现方法,如何进行呈现,如何将每一个精选的话题通过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呈现在公众面前,从而将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完整地播报,不断提高节目收视率和制作效率,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

二、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播电视新闻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违背事实,过于注重高收视率,忽视了新闻本身的准确性。随着媒体行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很多媒体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提高广播电视新闻收视效果,广播电视新闻策划部门甚至会通过捏造违背事实的事件来进行策划或者播报,大肆进行炒作,从而吸引公众的关注度,这种违背新闻策划基本原则的与事实相违背的策划形式和传播方式,不仅不利于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而且对于行业形象和整体市场环境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甚至会误导群众。片面强调利益最大化,忽视了以实施为基础来进行新闻策划的初衷。2.采取各种手段夸大新闻事实。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对媒体行业而言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媒体的出现,引导公众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去通过网上平台等获取信息,满足对信息的需求,并且信息变化非常快,传播也非常迅速,大大提高了便利性。这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而言,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吸引公众的眼球,提升节目的收视率,是当前摆在广播电视行业面前的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赢得市场,一些广播电视媒体在以新闻事件本身题材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夸大的元素和成分,增加了一些捕风捉影的不存在的情形,整体上还是违背了新闻播报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原则,可能一时会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但是长久下去,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甚至对社会风气等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新媒体语境下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创意思维的具体建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