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身份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9 06:13: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视文化身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视文化身份多维度审视论文
【正文】
谁都不能熟视无睹:电视,在20世纪人类文化舞台上的醒目到场和隆重出演。所以长期以来,舆论界和学术界对电视这一客观的文化存在及其文化身份给予了种种感性或理性的界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云云。于是,有些文化人开始忧心忡忡、煞有介事地指责、质问和呼吁:“弱智的中国电视”、“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等。所有这些议论,必然会导致我们对电视文化身份及其本质特征、学理层面的深入探讨。
在文化学视域里,文化身份一般被建构为一种社会构成现象,它标识着相关文化的存在位置及其话语的成立方式与作用力度。对文化身份的探究和判断,意味着在其所属领域文化本体论推导的结束和对其社会历史成因多元化的认可。文化身份研究所能给予文化观察者的实验条件,主要在于多维度的视角和对其所在系统生命性联系的提示。因此,诸多看似互相矛盾、各执一端的说法,并非区分理论是非的简单依据,表象的混乱状态往往更能见出电视文化身份研究必然存在的多维度的合理性及其关联的复杂性。
本文试图从俯视、后视、外视、侧视、内视、前视几个角度,对电视文化身份予以全息式观照和审视,进而尝试让观照的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推导的方法,以期电视文化身份的本质在纷呈的现实表象中渐渐浮出。
俯视:在人类文化学的整一系统中审视电视文化身份。
文化,是人类留下的痕迹,是人类特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从区域的大小而言,文化一般隐含着三种意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指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以及思想、信仰、风习、艺术等;三是指与政治、经济并列的一种形态,并由此又派生出一种更狭小的含义,即指认字与学习。”(注:参见张崇琛著《简明中国古代文化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文化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双向的动态过程,即“人化”与“化人”,其驱动力源自人类的创造精神。
电视文化身份探讨论文
俯视:在人类文化学的整一系统中审视电视文化身份。
文化,是人类留下的痕迹,是人类特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从区域的大小而言,文化一般隐含着三种意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指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以及思想、信仰、风习、艺术等;三是指与政治、经济并列的一种形态,并由此又派生出一种更狭小的含义,即指认字与学习。”(注:参见张崇琛著《简明中国古代文化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文化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双向的动态过程,即“人化”与“化人”,其驱动力源自人类的创造精神。
从文化的本体概念出发,则不难认同,讨论“电视有没有文化”、“电视是高级文化还是低级文化”等问题只能降低我们理论研究的水准。任何一种文化的价值,首先在于其形态的存在而非身份的高低贵贱。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我们需要相对确定“电视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而非对其莽撞地取消或意气用事地贬损抑或盲目膜拜。
电视,作为20世纪科学技术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现代文化形态之一,它可以成为文化学研究的素材,但不是目的。在这个视域里,所容易发生的偏差往往在于:研究者将各类文化形态作为既有的方法以推论电视文化,从而通过衡量其中他文化的各种成分与含量是否全面和饱满,来确定电视本体文化的性质,使研究的出发点与归结点发生倒错。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电视文化作为一种技术的出现与存在,其技术性能塑造了其身份的与众不同。它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形态:
首先,它不能像任何一种文化形态,边界较为清晰地归属某一文化区域,但它自身大于人类自然力量的技术整合力,又使它在文化的任何一个区域得以兼跨。亦即文化系统所包含的三个区域的内容,都可能与之轻易结合,从而成为其文化构成。政治文化、经济文化、艺术文化等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有机会在电视文化的身份证上签名。
其次,它不能像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由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思维方式来支撑。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时间性思维和空间性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经验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等。但语言出现以后,各种思维方式大体为语言思维方式所整合,纷纷融化于语言思维的海洋,亦即语言已成为人类基本的思维媒介。语言思维是人类基本的文化思维方式。电视文化的出现,将人类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王国。基本拿到理论“护照”的界定:电视思维是“可闻可见的四维思维方式(立体的空间+时间=视听的运动)”。(注:周传基著《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第44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这个界定,有其技术分析的可确定性,但未能留出文化思维中模糊思维可能存在的余地。电视文化,宣告了一种全能思维方式的出现:如果说,视听是其思维的主要构成部分,那么数字式(点式)思维、以“语言”方式积淀在人脑中的“原型思维”,就是电视文化创造与接受过程中无法离析但又与视听思维同在的模糊思维构成。我们应该避免袭用“单一思维方式”支持下的电视思维界说,才能允许电视对各种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开掘、互动和使用的事实进入我们的理论视野。
电视文化身份管理论文
【正文】
谁都不能熟视无睹:电视,在20世纪人类文化舞台上的醒目到场和隆重出演。所以长期以来,舆论界和学术界对电视这一客观的文化存在及其文化身份给予了种种感性或理性的界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云云。于是,有些文化人开始忧心忡忡、煞有介事地指责、质问和呼吁:“弱智的中国电视”、“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等。所有这些议论,必然会导致我们对电视文化身份及其本质特征、学理层面的深入探讨。
在文化学视域里,文化身份一般被建构为一种社会构成现象,它标识着相关文化的存在位置及其话语的成立方式与作用力度。对文化身份的探究和判断,意味着在其所属领域文化本体论推导的结束和对其社会历史成因多元化的认可。文化身份研究所能给予文化观察者的实验条件,主要在于多维度的视角和对其所在系统生命性联系的提示。因此,诸多看似互相矛盾、各执一端的说法,并非区分理论是非的简单依据,表象的混乱状态往往更能见出电视文化身份研究必然存在的多维度的合理性及其关联的复杂性。
本文试图从俯视、后视、外视、侧视、内视、前视几个角度,对电视文化身份予以全息式观照和审视,进而尝试让观照的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推导的方法,以期电视文化身份的本质在纷呈的现实表象中渐渐浮出。
俯视:在人类文化学的整一系统中审视电视文化身份。
文化,是人类留下的痕迹,是人类特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从区域的大小而言,文化一般隐含着三种意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指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以及思想、信仰、风习、艺术等;三是指与政治、经济并列的一种形态,并由此又派生出一种更狭小的含义,即指认字与学习。”(注:参见张崇琛著《简明中国古代文化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文化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双向的动态过程,即“人化”与“化人”,其驱动力源自人类的创造精神。
电视文化身份多维度审视分析论文
【正文】
谁都不能熟视无睹:电视,在20世纪人类文化舞台上的醒目到场和隆重出演。所以长期以来,舆论界和学术界对电视这一客观的文化存在及其文化身份给予了种种感性或理性的界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云云。于是,有些文化人开始忧心忡忡、煞有介事地指责、质问和呼吁:“弱智的中国电视”、“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等。所有这些议论,必然会导致我们对电视文化身份及其本质特征、学理层面的深入探讨。
在文化学视域里,文化身份一般被建构为一种社会构成现象,它标识着相关文化的存在位置及其话语的成立方式与作用力度。对文化身份的探究和判断,意味着在其所属领域文化本体论推导的结束和对其社会历史成因多元化的认可。文化身份研究所能给予文化观察者的实验条件,主要在于多维度的视角和对其所在系统生命性联系的提示。因此,诸多看似互相矛盾、各执一端的说法,并非区分理论是非的简单依据,表象的混乱状态往往更能见出电视文化身份研究必然存在的多维度的合理性及其关联的复杂性。
本文试图从俯视、后视、外视、侧视、内视、前视几个角度,对电视文化身份予以全息式观照和审视,进而尝试让观照的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推导的方法,以期电视文化身份的本质在纷呈的现实表象中渐渐浮出。
俯视:在人类文化学的整一系统中审视电视文化身份。
文化,是人类留下的痕迹,是人类特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从区域的大小而言,文化一般隐含着三种意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指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以及思想、信仰、风习、艺术等;三是指与政治、经济并列的一种形态,并由此又派生出一种更狭小的含义,即指认字与学习。”(注:参见张崇琛著《简明中国古代文化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文化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双向的动态过程,即“人化”与“化人”,其驱动力源自人类的创造精神。
电视文化身份管理论文
【正文】
谁都不能熟视无睹:电视,在20世纪人类文化舞台上的醒目到场和隆重出演。所以长期以来,舆论界和学术界对电视这一客观的文化存在及其文化身份给予了种种感性或理性的界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云云。于是,有些文化人开始忧心忡忡、煞有介事地指责、质问和呼吁:“弱智的中国电视”、“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等。所有这些议论,必然会导致我们对电视文化身份及其本质特征、学理层面的深入探讨。
在文化学视域里,文化身份一般被建构为一种社会构成现象,它标识着相关文化的存在位置及其话语的成立方式与作用力度。对文化身份的探究和判断,意味着在其所属领域文化本体论推导的结束和对其社会历史成因多元化的认可。文化身份研究所能给予文化观察者的实验条件,主要在于多维度的视角和对其所在系统生命性联系的提示。因此,诸多看似互相矛盾、各执一端的说法,并非区分理论是非的简单依据,表象的混乱状态往往更能见出电视文化身份研究必然存在的多维度的合理性及其关联的复杂性。
本文试图从俯视、后视、外视、侧视、内视、前视几个角度,对电视文化身份予以全息式观照和审视,进而尝试让观照的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推导的方法,以期电视文化身份的本质在纷呈的现实表象中渐渐浮出。
俯视:在人类文化学的整一系统中审视电视文化身份。
文化,是人类留下的痕迹,是人类特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从区域的大小而言,文化一般隐含着三种意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指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以及思想、信仰、风习、艺术等;三是指与政治、经济并列的一种形态,并由此又派生出一种更狭小的含义,即指认字与学习。”(注:参见张崇琛著《简明中国古代文化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文化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双向的动态过程,即“人化”与“化人”,其驱动力源自人类的创造精神。
电视文化身份多维度审视论文
【正文】
谁都不能熟视无睹:电视,在20世纪人类文化舞台上的醒目到场和隆重出演。所以长期以来,舆论界和学术界对电视这一客观的文化存在及其文化身份给予了种种感性或理性的界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云云。于是,有些文化人开始忧心忡忡、煞有介事地指责、质问和呼吁:“弱智的中国电视”、“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等。所有这些议论,必然会导致我们对电视文化身份及其本质特征、学理层面的深入探讨。
在文化学视域里,文化身份一般被建构为一种社会构成现象,它标识着相关文化的存在位置及其话语的成立方式与作用力度。对文化身份的探究和判断,意味着在其所属领域文化本体论推导的结束和对其社会历史成因多元化的认可。文化身份研究所能给予文化观察者的实验条件,主要在于多维度的视角和对其所在系统生命性联系的提示。因此,诸多看似互相矛盾、各执一端的说法,并非区分理论是非的简单依据,表象的混乱状态往往更能见出电视文化身份研究必然存在的多维度的合理性及其关联的复杂性。
本文试图从俯视、后视、外视、侧视、内视、前视几个角度,对电视文化身份予以全息式观照和审视,进而尝试让观照的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推导的方法,以期电视文化身份的本质在纷呈的现实表象中渐渐浮出。
俯视:在人类文化学的整一系统中审视电视文化身份。
文化,是人类留下的痕迹,是人类特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从区域的大小而言,文化一般隐含着三种意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指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以及思想、信仰、风习、艺术等;三是指与政治、经济并列的一种形态,并由此又派生出一种更狭小的含义,即指认字与学习。”(注:参见张崇琛著《简明中国古代文化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文化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双向的动态过程,即“人化”与“化人”,其驱动力源自人类的创造精神。
电视文化审视管理论文
【正文】
谁都不能熟视无睹:电视,在20世纪人类文化舞台上的醒目到场和隆重出演。所以长期以来,舆论界和学术界对电视这一客观的文化存在及其文化身份给予了种种感性或理性的界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电视文化是快餐文化”,云云。于是,有些文化人开始忧心忡忡、煞有介事地指责、质问和呼吁:“弱智的中国电视”、“电视你还要糟蹋什么”?“文学千万别嫁给电视”等等。所有这些议论,必然会导致我们对电视文化身份及其本质特征、学理层面的深入探讨。
在文化学视域里,文化身份一般被建构为一种社会构成现象,它标识着相关文化的存在位置及其话语的成立方式与作用力度。对文化身份的探究和判断,意味着在其所属领域文化本体论推导的结束和对其社会历史成因多元化的认可。文化身份研究所能给予文化观察者的实验条件,主要在于多维度的视角和对其所在系统生命性联系的提示。因此,诸多看似互相矛盾、各执一端的说法,并非区分理论是非的简单依据,表象的混乱状态往往更能见出电视文化身份研究必然存在的多维度的合理性及其关联的复杂性。
本文试图从俯视、后视、外视、侧视、内视、前视几个角度,对电视文化身份予以全息式观照和审视,进而尝试让观照的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推导的方法,以期电视文化身份的本质在纷呈的现实表象中渐渐浮出。
俯视:在人类文化学的整一系统中审视电视文化身份。
文化,是人类留下的痕迹,是人类特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从区域的大小而言,文化一般隐含着三种意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是指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以及思想、信仰、风习、艺术等;三是指与政治、经济并列的一种形态,并由此又派生出一种更狭小的含义,即指认字与学习。”(注:参见张崇琛著《简明中国古代文化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文化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双向的动态过程,即“人化”与“化人”,其驱动力源自人类的创造精神。
电视频道专业化管理论文
电视频道专业化、主题化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获得了成功的经验,从信息产业的生产发展趋向看,专业化将会成为电视的主导生产方式。我们相信,通过频道专业化能够改变我国目前电视节目状况,这种努力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但是,掌握了技术设备和生产阵地的传播者,不能为了自己的旨趣而对频道专业化在短时间内加以简单操纵,否则其结果完全可能是强加给受众的。频道专业化是作为由社会建立的体验的复杂网络而存在的,这一网络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具有异质性的社会组织所要求的意义和结构。这就意味着专业化的电视频道最终是以对象化的受众为发展根本的。
所谓对象化,就是针对电视传播互动化、立体化、受众多层次化、观众选择自主化的发展趋势,以节目为中心,以受众为本位,调动各种技术和艺术手段,使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具有具体对象性地发展电视节目。
由于对象化所处的文化、社会心理和传播环境的多元性,我们必须排除对频道专业化的简单化的认同和操作,认真审视这一新的趋势,以免陷入专业化的“二元律”悖论:要么专业化,要么维持现状。
一、对传统的电视信息制播模式的继承和超越
20世纪九十年代,卫星电视借助有线网进入家庭,频道陡增到上百个,我国许多城市可以收看到三四十个频道。频道一增多,内容的雷同和内容编排的一致就相当惊人,再因为每一个省份都有当地惟一的卫星频道,自然就变成一个综合性频道。这种设置对电视机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观众来说又不合理。尽管是几十个频道,但节目的组合都是非常类似的。相互竞争就在这样的综合频道基础上进行,世界各国都走同样的路子,走综合路线,以新闻、影视剧、各种综艺节目和体育节目为基本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要吸引观众,就需要特色,特色才能让观众的选择具有稳定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打开某一个频道他就能找到他喜爱的某一类型的节目。这就是专业化频道的发展缘起和生存空间,它是起于受众又落于受众的。
电视频道专业化管理论文
电视频道专业化、主题化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获得了成功的经验,从信息产业的生产发展趋向看,专业化将会成为电视的主导生产方式。我们相信,通过频道专业化能够改变我国目前电视节目状况,这种努力会产生积极的结果。
但是,掌握了技术设备和生产阵地的传播者,不能为了自己的旨趣而对频道专业化在短时间内加以简单操纵,否则其结果完全可能是强加给受众的。频道专业化是作为由社会建立的体验的复杂网络而存在的,这一网络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具有异质性的社会组织所要求的意义和结构。这就意味着专业化的电视频道最终是以对象化的受众为发展根本的。
所谓对象化,就是针对电视传播互动化、立体化、受众多层次化、观众选择自主化的发展趋势,以节目为中心,以受众为本位,调动各种技术和艺术手段,使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具有具体对象性地发展电视节目。
由于对象化所处的文化、社会心理和传播环境的多元性,我们必须排除对频道专业化的简单化的认同和操作,认真审视这一新的趋势,以免陷入专业化的“二元律”悖论:要么专业化,要么维持现状。
一、对传统的电视信息制播模式的继承和超越
20世纪九十年代,卫星电视借助有线网进入家庭,频道陡增到上百个,我国许多城市可以收看到三四十个频道。频道一增多,内容的雷同和内容编排的一致就相当惊人,再因为每一个省份都有当地惟一的卫星频道,自然就变成一个综合性频道。这种设置对电视机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观众来说又不合理。尽管是几十个频道,但节目的组合都是非常类似的。相互竞争就在这样的综合频道基础上进行,世界各国都走同样的路子,走综合路线,以新闻、影视剧、各种综艺节目和体育节目为基本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要吸引观众,就需要特色,特色才能让观众的选择具有稳定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打开某一个频道他就能找到他喜爱的某一类型的节目。这就是专业化频道的发展缘起和生存空间,它是起于受众又落于受众的。
电视“传统文化热”现象分析
摘要:当今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除了建设文化自信的政治要求,在全球化进程中,凸显民族特色与文化优势也是重要目标之一。电视传媒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生产形式,近年来将焦点投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使其成为社会风向信号,这不仅是社会选择的需要,更是电视传媒自身所具有的责任。
关键词:传统文化;电视;生产;传播
一、电视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形式
雷蒙•威廉斯在其著作《文化与社会》中认为“文化”是处于变动中的地图,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它记载了“我们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的这些变革所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而持续的反应”①,威廉斯是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来把握“文化”一词的,或者可以说,他把文化视作人类社会整体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文化的定义很难做出确切的界定,但基本都是把它划入历史范围及精神范围内。而威廉斯则打破了这一规律,将它从形而上的层面解脱出来,描述成为一种可观可感的“物质”。本文便是在认同威廉斯这一见解的基础上结合电视传播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1.文化生产的物质性。依据威廉斯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种决定只是一种比喻性的结构,物质性也并不局限于社会存在方面②,这也就是说,在上层建筑方面同样具有物质属性。尤其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中的文化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生产领域时,这种物质性更是显而易见。从这种物质生产出发,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在当今社会以各种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2.电视节目与文化生产。一项科技产品的问世,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晶,更是人类社会的需求所“催生”的结果。而电视的产生,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电视作为一种人类影像技术的发明,从一开始便和“文化”一词紧密相连,具体来说,电视作为一种信息媒介,超越了静态的文字印刷媒介,将文化传播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所以电视这一文化传播媒介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全息化”③。当今文化带有信息化的特征,电视传播媒介的产生又使得它具有了时空同步的特点。麦克卢汉认为,“电视是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同时延伸。”④这也说明了电视因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结合了人类对世界的两种最直接的感受方式——听与看来传播信息,加上现在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的出现,使得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电视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一种媒介,不仅是文化复制,更是文化生产。正如上面所说,影像技术的产生,使得这个领域的社会分工也发生了改变,电视制作人及其团队与大众之间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而电视节目便成了一种“产品”。值得指出的是,以往许多论述忽视了受众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事实上,任何节目的产生都离不开受众的选择,这不仅涉及“市场”问题,更关系到节目的收视率问题。就像其他商品一样,生产者必须首先对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大众的喜好之后再进入产品生产,这样的过程才能保证其生产出来的商品不会因为无人无津而做亏本买卖。
二、“传统文化热”的主要成因:受众选择的结果
在最近几年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了返归传统文化的“热潮”,当我们重新面对沉淀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除了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外,或许我们可以对此现象进行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突然对传统文化如此的“狂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新形势下受众选择的结果。1.观众的选择。文化的延续需要不断的复制和创新。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所谓的“传统”也就产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流传下来的“传统”也是一种经过选择的结果。而在当今观众们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对传统文化上,笔者以为这是国家号召构建文化自信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效果。中国梦的实现,离不了对整体文化的塑造和加强,提出的“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根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体现了人民对本国文化及其价值的坚定信念与充分肯定,它也是一个民族自信的体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他对于文化建构的决心,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国家政治文化建设的号召,给予社会以风向标,人们自觉不自觉的重新审视了埋藏在历史中的“传统文化”,而电视行业人员在察觉到大众的观赏口味之后,迅速改变思路,想方设法的将那些有趣又“陌生”的传统文化包装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于是,被重新选择过的“传统文化”节目便迅速流行起来。值得提出的是,并不是所有传统文化在这次的“文化热”中都得到了展现,有些传统文化虽然很经典,但在观众那里热度不高,拿中国古典诗词与古典戏剧相比,前者在电视节目中似乎更能激起观众的参与度。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当是中央电视台,央视节目一直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最近几年在节目的形式选择上也显示出了明显向传统文化靠拢的趋势。《中华诗词大会》是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大型互动型文化类节目,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全民互相比拼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掌握程度中来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它的全民互动性又激发了观众的积极参与,节目的参与度已扩展到普通群众,尤其是当外卖小哥获得了节目冠军,让我们在感动之余又升腾起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所以该档节目一出现便成了全民关注的热点,甚至被誉为是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毫无疑问,央视通过此节目在当今以综艺真人秀为主的电视节目潮流中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2.现代生活中的心灵休憩。电视节目的出现,要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从这个层面来说,节目的受众在文化传播中处于主体位置。正如上文所说,一个节目必须先得考虑观众的观赏心理,满足观赏需要。美国学者格林伯格及鲁宾通过调查发现,人们观看电视节目的心理需求一般有九个,分别是“打发时间、习惯、为了作伴、寻求刺激、兴奋、为了收看某些特定节目、放松心情、为了获得消息及学习、逃避及忘却现实生活、娱乐及和家人朋友一起看”。④在这些原因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可以划分到“放松”一类,而综艺节目就是为这种心理动机服务的。当今时代整体呈现出一种“快节奏”,就文化领域来说,因为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文化生产的速度,各种文化的复制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爆炸”的时代,但正如俗语所言“物极必反”,文化生活看似充裕,实际上我们处于一个文化缺乏的时代。人们忙碌于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了“快餐式”消费,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人们只能将内心的疲惫搁置一边,需要合适的机会才将其释放出来,而各种新兴的综艺节目便迎合了观众的这种潜在心理,让观众在一种虚构的节目形式中得到休憩。就目前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形式来说,不外乎这种文化互动和真人秀类型的节目。本文的关注点在前者。相对于当今的快节奏,人们对于中国古代“信息滞塞”的生活状况是陌生的,我们了解过去的方式需要依靠各种“文本记录”,其中最直接和接触面最广的就是各种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毫无疑问是“文化复制”产品,同样也就是经过选择后的结果。留存下来的历史记录永远只能处于一种“仿真”状态,就以中国古典诗词来说,中国文学的特征之一就是象喻性,这种象喻特征便给了整个文本以诗化色彩。电视节目捕捉到人们对于古代生活的诗意的向往之情并以节目的形式进行一种互动,受众从节目中得到了某种满足。这种满足的补充正好是当今文化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呈现的诗意是很难在当今社会中实现的,所以才显得弥足珍贵,而电视节目能够以互动的形式让大众或多或少地触及到,让受众的期待得到满足,便捕获了受众的关注点。3.品牌战略的选择。电视文化生产所创造出来的各种节目是产品。同市场上的竞争一样,在电视行业中同样存在来自相同产品的竞争压力。如何保证在市场上不被淘汰,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法宝”。我们的时代早已不同于往日的产品经营,各种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于电视行业来说,这种法宝毫无疑问在于打造出节目品牌特色,“品牌”在大众的生活中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因为它不仅代表了一个产品的形象,更代表了该产品的质量、价值理念等,好的品牌可以因其自身的独特性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种道理同样适用于电视行业。当前,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传媒行业内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不仅来自同行业内,而且还来自网络和国际电视节目。在诸多竞争压力面前,许多电视台都进行了新方向的探索,比如有的转向了综艺真人秀,有的则以传统文化为底色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季播类节目,以下我们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进行分析。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是国内电视节目品牌的引领者,它的独特形象被大众所熟知。央视在打造自身品牌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们分别是国家权威性、社会公信力、全球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受众感染力。⑤从节目类型上分,央视覆盖了包括法律、经济、文化、体育、军事等领域,除了文化类节目,其他节目类型都具有专业普及性质,观众因不同的口味而被区分开来,而文艺节目则是将所有类型的观众聚合起来,因此成为央视节目播出量最大、收视比重最高的节目。文艺类节目具有雅俗共赏的娱乐休闲性质。相比其他电视台的文艺类节目,央视因其自身性质的局限就会显得有些模式化,为了获取更高的收视率,就必须在节目形式上加以创新。最近几年,央视陆续推出了一些列文化类季播节目,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国家记忆》等。从这些节目中可以明显看出央视节目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势,这除了是构建文化自信之外,更在于央视是要推出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节目品牌。当今传统文化类节目已成为人们最为喜爱的节目形式之一。央视抓住此次机遇创新节目形式,不仅获得了收视率,也打造了适合自身的品牌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