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记者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9 04:34: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视记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广播电视记者的转型策略
摘要:在融媒体环境中,广播媒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广播行业和广播电视记者只有实现转型,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本文分析了融媒体时代的特点,研究了融媒体环境中广播电视记者的转型策略,希望能为广大广播电视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电视记者;转型
融媒体技术的发展转变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形成了新的内容形态、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甚至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对广播电视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广播电视记者应当努力探索转型策略,以满足融媒体环境对广播电视记者提出的新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
1融媒体环境中广播电视记者转型的必要性
在融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融媒体环境为广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广播媒体在发挥固有优势的同时,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直播。融媒体环境对传统的广播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广播行业应当抓住时机进行转型。在融媒体时代,人们更乐于在各种平台上进行沟通和交流,传统的广播行业应当借助于固有优势进行转型,运用新媒体技术开拓与受众的沟通功能。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记者需要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而电台也会为记者配备专业设备进行采访,通过采访活动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快手、抖音等直播软件逐渐兴起,人们只需拥有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就可以成为记者并进行直播,新闻和信息同样可以被受众观看和查阅。因此,广播电视记者需要转型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形势。
2融媒体环境中广播电视记者的转型策略
新媒体时代电视记者的采访策略
当下,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电视等传统媒体形式,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呈现出明显的弱势,而电视台在转型过程中也开始拥抱融媒体,利用自身优势,为民众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信息资源。电视采访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工作内容,而电视记者的采访能力直接影响着新闻的质量和新闻传播的效果。当前,新媒体依托互联网在新闻传播速度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电视节目要想展现竞争优势,必须要在电视采访上下功夫。基于此,电视记者则需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在新媒体环境下,海量的信息资源不仅丰富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还能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社会上的热点资讯,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现状。但是,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追逐新闻的习惯也正在发生着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看到真实的、有温度的新闻内容。在这一背景下,电视记者在采访工作中需要作出调整,从而更加主动地满足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一、新媒体时代对电视记者采访工作的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不再扮演被动接受电视中所报道的新闻内容的角色,他们不仅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接收渠道,更是通过互联网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者。在全民参与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互联网的高效与即时性让任何新闻都会在短时间内变得不再“新鲜”,同时受众对新闻更新速度的强烈追求,让遵循着严格程序的电视新闻传播显得十分滞后,而电视采访工作也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境地。记者是最直接接触与发掘新闻信息的人,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与竞争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记者不仅需要主动出击,追求采访的速度,还需要从多方面发展自己,提升采访的质量。例如记者应具备良好的表达基础,应掌握多样化的采访形式,应该能够熟练操作摄像器材与网络设备,能够灵活运用新媒体形式进行新闻传播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电视记者的采访策略
(一)做好采访前期准备。采访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在采访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是电视记者进行采访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记者职业素养最基本的体现。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后续采访进度的快慢以及质量的高低。电视记者在采访之前首先要对采访的目的、采访的内容全面分析,对被采访者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进行全面了解,同时还应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这样才能兼顾各方,准确定位采访工作。其次,电视记者还应结合准备资料,合理设计采访问题。问题是推动采访进行的关键,一个巧妙的问题既能够最大限度挖掘新闻内容,同时也能够体现对被采访者的尊重,并满足受众求知心理。目前一些电视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请问您有什么感想”这种“万金油”式的问题,这一问题似乎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但同样这一问题也毫无个性,甚至还有可能带偏被采访者,而观众在无法从问题中获得有价值的答案时,当然也会腻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电视记者在采访之前必须要做大量的准备,精心设计最切中要害的提问,这样才能使电视采访进入一种良性状态,并保证采访内容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中获得传播的空间。(二)把握机会,深挖新闻信息。追问真相是电视记者进行采访的主要目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声音层出不穷,其间也不乏一些假新闻,这自然会干扰受众的视听,甚至歪曲事实,形成不良的舆论导向。对此,电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重视对新闻的挖掘,利用专业的采访技巧,不断探求新闻背后的真相。追访是电视记者挖掘真相的重要方法。一些新闻事件发生后,当事人会出现回避媒体的心理,而这时记者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技巧,进行追访。例如新闻会是记者获取消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会时间有限,不可能满足每一个记者的提问要求,这时电视记者可以抓住会结束的时机,找到重要发言人,了解更多的信息。在追访的过程中,记者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这时则应该采用简短、快速、单刀直入、直截了当的提问方式,抓住机会,并保持思维清晰、语言清楚,向被采访者抛出关键性问题,最大限度获取信息。当然,记者的追访不是拷问,其中包含着许多智慧,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记者要想获得采访的主动权,要想为受众提供更加真实、全面、优质的新闻报道,就必要抓住机会,最大限度还原真相。(三)提升信息素养,提高采访速度。前面已经提到,速度是新媒体决胜传统媒体的法宝。一些新闻发生短短几分钟后就会出现在新媒体中,甚至刷爆各种社交平台。电视记者的采访速度永远都赶不上新媒体捕捉信息的速度,面对这种明显的劣势,电视记者需要调整思路,提升信息素养,依托电视媒体本身的优势,根据受众对新闻传播报道的多样化需求,挖掘新闻,从另一角度提升采访的速度,为受众提供更新、更快的信息。在激烈的竞争中,电视记者在采访工作中应提高对新闻的敏感度,主动出击“抢”新闻,利用记者独特的新闻触觉,及时发现新闻素材,并通过团队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一线采访,第一时间掌握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利用新的媒体手段进行,缩短从信息获取到信息的时间。此外,电视记者还应该进一步锤炼挖掘、寻找新闻的能力,主动融入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了解受众所偏好的新闻内容与报道形式,并寻找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例如电视记者可以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直播软件、短视频平台、论坛等各种渠道主动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进行采访报道。通过这样的采访电视记者不仅可以跳出不断追求新闻采访速度的怪圈,还能够在复杂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为受众提供优质的新闻采访,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四)利用新媒体资源,提高采访质量。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众多,而在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的社会环境下,电视记者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并及时参与报道则成为其获得采访优势和新闻传播优势的关键。互联网是当下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电视记者应利用网络渠道,接触各种信息渠道,及时接受网络平台上推送的最新信息,以缩小与受众的距离,并做好采访策划。媒体融合是当前媒体环境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一趋势下电视记者的身份也呈现出多元化,因此,其在采访过程中,也要做到灵活转变身份。例如在面对新闻当事人或相关人时,记者需要以受众的视角进行提问;面对观众时,记者则需要客观地呈现事件内容;在面对其他媒体信息时,则应以专业媒体人的态度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拷问。当前,新闻采访的内容与形式需要满足受众对信息多渠道、多方面和多样化的需求。因此,电视记者必须要提高访谈效率,加快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使用微信和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他们采访的信息。这是新媒体整合时代记者的访谈工作可以得到实施的基本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电视台媒体信息的可信度和及时性。
三、结论
电视记者职业素质思索
电视记者承载着为受众带来画面新闻的重任。在电视新闻的采集于播出过程中,我们都能看到电视记者辛勤的身影,的确,作为电视记者,传播是我们的己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国家的一切都在进步着,当然,受众的要求与口味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电视记者去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为受众带来更加精彩的新闻。而电视记者的职业素质并不是一两方面而已,记者本身就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职业,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要有对于文字和画面的掌控能力,更需要偶尔冒出的小灵感,下面就让我们全面的认识一下什么是电视记者的职业素质。
1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电视记者的脚步是不停歇的,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们,这也是电视记者的基本属性。尤其是摄影记者就更需要这种精神了,他们的摄像机扛在肩上一扛就是几个小时,你问他累不累,他肯定说累,但那些珍贵而生动的画面却都是在累中所获得的;文字记者也一样,稿子写的凌晨几点,片子从天黑剪到天亮。这就是记者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记者的基本职业素质。
2新闻敏感性
一个记者需要吃苦耐劳,但是一个好记者就需要一些灵感了。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的必备条件。新闻事件场面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每一个场面的出现又是转瞬即逝的。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以极强的新闻敏感,在瞬间识别哪个是新闻,哪个是表现新闻事件主题的典型场面,把它一次摄录下来。否则,失去了拍摄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表现新闻主题思想的生动画面。
3要有驾驭文字的能力
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
一、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含义和重要性
(一)新闻发现能力含义。新闻发现能力是指记者在报道新闻和搜集新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闻敏感程度。通过对新闻发现能力的分析,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新闻线索、新闻视角、新闻价值以及新闻故事情节的发现能力[1]。(二)培养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重要性。记者所具备的新闻发现能力直接关系着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如果新闻记者的新闻发现能力比较弱,就会影响记者的判断,无法分辨新闻的价值、真假等。并且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是不同的,所以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在新闻报道中会有不同的报道角度,如果加强对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广播电视记者发现新视角,从不同方面报道新闻,吸引受众关注。如果广播电视记者具备较强的新闻发现能力,可以实现对新闻报道和解析的深入挖掘,发现新闻更深入的价值和内涵,不同的新闻报道层次其质量也有一定差异。所以加强对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新闻的敏感度和思维方式,促进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2]。
二、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广播电视记者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当前部分广播电视台尤其是规模比较小的广播电台中,人员选择不够严谨,进入门槛比较低,对记者的个人职业素质考评不够完善,导致很多缺乏新闻发现能力的人进入新闻行业。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对广播电视台记者的培训,阻碍广播电视记者能力程度提升。另外记者本身对工作缺乏正确认识,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从而阻碍自身能力的提升。(二)客观原因。广播电视台在运行过程中受资金和人员限制导致记者新闻发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新闻记者发现能力的教学,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影响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提升。毕业生只能在参加工作后逐渐摸索培养新闻发现能力。当前新闻行业竞争激烈,优秀人才比较匮乏,也是影响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培养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广播电视记者对新闻的探究欲望。新闻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只要社会在发展就有新闻出现,这需要记者具备较高的新闻发现能力。加强对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记者本身具有强烈的发现和探究新闻的欲望。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只有具备欲望才能发现新闻的价值,不断挖掘新闻,能够分辨新闻的真假,发现社会生活的不同,在复杂的新闻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当然对新闻探究的欲望不是一蹴而成的,这需要记者长期的学习和观察,找到新闻信息中蕴含的价值。(二)提升广播电视记者的综合素质。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和素质决定着新闻发现能力的高低,对记者而言,新闻知识是形成新闻发现能力的理论基础,所以要想培养记者形成较强的新闻发现能力必须丰富记者的知识储备,由于记者工作的特殊性,这要求记者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只有较高的知识能力才能促进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工作中,能够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正确引导新闻的价值导向,挖掘新闻的深刻内涵,引发受众思考和关注。(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逆向思维和纵深思维两个方面。首先,对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提高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逆向思维与普通的逻辑思维有一定区别,在培养新闻记者发现能力过程中,对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让记者不急局限在一种观点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新闻进行解析,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对新闻的全新报道,强化新闻价值的同时,提升广播电视记者的新闻发现能力[3]。其次,在新闻发现能力培养中加强对纵深思维的运用,可以实现对新闻的深层次挖掘,从而为受众展现更大价值的信息,广播电视记者在对纵深思维进行运用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对社会中多个新闻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发现不同事件中的隐藏联系。第二,对一件新闻实现深入探查,挖掘新闻本质和内在涵义。
电视记者出镜形象掌握
电视新闻以其拥有的报道性、记录性、即兴性等特点在电视节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而电视新闻中的记者出镜,是近年来电视新闻改革当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记者出镜就是指电视记者站在新闻现场,面对摄像镜头,以口头播报和评述新闻事实为主要内容的采访报道形式。事实证明,电视记者出镜这种报道方式因其新颖、现场感强等特点而被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所广泛采用,并且受到广大观众的接受和喜爱。
一、电视记者出镜在报道中的优势
1.体现记者深入基层一线的作风。记者出镜势必要求记者出现在新闻现场,否则记者出镜就是一句空话。记者出镜这种报道方式,决定了记者必须深入一线,这种约束和牵制,在客观上起到了迫使记者深入基层的作用。在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百姓爱听爱读爱看,这就更加强调记者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深入到一线和火热的生活中去。记者出镜,或在现场报道突发事件,或与受访者对话交流,或体验式关注事件的发生发展,不仅体现了新闻事实中作为记录者的记者的真实存在,更展现了记者良好、深入的工作作风。
2.给观众以真实感。在新闻事件现场出镜的记者,既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更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同时又担负着引领观众进入现场的任务,这就会使观众能更强烈地感受到参与感,从而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3.丰富电视新闻表现手段。僵化老套、严肃刻板的新闻播报方式沿袭多年,观众势必会产生审美疲劳,而电视记者的现场出镜,恰如一缕清新的春风在呼唤新闻形式的创新,电视记者出镜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既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又活跃了电视画面、丰富了电视的表现手段。
4.有效发挥电视媒体优势。电视记者出镜可广泛应用于一般报道、现场报道甚至直播报道,它将电视所具有的传播及时、声画并茂的优势得以全面展示,相对于其他媒体,更加直观、生动,易于被受众选择。
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写作技巧研究
摘要: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最常用的途径便是广播电视,现在广播电视也是受众最广的传播途径之一。和以往的报纸新闻有着明显区别,其不再将纸质平台和文字结合,而是将镜头和文字结合,人们接受信息时也更加便捷。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想要将文字信息更加直接的传播给群众,便必须确保自身具备扎实的新闻写作技巧。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写作技巧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在新闻资料获得中,新闻采访是最直接的手段,也能够直观的将记者的成就和价值体现出来。新闻采访需要表达精准,获得有效的信息,而采访后的写作,则需要全面的呈现出新闻采访内容。本文中,笔者主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写作技巧进行了总结。
1合理处理新闻要素和导语
新闻组成包含了导语、主体以及结尾。并且,导语是其核心,其能够把新闻内容精简,将其概括成为最客观、真实、重要的内容。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而言,导语需要进行信息的提供,其中包含5个W一个H。总体而言,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时,必须简洁、易懂、顺畅,绝对不能出现套话、大话以及废话。导语必须简单易懂,不但能够让受众听懂,还应该不落俗套,这样对受众的吸引力才会更强。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角度和方向出发来阐述导语,不但需要考虑到新闻,还应该考虑受众、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够确保写出的导语真正鲜活。在进行新闻采访写作时,可以通过全局性铺开的办法进行,也可以不断的根据需要推陈出新。此外,在导语写作时,还应该重视新鲜感,呈现出新闻中最有利的因素,这样才能够紧抓受众的好奇心,让其获得全新的视听感受[1]。此外,在导语写作时还可以使用口语化的办法,能够方便受众理解新闻的相关内涵和内在意义。
2恰当应用广播电视语言
电视记者角色定位
电视出镜记者的定位是什么?目前,在不少城市电视台中出镜记者大多是由主持人转过来的。他们平时出去,能充当一下“话筒架子”,读读文字记者写好的现成稿子就行了。实际上,城市电视台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记者,而不是主持人。笔者认为,城市电视台中的出镜记者应该具备必要的新闻业务素养,既能在现场出镜主持,又能在现场采访、组织稿件并把握报道基调。
一、电视出镜记者角色定位的偏差
现在,活跃在城市电视台新闻采访第一线的出镜记者大多是由主持人转过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当好出镜记者。电视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与出镜记者的内在新闻敏感性和外在表现有着直接关系。在城市电视台的一些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一般由主持人或播音员临时来串岗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现场报道实际上成了“导语式出镜报道”,就是由出镜记者说好导语后,再由别的播音员配画外音。这样的报道,虽然普通话标准了,但现场报道“两张皮”现象非常严重。许多人认为,由主持人或者播音员来客串出镜记者,形象好,普通话标准。然而,主持人和播音员的业务技巧侧重于吐字发声、语言调整及播讲时表情神态的掌握上,出镜记者则要求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素养,能在事发现场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有扎实的采访技巧和对新闻事态进行分析评述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在有许多主持人凭着优越的外在因素走进了出镜记者行列,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实际的新闻训练,虽然有着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具备一定的镜头感,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他们就会变得语言迟滞,神态窘迫,甚至完全丧失对新闻的判断力。在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而不是主持人。出镜记者要善于调动新闻现场的各种资源,对碎片化的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提高自己观察思考的能力。电视现场报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即兴性,现场采访原则是“一次过”,因此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业务素养。
二、电视出镜记者应加强新闻素养
电视出镜记者应该加强新闻业务综合素养,不仅要具备发现报道线索的新闻捕捉能力、快速整合新闻信息的能力,还要有积极恰当的镜头前表现力和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1.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出镜记者一是要有新闻敏感性,能够发现新闻现场的细节、报道切入的角度和判断新闻价值。二是对画面、出镜时机、采访对象和报道内容进行选择,出镜画面要选择最直观最能说明问题的,具有典型性,让观众一看就大致明白此次出镜的目的或主题是什么。三是要注重逻辑排列,要考虑如何排列更能体现表达目的。四是表达要有个好的开头,开始的15秒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引发观众的兴趣,那么这则报道将很难成功。在表达时,要善于强调感受性的东西,引领提示观众;进入新闻现场后,要迅速全身心融入环境,接收各种信息,向观众进行立体式的信息传递。
如何培养广播电视记者的新闻发现能力
当前,居民日常生活中,广播电视节目应用日益广泛,一定程度上,使得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作为一名广电记者,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并利用新闻形式,为受众传递信息,所以,必须要具备敏锐的新闻发现能力。
一、新闻记者自身新闻发现能力培养的作用
广电记者,其自身新闻发现能力,即社会新闻的敏感性,必备专业技能之一,充分体现了记者外在就业竞争能力。大千世界中,新闻无处不在,每天都会发生各种新闻事件,但一般社会成员却无法发现这些新闻素材,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大众不具备发现新闻的能力。作为新闻记者,面对相同素材,能力不同的记者发现新闻、切入深度等有所差异,从而对新闻内涵与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广播新闻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会影响到社会新闻获取及其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记者专业素养,首先表现为发现新闻的能力,该能力的强弱集中体现了记者自身职业敏感性、政治素养、经历及思维等综合素养,对自身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所以,新闻记者自身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以此全面提高我国新闻质量。
二、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自身新闻发现能力现状
(一)自身主观影响因素。相关调查显示,作为一名广电记者,其自身专业素养与能力还有待提高。首先,广播电台,特别是规模小的电台,人员招聘不够严谨,准入门槛设置低。其次,不能严格考评记者个人职业素养,一些新闻敏感性差、专业素养低且专业知识弱的人,进步非常缓慢。另外,记者培训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记者虽然拥有培训机会,但对培训重要性的认知出现偏差。此种情况下,广电记者自身新闻发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外部客观影响因素。当前,对于广电记者而言,资金少及人员限制等也是影响其自身新闻发展能力缺失的重要因素。新闻专业学生新闻发现能力教学中,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社会实践缺乏足够的支撑资金,因而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导致学生新闻发现能力出现明显不足。学生进入岗位后,资金缺失等各类因素影响,部分新闻机构无法及时引入现代化新闻采编技术,培训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记者自身新闻发展能力难以高。广电记者自身新闻发现能力的不足,对广电新闻事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广电记者发现新闻能力的培养途径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论文
一、电视记者与观众当面会晤,直接交谈,进行“一对一”的传播,使观众感到亲切可信。
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与一般现场实录的新闻片的主要区别是记
者直接出现在现场向观众作实地口头报道。这就仿佛电视记者将新闻现场和新闻人物一齐带到了观众面前,向观众当场阐述所发生的一切情景。这种传播方式有一种超越媒介的穿透力,能产生当面会晤,一对一的人际直接传播效应,这就大大缩短了传者与受者的距离,增加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这好象是看一部某国风光纪录片听播音员画外音介绍,与听刚从美国归来的好友指着录像绘声绘色的介绍不同一样,人们总觉得后一种方式更为亲切可信。1986年10月15日,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访问上海,中午11点45分,客机准时降落虹桥机场,电视记者在现场叙下舷梯接受儿童的献花。记者如同面向自己的朋友,介绍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这种当面播报的方式,使观众倍感亲切。
由于电视记者与新闻现场一起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记者的形象也成了电视新闻传播的一种信息。从传播学的观点看来,现场上一切信息因素都有助于提高传播效能,一位电视记者,尤其是一位名记者所作的现场报道必将大大增强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现场报道强烈的现场感,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参与其事的临场感、介入感。
现场报道的规定环境是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电视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甚至参与者向观众讲述,现场的特定环境,气氛甚至种种细微末节,除了电视画面已揭示的内容以外,都可由电视记者向观众作口头报道,使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在观众的眼睛展开。在“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期间看电视,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面对镜头手持话筒在事件现场播报的记者们。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面对镜头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并不时的向身边的目击者或当事人发问。因此,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记者,准确地讲是:“现场报道员“或“出镜记者”。更精彩的现场报道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上。在空中、地面和场馆内外,在同比赛有关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现场报道员的身影,伴随着一枚枚金牌的产生后对冠军的现场采访,虽然时间短暂,但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收视期待。200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现场报道员的群体亮相,以不可阻挡之势展现了电视现场报道的魅力。
电视镜头拍摄与剪辑的倾向性
在电视镜头的拍摄与剪辑中,也是有一定倾向性的,只要这种倾向性是善意的,并且新闻主体不失实、广告拍摄与制作中不做假,那么也是无可非议的。这就像电视新闻节目的播音员和其它节目的主持人,出镜前一般都会进行化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给观众一个美好形象。对于电视新闻和电视广告来说,镜头除了要体现画面的有效信息量、稳定性、光与影的合理配置外,还应该考虑画面的情感色彩,让电视画面充满美感。这里就会涉及到一个电视镜头拍摄与剪辑中的善意倾向性问题。
一、拍摄新闻时主要体现在选好角度
“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是绝对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客观性则是相对的。作为社会中的人,是无法做到完全客观的报道的。”①电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既存在于文字稿中,又反映在镜头里,后者主要体现在如何选好拍摄角度和流畅的剪辑。在拍摄电视新闻时,电视记者一般是不能干预采访对象的,也不能让采访对象按照记者的要求做这做那,只能有选择地抓拍。但遇到特殊情况时,电视记者为了把具有审美价值的电视画面奉献给观众,适当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是应该允许的。实际上现在的电视新闻拍摄中,为了拍好电视新闻中的人物,有时电视记者除了“摆拍”外,在技术手段上稍作些调整也是可以的。例如:某地有位领导,也许是因为工作太辛苦了,脸又粗又黑像大寨梯田一样。电视台记者在拍摄这位领导时,除了打平面光、在摄像机上装上柔光镜外,还用手动光圈锁定曝光,对他的面部曝光采取过曝半档的做EWSWINDOW法。例如:有的采访对象,左脸上有块明显的胎记,那拍摄者一般会从右面去拍摄他的头像,除了拍摄角度,有时电视记者在拍摄时还会适当提醒一下拍摄对象。笔者在当摄像记者时,经常会遇到个别同志在开会或参加活动时抽烟的情况,笔者在拍摄前就会走过去请这位同志把烟灭掉,当然同志也是很配合的。镜头语言是电视新闻的基础语言,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充分展示镜头语言的魅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视对画面的要求更甚于文字。电视说到底还是一门剪辑艺术,剪辑的环节也很重要。因为电视画面是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地拍摄所记录下来的一个片段。观众所看到的电视节目是经过剪辑、修改、制作以后得到的“成品”。画面是电视节目的基本元素,合理组接才能构成有机的画面语言。如在剪辑一条会议新闻时,电视记者在领导讲话的特写镜头后面,接上一个全场鼓掌的镜头。
二、广告拍摄与剪辑中力求追求完美
对于电视广告的拍摄与剪辑来说,也有一个倾向性问题。只要对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不做假,对一些非主要元素作适当地美化,也未尝不可。前几年,绍兴市柯桥区有个企业家来我台做广告,要求我台的摄像师为他拍个视频片,并且要有他讲话的同期声。然而,这位企业家有严重的口吃,说话结结巴巴,并且头还是癞的。虽然在拍摄时他戴上了头套,但他的同期声却是“在企业开、开业十周年之、之际……”后期制作人员在广告播出前,对这位企业家断断续续的话语进行了剪辑,虽然口型对不上,但老总的话却很连贯了,一点也听不出他是口吃的。广告播出后,这位老总非常满意,后来又多次来到柯桥区台主动要求播出广告。长期以来,有的人始终把平淡、随意、无技巧甚至模糊、变形的表现手法作为电视镜头的拍摄模式。但这种“是什么拍什么”、表现出“原生态”即可的无目的拍摄方式,是发挥不出电视镜头拍摄者主观能动性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失去了电视镜头应有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在通常情况下,选择电视镜头的拍摄角度非常重要,要用一组镜头来表现某一事物,这一组镜头就可以选用不同的角度。如想把物体拍摄得很高大,只要把拍摄位置靠近一点,用仰角度拍摄就行;如想把场面拍得大一些,使画面显得辽阔广大,只要把拍摄位置选择在高处,用俯角拍摄,就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如想把物体拍得具有立体感,除了灯光配置外,拍摄角度选择在物体的侧面,立体感就能出来。电视节目是由多个镜头组接在一起后来完成叙事和表意的,如果一组镜头中的每个镜头或者某一个镜头拍摄不到位,那必然会影响到电视作品的质量。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每个镜头时,都要认真思考,不仅要注意到画面造型的美,更要去寻求画面思想内涵的表达。在电视广告镜头的拍摄与剪辑中作适当后期加工,目的就是在不做假的前提下使视听信息更加流畅、更为简洁,让观众在收看的同时又能有美的享受。电视媒体与广告主是一种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关系,广告片的拍摄和制作要在不欺骗消费者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令广告主满意的效果。
三、画面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