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9 02:43: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电视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视产业

电视助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一、当前我国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存的问题

(一)电视节目创新意识薄弱。首先,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电视行业的发展模式根深蒂固,导致很多区域的电视媒体缺乏行业之间的竞争意识,使得电视行业的工作人员没有工作积极性,对大多数创作的电视节目都缺乏创新意识,虽然很多电视台想要为此改善,但是相互借鉴的创新并不能维持长久的发展。另外,很多电视节目通过借鉴国外的节目模式对本地进行创新改革,但是忽略了本地市场的发现现状,导致发展不平衡,反而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忠实的观众,就需要不断培养电视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摒弃掉传统模仿以及修改其他节目形式的思想,真正的开发新的电视节目,从而达到促进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二)缺乏完善的创新机制。从现代电视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地方垄断性比较严重,导致很多电视企业工作人员创新意识不强,没有良好的发展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三)市场环境的制约。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视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断的市场经济变化导致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加之我国相关电视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电视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容易受到恶性市场竞争的影响,制约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1]。

二、电视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提高电视创新创意的能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再创新。因此,电视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首先在电视节目上下工夫,通过结合当地电视行业的发展现状来分析,当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适合人们的生活所需。在进行电视节目创新的同时,要注重注意摒弃传统的模仿和修改以往的电视节目的落后思想,应当利用电视节目的高端化,坚持以内容为王的正确导向,确保电视节目的原创性,在电视节目的策划、创作、发行销售等方面的工作顺利进行。采用移动电视终端与电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推进“三网融合”,鼓励电视节目向多平台方向发展,加快电视节目的内容创作生产,利用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网络的优势,推进现代影视节目的制作、发行和监管等各个环节的发展,始终坚持正确发展的创新文化导向作为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二)提高电视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文化创新的核心说到底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人才。人才是任何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电视节目的人才发展的现状来看,极度缺乏相关的电视创新人才。因此,要想培养高素质、具备创新意识的创意人才,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对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需要电视台相关机构不断为提高人员的创新意识而努力,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充满活力的发展平台,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的电视发展[2]。(三)建立健全全新的创新发展机制。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完善的创新机制,导致经济效益得不到实现。因此,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坚持创新的原则,不断发挥创新的效能,建立完善的创新发展机制。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根据区域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电视平台,为人们打造全民接受的电视平台,广泛接纳大众对电视节目的建议,创新电视节目发展的内容以及缓解,有利于为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3]。(四)加强电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媒体竞争逐渐由过去的传统节目竞争转变为电视品牌创新竞争,电视的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息息相关。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应当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用法律和规章制度对电视市场的发展实行约束,有利于规范电视市场的发展环境,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性的市场环境。

三、总结语

创新是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要想电视不断助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在电视节目建设中提高创新意识,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原创,建立健全完善的创新发展机制,还需要加强对电视产业发展市场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坚持文化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有益于提高我国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查看全文

电视节目产业化与电视包装论文

摘要:电视包装可以起到突出电视节目、栏目、频道个性特征和特点的作用,确立并增强观众对节目、栏目、频道的识别能力,确立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品牌地位,为电视产品的市场营销奠定基础。

关键词:电视包装节目栏目产业化

一、电视包装的含义

电视包装目前已成为电视台和各电视节目公司、广告公司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它的定义是对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甚至是电视台的整体形象进行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强化。这些外在的形式要素包括声音(语言、音响、音乐、音效等)、图像(固定画面、活动画面、动画)、颜色等诸要素。

包装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电视节目、栏目、频道成熟稳定的一个标志。如今电视观众每天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是几十种类型的节目和栏目。各台、各频道、各栏目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观众既有主动的选择权,又有非常大的盲目性。在这种情况下,包装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商品的包装和广告推介是商家们的必要策略,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的包装应该和商品的发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作为同时播出的几十个频道来说,电视观众选择了你,是你的成功;而没有选择你,你的一切辛苦和投入就等于零。要观众选择你的重要条件是了解你,包装则是了解你的最直接的手段。

二、电视包装要素

查看全文

体育电视与产业发展研讨

随着我国经济、体育、文化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仅仅把电视作为政治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坚持“喉舌”功能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体育电视传播产业不仅仅推动我国电视媒体产业化的进程,而且有利于拓展我国体育产业领域和规模的扩大。

一、我国体育电视传播产业发展的态势

新中国的体育电视是随着新中国电视转播的出现而出现的。1958年开播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的新闻节目中就有不定期的体育报道。1958年6月19日,北京电视台实况转播了八一男、女篮和北京男、女篮球队的表演,这是我国第一次体育实况转播。从此,体育与电视便结下了不解之缘,1961年4月,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中央电视台在10天时间里转播了14场比赛,计35小时。1973年10月,中央电视台同湖北电视台合作,第一次成功地利用微波干线把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视频、音频信号从湖北传回北京,进行全国实况播出,这一试验的成功,使我国的体育电视节目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体育节目中更是出现了益智类、电玩类、竞猜类、彩票类等体育节目;自制节目能力和综合报道能力显著增强,尤其表现在职业赛事制作方面,如上海2002年就成功地转播了网球大师杯总决赛,为全世界约160多家电视机构传送信号。在1999年国庆50周年之际,中国体育电视界推出了一批好的记录片。中国电视台尝试商业行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之后,在其他电视台也相继出现了广告,但直到90年代后期,经营性收入才取代财政拨款成为电视台的主要经济来源。1998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将所属的经营单位组合成中体公司,经证监会批准上市,体育总局投资51%,沈阳一家公司占24%,股民占25%。这一招,为中国体育产业走向正规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初步实现了协会、媒体、商家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开始在中国体育产业结构中引进了媒体的因素。1998年6月,中体基金筹集投资2000万元,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其频道资源投入,注册中体运动影视公司,共同创建中体运动传播网(CSBN),于1998年12月23日开播。这标志着体育电视转播产业正规化运作的开始。目前在中国电视转播史上,最高的体育赛事收视率要数2002年6月8日世界杯足球赛中国—巴西那场比赛,仅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就达到了25%的收视率,而在同一时间,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在直播,还有至少18家省级地方电视台也同时在直播,经济创收数亿元。

二、我国体育电视传播产业的发展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体育电视和体育产业是两个相互依赖的行业,体育电视需要体育节目来丰富屏幕,体育则需要电视报道使它的观众面更广。体育依托电视的广泛传播性扩大规模和影响,取得巨大利益,是体育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反过来,随着电视媒介产业的发展,电视产业进入到规模化竞争时代,要求媒介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聚集资源、调集资源、形成一种规模强势,这就需要加强合作,连接相关资源壮大自己,因此,双赢或强强联合的合作方式是电视媒介产业化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表明,体育一旦搭上了传媒列车,其收益的增加将是巨大的和快速增长的。如在转理权方面,中国篮协将男篮甲A联赛的冠名权、推广权和75%的场地广告权整体转让给国际管理集团,仅此一项,每年收入就达2500多万元;1999年初,中国足协与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转播权最终以每轮13万元共338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中央电视台;2003年9月,在十年足球甲A联赛即将结束的时候,上海文广集团(SMG)以1.5亿的高价获得未来三年中超联赛的转播权。类似的经典实例还有许多,无论是国际足联挖掘足球商业特性的“阿兰维热”式理念,还是奥运会的“尤伯罗斯”模式,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电视的介入加速了世界体育产业的进程,致使体育从娱乐业的边缘成长为一种潜力无穷的主体性产业。中国体育电视与中国体育产业之间是伙伴关系而不是市场交易中的两极,两者的合作远远大于抗争。正是这种双赢的合作的关系,致使中国体育电视从一诞生就显示出欣欣向荣的迹象。体育电视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创造巨额资金,而且表现在它在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力。所以说,体育电视在发展体育产业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三、我国体育电视传播产业发展的趋势

查看全文

广播电视产业管理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广播电视业由过去的纯事业型逐步向产业型方向发展已成为可能,并且具有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认识到这种可能性和必然性,并为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创造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条件,必将能够大大解放广播电视业所蕴藏的生产力,促进广播电视产业高速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的媒体产业发展、信息产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

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的背景

广播和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分别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人民广播事业产生于战争年代的1940年,电视事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1958年。与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业普遍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不同的是,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从诞生到1980年前后一直走的是纯事业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也开始了由纯事业型逐步向产业型的过渡。

1、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随之也开始了逐步向产业方向过渡的过程。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陆续都开办了商业广告业务。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建立。随后,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经济电台。1988年9月,湖北汉江经济电视台试播。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逐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查看全文

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型产业。主要是以文化为依托,运用创意创新进行开发和营销。主要包含广播影视、动漫、广告等多个方面。而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多影响和制约,导致文化创意产业不能顺利发展。

1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节目内容方面。1.1.1创新不足。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新不足,很多广播电视策划人为了迎合观众和潮流,不对电视节目内容进行创新,而只想通过抄袭借鉴高收视率的节目,但其实这样的电视节目形式是不利于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发展的。如近几年层出不穷的一些选秀节目,形式雷同、内容雷同,只是进行了轻微的调整,而并没有真正地进行创新,这是不符合当今时代变化的,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广播电视策划人员对广播电视文化缺乏工作热情,渐渐被所谓的流行所同化,失去了传播我国文化的机会。一味地模仿可能会暂时提升收视率,但是并不能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应进行节目内容的创新,增强节目的独特性。1.1.2节目内容低俗。目前,有些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人,会因为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而急功近利,一味迎合观众的恶俗趣味,为了提升收视率不择手段。这样的广播电视节目,是有失水准的,并且不符合广电总局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这样的节目既不能发挥广播电视节目弘扬文化的作用,也不能发挥广播电视节目教化的作用,[1]对于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广播电视节目想要提升收视率,应从节目内容的创新和节目形式创新两方面着手,而不是迎合潮流,因为潮流终会被驱散,只有文化才会永流传。广大广播电视文化创意工作人员应有所警醒,避免制作出内容低俗的节目。1.2体制方面。1.2.1创新体制缺失。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想要进行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文化创新体制,只有体制完善,广播电视文化产业才能有据可依,才能顺利发展。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并没有提出完善的法律条文支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有一些缺乏职业素养的媒体制作人员,在广播电视文化创意行业内进行恶性竞争,导致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无法顺利发展。另外,固化思想对广播电视文化的传播也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当今电视媒体人应跟随时代的发展,完善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体制,提升广播电视文化产业整体素质。1.2.2市场环境缺失。企业的良好发展与当下的市场环境关系紧密。同理,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也会推动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法律条文来监管电视传媒市场。这也不利于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因此,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监管电视传媒市场,使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顺利进行。

2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

2.1产业创新。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创新是贯穿全程的,所以,在对广播电视文化进行创新时,广播电视策划人员应注重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并根据时代的变化抓住我国主流价值观,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在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中能引人入胜的永远都是内容,而不是表象。广播电视策划人员应加强对于文化产业的创新,把握我国当下的审美需求,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包装。但是,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内容输出和思想输出,并不能为了提升收视率、博人眼球而进行低俗的设计。[2]所以,广播电视策划人的个人素质就相当重要,不仅仅要使广播电视节目高端化,更要精致化,给观众带来视听盛宴。广播电视策划人应适当地与新媒体进行结合,展开多平台全方位的节目输出,提升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当今的广播电视媒体应与互联网数字电视进行融合,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力度。例如近期热播的《国家宝藏》收视率与口碑齐飞,这样的成功,离不开节目策划人的创新意识和把握国家主流思想的能力。首先,这档节目是以我国历史文物为核心,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这就是很典型的内容输出,让人们在浮躁的当代生活中,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得到思想价值和人文观念。其次,这档节目以全明星阵容展开,运用偶像的力量吸引流量,但是,最后却是通过内容抓住观众的心。这样的成功案例,值得广大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者深入研究,得出全新的思路,进而促进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2打造品牌。对于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打造品牌效应。只有观众对广播电视文化创新产业有所了解、记住并信赖这个品牌,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才是真正获得了成功。[3]在此过程中,广播电视策划人员应根据国内具体形势,打造既满足于观众审美需求,又具有特色的电视节目。湖南卫视就是非常好的广播电视文化品牌。湖南卫视旗下最重要的两档节目是《天天向上》和《快乐大本营》,并且近期播出的《声临其境》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这几个精品节目的推出,使湖南卫视的文化品牌效应得到迅速提升,给湖南卫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湖南卫视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离不开其电视策划人对电视节目内容的把控和创新,这凸显出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只有不断用内容打动观众,才能让观众信任其品牌。

3结语

查看全文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

1、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随之也开始了逐步向产业方向过渡的过程。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陆续都开办了商业广告业务。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建立。随后,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经济电台。1988年9月,湖北汉江经济电视台试播。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逐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产业化步伐有所加快。从经营收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人为例,1991年达到10亿元,2000年达到53亿元,预计2001年将达到60亿元,10年内经营收入增长了6倍。从广播电视业的资本运营来看,从80年代后期,上海东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国已有4家广播影视行业的公司上市。再从广播电视业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对内对外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2228座、卫星收转站368553座、专用微波线路8万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线电视光缆和电缆干线30多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电缆300多万公里,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1.5%和92.5%,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8000万户。

我国广播电视业这些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表明,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查看全文

“互联网+”与电视文化产业整合研究

一、“互联网+”与电视文化产业的内涵

(一)“互联网+”的提出及其内涵。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浪潮正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网络信息技术将不同行业紧密连接到了一起,催生出了许多具有包容性、融合性特征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互联网+”是由腾讯公司CEO马化腾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率先提出来的,在同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式上升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2015年12月,在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强调:“‘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配套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展、应用,并不断释放数据流动性的过程”[1]2。“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1]5,其核心是“连接一切”和跨界融合。当然,“互联网+”与相关产业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或叠加,而是通过连接,产生反馈、互动,最终出现大量化学反应式的融合和创新[1]2。换言之,它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通过与传统行业的有机连接及跨界融合,实现产业升级与创新,从而在新领域创造出一种新业态。(二)电视文化产业的基本内涵。电视文化产业是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文化创意人以电视为重要载体或辅助工具,以信息采集、加工和各类电视节目制作流通为手段,通过对数字媒体及相关信息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运用,为广大受众提供优秀电视节目和电视文化产品的生产、营销及服务的相关行业形态。同其他文化创意产业一样,电视文化产业亦兼具文化与经济两种特征属性。在现实生活中,电视已成为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休闲娱乐工具,以电视节目为主的文化消费内容及其形式,业已构成了人们日常社会中重要的文化生活形态。当前,随着新媒体、数字化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电视文化消费及其产业形态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电视文化产业逐渐走上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道路。由此而言,“互联网+”释放了电视文化产业的新潜力,积极推动了该产业的跨界融合与转型发展。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尝试主要就“互联网+电视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及其路径进行初步研究,希冀对我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二、“互联网+”与电视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创新思维与信息技术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除了具有自身的媒介融合功能外,还具有与传统行业进行跨界融合催生新生态的特殊功能,开启了同产业之间互联互通与智慧发展的新型模式。一定意义上讲,“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2]等网络化商业模式,已然成了“互联网+电视文化产业”互动融合及发展的新形态,其具体的融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网络平台+内容创新”互动融合模式。互联网是“互联网+电视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依托平台。一般来说,平台经营模式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创建平台自己运营,另一种是创建平台转让给他人运营。在当下内容为王的时代背景下,电视文化企业不仅需要创建自己的网络平台,而且还需要在网络平台创建基础上进行文化内容创新,即所谓的“网络平台+内容创新”融合模式,该模式能有效实现“互联网+”与电视文化产业的互嵌融合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就在于把创造电视文化内容或服务的人或机构(内容提供商),与消费这种内容或服务的受众连接起来,即通过互联网平台使电视文化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得以延伸。当然,电视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发展,只有“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平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好电视节目内容与文化服务的创新与融合。因为没有文化内容创新的网络平台,好似一个没有血肉的虚拟空壳,不仅空洞无味,而且也难以创造持久经济价值。作为电视文化产业生产的主要企业和厂商,一方面应加强电视文化内容的创新,另一方面应与互联网公司进行有效合作,利用互联网智慧平台创建新的传播渠道,向电视受众传播新的文化内容。2014年4月,湖南卫视旗下的金鹰网和芒果TV两大平台进行了改版升级与创新融合,推出全新的“芒果TV”网络视频播放平台,独自研发了APP,并通过互联网渠道向受众传输节目内容,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因此,在“互联网+”创新2.0模式的驱动下,传统电视文化产业应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电视节目内容创新为基础,构建实现“网络平台+内容创新”的网络电视融合发展新模式。(二)“互联网电视生态系统”融合模式。“互联网+电视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除了需要互联网平台自我的升级与革新外,还应构建包括“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和服务”等在内的“互联网电视生态系统”,以改变受众日常的“大屏互联网生活方式”实现电视的“生态化”,使互联网与电视文化产业达到互嵌共融。目前,“互联网电视生态系统”融合模式主要以乐视TV为代表。自2012年起,乐视开始进入智能电视终端领域,通过自主研发,将硬件、软件、核心应用与主要内容进行融合,通过互联网模式下各产业链的相互协同,构建了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用户”为一体的互联网超级电视生态系统模式。其具体做法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平台建设方面,乐视不仅有影院银幕,还有网视频播放平台、超级电视点播平台,由此构成了乐视“三屏联动”生态系统的基础平台;第二,在内容供给方面,乐视影业在其中扮演主导型角色,它是内容主要供应者;第三,在终端服务方面,乐视TV的核心智能终端,不仅有乐视大屏终端——乐视超级电视,还有乐视手机移动终端;第四,在实际应用方面,乐视TV在智能终端上还专门建立了应用商店、乐视商城和乐视物流等平台,强化了与用户线上的交互功能。由此可见,乐视TV通过构建“互联网超级电视生态系统”,打造了集视频、动漫、游戏、购物、查询、缴费等一系列功能为一体的家庭电视数据存储中心和互联网信息平台[3],这对电视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发展与新兴融合模式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启示。(三)“边看边买”的主客体营销模式。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发展,人们逐步进入到了网络互动营销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端坐在电脑前选择网购,抑或拿着智能手机不断刷屏,沉浸在自媒体的网络世界里,变成了“低头一族”。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智能手机与电视媒体在互动营销领域实现了对接,除了手机微信“扫一扫”有礼品、“摇一摇”抢红包这些常规的营销方式外,“边看边买”的主客体营销,也日渐成为推动“互联网+电视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边看边买”的主客体营销,其主体是广大消费者,客体是广大消费者所看到或接触到的电视节目内容以及所派生出来的文化产品、服务或活动。其内涵是指电视文化产品生产或供应商,通过掌握消费者购物冲动的“黄金76秒”,用电视节目内容影响用户决策,激发用户的购买意向,并促使决策与购买活动完成的一种营销模式。例如,在东方卫视《虎妈猫爸》热播期间,其节目中展示的人物生活场景、衣服用品等客体内容,经常打动观众,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主体进行网络电商搜索与购买,剧中同款就卖得十分火爆,在今天粉丝经济的时代,该营销模式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边看边买”的主客体营销以T2O(TVToOnline)即“电视+电商”模式最佳,即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通过手机直接扫描节目的LOGO,无论用户在何时何地,便可与之进行互动与购买。例如在《虎妈猫爸》播出期间,东方卫视与阿里巴巴合作发起“扫番茄LOGO”“边看边买”活动,也就是观众在欣赏电视剧的同时,可以用手机客户端扫描东方卫视台标直接进入商品链接,继而可以优惠购买剧中出现的同款食品、服装、家电等日常生活用品。这种销售模式,一方面使受众接受起来更加便捷,另一方面也适应了目前移动终端发展的需要。由此而言,电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除了电视节目内容自身的创新之外,还应该打造集“内容—受众—品牌”为一体的“主—客”互动模式,即通过“边看边买”主客体营销模式的成熟运用,加快推动新兴互联网和电视文化产业有效对接以及深度融合发展。(四)以“互联网众筹”为主的投融资创新模式。在我国电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滥觞期,其投融资渠道主要为政府拨款、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广告收入、私募股权以及企业上市等几种。近年来,随着电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电视领域,扩大了对资金的需求和投入规模,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电视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互联网+金融”成为了可能,并推动了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创新发展[1]158。在此浪潮的影响下,电视文化产业纷纷加入“金融”和“互联网”元素,助推了“互联网+金融”在影视文化产业领域的拓展与实践,并催生了电视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的创新——“互联网+电视+金融”这一新兴模式,如互联网众筹等。2014年7月,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众筹平台——众筹网,发起了《一个老爸三个妈》(又名《待嫁老爸》)电视剧众筹项目,这是国内第一部登上众筹平台的电视剧。筹资者在众筹网站推广该电视剧项目,不仅筹集到了相应的拍摄资金,同时还有效地宣传了该作品,取得了良好效果。无独有偶,2015年5月,改编自苏童名作《妇女生活》的同名电视剧在北京举行会,宣布将通过股权众筹网站“大家投”从互联网上公开筹集拍摄资金。该剧制片人表示,将该剧计划投资6000万资金中的10%,即600万拿出来众筹。电视剧的互联网众筹,主要针对普通电视观众或网友而言,具体是指通过“团购+预购”的形式向广大观众和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者通过网络众筹的方式,将所投资金入投电视剧网络投融资服务平台,制片方将根据投资入股比例,共享收益,共担风险[4]。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而言,互联网众筹为电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且更具发展活力的新兴投融资模式。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互联网众筹已打开了目前国内电视文化产业投融资主流转向的“航灯”,并开始了影视文化产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电视文化产业领域的“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业已打破了既往单一化的投融资方式,改变了该产业领域传统的投融资格局,这对推动“互联网+电视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互联网+”与电视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互联网经济变革的浪潮下,我国“互联网+”与电视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充满挑战,如何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除了要克服“互联网‘+’一切”“简单叠加”“形式连接”等错误观念外,还应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路径策略。(一)信息技术的创新路径。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电视文化产业的边界正在遭受消解,传统电视文化产业与网络媒介的融合呈现出广阔空间。然而,在移动终端、智能终端领域,电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仍显不足,其原因是电视媒体依然固守着传统的电视内容生产,并未真正向新媒体终端转移,网络化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从这一角度来说,实现“互联网+电视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应该从电视终端领域和技术的创新方面去寻找突破口。在当下,电视文化产业已经不能满足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产品,OTT盒子(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得到了研发,如阿里巴巴集团打造的“基础网络+软件+硬件+互联网”的家庭互联网战略,携手华数进军OTT市场,研发推广的“天猫”盒子、阿里智能TV操作系统以及基于该系统的智能电视等,有效促进了电视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思维、云计算技术的推广,一方面电视文化企业对广大用户行为所进行的数据统计,已改变了以往抽样调查的样本测算方式;另一方面,大数据既能够为电视节目制作提供预判、监测、反馈、调整,降低制播风险,同时也可以实时监测电视节目在互联网络的传播状况,为电视节目内容策划、运营营销、广告投放等环节提供及时的意见及策略支持。通过信息技术创新与互联网的应用,逐步实现了电视与电脑、手机、PAD、相机等不同屏幕间的交汇和互动,加李雅婷付帅:“互联网+”与电视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及其路径速了“互联网+”与电视产业的智能化融合。在技术创新先导作用下,电视观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与电视节目、电视媒体进行跨屏互动,这种“大屏观看、小屏互动”的新式体验与非线性的网状的交流,有力推动了“互联网+”与电视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二)市场融合的发展路径。“互联网+电视文化产业”的市场融合发展路径,主要依靠传统电视用户和网络电视用户融合、电视广告与互联网广告融合来实现的。此两种融合模式,能有效拓展网络电视文化产业市场,助推“互联网+电视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具体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视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其消费形式也愈发多样,传统电视文化产业呈现市场化、网络化发展态势。例如,时下广大电视用户对电视节目内容的需求以及增加电视功能的呼声日益高涨,各种智能电视终端的出现和视频网站的崛起,更使得传统电视产业发展陷入夹缝、变现乏力,传统电视被互联网推上了风口浪尖。随之而来并有取代之势的,是发展迅猛的网络电视文化产业,它不仅满足了传统电视用户对电视文化内容及传播的需求欲,同时还促使了“传统电视用户”角色向“网络电视用户”的转换,奠定和扩大了网络电视用户的市场基础。其二,现代化的互联网广告营销方式,能有效推动“互联网+电视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揭开了传统电视广告所带有的“单向传播、转瞬即逝、广告费用高昂”等多重弊病。而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交汇互融,却使现代互联网电视广告“精彩缤纷”,如横幅广告、文本链接广告、按钮广告、全屏广告、弹窗广告、游戏广告、流动广告、户外荧屏广告等,较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和反差。这种多广告形态的综合运用与市场融合的营销模式,不仅拓展了电视广告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还实现了电视广告与互联网广告的一体化融合与创新发展。(三)IP资源的整合路径。自2014年起,“IP”这一概念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IP的英文全称为IntellectualProperty,直译就是“知识产权或版权”[5]。IP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部网络小说,一部网络游戏,一个动漫形象或一种流行文化,只要具有开发价值,都有可能被投资者买下版权,成为“IP”。IP资源整合,往往是通过“IP剧”的改编来完成的。所谓“IP剧”,是指在基于一定粉丝数量的基础上,对国产原创网络小说、游戏、动漫等题材进行改编而成的影视剧。当前,我国IP资源整合与改编模式十分盛行,其大致的操作规程是,影视制片人通过对IP资源的搜索与分析,锁定优质IP,并投入重金进行购买,然后再找优秀的知名编剧进行IP创作改编。随着IP剧的频频上映与热播,影视文化产业界掀起了对IP资源争抢和改编的阵阵热潮,不仅有网络游戏改编剧《剑侠情缘》《仙剑奇侠传》系列等,还有以网络小说改编的《小时代》《何以笙箫默》《花千骨》《步步惊心》《甄嬛传》《致青春》《裸婚时代》《琅琊榜》《芈月传》《秦时明月》等一系列优秀剧作。探究这些热门IP剧的成功原因,主要是因为年轻粉丝群体对IP资源的追捧,根据热门IP资源改编的电视剧也就很容易获得认同,其粉丝转化率极高,这让制片方窥视到了IP资源背后数以万计粉丝不容小觑的文化需求与市场机遇。由此可见,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挖掘IP优秀文化资源,并根据消费者的文化市场需求,整合与培育热门的IP资源,打造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IP电视剧,将有利于促进“互联网+”与电视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电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四)创意人才的培养路径。电视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人脑+电脑”的显著特征,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在互联网与创意经济时代,创意人才成为了促进“互联网+”与电视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元素。“互联网+”与电视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是核心,技术创新是驱动,市场融合是趋势,人才资源是保证。然而,我国目前无论是在“互联网+”行业内,还是在电视文化产业领域,其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当等现象十分突出,高端创意的复合型人才极其匮乏,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这对新时期培养既熟悉互联网信息技术、又懂得电视文化产业知识的高层次创意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国家政策层面来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5),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文化创意的领军人物。同时,中国创意产业联盟也于2014年5月18日在北京启动了“中国创意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希冀通过此举培养一批复合型、实用型创意人才,推动中国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就企业自身而言,一些影视文化企业也在积极行动,例如在2015年5月,优酷土豆就投资“容艺教育”千万余元,联手启动“造人计划”,培养至少1000名以上包括导演、制片人、演员、编剧、经纪、营销等在内的文化创意人才,取得了很好效果。由此可见,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创意人才,一方面,国家和文化企业都应高度重视,从制度上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创意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网络电视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锻造创意人才;另一方面,要紧紧依靠互联网的吸附功能与吸纳优势,构建极具包容性的互动平台,网罗和招揽优秀的创意人才,藉此助推“互联网+电视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查看全文

广播电视产业化管理论文

【提要】本文从产业的社会形态说起,结合当前国家有关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广播影视行业的体改要求,对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地位、政治和经济两重属性特点进行了认识,对为何要在当前对广电体制结构进行产业化调整、改革的难点等作了分析。特别研究思考了如何既服从于政治属性、又能解决好适应市场经济进行产业运作的问题,并举简例喻示。

【关键词】产业产业结构产业经营体制机制

产业,即社会生产行业,特指各类生产性企业或组织。产业是社会的支柱,按类可划分为三大产业。农业是第一产业,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行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含了几个层次:流通方面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等部门;服务方面包括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公用事业等部门;再就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国民素质服务的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事业等部门。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会依赖于不同的产业作为全社会的经济支柱。信息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社会的从业人员将大量地由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以计算机、广播、通信、新闻、出版、印刷、广告等行业所组成的信息产业将得到飞速地发展。1998年国务院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专门成立了信息产业部,加快了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步伐。国家明确提出要以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为主,共同构建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可见,广播电视业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另外,广播电视所特有的文化教育、娱乐服务、信息汇集和功能也将在信息产业中占据非常大的成份。可以说,在当今世界向信息化社会急剧发展的过程中,广播电视业将有机会扮演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就此而言,对现行广播电视的产业化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体制改革也将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何要对现行的广播电视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呢?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国各个行业都需要对原有的旧体制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实现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适应,实现对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比如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等。在这种全社会范围内的各行各业的体制改革中,一些事业建制单位的体制结构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科研、医疗、教育等行业中均出现了完全脱离原有事业体制的企业化单位,它们在丧失了有限的国家财政支持的同时,在市场中获得了新生,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当前,总体性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正在有计划地稳步推开。去年6月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联合举行新闻会,宣布我国将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人事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将与党政机关的人事制度脱钩,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今年刚刚结束的全国厅局长工作会议上,广电总局徐光春局长明确提出了今后广电行业的改革任务和发展目标,同时积极肯定了一些省市发展广电事业集团的改制实践。这就是解放生产力。通过不断进行的机制和体制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面临的正确选择。当然,在国家整个的体制改革中,当前广播电视业的改革程度和力度都还很小,改革正处于起始阶段,真正大的体制改革并没有进行。我们知道,广播电视一直是国家事业单位建制,直接接受各地党和政府的领导。理论上讲,事业单位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如同大部分的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是不实行经济核算的部门和单位。广播电视是政治属性很强的行业,被喻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舆论宣传工具,长期以来只讲政治属性,不提产业属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广播电视其社会属性出现了新的内容,除了政治属性以外,经济属性或说产业属性日渐显露,政府财政的支持已远无法满足广电事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广告收入为主的经济解决方式成为高消耗的广播电视业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我们还看到社会的发展是异常快速的,尤其是面临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由于急剧膨胀的社会发展需求而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建立在信息基础框架上的未来社会,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现有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社会经济将由第二产业产品为主的市场向着以信息产业产品为主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产业迈进。这意味着代表着信息产业重要组成力量的广播电视业势必要完成一个真正产业意义上的发展。显然,要达到这样一种发展,就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走市场发展的道路,通过高度开放的市场,保持整个产业的先进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虽然说广播电视属于第三产业行业,但无论如何现行的全额或差额拨款、即便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型体制,对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仍是一种严重的体制障碍。改革,就是要消除一切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这方面讲,广播电视行业原有体制下所构筑的框架结构显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新的发展需要,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事业型组织结构形态其弊端也越发显露:机构设置重复,职能混淆,过多过乱的行政性干预,高耗低效、不计成本的运行体制、计划事业型财务制度、内部管理流转不畅等等。过多的行政性管理和干预加重了成本负担,使事业运行往往陷入两难境地;事业财务制度的结算方式掩盖了大量的资金浪费现象;不计运作成本的业务立项,造成支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大增加了资金不合理成份的开支;而事业型的机构设置,不能适应全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造成事实上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背离市场经济原则和运作规律;体制陈旧便不能导入好的机制,致使事业发展缺乏活力和后劲,潜能得不到充分开发。凡此种种,均要求广播电视业应尽快扭转观念,改革体制,转变机制,打破框框,立足新的形式,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标准,从战略角度重新审视和研究解决广电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由此可见,广电业的改革不仅仅是内部机构的改革和调整,也不仅仅是引入什么样的机制的问题,它涉及到了整个体制的改革以及其属性的重新确认等较强的观念性问题。众所周知,广播电视业是具有多重属性的行业,根据我国的国情,它的政治属性是首要的。舆论单位必须坚持“两为”方针,必须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这一点是不能迟疑的。但同时它又具备很强的经济属性,广电业的生存和发展愈来愈依赖于市场的运作,它的庞大的事业投入和运行开支,几乎要全部依靠在市场中的经营收入,如广告经营,有线收视经营,节目经营,技术及设施经营,信息经营,还有其它各类的产业性经营等。改革后的广播电视体制应能够同时比较好地满足这两重基本属性要求。而当前的事业型体制显然不能实现两者的统一,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

[page_break]

查看全文

电视剧产业运作模式发展趋向

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简称61号令)于2010年元旦起实施。61号令对电视台播放商业广告,特别是对电视剧中插播商业广告的时间和频次进行严格限制,必然影响到电视剧的广告创收能力,也势必对我国电视剧产业造成影响。如何调整电视剧产业运作模式并实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采用对产业链纵向合并的方式进行整合,可以提高其在市场中的地位,获得影响价格的市场实力,从而收获更多利润。因此,本文以产业链为视角,从电视剧产业链的上游(生产制作)、中游(营销)、下游(衍生产品开发)三方面,对我国内地电视剧产业运作模式、相对成熟的美国电视剧产业运作模式以及文化地缘关系上与内地接近的香港电视剧产业运作模式进行比较,以期为当前大陆电视剧产业运作模式的调整提供有益参考。鉴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VB)对香港电视剧市场的高度垄断,香港电视剧产业运作模式以TVB模式为例。

一、产业链上游———电视剧生产制作模式之比较

电视剧产业链的上游主要包括制播方式、内容结构、制作主体、产品版权四个方面(见表1)。

(一)制播方式比较

美剧的生产按照“情节设计———编剧汇成脚本———制片人和导演作前期筹备与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播出”的工序进行。流水线式的生产流程配以灵活的边拍边播制和“收视率2.0淘汰制”有效地降低了投资者的市场风险,也有利于电视剧形成品牌,为后续产品的生产与营销打好基础。

TVB也实行边制边播制,但与美剧不同的是他们还进行双轨交替制作。节目制作分A、B两条生产线分头分段进行:A生产线制作完成后立即播出,并同步收集受众的信息反馈,根据受众反馈,节目部对B生产线的内容进行修改完善,从而实现节目与受众的互动。双轨交替式制作模式的核心在于TVB庞大传播平台的所有通道都设置有收集观众反馈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快速收集包括各种收视数据、网络评论、点击率、观众建议等反馈信息。而我国内地的电视剧普遍采用先制后播的模式。节目制作时无法依据观众的反馈来调整节目内容,只能过份依赖创作者的经验,这无疑增加了投资者的市场风险。

查看全文

电视产业化改革论文

一、电视管理体制产业化变革的政策推进与实践回顾

2000年前后,中国电视产业在经历了行政事业管理和事业/企业双轨制管理两个发展阶段的徘徊与渐进过程之后,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指向和实践运行都步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的意见》(即国办[1999]82号文件),从行业结构上引导并促进有线网与无线台进行合并,并在具体的操作实践层面,明确提出了广电媒体应该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指导原则。这个文件的出台为后来电视运营的产业化变革和电视媒体内部管理机制的产业转型提供了切入的契机,因此也被业界人士和行业专家认为是政府广电管理高层锐意进取,改革原有广电系统零散化分割格局、促进新一轮体制变更的纲领性文件。

与此同时,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电视研究》等为代表的电视专业期刊,也集中刊发了一批旨在探索广电管理体制产业化变革的理论文章,在学术层面上推动着广电体制产业化变革的实践进程与观念深化。从1999年到2000年,周鸿铎的《对广播电视产业化、集团化的认识和采取的经营策略》(《视听纵横》1999年第2期)、《广播电视产业化、集团化道路的实践和理论依据》(《现代传播》1999年第5期),高福安的《关于我国媒体经营的类型与研究》(《现代传播》1999年第5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经营管理思路》(《现代传播》1999年第6期),郭荣生的《电视经济:一条快速发展的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第1期)、龙佑云的《谈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和即将到来的产业格局》(《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第2期)、梁和的《产业化经营是电视业发展的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年第5期)、朱建飞的《产业经营:中国电视跨世纪的抉择》(《电视研究》2000年第1期)、尧风的《电视产业经营的必然性与相关条件》(《电视研究》2002年第2期)等文章先后刊出。这些评论者以观察员、理论家和实践者的身份借助学术论文化的表达方式,在广电管理行业政策产业化变革呼之欲出的关键年份,向媒体实践领域也向广电政府管理层表达着自己的话语诉求和问题意识。

2000年11月17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化发展试行工作的原则意见》(即广发办[2000]284号文件),明确了在保持宣传任务为中心不变的前提下,组建集多媒体、多渠道、多品种、多层性、多功能于一身的广电传媒集团的行业发展指导方针。同年底,全国第一家省级广播影视集团湖南电广传媒集团成立。第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即中办发[2001]17号文件),正式明确了积极推进传媒集团化改革,组建大型新闻传媒集团的目标,并对组建广电集团的原则、体制、融资、运营目的等进行了全面明确地界定,该文件因而成为助推中国电视产业集团建设的里程碑。同年,国家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广播影视集团化改革的实施细则(试行)》(广发办字[2001]1452号文件),对广电集团的管理结构与运作制度、宣传任务与企业创收等方面进行了细则指导。

在此前后,随着中共中央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化产业和其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内容,在两次会议形成的决议报告及相关文件中被多次提及。“完善文化主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事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第一次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宏观层面上受到关注。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即中办发[2003]21号文件),更进一步地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在21号文件的指导方针下,国家广电总局制定并了《广播影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的相关文件,审核批复了浙江广电集团、山东广电总台、南京广电集团、厦门电视台、深圳电视台、中国电影集团公司、长春电影集团公司等7家试点单位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审核批复了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和峨眉电影集团组建方案,将广电行业的集团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

在中央战略决策导引、业界实践探索和理论界观点争鸣三者的合力推动下,2003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分别从当前广播影视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发展广播影视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发展广播影视产业的相关措施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广播影视业改革与建设的产业思路。这也是国家广电管理系统高层对中国电视行业的产业化变革,所进行的第一次详细全面地阐述。《意见》分析了中国电视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电视台电台1900多座,电视节目2000多套,节目制作机构近900家,年产剧作1000多部10000余集,系统收入514亿元人民币;并进而指出,从1982年到现在,我国的电视媒体已基本实现了从依靠财政拨款生存到自收自支、自我营生的历史性转变。在《意见》中,“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广播影视产业的特性和规律,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依法管理为保障,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产业化指导思想被明确提出。[1]围绕这一指导思想,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及相关措施得到逐一阐释,这一文件的出台,也标志着我国电视产业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的最终明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