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10:44: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智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

摘要:明确了新形态下高职教育德智体美劳育人环境构建的背景及意义,受“表述的逻辑”等思维方式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德智体美劳育人环境建设存在理念不清晰、举措不健全、亮点不突出等短板。以茶艺鉴赏与实践为例,阐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思想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启发和借鉴价值,就新形态下职业教育融合传统文化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环境提出实施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智体美劳;传统文化;茶艺;儒匠

职教“二十条”的发布,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给新形态下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总方向。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回顾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历程,从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到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007-2017),再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党和国家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和完善。将德体美劳与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对人才培养规律的准确把握。同时对职业教育的育人逻辑,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也提出了新课题。但受精英教育逻辑的长期影响,职业院校在五育人机制构建方面普遍存在理念、举措和特色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中国传统茶艺文化和教育实践中蕴含丰富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笔者试图从传统茶文化视角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内涵,阐明传统茶艺文化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对当代职业教育五育人的启发和借鉴价值,为构建新形态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环境提供参考和启发。

1基本育人逻辑的现实困境与突破方向

受西方“表述的逻辑”思维方式的长期影响,基于理论学习本位和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还普遍存在,产生的长期的负面影响极难破除。所谓“表述的逻辑”,是指西方科学技术领域形成重分析、重演绎、重实验的思维方式,带有浓重的学科思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在“表述的逻辑”教育框架下,知识成为主动方,学习者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上常常表现为满堂灌和过度讲授,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表述的逻辑”窄化了学习的途径,学习者获得的是间接的经验和知识,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说,“表述的逻辑”偏重学生成绩和智育发展,违背了基本的人才成长规律,忽视了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的其他方面的素质,而这些综合素质正是培育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所必需的。按照布鲁纳和杜威的认知和教育理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建构知识体系,也就是服从“发现的逻辑”。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实践、工作环境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数以亿计产业大军的主阵地,对人才的学习能力、工艺标准、劳动操作、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创新能力等多德智体美劳方面素质有较高要求。实际上,未来职业教育不是让学生简单的适应某个技术的发展,还要让他们获得完整的人格、美好的生活和全面的发展。

2传统茶艺文化思维方式和茶艺教育实践中的五育人思想

查看全文

青年一代德智体发展论文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力武器。因此,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首先回答延安精神是否适合当代青少年,是否象某些人所说的“延安精神过时了”。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全新精神面貌和崇高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延安精神首先的和主要的是表现为一种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激励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用延安精神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救国热情,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战胜了内外强敌,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我们党又是靠延安精神,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迅速医治好战争创伤,开展了全面的经济建设。三年困难时期,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国际反华大合唱,我们党还是靠延安精神,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十年动乱后,我们党还是靠延安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迅速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从三十年代的延安时期开始,到目前的改革开放,我党、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的一次次飞跃,取得的一个个胜利,无不闪烁着延安精神的灿烂光辉。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培养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从延安时期聚集在延河之滨的无数革命先辈,到改革开放以来从海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无数精英学子;从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从五十年代忘我工作的孟泰,到六十年代的“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李润五……;在他们身上,处处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延安精神之所以具有这种稳定性和生命力,关键在于其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表现出了能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产生时代效应的内在能力。在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跨世纪工程中,延安精神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也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延安时期,尽管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但由于我们党坚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今天,从国内来讲,我们面临着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和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伟大任务;从国际环境来讲,遏制与反遏制、“西化”与反“西化”、颠覆与反颠覆、演变与反演变的尖锐斗争更加激化。可以说,现在的任务更艰巨,环境更复杂,更需要我们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这一切任务的完成,最终是要靠跨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来承担的。因此,在青少年中进行政治方向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这是已被我党、我国的历史证明了的真理。而这一点,又往往是容易被青少年们忽视的一个问题。他们往往把问题简单化,认为我们现在是搞经济建设,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就行了,而不善于、也不会从政治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因此,要教育他们认识到,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走的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总之是要教育青少年一代学会讲政治,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使他们保持清醒头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住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特别是在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进程中,既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又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使青少年一代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前还必须结合在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否认,目前在青少年中,爱国主义的思想是比较薄弱的,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在青少年一代中的表现也不能让人放心和满意。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同时它也是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教育青少年一代,要象当年聚集在延安的青年那样,把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放在首位。现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要使青少年懂得,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青少年一代真正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把个人成材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青少年一代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历史感。

三、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同样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理想、信念是我们生活、工作的动力源泉,是事业成功的最基本保证。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每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追求,没有坚强的信念支撑,势必会走向消沉。延安时期,生活那么艰苦,环境那么恶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热血青年向往?并且不怕苦累、不怕牺牲从四面八方奔向延安?为什么他们不怕吃苦、甘愿吃苦?正是由于大家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由于封建主义思想的沉渣泛起等等,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思想、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碰撞的局面,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应当说,在这场冲突、斗争中,争夺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一代;而青少年一代也往往表现得最为迷茫,最容易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首先必须在青少年中进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延安时代,生活艰苦,环境恶劣,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还有千千万万的青年向往延安,奔向延安,为的就是追求革命真理,寻找革命理想。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正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它激励着一代代优秀中华儿女成为共产主义新人。由此可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的理论以改造思想,不仅过去,就是现在和今后,对于青少年来说,都是十分必要、非常迫切的。只有在青少年一代中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我们的事业就前途无量,就可以代代相传。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其次要用延安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和西方某些反动政治观念等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各层人士。在这中间,由于青少年一代思想纯洁,可塑性较大,因此他们最容易受到影响。时代和现实都要求我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突出延安精神的价值导向功能。延安精神培养造就了千千万万个为崇高理想矢志不移、无私奉献的革命英雄;延安精神也必然为培养教育青少年一代继续发挥其伟大作用。

总之,在当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更要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用延安精神构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价值导向体系,提高青少年一代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查看全文

学校德智体综合教育结构探讨论文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应重视提高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怎样通过体育教学来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和智育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通过体育教学能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纪律性的教育。2、通过体育教学可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反应速度、观察能力、文化素养等。

【关键词】体育教学;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德育;智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而学校体育教学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等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体育教学还有助于良好思想品德教育和智力等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重视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方法。

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即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决定着自己的政治方向和人生观;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身心健康则是人们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是学生及一部分成人往往最容易忽视这一点。身心健康既是个人的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条件,又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所必须的。身体好并有相应的体育文化素养,是做一名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同志历来重视学校体育,早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精辟地指出:“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科学的阐明了德、智、体三育的辨证关系。

一、学校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与技巧,养成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通过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服从组织、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等意志品质,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的形成。

查看全文

职业中学体育问题及其对策

一、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甚至出现取消课程、全力学习的现象。这导致近些年,我国中学生及大学生整体体质不断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势,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国家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学校、家长和学生也逐渐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开始提高对体育教学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人民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对体育教学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仍处在较低层面上。这主要表现在:1.学校方面受制于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1)资金短缺,场地不足,这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2)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没有消除,片面追求语数外等涉及升学率的学科,而忽视体育教学。(3)体育器材管理不善,闲置破损或遗失现象严重。除此之外,部分学校体育的教学场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土质跑道、球场,一下雨,很多天都难以正常教学。(4)由于资金等问题,难以留住优秀老师,难以后继有人。2.家长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几乎成了孩子们的唯一出路,广大家长也都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未来的标准之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极为迫切。家长对学生的谆谆教导便是学好所谓的考试学科,对孩子参不参加体育活动并不重视。而家长的这些陈旧观念,也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改革,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致使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看重所谓的“分数第一”,而忽视“身体第一”。3.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教学跟其他教学的区别点在于,体育教学可以使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可以放松身心,开发智力,更有磨炼意志力的功效。而其他学科大多数具有单一性,要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明白这个道理。但人们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跑跑步、打打球、做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等,难以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解决对策

1.提高学生和家长对体育教学的认识。要让学生和家长明白,通过体育教学和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磨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2.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思想认识。要通过各种学习,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全面贯彻我国新课改的教育方针,自觉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解决目前学校体育工作难题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3.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1)定期举办年级和全校运动会,并积极参与市、县、等举行的运动比赛,通过连续性的运动比赛,不断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教师的工作水平。(2)关心体育教师的生活,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安心工作。4.增加基础设施和场地的建设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场地,是教好体育课的前提之一。所以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让学生有良好的器材和场地去开展体育教学。5.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新课改种一直强调素质教育,即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体育教学,则可以在这些方面综合平衡发展。事实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和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学校应该根据新课标要求,大力推广体育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更应该加强体育教学。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是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奠定阶段,这个时候,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目标,需要做到德、智、体有机结合、全面发展。因而要在教学中从单项目标转向多项目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要让学生从单调的体育锻炼中,感受到愉快体育教学的魅力,从整体上把握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2)主体性原则。教学的主体,永远是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和中学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过去的“放羊式“教学转化为开放性、主动性的学习方式,争取变“要我学”、“要我练”为“我要学”、“我要练”,让学生身心愉悦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3)普遍性与指导性原则。要根据中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和优化其教学内容与过程,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在选择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时要有针对性,简单易学,运动量适宜,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后有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4)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根据不同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生长发育情况,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有其独有的特点,要认真分析和思考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多管齐下,提高认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本文作者:龚泽兵工作单位:旬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查看全文

学生宿舍卫生检查及评比办法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宿舍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着身心健康。美观大方、整洁的学生宿舍是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和文明的窗口。为了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建设,将学生宿舍的环境和文化建设作为素质教育和育人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调动广大同学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特制定以下办法:

1.每两周检查一次,时间为双周周六下午2:30,检查人员为各大班生活委员及各宿舍寝室长,分别检查男女宿舍,宿舍必须留人配合检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不定期抽查。

3、评分办法:从检查结果中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取平均分参加评比。

4、奖惩方式:名次排出后,男生宿舍取前六名及倒数3名;女生宿舍取前六名及倒数3名。

5.宿舍卫生检查每两周一次由大班生活委员组织人员检查,当场打分,检查完毕统计后将结果报送年级办公室并在年级中公布,同时公布寝室长姓名。

查看全文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在阐述美育、素质教育定义的基础上,总结了美育的特点及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进而讨论了美育的各种积极作用及其在现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美育素质教育

1美育和素质教育

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审美从人类开始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开始了。美育实际上一直在不自觉的进行着,并逐渐成为自觉的劳动,可以说美的思想是人的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美的思想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只关注考试得分的多少,忽视内在素质提高的倾向。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确实,一个技术高超而道德素质败坏的人不仅不能帮助社会进步,有时候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人的素质构成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素质提供了人发展的生理基础,而后天的素质教育能够影响先天的素质,发展先天的潜能,使人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提高和完善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美育的特点

查看全文

高职音乐公选课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格外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下的“人才需求”。而音乐课作为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了重要的责任。本文将把高职院校音乐公选课作为研究对象,希望对其进行建设和探索,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音乐公选课程教育水平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高职;音乐公选课;教学改革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格外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下的“人才需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德育——立德树人、智育——技能大赛、体育——竞技比赛、劳育——顶岗实习等方面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但恰恰在美育这个环节上,还缺少一个抓手。而音乐课,作为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当承担“抓手”的责任。如何让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如何让音乐课成为“学生有兴趣”、“社会能认同”的公共学科,成为了摆在高职教育研究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开设音乐公选课的重要性

2014年、2018年在同北京大学师生两次座谈会上,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更是提出,坚持立德树人,要在坚守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加强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所以无论是从培养大学生的角度,还是着眼于国家公民的层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都是国家的重要课题。作为德育和美育重要实现途径,高校音乐公选课重任在肩。

二、音乐公选课教学存在的不足

查看全文

中学后勤管理劳动教育实施途径

【摘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理念下,劳动教育是新时展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中学后勤管理不仅需要为学校五育融合提供后勤服务,也可以在管理中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功能。厦门二中后勤管理实施劳动育人的具体途径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后勤队伍服务育人,以“劳”育德;二是后勤管理智慧育人,以“劳”育智;三是后勤劳动实践育人,以“劳”育体;四是校园优美环境育人,以“劳”育美。

【关键词】五育融合;劳动教育;后勤管理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时代完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开展劳动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实践途径。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重要价值,也是学校五育融合实践的重要突破口。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厦门二中”)结合校情,发挥劳动教育的融合作用,推动各项工作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并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五育融合的重要抓手,创新管理理念,从家校社三个层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管理的细节中。本文从劳动教育融入学校后勤管理的角度,探讨五育融合理念在学校后勤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一、中学劳动教育的新定位

中学曾经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基地,但由于社会和教育机构对劳动教育的定位不清晰,特别是学校引入物业管理后,把一些原以“班级包干区”形式存在的校园保洁工作、课桌椅等物品的搬运工作、校园值日等事务统统交给物业人员,学生到校只要全身心投入学习就行。在应试教育和考试焦虑的驱动下,家校形成某种默契:学生的所有时间都应该用到学习上,以免影响成绩。为扭转教育中存在的这些社会问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2013年提出“一勤天下无难事”,2014年提出“学生努力学习时,要树立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2015年8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涵。2020年3月,《意见》强调了劳动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查看全文

乡村教师艺术素养提升策略

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乡村基层教育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乡村基层教育,根本在教师,而乡村学校美育发展关键在乡村教师。有研究认为乡村美育应该加强美育教师队伍的建设[1],以解决乡村美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质不强等问题。也有教师通过艺术教育探索以美育人的实践路径,推进农村地区学校美育实践[2],其中也不乏包括乡村美术教师通过“儿童画”激活乡村美育的典型案例[3]。当下,大多数研究聚焦于乡村美育教师的建设,局限在乡村美育的发展主要靠艺术(美术、音乐)教育和艺术教师的思想范围内。蔡元培认为任何学科都蕴含丰富的美育元素,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美育应该在各个学科中体现,乡村学校应树立大美育观,正确处理艺术美育与学科美育的关系。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美育的背景下,大多数学校只关注怎样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却忽略了学生“审美素养”发展的基础是教师审美素养的发展[4],也就是说,乡村学校能否实现“以美育人”的价值追求,重点在于如何提升教师的美育素养。

一、乡村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的时代诉求

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乡村教育能否抓住机遇成功转型升级成为其中的焦点。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灌输着“读书是唯一出路”的应试教育思维且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学校没有美育教师也几乎不存在美育课(音乐、美术等)。教师只重视成绩而忽略学生对于“美”的渴望,学生在学校里整天埋头苦学几乎感受不到“美”的存在。但是乡村学生真的只需要学习不需要美吗?事实上,他们需要,甚至比那些城市学生更需要“美”。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也是以美“育己”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必要条件。(一)现实需要:乡村学校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育人目标。早在民国时期,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五育并举”思想,然而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的影响,“五育”之间并没有得到相对均衡的发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的当前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劳面临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不平衡问题。事实上,这种不平衡问题在乡村学校教育中更加明显,特别是美育更加不受重视。乡村教育的质量体现在重视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养[5],综合素养不仅仅是指成绩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人品格、道德水平、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这些素养的提升不能缺少美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育人体系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可以辅德、益智、健体、促劳。美育也是一种无形的感化、浸润式的教育,它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和多么复杂的手段,有时只需要一个来自心灵的感应就可以体会到美的存在。美育也不局限于艺术门类,可以融合在各个学科之中,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6],例如语文的诗词之美、数学的几何之美、英语的语言之美等等。因此,乡村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美育的贯穿与融合,更离不开乡村教师“以美施教”“以美育人”能力的提升。(二)内在需要:实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育己目标。乡村教师是新时代乡村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乡村教育发展的质量。当前,乡村教育除了要建设一批稳定扎根乡土的师资队伍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乡村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涵盖面很广,除了老生常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素养之外,还应该具备审美素养和审美教育的能力。因为“以美育人”的前提条件首先在于教师自身是否对于美有足够的掌握和判断美的能力,其次才能评判其是否具有“以美育美”的审美教育能力,如果教师自身对于美没有精准的把控能力,也就很难实现以美育人的育人目标。好的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根本所在,甚至可以说,好的乡村教师就等同于好的乡村教育[7],乡村教师的整体质量代表着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也代表着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也正是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其前提条件在于教师是否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准。提升乡村教师的美育素养,先达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育己目标,再实现以美育人的乡村教育培养目标,其宗旨是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服务。(三)战略需要:助推乡村振兴达到全方位发展的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教育振兴占有核心地位,教育可以制约或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优秀教师作为人才支撑,并且需要教师来培养更多乡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使更多人才汇聚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力量源泉。正如陶行知先生认为,“地方教育及乡村改造的成败,是靠着人才为转移。所以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就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8]。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中公认的知识分子,其美育素养不仅是教师个人基本素养的外在体现,也代表着整个乡村教育面貌甚至整个乡村社会面貌,影响着乡村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乡村社会的灵魂是乡村教师。乡村教师之于乡村的意义,不止于乡村教育,而是关乎乡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9]。因此,关注乡村教师以美育素养为代表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全方位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加快构建以美育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新篇章,进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乡村的一份力量。

二、乡村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的推进策略

乡村教师在以美育人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阻碍了乡村学校美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和价值实现,映射出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美育素养培育对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紧迫性。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也不能单凭乡村教师一己之力就能得到改善,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支持和长期的探索缓解当前的困境。鉴于此,将“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的价值遵循贯穿于乡村教师培养和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形成以高师院校培育美、乡村学校贯穿美、乡土资源开发美为导向的推进策略,力争实现乡村教师以美育人目标的达成。(一)从源头入手培育美,加强师范生美学理论学习和美育素养培育。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关系到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高低。乡村教师以美育人能力与美育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必须抓住高师院校培育美的源头作用,焕发高校“以美育人”活力,才能“以美育美”培育出内外兼修的乡村美丽教师。师范生美育素养的培育需要抓住理论与实践两个渠道,美学理论加强师范生对“美”的内涵掌握,美育实践培养师范生如何形成自身对于美的评价标准以及如何将美传递给他人的能力。第一,美学理论主要以课程为载体,那么就要开设相关美学与美育课程,除了公共艺术美育课程之外,更重要的是开发本学科美育课程。目前,应教育部要求大部分高校都会开设1-2门公共艺术课程,表面上确实是能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但本质上限制了美的范围。如前所述,美育不单单局限于艺术领域,任何学科都有本领域的美学元素,对于不同学科的师范生需要有基于学科的美育内容,应该让师范生从美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科,挖掘学科中美的要素和形式。[10]师范生学科美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师范生探索和发现本学科蕴含的美学价值。第二,美育实践主要是让师范生参与教育实践。可以通过暑期“三下乡”等其他教育实习方式让师范生提前感受乡村文化、接触乡村学生,并且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将自身对于美的理解和把握得到运用,并逐渐熟练掌握“以美育人”的育人方式。(二)从学校入手贯穿美,重视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不断输入与输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有新的知识不断输入,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乡村教师更是如此。现实中,乡村教师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职后再学习的机会非常有限,再加上个别老师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不会主动去寻求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这种情况对于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当今互联网科技飞速发展和教育快速更新迭代的背景下,乡村教师更需要不断学习新的育人理念和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新的方法将新的知识在课堂中传授给学生。乡村教师职后美育素养的提升主要通过培训和集中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慕课形式进行系统学习。线下的培训需要将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学名师相组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好符合“以美育人”的基本特征。高校教师通过美育讲座形式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整个过程偏向于理性的思辨;而中小学教学名师通过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案例示范与现场指导,更加贴近乡村教师的教学实际,能够直接汲取一些优秀经验和方法应用在自身教学实践。另外,可以借助强大的互联网系统,乡村教师自主学习相关美学与美育课程资源,更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了解更前沿的美学知识。不断输入美育知识是实现乡村教师“以美育人”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将学过来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输出,关键就是教师怎样输出的问题。根据前文论述,“美”可以是外在美,亦或是内在美,其判断标准来自于人的主观感受。乡村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美的方法、传播美的思想和感悟,也可以通过打造美丽校园、举办相关美育活动等实现“无声浸润”的以美育人方式,形成课内课外相互融通的以美育人路径。众所周知,乡村学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例如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教师缺乏等,导致乡村学校的美育工作面临众多问题。尽管条件落后,也不能剥削乡村学生享受美的权利,城市有城市的美育,乡村也有乡村的美育,如果说城市里更多的是人类加工出来的艺术美、科技美等,乡村则是大自然雕琢的自然美。虽然乡村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但是乡村教师如何开发、如何利用好这些美育资源以及如何让学生从中受益才是最主要的问题。第一,让乡村美育资源走进校园,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将一些民间舞蹈、民歌、民俗风情引入校园,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实现其美育价值。

作者:杜鑫茹 张鑫

查看全文

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实践

摘要: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有着优良的志愿服务传统,进行了以“劳”为核的志愿服务实践探索,积累了基于志愿服务推动劳动教育的经验。其具体有以下四点:一是链接志愿服务平台,拓展劳动教育载体;二是完善志愿服务团体,构建劳动教育组织;三是建立志愿服务常态机制,助推劳动教育落地;四是随时随地志愿服务,劳动教育无处不在。

关键词: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实践探索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旨在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针对近年来大中小学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的现象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的要求。[1]将劳动教育的最新要求融入现有教育体系,并结合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各具特色、成效明显的劳动教育是大中小学的当务之急。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厦门二中”)作为厦门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一直有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传统,而志愿服务恰恰是中小学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本文中,笔者拟对厦门二中基于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实践展开分析。

一、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契合关系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2]“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志愿服务当中得到践行与贯彻,志愿服务对于增进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和谐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而劳动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组织、有系统和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劳动教育,促使学生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知,培养他们爱惜成果、尊重人民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创新思想和对劳动充满热爱的情感。[3]一定程度上,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实质内容以及实践形式都能够对劳动教育的实现起到支撑作用。从核心理念来讲,志愿服务强调的不求回报的付出恰恰是引领学生投身劳动教育的精神牵引力。从实质内容来讲,志愿服务所包含的各类环境保护、助老扶幼、文明督导、社会调查等活动都能够带来学生在体力上或脑力上的劳动,符合劳动教育的基本范畴。从实践形式上看,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都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二者都是在实操当中学习、体验,具有形式的高度一致性。因此,在校园内劳动育人和志愿服务的开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很多时候,志愿服务就是在从事劳动实践,而劳动教育的推行也需要志愿服务这个重要方式。更进一步讲,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方式和载体,能够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劳动素养,而中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劳动素养的提升也能够为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带来更坚实的保证。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具有的这种内在关联性和极高的契合性使得二者互相依托、相辅相成。

二、基于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实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