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10:29: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政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学德育政策研究论文
一、历史回顾
依据政策大环境(即改革开放局面)的不同,本研究将中小学德育政策划分为4个阶段进行分析,并在社会形势、教育状况和青少年思想表现这样3个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下讨论各阶段德育政策群的主要内容。
(一)1978-1982年,以重建为主的德育政策
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确立了“经济进一步调整,政治上进一步安定团结”的方针。教育要在调整和整顿中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并解决如何开展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这一阶段以重建德育工作为目标的德育政策。
首先,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明了这一阶段的政策方向。他谈到:“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从根本上扭转了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政治工作路线。其次,在这一方针指导之下,教育部等部委颁布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改变了以往德育的混乱状况,初步形成了德育工作的新局面。第一,教育部根据中小学生实际情况制订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通过贯彻《守则》使中小学生从小受到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和熏陶。第二,针对中学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恢复与开展,教育部分别印发了《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和《关于认真搞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通知》,并尝试制订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品德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第三,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文化部等多部委联合向各地发出了《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试行意见》,明确了我国德育实施与保障中多部门合作与社会力量统合的办法。
(二)1982-1992年,以完善为主的德育政策
中小学德育政策试析论文
[摘要]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发展变化。这个变化可以被分为4个阶段的政策群,包括以重建为主的政策,以完善为主的政策,以改进为主的政策和以深化为主的政策。我国在德育政策上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始终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强调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政策结构完整,政策内容丰富。
[关键词]改革开放;德育政策;中小学
中小学德育政策是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为解决具体的德育问题,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制定的行动准则。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值此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回顾总结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历史必将有益于今后的德育政策活动。本研究即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我国1978-2008年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内容。
一、历史回顾
依据政策大环境(即改革开放局面)的不同,本研究将中小学德育政策划分为4个阶段进行分析,并在社会形势、教育状况和青少年思想表现这样3个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下讨论各阶段德育政策群的主要内容。
(一)1978-1982年,以重建为主的德育政策
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研究论文
[摘要]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发展变化。这个变化可以被分为4个阶段的政策群,包括以重建为主的政策,以完善为主的政策,以改进为主的政策和以深化为主的政策。我国在德育政策上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始终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强调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政策结构完整,政策内容丰富。
[关键词]改革开放;德育政策;中小学
中小学德育政策是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为解决具体的德育问题,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制定的行动准则。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值此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回顾总结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历史必将有益于今后的德育政策活动。本研究即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我国1978-2008年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内容。
一、历史回顾
依据政策大环境(即改革开放局面)的不同,本研究将中小学德育政策划分为4个阶段进行分析,并在社会形势、教育状况和青少年思想表现这样3个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下讨论各阶段德育政策群的主要内容。
(一)1978-1982年,以重建为主的德育政策
职业教育德育政策演变与特点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德育政策的演变
(一)第一阶段:孕育起始阶段(1978—1991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重申,职业教育德育改革也开始积蓄力量。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比例。”①此后,职业教育德育初步在思想和内容等要素上有所体现。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德育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政治工作路线中走出来,初步形成了德育实践工作的新局面。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②1979年,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也强调,中小学德育是“区分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重要标志”③。在中小学德育思想的指引下,1982年和1983年国家分别出台了《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指明了方向。其次,除了转变德育思想外,国家还强调改革德育内容,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6年,国家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专、中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强调要“提高思想认识,改革和完善中专、中师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和教材,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加强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学改革的领导”④。同年,劳动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技工学校工作条例》,提出了关于技工学校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具体要求,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此外,1990年出台的《技工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关于加强技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见的通知》也进一步规范了技工学校德育工作。此阶段主要在宏观上对普通教育德育进行方向性的引领与指导,职业教育德育还未彻底从其中分化出来。相关德育指导思想主要体现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德育的政策文件中,而且政策制定多从德育课程开始深入,并未对其他方面进行专门规定。值得关注的是,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出台,提高了下阶段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德育的重视程度。(二)第二阶段:改革建设阶段(1992—1995年)。自1992年开始,以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系统推进阶段。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明职业技术学校要注重职业道德和实际能力的培养。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指出“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⑤。同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也相继出台,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此阶段处于新旧经济体制转换的重要时期,职业教育德育实践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解决重智轻德的问题,此阶段的德育政策以改进德育工作、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主要目标,其中的不足之处在于职业教育德育的独立性不强,更多还是体现在大政方针的引领上,而单独的针对职业教育德育的文件较少,并尚未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三)第三阶段:内容提出阶段(1996—2001年)。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自此职业教育有了自身坚实的立法保障。此次会议的召开,职业教育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也首次在职业教育的体系中明确提出,因此该事件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2001年2月22日,为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该意见在肯定了德育课在中职学校重要性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其中必修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四门课程。此外,强调各级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各中职学校也要积极探索德育课新的教学方法。该阶段完善了学校德育体系,强调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阶段发展规律,对德育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科学的设定和规划。同时也对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提出了相关要求。职业教育德育在政策方针的引领下,具体规定了德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巩固了德育的地位和任务。职业教育德育逐渐从普通教育德育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四)第四阶段:政策完善阶段(2002—2012年)。随着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改革开放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巩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就成为事关全第3期(总第931期)2019年2月上局的重要任务。首先,职业教育德育在顶层设计上取得了良好进展。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基本任务、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纲领性文件。2007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确定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的通知》,旨在希望各实验基地学校结合实际,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2009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印发,强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度重视管理工作。同时,国家也对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进行改革。如200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出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时要树立“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⑥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充分体现国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此外,在德育工作的机构设置上,200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成立,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德育实践的发展。其次,国家对德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心理与就业指导、德育监督与管理等实践均进行了调整。第一,在德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上,以《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为蓝本,出台了《关于印发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及规范使用德育课教材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具体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程提出相关要求。第二,在职业教育心理与就业指导上,除了强调职业指导课程被列为中职学生的必修课程之外,还就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和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与实施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同时,国家对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水平、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第三,在职业教育德育监督管理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第二条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提高教育质量。”⑦该阶段职业教育德育在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均有很大的进展。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与针对性逐渐在制度政策上体现出来,除了包括该领域的宏观性指导文件外,还分别涉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的教育层级,并从课程与教学实践、心理与就业指导与实习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本。然而,虽然各地院校的德育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对职业教育德育的内涵理解不深入、德育课程的实施不到位、德育工作的管理不严格等,德育实践亟待持续推进。(五)第五阶段:内涵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提出,要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养高的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德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首先,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⑧。为了贯彻落实该会议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2014—2015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此外,“立德树人”还体现在职业学校德育改革实践中,如2014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2016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等,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德育服务性、职业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其次,国家定义和深化了“工匠精神”的内涵。2016年3月5日,在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写进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这是职业教育德育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历史事件。此后,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再次重申“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同年10月18日,党的报告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该阶段主要聚焦职业教育德育的内涵深化,从“立德树人”和“工匠精神”等方面大大加深了对职业教育德育的理解。除此之外,职业教育德育实践也取得了优异成绩,“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展开,努力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二、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德育的特点
(一)鲜明的政治导向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德育政策的重要文件都是科学决策的结果,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德育改革发挥了重要的规范性与导向性作用。1.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德育政策的政治方向是统一的,政策与时俱进地坚持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每个时期的德育政策始终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德育的指导思想,并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如199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和国情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及共产主义人生观等思想政治教育。”⑨在此基础上,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重申了职业教育德育的政治导向性,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⑩。2.政策结构完整,综合政策与专项政策互相配合。通过对职业教育德育政策的梳理可以发现,各阶段既有德育教育的综合政策,又有专项政策。这样不但保证了整体工作的统一协调,还使具体工作有据可依。例如,在政策完善阶段(2002—2012年),综合政策主要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等。在这些综合政策的指导之下,针对德育课程与教学实践,《关于印发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及规范使用德育课教材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针对职业教育心理与就业指导,《关于在技校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通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相继印发;针对职业教育德育监督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等政策文件相继制定。除此之外,我国多数专项德育政策的结构也较为完整,既说明了政策的制定依据与指导思想,又阐述了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内容,还规定了政策的具体实施与保障。如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出台,在呈现具体大纲内容之前,明确说明该份文件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而印发的,然后简要说明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较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创新之处,最后对各地、各组织教育部门、各教职工人员、各社会组织切实履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内容提出要求。(二)典型的内容丰富性。职业教育德育内容丰富多元,体现出“大德育”观念的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德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且反映在多项德育政策文本中。职业教育中的“大德育”观念在理论、制度以及实践层面均代表了我国德育新的发展趋势,其内容不仅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还包括一些非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这既是中国职业教育德育的特色,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德育的优势。1.发挥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作用。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而德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其中,职业教育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具体政策方面,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后,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逐渐融入了学校课程内容中,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同时,通过表彰优秀学生的感人事迹,教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09年,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注重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德育的主要目标取向与建构模式,只有在提升自我修养品行之后,才能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与稳定,最终达到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进步统一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德育的目的与内容继承了古代德育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时代与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在具体政策方面,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就提出:“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政治经济巨大发展变化,适应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具体情况,线性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认真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坚决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该通知的出台,使得德育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紧密联系的。2005年,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重申了职业教育德育的社会作用。此外,随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事业中的根本性地位被逐步确立起来。(三)突出的途径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在德育目标与内容的指引下,我国职业教育德育途径的创新始终遵循主体性、规律性与实践性的基本原则,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随着人文教育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对历史和现实实践经验的总结,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德育教育方法体系。1.重视实践的强化作用。40年来,职业教育德育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对受教育者实践的指导上来,把受教育者的自觉实践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培养思想道德主体的基本途径。首先,将职业教育德育融入各种比赛与活动之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如2005年之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璀璨星光”校园文化节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陆续开展。此外,职业教育德育也让受教育者结合实际,认真学习重要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同时,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勤工俭学、公益劳动、社会调研与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学会反思以获得更深刻的道德体验,从而将知识内化为思想道德认识以至信念,指导并规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实践。其次,设立各级德育工作管理机构,提升对德育实践的监督作用,如200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成立,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德育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还重视示范德育工作基地的建设,如2007年《关于确定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的通知》的印发,旨在发挥典型学校的德育示范作用,从社会生活实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学生需求出发,进一步推进实施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进程。2.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类型,其特色校园文化在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落实学校德育规范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德育中的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将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隐藏在自身的形成结构中,以灌输、启迪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因此,国家必须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改革开放以来,利用有效德育环境进行教育是职业教育德育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2012年德育工作委员会在召开“省级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联席会”时明确提出“要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推进职业院校文化育人”。
总之,职业教育德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充分立足职业教育,突出了“职”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独特的、充满意蕴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体系,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发展,进而实现了职业教育的长足进步。
作者:过筱 石伟平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校德育工作的政策法律保障
德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在社会发展中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德育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其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个重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讲,接班人的成长和发展取决于德育的培养和塑造,接班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德育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意见还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视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加强德育工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因为德育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而且,德育所形成的思想品德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德育为先”作为了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这表明德育在学校的教育中处于首要位置。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德育在教育工作中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校德育目的的政策法律界定
德育目的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德育目的作为德育要达到的境界和结果,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内在要求和结构。我国德育的目的内容结构,一般包括培养学生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政治目的结构、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思想目的结构、培养学生遵守公德和道德的道德目的结构、培养学生创新开拓的能力素质目的结构、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健全个性的目的结构。这些要求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得到了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时代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些规定,从政策和法律的层面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作为了德育的终极目标,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德育的实践规律,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应该为之奋斗的工作目标。
学校德育内容的政策法律规定
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任务和目的的保证。德育的内容决定着培养人才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因此其内容的选择是具战略意义的。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国家法律中进一步得到了确认。《教育法》第6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教师法》则从教师应履行的法律义务角度对学校德育内容作了法律界定。认为“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是所有教师应履行的一项法律义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作为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四、学校德育管理体制的政策法律依据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实践中,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德育的管理体制存在着三种模式。一是以党委为首的党组织单一领导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校党委是决策中心,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是其主要责任载体。二是党委领导、党政合一的领导体制。其运行模式是:德育工作的决策中心仍是学校党委,具体主管德育工作的是学校的副校长,他同时兼党委副书记。三是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的领导体制。其运行模式是: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或校长办公会议是学校德育的决策中心,由校长或一名副校长主管学校德育工作。德育既是学校职能的一部分,又是党的职能的一部分。德育规划同智育、体育等计划一同列入学校的整个教育计划。这种管理体制易于形成齐抓共管,优势协调、综合整体的教育效益。
德育工作由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是长期以来我国德育工作实践探索出的一条成功经验,它符合学校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这一模式。指出,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的德育管理体制,强调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高等教育法》则把“组织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的校长行使的一项重要职权。这样,解决我国学校德育管理体制长期混乱存在的状况,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不但在党的政策上有了明确的规定,在法律法规中亦有了可靠的依据。五、形成全员德育新格局的政策法律依托众所周知,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德育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相联系,才能对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起作用。任何脱离社会现实的德育都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因此,它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配合。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共同做好德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小学班主任德育实效性策略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根基,如果这个根基不能打好的话,那么整个国家教育的宝塔就会因此而倒塌。与此同时,小学也是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人品质的重要平台,它对青少年个人品德的培育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国家角度来说,培养优质的人才;还是从个人角度来说,提升自身素质,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都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它也应该引起人们足够高的重视,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更加刻不容缓。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国家政策尚不完善。教育是国家之本。我国对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是非常多的,学校的相关设备以及教师资源等也都是非常优质的。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可以说做到了相对较好的程度。但是就目前全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而言,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缺乏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缺少了最核心、最根本的力量。所以,为了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教育部的相关部门应该对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工作更加重视,积极的完善和补充相关的国家政策,使我国的传统礼仪更加得以发扬光大。(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素养不高。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明天应该是光明的。老师在教授课本教材的同时,也应该教会他们做人,做一个“好”的人。而“好”的界定和标准是什么呢?即有礼貌、懂知识、全方面、共发展。但是很多老师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更加重视的是对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很多情况下,就忽视了对于学生礼仪的培养。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很多老师对于礼仪的教育较为轻视,着重于书本知识的教授,忽视了更加重要的德育工作。其次是老师对于礼仪的知识了解不够系统和全面,在传授礼仪的过程中,只能做到单纯的口头表达,而学生无法应用到客观实际过程中。(三)学校组织德育工作不够全面。很多学校在目前的教育工作的开展期间,组织工作不够系统和全面,教师的重视程度低,导致了很多德育工作无法进行,而同时也遏制了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与方法
(一)加强德育教育政策引导。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国家教育政策使我国的教育工程更加稳固与强悍。所以,我们应该确保政策的中心地位,毫不动摇地去坚持政策、遵守政策、弘扬政策。而就目前的许多小学而言,他们虽然认可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落实程度却没有提起来。这从一方面来说,是因为政策没有给予足够多的保障,班级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较差。所以,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我们应该加大德育工作的投入力度,调整相关的政策,以此来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提高和培养老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老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路人,他们承担的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但是就很多实际情况而言,老师对于课本教材的掌握力度远远大于了对于德育等工作的熟悉程度。简单来说,就是很多的教师自身的德育思想教育就很令人堪忧。如果想要更多的学生提高德育思想,那么,老师就应该起到示范作用。长时间来看,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学校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组织。学校能够做到的是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搭建一个好的宝塔,所以说它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令人忽视的。所以说,为了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顺利,学校自身就应该多组织相关的德育知识讲座,宣传德育的重要作用。也同样要多组织老师进行德育知识的系统学习,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德育先进班集体与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
总而言之,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工作虽仍然存在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教育前景仍然是十分光明的。我们都应该从身边做起,无论是从学校还是老师,都应该提高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地拓展和研究德育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来提升德育水平。中国是礼仪之邦,教育是国家之本。只有开展好的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得以更好地发展、完善,个人素质得到更加完美的提升。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策略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根基,如果这个根基不能打好的话,那么整个国家教育的宝塔就会因此而倒塌。与此同时,小学也是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人品质的重要平台,它对青少年个人品德的培育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国家角度来说,培养优质的人才;还是从个人角度来说,提升自身素质,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都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它也应该引起人们足够高的重视,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更加刻不容缓。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国家政策尚不完善。教育是国家之本。我国对于教育的财政支出是非常多的,学校的相关设备以及教师资源等也都是非常优质的。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可以说做到了相对较好的程度。但是就目前全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而言,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缺乏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缺少了最核心、最根本的力量。所以,为了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教育部的相关部门应该对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工作更加重视,积极的完善和补充相关的国家政策,使我国的传统礼仪更加得以发扬光大。(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素养不高。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明天应该是光明的。老师在教授课本教材的同时,也应该教会他们做人,做一个“好”的人。而“好”的界定和标准是什么呢?即有礼貌、懂知识、全方面、共发展。但是很多老师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更加重视的是对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很多情况下,就忽视了对于学生礼仪的培养。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很多老师对于礼仪的教育较为轻视,着重于书本知识的教授,忽视了更加重要的德育工作。其次是老师对于礼仪的知识了解不够系统和全面,在传授礼仪的过程中,只能做到单纯的口头表达,而学生无法应用到客观实际过程中。(三)学校组织德育工作不够全面。很多学校在目前的教育工作的开展期间,组织工作不够系统和全面,教师的重视程度低,导致了很多德育工作无法进行,而同时也遏制了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与方法
(一)加强德育教育政策引导。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国家教育政策使我国的教育工程更加稳固与强悍。所以,我们应该确保政策的中心地位,毫不动摇地去坚持政策、遵守政策、弘扬政策。而就目前的许多小学而言,他们虽然认可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落实程度却没有提起来。这从一方面来说,是因为政策没有给予足够多的保障,班级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较差。所以,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我们应该加大德育工作的投入力度,调整相关的政策,以此来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提高和培养老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老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路人,他们承担的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但是就很多实际情况而言,老师对于课本教材的掌握力度远远大于了对于德育等工作的熟悉程度。简单来说,就是很多的教师自身的德育思想教育就很令人堪忧。如果想要更多的学生提高德育思想,那么,老师就应该起到示范作用。长时间来看,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学校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组织。学校能够做到的是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搭建一个好的宝塔,所以说它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令人忽视的。所以说,为了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顺利,学校自身就应该多组织相关的德育知识讲座,宣传德育的重要作用。也同样要多组织老师进行德育知识的系统学习,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德育先进班集体与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
总而言之,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德育工作虽仍然存在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教育前景仍然是十分光明的。我们都应该从身边做起,无论是从学校还是老师,都应该提高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地拓展和研究德育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来提升德育水平。中国是礼仪之邦,教育是国家之本。只有开展好的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得以更好地发展、完善,个人素质得到更加完美的提升。
学校德育立法思考论文
摘要我国制定学校德育法有充分的立法依据,亦有充足的立法必要性理由,应制定一部专门的学校德育法。当前应加强对学校德育立法的研究。
关键词教育法学校德育立法
***
学校德育立法,指专门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制定法律法规。这在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中还未有过先例。但我们认为,别的国家没有的法并不等于我们就不能制定或者没有必要制定。我国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法是社会主义法,因此,完全可以同时也十分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一些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与众不同的法。制定专门的学校德育法,就是为适应我国教育状况所需要的独特的法之一。我们认为,在我国制定学校德育法,既有充分的立法依据,亦有充足的立法必要性理由。我们应当开展对学校德育立法工作的研究,把它作为完善我国教育法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制定学校德育法的立法依据
凡立法均要有立法依据,制定学校德育法也不例外。制定学校德育法有充分的立法依据。首先,制定学校德育法有宪法依据。我国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宪法第46条第2款还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宪法的这些规定,虽然是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和青少年成长的需要所制定,但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学校的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少年成长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全面发展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可以认为,宪法的这些规定是制定学校德育法的宪法依据和指导原则,也是学校德育法最基本的内容。
学校德育立法思考管理论文
摘要我国制定学校德育法有充分的立法依据,亦有充足的立法必要性理由,应制定一部专门的学校德育法。当前应加强对学校德育立法的研究。
关键词教育法学校德育立法
***
学校德育立法,指专门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制定法律法规。这在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中还未有过先例。但我们认为,别的国家没有的法并不等于我们就不能制定或者没有必要制定。我国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法是社会主义法,因此,完全可以同时也十分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一些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与众不同的法。制定专门的学校德育法,就是为适应我国教育状况所需要的独特的法之一。我们认为,在我国制定学校德育法,既有充分的立法依据,亦有充足的立法必要性理由。我们应当开展对学校德育立法工作的研究,把它作为完善我国教育法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制定学校德育法的立法依据
凡立法均要有立法依据,制定学校德育法也不例外。制定学校德育法有充分的立法依据。首先,制定学校德育法有宪法依据。我国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宪法第46条第2款还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宪法的这些规定,虽然是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和青少年成长的需要所制定,但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学校的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少年成长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全面发展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可以认为,宪法的这些规定是制定学校德育法的宪法依据和指导原则,也是学校德育法最基本的内容。
德育课程优化整合分析论文
一、反思目前中职校德育的课程设置
目前,中职校德育课程是参照2001年2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设置,其中有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以下简称“哲学”)、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以下简称“经济政治”)、法律基础知识(以下简称“法律”)等4门必修课课程,分别安排在六个学期内完成。
现有德育课程设置较以往有很大的突破,但笔者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体验,发现其不足之处随社会的发展已经出现:(1)近年来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现有课程理论性仍然偏强,学生有畏难情绪。(2)现有课程针对性不够强,没有很好研究学生当前的思想动向,没有很好考虑体制改革对教学的影响,过分追求系统性而缺乏针对性。如目前大部分中职校采用“2+1”学制,而现有德育教学仍采用三年理论教学模式。(3)教学内容过多过杂,层次不分明,部分内容交叉重叠,缺乏渗透与融合,按教学计划每课时都要讲很多内容,很难讲得透讲得活,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收效有限。因此,笔者认为应对德育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以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德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因此,学校在进行德育课程优化整合时,必须以德育目标为核心,不得背离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