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1-18 10:26: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德育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德育艺术

艺术教育中德育异化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之成其为艺术,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审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审美功能,艺术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其它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反之,某些艺术只具备审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艺术。

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为的德育异化现象,艺术教育往往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个学校教育范围而言,艺术教育往往不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一问题具体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与确定上,它或者被纳入德育的范畴,或者被纳入智育的范畴,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德”“智”,艺术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这个词,未必确切,这里指的是,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艺术教育等同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艺术完全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人到德育的轨道。

美国艺术教育家加登纳在考察了我国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后,曾写过一篇题为《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的文章,该文在对两国艺术教育的目的进行比较时指出:“同一般教育一样,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并追求某种美学的目的。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积极的动机和善良的情感。衡量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的尺度,也是看其在这方面做得怎样。在美国,艺术的政治、精神及道德目的都不明显。事实上,如果有人说艺术作品或艺术教育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服务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明白是怎么回事。对艺术会提高人的道德或精神境界,他们也不以为然。事实上,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视为自我表现、创造力、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而不是那种政治的、道德的、精神的目的。”从加登纳的这种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美两国艺术教育的目的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应该说,从艺术的三大功能来看,教育功能是存在的,历史上也不乏例子,法国大画家大卫的名画《荷拉斯兄弟的誓言》、《马拉之死》就为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像美国人那样对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完全割裂开来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从属于政治,但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而像我们这样把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视为是艺术教育主要甚至唯一目的并明确加以强调,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查看全文

艺术教育中德育异化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之成其为艺术,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审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审美功能,艺术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其它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反之,某些艺术只具备审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艺术。

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为的德育异化现象,艺术教育往往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个学校教育范围而言,艺术教育往往不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一问题具体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与确定上,它或者被纳入德育的范畴,或者被纳入智育的范畴,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德”“智”,艺术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这个词,未必确切,这里指的是,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艺术教育等同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艺术完全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人到德育的轨道。

美国艺术教育家加登纳在考察了我国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后,曾写过一篇题为《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的文章,该文在对两国艺术教育的目的进行比较时指出:“同一般教育一样,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并追求某种美学的目的。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积极的动机和善良的情感。衡量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的尺度,也是看其在这方面做得怎样。在美国,艺术的政治、精神及道德目的都不明显。事实上,如果有人说艺术作品或艺术教育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服务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明白是怎么回事。对艺术会提高人的道德或精神境界,他们也不以为然。事实上,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视为自我表现、创造力、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而不是那种政治的、道德的、精神的目的。”从加登纳的这种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美两国艺术教育的目的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应该说,从艺术的三大功能来看,教育功能是存在的,历史上也不乏例子,法国大画家大卫的名画《荷拉斯兄弟的誓言》、《马拉之死》就为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像美国人那样对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完全割裂开来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艺术不能简单地从属于政治,但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而像我们这样把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视为是艺术教育主要甚至唯一目的并明确加以强调,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查看全文

艺术院校德育隐性课程分析

摘要:德育显示课程和隐性课程是当今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两种最基本形式。二者各有优势,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尤其要促进德育隐性课程显性化。艺术院校大学生有其自身特点,其德育隐性课程显性化也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得以强化。

关键词:艺术院校;德育;隐性课程;显性化

高校德育显示课程和隐性课程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两种最基本形式。目前,德育显性课程是主渠道,德育显性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德育隐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越来越大,要加以重视,尤其要促进德育隐性课程显性化。艺术院校大学生有其自身特点,其德育隐性课程显性化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加以实施。

一、德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含义及特点

德育显性课程是目前我国高校德育采用的最主要的形式,其主要是高校根据国家统一规定,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教,有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过程。显性课程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其具有系统性。比如在高校中会系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教育目的非常明显,从课程的名称也能看出。在课程讲授中也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要求学生在课程规定的时间内接受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德育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清楚自己要学什么。教师也非常清楚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其目的明确。因为具有系统性和目的性,其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国家、社会要求学生掌握的德育内容,达到一定的德育水平。德育隐性课程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思想很早就出现在相关的著作或典籍中,比如我国北齐时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慕贤》中曾说:“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指的是人的思想认识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感染、影响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西晋时的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说明客观环境在人的成长中影响非常大。这实际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隐性课程的思想。在西方,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注意到班级育人作用,实际上体现了班级隐性教育功能。进入近代,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是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其在1968年《教室生活》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现在一般认为隐性课程是指与显性课程相对,它是指学生在学校开设显性课程之外,学校教育目标或学校教育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单独地或伴随着显性课程或活动而获得的兴趣、爱好、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但起到的作用是长久的。隐性课程因为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场地,所以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学校中的教育教学政策和制度、校园文化、校园人际关系、第二课堂等都蕴含着德育隐性课程。因为德育隐性课程不是采用课堂灌输的方式教育学生,其体现在人际关系、班风、学风等方面,因而具有渗透性特征,而这些隐性课程一旦被受教育者接受,它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观念等的影响是长久的,甚至是终生的。

二、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

查看全文

艺术教育德育异化特征论文

【摘要】艺术的三大功能中,审美功能是最根本的,其教育功能只能在审美功能成立的条件下才会具备。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虽然它能有效地培养德行,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可在中国,人们往往只习惯从德育的角度去规范艺术教育的目的,去评判艺术教育的成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德育的附庸。这种不突出审美特性的艺术教育已经被认为地德育异化,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关键词】艺术、艺术教育、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德育异化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之成其为艺术,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审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审美功能,艺术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其它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反之,某些艺术只具备审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艺术。

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为的德育异化现象,艺术教育往往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个学校教育范围而言,艺术教育往往不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一问题具体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与确定上,它或者被纳入德育的范畴,或者被纳入智育的范畴,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德”“智”,艺术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这个词,未必确切,这里指的是,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艺术教育等同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艺术完全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人到德育的轨道。

查看全文

艺术教育中的德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艺术艺术教育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德育异化

论文摘要:艺术的三大功能中,审美功能是最根本的,其教育功能只能在审美功能成立的条件下才会具备。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虽然它能有效地培养德行,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可在中国,人们往往只习惯从德育的角度去规范艺术教育的目的,去评判艺术教育的成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德育的附庸。这种不突出审美特性的艺术教育已经被认为地德育异化,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之成其为艺术,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审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审美功能,艺术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其它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反之,某些艺术只具备审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艺术。

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为的德育异化现象,艺术教育往往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个学校教育范围而言,艺术教育往往不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一问题具体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与确定上,它或者被纳入德育的范畴,或者被纳入智育的范畴,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德”“智”,艺术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这个词,未必确切,这里指的是,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艺术教育等同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艺术完全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人到德育的轨道。

查看全文

艺术学校德育艺术分析论文

一、以理念优化德育文化

(一)优化德育理念

艺术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应当立足于以艺术的“校本”特色,要求学生学习书、画、音、舞等艺术大师德艺双馨的美德内涵。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德育从个人修养、人际伦理、爱国为民等三个基本方面充分挖掘,进行重点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艺术学校道德启蒙教育的新路子。学校力求给每一名学生享受艺术与美的机会,使学生的智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智力潜能在特定的艺术文化情境中不断被激活、释放,学生能充分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感受到自己才智的力量。

(二)挖掘校训含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和而不同”,“德艺立人”,“教学相长,德艺双馨”等观点相继提出,艺术学校的校训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一些旧的学风虽然易记、好懂,但因与缺少个性化的内涵,立意措辞已不能体现时代精神,不免淡化了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其文化启迪作用也随之泛化。因此,将校风调整到位,挖掘校训含义,既能保持原校训赋予时代感的特色,又能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价值观念。

(三)建设制度文化

查看全文

德育功能艺术教育论文

一、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本身具有德育功能。艺术是人的一种情感表达,是人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艺术诞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从它的产生开始就和德育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艺术可以让人感受美,也就蕴含着德育的属性;德育最终也要回归到情感层面,这与艺术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艺术教育通过生动的视觉、听觉感受,向受教育者传达艺术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受教育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所以,在育人方面,艺术教育有着一般的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在抗战时期,《松花江上》等歌曲激发了人们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行的愤慨和高涨的抗日热情;《义勇军进行曲》吹响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号角,成为鼓舞全国人民一致抗战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典。这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是一种感性层面上的精神鼓舞。艺术教育本身需要道德的导向和支持。长期以来,很多人看待艺术教育总是片面关注它的外在表达形式,无论专业还是公共艺术教育,只注重理论、技能教学,而忽视其本身的辅德价值。

其实,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德育特征,能够给予艺术教育深层次的内涵提升。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道德的力量,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艺术教育本身也需要道德的导向和支持,如曾经的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又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化的德育。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民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通过艺术表现正确的思想内容,从而进行思想教育是相当有效的。如革命战争年代,战地文工团在硝烟弥漫的前线进行文艺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这就是说,在主观上艺术家表演的主要目的就为了激发战士们的革命激情,在客观上观众也并不是单纯地在进行艺术欣赏,这样的教育显然更多的是借助艺术形式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启示我们,在注重“晓之以理”的德育的同时,还应采用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感性形式来“动之以情”。这样,才能获得最佳德育效果。

二、有效发挥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途径

利用高校校园情境,把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有效发挥艺术教育的辅德功能,是提高大学生德育实效的重要手段。脱离艺术形式的德育往往流于简单的说教,而任何背离德育目标的艺术作品也必然给大学生带来各种负面的影响,最终成为传递各种“非正能量”的工具。因此,通过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是当前高校育人的一大突破口。

1.充分利用艺术赏析教学“主阵地”,实践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一个艺术作品,如果不追究其历史,不剖析其内在意蕴,对其的观感必然会是苍白空洞的。实践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要充分利用艺术赏析教学。教师在讲解艺术作品时,要注重结合作品特点,追溯其思想根源,向学生展现作品诞生的背景,让他们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表达目的,从而由对艺术的初次感性认识升华到深层次的理性感悟。同样也可以在思政课堂上,用艺术形式去开展思想教育。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可以通过爱国主义作品播放分析,让学生透过音乐或画面去感受所受教育内容的内涵,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查看全文

少儿艺术学校的德育艺术分析论文

一、以理念优化德育文化

(一)优化德育理念

艺术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应当立足于以艺术的“校本”特色,要求学生学习书、画、音、舞等艺术大师德艺双馨的美德内涵。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德育从个人修养、人际伦理、爱国为民等三个基本方面充分挖掘,进行重点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艺术学校道德启蒙教育的新路子。学校力求给每一名学生享受艺术与美的机会,使学生的智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智力潜能在特定的艺术文化情境中不断被激活、释放,学生能充分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感受到自己才智的力量。

(二)挖掘校训含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和而不同”,“德艺立人”,“教学相长,德艺双馨”等观点相继提出,艺术学校的校训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一些旧的学风虽然易记、好懂,但因与缺少个性化的内涵,立意措辞已不能体现时代精神,不免淡化了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其文化启迪作用也随之泛化。因此,将校风调整到位,挖掘校训含义,既能保持原校训赋予时代感的特色,又能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价值观念。

(三)建设制度文化

查看全文

校园艺术活动德育功能论文

摘要: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从艺术活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作用和渗透途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德育艺术活动大学生高校

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查看全文

艺术教育德育异化研究论文

【摘要】艺术的三大功能中,审美功能是最根本的,其教育功能只能在审美功能成立的条件下才会具备。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虽然它能有效地培养德行,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可在中国,人们往往只习惯从德育的角度去规范艺术教育的目的,去评判艺术教育的成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德育的附庸。这种不突出审美特性的艺术教育已经被认为地德育异化,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关键词】艺术、艺术教育、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德育异化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之成其为艺术,其根本就在于它的审美功能,其余功能都是依附于它的。如果失去了审美功能,艺术就不再是真正的艺术,其它的功能也会随之消失;反之,某些艺术只具备审美功能,但它仍然是艺术。

长期以来,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为的德育异化现象,艺术教育往往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成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个学校教育范围而言,艺术教育往往不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一问题具体反映在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与确定上,它或者被纳入德育的范畴,或者被纳入智育的范畴,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术”,实际上艺术教育姓“德”“智”,艺术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这个词,未必确切,这里指的是,在我国,一个长期困扰着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把艺术教育等同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艺术育人”或“寓教于乐”就是把艺术完全当作一种德育的媒介和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把艺术教育纳人到德育的轨道。

查看全文